明代九边详解
传首九边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刑罚 第一个犯罪的人是谁
传首九边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刑罚第一个犯罪的人是谁本文导读: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通过北伐,将元朝的蒙古皇帝赶出了中原,但是,他并未完全消灭蒙元的势力。
逃亡塞外的蒙元皇帝,依旧能够对大明进行骚扰,甚至无数次卷土重来,不断威胁着明朝的北疆。
朱元璋为了稳固北方的边防,安排朱棣、朱权等藩王镇守北疆。
到了朱棣继位后,尚武的他虽然五次北征漠北,但始终未能彻底消除隐患。
毕竟,游牧民族不是中原王朝,他们在草原神出鬼没,经常是见首不见尾。
于是朱棣在北方边境设了“九镇”,分别派兵驻守。
而明朝的万里长城,东起丹东,西至嘉峪关,分为九个区域管辖,于是又称为“九边”,如此“九边九镇”构成了明朝的塞北防御体系。
明白了“九边”,也就知道了“传首九边”的含义,那就是戴罪之人被斩首后,其首级被朝廷派人拿着到这九处边关示众,以便对边疆将士进行“警示教育”。
实际上,这种刑罚极其残忍,古代交通不便,“传首九边”大概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而且这本身也是对死者名誉的极不尊重。
而终明朝二百多年,唯一受到这种待大罪的人,就是在辽东抵抗大清并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大功臣熊廷弼。
那么,熊廷弼究竟犯了什么大错,让皇帝如此痛恨他呢?熊廷弼虽是一员名将,但他却是读书人出身。
他少时家境贫寒,但通过刻苦学习,28岁高中了进士。
11年后,他被提拔为御史,到了辽东前线,在那里他提出了“以守为战”的战略,主张通过修建军屯,跟大清打消耗战、持久战。
可当时的辽东经略杨镐并不赞同,直到后来萨尔浒大战失败,明朝才认为熊廷弼是对的,于是改让他为辽东经略,从此,熊廷弼在辽东抵抗后金,战功赫赫。
不过,很快,明朝内部的变化,让这些成果化为乌有。
一个是跟熊廷弼是精神上的知己的万历皇帝病故了。
万历皇帝曾十分支持熊廷弼,甚至亲赐尚方宝剑。
在自己病重时,万历别的奏章不看,也要看熊廷弼的,还要一一予以作答,对于熊廷弼的意见,统统同意支持。
但是万历死后,明光宗继位,不到一个月又死了。
接下来的明熹宗朱由校对熊廷弼不感冒,再加上熊廷弼在朝中的政敌恶意攻击,他很快失去了辽东经略的位子。
明代九边的文献综述
明代九边的文献综述明代九边军事城镇文献综述明朝时,朱元璋把北元驱逐到漠北后,北元势力虽然分裂成两部分,但仍然非常强大。
它的两个部分,瓦拉和鞑靼,一直是明朝最大的敌人。
因此,防御北方边疆一直是明朝军事战略的核心,即使在东北女真族崛起后也没有改变。
此外,九面是北方边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面。
九边是明朝为抵御蒙古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而建立的九个边境地区。
它叫九边北部边境沿线有几个重要的军事城镇。
明初为九镇,后发展为九边十三镇或九边十六镇,俗称“九边”古今中外,九方研究一直在进行。
在古代,较为著名的有明代徐伦的《九边图论》、明代韦欢的《明代九边考》、明代应宗的《大一统》、清代孙承泽的《春秋梦》。
近代比较著名的有毛沛琦、王力的《中国通史——中国明代军事史》、肖立军的《明朝中后期九边军制研究》、彭勇的《基于边防军沿革的明代北方防御体系研究》、的《明史探索》、赵的《明代九边军制研究》、莫雨英《明蒙关系研究——基于明蒙双边政策和明朝对蒙古的防御》,张德新《明史研究稿》和毛玉陈《明代西北边城论》。
与此同时,国外许多学者也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日本是最突出的。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田村的《北明防御体系》和松本的《北明防御体系研究》等。
大多数学者对九边军事城镇的形成时间和序列有不同的看法。
这种差异源于明代对这一制度的错误描述以及不同学者对明代军事城镇定义的不同理解。
以下是我对每个观点的详细解释一、明代九方的形成时间和顺序《明史》说:“元人北返,屡求复兴永乐迁都北平,北平三面封闭。
正统之后,敌人遭受的苦难越来越多。
因此,在明朝末年,边防非常森严。
鸭绿江东起,西至嘉鱼,绵延数千英里,分割土地以保卫政府。
起初,辽东、傅玄、大同、延绥四镇相继建立,宁夏、甘肃、冀州三镇相继建立,太原总兵负责地方事务,三边政府设在固原,又称二镇,共九边。
“1据认为,经过四镇、七镇、九镇的演变,顺序是大同、辽东、傅玄、岩水、宁夏、甘肃、冀州、太原(岩头统治下)和固原《明史》的记述是从许论的《明太祖九面》抄来的,但现在普遍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蒋栋良:明代的“九边”是怎样一种存在?
蒋栋良:明代的“九边”是怎样一种存在?“元人北归,屡谋兴复。
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
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
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
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
”九边,就是明朝为抵御蒙古及女真势力在长城沿线设立的九个大军区,由东往西依次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太原镇)、延绥镇(榆林镇)、固原镇(陕西镇),宁夏镇,甘肃镇。
下面就为大家依次介绍。
辽东镇“十七年,命徐达籍上北平将校士卒。
复使将核辽东、定辽等九卫官军。
是后,每遣诸公、侯校沿边士马,以籍上。
二十年,置北平行都司于大宁。
其地在喜峰口外,故辽西郡,辽之中京大定府也。
”行政地图(懒得扫描,我直接拍了,下同):地形图(仅标出主要城镇及关口,下同):“镇守辽东总兵官一人,旧设,驻广宁。
隆庆元年,令冬月移驻河东辽阳适中之地,调度防御,应援海州、沈阳。
协守副总兵一人,(辽阳副总兵旧为分守,嘉靖四十五年改为协守,驻辽阳城,节制开原、海州、险山、沈阳等处。
)分守参将五人。
(曰开原参将,曰锦义右参将,曰海盖右参将,曰宁远参将,曰宽奠堡参将。
)游击将军八人,守备五人,坐营中军官一人,备御十九人。
” ——明史志第五十二职官五辽东镇所辖辽东长城,东起凤凰城(今凤城市),西至山海关,长一千九百五十里。
辽东镇东面的山区再往东是建州女真,北部是蒙古察哈尔部和泰宁部,辽西走廊西面是蒙古朵颜部。
辽东镇的设立就是为了防御蒙古和女真部落。
辽东镇可以分为两部分,及辽河以东的平原和辽西走廊。
从图中其实可以看出辽东的卫所和大城市大多分布于辽河以西的平原上,处在山区的卫所定辽右卫,在它的东边就是宽甸六堡垒,由李成梁修筑,直逼女真腹地。
赫图阿拉,即现在的新宾满族自治县是建州女真的大本营,抚顺关位于它的西边,出抚顺关沿浑河就是当年萨尔浒大战的战场。
萨尔浒战役中,四路明军就是从辽东的军镇出发,围剿赫图阿拉,马林率1万5千人出开原经铁岭从北面进攻,杜松率3万人(《绣春刀2》中沈炼所在的那一支)出抚顺关从西面进攻,刘綎率明朝和朝鲜的联军共2万人从宽甸往南面进军,李如柏经辽阳从西南进攻,杨镐本人则坐镇沈阳指挥。
明朝九大边镇综述
明朝九大边镇明初, 元顺帝北逃后屯于“ 盖里,’开平, 北平城即过去的元大都成为元军必欲夺回的主要目标。
当时, 明王朝虽然十分天下已得其七, 毕竟还没有混于一宇, 平元都是北控中原的重要步骤。
元都始克时, “ 秦、晋未定, 滇、夏未平。
” 虽然洪武元年十二月由于徐达抄袭太原, 迫使元将王保保逃窜甘肃, 粉碎了元主收复北平的最初计划, 但是元人并没有甘心自己的失败, 元主也一直以不能“ 收复失地” 为恨, 作歌日“ 失我大都兮, 冬无宁处, 失我上都兮, 夏无以谊署, 惟予狂惑兮, 招此大侮⋯⋯”。
当时, “ 忽答一军驻云州, 王保保一军驻沈尔塔, 纳哈出一军驻金山, 失喇罕一军驻西凉, 引弓之士, 不下百万众也, 归附之部落, 不下数千里也, 资装恺甲尚赖而用也。
” 转引自王剑英《萧询故宫遗录考辨》, 载北京史研究第一集, 燕山出版社年版, 在这种情况下, 仅明太祖洪武二年二月和六月, 元垂相也速就曾两次进犯通州。
为了坚决反击, 明军集中优势兵力一直打到上都, 将元顺帝逐至漠北, 但在是年七月, 元将孔兴、脱列伯又以重兵攻大同, 欲图恢复。
虽然再次被明军挫败, 但北部边患都一直使明统治者优心忡忡, 不得安宁。
以致后来不断有残元势力对明朝多次进犯, 使朱元璋除了赶杀之外, 不得不采取“ 但保障清野, 使来无所得” 皇明世法录》卷十四的办法, 来对付这些进犯。
其中包括徙北平山后之民三万五十八百户散处各卫府的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 为彻底消除北患, 廓清残元军事实力, 明统治者不断向漠北地区用兵, 开始采取“ 以攻为守” 的军事战略。
但至洪武五年初, 明军大将徐达、李文忠进击漠北的军事行动失利明史· 徐达传》、《明史· 李文忠传, 直接导致明政府确立了攻守并重的方略。
翌年, “ 从淮安侯华去龙言, 自永平、蓟州、密云迄西二千余里, 关隘百二十有九, 皆置戍守。
” 《明史· 兵志洪武九年, 分兵戍守古北口、居庸关、喜峰口、松亭口等处峰垠达一百九十六处。
历史趣谈何为明代九边重镇?都是边防的最前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何为明代九边重镇?都是边防的最前线?
导语:我们之前讲过大唐的边陲重地西安六镇,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谈谈明代的九边重镇,一起来看看吧。
九边重镇,一般是指明朝弘治年间,沿
我们之前讲过大唐的边陲重地西安六镇,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谈谈明代的九边重镇,一起来看看吧。
九边重镇,一般是指明朝弘治年间,沿北部边境的长城沿线,依次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从东到西依次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
九边重镇是明代非常无奈的一种边境军事安排,它的兴起和荒废也和明王朝的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
明代九边重镇图
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蒙古人的元帝国,建立了明帝国,明朝建立之初武力非常强盛,把强大的蒙古骑兵赶到了漠北苟延残喘。
然而,正如有些专家所说,农耕文明在军事上是永远打不过游牧文明的,因为你一打他就跑,而你又不可能到处跑,虽然其后的明成祖朱棣又发动过多次对漠北游牧民族的远征,但你永远不可能真正灭掉他们,所以农耕文明再强大,也永远处于守势。
明朝建国后不久,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又经常南下寇边,成为了明代长久而严重的边患,明统治者不得不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长城线上设立这些边防军事重镇,靠这些军事重镇来抵挡北方蒙元残余的进攻,而后期还要防御崛起的后金。
宣镇所辖的宣化古城
小编大致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九个重镇:辽东镇,在山海关外,总兵驻广宁(今辽宁北镇市);蓟州镇,山海关至慕田峪;宣府镇,总兵驻
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九大边镇
明朝九大边镇由来:明初, 元顺帝北逃后屯于“盖里,’开平, 北平城即过去的元大都成为元军必欲夺回的主要目标。
当时, 明王朝虽然十分天下已得其七, 毕竟还没有混于一宇, 平元都是北控中原的重要步骤。
元都始克时, “秦、晋未定, 滇、夏未平。
”虽然洪武元年十二月由于徐达抄袭太原, 迫使元将王保保逃窜甘肃, 粉碎了元主收复北平的最初计划, 但是元人并没有甘心自己的失败, 元主也一直以不能“收复失地”为恨, 作歌日“失我大都兮, 冬无宁处, 失我上都兮, 夏无以谊署, 惟予狂惑兮, 招此大侮⋯⋯”。
当时, “忽答一军驻云州, 王保保一军驻沈尔塔, 纳哈出一军驻金山, 失喇罕一军驻西凉, 引弓之士, 不下百万众也, 归附之部落, 不下数千里也, 资装恺甲尚赖而用也。
”转引自王剑英《萧询故宫遗录考辨》, 载北京史研究第一集, 燕山出版社年版, 在这种情况下, 仅明太祖洪武二年二月和六月, 元垂相也速就曾两次进犯通州。
为了坚决反击, 明军集中优势兵力一直打到上都, 将元顺帝逐至漠北, 但在是年七月, 元将孔兴、脱列伯又以重兵攻大同, 欲图恢复。
虽然再次被明军挫败, 但北部边患都一直使明统治者优心忡忡, 不得安宁。
以致后来不断有残元势力对明朝多次进犯, 使朱元璋除了赶杀之外, 不得不采取“但保障清野, 使来无所得”皇明世法录》卷十四的办法, 来对付这些进犯。
其中包括徙北平山后之民三万五十八百户散处各卫府的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 为彻底消除北患, 廓清残元军事实力, 明统治者不断向漠北地区用兵, 开始采取“以攻为守”的军事战略。
但至洪武五年初, 明军大将徐达、李文忠进击漠北的军事行动失利明史·徐达传》、《明史·李文忠传, 直接导致明政府确立了攻守并重的方略。
翌年, “从淮安侯华去龙言, 自永平、蓟州、密云迄西二千余里, 关隘百二十有九, 皆置戍守。
”《明史·兵志洪武九年, 分兵戍守古北口、居庸关、喜峰口、松亭口等处峰垠达一百九十六处。
明长城九边重镇是怎么划分的
明朝为了有效地对长城全线进行防务管理和修筑,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长城全线划分为九个防守区,即九镇,亦称九边。
委派总兵官统辖,其总兵驻地和所辖长城的地段如下:辽东镇,总兵官最初驻广宁卫(今辽宁北镇),隆庆以后,移驻东宁卫(今辽宁辽阳)。
所辖长城起自今丹东市宽甸县虎山南麓鸭绿江边,西达山海关北无名口,全长975公里。
由宽奠堡、海盖、开原、锦义、宁远五参将分段防守。
蓟镇,总兵官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三屯营镇)。
管辖长城东起山海关老龙头,西至黄榆关(今河北邢台市西北太行山岭),全长1500多公里。
蓟镇长城分为蓟州镇、昌镇、真保镇三个管辖段。
蓟州镇又由三路副总兵分管:东路自山海关至建昌营冷口;中路自冷口至马兰峪;西路自马兰峪至石塘路慕田峪。
昌镇,管界东自慕田峪连接石塘路蓟州界,西抵居庸关边城,接紫荆关真保镇界,由参将三人分三路镇守,即:黄花镇、居庸关、横岭口。
真保镇,管界为紫荆关、倒马关、龙泉关、故关,四参将分守。
宣府镇,总兵官驻宣府卫(今河北张家口宣化区)。
管辖长城东起慕田峪渤海所四海冶,西达西阳河(今河北怀安县境)与大同镇接界处,全长558公里。
本镇是京师西北门户,形势重要,边墙坚固,有内、外九重。
总镇之下,分东路、下北路、上北路、中路、上西路、下西路六路防守。
大同镇,总兵官驻大同府(今山西大同),管辖长城东起天成卫(今山西天镇)平远堡界,西至丫角山(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口子上村东山)与山西镇接界,全长335公里。
自东至西分八路镇守,依次为新平路、东路、北东路、北西路、中路、威远路、西路、井坪路。
山西镇,也称太原镇。
总兵官最初驻偏头关(今山西偏关),后移到宁武所(今山西宁武)。
管辖长城西起河曲(今山西河曲旧县城)黄河东岸,经偏关、老营堡、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东接太行山岭之蓟镇长城,全长近800公里。
因其在宣、大二镇长城之内,故又称为内长城,偏头、宁武、雁门合称“外三关”,相对于蓟镇的“内三关”居庸、紫荆、倒马而言。
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
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时期持续了约两个多世纪,其间出现了众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变革。
其中,明代的九边军镇体制被广泛研究,并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军事组织的重要篇章之一。
明代九边军镇体制是指明朝在边境地区设立的九大军镇,用以维护边防安全。
这九大军镇分别是:宣府、大同、太原、大同、辽东、开原、平顺、大同、懿州以及山海关。
每座军镇都由一位将领担任军镇总指挥,同时负责管理辖区内所有的军队、防御工事和地方民众的日常事务。
九边军镇体制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明初成祖朱棣时期,是为了对抗北方蒙古鞑靼、女真等外族入侵而设立的。
明朝后期,随着边境局势的变化和董事长全统一的要求,九边军镇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
九边军镇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军镇布防有序、设置齐全。
明初时期,宣府、大同等军镇的设置,切合了边境地区的地形、地势和战略态势,军队部署合理,进一步加强了边境地区的防御能力。
二是将领选拔严格、实力强大。
明代的九边军镇将领多担任督师、镇守等重要职务,其选拔标准相对较为严格,只有在军事才能和官员品行上达到一定水平的人才才能被选拔。
三是民众安置合理、赋税合理。
军镇地区的居民一般都是被明朝从中原地区迁移过来的,其安置得当,有助于巩固边境稳定。
同时,军镇地区也实行统一的赋税制度,以确保军需物资的供给和财政的充裕。
九边军镇体制的建立和存在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九边军镇体制的建立加强了边境地区的防御能力,有效遏制了外族入侵的势头。
其次,九边军镇体制的存在加强了军队的组织管理,提高了军事实力。
军镇指挥官们负责军队的日常训练和作战指挥,使军队保持了较高的战斗力。
此外,九边军镇的军事需求也推动了军事科技和装备的创新。
明代的九边军镇以其军器制造和城防工事的广泛存在,积极推动了明代军事科技和城防建设的发展,对中国古代军事有着重要影响。
然而,九边军镇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比如,九边军镇体制对地方财政的依赖过度,导致一些军镇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明代北方军事地图——《九边图》
明代北方军事地图——《九边图》摘要:明代由于北方频繁的战事需要,制作了名目繁多的军事地图——《九边图》。
伴随《九边图》还有多种图论、图说、图志,用来解说图里面没有表示或难以表达的内容。
《九边图》沿用了千年的“制图六体”,同时也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由军事制图机关绘制;图与“论”“说”“志”相结合的体例;突出军事要素绘制;浓笔重彩、图面鲜艳。
关键词:明代;军事地图;九边图一、《九边图》制作的背景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统一了全国。
一部分蒙古人留在中原,从事农业生产;另一部分蒙古贵族退入漠北,与原居住在草原上的游牧部落一起,继续与明王朝进行对抗。
“正统(公元1436年)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
”明朝建国初期就开始创立卫所制度,并修筑长城。
尤其在明中叶,游牧于北方的兀良哈、鞑靼、瓦剌等蒙古部落相继兴起,不断侵扰边境,对北方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
明王朝为了加强北方边防,一面加紧修筑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一线的长城,另一面增加军事力量,并先后设立了九个边防重镇,即辽东、宣府、蓟州、大同、太原(隆庆朝以后改名山西)、延绥、宁夏、甘肃和固原,俗称“九边”。
当时,镇守在北方重镇的官员,在行政管理和军事部署时都需用地图,边镇地图遂陆续问世。
起初这些军用地图采用书本形式,并附有大量文字说明,记述图上未能反映的内容。
后来朝廷要求各镇、堡、关隘分别编绘本地区的地图定期上报。
二、《九边图》类型简介明朝制作了名目繁多的《九边图》,它是描绘明代陆地边防态势的主要图种。
伴随《九边图》还有多种图论、图说、图志,用来解说图里面没有表示或难以表达的内容,实际上是边防军镇的军事地理、驻防态势的文章叙述。
明朝制作《九边图》完全是出于军事目的,正如编撰《九边图论》的许论在序言中所说:“封疆延袤,山川险易,道里迂直,城堠疏密,据形审势,计利制胜,非图莫见也。
于是乎,复作《九边图》。
”自嘉靖至崇祯末年,北方的军事形势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明朝九大边镇
明朝九大边镇明初, 元顺帝北逃后屯于“ 盖里,’开平, 北平城即过去的元大都成为元军必欲夺回的主要目标。
当时, 明王朝虽然十分天下已得其七, 毕竟还没有混于一宇, 平元都是北控中原的重要步骤。
元都始克时, “ 秦、晋未定, 滇、夏未平。
” 虽然洪武元年十二月由于徐达抄袭太原, 迫使元将王保保逃窜甘肃, 粉碎了元主收复北平的最初计划, 但是元人并没有甘心自己的失败, 元主也一直以不能“ 收复失地” 为恨, 作歌日“ 失我大都兮, 冬无宁处, 失我上都兮, 夏无以谊署, 惟予狂惑兮, 招此大侮⋯⋯”。
当时, “ 忽答一军驻云州, 王保保一军驻沈尔塔, 纳哈出一军驻金山, 失喇罕一军驻西凉, 引弓之士, 不下百万众也, 归附之部落, 不下数千里也, 资装恺甲尚赖而用也。
” 转引自王剑英《萧询故宫遗录考辨》, 载北京史研究第一集, 燕山出版社年版, 在这种情况下, 仅明太祖洪武二年二月和六月, 元垂相也速就曾两次进犯通州。
为了坚决反击, 明军集中优势兵力一直打到上都, 将元顺帝逐至漠北, 但在是年七月, 元将孔兴、脱列伯又以重兵攻大同, 欲图恢复。
虽然再次被明军挫败, 但北部边患都一直使明统治者优心忡忡, 不得安宁。
以致后来不断有残元势力对明朝多次进犯, 使朱元璋除了赶杀之外, 不得不采取“ 但保障清野, 使来无所得” 皇明世法录》卷十四的办法, 来对付这些进犯。
其中包括徙北平山后之民三万五十八百户散处各卫府的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 为彻底消除北患, 廓清残元军事实力, 明统治者不断向漠北地区用兵, 开始采取“ 以攻为守” 的军事战略。
但至洪武五年初, 明军大将徐达、李文忠进击漠北的军事行动失利明史· 徐达传》、《明史· 李文忠传, 直接导致明政府确立了攻守并重的方略。
翌年, “ 从淮安侯华去龙言, 自永平、蓟州、密云迄西二千余里, 关隘百二十有九, 皆置戍守。
” 《明史· 兵志洪武九年, 分兵戍守古北口、居庸关、喜峰口、松亭口等处峰垠达一百九十六处。
明代_九边_镇守内官职责分析_李建武
DOI:10.16124/13-1390/c.2015.05.016 网络出版时间:2015-11-02 17:10:23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13.1390.C.20151102.1710.032.html
第31卷 第5期 Vol.31 No.5
为维护北部边境的安危,明代在北边设置了 9 个重镇,统称“九边”①。在上述各边镇,朝廷设置 了巡抚、总兵、镇守内官等官员。以往研究较多关 注文武官员在边境管理中的作用,将镇守内官的 角色简单地定义为“监军”。事实上,皇帝赋予了他 们镇守地方、守护城池的权力,这在其任命敕书中 有一定的反映,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镇守内官 的职权更加复杂多变。本文即对镇守内官职责的 具体表现作一论述,以窥测明代镇守内官在边境 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各边基层武官之推选一度由镇守、总兵掌握, 但各官昧于利益,推举弊端百出,“凡遇守备守御 员缺,视为奇货,酌量美恶,尤为定价,以俟营求。 其获选之人掊克万端,偿其所费,虐军误国,贻害 日深”⑤。因此,成化时,兵部令巡抚、巡按等官专选 官之权,镇守内官、总兵不得参预。但这种推选机 制仍存在缺陷。成化十四年(1478)十月,镇守辽东 太监韦朗奏:“巡按御史岁一更代,境内不暇遍历, 官属贤否岂得周知,或听信未明及致颠倒。其镇 守、总兵临驭既久,验试必真,乞仍令会议进黜,庶 几得人”⑥。兵部请令各边镇守、总兵、巡抚、巡按等 官会议奏举,并且明开举主姓名,有连坐之责,得 到宪宗的认可。各官皆有推选官员的权力,但必须 经过会议奏举,而各官通常径自委任,所得之人不 合舆论。弘治十六年(1503)正月,镇守辽东太监朱 秀奏:“本镇守备备御官员有缺,例改镇巡等官选 用。比来径自委任,多不协众论,遂致边务废弛。今 后有缺,宜令都司推举堪任者,会镇巡等官选试任 用”⑦。镇守内官针对选官弊端而上疏,建议由都司 推举,镇巡选用,旨在强化自己的权威。出于统一
明代九边详解
明代九边详解1.⽢肃镇总兵驻张掖。
管辖的长城东起兰县(今兰州),西⾄嘉峪关祁连⼭下,全长约⼋百公⾥,全镇官兵名额九万⼀千五百七⼗⼀⼈。
⽢肃“以⼀线之路,孤悬西北⼆千⾥,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虏。
” 正处蒙古、吐鲁番及南⽅少数民族交通之要地,为明朝北部边防之右腋,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
⽽吐蕃在明初也与明朝处于敌对态势。
故明太祖朱元璋称⽢肃为西北重地,屡遣将领征讨附近蒙古势⼒。
如以蓝⽟率兵征讨。
尤其是宋晟屡次兵征西番、哈密、罕东,并且封肃王于此。
不仅如此,以其孤悬西北,需将专制,乃先后设西安⾏都卫、陕西⾏都司于此。
洪武⼆⼗四年,令都督刘真创⽴⽢肃城池,最后以宋晟多次征讨⽢肃附近地区蒙古势⼒,威极西域,令其为总兵官,节制诸卫兵马,长期镇守于此。
两年后,⼜以曹国公李景隆佩平虏将军印往⽢肃镇守。
建⽂时,继承洪武之制,令宋晟镇守于此,明成祖即位,宋晟来朝,仍令还镇镇守。
仁宗即位,令宋晟⼦宋琥佩征蛮前将军印镇守⽢肃。
永乐⼗⼀年,⽢肃总兵官不再节制陕西都司卫所官军,仅仅节制陕西⾏都司卫所官军。
景泰年间,改征蛮前将军为平羌将军。
2.宁夏镇宁夏镇总兵驻地在⽢肃宁夏县(今银川市)管辖的长城,东起⼤盐池(今宁夏盐池县),西⾄兰靖(今⽢肃皋兰,靖远),全长2000⾥,全镇官兵名额多时达七万⼀千六百九⼗三⼈。
贺兰⼭环其西北,黄河在其东南,阻⼭带河,四塞之地。
洪武五年,始经略宁夏。
洪武九年置宁夏诸卫。
朱元璋封庆王于此。
“犄⾓榆林,屏蔽固原。
”3.宣府镇总兵驻宣化,管辖的长城东起居庸关,西⾄西洋河(今⼭西⼤同东北),全长五百⼀⼗余公⾥,全镇官兵名额多时达⼗五万⼀千四百五⼗⼆⼈。
明太祖朱元璋⼗分重视开平,开平为元之上都,常遇春攻占开平,即建开平卫。
开平不仅地处明初北部防线之最前沿,⽽且由于地位特殊,有着⼗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明初诸多军事⾏动,皆以此为据点。
如洪武⼆⼗四年,傅友德北伐,驻师开平。
但对第⼆层防线的宣府也⼗分重视,洪武⼆⼗七年,令刘真、李彬筑宣府。
历史趣谈明朝的九边重镇具体是指的那九个地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的九边重镇具体是指的那九个地方?
导语:辽东镇总兵初驻广宁(今辽宁北镇市),隆庆后冬季驻东宁卫(今辽宁辽阳市)。
管辖的长城东起丹东市宽甸县虎山南麓的鸭绿江畔,西至山海关北锥
辽东镇
总兵初驻广宁(今辽宁北镇市),隆庆后冬季驻东宁卫(今辽宁辽阳市)。
管辖的长城东起丹东市宽甸县虎山南麓的鸭绿江畔,西至山海关北锥子山,全长970余公里。
蓟州镇
总兵初驻桃林口,后移迁安寺子峪(也称狮子峪),天顺年又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县境内)。
管辖的长城最初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原名灰岭口),自增设昌平镇后,西改至慕田峪(今北京怀柔区境)。
管辖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慕田峪,全长880余公里。
宣府镇
总兵驻宣府卫(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县)。
管辖的长城东起慕田峪渤海所和四海治所分界处,西至西阳河(今河北怀安县境),全长510多公里。
大同镇
总兵驻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
管辖的长城东起镇口台(今山西天镇县东北),西至鸦角山(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口子村东山),全长330多公里。
太原镇
总兵初驻偏头关(今山西偏关县),后移驻宁武所(今山西宁武县)。
管辖的长城西起河曲(今山西河曲县旧县城)的黄河岸边,经偏关、老营堡、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东至太行山岭之真保镇长城,全长800多
生活常识分享。
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
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长城作为中国古代边防工事的杰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并在明朝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明代长城系统以“九边”为核心,共有十大重镇,其中包括了战略地位重要的军事防御性聚落。
这些重镇的建设和布局,不仅为明长城的军事防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长城“九边”重镇分布于今天的山西、河北、山东、陕西等地,分别是阳原、蔚州、平原、漯河、绥中、喜峰口、雄县、宣化和嘉峪关。
这些重镇均位于险要的地势之上,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军事防御的最佳选择。
同时,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考虑到了对外交通路线的便捷性,以满足物资的运输需求。
这些因素使这些重镇成为明代长城系统中的关键节点,起到了边防警示、行动支持和防御作用。
九边重镇的建设和布局既注重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同时也与地方经济、人口活动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重镇不仅提供了军事防卫的基地,还为周边地区的居民提供了居住、生产和发展的条件。
据史书记载,这些重镇在明代实行了军属制度,许多军人随家属一同定居在这些地方。
这一方面保证了边境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当地的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明长城“九边”重镇的建筑和布局体现了明代长城建设独特的军事防御理念和造型风格。
这些重镇一般采用都城设计,即以城市形式组建的军事防御聚落。
城墙高大厚重,防护设施齐全,内部有完善的街道、衙署、市场等设施,以满足当地居民及军队的生活和作战需求。
城门上设有巨大的城楼,用于观察敌情、派遣军队出征等。
这种布局模式不仅提高了城市的军事防御能力,还为居民提供了相对安全和便捷的生活环境。
这些重镇的建设和布局,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需要,也是明朝政权在边境地区稳定统治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在边界建设这些军事防御性的聚落,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当地的居民。
同时,这些重镇还成为了明朝政权对外交流的门户,通过举办盛大的庆典活动和交易会,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游客,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
明朝的九边十一镇
明朝的九边十一镇明朝的九边十一镇明朝建立后,逃亡北方边塞以外的北元仍不时骚扰,严重威胁着明朝的统治。
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北部边防,屡次派将北征,同时,还分封子朱棣、朱权等将重兵驻守北部边塞。
明成祖朱棣五出漠北,又于沿边设镇,派兵驻守。
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设山西、固原两镇,是为九边。
九边,亦称九镇。
边:边墙、长城。
明万里长城东起丹东的鸭绿江,西止祁连山下的嘉峪关,绵延万余里。
分九个区域管辖,每“边”为一“镇”,被称为九边重镇。
初设于明成祖时期,经洪熙、宣德、景泰、天顺、成化各朝,至明孝宗弘治年间设置完成。
明嘉靖年间,为加强京城的防务和保护帝陵(明十三陵)的需要,又在北京西北增设了昌镇、在北京西南增设了真保二镇,共计为十一镇,合称为"九边十一镇"。
九边各镇设镇守总兵官、副总兵官、参将、游击将军、守备、千总、把总等官,无品级、无定员。
其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分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
此外,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等官。
各镇都驻有重兵。
万历中期,各边仅主兵就有六十万左右;还有为数甚多的客兵。
如蓟州镇,隆庆时,主兵原额为三万人,万历初连客兵在内达十六万五千余人。
各边为进行备战与士兵给养所需的军饷,初多仰给于屯田,正统后,逐渐由京师太仓供应。
各边额数,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间,每年约四十三万两;嘉靖(1522~1566)时的最高额,每年为二百七十余万两;万历(1573~1620)时,每年则达三百八十余万两,相当于明朝每年田赋收入的总数,成为明朝财政日益拮据的重要原因。
九边之设,使明朝北部边塞形成一条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广袤万里、烽堠相望、卫所互联的北方防线。
对加强北部边防,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明朝为此加饷加税,尤其在明中叶以后,使人民负担沉重;而各级军官的残酷盘剥,又使饷银短绌,军士往往因生活无着而发动兵变。
明代_九边_设置时间辨析
第4卷第3期2002年9月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ou rnal of Sh ijiazhuang T eachers Co llegeV o l.4,N o.3Sep.2002Ξ明代“九边”设置时间辨析韦占彬(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系,河北石家庄 050801)〔摘 要〕明代“九边”设于何时?史书记载不一。
在纷杂的史料中,作为明朝官修史书的《明实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比较可靠的线索。
以此为基础,再结合其它史料,基本可以确定“九边”设置的准确时间:初设于明成祖时期,经洪熙、宣德、景泰、天顺、成化各朝,到明孝宗弘治年间设置完成。
〔关键词〕九边;总兵官;边镇;设置时间〔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88(2002)0320044204 “九边”,又称“九镇”,是指明代北疆的九个独立的军事防区。
“九边”的设置,不仅使明代北部边防形成分地防御的格局,而且完善了边防建制,因此,弄清“九边”设置时间,是深入研究明代北部边防的一个基本前提。
由于九镇的设置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再加上一些边镇情况比较特殊,所以各类史书对“九边”设置时间的记载很不一致。
本文将以《明实录》为基础,结合其他史料,对“九边”设置时间略做辨析。
一对于“九边”的设置情况,《皇明九边考》这样记载:“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以山西镇巡统驭偏头三关,陕西镇巡统驭固原,亦称二镇,遂为九边。
”〔1〕《明史》基本沿袭了这一说法,只是对山西、陕西二镇情况略作变更:“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
”〔2〕根据上述记载,在“九边”中,有“初设”边镇,有“继设”边镇,还有两个特殊边镇。
那么,“初设”于何时,“继设”于何时,山西、陕西二镇又设于何时?对此,在同类史书中颇有代表性的《九边考》与《明史》记载十分有限,而其它史书的记载又各不相同,如《明书》说:“考自洪武、永乐至弘治初,沿边止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六镇。
明代“九边”的军数
数据库】人大全文1997年文史类专题【文献号】2571【摘要】【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199701【原刊页号】147-157【分类号】K24【分类名】明清史【复印期号】199703【标题】明代“九边”的军数【作者】梁淼泰【作者简介】作者工作单位:南昌大学历史系【正文】明代的军数,是明政府的军事机密,禁为人知。
明代边防,尤重北边。
明朝沿长城先后设置了辽东等九大军事防区,是为“九边”。
本文拟探讨“九边”的军数。
一明后期有人说:“查得国初兵制,九边控弦几至百万”[1]。
洪武、永乐间北边的军数是否高达百万?洪武三年,“天下守镇之兵及京师护卫之士不下百万”[2],此时当不可能尽置天下之军于北边。
洪武二十五年,“在京武官二千七百四十七员,军二十万六千二百八十八人”,“在外武官万三千七百四十二员,军九十九万二千一百五十四人”[3],全国总军额120万。
洪武十九年至二十三年,河南官军91000余名,山东67000余名,四川78000余名,仅此三都司军数便有23万余名[4]。
似此,在外的百万军不可能全戍守北边。
“洪武之初,西北边防重镇曰宣府、曰大同、曰甘肃、曰辽东、曰大宁”[5]。
按北边及其腹里卫所军力估计:洪武二十四年,耿炳文奏陕西“简阅兵士之数凡二十三万余人”[6]。
洪武十八年,“太原诸卫士卒十万余人”[7]。
“洪武时,宣府屯守官军殆十万”[8]。
洪武二十三年,“大宁诸卫及高@①诸驿军士六万七千五百人”[9],“辽东军士七万九千六百人”[10]。
以上共计军约58万,约占在外百万军的58%。
如只计沿边军数还应减去陕西和山西的腹里卫所军数。
可见洪武朝虽然以主要兵力布防北边,但未高达百万之众。
永乐帝即位,迁都北京。
在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都司卫所的基础上,永乐帝多所增改。
“宁夏守镇肇于永乐之初”、“革去大宁”[11]。
北边设6镇,6镇军数经调整逐渐定额,此即明初原额。
现存史料中,有的记载了北方边镇的“原额”军数,此“原额”是何朝年之数,是否永乐朝的军额?吴晗先生在《明代的军丁》中据万历《明会典》列表,内有各镇(含“九边”)军数原额,表下注:“原额:永乐以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九边详解朝建立后,逃亡北方边塞以外的北元仍不时骚扰,严重威胁着明朝的统治。
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北部边防,屡次派将北征,同时,明还分封子朱棣、朱权等将重兵驻守北部边塞。
明成祖朱棣五出漠北,又于沿边设镇,派兵驻守。
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设山西、固原两镇,是为九边。
九边,亦称九镇。
边:边墙、长城。
明万里长城东起丹东的鸭绿江,西止祁连山下的嘉峪关,绵延万余里。
分九个区域管辖,每“边”为一“镇”,被称为九边重镇。
初设于明成祖时期,经洪熙、宣德、景泰、天顺、成化各朝,至明孝宗弘治年间设置完成。
明嘉靖年间,为加强京城的防务和保护帝陵(明十三陵)的需要,又在北京西北增设了昌镇、在北京西南增设了真保二镇,共计为十一镇,合称为"九边十一镇"。
九边各镇设镇守总兵官、副总兵官、参将、游击将军、守备、千总、把总等官,无品级、无定员。
其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分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
此外,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等官。
各镇都驻有重兵。
万历中期,各边仅主兵就有六十万左右;还有为数甚多的客兵。
如蓟州镇,隆庆时,主兵原额为三万人,万历初连客兵在内达十六万五千余人。
各边为进行备战与士兵给养所需的军饷,初多仰给于屯田,正统后,逐渐由京师太仓供应。
各边额数,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间,每年约四十三万两;嘉靖(1522~1566)时的最高额,每年为二百七十余万两;万历(1573~1620)时,每年则达三百八十余万两,相当于明朝每年田赋收入的总数,成为明朝财政日益拮据的重要原因。
九边之设,使明朝北部边塞形成一条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广袤万里、烽堠相望、卫所互联的北方防线。
对加强北部边防,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明朝为此加饷加税,尤其在明中叶以后,使人民负担沉重;而各级军官的残酷盘剥,又使饷银短绌,军士往往因生活无着而发动兵变。
九边建置次序为甘肃建于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宁夏建于建文四年八月,宣府建于永乐元年,大同建于永乐十二年,辽东永乐十三年已建镇,延绥建于天顺二年,固原建于成化四年,蓟镇建于成化十二年,山西镇建于弘治十九年。
每镇的建立、分别管辖的长城范围、总兵驻地及官兵人数如下:1.甘肃镇总兵驻张掖。
管辖的长城东起兰县(今兰州),西至嘉峪关祁连山下,全长八百公里,全镇官兵名额九万一千五百七十一人。
甘肃“以一线之路,孤悬西北二千里,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虏。
”正处蒙古、吐鲁番及南方少数民族交通之要地,为明朝北部边防之右腋,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
而吐蕃在明初也与明朝处于敌对态势。
故明太祖朱元璋称甘肃为西北重地,屡遣将领征讨附近蒙古势力。
如以蓝玉率兵征讨。
尤其是宋晟屡次兵征西番、哈密、罕东,并且封肃王于此。
不仅如此,以其孤悬西北,需将专制,乃先后设西安行都卫、陕西行都司于此。
洪武二十四年,令都督刘真创立甘肃城池,最后以宋晟多次征讨甘肃附近地区蒙古势力,威极西域,令其为总兵官,节制诸卫兵马,长期镇守于此。
两年后,又以曹国公李景隆佩平虏将军印往甘肃镇守。
建文时,继承洪武之制,令宋晟镇守于此,明成祖即位,宋晟来朝,仍令还镇镇守。
仁宗即位,令宋晟子宋琥佩征蛮前将军印镇守甘肃。
永乐十一年,甘肃总兵官不再节制陕西都司卫所官军,仅仅节制陕西行都司卫所官军。
景泰年间,改征蛮前将军为平羌将军。
2.宁夏镇宁夏镇总兵驻地在甘肃宁夏县(今银川市)管辖的长城,东起大盐池(今宁夏盐池县),西至兰靖(今甘肃皋兰,靖远),全长2000里,全镇官兵名额多时达七万一千六百九十三人。
贺兰山环其西北,黄河在其东南,阻山带河,四塞之地。
洪武五年,始经略宁夏。
洪武九年置宁夏诸卫。
朱元璋封庆王于此。
“犄角榆林,屏蔽固原。
”3.宣府镇总兵驻宣化,管辖的长城东起居庸关,西至西洋河(今山西大同东北),全长五百一十余公里,全镇官兵名额多时达十五万一千四百五十二人。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开平,开平为元之上都,常遇春攻占开平,即建开平卫。
开平不仅地处明初北部防线之最前沿,而且由于地位特殊,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明初诸多军事行动,皆以此为据点。
如洪武二十四年,傅友德北伐,驻师开平。
但对第二层防线的宣府也十分重视,洪武二十七年,令刘真、李彬筑宣府。
至永乐时期,由于明成祖意图迁都于北京,地处腹里的宣府,地位便显然重要起来。
宣府离京不足四百里,为锁钥所寄,实为北京之门户。
永乐元年,以旧将郑亨充总兵官,镇守宣府,于是宣府正式建镇。
4.大同镇总兵驻山西大同。
管辖的长城东起镇口台(今山西天镇东北),西至鸦角山(今山西偏关东北),全长三百三十五公里,全镇官兵名额多时达十三万五千七百七十八名,战马5万匹。
先后修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云冈六堡。
大同地势平漫,地处山西北部,西则平虏、威远,中则右卫、水口等处,皆称要害,盖虏南犯朔应诸城必窥之路也。
不仅为蒙古入侵山西必由之路,且因地势关系,常多大势进攻。
明初蒙古进攻大同,而明朝对大同之经略也在在记载。
明初攻占大同之后,便令汪兴祖镇守。
洪武四年,即置大同卫都指挥使司,以耿忠为都指挥使,为首置之都卫。
成祖亦十分重视此地,永乐元年三月,即令江阴侯吴高镇守大同。
至永乐十二年令都督朱荣充总兵官镇守大同,节制山西都司、行都司备御军马。
大同正式建镇,作为九边重镇之首,成为首都的北大门。
5.辽东镇总兵驻广宁(今辽宁北镇),管辖的长城东起辽东附近的鸭绿江边西南至山海关,全长九百七十余公里,全镇官兵九万九千八百七十五名。
辽东“三面濒夷,一面阻海,特山海关一线之路可以内通,亦形胜之区也。
”与甘肃一样,辽东亦孤悬东北,环列诸夷,从右侧牵制着蒙古的左翼,为明朝北部边防之左腋。
由于地处偏远,明朝较迟攻占此地。
洪武四年,元阳行省平章刘益归降。
仅置辽东卫。
当年刘益即被部下所杀,明太祖朱元璋鉴于此兵变,认为辽东新附,人心未安,非大为之防,无以保固疆土,并考虑到以元臣纳哈出等拥众未附,与北元汗廷遥相呼应,便设定辽都卫,令其总辖辽东各卫,赋予其更大的权力。
设置都卫始于此,可见辽东地位之特殊,亦可见辽东从开始,便相对其他地区,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力,以应对辽东复杂的形式和来自纳哈出的威胁,从而镇戍特点更为明显,近于大将镇守制度和其后的总兵镇戍制度。
由于辽东独当一面,地理特殊,故明太祖十分重视此地。
待西部逐渐攻占之后,明太祖开始加强辽东的经营,不但在洪武十八年,授郭英靖海将军,镇守辽东,又进征虏右副将军,仍镇辽东。
而且在洪武二十一年,遣冯胜等率大军征讨纳哈出。
纳哈出降,辽东始平定。
遣都督杨文往辽东操练军马、提调屯田。
洪武三十一年,又遣耿炳文镇守辽东。
建文时期,朝廷为平灭燕王叛乱,令耿炳文佩大将军印,自辽东征讨燕王,建文元年十一月,又令杨文镇守辽东。
并且赏赐辽东兵,以为拉拢。
辽东之地位,更显重要。
故而明成祖即位之后,对辽东愈为重视。
建文四年七月,明成祖初即位,即命左都督府左都督刘贞镇守辽东,其都司属卫军马悉听节制。
虽未名以总兵官,而其职权却为总兵之权。
明成祖似乎对刘贞颇不放心,次年正月,即以亲信孟善镇守辽东。
永乐十三年时,都督刘江已为辽东总兵官。
6.延绥镇(榆林镇)总兵驻地曾在绥德,后移至榆林堡(今陕西榆林)。
管辖的长城东起黄甫川(今陕西府谷),西至黄马池(今宁夏盐池县),全长约八百八十五公里,全镇官兵名额八万零一百九十六名。
明初,设绥德卫,屯兵数万守之。
拨绥德卫守御千户所刘宠屯治榆林。
洪武九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延安地控西北,与蒙古接境,命中山侯汤和等人赴延安防边。
但相对来讲,延安、绥德在永乐以前地位并不重要,原因在于尚有东胜为之藩屏。
永乐初年,以蒙古远遁,移东胜于延绥,延安、绥德遂为要冲。
但延安在宣德以前,蒙古进攻较少,故而延安等卫官军多调至陕西他处防守,或者番上京师。
宣德后,蒙古逐渐经由延安、绥德等地进攻陕西。
尤其宣德末年,被瓦剌打败的鞑靼开始迁入河套,正统年间鄂尔多斯迁入,标志河套成为蒙古的永久根据地,成为攻打明朝北边的桥头堡,因为,蒙古卒进入河套地区是明蒙关系的关节点,河套本是北边的巨大缺口,使蒙古不断对北边发动攻击,“套寇”之患成为明代中叶边防的重中之重。
其中进攻的一条路径即是延安、绥德。
鉴于此,宣德七年,宣宗以西北边防最切要,令延安、庆阳等处官兵自宁夏回原卫戍守。
宣德十年,发还包括如绥德、延安、庆阳在内之陕西边卫番上官军。
并且在在宣德九年,陛绥德卫指挥使王永为陕西都指挥佥事,仍于延安、绥德巡督守备,提升了延安、绥德的军事地位。
正统元年,以蒙古进攻延安、绥德,令大同、宣府总兵官指挥战事,相机行事。
并且加强延安、绥德装备,给马二千匹。
但军事建置仍然滞后于当地的防御形势。
正统中,鉴于当地之形势,设置镇守官。
但延绥地处腹里,镇守官权限亦较小。
而天顺年间,孛来、毛里孩、阿罗出、孛罗忽等相继入寇。
鉴于此,白圭鉴于延绥广阔,而守军俱从陕西南阳、潼关调来,请于榆林立卫,并设总兵。
天顺二年,孛来寇延绥,令延绥守将都督佥事张钦佩征虏副将军印,总延绥、庆阳诸路兵。
同年,命杨信佩总兵官印,镇守延绥,延绥于是立镇。
成化年间,蒙古多次进攻榆林,榆林成陕西要害之地,于是在成化九年,将延绥镇迁至榆林。
榆林建镇。
7.固原镇(陕西镇)总兵驻宁夏固原县。
管辖的长城东起靖边,与榆林镇长城相接,西至皋兰与甘肃镇相接,全长约五百公里。
全镇官兵名额多时达十二万六千九百一十九人。
关中之地,俯瞰中国,明初,明蒙在陕西展开多次大规模战争,是明元间的真正较量。
其后,虽然蒙古被驱逐出陕西,但仍不断发生战争。
故而,明初,陕西是明蒙争夺的焦点地区。
故而,明太祖朱元璋不仅在洪武四年,即封次子于此,而且洪武七年建立陕西都司,令兵部尚书赞理陕西军务,并且以大将镇守陕西,如洪武十五年,长兴侯耿炳文、延安侯唐胜宗巡视陕西城池,督军屯田,训练士卒。
洪武二十五年,长兴侯耿炳文为总兵官,备陕西、甘肃。
明成祖对陕西也十分重视。
建文四年八月,为征虏前将军,总兵镇陕西、宁夏,节制甘肃、河南、山西诸兵。
永乐十一年,甘肃总兵官不再节制陕西都司卫所官军,仅仅节制陕西行都司卫所官军。
陕西都司职权增大,两年后,即永乐十三年,以旧人武职大臣出镇,其中丰城侯李彬即往陕西。
而此时陕西之地位,已与诸镇相侔。
(永乐十三年)敕陕西、甘肃、宁夏、大同、辽东诸守将及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各都司,中都留守司、徐、宿、淮、{丕耳}、淮安、扬州、武平、归德、睢阳、潼关诸卫,选所属步骑兵,遣能干指挥千百户,统领操练,俟赴北京阅视。
时甘肃、宁夏、大同、辽东皆已设总兵官,仅陕西未设,可见当时陕西之地位,已与四地相侔。
杨士奇也云陕西、甘肃、宁夏、大同、宣府、开平缘边去处。
至景泰年间,于谦云辽东、宣府、大同、陕西等边,及永平、山海、居庸、白羊、紫荆、倒马等关总兵镇守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