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公开课一等奖《伤仲永》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自读课文
全
曾经一、解释下列词语
他的
对……感到诧异 对……感到惊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 把
团结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
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
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 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 这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1
: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学会阅读文言文。 ➢了解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懂得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
定性作用的道理。
2
听读课文
请播放音频
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读一读
仲 为邑扳谒称泯 耶夫
仲zhòng为wéi邑yì扳pān 谒yè称chèn 泯mǐn耶yé夫fú
7
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对这个故事 发表了什么看法?
本文讲述了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却因为他 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最后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作者认为后天的教育对成就人才很重要。
8
内容图解
伤
叙事
1~2
仲
永
议论:
3
12
探讨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观者。” 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12
课文图解
方仲永
父
伤 叙事 仲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对比) |(扬—抑)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利其然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不使学
后 天 教 育 对 成
永
才 的
议论:受于人者不至
重 要
性
12
课堂小结
•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 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主旨)
第二阶段:“……时之闻。” 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9
内容图解
方仲永
伤
叙事
1~2
仲
永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议论:
3
12
探讨问题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 么?
不能。因为它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方仲永索求 书具时的儿童情态。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环”能否 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两个词从时间和范围两方面突出 了方仲永惟利是图的情景。这就是方仲永变成 普通人的根本原因。
12
写法探究
• 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 把仲永天资聪慧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 成强烈对比,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 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 的后天教育。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他的父亲贪图 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即“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 育。(即:其受于人者不至)
10
内容图解
伤 叙事 仲 永
方仲永
父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利其然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不使学
最终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 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 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 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
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本来
被
那些
达到
停止
5
自读课文
要求:根据课本注释读懂文意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彼其受之天也,如此之贤也。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 不至也。
他的诗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 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现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 拾遗》等。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题目中的伤 是哀伤,叹息之意。
4
自读课文
要求:根据课本注释读懂文意
一、解释下列词语 隶 尝 书具 异 旁近 其 以 意 一 是 就 其 观 奇 宾客 利 谒 于 使 之令称闻自复焉泯然 通 悟 受 贤 卒 彼其 夫 固 已 耶
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 /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
/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 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 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
2
听读课文
读出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也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3
金溪民/方仲永,听世/读隶耕课。文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
议论:
12
探讨问题
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11
内容图解
方仲永
父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后 天
伤 叙事 仲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利其然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不使学
教 育 对 成
永
才 的
议论:受于人者不至
重 要
性
12
语言品析
• 文中“忽啼求之”的“啼”能否删去?为什么?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 /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fú) 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y3 é)?
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 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 本文叙议结合。1—2段是叙述,暗含主旨, 第3段是议论,画龙点睛,突出中心。
• 本文先扬后抑,对比有力。先写仲永幼年 天资过人,后写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明对“不使学”的做 法的批判,突出中心。
完成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观赏
他
把……当作
有的人
宾客
拜访
让 认为……有 利可图 5
来自百度文库
听说 自读课文
让一、解释下列词语
名声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 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 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在
又,再
语气词
从
5
自读课文
一、他的解释下列词语 无义 比
自读课文
全
曾经一、解释下列词语
他的
对……感到诧异 对……感到惊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 把
团结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
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
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 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 这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1
: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学会阅读文言文。 ➢了解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懂得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
定性作用的道理。
2
听读课文
请播放音频
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读一读
仲 为邑扳谒称泯 耶夫
仲zhòng为wéi邑yì扳pān 谒yè称chèn 泯mǐn耶yé夫fú
7
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对这个故事 发表了什么看法?
本文讲述了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却因为他 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最后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作者认为后天的教育对成就人才很重要。
8
内容图解
伤
叙事
1~2
仲
永
议论:
3
12
探讨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观者。” 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12
课文图解
方仲永
父
伤 叙事 仲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对比) |(扬—抑)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利其然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不使学
后 天 教 育 对 成
永
才 的
议论:受于人者不至
重 要
性
12
课堂小结
•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 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主旨)
第二阶段:“……时之闻。” 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9
内容图解
方仲永
伤
叙事
1~2
仲
永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议论:
3
12
探讨问题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 么?
不能。因为它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方仲永索求 书具时的儿童情态。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环”能否 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两个词从时间和范围两方面突出 了方仲永惟利是图的情景。这就是方仲永变成 普通人的根本原因。
12
写法探究
• 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 把仲永天资聪慧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 成强烈对比,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 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 的后天教育。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他的父亲贪图 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即“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 育。(即:其受于人者不至)
10
内容图解
伤 叙事 仲 永
方仲永
父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利其然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不使学
最终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 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 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 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
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本来
被
那些
达到
停止
5
自读课文
要求:根据课本注释读懂文意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彼其受之天也,如此之贤也。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 不至也。
他的诗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 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现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 拾遗》等。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题目中的伤 是哀伤,叹息之意。
4
自读课文
要求:根据课本注释读懂文意
一、解释下列词语 隶 尝 书具 异 旁近 其 以 意 一 是 就 其 观 奇 宾客 利 谒 于 使 之令称闻自复焉泯然 通 悟 受 贤 卒 彼其 夫 固 已 耶
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 /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
/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 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 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
2
听读课文
读出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也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3
金溪民/方仲永,听世/读隶耕课。文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
议论:
12
探讨问题
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11
内容图解
方仲永
父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后 天
伤 叙事 仲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利其然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不使学
教 育 对 成
永
才 的
议论:受于人者不至
重 要
性
12
语言品析
• 文中“忽啼求之”的“啼”能否删去?为什么?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 /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fú) 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y3 é)?
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 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 本文叙议结合。1—2段是叙述,暗含主旨, 第3段是议论,画龙点睛,突出中心。
• 本文先扬后抑,对比有力。先写仲永幼年 天资过人,后写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明对“不使学”的做 法的批判,突出中心。
完成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观赏
他
把……当作
有的人
宾客
拜访
让 认为……有 利可图 5
来自百度文库
听说 自读课文
让一、解释下列词语
名声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 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 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在
又,再
语气词
从
5
自读课文
一、他的解释下列词语 无义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