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萌芽
中国的发展历程
对它的认识应该从宏观和全局上进行把握。
结合中国文化在各个阶段的特征和主要成就,把中国文化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前文明期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雏形期(夏商周时期)、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定型期(秦汉时期) 、发展期 (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 、成熟期 (元明到雅片战争前的清朝、转型期 (从雅片战争开始,延续到今)。
文化;发展历程;中国文化起源甚早,在发展进程中虽历经魔难,但却总是一脉相承的得以传承下来。
中国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虽然时常面临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和威胁,不断受到来自异域文化的挑战,有些时候甚至濒临灭亡的境界,但都因为中国文化顽强的生命力而得以保存。
中国历史上虽数度浮现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情况,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竞争结果都是先进的中原文明战胜了落后的游牧文明。
所以,中国历史上虽浮现过如五胡乱华、元蒙、契丹、女真入主中原等文明的插曲,但都没有使中国文化陷入根本性的危机,结果往往是即使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统治中原,乃至浮现极端的民族歧视和压迫,但在文化上都以“进入中国则中国之”而结束。
不管主动与否,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一旦入主中原,无论他们原本是多么保守和落后,都会立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明,有时甚至因此而浮现很激进的情况,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实行全面封建化和汉化的措施。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竞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因为传统中国民族主义的宽仁,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深厚,这些冲突常能在中国文化的熏濡下得到解决”。
①中国历代少数民族的改革有的是在入主中原后进行,有的是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背景下实施的,但都是因为欣羡中原发达的生产力、先进的制度文明和物质文明、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而进行的。
正因为如此,少数民族向中原学习而进行的封建化和汉化构成为了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课题。
至于外族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虽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和落差,但也以中国文化的胜出而告终,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开放性和吸收性。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1840年以前的中国文化)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萌发期 (2)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 (3)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 (3)3.三大民族集团 (5)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期(夏商周) (6)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9)(一)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10(二)成熟期(隋、唐——南宋) (11)(三)衰落期(元、明、1840年前的清朝) (16)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19)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萌发期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从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国文化已有200万年的历史。
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954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距今约6000年。
陶盆内壁上的人面鱼纹图案,线条生动、明快、形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开创了中国传统艺术夸张、变形,不求形似而求神似的风格。
原始文化(指精神文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上。
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主要有:模仿劳动动作的舞蹈,以及陶塑、陶绘和木雕、骨雕。
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自然崇拜:对大自然(如太阳、月亮、大地等)的崇拜。
是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
祖先崇拜:对祖先创造生命的崇拜。
在母系氏族社会,主要供奉女性祖先,到父系社会,男性祖先成为供奉对象。
与祖先崇拜密切相关的是生殖崇拜,生殖崇拜反映原始人对自身繁衍、大地母神和万物生育的虔诚祝愿。
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址发掘了陶塑孕妇裸体像(高腹丰臀、乳房硕大)。
红山文化陶塑孕妇裸体像图腾崇拜: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宗教形式。
“图腾”(totem)是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
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此物(多为动物)即成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
龙、凤就是中华先民崇拜的图腾物,它们是经过抽象概括出来的。
第三章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信程度很深 ,以鬼神崇拜为价值取向 。 西周统治者认为除了依靠上帝外,还得实 行“德政”,得到“民心”的支持。提出 “天命神权”、“敬德保民”。 西周初年的《周易》提出了较有系统的八 卦学说,其中阳爻“—”和阴爻“- -”两种符 号蕴含着阴阳对立的关系。《尚书· 洪范》 对五行观念也有了初步的阐述。
这些动物惊人繁殖能力的崇拜 ; 彩陶上绘有的先民舞蹈的场面,则可能是 他们宗教仪式的组成部分 ;
伏羲
夏、商、周三代开国君王
夏禹
商汤
周武王
文王写《周易》和周公制礼作乐
《周易》相传是周文王撰写。 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是西周礼乐制度的奠基
者。
夏、商、周 思想文化的进步
夏朝和商朝的统治者对于鬼神、上帝的迷
中国文明的发祥地分布如满天星斗中国文明的发祥地分布如满天星斗萌发期距今两万年前萌发期距今两万年前公元前公元前770770年奠基期公元前奠基期公元前770770年年公元前公元前221221年定型期公元前定型期公元前221221年年公元公元220220年发展期公元发展期公元220220年年1616世纪末明朝后期世纪末明朝后期转型期明朝后期转型期明朝后期现代现代中国文化萌发期中国文化萌发期中国文化在原始社会开始萌芽考古发现中国文化在原始社会开始萌芽考古发现距今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生活在北京距今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已使用骨针缝制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已使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将穿孔的石珠兽牙作为装饰兽皮衣服将穿孔的石珠兽牙作为装饰品并在尸身周围撒有赤铁矿粉
“经世致用”
儒家的学术思想。“经世”意为“经国济
世”,即有益于国计民生,“致用”是“ 学以致用”的意思。
朴学的兴起
朴学也叫实学,清朝初年,一些学者反对
浅议先秦两汉时期文学的特点
浅议先秦时期文学的特点与精神(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院 2009级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袁建锋学号:2009010500)摘要:先秦是中国文化的萌芽时期,是中国文学上古时期的第一段,其所确立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汉代统治者认真总结了秦朝迅速覆灭的历史教训,在文化政策上做了较大的调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措施,从而使汉代文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不论是作家的文学素养,还是文学作品的种类、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外,汉代文学在价值取向、审美风尚、文体样式等诸多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关键词:先秦文学特点精神一、先秦文学特点所谓“先秦”,指的是中国秦王朝(前221-前206)以前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是:由于当时先民的“文学”观念模糊,还与历史、哲学、政治等学术文化含混在一起,笼统地称为“文”,因此论述文学、批评文学的著作也较为模糊和宽泛。
即使是专门论述“诗”的资料,也和后世特别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诗论不尽相同,那时的人们对于“诗”,更多地还是从大文化特别是政治伦理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的。
因此可以说,所谓先秦文论,往往都是广义的文论。
但是,我们切不可因此就忽视和否定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意义,因为它是后世两千多年中国文学思想的源头。
我们都知道,不论研究什么事物,历时性的溯源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即常说的必须弄清楚该事物的来龙去脉。
特别是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连续性的封建社会历史很长,而它的思想文化基础,早在先秦时期就大体上奠定了,其中主要是儒家的思想文化,还有与之相反相成的道家思想文化,以及其他诸子文化。
具体到文学理论批评上来也是如此,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文艺思想,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艺观念,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极其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1.上古神话的产生中国古代神话分为:创世神话、世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神话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所产生的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及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也引起惊奇和恐慌,由此人们幻想出世界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上)答案1.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单选题] *A.民贵君轻的主张B.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C.克己复礼的思想D.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正确答案)2.(2019·盐城三模)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
董仲舒的这些主张() [单选题] *A.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B.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正确答案)D.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3.(2019·南京学情调研)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
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
”他认为该学说() [单选题] *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正确答案)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4.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
宋明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当时() [单选题]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理学已渗入日常生活(正确答案)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D.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5.(2019·南京盐城一模)韩愈《原道》载:“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明太宗实录》载:“(明成祖)人恒言,以不治治夷狄。
人性之善,蛮夷与中国无异。
夫好善恶恶,人情所同,岂间于华夷。
”据此可知() [单选题] *A.古代史料中关于夷夏观的叙述缺乏可信度B.孔子和明成祖蛮夷观的宗旨有着本质区别C.春秋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已经形成D.研究历史上的民族观仍需要其他史料佐证(正确答案)6.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从一种纯朴的道德观念出发,希望把仁爱精神推广到整个社会,号召人们互相帮助,同时他主张不分亲疏贵贱,把“尊贤”“举贤”普遍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天子自称曰“朕”。废谥法,自称“始皇帝”朝:中国文化的奠基期
﹙一﹚秦汉统一与文化一统
1.秦汉的文化一统 ①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 三公九卿制:朝廷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奉常、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秦汉魏六朝:中国文化的奠基期
﹙一﹚秦汉统一与文化一统
秦的统一,在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华文化共同体 的形成。国家统一,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和力度加强;而整合后的一 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增进政治一统。经过 秦汉四百年的文化建设,树立了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核心,造就了 全社会强烈的文化认同心理。统一是合理的、正常的,分裂是违理 的、反常的,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理定势。
主要是石器时代,也就是古史的传说时期。 2.上古:中国文化的奠基和定格。从夏朝跨入文明门槛到东汉末年
天下大乱。第一阶段:文明奠基和原典创制期:夏商西周到春秋战 国。第二阶段: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 3.中古:中国文化的融合与隆盛。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 4.近古:中国文化的转型与定型。唐中叶至明中叶。 5.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与新生。明末迄今。
﹙一﹚中国远古时期的文化 1.中国人起源。中国人属蒙古人种,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
颧骨高突、铲形门齿等一系列现代蒙古人种所具有的典型体征。 2.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
代,4000年左右结束。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 代三大文明成就。 3.多元的文化发生。新石器时代遗址有7000多处,犹如满天星斗布满 九州大地。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 炎黄二帝是华夏集团,蚩尤、后羿是东夷集团,伏義、女娲是苗蛮 集团。
中国传统文化萌芽期三大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萌芽期三大思想孔子与儒家(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仁;德政;礼。
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先主秦流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时思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说;唯物思想等)期想的的形成:创始人老子,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庄子。
思想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思奠想基战国时期的百家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经营方式变化,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文时化期争鸣及其历史意义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打破。
内容:各家主张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还有法家思想需注意,为后来中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国汉朝儒学正统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古思想地位的确立经过A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有限限制君权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三纲五常学说代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传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统背景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文儒—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化学宋的的明代表:程颢、程颐、朱熹主发主张A、世界观:理。
(在世界――本原、在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人性)展学B、方法论: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
(事理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人伦道德)流影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思想内容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 、智、信等道德伦理,有 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 社会道德水平。
民族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的重 要标志,有助于增强民族 凝聚力和自豪感。
文化软实力
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 于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影 响力。
夏、商、周时期
总结词:文化形成
详细描述:夏、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华文化逐渐形成。这一时期 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礼制等,它们在文字、艺术、哲学等方面为后世文化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
总结词:文化繁荣
详细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文化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涌现,形成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文化繁荣。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包括《诗经》、《尚书》、《论语》等,它们在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 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
通过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 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俗活动 等。
古籍整理与出版
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修复和出 版,让后人能够了解和继承中华 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化遗址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历程概述
目录
•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 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0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远古时期
高考历史先秦时期知识点
高考历史先秦时期知识点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
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中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并且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先秦时期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时期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制度和政权结构先秦时期是封建社会的萌芽期,这个时期的主要政权形式是分封制。
以西周为例,它采用了封爵制度,将国家分封给各个诸侯国,以维持统一的政权。
不过,由于诸侯国实力的太度发展,渐渐地演变为分封体制。
这个制度的基础是权贵家族的地位和利益,虽然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但也存在腐败和剥削的问题。
二、经济发展和贸易在先秦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发达地区相对较为繁荣。
这个时期出现了冶铸业、农耕业、纺织业等行业的兴盛,同时贸易也得到了发展。
与此同时,可以看到商业贸易的兴盛也带动了社会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
然而,由于封建社会制度的限制,贵族阶级往往把精力放在享乐上,社会财富比较集中,农民阶级的生活相对较为困难。
三、哲学思想与学问的兴起先秦时期是儒家、道家、墨家等,各个学派思想兴起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思考人生、社会和宇宙等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
比如,《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基本经典。
墨子则提出了以兼爱和非攻为核心的墨家思想,强调中庸之道和和平共处。
道家思想则强调“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顺应天道、追求自然。
这些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四、文化传统与文学艺术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萌芽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传统和文学艺术作品。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民间歌谣,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情感。
《楚辞》则是出现在楚国的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以其独特的激昂、奔放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此外,陶器、青铜器等艺术品也开始有了较为丰富的创作与应用。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艺术瑰宝,也是后世文化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追溯过去,探究渊源,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其发展脉络。
早在远古时期,生活在中华土地上的先民们用智慧和汗水点燃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火种,伴随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互相学习与借鉴,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最终汇入中华文化的主流,形成了如大江奔流般的恢宏气势和源远流长的人文滋养。
回顾中华文化悠远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1.远古中华文明孕育传统文化开端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人类世界,以炎、黄两族为代表的原始氏族部落经过融合发展,成为了华夏民族,炎帝和黄帝作为中原部落的两位首领,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这些传说经过古代学者的文字加工体现在古代典籍之中,如《史记》就从黄帝开篇叙述中华历史,“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这些传说开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开端。
从考古学的视角看,在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广袤而富饶的中国大地孕育了人类的起源。
从元谋人、蓝田人,到北京山顶洞人,构成了一个从猿到人的完整演进轨迹,中华古代文化就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萌生并发展起来。
火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及其重要的能源。
恩格斯认为:“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此时的文化也可以从对火的使用角度进行探寻。
据历史考证,距今50万年的北京猿人已经掌握了火的使用,能够保存从自然界获取的火种。
在仰韶文化半坡村遗址中,历史留下的痕迹诉说了当时原始先民们农作、狩猎、制陶、彩绘、音乐和舞蹈等丰富的生活内容。
随着历史的演进与文化的传承,不仅陶器更加精美,还出现了如冶铜、酿酒、制玉、雕刻象牙等新技术。
这些物质文化发展成果体现了人类智慧的积累和文明的进步。
从思想文化角度看,远古时期也蕴含着精神文明的萌芽。
在当时的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条件下,古代先民对大自然、祖先、图腾产生了原始质朴的崇拜。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四个分期:
关于流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四个分期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萌芽期)
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先秦时代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原始文化
2、夏商文化
3、西周文化
4、*春秋战国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奠基期)
秦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
1、秦汉文化
2、魏晋南北朝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期(繁荣期)
隋唐五代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期
1、隋唐五代文化
2、宋元文化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总结期)
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1、明清文化转型背景
2、明清文化衰败的原因(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教育上、经济上)
3、文化总结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概述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
1. 古代文化的萌芽阶段在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古代文化开始萌芽。
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陶器和青铜器,进一步提高了生活质量。
同时,人们开始使用象形文字,这是中国文字发展的起点。
古代文化的萌芽阶段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儒家文化的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儒家文化开始兴起。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仁义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中国的政治、教育和家庭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道家和墨家的兴盛与儒家思想同时期,道家和墨家也兴盛起来。
道家强调自然和谐,主张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墨家则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彼此关爱,避免战争冲突。
道家和墨家的思想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4. 秦汉文化的繁荣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时期。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汉朝时期,文化繁荣达到巅峰,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文学作品。
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5. 唐宋文化的繁盛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是中国文化的繁盛时期。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文学作品。
宋朝则在科技、文化和经济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这一时期的文化繁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6. 明清文化的变革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文化的变革时期。
明朝时期,中国进行了海上贸易的大发展,带来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清朝时期,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巨大变革,西方文化的传入使得中国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这一时期的文化变革为现代中国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智慧树知到《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选讲》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选讲》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期应该是从有了观念形态意味的天命神权思想开始,即就是()。
A.原始社会B.殷商时期C.西周时期D.战国时期答案:殷商时期2、周代统治者宣称要得“民心”,就必须施行“德政”,因而提出了“敬德”的思想,具体内容有()。
A.敬天B.保民C.敬祖宗D.敬地答案: 敬天,保民3、()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期。
A.殷商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南北朝时期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4、强调重人道而非天道的学派有()。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答案: 儒家,法家5、()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后世以儒为主的文化模式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
A.秦始皇B.汉武帝C.刘邦D.董仲舒答案:董仲舒6、明清之际,以()为代表的一批启蒙思想家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蒙昧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A.黄宗羲B.顾炎武C.曹雪芹D.王夫之答案: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7、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史前开始的。
A.对B.错答案: 错8、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划分5个阶段,即萌芽期、奠基期、定型期、发展期和转型期。
A.对B.错答案:对9、五行学说最早见于《春秋》。
A.对B.错答案:错10、秦汉时期的中国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统。
A.对B.错答案: 对第二章1、“姓”的造字结构反映的是汉族先民的()风俗。
A.抢婚B.群婚C.互婚D.买卖婚答案:群婚2、在古代,“姑”不可能包括对下列哪种人的称呼?()A.子女对父亲的姊妹的称呼B.媳妇对婆婆的称呼C.女婿对岳母的称呼D.侄女对伯母的称呼答案:侄女对伯母的称呼3、“昏”是“婚”字的古字形,这个字的本义是()。
A.昏暗B.婚姻C.黄昏D.头晕答案: 黄昏4、在魏晋以前,()穿裙装。
A.女人B.男人C.男人和女人D.贵族答案: 男人和女人5、古代有所谓的“右衽”和“左衽”,右衽就是()。
A.左领压住右领B.右领压住左领C.左领和右领对齐D.左领和右领错开答案: 左领压住右领6、探究汉字,可以发现许多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
华夏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华夏文明的发展和演变华夏文明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文明之一。
它诞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时间。
华夏文明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的文化特色都不尽相同,但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核一直没有改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华夏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一、华夏文明的萌芽华夏文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6000年前的仰韶时期,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养殖牲畜,并且制作石器和陶器。
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是集体崇拜,人们崇拜的对象主要是自然力量和祖先灵。
此外,人们还开始使用符号来表达意思,这为后来的文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随着气候的变化,中原地区开始出现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和青铜时代的出现。
龙山文化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文化,其特点是使用鼓风炉烧制青铜器,此外还有仪式用品和武器的制作。
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是崇拜祖先、神灵,社会形态以部落为单位,首领称王,通过祭祀来稳定部落。
二、华夏文明的崛起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其统治时期从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
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制作达到了极高的水平,铸造技术精湛,制作工艺高超。
同时,商代文字大量出现,商朝最早的文字形成了oracle bone script (甲骨文),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古文字之一。
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是虔诚的祭祀,特别是对祖先的祭祀,这反映了人们对宗教的极强依赖。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都城为中心的封建王朝,其统治时期为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
周朝时期,铁器制作技术大量使用,这使得农业生产工具和武器装备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同时,封建制度逐渐成形,天子控制各诸侯国,并通过祭祀仪式来巩固王权。
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是儒家思想的认同和推广,这并不意味着儒家思想成为唯一的主流思想,但它的道德观念和政治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华夏文明的成熟和发展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时期为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476年。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涵盖面广,门类众多,其发展必然是不平衡的,而不可能是同步的。
但从历史行程看,也有其一致性,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阶段。
(一)雏形期历史学家习惯地把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称为远古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正是萌芽于这一现代人看来极为遥远的时期。
我们常说自从有了人,就开始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也就有了人在历史活动中所创造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远古源头正是因此而被逻辑地确定的。
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呈多元状态,不但黄河流域,而且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甚至东北地区等北方地区以及青藏高原,都有旧石器及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广泛发现。
从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到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再到柳江人、资阳人、河套人、山顶洞人,在这样一个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萌生并发展起来。
与多元状态相联系,中国远古时期的文化也就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
原始人不仅在劳动中创造了语言,而且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增长了才智,不断有所创造发明。
于是,创造了文字,出现了绘画、雕刻、音乐和舞蹈,出现了原始宗教。
原始文化如黄河源头,她的每一片积雪、每一朵浪花,都直接孕育了华夏文化;原始文化的丰富,最终才流淌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在走过了远古的萌芽期之后,至夏、商、周三代伴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逐渐具备了雏形。
关于夏代的文化,虽因文献不足,还看不到它的全貌,但正如孔子所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夏代文化为商、周两代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政权。
夏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最古的珍贵的科学知识,这是无庸置疑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PPT 41张)
汉魏六朝是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时期,也是人性解放与文化新因素产 生的时期。
从东汉献帝建安元年到隋文帝开皇九年﹙190一589年﹚共393年。经历了 三国﹙190一289年﹚、西晋﹙265一316年﹚、五胡十六国﹙317一439年 ﹚、南北朝﹙439一589年﹚四个发展阶段。文化特色鲜明:第一,民族大 融合, “胡化”与“汉化”并进; 第二,南方新的经济区出现; 第三,佛教广 泛传播,三教鼎立。本期中国文化表面上是动荡与混乱,实际上是转变与多 元。
一、先秦:中国文化的萌芽期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 1.关办私学。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文化的垄断,有利于社会 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随着私学的繁荣,士逐渐成为知识 阶层的通称。 2.群星闪烁。思想家有老聃、孔丘、墨翟、孟轲、庄周、 邹衍、荀况、韩非 ;政治家如管仲、子产、晏婴、商鞅; 军事家如吴起、孙武、孙膑;外交家如蔺相如、苏秦、张 仪;史学家左丘明;诗人如屈原、宋玉;论辩家如惠施、公 孙龙;医学家如扁鹊;水利家如李冰、郑国;天文家如甘德、 石申。可谓群星璀璨,蔚为大观。
2.百家争鸣。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 道家: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思
想集中反映在《道德经》中。首先是清静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 寡民的状态。老子的社会政治与人生主张是“无为”、 “无为无不 为”, “柔弱胜刚强”。道家以“自然”为最高范畴。 “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秦汉魏六朝:中国文化的奠基期
﹙一﹚秦汉统一与文化一统
秦的统一,在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华文化共同体 的形成。国家统一,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和力度加强;而整合后的一 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增进政治一统。经过 秦汉四百年的文化建设,树立了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核心,造就了 全社会强烈的文化认同心理。统一是合理的、正常的,分裂是违理 的、反常的,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理定势。 1.秦汉的文化一统 ①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 皇帝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之命曰“制”,令为“诏”, 天子自称曰“朕”。废谥法,自称“始皇帝”。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多样的文化之一,深深地影响并塑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的时期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展示其丰富多彩的面貌。
一、古代文化的萌芽与形成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的华夏族群在黄河流域逐渐形成了最早的农业社会,并培育出独具特色的文化。
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即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封建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繁荣时期封建社会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
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并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
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礼制观念深入人心,指导了社会的制度建设和人际关系的规范。
此外,佛教和道教也逐渐传入中国,在中国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
三、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时代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伴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变革,文化交流和融合也不断发生。
例如,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期,具有强烈的开放精神。
在这一时期,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国迅速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大量的外国文化和思想也在这一时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四、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中国历经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成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抑制和压抑。
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中国传统文化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追求。
结语: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流淌了几千年的时间。
从古代的萌芽与形成,到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再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时代,以及近现代的现代转换,传统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与时俱进,保持了自身的连续性和创新性。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为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和经验。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明清时期
小说戏曲
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和戏曲的黄 金时期,出现了《红楼梦》、
《水浒传》等经典作品,这些作 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化艺术
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 的成就,如瓷器、绘画、园林等艺 术形式在这一时期都取得了重要的 进展。
思想文化
明清时期的儒学和佛学等思想文化 流派继续发展,这些思想对中国的 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自己。
05
中国文化的影响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01 02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产生了 深远影响,强调道德、仁义和礼教,成为许多国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思 想基础。
中华武术
中华武术作为中国独特的体育运动形式,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传播 到世界各地,成为全球范围内学习和练习的武术流派。
儒学独尊
汉武帝化中的 核心地位。
科技发展
秦汉时期在天文、数学、 医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 就,如浑天仪、造纸术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
玄学兴盛
01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成为一种新的哲学思潮,强调个体自由
和自然之美。
佛教传入
02
这一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
近现代时期
文学艺术
近现代时期的文学艺术继续发展,出现了鲁迅、茅盾、巴 金等文学巨匠,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思想文化
近现代时期的思想文化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新文化运 动、五四运动等思想文化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 的活力。
科技发展
近现代时期的科技发展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如中国科学 家在航天、核能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科技的发展做出 了重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坡與河姆渡的比較
沿海
台灣、珠江三角洲
特色:獨特性、共通性
中華文化相互作用圈
地區文化獨特性 共通性 中國文化五千年: 距今五千年開始, 各「相互作用圈」 間因長期以來的彼 此交流,於是形成 更廣大區域的共通 文化,即所謂中國 文化
共通文化形成中國主體文化
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中國文化多元發展
遼河流 域 黃河流 域 長江流 域 東南沿 海
權力的出現
新舊石器的比較Βιβλιοθήκη 農村的誕生:聚落出現時間 B.P.8000年 B.P.7000年 文化代表 裴李崗、磁山 半坡、姜寨
仰韶文化示例:半坡遺址
1、時間-距今7000年 2、位置-河階台地旱作農業 3、佈局-住宅區、墓地、窯場
(公共墓地)
4、大濠溝-防禦性質戰爭
5、半穴居、圍欄、地窖- 畜牧、生產剩餘
6、大房子-公共聚會的場所
節慶儀式、宗教典禮 三代明堂、太室
仰韶文化示例:半坡遺址
7、小米芥菜白菜種子
8、陶器-彩繪 9、圖騰-族群標誌 10、刻畫符號- 文字 雛形
半坡村文化
地點:西安渭水支流滻河的河邊台地 地形:近水的高地 生活:農、漁業 聚落四區:製陶區、墓葬區、倉庫區、居住區 半穴居:已有家庭組織 大房子:聚會所,議決公共事務
中國文化的萌芽
1、原始的社會 2、農業革命 3、農村的誕生 4、地區間文化交流
原始的社會-舊石器時代
1、文化:用火 2、生活:採集、漁獵 此時謀生為主要目的,沒有餘力做其他活動 維生文化生活 農具改良、紡織、陶器、審美、宗教 3、社會:沒有經常性的戰爭,每人地位較平等
中國早期文明分布圖
農業革命-新石器時代
1、時間:B.P.8500 年 2、二大農業體系: 黃河流域:小米(磁山、裴李崗、姜寨、半坡村) 長江流域:稻米(彭頭山、城背溪、河姆渡) 3、畜牧業:豬 4、影響: 文化創新的契機:製陶、紡織、農具、文字 村落出現 財富累積戰爭政治組織、制度城國家
姜寨村
地點:陜西臨潼 聚落四區(400-800人) 製陶區、墓葬區、倉庫區、居住區 居住區:廣場、中小型房子、大型房子 半坡、姜寨二村呈現的意義 1、人為規劃社會組織、政治秩序 2、「國」的前身:古代的萬國 3、自治單位、人的地位較平等
地區間文化交流
1、背景:戰爭時組聯盟、和平交流 2、相互作用圈 遼河 (1)共通文化形成 (2)範圍: 甘肅、青海、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