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的文化意境

合集下载

松的诗句经典名句

松的诗句经典名句

松的诗句经典名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松树,又称为“忠诚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象征,常被用来寓意坚强、忠诚、深邃等品质。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松树也是一个常见的意象,被诗人们借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些关于松树的经典名句,感受诗人们对松树的赞美和敬仰。

1. 杨万里的《对松》中有这样一句:“人生如梦,一松独秀。

”这句诗描绘了松树矗立在风雪中的形象,寓意着对坚强和执着的赞美。

2.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提到了“大君有恸哭兮,吾妻有夺归兮”。

这句诗中的“大君”指的是大松树,表示对松树的敬仰和追忆。

3. 杜牧的《赠松》中写道:“翠微堪矫翠微,长节不妨长节。

”这句诗表达了对松树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品质的赞美。

4.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中的“落木萧萧”就隐喻了秋风中松树叶子落地的声音,使人心生感慨。

5. 辛弃疾的《北冥有鱼》中有“寻常一样陈排拥,可得松风到我衣”这句诗,借用了松树的清香来表达内心的平和和宁静。

6.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中写到“斜阳照林红绿,遥蹙对如何,醉舞矣乔松。

”这句诗中的“乔松”象征了高大、坚韧的松树,体现了松树在诗人眼中的壮美形象。

7.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有“孤松临寒谷,况复对宫槐”的诗句,描述了松树在寒风中屹立的形象,显示出对松树坚强品质的赞美。

8. 白居易的《赠李十一郎》中写到“松如此国有,忠诚亦自然”,表达了对松树坚强、忠诚品质的肯定。

9. 杜甫的《石壕吏》中有“包藏祸心逆满室,封向标龠立乾坤。

伟松临丽水,邈数千年存左臣。

”这句诗中的“伟松”象征了松树坚韧不拔的品质,使诗歌更显威严和壮美。

10. 欧阳修的《采薇》中有“翠羽名所愿,松阴奇所在”,表达了对松树清凉清幽的赞美之情。

第二篇示例:关于松树的诗句,历来被人们称为经典名句,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松树的文化意境

松树的文化意境

松树的文化意境松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可贵的是精神世界里的无穷价值。

每当想到它的时候,一种豪迈壮烈之感不禁油然而生。

松树是植物王国的寿星,有“百木之长”之誉。

而松文化,是人们在育松、赏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源远流长,内涵宏富,值得一表。

百木之长松树属于常绿乔木,也有少数灌木,是地球上最长寿的树种之一,叶针状,耐严寒,适应性强,自寒带至赤道地区皆有分布。

在我国森林植被树种中,松占首席。

按叶数划分,大致有3种类型:二针一束者有马尾松、湿地松、黑松;三针一束者有火炬松、白皮松;五针一束者有红松、大别山五针松等。

它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赐,求人甚少,予人至多。

松木可作铁路枕木、矿井顶板;松脂可提炼成松节油和松香;松子可食或榨油,花粉则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补充营养,调理、缓解疾病以及美容养颜等综合功能,可谓周身皆宝。

因松与柏于耐寒长青、坚韧挺拔等方面具有诸多相似特点,所以古人多以松柏并列。

宋人王安石《字说》云,“松为百木之长,犹公也。

故字从公”;“柏犹伯也,故字从白”。

松为“公”,柏为“伯”,于公侯伯子男五爵中,松居首,柏居三,皆有位焉。

古人拆“松”字为十八公,元代冯子振曾撰《十八公赋》;清人陈扶摇所撰《花镜》云:“松为百木之长,……多节永年,皮粗如龙麟,叶细如马鬃,遇霜雪而不凋,历千年而不殒”。

松树确有受封者。

泰山有“五大夫松”,为秦始皇所封。

据《史记•秦始皇本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炫耀文治武功,震慑六国臣民,决定大举东巡。

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到达山东。

“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

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

”另据西汉应劭《汉官仪》,小天门有秦时五大夫松。

(按:秦代定爵位二十级,五大夫为第九,为大夫之尊。

)此树位于云步桥北侧五松亭旁,盘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额题“五大夫松”。

诚为木之尊者也。

文化意象浏览古籍,文人雅士对松情有独钟。

松 李峤 百尺条阴合 千年盖影披中百尺 千年赏析

松 李峤 百尺条阴合 千年盖影披中百尺 千年赏析

松树是我国古老的灵物,被誉为“树中之王”。

其枝柯交错,叶翠枝茂,形态优美,寓意深远。

而百尺松更是松树中的佼佼者,其挺拔之姿,历经千年依旧屹立不倒,给人以崇高、坚韧之美。

李峤,字君高,生于南宋宣和元年。

其诗文以豪放激昂、奔放畅达而著称,被誉为“济宁诗派第一”。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写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整齐热烈、慷慨悲壮,犹如百尺松的挺拔。

在我国文化中,松树一直以来都是被视为坚毅、长寿、正直、高洁的象征。

《百尺条阴合千年盖影披中百尺千年赏析》正是对松树的一种赞美与褒扬,其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使之成为了传世的经典之作。

一、松树之美松树以其挺拔的身姿和苍劲的树干,成为了我国古代文人墨客钟爱的题材之一。

松树不畏严寒,生命力顽强,树姿挺拔、形态各异,给人以蓬勃向上、顽强不屈的形象。

特别是百尺松,更是展现出了松树的恢宏和壮美,其千年的历史和挺拔的姿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李峤的艺术赞美李峤在其诗歌中经常对大自然的美景进行描写,尤其是对松树的赞美更加深刻。

他以其豪放激昂的笔触,将松树的风采和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百尺条阴合,千年盖影披中百尺》一句,以简练的文字形容出了百尺松的壮美之姿,给人以无限激赏之感。

三、百尺松的艺术价值百尺松自然之美,恢宏之态,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和审美体验。

其博大、高远的意境,以及诗人对它的赞美之词,使其成为了我国文化的经典之作。

在我国文化史上,百尺松一直都是受到人们的崇拜和赞美,其在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中的反映,也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松树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自然之美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我国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源泉。

而李峤以其豪放激昂的诗歌表现形式,赞美了松树的壮美之姿,使其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百尺松作为松树中的佼佼者,更是以其千年的历史和挺拔的姿态,成为了我国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松树的传统文化内涵松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内涵,被视为君子之木,象征高洁、坚贞和忠诚。

《青松》背景资料

《青松》背景资料

《青松》背景资料
青松,又称“松树”、“傲骨青松”等,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树种,具有
浓厚的文化内涵。

青松为常绿乔木,树干粗壮,树形挺拔,枝叶繁茂,被誉为“不世之松”。

其树干笔直挺拔,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质;树叶
常绿不凋,象征着坚韧不易的品质;树形挺拔高耸,象征着自立不倚
的品质。

因此,青松在文化中被赋予了坚韧、坚毅、高洁等品德,成
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

青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意象,广泛出现在文学、绘画、建
筑等艺术领域。

在古代文人笔下,青松常被描绘为独立高洁的形象,
代表了高尚的品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中国园林建筑中,青松更是
不可或缺的元素,用以点缀园林景观,增添庄重典雅的氛围。

除了在传统文化中的应用,青松也是一种重要的园林树种,具有很
高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

其独特的形态和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与尊重。

同时,青松的生长习性适应性强,适应性强,生长适温也比
较广,株形由粗壮的高大株形到中型,倒圆锥形,圆锥形等多种形态。

同时还能耐寒,耐盐等.因此在北方城市广泛栽植,是非常受欢迎的
一种园林树种。

松树的风格的主要内容

松树的风格的主要内容

松树的风格的主要内容松树的风格。

松树,是一种常见的树木,它的风格独特而又多样。

从古至今,松树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不仅在诗词歌赋中被赞美,也在园林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松树的风格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本文将从松树的形态、意境、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其风格进行探讨。

首先,松树的形态是其独特风格的重要表现。

松树高大挺拔,树干笔直,枝叶繁茂。

松针长而匀,呈现出一种端庄、挺拔的形态。

松树的树冠常常呈现出扇形或伞形,给人一种庄重、稳重的感觉。

松树在风中摇曳,展现出一种优雅的姿态,这种独特的形态成为了松树风格的重要特征。

其次,松树的意境也是其独特风格的重要体现。

松树常常被赋予高洁、坚贞的寓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象征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树常常与“风骨”、“气节”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一种坚韧不拔、意志坚定的精神境界。

松树在寒冷的冬季依然挺拔生长,这种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精神图腾。

此外,松树的文化内涵也是其独特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松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

在中国绘画、诗词中,松树常常被描绘为高洁、坚贞的象征,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常见题材。

松树还常常被用来比喻高尚的品质和高贵的人格,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之一。

综上所述,松树的风格体现在其独特的形态、意境和文化内涵中。

松树高大挺拔的形态、高洁坚贞的意境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松树的风格,既表现出了一种高远的品格,又展现出了一种深沉的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依然可以从松树的风格中汲取到许多有益的启示,使其成为了我们追求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的楷模。

松树的风格,将继续激励着我们前行,成为我们追求卓越的力量之源。

浅析俳句中松树的文化意境

浅析俳句中松树的文化意境
国的寿星 , 松 文化是人们在 育松 , 赏松 的过程 中形成的一种 文化现 象。 在本论 中, 笔者试图从俳 句的角度 来剖析 日 本人眼 中的松树的文化意境。 为读者体会松 树文化 , 尽 绵薄之 力。 【 关键词 】 俳 句; 松; 文化 ; 强者精神 ; 长寿
日 本 民族生活在碧海环绕 , 青 山连绵 的 日 本列 岛。又处于太平洋 板块边 缘 , 多火 山、 地震 、 台风 、 海 啸。面对如此 多姿又狂暴 多变的 自 然, 日本人的祖先产生 出原始的泛神论 思想 , 信仰 “ 八百万 天神 ” , 即: 把自 然界 的万事万物都看成有神寄存 日 本 民族 的精神生活离不开 自 然。 其传 统文化 的文 明成果大部分 都建立在对 自然的欣赏 和洞察之 上 。俳句作为世界上独特 的短诗形式 。 作为 日 本 民族传 统文学的一种 形式 . 表现 出 日 本人在其美丽 的 自 然环境 中生活所 产生的心灵感受 . 已经成 为 日 本 民族文化 的精华
— — — — — —
— —
( 日汉对照 ) ( 在后 面的浅析 中, 出现的俳旬全部 摘 自此处 , 不再赘述 ) 中悼念题材中涉及松的俳句 例1 、 唁人丧子
◇ 百家 之言◇
科技 囊向导
2 0 1 4 年2 7 期
浅析俳句中松树的文化意境
田 俐 ( 广 西大学外 国语学院 广 西
南宁
5 3 0 0 0 0 1
【 摘 要】 俳 句是 日本韵 文学的一种传 统形式, 也是世界 文学中最短格律诗之一 。 它有 两条基本规则。 一是 , 一首俳 句由 1 7 个音组成。 二是 , 每首俳 句必须有一个季题。 季题就是与四季有关的题 材 , 凡与四时变迁有关的 自然界现 象及人事界现 象都 包括在 内。 众所周知 , 松树是植物王

松树的文化意境

松树的文化意境

松树得文化意境松带给我们得不仅就是物质财富,更可贵得就是精神世界里得无穷价值。

每当想到它得时候,一种豪迈壮烈之感不禁油然而生。

松树就是植物王国得寿星,有“百木之长”之誉。

而松文化,就是人们在育松、赏松过程中形成得一种文化现象,源远流长,内涵宏富,值得一表。

百木之长松树属于常绿乔木,也有少数灌木,就是地球上最长寿得树种之一,叶针状,耐严寒,适应性强,自寒带至赤道地区皆有分布。

在我国森林植被树种中,松占首席。

按叶数划分,大致有3种类型:二针一束者有马尾松、湿地松、黑松;三针一束者有火炬松、白皮松;五针一束者有红松、大别山五针松等。

它就是大自然给人类得恩赐,求人甚少,予人至多。

松木可作铁路枕木、矿井顶板;松脂可提炼成松节油与松香;松子可食或榨油,花粉则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补充营养,调理、缓解疾病以及美容养颜等综合功能,可谓周身皆宝。

因松与柏于耐寒长青、坚韧挺拔等方面具有诸多相似特点,所以古人多以松柏并列。

宋人王安石《字说》云,“松为百木之长,犹公也。

故字从公”;“柏犹伯也,故字从白”。

松为“公”,柏为“伯”,于公侯伯子男五爵中,松居首,柏居三,皆有位焉。

古人拆“松”字为十八公,元代冯子振曾撰《十八公赋》;清人陈扶摇所撰《花镜》云:“松为百木之长,……多节永年,皮粗如龙麟,叶细如马鬃,遇霜雪而不凋,历千年而不殒”。

松树确有受封者。

泰山有“五大夫松”,为秦始皇所封。

据《史记•秦始皇本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炫耀文治武功,震慑六国臣民,决定大举东巡。

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到达山东。

“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

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

”另据西汉应劭《汉官仪》,小天门有秦时五大夫松。

(按:秦代定爵位二十级,五大夫为第九,为大夫之尊。

)此树位于云步桥北侧五松亭旁,盘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额题“五大夫松”。

诚为木之尊者也。

文化意象浏览古籍,文人雅士对松情有独钟。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首先,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

古典园林就是通过植物的选择和布局,再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

园林中常见的植物如松、竹、梅、荷花等,都被视为志士君子的象征,寓意着坚贞不屈、清雅高洁的人格品质。

其次,古典园林的植物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

中国人对生命的看法与西方文化不同,更加强调“道法自然”,注重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往往表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无论是屹立不倒的古树,还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荷花,都承载了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

古典园林通过植物的运用,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奇妙。

另外,古典园林中的植物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象征和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意境和情感的表达,通过植物的选择和摆放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

比如,古典园林常常种植松树,松树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长寿的意义;而竹子则寓意着正直高洁和坚韧不拔,常被用来表现君子的气质和人格;梅花象征着坚韧不屈的品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荷花则寓意着纯洁和宁静等等。

通过这些植物的运用,古典园林创造了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让人们沉浸在一种雅致和静谧的氛围中。

最后,古典园林中的植物还反映了中国人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追求。

中国古典园林常常以四季景观的呈现方式,通过植物的选择和布局呈现出季节之美和变幻之美。

春天的草木葱茏、夏季的绿树成荫、秋天的红叶满园、冬天的雪景皆以植物的生长和变化为基础。

这不仅让人们享受到四季交替的美景,更体现了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生命、文化和社会和谐的理解和追求。

这些植物不仅为园林增添了美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理解和态度。

通过欣赏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更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小松古诗词赏析

小松古诗词赏析

小松古诗词赏析古人诗词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表达方式,为后世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其中,《小松古诗词》是一篇充满古典诗意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赏析这首诗词。

小松高挺古朴,风姿独特。

松树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持久和自由。

诗人通过以松树为题材,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入思考。

诗词的开头写道:“春历泛舟无所归,小松古朴独传奇。

”这两句描绘出了诗人漫无目的地漂流在波澜起伏的春江之上,却无法找到归宿的心情。

小松的古朴与独特更是让人琢磨不透的奇迹。

接下来的几句诗词写到:“悬崖峭壁写骚人,无背无粉尽成真。

”作为诗人,他从松树的形态和特点中发现了灵感,用悬崖峭壁来形容松树的颠簸和坚定,称之为“骚人”。

而“无背无粉尽成真”则表达了他对于真正的东西追求的态度。

在这一段诗中,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的心灵状态相结合,准确地传达出他对松树深深的敬意。

进入到诗的接下来的几句:“四野荒芜千古情,顶峰无上遥悠悠。

”通过“四野荒芜”描述了松树所在的环境,并以此表达了诗人对于岁月流转的感慨,同时暗指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而“顶峰无上遥悠悠”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松树高峰的敬仰,也可以理解为对道德境界的追求和人生价值的追寻。

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中,诗人写道:“声传千里心久游,山弦音韵入我眸。

”这里诗人以“声传千里”来形容诗词的力量,借以表达他将自己的心情倾注于这首诗中,并期待能够传达给读者。

同时,诗人采用“山弦音韵”修饰诗的气质和美感,用独特的词语描述了他受到松树音韵的感染和感悟。

从整体上看,这首《小松古诗词》以松树为主题,通过描述松树的形状、特点和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人生和艺术追求的思考。

同时,诗词运用自然景观来映照人的内心境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整首诗词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可以激发人们对自然之美和人生观念的思考。

在赏析这首诗词时,读者可以通过想象小松的风姿,感受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并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

无论是对生命的感悟,还是对自然的敬畏,这首《小松古诗词》都能够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发。

松树的文化意境

松树的文化意境

松树的文化意境作者:邸永君来源:《百科知识》2008年第15期众所周知,松树是植物王国的寿星,有“百木之长”之誉。

而松文化,是人们在育松、赏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源远流长,内涵宏富,值得一表。

百木之长松树属于常绿乔木,也有少数灌木,是地球上最长寿的树种之一,叶针状,耐严寒,适应性强,自寒带至赤道地区皆有分布。

在我国森林植被树种中,松占首席。

按叶数划分,大致有2种类型:二针一束者有马尾松、湿地松、黑松;三针一束者有火炬松、白皮松:五针一束者有红松、大别山五针松等。

它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赐,求人甚少,予人至多。

松木可作铁路枕木、矿井顶板;松脂可提炼成松节油和松香:松子可食或榨油,花粉则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补充营养,调理、缓解疾病以及美容养颜等综合功能,可谓周身皆宝。

因松与柏于耐寒长青、坚韧挺拔等方面具有诸多相似特点,所以古人多以松柏并列。

宋人王安行《字況》云,“松为百木之长,犹公也。

故字从公”:“柏犹伯也,故字从白”。

松为“公”,柏为“伯”,于公侯伯子男五爵中,松居首,柏居三,皆有位焉。

古人拆“松”字为十八公,元代冯子振曾撰《十八公赋》;清人陈扶摇所撰《花镜》云:“松为百木之长,……多节永年,皮粗如龙麟,叶细如马鬃,遇霜雪而不凋,历千年而不殒”。

松树确有受封者。

泰山有“五大夫松”,为秦始皇所封。

据《史记·秦始皇本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炫耀文治武功,震慑六国臣民,决定大举东巡。

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到达山东。

“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

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

”另据西汉应劭《汉宫仪》,小天门有秦时五大大松。

(按:秦代定爵位二十级,五大夫为第九,为大夫之尊。

)此树位于云步桥北侧五松亭旁,盘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额题“五大夫松”。

诚为木之尊者也。

文化意象浏览古籍,文人雅士对松情有独钟。

他们歌以赞松,诗以咏松,文以记松,画以绘松,宏篇妙文不胜枚举,丹青杰作传世甚多。

【议论文】松树的风格_1500字

【议论文】松树的风格_1500字

【议论文】松树的风格_1500字松树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象征,它以其傲立不屈的姿态,以及自然美好的风姿,成为了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经典的意象之一。

松树形态独特,格调高雅,被誉为是”雅人之选”,“士人之德”。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树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和象征意义,成为了东方文化中最为优美、深刻的风格之一。

首先,松树的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中国一直是“东方文化之邦”,也是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中松树作为文化的象征,在东方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人崇尚自然、崇尚自由、崇尚和平,而松树所蕴含的自由和坚韧的气质,是中华民族一贯追求的精神境界。

因此,松树被普遍认为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它的风格充满着中式的韵味和气息。

其次,松树的风格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国文化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包容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深刻地反映在了松树风格中。

松树雄姿挺拔、洁白无瑕、内心坚韧的形象,展现出了中华文化的庄重、典雅、高尚的形式,强调了坚定、沉稳、不屈不挠的品格,充分诠释了中国文化的芳香和精髓。

拥有这样独特的品质和意义,松树的风格就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最后,松树的风格在文化艺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的书画、诗词、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中,松树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不同的艺术表达中,松树也可以展示出不同的风格面貌,它可以被描绘成山峦前的枝繁叶茂,可以被塑造为静坐群山之间的一根针,也可以成为垂钓人伴随左右的一颗好天赐的伴侣。

松树的形态、色彩、姿态都能体现不同的艺术表现和气氛,其文化内涵和风格使它成为中国艺术中不可替代的元素之一。

综上所述,松树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坚韧的精神、含蓄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华风骨和我国文化的深邃内涵。

因此,松树的风格是一种中式的文化表达方式,也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增加了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心。

静听松风的意境

静听松风的意境

静听松风的意境1. 松树的意义1.1 松树的特点•常绿的松树•高耸的树冠•坚韧的枝干1.2 松树的象征意义松树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松树的常绿象征着坚韧不拔、持久不变的精神。

它高耸的树冠象征着崇高的志向和追求。

而松树坚韧的枝干则象征着人们的毅力和顽强。

2. 松风的意境2.1 轻柔的风声静听松风,首先会感受到的是它的轻柔。

松风悄然而来,带着丝丝清凉,让人心情愉悦。

它轻轻拂过松树的针叶,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是大自然为我们奏响的一曲优美乐章。

2.2 洗涤心灵的力量松风带来的清凉和轻柔,能够洗涤心灵。

当人们静心倾听松风的声音时,内心会变得安静而宁静,烦恼和忧虑也随之消散。

松风如一股清泉,流淌在心灵的深处,带走了尘世的烦扰,让人们感受到内心的宁静。

2.3 连接人与大自然的纽带静听松风的意境能够让人感受到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当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常常忽略了与大自然的联系。

而当我们在松林中静静地听着松风的声音时,我们能够重新感受到与大自然的纽带,感受到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3. 松风的意义3.1 心灵的寄托与慰藉松风的意境能够作为人们心灵的寄托和慰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面对着各种压力和困惑。

而当我们静听松风的意境时,我们能够暂时远离烦恼,放松心情,让自己的内心得到真正的慰藉。

3.2 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静听松风的意境对于修身养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静静地坐在松林中,聆听松风的声音时,我们能够冷静思考,反省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修身养性。

3.3 呼吸大自然的气息松风的意境让人们能够呼吸到大自然的气息。

当我们身处于松林中,吸入的空气中充满了松树的芬芳气息,这让人们感到愉悦和舒适。

松风的意境让人们能够彻底放松身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神秘。

4. 结语静听松风的意境是一种让人心灵得到洗涤和慰藉的体验。

松树的常绿、高耸的树冠和坚韧的枝干都与人们的内心世界息息相关。

描写松树的句子

描写松树的句子

描写松树的句子
松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日久的意义的重要元素,它不仅仅象征着长寿,它也被认为是自然之恩,树形优美,常常被用来比喻精神的完整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松树体现了它独特的美感,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感受和情感。

松树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被描写得格外精美,有一种古雅、和谐的气息,充满了神秘的味道。

比如在《诗经》中有“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诗句,把松树比喻成沉稳等待,候待着爱情的来临。

在《楚辞》中还有“山中有松,将以为柱”,说明松树是坚不可摧,支撑着整座山的墙壁。

还有《禹贡》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松谷下见潺”,描述了一幅美丽而优美的景象,松树在崇山峻岭之间,伴着清晨的露珠,在潺潺的流水中发出清新的空气。

松树还经常被用在中国的画作中,有一种古典的意境,在描绘的景色中充满悠远的情感。

比如在洛可可的《临摹松坡观音》中,画面上绿色的松树枝繁叶茂,夹道中有一位站立在松树旁边,观音背后,松枝弯曲形成一个暗淡的窗户,使整幅画面饱满而温暖;在宋代画家苏轼的画作《寿春寿寺松》中,枝叶披挂的松树形成一条青翠的比喻,枝条分明,树梢竖立在一片碧绿的山水之中,象征着永恒的生动,仿若它依偎在那里,毫不动摇。

松树的象征意义也代表着坚韧不拔、不言放弃的精神,被赋予了坚定不移的信念,松树枝干高大、挺拔而又矗立不屈,它比喻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取得伟大成就的精神。

松树有着深深的文化内涵,被赋予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它象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之恩、安宁守望者、坚定不拔的精神,将松树描绘成一种境界,给人以沉静、祥和的视觉。

这种景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和绘画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而在现实中,它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激励人们追求伟大的道路、拼搏前行。

关于松树的古人书法

关于松树的古人书法

关于松树的古人书法一、松树在古代书法中的象征意义1. 坚韧不拔的象征松树是一种常绿树木,具有枝繁叶茂、根深叶茂的特点,它的形象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书法艺术中。

松树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代表了古人崇尚的志向和品德。

在书法中,松树常被描绘成挺拔、苍劲的形象,以表达作者坚毅不拔的意志和追求。

2. 高洁清贞的象征松树生长在高山之上,常常孤立骄傲,无论在寒冬还是夏季,都能屹立不倒。

这种特性给人一种高洁清贞的感觉。

在古代书法中,松树的形象常被用来代表高洁清贞的精神境界,表达古人对高尚品质的追求。

二、松树在古人书法作品中的表现形式1. 松竹梅松竹梅是中国文化中的”三友”,也是古代书法中常见的主题。

松树在这个主题中常常被描绘为力求刚直的形象。

古人认为松树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象征着高尚的道德风范。

在古代书法作品中,松树的形象常常与竹子和梅花一起出现,以展现作者对高尚品质的追求。

2.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雨同”的创作题材古代书法作品中,有一种题材叫作”致君尧舜上,再使风雨同”。

这个主题的灵感来源于唐代文学家杜甫的名句,表达了作者追求高尚品质的决心。

在这种题材中,松树常常被用来象征作者的坚毅和追求。

三、松树在古人书法中的书写技巧和风格1. 用笔简洁有力古代书法中,描绘松树的技巧常常采用简洁有力的方式。

松树树干的画法通常采用直线来表达其挺拔的形象,而叶子与枝干的笔画则简练流畅。

2. 注重墨色的运用古代书法中,墨色的运用对于表现松树的形象非常重要。

墨色的浓淡程度可以体现出树叶的茂密程度和树干的坚实感。

在书法中,通过墨色的运用以及对线条的处理来表达松树的形象和特点。

四、古人松树书法作品欣赏1.《松石图》- 陆龟蒙2.《松萝溪居图》- 葛亮3.《松风淅淅》- 吴禰聩以上是一些古代书法作品中涉及松树主题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在笔法还是意境表达上,都展现了松树在古人书法中的独特地位。

在古代书法中,松树是一种常被描绘和赞美的主题。

描写松树的段落

描写松树的段落

描写松树的段落1、松树象征着坚忍、顽强,显示着高风亮节的美德。

人们歌颂它、赞美它,甚至力劝把它推举为国树。

然而,竹林并不仅仅只有一种。

全世界共有80多种,我国约有20余种呢!而他们的都伫立在我们的附近:马路上、广场上、小区花园里、绿草坪上……甚至家里都有它们的面孔,这是不是很常见呢?松树不仅是“老寿星”,而且还很好看呢!如沈阳北海团城有一株800年生的古松,传说已曾被清乾隆封为“遮阴侯”;泰山“五大夫松”传说是秦始皇登山在此避雨而被封以官爵的。

中国广大群众把松树作为坚定、贞洁、长寿的象征。

松、竹、梅世称“岁寒三友”,喻不畏逆境、战胜困难的坚毅精神。

2、松树,你坚忍不拔。

一粒种子,一阵风,一捧泥土,或是在悬崖峭壁中所,只要有阳光、空气、水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恶劣自然环境,你都能生存、生长、成才。

不是吗?风在你面前退缩,雨在你面前低头,雪在你面前无奈,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陈毅元帅赞美松树时写道:“大雪压青松,青松且挺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山坡上,两人合抱的松树,比比皆是。

人站在屋外向上看,树冠如伞盖,几朵白云飘动,真有挺天拔地的感。

一棵松树,她的生命过程,历经雨打雪压,烈日曝晒。

夏天,如一把巨伞,高傲地承受阳光的炽热;冬天,覆盖厚厚的积雪,不屈服恶劣气候的压迫,昂扬地挺起枝干,迎着寒风茁壮成长。

3、老家村西有一棵大的松树,松树的主干不高,大概有一人来高,到了一人来高的地方就分叉了,各个主叉也很粗,并且伸展得很长很远,并且基本上都是平行展开的,所以形成了很大的枝桠,但是整个树冠距离地面并不特别高,就像天女散花一样,无数个树冠形成很大的绿荫,这样的松树是我们那里绝无仅有的,因为它距离村边并不半径相当远,站在村边就能够看见那棵银杏树大些松树,树冠比距离它不太远的那片莲花池的松树都加起来还要茂盛。

长长的松针,在秋天的早晨,挂满露珠,当曙光普照时,闪烁晶莹的光芒;当夕阳西下时,晚露为灿烂她身披了一件红光灿烂的彩衣,给这片松林增添了几分意境。

郑板桥写松树的诗

郑板桥写松树的诗

郑板桥写松树的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郑板桥(1693-1765)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诗人。

他擅长描绘山水画和写诗,其中尤以写松树的诗作著称。

郑板桥笔下的松树,常常被赞誉为形态优美、寓意深刻,成为中国文人墨客们向往追求的理想形象。

松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它象征着坚韧不拔、永不屈服的品格和精神,被誉为“风茂石稳”,一直在中国文人笔下成为寄托坚强意志和悠久传统的象征之一。

在郑板桥的诗作中,松树通常被描绘为潇洒挺拔、充满生机的形象,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命奋斗的热情。

郑板桥的诗作中,对松树的描绘多以活泼生动、婉约清丽的文风为主,通过一丝不苟的笔法将松树的形态、气韵诠释得淋漓尽致。

他常常从松影松声中感悟生命的力量和从容坦荡的态度,给人以深远的思考与启示。

郑板桥的诗中常有这样的句子:“迎风傲立千秋翠,铁干铜皮雪满头”,这是郑板桥赞美松树的经典之作。

他以铁干铜皮形容松树的坚硬、光亮,以雪满头形容松树的耐寒,表达了对松树顽强、坚韧的品性的赞誉。

在郑板桥的诗作中,松树往往被赋予人的特质,如坚韧不拔、久经风霜、永不言败。

郑板桥的松树诗中,还有着丰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他常常利用对松枝、松叶、松梢等细节的描写,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致感悟和情感抒发。

他善于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启示,并将生活中的感动与情绪融入诗作,使诗歌更加具有情感共鸣和情感渗透。

郑板桥的松树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命力量的探寻,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智慧与情感。

他以松树为载体,表达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学,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郑板桥的诗作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诠释和传承。

【郑板桥写松树的诗】将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意蕴留在人们心中,激发人们对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和追求。

第二篇示例:郑板桥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深邃含蓄而著称。

与松有关的诗句

与松有关的诗句

与松有关的诗句松树的特点与象征意义1. 松树的外貌特征•树干筆直挺拔•鳞叶长长而尖•树皮粗糙•树冠呈锥形或伞形2. 松树的象征意义•象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被视为不朽和长寿的象征•代表着希望和富饶古代诗人笔下的松树1. 杜甫的《登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抽薪止沸迹,撼木非吾心,西松照颜色,南柏拂云阴。

江风对青楼,它夺秦王纸。

何毒五里船,折柳依箭射。

高楼临德汉,上马观河山。

河山并白帝,歌以咸阳辣。

此时招长策,岂用文翰章?悬舟寄咸阳,送策归咸阳。

2. 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杯无事莫滋味,万事离忧惜未申。

翻倒槎头明月下,白提塔回射青振。

3.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方舟不尽极楼高,十二山中君已歌。

船小江亦小,坐春衔桂过唐突。

松树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1. 松树与文人墨客•松树是文人墨客眼中的重要题材之一•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2. 松树与风水文化•松树具有带来好运和辟邪的功效•人们常常在庭院中种植松树以求得幸福和长寿3. 松树与寿材文化•松木是一种非常耐腐木材,被用于制作棺材和寺庙建筑•寓意长寿安宁,也体现了中国人对松树的敬重之情当代诗人的松树诗1. 北岛的《蓝蓝的松树》蓝蓝的松树我要把你装进小盒子里偷回我家不让人发现我有我不敢说的秘密在蓝蓝的松树下我么人的地下爱情2. 赵丽宏的《松醉》一杯松醾长白云淡忘儿时风雪吞此后云间惊斫醉松凌霄汉韵如君3. 余秀华的《松花季节》一曲横笛青松口松海万里浩波涛谁在这美丽的季节里,弹奏着忧伤的歌曲?松树在诗句中的意境•雄伟挺拔的松树形象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松树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给人带来希望和鼓舞•松树作为长寿和不朽的象征,传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综上所述,松树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物,在古代和当代的诗词中频频出现。

它的外貌特点和象征意义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元素。

从古至今,松树一直被视为祥瑞之物,人们希望借助松树的力量获得好运和长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树的文化意境松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可贵的是精神世界里的无穷价值。

每当想到它的时候,一种豪迈壮烈之感不禁油然而生。

松树是植物王国的寿星,有“百木之长”之誉。

而松文化,是人们在育松、赏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源远流长,涵宏富,值得一表。

百木之长松树属于常绿乔木,也有少数灌木,是地球上最长寿的树种之一,叶针状,耐严寒,适应性强,自寒带至赤道地区皆有分布。

在我国森林植被树种中,松占首席。

按叶数划分,大致有3种类型:二针一束者有马尾松、湿地松、黑松;三针一束者有火炬松、白皮松;五针一束者有红松、大别山五针松等。

它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赐,求人甚少,予人至多。

松木可作铁路枕木、矿井顶板;松脂可提炼成松节油和松香;松子可食或榨油,花粉则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补充营养,调理、缓解疾病以及美容养颜等综合功能,可谓周身皆宝。

因松与柏于耐寒长青、坚韧挺拔等方面具有诸多相似特点,所以古人多以松柏并列。

宋人王安石《字说》云,“松为百木之长,犹公也。

故字从公”;“柏犹伯也,故字从白”。

松为“公”,柏为“伯”,于公侯伯子男五爵中,松居首,柏居三,皆有位焉。

古人拆“松”字为十八公,元代子振曾撰《十八公赋》;清人扶摇所撰《花镜》云:“松为百木之长,……多节永年,皮粗如龙麟,叶细如马鬃,遇霜雪而不凋,历千年而不殒”。

松树确有受封者。

泰山有“五大夫松”,为始皇所封。

据《史记•始皇本记》,始皇统一全国后,为炫耀文治武功,震慑六国臣民,决定大举东巡。

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到达。

“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

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

”另据西汉应劭《汉官仪》,小天门有时五大夫松。

(按:代定爵位二十级,五大夫为第九,为大夫之尊。

)此树位于云步桥北侧五松亭旁,盘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额题“五大夫松”。

诚为木之尊者也。

文化意象浏览古籍,文人雅士对松情有独钟。

他们歌以赞松,诗以咏松,文以记松,画以绘松,宏篇妙文不胜枚举,丹青杰作传世甚多。

据《论语•子罕》,孔子曾赞松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孔圣将松柏并列,或有示德之不孤。

《礼记•礼器》载,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先时代诸圣贤高士多有赞颂松柏之语。

《庄子•让王》有云:“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庄子•德充符》有“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之语,将松柏与尧舜并称。

《荀子•大略》则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

事不难,无以知君子”之句,亦将松柏与君子并列。

至宋代;文人雅士将松与竹、梅并称为岁寒三友。

林景熙《云梅舍记》载,“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元杂剧《渔樵闲话》云:“那松柏翠竹皆比岁寒君子,到深秋之后,百花皆,惟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

”后人借以比喻在逆境艰困中而能保持节操的人们。

松成长缓慢,破士之初,难免于雪压风欺,给人以才子不遇、英雄落难的联想。

唐人杜荀鹤《小松》云:“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隆冬季节,万木凋敝,惟松柏仍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尤其是雪花纷飞之时,劲松身着白袍,临风傲立,象征着坚忍不拔、不改其志的大雅君子。

汉朝桢《赠从弟》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唐代大诗人白《赠韦侍御黄裳》云:“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

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

桃卖阳艳,路人行且迷。

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冰凌霜欺,松不改其姿,象征着不屈不挠。

唐人自居易《和松树》云:“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森耸上参天,柯条百尺长。

岁暮满山雪,松色郁青苍,彼如君子心,秉操贯冰霜。

”至宋代,画家已将松与竹、梅同入画,称三友。

有宋人楼钥《题徐圣可知县所藏补之画》为证。

诗日:“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

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见此三人。

”松屹立山颠,栉风沐雨,更显苍劲,古人常将松与风联系在一起。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黄庭坚与友人同游鄂城樊山,途经松间一阁,夜听松涛而成七言诗一首,题名为《松风阁》。

而《松风阁诗帖》,是庭坚晚年以行书所录《松风阁诗》墨迹,在其传世作品中最负盛名。

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道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精品。

此帖经宋、元、明、清辗转流传,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避暑山庄,有一组风格独特的建筑群,主殿名日“万壑松风”。

在参天古松的掩映下,壑虚风渡,松涛阵阵,犹如西湖万松岭,形成一个寂静安谧的小环境,是清帝批阅奏章、诵读古书之佳境。

真情象征松树坚韧、顽强,往往象征着忠贞的友谊与爱情。

南朝乐府民歌《冬歌》唱道:“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果树结金兰,但看松柏林,经霜不坠地,岁寒无异心。

”宋代文豪东坡一生爱松,据《东坡杂记》,“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皆中梁柱矣”。

当结发妻子王弗病逝后,东坡在其坟茔四周亲手植松苗万株。

经寒历暑,沐雨栉风,万株幼苗长成了常青之树,岁岁年年,生生世世,伴随在爱妻身旁。

展转十年之后,他又为王弗写下了那首摧心扼腕、痛断肝肠的《江城子•记梦》,真情挚感溢于笔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生时十年相伴,死后十年相思,王氏何幸,得如此真才华、真性情的高士“不思量,自难忘”,“年年肠断”!而东坡更是可敬,生离死别十年之后,尚能有如此激情写下这传诵干载的爱情绝唱,尤其是“明月夜,短松冈”之句,每每读之,不禁怆然。

松枝舒展,彬彬桓桓,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恭迎四方宾客。

而最著名的是迎客松,已成为国人向世界敞开心扉、友朋遍天下的形象标志。

长寿标志松龄长久,经冬不凋,所以被视为仙物,用以祝寿考、喻长生。

这种象征意义为道家所接受,后成为道教长生不老的重要原型。

在道教神话中,松往往是不死的象征,道士服食松叶、松根,以期能飞升成仙、长生不死。

同时,松时常与鹤为伍。

在古人心目中,鹤是出世之物,高洁清雅,有飘然仙气。

而仙物自然长生不死,所以将两仙物合而为一,寓意高洁长寿,松鹤延年,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传统绘画领域,《松鹤延年》是一个重要题材,其中清代僧人虚谷之作尤为著名。

此画作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

画面奇峭隽雅,生动冷逸,意境清简萧森,情调新奇冷逸,画家以偏侧方折之笔写出松针与丹鹤,线条生动,笔断气连,极具形式之美,给人一种福寿康宁的愉悦感,体现出松鹤延年之高雅旨趣,散发着潇洒出尘的飘逸情怀。

玉雕作品,亦多有此类题材。

往往设计成孤松一株直指云天,而一对仙鹤一仰首长啸,一款款飞来,松静鹤动,松刚鹤柔,加之质地细腻,剔透玲珑,寓指夫妻长寿百岁,相伴永远,吉祥。

直到当今,“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仍是最为常见的贺寿佳联。

综上所述,松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可贵的是精神世界里的无穷价值。

每当想到它的时候,一种豪迈壮烈之感不禁油然而生。

冠礼作为成人之礼,是人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利用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可以看出许多条文在唐令和宋令中发生了变化。

例如,宋令将冠假(因举行冠礼而给予官员的休假)放在“右令不行”的附抄唐令部分。

这表明,宋代已经取消了冠假。

这种变化与冠礼实行的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冠礼作为成人之礼,是人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仪礼.士冠礼》篇详细记载了士之子举行冠礼的详细仪节。

《礼记.冠义》则解说了冠礼的含义:“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

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

”行冠礼者,将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要履践相应的德行。

冠礼的举行,首先要通过占筮来选择一个吉日,然后由将冠者之父提前通知亲友来参加,并再次通过占筮来决定一个主持加冠的“正宾”,还要邀请一位协助正宾的“赞者”。

古礼,加冠要在庙进行,以示重。

冠礼的主要过程,是由正宾依次将淄布冠、皮弁、爵弁等三种冠加于将冠者。

这三种冠由卑到尊,暗示冠者的德性与日俱增,即“三加弥尊,加有成也”。

周制即有冠礼,有“文王年十二而冠”之说。

汉代对冠礼非常重视。

汉惠帝四年三月甲子,行冠礼,“赦天下”。

景帝时,“皇太子冠,赐民为父后者爵一级”。

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春正月丁亥“加元服”(即冠礼),不仅普赐诸侯王至于吏民金帛、牛酒、民爵,还“令天下酺五日”(《汉书.惠帝纪》、《景帝纪》、《昭帝纪》)。

东汉章帝还亲自参加其卫尉马防之子马巨的冠礼(《后汉书.马援列传》)。

汉至南北朝,冠礼仍受到皇家重视,晋武帝临轩,使兼司徒高阳王珪为太子加冠。

临轩,即举行大朝会。

宋元嘉十一年(434年)文帝为营道侯将冠下诏。

时有何桢《冠仪约制》和王堪私撰《冠仪》,“亦皆家人之可遵用者也”(《宋书.礼志》)。

《梁书.昭明太子萧统传》记“天监十四年(515年)正月朔旦,髙祖临轩,冠太子于太极殿。

旧制太子着远游冠,金蝉翠緌缨,至是诏加金博山”,对于冠礼举行的隆重程度甚至超过先前的册立仪式。

《书.孝文废太子传》载后孝文帝冠皇太子恂于庙,亲自“诫以冠义”。

后齐皇帝加元服,用玉帛告祭圜丘方泽,用币告庙,择日临轩;皇太子冠,也有以制币告七庙和临轩之仪(《隋书.礼仪志》)。

这一制度也为后代帝王沿用。

冠礼在唐朝已开始有渐弱的趋势。

尽管《开元礼》有皇帝、太子加元服的详明仪制,但除了《通典.皇太子冠》记载了大唐贞观五年(631年)高宗行冠礼事之外,皇家子弟行冠礼基本不见于史料。

而官员为子弟行冠礼就更加少见了。

因此《文苑英华》载吕温元和中作《代相公请删定施行〈六典〉〈开元礼状〉》称“丧祭冠婚,家犹异礼”,这说明当时朝廷、民间已经不按照正礼的规定行事了。

《柳宗元集.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写道:“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

数百年来,人不复行。

近有昌胤者,独发愤行之。

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廷,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

’应之者咸怃然。

京兆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而快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

”昌胤为子行冠礼,却被大家嘲笑,这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不重视冠礼的情况。

《宋史.礼志》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为皇子行冠礼。

宋徽宗时,曾亲制《冠礼沿革》十一卷,“命仪礼局仿以编次”。

皇太子三加一醴,三加为折上巾、远游冠、九旒冕。

有天子、太子、庶子、亲王、品官、庶人冠仪。

但宋代无皇帝加元服之礼。

司马氏《书仪》载庶人冠仪,仍用“三加”,自筮日以下,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开始简化冠礼,主“男子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必父母无期已上丧始可行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