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语境里的意象风采

合集下载

东方象征着希望与光明

东方象征着希望与光明

东方象征着希望与光明在人类文化中,东方一直被视为象征着希望与光明的代表。

这种文化观念源自古代东方文化的兴起与传播,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深深扎根。

下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东方这一象征。

一、东方的地理位置东方通常指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家,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文化区域之一。

作为东方地区的代表,这些国家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被赋予了很多的文化内涵,东方神秘、东方智慧、东方文化等等,无不展现出东方在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

从地理位置来看,东方是世界上最先迎接朝阳的地方,因此也被称为“旭日东升”的地方。

许多诗人和文化人都将这一光辉景象融入了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一大批文化经典。

二、东方的文化东方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五千年文化历史、日本的和风文化、韩国的传统文化等都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

东方文化在艺术、哲学、宗教、科学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的儒家思想、佛教教义、道家哲学等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

在美学方面,东方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

中国的画、书法、民间音乐等艺术形式,日本的茶道、花道、武士道等,都是磅礴的东方文化艺术瑰宝。

三、东方的历史东方历史悠久,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夏、商、周等朝代,日本的弥生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等,韩国的三国时代、高句丽时代、新罗时代等,都曾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特别是中国,作为东方文明的发源地,其历史更是千姿百态,有着无数的历史文化遗存。

长城、兵马俑、紫禁城等都是世界上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遗产,彰显着东方文明的伟大和辉煌。

四、东方的现在现在的东方,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日本的现代化、韩国的半导体产业等,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东方逐渐成为了一个包容开放、多元化的文化区域。

东方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加强。

五、结语东方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地方,向世界传递着希望和光明的信息,熠熠生辉。

东方文化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东方文化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东方文化的核心特征及表现形式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每个人的性格秉性、生活习惯、每个地区的建筑风格、风土人情、甚至每个国家的政治策略都和文化有关系。

文化早已深入人心,一言一行都透露着当个地区当个时代的文化的特征。

中国明显的东方的国家,又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底蕴,文化丰富多彩。

就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就可以清晰地体会到其中的精髓。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思想内容的奇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综合和体现。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在艺术上,它达到了中国小说不可企及的高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整本书鲜明的表现着当时的文化的文化特征、及文化的表现形式。

一、艺术结构《红楼梦》是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

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凤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间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

大体说来,全书按贾府的衰败阶段分为四大段落:第一部分(前5回):序幕。

对于全书有着纲领性作用。

它对全书的主题、主线、副线以及贾府家事、人丁、四大家庭之间的关系和十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命运都作过或明或暗的概括。

第二部分(第6-55回):是贾府的全盛时期。

第三部分(第66回-104回):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时期。

第四部分(第105回-120回):是彻底衰落时期。

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巨著,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蔚为大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

此处每一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

条条线索、错落编织,所以《红楼梦》又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的美称。

这也是当时文化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二、人物形象《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因为人物是小说的灵魂。

意·象——西方现代雕塑家对东方文化的借鉴与融合

意·象——西方现代雕塑家对东方文化的借鉴与融合

艺苑杂谈[摘 要]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阐述东西文化之间的交汇、对立与融合。

尝试从“意”与“象”多重内涵的角度对西方现代著名雕塑家的个案进行研究,梳理出西方雕塑家对于东方文化借鉴与融合的经验,借助“他者”经验来思考“自我”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寻找东方根性,重新审视东方文化立场应以何种艺术姿态与世界对话。

[关键词]意象;东方文化;西方雕塑家;融合[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2-0081-03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孔景才.意·象——西方现代雕塑家对东方文化的借鉴与融合[J].天工,2023(22):81-83.孔景才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意·象—西方现代雕塑家对东方文化的借鉴与融合作者简介:孔景才(1991—),男,汉族,广东广州人,硕士,研究方向:雕塑与公共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

一、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对立与融合(一)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东西方文化的相遇始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作为东方经济与文化输出的重要通道,“东方”成为“西方”向东眺望和想象的对象,同时也促进了大航海时代的来临。

(二)东西方文化的对立东方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形而上的境界,西方文化强调逻辑基础,这一点可以从古希腊思想巨匠身上得到证明。

东西文化差异源于不同的宗教、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相互对立的文化格局。

在哲学方面,东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内心修养和道德伦理,而西方文化注重理性思考和实证研究,强调个人自由和竞争意识。

在美学上,东方文化注重感性、自然、抽象、简洁、寓意等美学元素,追求内在精神的审美体验,而西方文化强调理性与秩序的美学理念。

(三)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的普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人们开始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从而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使其从二元对立的东西文化向多元的文化格局转变。

东方象征着希望与梦想

东方象征着希望与梦想

东方象征着希望与梦想
在很多文化中,东方通常被认为是象征着希望与梦想的地方。

这一观点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对于东方的神秘与未知充满了想象和憧憬。

而到了现代,随着东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东方已经成为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悉和关注。

在中国文化中,东方被视作万物生长的起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中,东方代表着初始和未来,是所有希望的源泉。

这一观点也被广泛应用在文学创作之中,很多经典作品中都包含着对东方的美好诠释。

例如《红楼梦》中的“东篱菊半开”,《离骚》中的“自西向东流去”,均展现了古人对于东方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同时,在日本文化中,东方也被视为一种精神状态。

日本文化中的“东方精神”主张的是尊重自然、追求美好的生活和追求心灵的平和。

这种精神也从日本传播至世界各地,并成为许多人们心中的信念和目标。

除了在文化和精神层面上,东方在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特别是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中国和日本在世界上拥有重要地位。

例如,中国在5G通信技术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方面也具有很高的研发能力。

而日本则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在汽车、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领域中拥有着世界领先的地位。

总体而言,东方作为一个代表希望与梦想的象征,在历史上和现代社会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不论是文化、精神、还是经济、科
技,东方的影响和地位都是不可忽略的。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方的发展和繁荣将继续为世界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启示。

东方诗歌的意象美学

东方诗歌的意象美学

东方诗歌的意象美学东方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独特的意象美学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东方诗歌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意象构建,展现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意象的定义、东方诗歌的意象特点以及意象美学的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东方诗歌的意象美学。

一、意象的定义意象是诗歌中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具体形象或抽象形象,是诗歌中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形象的综合体现。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二、东方诗歌的意象特点1. 自然意象东方诗歌以自然景物为主要意象,通过描绘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景物,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山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情感意象东方诗歌注重表达情感,通过意象的运用来传达作者的情感体验。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物象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激动和感动。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

3. 哲理意象东方诗歌常常通过意象来表达哲理思考,通过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等方面的描绘,传达出作者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世事变迁的思考。

三、意象美学的意义东方诗歌的意象美学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意象美学通过意象的运用,使诗歌更具艺术感和审美价值。

意象美学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意象美学还能够丰富诗歌的内涵,使诗歌更具深度和内在的意义。

总之,东方诗歌的意象美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独特的意象构建和表现手法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通过对自然、情感和哲理等方面的描绘,东方诗歌传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东方文化语境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东方文化语境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东方文化语境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张洪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55)摘要:中国传统文化语境的视觉体现可以分为图案、文字、色彩等。

在标志设计中,把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巧妙融合的案例不胜枚举,它们成功地承载了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随着中国的发展走向了世界,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深厚而璀璨的中国文化。

在标志设计中积极探讨和应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对于我们的文化发展有着传承、创新和发展的意义,这也是中国本土设计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东方文化;语境;标志设计中图分类号:J 5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_2698(2016)01_0051_03 人类自群居以来就开始了文化的积累和传承,由于人类群居的地域性限制,恰恰成就了如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同国家也呈现出不同的国家文化特征,在当代标志设计领域亦是如此。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典型东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标志设计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传统文化元素在标志设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东方文化语境的视觉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原始的彩陶到璀璨的青铜器,从丹青泼墨、挥毫写意的中国画到胎质如玉、釉色浓郁的青花瓷,不胜枚举。

但是,从其具体的视觉体现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图形、文字、色彩。

(一)图形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图形的出现早于文字。

这里的图形指的是中国传统图案,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图案、古典图案、民间和民俗图案、少数民族图案。

[1]原始社会图案主要有人物、动植物图案,水纹、火纹、编织纹、抽象几何纹以及神秘的原始宗教纹样,他们的附着物是陶器,图案形象质朴、生动、神秘而充满想象。

半坡村出土的彩陶盆上(图1)有一种人面鱼纹,是把人面和鱼形这两种元素进行结合,人面居中、左右两耳偏上处各有一条鱼儿在游动,图案设计线面结合、黑白分明、对比强烈。

图1彩陶盆古典图案是指从古代传承保留下来的具有典范性的图案,他们的载体有青铜器、漆器、服饰、砖瓦、瓷器等。

吴冠中的情韵——东方意象

吴冠中的情韵——东方意象

墨 画现 代 化 的努 力与 探 索 实践 中 , 在关 于 东方 与 西方 、 统与 现 代 、 传 继 承 与创 新 、 民族 化 与世 界 性 等 问题 上 , 的理论 和 实践 都 独具 特 点 , 他 且 影 响深 远 。2 纪 7 年 代 末 , 掀起 了 “ 式 美 ” 争 , 誉 画 坛 。 0世 O 他 形 之 享 “ 筝 不 断线 ” “ 墨 等 于零 ” 艺术 理 论 令整 个 中 国艺术 界 震 }1 l \ l 0
吴冠 中 的情 韵
何 奎
东方意象
他 笔 下 的符 号 。为 了达 到 目的 ,他 根据 自己 的审 美 取 向及 画 面 情 感 需 要 来撷 物 取 景 , 成 画 面 , 了营 造 画 面 意境 , 作 一幅 画 往 往 要 构 为 他 扛 着 画 具搬 上 搬 下 搬好 几次 家 才 能 完 成 。 在他 笔 下 山水 、 木 、 树 花草 、 鸟 虫 似 乎 都具 有 灵 性 , 满 江 南 的 氤 氲 秀美 之 情 。吴 冠 中作 品造 型 充 以二 维 半 的平 面 化 造 型 为 主 , 强调 作 品 的抽 象 美 , 一 般油 画家 在 油 “ 画 中表 现 出一 种雄 浑 厚 重 感 , 吴 冠 中 的 油画 却 写 出清 润 秀 雅感 , 而 淡 淡 的 , 轻 的 , 秦 观 的 词 : 自在 飞 花 轻似 梦 , 边 丝 雨 细如 愁 。 油 轻 如 ‘ 无 ’ 画 中这 种 风 格 也 不 多 。吴 冠 中 在 北 京几 十 年 , 未被 北 方 风格 同化 , 却 仍 保 持着 江 南 的秀 润 味 , 为难 得 , 明人 很 难 被 人 同化 ” 吴 冠 中 殊 聪 。 善 于 化繁 为简 , 将 各 种 具 象 的 、 琐 的 自然物 象 , 理 简 化 成 纯 粹 他 烦 整 化 、 象 化 和 本质 化 的 艺术 符 号 。 抽 吴 冠 中十 分重 视 画 面 “ 式 感 ” 形 的营 造 , 绘 画 作 品 , 论 点 、 、 其 无 线 面、 色 、 形、 空问等都极富形式美感, 点的聚散、 线条的律动、 块面分割 与对比充满构成美和节奏美 。艺术家将个人 的情感和对 自然物象的 审 美观 照 揉 进 具 体 画 面 , 景 交 融 , 有 强 烈 的 艺术 魅 力 。 冠 中 作 情 具 吴 品 的 艺术 价 值 就 在 于 他 寄情 于 山水 自然 ,其 笔 下 的 作 品犹 如 一 面 镜 子 ,反 映着 艺术 家 的艺 术 思 想 和情 感 意 识 。吴 冠 中 笔下 的风 景 是有 温度 的, 从他 的画 面 中我 们 可 以感 受 到强 烈 的 中 国文 化 精 神 , 论 是 不 他 的 中 国画还 是油 画 作 品都 充满 了激 情 , 示 着作 者 的审 美理 想 。 暗 苏

东方“意象性”融入油画表现课程中的意义

东方“意象性”融入油画表现课程中的意义

东方“意象性”融入油画表现课程中的意义
东方“意象性”指的是东方文化中富有象征性和意境的艺术表现方式。

将东方“意象性”融入油画表现课程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融入东方“意象性”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传统的油画表现方式以写实为主,追求形象的逼真和细节的精确。

但东方“意象性”追求的是通过形象的象征性和意蕴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通过学习东方“意象性”,学生可以认识到艺术表现方式的多样性,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培养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表达方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融入东方“意象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东方艺术注重的是形与神的结合,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在学习和欣赏东方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可以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自己的感觉和理解创作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融入东方“意象性”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交融。

东方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受到欢迎。

将东方“意象性”融入油画表现课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

通过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元素相互融合,不仅可以丰富艺术表现的方式和内容,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将东方“意象性”融入油画表现课程中,对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促进文化交流和交融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作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东方“意象性”融入油画表现课程中的意义

东方“意象性”融入油画表现课程中的意义

东方“意象性”融入油画表现课程中的意义
东方“意象性”指的是东方文化中对于形象的表现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特点,它的融入油画表现课程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东方“意象性”的融入可以丰富油画表现的内容和主题。

油画的表现内容和主题多种多样,可以包括风景、人物、静物等。

而东方的意象性由于其与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的紧密联系,使得其表现内容和主题更加丰富多样。

东方的意象性强调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和人文精神的追求,注重于寻找事物背后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考。

在油画的创作过程中,将东方的意象性融入进来,可以使得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更具深度和内涵。

比如通过运用东方的意象性手法,可以使得作品中的自然景观更加细致入微、富有内涵,表达出艺术家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也可以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神秘和富有内涵,表达出艺术家对人文精神的思考和追求。

东方“意象性”的融入油画表现课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既可以丰富油画表现的形式和手法,让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诗意;也可以丰富油画表现的内容和主题,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还可以促进油画表现的创新和发展,增加了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新颖性。

在油画表现课程中加入东方“意象性”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对油画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东西方梦境意象文化解读比较(一)

东西方梦境意象文化解读比较(一)

东西方梦境意象文化解读比较一、西方心理学梦境意象解读——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等、荣格、阿德勒及现代西方心理学理论二、东方传统梦境意象解读三、中医学梦境意象解读——《黄帝内经》等1.火或光:象征快乐、生命力、智慧、精神、健康、内心激烈情感、被禁止欲望、获得或损失财富名誉、灵魂净化、死和再生、轮回。

很多宗教中火象征神明,印度教里婆罗门是火,犹太教认为上帝是火之柱,基督教尊崇上帝是烈焰,《启示录》中指出人类要经过火的试炼,浴火重生。

一定要结合梦中其他内容、根据火明亮的程度综合分析。

梦见自己点火,暗示常常想点燃内心的激情,希望挑战未知领域。

梦见自己把火熄灭,暗示你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克服烦恼的方法。

梦见手举着火把,暗示希望照亮自己的内心深处,也是潜在才能被发现的征兆。

梦见火自动熄灭,暗示亚健康或爱情倦怠。

梦见火到处蔓延,警告出现危机的前兆。

梦见发现着火,暗示对自己隐藏在内心的情感的迷惑和不安,也暗示燃烧的热情、性冲动、愤怒、破坏欲的冲动,需要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感。

梦见光线暗的情境下,把灯上的覆盖物拿掉,暗示自己追求快乐欲望,希望能一下子获得彻底的身心解放,即便是电灯或照明不能很充分地表现,梦见在非常明亮的地方,暗示你有需要快乐或释放的心情。

梦中打开象征女性性器官的房门,打开后如非常明亮、华丽时,暗示异性同意。

梦见和照明没有关系的明亮度,如:阳光明媚的风景,暗示希望使自己身上的能力得到充分施展发挥和渴望性的快乐,相反,暗的场合暗示受压抑的强度。

火的梦很复杂,也很重要,需要询问梦者对火的感受和环境综合分析。

——西方梦境意象解读光:梦见天光照身疾病解除。

梦见日光入自家屋内暗示光明前途。

梦见烛火暗示财运旺盛。

梦中出现灯烛光明暗示诸事顺利、心情舒畅。

——东方传统梦境意象解读梦火:心应枣,肝应榆,我通天地;将阴梦水,将晴梦火,天地通我。

《关尹子》阳病梦寒,阴病梦热。

《潜夫论》。

若身中不调:若热气多,则梦火、见黄、见赤。

东方诗歌的意象美学

东方诗歌的意象美学

东方诗歌的意象美学东方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美学吸引了无数读者。

意象就是在语言文字中,通过各种修辞方法所营造出来的生动形象。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诗人们通过微妙的意象将情感和哲理融入到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之中,形成了一种高雅而深邃的美感。

本文将从意象的构成、表现手法以及在东方诗歌中的应用三个方面,通过具体的例子分析东方诗歌的意象美学。

意象的构成在东方诗歌中,意象由多个元素构成,包括形象、色彩、声音、气味及感觉等。

这些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这种独特的构造使得东方诗歌不仅是一种语言艺术,更是一种感知世界的方式。

形象是意象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往往以自然万物为载体。

在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明亮的月光与凛冽的霜交织成一个清冷而迷人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夜晚的宁静与思念。

通过简单而直接的表述,李白将形态与情感完美结合,营造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情景。

色彩也是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色彩往往能激发不同的情绪。

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那“秋”的意象通过“新雨后”的清新和“晚来”的恬淡,使得整幅画面充满了季节变迁之美。

这里色彩与季节带来的情感体验相辅相成,使人妙不可言。

声音也是构建意象不可忽视的一环。

声音不仅能填补词句中的空白,还能激发读者内心深处隐藏的情感。

例如,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的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便通过露水与月亮这两种声音和光影交融创建出一种思乡之情,将距离拉近至身边。

表现手法在写作过程中,诗人们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丰富了意象表达,使得东方诗歌具有层次感和深远意义。

其中,比喻、对比、拟人等手法成为了常见而有效的表达方式。

比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工具,可以将某一事物借助另一事物进行联想,从而拓展其内涵。

《红楼梦》中的诗句“桃花扇底江南水”便是采用了比喻手法,用“桃花”去描绘江南水乡的柔美和绚丽。

这种比喻不仅增添了细腻感,也让人联想到春日里的生机。

东方诗歌的意象美学

东方诗歌的意象美学

东方诗歌的意象美学东方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意象美学而闻名于世。

意象是诗歌中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具体形象,它可以是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动物、物体等等。

东方诗歌的意象美学强调以意象为核心,通过意象的运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东方诗歌的意象特点、意象的功能以及意象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东方诗歌的意象特点东方诗歌的意象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意象丰富多样:东方诗歌以自然景物为主要意象,如山水、花草、鸟兽等。

这些自然意象不仅是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和表达。

2. 意象的隐喻性:东方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隐喻的含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诗人用花开花落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无常,用山水来象征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3. 意象的抽象性:东方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抽象的,不是直接描绘事物的外貌,而是通过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抽象的意象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使诗歌更具有审美价值。

二、意象的功能意象在东方诗歌中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功能:1. 表达情感:意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隐喻,诗人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2. 表达思想:意象是诗人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自然景物的隐喻和象征,诗人可以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宇宙等问题的思考和观察。

3. 增强审美效果: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它可以使诗歌更具有美感和艺术性,给读者带来审美的享受。

通过意象的运用,诗歌可以产生共鸣和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三、意象的表现形式东方诗歌中的意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形象描写: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形象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对山和河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2. 隐喻和象征: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隐喻和象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东方诗歌的意象与哲思

东方诗歌的意象与哲思

东方诗歌的意象与哲思东方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而闻名于世。

在东方文化的熏陶下,诗人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展现出独特的审美观和哲学观。

本文将探讨东方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与哲思,并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自然意象1.1 山水山水是东方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

中国古代文人崇尚山水之美,将其视为心灵的寄托和追求。

在诗歌中,山水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与追求。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的山水意象通过描绘夜晚的凉爽和星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爱情的思念。

1.2 花鸟花鸟是东方诗歌中另一个常见的意象。

花鸟作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被诗人们用来表达对生命和美的追求。

在诗歌中,花鸟常常被赋予人性化的形象,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表达。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鹳雀楼被比喻为高处俯瞰世界的地方,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和未知的向往。

二、人生意象2.1 孤独孤独是东方诗歌中常见的人生意象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孤独被视为一种修行和思考的状态。

诗人们通过描绘孤独的景象和情感,表达了对自我和内心世界的探索。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孤独意象通过描绘夜晚的寂静和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归属感的渴望。

2.2 离别离别是东方诗歌中常见的人生意象之一。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离别被视为人生不可避免的经历,诗人们通过描绘离别的情感和场景,表达了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思念和珍惜。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里的离别意象通过描绘边关戍楼和夜晚的寂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

东方文化语境里的意象风采

东方文化语境里的意象风采

东方文化语境里的意象风采中国雕塑艺术领域中长于独立思考的学者型艺术家的代表。

从艺之初,他先以具象的写实人物开始,融 独特的本体造型意识与典型的创意文化理念于一体,成为了 中国现实主义雕塑体系的优秀传承者。

在当代中国雕塑艺术 进入理性发展时期的当口,他那内心里时刻寻求突破的不安 分因素与骨子里对东方传统文化的倾心,促使他进一步思考 中国传统造像艺术理念在当代艺术创作领域重构的可能性, 通过《行者》《大紫禁城》《道》等具有探索与实验意义的典 型作品,完成了艺术属性与艺术特色的华丽转身。

近期完成 的《东坡》以及“元四家”等一批古代文人系列雕塑作品, 则标志着他在 2013 年“寂境――东方美学的当代复兴”之 后,进行的一个创作方向与艺术高度上更具层次的体悟与延 伸。

由此,在探索与体现东方文化范式与雕塑主体之间,他 镌刻出了当代雕塑艺术发展中的一道厚重而清晰的地平线。

、作品主旨意蕴――东方意趣联、财政部主办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其要求是创作一批具有 艺术性、文献性、民族史诗品格,气势恢宏、形式多样、技艺精湛、流传久远并能为民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来表现 重大历史事件,塑造杰出历史人物,展示中华科技文化成果, 描绘历代社会风情图卷,亦即视觉艺术形式来呈现中华五千 年的历史文明。

《黄公望》《倪瓒》是针对这个课题创作的 四家”系列作品中的两件。

黄公望作为“元四家”之首,其山水画宗法北宋时素有“董巨”之称的董源、巨然,并自创了浅绛山水,画风雄秀、 简逸、明快,对明清以后的山水画影响甚大。

一幅《富春山 居图》代表了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助其在艺术史上傲视 千古。

李象群作品中的黄公望塑造了其醉然书写的形态,不 是用笔,而是用意念去书写、绘画,体现出中国文人画的意 境,绵延悠长。

人物的头部、上半身向程” 元四家》是 2012 年“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中的课题内容之一。

作为中宣部批准,文化部、右,下半身向左,整个身体形态呈矛盾扭曲状,烘托出了人物不合常规的特殊性格与精神状态。

古人睡眠文化中的东方意象

古人睡眠文化中的东方意象

古人睡眠文化中的东方意象睡眠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代文化中的睡眠观念更加浓厚,东方文化中的睡眠文化更是千姿百态,富有独特的意象和文化内涵。

在古代,人们对睡眠有着很多的认识和理解,他们认为睡眠能够改善身体健康,调节情绪,同时能使人更加接近自然。

下面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古人睡眠文化中的东方意象。

一、休息的重要性在古代东方文化中,人们非常注重休息,将休息视为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古代中国,中医的基本理论就是“阳气上升、阴气下降”,而睡眠时则是阴气最充沛的时间,这样便能更好的养生,保持身体的健康。

二、意象的运用在古代的文化中,意象的运用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牡丹就是一种象征着充实和多彩的花卉,而在夜晚,人们常使用牡丹来作为床帘、被褥等装饰物品,意思是让人在睡眠中更好地吸收牡丹所具有的美好品质。

同时,在古代的文化中,动物也被广泛应用于意象运用。

例如,在中国的文化中,龙是不可或缺的,它具有神秘和独特的风格,同时还充满了威严和神圣之气。

在睡眠时,如果使用龙纹被褥或床单等物品,则会让人感到非常安心舒适。

三、环境的影响古人睡眠文化中的东方意象也非常注重环境因素,认为环境对于睡眠的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古代,人们常常会在床头或周围放上一些植物、灯笼或者烛台等物品,这些物品都能够净化空气、增加文艺气息,从而更好地改善睡眠环境。

四、舒适的寝具在古代文化中,人们非常注重寝具的舒适性和使用性。

例如,古代的床通常比较低,让人变得更加舒适自然,同时还可以让身体更加贴近大地,接受大地的能量。

此外,古代人们还常使用茅草、麻布等材料来制作床褥和被子,使人们在睡眠中更加接近自然,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总结以上就是古人睡眠文化中的东方意象,古代文化中有着许多的理论和文化内涵,其中睡眠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文化内涵,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并从中感受到其中的智慧和美感。

白色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寓意对比

白色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寓意对比

white象征纯真无邪 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 white wedding------新娘 穿白礼服的婚礼
white又象征正直、诚实 a white spirit------正直的精神 white men------高尚、有教养的人 white hand------廉洁、诚实 treat sb. white------公正地对待某人
white coffee------牛奶咖啡 white meat------色浅的嫩牛肉、猪肉或煮熟的鸡 鸭肉 a white Christmas ------大雪纷飞的圣诞节 a very white man ------非常忠实可靠的人(而中国 京剧脸谱中"白脸"代表奸诈) a white lie------无恶意的谎言(尤为礼貌起见所说 的慌言,汉语中白色无此含义)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Just like color words.Today we will introduce the white.White is my favorite color,because it is bright and pure.
汉语中有些与“白”字搭配的词组,实 际上与英语 white 所表示的颜色也没有 什么联系,而是表达另外的含义
白开水------plain boiled water 白菜------Chinese cabbage 白字------wrongly written or mispronounced character 白搭------no use 白费事------all in vain 白面------flour

论东方设计中的意境表达——以中日平面设计为例

论东方设计中的意境表达——以中日平面设计为例

论东方设计中的意境表达——以中日平面设计为例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张泽怡摘要:在艺术与设计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东西方艺术各具特色,研究东方意境能够为国内平面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章以中日平面设计为例,研究东方设计中的意境美,列举出在海报设计中具有东方韵味的典型设计形式,其中包括“水墨”的运用和营造“秘”与“白”的氛围三方面内容,最后总结出了在平面设计中彰显东方气质的设计途径。

关键词:东方设计意象符号海报招贴东方和西方对于世界的认识不同,对于美的认识也不同。

中国古典绘画推崇“象外之意”,“得意在望象,得象在忘言。

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

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魏·王弼)在东方的审美体系中推崇的是内向的“境生象外”,其审美特点是主观的、表现的、抒情的,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许多设计师为中国设计发声,创造出独具东方意境的作品。

一、审美意境“意境”作为美学范畴大约形成于唐代,“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由此可见,中国古典哲学主张求“道”,把“道”看作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视“道”为有和无的统一。

因为“道”是宇宙的本体,是无限的,是至大、至深、至广,而“象”是具体的,有限的物质实体,所以“道”包含“象”,产生“象”。

只有突破“象”,才能抵达“道”的至高境界。

这种美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古代的传统中国画不太注重具象的物的刻画,而把重点放在“神”“韵”“境”的传递。

从根本上说,中国古典艺术推崇的是“言志说”和“境生象外”,以表达情感作为创作的重点。

中国是“诗”的国度,作者通过借景抒情、借物咏志的修辞手法,将心中无法名状的感情,以山川河流、草木树石等的“意象”进行咏叹,在这里语言作为一种“媒介”抒发情感。

当我们再顺着时代的经络向上追溯,巫术文化盛行的远古时期,舞蹈并非是一种艺术活动,而是祭祀活动,语言的匮乏不足以表示人们的对天地的敬畏和忠诚,在这里“肢体”作为一种“媒介”传达感情。

东方诗歌的意象美学

东方诗歌的意象美学

东方诗歌的意象美学东方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美学而著称。

通过对自然、人情、哲理的深刻描绘,东方诗歌形成了一个丰厚而迷人的意象世界。

本文将从意象的定义、产生以及在不同诗人作品中的体现,深入探讨东方诗歌的意象美学。

一、意象的定义与特征意象是诗歌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是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所构建出的能够引发情感共鸣、体验思考的具象表现。

东方诗歌中的意象通常通过“物我合一”的手法,强化了诗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情感联系。

1. 具体与抽象的结合东方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展现出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特性。

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自然景物,如山水、花鸟,却被赋予了深刻的哲理寓意。

在王维的《鹿柴》中,寥寥数笔勾勒出的山林静谧,唤起了人们对清幽宁静之美的向往,同时也引发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2. 感官与情感的交汇东方诗歌追求的是一种感官与情感之间的交流。

更强烈的情感往往通过细腻的感官体验来表现,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感受紧密结合。

在李白的《月下独酌》里,月亮与酒相映成趣,诗人将孤独与欢愉之间的矛盾用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深感共鸣。

二、东方诗歌中意象美学的发展从先秦时代到唐宋时期,再到元明清,每个历史阶段都形成了独特的意象美学风格,不同诗人的作品在意象表达上更是千姿百态。

1. 先秦至汉代:质朴直白早期的东方诗歌,如《诗经》和楚辞,以简单质朴而又直白的语言表达自然景物。

例如,《关关雎鸠》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通过鸟鸣描摹了恋爱的纯真,但这种简单直接却蕴含着丰富的人性哲思。

汉代辞赋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加强了修辞和夸张,表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

如《离骚》中屈原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相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神话意象深化了主题。

2. 唐宋时期:巅峰之作唐宋时期是东方诗歌意象美学的发展鼎盛期,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应运而生。

唐诗以其繁复多变、极富想象力和音乐性著称,许多诗人如李白、杜甫等相继涌现,各自形成了独特风格。

他们不仅关注个人情感,还将自我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东方诗歌的意象与哲思

东方诗歌的意象与哲思

东方诗歌的意象与哲思东方诗歌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在东方文化中,诗歌被视为表达情感、传达哲思的重要方式,其意象深邃隽永,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东方诗歌中独特的意象和蕴含的哲思,从而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

诗歌意象的独特之处东方诗歌的意象常常具有极致的简洁和丰富的内涵。

通过精妙的意象构建,诗人能够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在思维上产生共鸣与共振。

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意象,表达了对自然壮丽的赞美之情。

而李白“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一句,则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珍贵的感慨。

东方诗歌意象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对自然界的极致描摹。

诗人常以自然景物比拟人生百态,通过对植物、山川、天象等的描绘,抒发情感、寄托哲思。

比如杜牧“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句,通过梅花在寒冷中盛放的形象,表达了顽强和坚韧的品质。

诗歌哲思的深邃内涵东方诗歌的哲思常常透过意象,深入探讨人生、情感、宇宙等诸多议题,展示了诗人对生命和人性的独到见解。

在诗歌的世界里,哲思是超越时空的,是对人性的关怀和探寻。

诗人通过对自然、历史、人生等各个方面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世界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探索。

例如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句诗,通过对人生境遇的比喻,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我境遇的领悟。

而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则表达了对社会公平和人道主义的呼吁。

结语东方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将人们引向内心深处,启迪智慧,传承千载,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深入剖析东方诗歌的意象和哲思,我们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温暖,也更能感受到诗歌对人类精神生活的深远影响。

愿东方诗歌的意象与哲思在时光的长河中永流不息,启迪后人,传承经典。

以上是我为您撰写的关于“东方诗歌的意象与哲思”的文章,希望能够符合您的要求和期待。

如果您对文章内容有任何建议或需求,请随时告诉我!。

你能否提供一个关于“各视”的场景描述?

你能否提供一个关于“各视”的场景描述?

你能否提供一个关于“各视”的场景描述?**各视:解析不同文化中的眼光**1. **视角之窗:探寻文化视野的奥秘**不同文化孕育着独特的视角,如同一扇扇透明的窗户,向世界展现着各种不同的风景和色彩。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观和传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视野和认知方式。

通过对各种文化中的“各视”现象进行探究,我们可以窥见世界的多样性,感受到文化的奇妙之处。

- **东方之视:融合和谐的审美观**东方文化强调和谐与平衡,视觉上追求简洁、清雅的美感。

传统的东方艺术作品,如中国的山水画、日本的和风建筑,都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内在美的表现。

东方人倾向于从整体性和内涵性去感知事物,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抒发。

- **西方之视:理性思维的审美追求**西方文化注重理性和逻辑思维,其审美观念更偏向于形式美和功能美。

在西方艺术中,强调对客观世界的再现和个体情感的表达,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和逻辑上的严谨。

西方人更倾向于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世界,注重事物的外在表现和实用性。

- **跨文化之视:交融碰撞的多元美学**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日益频繁。

跨文化视野的形成,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又融入了现代化的元素。

在跨文化的视野中,人们更加开放包容,欣赏多元文化的美学,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点和差异性。

这种跨文化的视角不仅拓展了我们的审美视野,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2. **文化象征:各视背后的文化符号**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符号和象征,这些符号承载着文化的精髓和特征,反映了人们的观念和价值取向。

通过对各文化中的视觉符号进行解读,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 **东方文化的象征:意境与神秘**东方文化中的象征通常强调意境和神秘感,如中国的龙、凤凰等传统图腾,日本的樱花、富士山等自然景观。

这些象征代表着东方人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理解,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西方文化的象征:理性与秩序**西方文化的象征往往强调理性和秩序,如希腊的雅典娜女神、罗马的凯旋门等古典建筑和神话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文化语境里的意象风采
李象群,中国雕塑艺术领域中长于独立思考的学者型艺术家的代表。

从艺之初,他先以具象的写实人物开始,融独特的本体造型意识与典型的创意文化理念于一体,成为了中国现实主义雕塑体系的优秀传承者。

在当代中国雕塑艺术进入理性发展时期的当口,他那内心里时刻寻求突破的不安分因素与骨子里对东方传统文化的倾心,促使他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造像艺术理念在当代艺术创作领域重构的可能性,通过《行者》《大紫禁城》《道》等具有探索与实验意义的典型作品,完成了艺术属性与艺术特色的华丽转身。

近期完成的《东坡》以及“元四家”等一批古代文人系列雕塑作品,则标志着他在2013年“寂境――东方美学的当代复兴”之后,进行的一个创作方向与艺术高度上更具层次的体悟与延伸。

由此,在探索与体现东方文化范式与雕塑主体之间,他镌刻出了当代雕塑艺术发展中的一道厚重而清晰的地平线。

一、作品主旨意蕴――东方意趣
《元四家》是2012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的课题内容之一。

作为中宣部批准,文化部、中图文联、财政部主办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其要求是创作一批具有艺术性、文献性、民族史诗品格,气势恢宏、形式多样、技
艺精湛、流传久远并能为民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来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塑造杰出历史人物,展示中华科技文化成果,描绘历代社会风情图卷,亦即视觉艺术形式来呈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

《黄公望》《倪瓒》是针对这个课题创作的“元四家”系列作品中的两件。

黄公望作为“元四家”之首,其山水画宗法北宋时素有“董巨”之称的董源、巨然,并自创了浅绛山水,画风雄秀、简逸、明快,对明清以后的山水画影响甚大。

一幅《富春山居图》代表了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助其在艺术史上傲视千古。

李象群作品中的黄公望塑造了其醉然书写的形态,不是用笔,而是用意念去书写、绘画,体现出中国文人画的意境,绵延悠长。

人物的头部、上半身向右,下半身向左,整个身体形态呈矛盾扭曲状,烘托出了人物不合常规的特殊性格与精神状态。

历史上的黄公望旷达不羁,经常遨游饮酒,高歌咏吟。

《虞山画志》曾记载了黄公望喜欢饮酒并将酒觞
四处飞掷的可爱形象。

《海虞画苑略》说黄公望月夜独自驾
舟出门,把很多酒瓶用绳子挂着水里,随意绕着山穿行,到了齐女墓下拉瓶喝酒时,酒瓶因绳子断了被冲走了,黄公望毫不恼怒,反而抚掌大笑,声振山谷,洒脱状态如同神仙一样。

他是有名的道士,据说死后蝉蜕升仙。

因此,李象群作品恰恰表现了黄公望是个性情中人,性情所至,不循常规,显得黄公望作为道士与艺术家双重身份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这种不合世俗纲常的真性情之举,也是古代艺术家的典型人格,更容易使其成为人们心目中深刻驻留的艺术形象。

李象群作品的《倪瓒》表现的是一个孤傲的人物形态,人物抄手斜视,身体重心向左提起;身下两脚开立,一虚一实,显得倨傲伟岸,一幅“任它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拒绝合作的样子。

倪瓒本来家富,博学好古,为文作画很有名气,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后来忽然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

此人怪癖极端,比如煮茶只用身前那桶水。

他曾命仆人到七宝泉打水煮茶,交代仆人提在前面那桶水干净,拿来泡茶;提在后面那桶水容易被仆人放屁弄脏,拿去洗脚。

”他的轶事很多,比如渴死不饮盗泉之水。

据说明代“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因重金恳请倪瓒作画受拒绝而怀恨在心,有次因路上倪瓒对他漠视无礼,就命人鞭打倪瓒,同时责问他。

倪赞视若无睹,拒绝回答。

后来有人问原因,倪瓒说:“我和他一说话自己就变俗了。

”倪瓒后来被张士信关在牢房里,吃饭时他让狱卒把饭桌举得高高地,说是怕狱卒的唾沫溅到饭里。

这都是文人笔记里有关倪瓒的传说,烘托出了倪瓒不屈的人格与傲然的个性。

苏东坡作为古代诗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气势磅礴、情景宏大,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下乞儿”,一生为人正直,性情旷达,心胸坦荡,不为权势所左右,任何时候都是肝胆
相照。

林语堂在他写的《苏东坡传》中这样说:“像苏东坡
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是诗人、画家,是散文家、书法家,是乐天派,是道德家,是百姓的好朋友……可是这些都还不足以描绘他的全貌,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广博,苏东坡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

”李象
群作品中的苏东坡,苏东坡峨冠抱立,意象幽遐,似乎超然在无限的时空中。

这不仅仅表现了一个诗人、艺术家、精神斗士形象,而是一个符号,或者是一种象征。

苏东坡其实跟李象群的其他作品一样,比如《大紫禁城》,成为了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代表,他那谦卑、大爱、乐观、豁达、勇敢、执着的精神,始终影响着后代人;他的诗词、艺术以及学说、主张,历久弥新,永久驻留在人们的心头;也许,苏东坡最令人敬佩的,恰是他屡遭挫折却能够始终保持一份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雕塑人物上的帽子如同尼罗河法老的王冠,修长、霸气并充满神秘感,似乎让人感觉到:苏东坡虽已逝去900多年,实际上他从未离开。

二、作品形态研究――意象造型
李象群从没有刻意地烘托“写意风格”或者“意象雕塑”,但他的作品却在有意无意之间,形成了具有“李氏风格”的“意象造型特色”。

由写实而写意,一直是数千年以来中国
艺术家、文艺批评家所崇尚的正统渠道。

从这些作品中,可
以清晰地看出,李象群对其创作中的特定对象做了三方面的艺术处理――整体上进行了大胆地抽象概括,局部上进行了夸张变形,细节上进行了装饰化处理,从而在造型上完成了于对表现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的深度刻画。

在创作思考路上,李象群运用了现象学还原的叙事意义,这也形成了这些历史人物雕塑的特别之处。

其实,对于已成过去的历史人物,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王侯将相,他们存在价值的大小、人生经历的成败,均须由民众来可观的解读与认知。

任何的艺术呈现方式,任何文本的记载方式,都不能强化所谓的教化功能,艺术家要突出一种启发、引导的辅助功能。

塑造一个人物,不仅要了解人物的生平经历、思想状态、时代氛围、历史定位,更要直接与古人“对话”,甚至
是以己度人,进入到塑造人物的精神世界里去,进行直观的体验与探索。

在这方面,李象群通过多年创作,业已形成了自己成熟的一套观念和方法,即如他所说的“给伟人、名人雕像首先要走进他的心灵”。

掌握这一精神主旨后,予以艺
术的取舍与概括。

通过“以形写神”“以神写意”的意象造型方式,摆脱自然形的限制,追求以意趣内涵为载体的情感宣泄与精神慰藉,相当于是开拓了表现上的自由空间,让雕塑形象跳出特定历史时空中受客观物象再现的制约,对形的控制就具有了一定的创作上的自由度。

由此,李象群的雕塑作品融合了形的观念与情感的表露,形成了密切关联的
统一体,也形成了他的“李氏意象造型”的风格与特色。

有趣的是,李象群表现的艺术人物对象里对此也颇有阐述。

比如苏东坡自己就提出“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黄公望鄙视“画工之流”,倡导“去邪、甜、俗、赖”;倪瓒直接提出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由此可以想象――李
象群在创作这些文人雕塑过程中,在对人物的精神、气度与学术主张了然于胸的情况下,以反映古人的内在神韵、气质、风度为根本,对外在形象特征加以强调、夸张、概括、取舍,一定是创作思想上接受了这些文人的艺术见解,用古人的艺术主张塑造古人的艺术,完成了“庄周梦蝶”一般的神奇体验。

三、作品材质肌理――跨界尝试
在注重对人物雕塑形象气质与精神思想进行深入塑造
的同时,李象群也一直关注对雕塑材质材料的驾驭,对肌理效果的处理。

这源于他在多年的雕塑创作中,一贯对科技的迷恋和对材料的敏感。

他注重的是材料本身的性质,以及这些独特性所传达的观念性内涵。

因此,他对材料精心选择,甚至到了苛刻的境地。

他尝试了很多的科技材质,进行形式上各种实验,探索白铜的华贵、青铜的深邃、钢丝的灵动、石膏的质朴、棉布的纹理、树脂的多变,以及相同的材料体现出的不同质感的对比。

而最终,他选择的所有材料也都很好地契合了他的作品创作需求,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观念内涵。

寿山石本是中国传统书画篆刻或民间雕刻所用的材质,晶莹剔透,圆润亮泽。

到了李象群雕塑中,寿山石则呈现了另一种形态。

在这几件人物塑像中,李象群选择了用带有颜色合成树脂模拟了寿山石的物质形态。

树脂的颜色处理上采用了寿山石的处理方式,艺术着色、肌理处理,打开了艺术创作中对材质使用的局限。

通过一种新的塑造形态去研究与解决艺术创作中的实际问题,这预示着李象群在形态塑造与科技材质的结合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这种合成树脂,由于不同的配方,会形成不同的效果。

与以往材料不同,树脂材料看上去光滑、亮洁,充满肌肉般的细腻,结合一定的颜色处理,更适合表现人物形象。

在衣纹皱褶以及线条转折的处理上,显得极为自然灵动。

尤其是树脂本身暗暗的反光在推动作品平面化的同时,增添了很多丰富的细节。

幽古的人物、深邃的思想与简单时尚的现代材料形成一种特殊的对比,互相映衬又互相排斥。

但是这样的塑造却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感受,形成了具象性与抽象性共同合力下的视觉震撼。

综上所述,在作品主旨意蕴上,体现东方意趣;在作品形态研究上,突出意象造型;在作品材质肌理上,进行跨界尝试,由此构成了李象群近期佳作的独特面貌与个性风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