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合集下载

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在学校中,总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学习成绩跟不上其他同学,上课时无精打采,其他方面表现也不佳。

这些学生往往被教师们称为学困生。

那么,到底有哪些原因导致学困生的产生呢?教师又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重拾学习信心,不再为学习感到困难?一、学困生的“习得性无助”及成因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于1967年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

起初他将狗关在笼子里,笼子边放着一只蜂鸣器,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狗以电击。

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难受地倒在地上。

多次实验后,蜂鸣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就把笼子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反而不等电击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

狗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可结果却是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这种现象就是“习得性无助”,即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识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个体在经常的学习失败和挫折中习得的行为方式。

学困生的产生类同于此,他们由于种种原因而造成学习失败,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

学生造成学习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教育教学中的无意识失误笔者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情况:某班自习课时,一女生来到教师办公室请教化学教师。

问题很简单――用三种方法制取CO2并写出制取的反应方程式。

该女生只能想出两种方法,于是就来问老师第三种方法。

可是该教师很严厉地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你也不会做,你上课在干什么!”于是,女生满面通红,低着头走出了办公室。

此事发生后,该女生凡遇有学习困难时,再也不敢去问老师,特别是对化学课失去了学习兴趣,成绩也渐渐地落后了。

这位教师的做法,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自尊心最强烈的时期,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他们就会以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导致学习进一步失败而形成恶性循环,“习得性无助”现象就此而产生。

教学中可能导致“习得性无助”产生的情况还有:课堂提问时学生作出了正确回答,教师也不给予鼓励;课堂提问时,学生一旦答错,教师让他站在位置上,让其他同学回答,直至有学生回答正确方才让其坐下;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作耐心解答,态度冷漠;课堂提问时,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也不肯让平时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回答;等等。

“习得性无助感”成因论文

“习得性无助感”成因论文

“习得性无助感”成因论文摘要:虽然已有或潜在的“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属于一小部分,有时甚至不一定会存在,但作为教师,不能忽视这种可能存在的情况。

教师一定要能够运用习得性无助理论的相关成果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归因训练,从而帮助学生预防或者消除已有的“习得性无助感”,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能的目的。

一、“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1.“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自身因素。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有差异的。

有的学生由于前期动手能力发展较差,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动手表达能力困难。

这些动手能力不足的学生,如果在学习上重视程度不够的话,很容易产生失败的体验和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不良的归因反应,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2.“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教学因素。

集体授课下,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不足也是导致“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教师认为后进生的投入与产出比不高,所以对后进生的关注会不够充分。

也有部分教师对于运用归因理论相关成果不熟悉,虽然想关心这部分后进生,但是无法有效进行指导工作。

二、“习得性无助感”的帮扶对策1.及时发现潜在的“习得性无助感”学生。

(1)统计分析。

劳动技术教师因为上课班级多,学生人头广,所以容易观察不到这种潜在的具有“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资料的积累。

我的做法是:在学生作品完成后,要给学生一个分数,接着我们要重视评分数据的积累,通过对学生每次得分状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潜在的、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名单。

这样,我们就可以达到扩大化的早发现目的。

(2)观察确认。

我们应当观察学习者的学习状态。

观察的重点是潜在“习得性无助感”名单上的学生。

一般潜在的或已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会在教学活动中有所表现。

比如,有的学生会有不耐烦现象,有的会容易分神,有的会做小动作等等。

只要教师用心去观察学习者,就能发现确认。

初中生“习得性无助”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初中生“习得性无助”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初中生“习得性无助”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策略作者:张秀丽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年第06期一、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解析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行为表现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信念,放弃了一切努力,消极等待不良结果的到来,而不是他们真的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习得”: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二是思维定势问题,认定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也不能解决问题,不能改变现状,因此对外在环境的变化无动于衷。

“无助”只是当事人的一种感觉,并不是真的没有帮助,而是他们不接受帮助,同时还认为没有得到帮助。

因此,具有“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是非观念模糊或颠倒,纪律观念薄弱,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是行为上履次犯同一个错误,无视纪律的要求,如把扰乱课堂秩序当成“英雄行为”,把敢打群架视作“勇敢”;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念、意志薄弱,不能战胜自己不合理的需要产生的欲望,常以“听不会”为由不听讲,以“不会写”为由不完成作业,以“背不过来”为由不背单词、课文,对落后的学习状态无动于衷,根本不想改变;与集体关系不正常,不善于与人交往;性格上具有执拗、任性等缺陷。

为了了解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笔者在校内从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做了访谈。

二、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产生的根源1.社会原因。

(1)考试。

我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以考试选拔人材的机制,到现在仍然要以考检查学习效果,以考决定命运,因此分数就成了社会衡量学生好中差的唯一量化的标准,致使学习处于困境的学生无立足之地,在学校、家庭乃至亲朋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2)评价。

自建国以来,在“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引导下,“三好学生”成了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在“三好”的评选过程中,一小部分学生脱颖而出,其余的学生默默地“享受”着平庸。

长期不能得到积极的肯定,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对美好希望的追求,产生无所谓的念头,形成“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成因——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成因——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成因——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无助“失败是成功之母”是从小到大我们接受到的最多的教育。

“坚持不懈就能成功”,“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都一致强调只有坚持不懈、重新开始,才能获得成功。

那么习得性无助到底是怎么形成的?面对被电击的狗我们感到又可怜又可悲,这些狗太笨了,为什么不再尝试挣脱呢——只要轻轻挣扎一番,就能逃脱痛苦牢笼。

似乎有着聪明智慧的人类,不该有这样的问题。

经历无数次失败最终获得巨大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爱迪生为了发明灯泡,做了上千次试验,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但是伟大的爱迪生先生不屈不挠,最后终于找到了最适合做灯丝的材料,成功发明了电灯;创立肯德基的山德士上校,花了整整两年,被拒绝了1009次,终于在第1010次走进一个饭店时,得到了一句“好吧”的回答。

在这里我并不是否认坚持和重复尝试对于成功的必要性,没有人能随随便便不努力付出不再三尝试就能成功。

只是坚持成功的人只是少数,更多的人坚持了也没成功,由于幸存者效应,只有那些成功人士进入的大家的视野,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很多人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况且有些事不是坚持就能成功的。

在这里我介绍一个概念:试验成本,顾名思义,试验是需要成本的,小到一点时间,一些口舌,大到千万资金甚至生命,都属于再次尝试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实验成本有大有小,并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这样的成本再次尝试的。

复读,最典型的重复实验,一次高考失败然后复读,需要财力和一年的时间成本,压力也变得很大,如果再次复读,压力会变的更大。

同理,创业,一次创业失败,对普通人来说很难再次筹集足够的资金再次创业了,这就是实验成本。

更让人绝望的是,有些实验成本甚至是生命,或者即使能承担成本也没有重复实验的机会了。

相比之下爱迪生的电灯泡试验即使失败了上千次,但相对来说试验成本微乎其微。

这些原因导致重复实验变的很难,所以一次失败会导致实验者难以承受失败带来的后果,从而导致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

1.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2.习得性无助个体的的主要心理特征:(1)自我效能感低(2)消极思维(3)情绪失调(4)人际关机不良3.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解析:1客观原因:(1)教师家长和教练的教育方式不当。

(2)不良的教育环境。

2主观原因: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在归因模式上存在障碍,他们习惯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为个人能力低、智力差这种不可控的内在稳定因素,而把成功仅归因于偶然的运气,任务难度低等不稳定的因素,从而形成一种消极的解释风格和对失败的消极期待。

4.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育措施:(1)对青少年要以鼓励为主(2)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3)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4)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7.影响体育团体凝聚力的因素?在团体凝聚力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它的因素可以归纳为环境因素、个人因素、领导因素和团体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团体规模、合约责任、外来压力、团体成员相处时间的长短等。

个人因素有满意度、团体成员特张的相似性及团体成员角色等。

领导因素主要包括领导行为、领导者的决策风格。

团体因素主要包括团体目标、团体状况和运动项目等。

5.什么是倒U型假说?由昏昏欲睡的低唤醒水平到中等唤醒水平的临界点以前,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运动表现也将随之向着好的方向改善。

当唤醒水平超过中等唤醒水平的临界点后继续向高度兴奋方向发展,唤醒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导致运动表现的逐渐恶化或成绩的下降,一般来说,中等唤醒水平对运动表现最为有利。

在体育运动情境中,必须结合不同的运动项目所含主要技能的复杂程度,结合体育运动参与者的个人特点,才能更好的理解倒U型假说,更有效的预测和解释唤醒水平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一般来说,运动技能越复杂,其适宜的唤醒水平就相对越低。

首先,决断的数量少,备选范围比较狭窄,速度要求不快的运动技能,其适宜的唤醒水平就越高;其次,由于受在同一时间内受处理信息的能力限制和注意范围与唤醒水平呈反比的影响,可以推测,在刺激的数量多,持续时间短,强度小的情况下,运动技能在相对低的唤醒水平下容易获得好的运动表现。

“习得性无助感”成因与对策

“习得性无助感”成因与对策

奇 心 、 求 知欲 。 这 些 动 机 的产 生 , 内 激 励 的 形 成 , 将 有 助 于 学 生 良好 心 理 品 质 的 养 成 , 使 学 生 在 进 行 学 习 , 尤
西 也难 以学 会 。 第 三 , 情 绪 障碍 。 无 助 感 最 大 的
影 响莫过于情绪上 的损害 ,当产 生无 助 感 时 , 情 绪 失 调 , 意 志 消 弱 , 出 现 消极 的反应 ,表现 出忧虑 、烦燥 继而 变得冷淡 、悲观 、颓丧 、畏惧 、退缩 、 沮丧 、神经 过敏 ,陷入抑郁状态之中, 产 生学习或社会 行为的不适应及 身心 疾病 。 二 、过 程 与 原 因 无助感的产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1 )个体获取某种体验。( 2 )在体验基 础 上 产 生 某 种 认 知 。( 3 )形 成 某 种 期 待 。( 4 )认知和期待对后来的学习发生
生 活 及 其 它 活 动 中 ,产 生 不 适 应 及 身 心 疾 病 。 笔 者 从 理 论 与实 践 的 角 度 ,分析 了 习得 性 无 助 感 的 预 防 与 消 除 对 策 , 为认 识 、 克服 、防 止 与 消 除 习得 性 无 助 感 提 供 指 导 ,对 贯 彻 实施 素 质 教 育 也 将 产 生 积 极 影 响 。 【 关键 词 ] 习得 性 无 助 感 ;消 极 影 Ⅱ 向;素 质 教 育
学 教 育 镬 “ 习得 无助感’ ’ 成 因与对 策
口 蔡玲娴
( 湖北省 十堰 艺 术学校 。 湖北
[ 摘
十堰
4 4 2 0 0 2 )
要] 习得 性 无助 感 是 对人 们 行 为 产 生消 极 影 响 的特 殊 心理 状 态 。 由 于 它 的 存 在 ,会 使 人们 在 学 习 、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是指在面对挫折或困难时,个体出现一种丧失对环境控制权感的心理状态,感觉无法应对和解决问题的现象。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新生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研究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对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处于转变阶段的群体,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

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面对学业上的困难和竞争压力,同时还要处理人际关系、情感困扰等问题。

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影响其学习和生活质量。

深入探讨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对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挑战、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习得性无助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了解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可以帮助学校和社会更好地关注和引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合适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帮助相关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更有效地预防和干预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发生。

其次,探讨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对策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实际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有效地应对各种压力和困难,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提出有效的对策,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学习和发展目标。

因此,对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成因和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还可以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教育和帮助措施。

2. 正文2.1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分析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分析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浅谈“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和矫正策略

浅谈“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和矫正策略

浅谈“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和矫正策略宁夏银川市灵武市第一中学750400“学困生”的思想意识转化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教师的常规工作之一,只有认真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完成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虽然老师们足够重视这项工作,但这部分学生的转化工作在实践中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列举出很多,笔者最近根据教育心理学中的“习得性无助”理论中找到了答案。

“学困生”在课堂上经常表现为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善于机械记忆、不善语言思维、不愿或不善于开动脑筋,常常回避那些较难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

通过对这类学生之前的学习生涯进行研究,可以初步推断这类学生的心理状态与“习得性无助”一致。

“习得性无助”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用人当受试者,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他们把学生分为三组: 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不给受试者听噪音。

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即令受试者进行另外一种实验: 实验装置是一只“手指穿梭箱”,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

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来的实验中,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他们在“穿梭箱”的实验中,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组受试者,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一、“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在高中生中有一部分学生遇到了学习困难的阻力,多次尝试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后无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究其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长期积淀的不良学业状态。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低成就动机:“习得性无助”学生成就动机低,他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学习时漫不经心。

他们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成功的希望,因而不再指望自己成功。

2.低自我概念:“习得性无助”学生在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等各个维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于一般学生。

他们态度消极,对学习毫无兴趣;与同伴相处大多自卑多疑,认为自己不受欢迎,因而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

3.低自我效能感:“习得性无助”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因而倾向于制定较低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

他们想的更多的是活动的失败。

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没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会放弃。

由于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经常体验到强烈的焦虑,身心健康也受到损害。

4.消极的定势:“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往往是失败的,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从而逐渐形成了刻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

他们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

他们还往往固执己见,不能吸收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消极的方式重复不变地对待学习问题。

导致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1、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

“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意志消沉,正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

学生在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导致了非智力品质的弱化。

初中时,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努力,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一次次的失败,促使他们对此做出了不正确的归因。

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

也有另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长期被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

这便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学生群体。

无助感与失尊感均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

习得性无助如何摆脱习得性无助的困境

习得性无助如何摆脱习得性无助的困境

习得性无助如何摆脱习得性无助的困境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在个体长期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出现的心理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习得性无助会导致个体对自身能力和潜力的低估,从而进一步影响其积极性和自信心。

然而,摆脱习得性无助的困境并不是不可能的。

本文将探讨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原因以及有效的方法来摆脱这一困境。

一、习得性无助的概念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在长期遭遇失败或无法解决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无力感和绝望感。

习得性无助与一次性的无助情绪不同,它是一种长期持续的状态,个体在面对类似的挫折或困境时会感到无能为力。

二、习得性无助的原因习得性无助的形成通常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1. 重复的失败经历:个体在连续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会逐渐形成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和低估。

2. 消极的解释方式:个体在解释失败的原因时,倾向于将其归咎于个人不可改变的因素,例如天赋、运气等,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和行动的影响。

3. 缺乏支持与鼓励:缺乏家庭、朋友或他人的支持与鼓励,使得个体难以建立积极的信念和心理资源。

三、摆脱习得性无助的方法要摆脱习得性无助的困境,个体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重建自信心:个体需要重新认识与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通过回顾自己的成功经历,培养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

2. 设定可行目标:设定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并分解为短期的小目标,逐步实现,从而培养个体的成就感和责任心。

3. 培养积极解释方式:改变对失败的解释方式,将其视为一个学习的机会,而非个人能力的证明。

关注外部环境和行动的因素,找到改善的方向。

4. 寻求支持与鼓励:积极寻求家人、朋友、老师或专业人士的支持与鼓励,分享自己的困惑和挑战,获得建议和指导。

5. 学习应对技巧:学习有效的应对技巧,包括积极的问题解决策略、情绪调节技巧和时间管理等,加强对问题的应对能力。

6. 培养自我观察和反思能力:通过自我观察和反思,了解自己的情绪、需求和行为模式,发现并改变不利于摆脱习得性无助的习惯。

7. 借力他人力量:参与群体活动、志愿者工作等,扩大社交圈子,并与有正能量的人交流和学习,从中获得支持和启发。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低成就动机:“习得性无助”学生成就动机低,他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学习时漫不经心。

他们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成功的希望,因而不再指望自己成功。

2.低自我概念:“习得性无助”学生在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等各个维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于一般学生。

他们态度消极,对学习毫无兴趣;与同伴相处大多自卑多疑,认为自己不受欢迎,因而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

3.低自我效能感:“习得性无助”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因而倾向于制定较低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

他们想的更多的是活动的失败。

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没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会放弃。

由于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经常体验到强烈的焦虑,身心健康也受到损害。

4.消极的定势:“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往往是失败的,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从而逐渐形成了刻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

他们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

他们还往往固执己见,不能吸收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消极的方式重复不变地对待学习问题。

导致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1、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

“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意志消沉,正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

学生在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导致了非智力品质的弱化。

初中时,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努力,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一次次的失败,促使他们对此做出了不正确的归因。

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

也有另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长期被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

这便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学生群体。

无助感与失尊感均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在面对一种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产生了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感觉,这种感觉会使得一个人对所有类似的问题都失去信心和动力,导致其产生对未来的恐惧和逃避的倾向。

这种心态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它主要是由于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压力和学习难度过大,同时也由于大学生缺乏自信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多的压力。

由于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

在学术上,学习的艰辛和升学的重压使得大学生无意识地认为努力是无效的,进而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现象。

二是成功经验不足。

由于大学生开始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科,很多人会开始有了一些长期的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很多人开始获得失败的体验,因此很难再次面对挑战。

另外,社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有些大学生做某些事情时会产生不确定的态度,而且会在短时间内挫败。

三是成长时期的影响。

成长时环境的影响也会对大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曾经长期处在环境中被忽视而觉得自己没用或者被过分保护而缺少独立性和自信,这种人成为大学生之后,就容易有习得性无助的心态。

四是学习方法不适当。

学习方法的不适当也是导致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之一。

有些大学生可能没有清晰地知道怎样高效地学习,因此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针对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要及时认识和关注大学生的习得性无助现象,对发现的情况及时关注和干预,帮助学生相信自己可以做好事情。

这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辅导。

二是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大一开始进行,早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生活学习的方式来进行。

大学生应该帮助他们理解并认识自己的思维过程,追求积极的心态、自信和有意义的生活。

三是鼓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大学生应该在学习中压缩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如何对抗学习障碍。

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鼓励自己刻苦努力,克服困难和挑战。

初中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

初中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

初中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及对策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曾1967年曾用狗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把狗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

先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是狗无法逃脱的,里面还有电击装置。

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而把对照组的狗(即那些没有经过前面第一个程序的狗)直接放进开着门的笼子里,却发现它们全部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笼门逃出来。

孩子天生就是积极的,喜欢尝试的:他一张开眼睛,就尝试着到处看;当他能控制自己的动作时,就开始喜欢到处爬,到处摸……当然,因为是“第一次”,就会出错很多。

如果孩子的每一次尝试成人都报以厉声呵斥“不准……”或大惊小怪的惊呼“危险!不要……”时,他就好像被电击了一样,久而久之,他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变得不自信了,因为他不知道做完了之后大人是不是又该大声说“不”了。

结果,他也许会如你所愿地变成一个“乖”孩子,哪儿也不碰,什么也不摸,但却把“自卑”的种子深深地根植于心中。

当一个学生一次次参加考试,一次次地考不及格,久而久之他会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于是上课开始不喜欢听讲,经常走神,有时还会捣乱课堂纪律,课后也不再认真复习功课了。

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缺乏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乃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正是由于以往的挫折经历,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

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

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

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

他们不完成作业。

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

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

”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摘要】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困扰。

成因主要包括社会化因素、学习压力和心理状态、以及缺乏应对策略。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出现。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现象,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如建立支持系统、培养积极心态、加强心理辅导等。

通过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习得性无助现象,提升其学习和生活质量。

了解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影响和应对策略对于帮助大学生应对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成因、社会化因素、学习压力、心理状态、应对策略、影响、困扰、有效措施、结论、引言、正文1. 引言1.1 概述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特点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是指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个体觉得自己无法控制或改变环境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导致消极的情感和行为反应。

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主要特点包括:缺乏自信心和自主性,对挑战和困难感到畏惧和无措,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对未来感到迷茫和焦虑,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力。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特点不仅影响个体的学业和生活质量,也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认识和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助现象,提升其自我调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阐述习得性无助现象给大学生带来的困扰习得性无助会导致大学生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和动力。

当大学生认为无论付出多少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时,他们会逐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注定无法取得成功,从而陷入消极情绪中无法自拔。

习得性无助还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表现和成就。

因为缺乏对挑战和困难的有效应对策略,大学生可能会变得懒惰散漫,不愿意投入精力去克服困难,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无法顺利毕业。

习得性无助还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持续的挫折和无助感会导致大学生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习得性无助对大学生的困扰不仅表现在学业上的挫败和心理健康问题上,更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整体发展和未来前途。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摘要】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其成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的影响、学习压力过大和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求帮助和支持以及关注心理健康来改善情况。

大学生应该重视自身学习状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也要关注心理健康,寻求帮助和支持,共同应对习得性无助现象。

结合这些对策,有望帮助大学生摆脱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困扰,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并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现象、大学生、成因分析、社会环境、学习压力、自我调节能力、对策分析、学习目标、学习习惯、帮助支持、心理健康、引言、结论。

1. 引言1.1 引言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是当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之一,表现为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无法有效地应对和解决,感到无助和无助感。

这种现象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压力,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有多方面,其中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缺乏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在解决困难时往往无从下手。

学习压力过大也是导致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之一。

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加和内容的复杂性,学生很容易感到不堪重负,无法有效地应对。

大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他们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调整心态和行为,导致问题越积越多,最终造成习得性无助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从建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求帮助和支持以及关注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对策分析,帮助大学生有效地克服习得性无助现象,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部分到此结束。

2. 正文2.1 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分析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个体对自身无法控制和改变环境的信念。

该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分析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时,可以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习压力过大、以及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入手。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什么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耐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缺乏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乃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

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一、“习得性无助”的来源“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二、“习得性无助”的定义以及表现1、定义: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2、表现: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

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

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

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

他们不完成作业。

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

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

”心理学上把“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称为“习得性无助”。

在中技学校,这样的学生不少,找到产生这样“不求上进”现象原因及有效干预措施,对提高技工学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得性无助”行为产主原因“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

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在认知、动机、情感甚至个性品质上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成因复杂。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作者:靳蔚云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21期摘要:习得性无助是大学生群体中一种较常见的心理现象。

大学生的习得性无助现象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家庭教育管理、社会评价标准、自我认知水平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存在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

分析大学生该现象的表现及成因,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旨在提出克服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的策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成因对策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1—0153—02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于1967年提出的。

它是指一个有机体经历失败和挫折后,在面对问题时的无助心理状态。

他相信有机体在总结失败的归因时,得出主观努力是徒劳的,所有的失败都是不可控制的。

在给定的环境中发生的习得性无助可以转移到类似的情况下。

平时的教学中可能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进取心,遇到一门较难的课程或任务,就可能会产生放弃的想法,相信自己无论多努力都不会成功,甚至会失去兴趣,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

[1]大学生的习得性无助现象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存在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文对大学生该现象的表现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旨在提出克服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的策略。

一、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存在习得性无助表现的大学生,无论付出多少努力,無论在什么情况下,事情结果不理想时,他们都会失去兴趣和信心,他们的斗志将逐渐丧失,最终会选择逃避和放弃,即使面对原本能够做到的事情时,也会产生自我怀疑和否定,有退缩的想法和行为,最终进入绝望状态。

这种状态主要表现为动机降低、情绪失调和认知障碍等方面。

动机降低主要表现为对任何活动或任务没有兴趣,消极地对待各项事物;情绪失调表现为从最初的易怒和悲伤到抑郁、焦虑,严重的情况下还会产生抑郁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得性无助——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在工作生活当中,每个人都时常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成功或者失败之后人们又都会去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这称为归因。

人类是有智慧的生物,能够从发生了的事件中汲取经验,对已经发生事件进行归因对人下一次的类似的行为有着指导意义。

并且会影响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归因是人类常见的本能,它没有理论指导,也不甚周密。

而且归因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并且很多时候是偏颇甚至是错误的。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探讨,他把归因总结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可控性和不可控新。

比如小明期末考试考了倒数第一,他就会对这次考试结果进行归因: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是我的原因还是别人的原因?稳定性和非稳定性——我考倒数第一是长期稳定
的还只是这一次的偶然?可控性和不可控——我能还是不能通过我自己的改变
来改变得倒数第一这一个结果。

如果一小明把靠倒数第一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他就会接受失败,失去学习的动力;相反如果他归因为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就倾向于通过努力学习来提高下一次考试成绩。

一般来说人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把失败归因为运气等外部因素。

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

而把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等外部原因时,他会气愤、不满。

最简单的例子:打牌时赢了的一方都会觉得是自己是靠聪明才智赢了对方,输了的人不会觉得技不如人,辩解说是手气不好,抓了一手烂牌。

维纳还把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归纳了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最后,将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了下表所示的归因模式表
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
前文说过,归因有很强烈的主观色彩,有些归因甚至是错误的。

归因与人的性格和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性格内向软弱和经历过多失败的人更倾向于归因为内部稳定不可控维度,性格坚强开朗经历过成功的人跟倾向于归因为外部不稳定可控维度,所以性格内向软弱的人和经历太多失败、付出太多实验成本的人也就更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

了解归因对我们现实生活有着好的指导意义,一方面,我们要避免错误的归因从而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一方面,在有的时候进行错误的但是能带来积极作用的归因,激励自己保持积极的状态努力再次尝试。

例如当小明创业失败,他就需要从三个维度六个因素来分析自己的失败,并且据此对自己还需不需要再次尝试创业东山再起作出一个最为正确和理性的判断和明智选择。

什么是最好的选择,以后不后悔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

人生是一个漫长并且不断变化的过程,它的魅力也在于此。

人的能力在增长,外在环境也是不断变化,所以也没有成败是稳定的一成不变。

相信只要一直努力着,就会有好事发生。

_(:зゝ∠)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