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自我效能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与自我效能感
![社会认知理论与自我效能感](https://img.taocdn.com/s3/m/906ea95f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d2.png)
社会认知理论与自我效能感社会认知理论和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情绪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的定义、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一、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接受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及他人的认知过程。
而在社会认知理论中,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主张人们通过观察模仿他人来习得新行为。
他还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强调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念会直接影响其行为表现。
这一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心理咨询等领域,对个体行为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二、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作用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程度,它反映了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在面对挑战时更有可能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行为,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更容易感到沮丧和消极。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不仅与个体情绪状态密切相关,还与其实际成就密切相关,因此提高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社会认知理论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社会认知理论和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社会认知理论主张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来学习新技能和行为,这一过程中他人的表现往往成为了自我效能感形成和发展的参照物。
当个体看到身边的他人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时,他们更有可能相信自己也具备完成该任务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个体经常看到他人失败或遇到困难,则可能质疑自己的能力,导致自我效能感下降。
四、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情绪状态:情绪稳定、积极向上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消极情绪则容易削弱其对自身能力的信心。
社会支持:获得来自家人、朋友或同事的支持和鼓励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经验积累:完成一项任务并获得成功经验可以增强个体对该任务的自信心。
认知评价:个体通常会根据他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正面的评价有助于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什么是心理学理论?
![什么是心理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3bce12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d6.png)
什么是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简而言之,就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它是对人的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分析和解释,并通过实证研究形成的一系列科学概念和模型。
心理学理论不仅为心理健康提供了依据,也为认知科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其他科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心理学理论的内容。
一、认知心理学理论1.感知模型理论:这种理论指出,人的感知取决于人的先验知识和大脑对这些信息的处理过程。
当感受到新的刺激时,大脑利用先验知识进行快速功效分析,建立模型,并进行模拟和验证。
2.记忆存取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了记忆的重要性,并认为人的记忆能力受到注意力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人们通过关注、感受和体验,记忆和存储事物,并在需要时进行检索和提取,以实现记忆的作用。
二、行为心理学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行为是对刺激的反应,而不受个人意志和选择的影响。
根据反射学的原理,人的行为往往是基于某种代表先前刺激的信号展现出来的。
2.刺激响应理论:这种理论主张,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习惯养成来形成的,与环境信息的变化无关。
例如,压力、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变化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
三、人格心理学理论1.防御机制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常常受到潜意识中的情感和需求的驱动。
要满足这些需求,人们经常会采取一系列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来避免或减轻潜在的精神的矛盾。
2.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是指人对自己实现特定目标的信心,这种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会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人相信自己能够如愿以偿,将会更可能为其行为负责,为目标而奋斗。
四、社会心理学理论1.群体影响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判断,常常被群体的大噪音和影响所主导。
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有一种顺应和憎恨拒绝的倾向,引导其遵循既有的模式和规则。
2.社会认知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的判断和反应往往是基于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等因素,而非真正的行为动因。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研究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22d115f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6a.png)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研究在心理学领域中,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现特定目标的信心和能力评估。
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获得并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及相关领域。
自我效能感可以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对个体的成就、动机和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基础自我效能感理论是阿尔伯特·班德拉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决定:1. 经验:个体通过自己以往的经验来评估自己的能力。
成功的经验会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则可能导致自信心的下降。
2. 模型学习:个体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从中学习并评估自己的能力。
如果观察到的模型成功实现目标,个体可能会认为自己也能够成功。
3. 社会评价:来自他人的评价和反馈会影响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估。
积极的评价和支持会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消极的评价和否定会降低自信心。
4. 生理状态:身体状况、情绪以及压力水平会影响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估。
通常来说,身体和精神状态良好的个体更容易产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自我效能感被广泛用于解释个体在各个领域中的表现和行为。
从教育领域到职业发展,从运动训练到心理治疗,自我效能感都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与应用1. 学业表现:研究发现,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容易制定目标、坚持努力并取得好成绩。
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动力去学习。
2. 职业发展: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在找工作、应对挫折、提升技能等方面表现出的自我效能感,会决定他们在职场中的表现和成长。
3. 运动训练:研究发现,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在比赛中的表现密切相关。
高自我效能感的运动员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并能更好地应对比赛的压力和挑战。
自我效能理论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自我效能理论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https://img.taocdn.com/s3/m/b7c4988b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5b.png)
基础教育·初中2021年第3期1951 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本内容1.1 自我效能感的定义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概念。
根据班杜拉的思想,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感觉自己能够胜任和有效的感觉,是人们在成功中获得的关于自己能力的概念。
自我效能的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个人对未来事件结果的预测,效能预期是个人推测自己能否顺利地完成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两者共同影响个人的自我效能感。
具有良好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在生活中更加坚毅积极,更少焦虑和消沉。
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和事业成功。
1.2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自我效能感影响人的行为选择。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重要的行为导向因素。
人们通常倾向避开认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优先选择自己有能力胜任的事情。
同时,人们对过于简单的事情不感兴趣,因为过于轻易的任务无益于成就感的获得。
人们倾向遵循中等难度规则,选择做具有一定难度而又能胜任的事情。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青睐于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自我效能感影响人对行为的坚持性。
自我效能感越强,越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成功,会更加坚持不懈完成任务。
遇到困难时,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倾向于尽更大的努力征服困难,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放弃。
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通常是乐观者,自我效能感低的人通常是悲观者。
自我效能感者由于非常相信自己的能力,往往会努力让事物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习惯性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务的要求和困难的解决上,即使在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也相信最终能成功。
2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启示2.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自觉主动地向社会所要求思想行为发展方向发展。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8c1398576eeaeaad1f33096.png)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到了自我效能这一概念,随后于1980年在荣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的大会上发表的演说中更透彻地阐述他的自我效能原理,1986年他又出版了《思想行为的计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理论》这一巨著,对自我效能机制进行了更加系统全面的论述。
班杜拉在1977年时,把自我效能看作是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
他认为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是行为的决定因素。
他进一步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测;效能预期是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
他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
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
”即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越强,越倾向于做更大程度的努力。
班杜拉在1980年发表的《人类行为中的自我效能机制》演说中,指出效能的自我感知影响思维模式、行动和情绪激活。
80年代以后,班杜拉把自我效能看作是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和有关恪守自我生成能力的信念。
这样一来,班杜拉提出了两个概念: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效能信念。
知觉到的自我效能是一种对自我生成能力的知觉,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即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价值系统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即有关自我能力判断的认知取向。
他认为自我效能信念有近似于认知、动机及情感的功能,是人类行为操作中的一种强大力量,它在控制和调节行为方面有着不可估量与替代的价值。
自我效能从本质上讲是自我生成的能力。
班杜拉强调指出,人类除了有替代性学习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使用符号的能力之外,自我生成的能力是最根本的能力,人们通过自我生成的能力,就可以对技能进行权衡和判断,也可以对自己的思想加以评价与改变。
班杜拉与他的学生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的形成依赖于以下五种信息源的影响: 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情境条件。
自我效能感_概念、理论和应用
![自我效能感_概念、理论和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2df144c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b.png)
自我效能感_概念、理论和应用自我效能感: 概念、理论和应用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执行特定任务的信念和能力评估。
它是由社会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胥(Albert 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并成为了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研究领域。
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掌控感,将会影响他们的动机、行为和情绪状态。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来自于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强调个体的信念和评估对其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与自尊、自信等概念有所区别。
自尊是对自己的整体评价,而自我效能感则是对特定任务的信心评价。
自我效能感是基于具体任务和环境情境的,因此个体在不同任务中的自我效能感可能有所不同。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个人的经验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个人的成功经验会增强其对特定任务成功的信心,而失败经验则可能削弱其自我效能感。
此外,他人的评价和反馈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如果他人的反馈和评价是积极的、支持性的,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得到增强。
而如果他人的反馈是负面的、批评性的,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则可能受到削弱。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意义。
首先,在教育领域,了解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教师设计适合学生水平和能力的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但又能够成功完成的任务,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绩。
此外,教师的表现和语言也可以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积极鼓励和支持性的反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他们积极探索和参与学习。
此外,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在工作环境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他们的工作动机、工作表现和情绪状态。
管理者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任务支持和培训,来增强员工的自我效能感。
同时,给予肯定和积极反馈也可以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此外,组织可以通过创造积极的工作氛围,鼓励员工尝试新的任务和技能,并提供反馈和支持,从而增强员工的自我效能感,促进组织的发展和成长。
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效能
![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效能](https://img.taocdn.com/s3/m/e2c3bd86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5d.png)
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效能自我认知与自我效能:心理学的视角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是心理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人类行为和思维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这一话题不仅对于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于个人发展和成功具有深远的影响。
## 自我认知的概念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思维、情感、行为和能力的认知和了解。
它涵盖了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等方面。
自我认知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个体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情感状态。
自我认知有助于人们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为个人成长和改进提供了基础。
## 自我效能的概念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于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特定目标的信心和信念。
这一概念是由社会认知理论的奠基人之一,阿尔伯特·班德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自我效能不仅仅是自信,它还包括了对自己能力的准确评估。
一个人具有高自我效能时,通常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坚持努力,取得成功。
## 自我认知与自我效能的关系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可以影响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当一个人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时,他们更容易建立对自己能力的准确信心,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同时,高自我效能感也可以促进更积极的自我认知,因为人们通常更愿意积极地面对自己的挑战和限制。
## 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的影响### 1. 学业表现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对学业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认知和对自己是否能成功完成学业的信心,都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努力程度。
高自我效能的学生更有可能克服学习障碍,取得更好的成绩。
### 2. 职业发展在职业领域,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同样起着关键作用。
个体的自我认知影响他们的职业选择和目标设定,而高自我效能则有助于克服职业挑战,实现职业目标。
自信的员工更容易获得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有更多机会晋升和职业发展。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https://img.taocdn.com/s3/m/f58e2cf44afe04a1b071dede.png)
2、自我效能的功能
自我效能的功能主要是调节和控制行为,并通过行为调 控影响行为结果(附图)。 自我效能对行为的调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影响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与行为坚持性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常常倾向于选择适合于自己能力水 平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却恰恰相 反。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越强,预测到的成 功可能性越大,他就越会努力尝试去从事这些方面的活 动,新行为持续的时间也越长;反之,就会逃避那些自己认 为不能胜任的活动,行为的坚持性也就越差。
而不可控制的原因意味着自我效能感的低下。这个经 典的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更容易放弃努 力。一个学生如果认为自己没有数学细胞,数学方面的 自我效能感很低时,很容易便会向困难屈服;而自我效 能感高的学生,就会想出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不会 轻易放弃。高自我效能感者所付出的努力与任务难度成 正比,低自我效能感者则相反。
二、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
1、自我效能的概念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定义是: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 地完成某项活动以达到某一水平的看法。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 受通过人的认知形成的对自我行为能力与行为结果的期 望的影响。他发现,即使个体知道某种行为会导致何种 结果,但也不一定去从事这种行为或开展某项活动,而是 首先要推测一下自己行不行?有没有实施这一行为的能 力与信心?这种推测和估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效能 的表现。所以,人的行为既受结果期望的影响,更受自我 效能期望的左右,自我效能是人类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3、语言说的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对个体的“无条 件的积极关注”会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4、培养和调节情绪和生理状态
对生理反应的知觉会影响人的情绪,从而影响人 的认知。高度的生理唤起水平比平静的反应使人 更不镇定、更不自信,如紧张、焦虑的情绪使人 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降低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c1e1528f5335a8102d2207a.png)
自我效能理论一、概述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与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与效能预期。
结果预期就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
而效能预期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就是人的主体因素的核心,并渗透、弥漫于人类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
它不仅决定了个体人生的轨迹,而且也决定了个体思维、情感、行动及其动机的模式,它还决定了个体在面临危机、失败、压力等否定性情境刺激时的身心反应方式,从而决定著个体在人生事业上的成败与在日常生活中的幸福与否。
在社会学习理论瞧来,个体的人生幸福与事业成功,不就是环境的偏爱,而就是个体的自我创造。
二、效能预期与结果预期之区别结果预期在这里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某项行为会产生某种结果的预估;而效能预期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获得成功所具的信心。
这两种预期之所以必须加以区分,就是因为一个人可能相信某项行为必然会产生某种结果,但怀疑自己就是否有能力去表现这项行为。
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她的努力程度与情绪体验。
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大愈持久,同时情绪也就是积极的。
例如一个跳高运动员,在一次跳跃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否跳出2、38米的成绩的判断就是「效能预期」,而她对这一成绩能否为她赢得奖牌、社会荣誉、自我满足等的预期就是「结果预期」。
三、自我效能的功能自我效能的功能主要就是调节与控制行为,并通过行为调控影响行为结果。
1、影响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与行为坚持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常常倾向于选择适合于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却恰恰相反。
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越强,预测到的成功可能性越大,她就越会努力尝试去从事这些方面的活动,新行为持续的时间也越长;反之,就会逃避那些自己认为不能胜任的活动,行为的坚持性也就越差。
自我效能感的社会认知理论解析
![自我效能感的社会认知理论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af3a99b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65.png)
自我效能感的社会认知理论解析自我效能感是由社会认知理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社会认知理论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达拉斯(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信心,即个体对于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和能力。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感受到四个主要的来源影响:成果经验、观察他人、社会评价和情绪和生理反应。
首先,成果经验是个体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的结果。
个体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取得成功来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其次,观察他人是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经验来塑造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观察他人成功完成任务后,会提升自己对于完成类似任务的信心。
第三,社会评价是个体从他人评价中获得的反馈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最后,情绪和生理反应是指个体对于成功或失败的情绪反应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对于目标设定和努力的决策。
当个体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时,他们倾向于设定更高的目标并为之努力。
其次,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动机和努力水平有影响。
个体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时,他们对任务更有动力和投入,更愿意面对挑战并持续努力。
第三,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持久性和韧性。
个体拥有高的自我效能感更有可能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坚持下来,不轻易放弃。
自我效能感的社会认知理论也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育者可以促进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的成果。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以及创造一个支持学习和成长的环境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成功的角色模型和提供实践经验的机会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同时,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也在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起到重要作用。
个体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更容易面对职业挑战和挫折,更有信心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526eccc28ea81c758f578be.png)
结果预期在这里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某项行为会产生某种结果的预估;而效能预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获得成功所具的信心。这两必然会产生某种结果,但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去表现这项行为。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大愈持久,同时情绪也是积极的。例如一个跳高运动员,在一次跳跃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否跳出2.38米的成绩的判断是「效能预期」,而他对这一成绩能否为他赢得奖牌、社会荣誉、自我满足等的预期是「结果预期」。
3.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效率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人,总是担心自己会失败,把思想纠缠在个人缺陷和潜在困难上,导致紧张、自卑、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甚至产生无助和无所适从感,从而影响他们采取行动以及新行为的形成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导致行为能力和行为效率低下。相反,有强烈自我效能感的人却把注意力集中在积极分析问题和解决困难上,他们知难而上、执著追求,在困难面前常常使得自己的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得以超常发挥,表现出优质的行为能力和行为效率。
4.影响人们的归因方式 归因是个体解释和预测他人和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据美国维纳的研究,人们通常把成败结果归因于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等四大因素。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常常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却往往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天资不够。
四、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建立在四种信息源的基础上。第一,掌握的经验,这是形成高的效能信念的最有效途径。成功有助于建立较高的效能信念,失败则会降低效能信念,尤其是个体稳定的效能信念尚未建立起来时,失败对效能的负面影响就更大。通过掌握的经验来发展自我效能,并不是运用已经形成的习惯完成任务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是要运用认知的、行为的以及自我调控的工具来管理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个人对自我效能所具的信心,其强度会决定他是否愿意面对困难的情境。如果个人自认为没有能力去处理某项问题,他就会产生恐惧感和逃避的行为。如果他判断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巴德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巴德拉的社会学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d2ec686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7e.png)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巴德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巴德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自我效能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由巴德拉(Albert Bandura)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是巴德拉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的关键概念之一。
自我效能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判断,也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主观评价。
一、自我效能的定义与特点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下,能否成功完成某种任务的信心和预期。
它与个体的自尊、控制信念、目标设定等密切相关,并能够预测个体对于困难任务的持久性、努力程度和挫败感的应对方式。
自我效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主观性: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主观评价,与实际能力之间存在差距。
2. 情境依存性:自我效能是针对特定任务或情境的评价,不同任务和情境下的自我效能可能不同。
3. 影响行为:高自我效能的个体更有可能选择挑战性的任务并付出努力,而低自我效能的个体则更容易回避难题或退缩。
4. 自我加强性: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而失败的经验则可能降低自我效能。
二、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机制自我效能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视频模型: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模型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从而影响到自我效能的形成。
2. 亲自体验:个体通过亲自体验和尝试,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自我效能信念。
3. 语言劝说:他人对个体能力的鼓励和赞美,以及给予指导和支持,也可以对个体的自我效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4. 生理反应:个体的生理反应和情绪体验也会对自我效能产生影响,例如焦虑和压力可能降低自我效能。
三、自我效能的影响与应用自我效能在个体的学习、职业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学习领域:高自我效能的个体更有可能选择面对挑战的学习任务,并在学习中付出努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2. 职业发展: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和预期会影响职业发展中的目标设定和努力程度,对于职业成功至关重要。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6adb0fd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91.png)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人类自我评价和信念系统的形成和变化机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该理论的内涵、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其对实际生活中个人和组织的影响,并分析当前研究景观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自我效能理论的内涵和特征自我效能理论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和对控制自己生活的信念,它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自我效能理论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并不是单纯关注个体的能力水平,而是注重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以及能否实现目标的信念。
自我效能与人的成长、学习和成就紧密相关。
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自我评价、信念系统和行为。
首先,个体的自我评价指的是个体自身在各种任务中的能力和表现。
其次,信念系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实现目标的信念,包括目标设定、对任务的期望以及评估标准。
最后,行为指的是个体在不同任务中的行动和表现。
自我效能理论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自我效能与任务性质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的任务对自我效能的影响也不同。
第二,自我效能可以预测个体的行为选择、信心程度和成就表现。
第三,个体自我效能的形成机制复杂多样,不仅与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关。
二、自我效能理论的形成机制自我效能的形成相对复杂,与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及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验影响:个体在完成任务时的实际表现会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
表现得好会加强自我效能信念,表现不佳则会削弱其信念。
2. 视觉体验:同龄人的成就或成功的经验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来提高自我效能信念。
3. 情感因素:自我效能的形成与个体的情感状态密切相关,例如焦虑和压力会降低自我效能。
4. 语言与社会因素:他人的评价和社会反馈会影响自我效能信念的形成。
三、自我效能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自我效能理论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不同领域的个人和组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a3642fd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b.png)
《教学与管理》!""#年$月!"日自我效能理论最早由班杜拉于!"世纪%"年代后期提出,是其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关于一般学习理论的逻辑产物,并构成了对其一般学习理论观点的理论逻辑的历史方式的实现。
一、自我效能理论基本内容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它不仅与一个人拥有的知识技能相联系,而且与一个人能否利用自己所占有的知识技能相联系。
自我效能理论迄今还未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基本理论框架如下。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自我效能感形成或改变的因素(&)成败经验。
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
(!)替代性经验。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
($)言语劝说。
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
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
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情境条件。
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
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
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通过选择、思维、动机和心身反应等中介过程而实现其主体作用机制的。
(&)选择过程。
一般而言,个体选择自以为能有效应付的环境,回避自感无法控制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因素反过来又会影响其行为技能和人格的发展。
自我效能理论简述
![自我效能理论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2e0dd205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4b.png)
⾃我效能理论简述⾃我效能理论简述赵志红(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摘要:本⽂分别从⾃我效能理论的提出;⾃我效能感的作⽤机制;⾃我效能感的培养途径三个⽅⾯对“⾃我效能理论”进⾏了阐述。
同时指出了⾃我效能理论与韦纳的归因理论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我效能感;替代强化;⾃我强化;归因中图分类号: G44 ⽂献标识码: A ⽂章编号: 1007 - 1687(2003) 04 - 0098 - 02作者简介:赵志红(1968 - )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从事教育⼼理学研究。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 - ) 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在1982 年提出了⾃我效能理论,⽤以解释在特殊情景下动机产⽣的原因。
⾃我效能感是个⼈对⾃⼰完成某⽅⾯⼯作能⼒的主观评估。
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个⼈的⾏为动机。
⾃我效能理论⼀经提出,就引起了动机⼼理学家们的极⼤兴趣。
本⽂试图从以下三个⽅⾯对⾃我效能理论进⾏阐述。
⼀、“⾃我效能感”理论的提出班杜拉对⼼理学的主要贡献之⼀在于他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既可以看出⾏为主义的影⼦,⼜可以看到认知⼼理学的影响。
他坚持⾏为主义⼼理学的⼀些基本观点,如强调研究⼈类的⾏为,强调客观化的研究原则,强调学习中强化的作⽤;但另⼀⽅⾯,他也探索了内部的⼼理过程,强调⾃我因素对⾏为的中介调节作⽤。
他主张⾏为和认知的结合;主张必须以环境、⾏为、⼈三者之间的交互作⽤来解释⼈的⾏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传统的⾏为主义对学习的认识不同。
传统的⾏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班杜拉认为⼈除了直接学习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可以通过观察去进⾏间接学习。
⼈的社会⾏为⼤部分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个重要概念,亦称之为“替代学习”。
⽤班杜拉的话来说“⼀个替代学习事件可以这样来定义,既经由对他⼈的⾏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个⼈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为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社会心理学理论解析
![社会心理学理论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dcfcf8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46.png)
社会心理学理论解析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它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教育、医学、管理等,对于理解和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解析。
一、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于1957年提出,认为人们在面临矛盾或不一致的认知时,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心理状态,即认知失调。
为了恢复平衡,人们会采取一系列的行为和思维调整,以减少或消除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可以解释人们为何在面对冲突时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
例如,一个人深爱着某个品牌的产品,但同时又发现该品牌的某个产品质量不如预期。
为了减轻认知失调,该人可能会寻找其他信息来支持之前的喜欢,并尝试忽略或解释那个质量问题。
二、从众行为理论从众行为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什(Solomon Asch)于1951年提出,研究了人们在群体中为了适应和符合社会规范而改变自己意见和行为的现象。
该理论认为,人们往往出于对社会认同感和避免社会排斥的需要,会选择与大多数人相一致,即使个人观点与之不同。
从众行为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群体压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例如,在一项实验中,当一群人一起选择一个明显错误的答案时,被试往往会倾向于选择与他人一致的答案,即使他知道这个答案是错误的。
这种行为是出于对群体认同的需要。
三、认知图式理论认知图式理论由心理学家尤利斯·布伦特(Ulric Neisser)于1976年提出,认为人们通过建立心理模型或框架来对世界进行认知和理解。
认知图式是人们对特定情境或对象的认知结构,具有指导信息加工和意义构建的功能。
认知图式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解释会有差异。
不同的认知图式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信息进行选择性注意、解释和记忆。
例如,当人们对一个新闻报道的认知图式中存在偏见或刻板印象时,可能会将信息解读为符合自己预先存在的观点。
心理教育中的自我效能和自我决定理论
![心理教育中的自我效能和自我决定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5cf6828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80.png)
目 录
• 自我效能理论 • 自我决定理论 • 自我效能与自我决定理论的比较 • 自我效能和自我决定理论在心理教育中的实证
研究 • 自我效能和自我决定理论在心理教育中的实践
应用 • 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
01
CATALOGUE
自我效能理论
定义与概念
定义
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完成 某项任务或达成某个目标的信念 和信心。
05
CATALOGUE
自我效能和自我决定理论在心理教育中的 实践应用
提升自我效能的策略与方法
确信自己的能力
通过努力和成功经验,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和自信心。
寻找成功的榜样
观察和模仿他人的成功经验和行为,以此为 榜样,提升自我效能。
更有信心。
02
CATALOGUE
自我决定理论
定义与概念
•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简称SDT) 是一种动机理论,强调人类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即个体在 多大程度上能够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该理论由Deci和 Ryan在1985年提出,认为人类行为受到内在和外在动机的 驱动,其中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对任务本身的兴趣和满足感, 而外在动机则是指个体为了获得任务之外的奖赏或避免惩罚 而产生的行为动力。
自我决定理论在心理教育中的应用
• 自我决定理论在心理教育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该理论认为,当个体对任务 本身感兴趣并感到满足时,他们会更加积极地投入任务中,从而取得更好的成 绩。因此,心理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个体的内在动机,激发他们对任务的兴趣和 热情。
• 此外,自我决定理论还强调个体的自主性,认为个体应该能够自主地决定自己 的行为。在心理教育中,教师应该尊重个体的自主性,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和决 策,而不是过度控制他们的行为。
自我效能的名词解释
![自我效能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bcb9861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c.png)
自我效能的名词解释自我效能,又称为个人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和能否有效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信念。
自我效能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引入的一个重要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自我效能被认为是影响个体学习和表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自我效能与自信和自尊有一定的区别。
自信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信心,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
而自我效能则是个体对特定任务或情境中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评估。
自我效能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经历、模仿他人的经验、自我评估以及与他人的互动等。
个体对自身能力评估的高低可以对其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产生重要影响。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往往会更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和挑战,更加坚持和努力地解决问题。
相反,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放弃或产生负面情绪。
因此,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其学习和工作的表现,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自我效能感还具有动态性和领域特异性。
个体在不同的任务和情境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自我效能感。
例如,在学业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在社交交往方面可能表现出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这种差异与个体的经验和知识有关,可以通过扩展和提升自己的经验和技能来增强自我效能感。
对于教育领域来说,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动机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对自己能力的积极评价和信心,从而促进其学习动力和学习成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给予学生成功的经验和提供适当的挑战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在组织行为学领域,自我效能感对员工的工作表现和组织效能也具有重要影响。
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员工往往更有信心和积极性地完成工作任务,具有较强的自我激励机制。
这种员工也更容易应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更有可能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
总而言之,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能力和能否有效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酒店管理2班 窦晨旭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 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 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 。
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班杜拉对心理学的 主要贡献之一在于他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在社会学习理论中, 既可以看出行为主义的影子,又可以看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他 坚持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如强调研究人类的行为, 强调客观化的研究原则,强调学习中强化的作用;但另一方面, 他也探索了内部的心理过程,强调自我因素对行为的中介调节作 用。他主张行为和认知的结合;主张必须以环境、行为、人三者 之间的交互作用来解释人的行为。
自我效能理论案例
1).行为的成败经验 行为的成败经验指经由操作所获得的信息或直接经验。它
对自我效能的形成影响最大。个体主要是通过亲身经历获 得关于自身能力的认识,因为靠自己的经历得到的关于自 身的认识最可靠,所以它成为自我效能最强有力的信息源。 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 满信心。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使 人丧失信心,任务的难度、个人的努力程度、外界援助的 多寡,也会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如果任务难、外援少且 自身努力不够,这时的成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失败也不 大可能使之降低。如果任务简单、外援多又费了大力气, 即使成功也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但若失败了则会使之大 为削弱;对自己行为有效方面的选择监控,会起到提高自 我效能感的作用,相反如果过分注意自己行为负的方面, 往往与较低的自我效能相联系。
[案例3] 吴*(女)是2009届我校初三毕业班学生,父母离异,在外婆家吃饭,
回妈妈家睡觉。到初三时因与妈妈不和,养成晚归的不良习惯,甚至 有一次整夜未归。妈妈如何劝说都没什么作用,我作为她的班主任就 晚上不回家这样事跟她长谈,谈到亲情,谈到理想,谈到自爱。之后 一个月内都有按时回家,也没有再发生不回家过夜的事。但在谈话中 劝说她要努力学习,争取考一个好的学校这个方面,虽然一开始有些 效果,但坚持两三天,便又见她放弃。而每次班主任的劝说都只能让 她努力一小段时间。因此在中考时,虽然成绩比平时稍有进步,却不 能让她考入理想学校。 言语劝说的效果依赖于劝说者的声望、地位、专长及劝说内容的可信 性。在案例中,班主任老师的劝说明显就比她妈妈的劝说有效。 经由劝说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在面临困境时还比较容易消失。因此激 发学习动力,只靠劝说,也远远不够。
注意:自我效能理论应与习得性无 助的区别
习得性无助定义:“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 听任摆布的行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通过学 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总结:习得性无助是自身对于重复的失败或者惩罚而产生负面情绪; 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一活动前,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做出某一 行为的判断,也就是人对自身行为的主观推测。
[案例1] 初一(8)班是我任班主任的班。今年晓园中学体育节,在十月份的第二个星期
召开,这是形成和加强新的班集体凝聚力的一个良好契机,特别是拔河比赛是 一个集体性项目,如果能赢得年级第一名将会提高班组织成员的自信。但这一 次任务难度大,我们班的男生平均身高不高,体格也看起来没有其他班壮,女 生的身体素质虽然不错,但一般来说女生比男生力量小些,优势也不明显。而 且十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是放假的,班主任和体育老师没有教过他们怎样拔河, 更没可能实际训练。第一场比赛对一个相对弱一点的班,同学们一开始也心里 没底,我们称为自我效能感没有建立。在轻松赢得了这第一场比赛后,同学们 的自我效能感被增强。班杜拉也认为:“如果任务难、外援少且自身努力不够, 这时的成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第二场比赛对一个我们认为很强的班,这 时班主任在技术上加以指导,在思想上进行言语暗示:“虽然他们班人高大有 力,但拔河比赛比得是团结和技术,而不只是几个人的力量,我们班很团结, 我们班有技术指导,所以我们一定可以成为另一班的强有力对手,即使他们能 赢,那也决不能让他们轻松地赢。”我们班的同学用尽了全力,但这个强大对 手却意外地让我们几秒钟解决。这让两个班都想不到。与第一场比赛后聊聊几 个人欢呼的情形比起,这一场胜利后我看到本班同学较张扬的欢呼,班级的自
自我效能感底下的极致状态就是习得性无助感。它是指个体在接连 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产生无能为力、听天由命的心态。
注意要把二者区分开来。
班杜拉与他的学生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 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 现自我效能的形成依赖于以下五种信息源 的影响: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 语劝说;情绪的唤起;情境条件。
我效能感经过亲身经历的两场胜利得到进一步加强。这符合班杜拉的理 论:“个体主要是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关于自身能力的认识, 因为靠自己的经历得到的关于自身的认识最可靠,所以它成 为自我效能最强有力的信息源。”
2).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指个体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 可能性的认识。这种通过观察示范行为而获得的替代性经 验,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有巨大影响。当一个人看到或者想 象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获得成功时,能够提高其自 我效能判断,增强自信心,确信自己有能力完成相似的行 为操作。相反,当看到或想象一个与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 示范者,虽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仍遭失败时,他就会降 低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没有成功的可能性,他所付出 的努力也将不会太大。
3).言语劝说
言语劝说包括他人的暗示、说服性告诫、建议、劝告以及 自我规劝。言语劝说用以说服人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确立 行动的目标,去做以前不曾做过的事情。因言语劝说与自 身经验联系不大,所以对自我效能影响也不很大。并且, 经由劝说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在面临困境时还比较容易消 失。言语劝说的效果依赖于劝说者的声望、地位、专长及 劝说内容的可信性。自我规劝或教导会使人在操作特定的 任务时付出更大、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久的努力。
[案例2] 儿子6岁半,某天在小区玩双杠。我看到
他的其中一个女同学会做一个反旋转动 作,鼓励他也学一学。他试2次,发现很 有难度,放弃,鼓励再多练几次,他拒 绝。过了几天,儿子与小区另一男同学 一起玩双杠,我又鼓励他们俩试试反旋 转,那位同学试了两试,没有成功,再 试,勉强成功。儿子在旁边直到看到同 伴成功,他才再试,这一次他比第一次 时多练了几次,第五次时最终也成功完 成了这个动作。班杜拉认为:“当一个 人看到或者想象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 范者获得成功时,能够提高其自我效能 判断,增强自信心,确信自己有能力完 成相似的行为操作。”儿子第二次的表 现充分验证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