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合集下载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动机理论中的一种,由班杜拉(Bandura)最早提出。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认为,传统学习理论的研究集中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过程上,而传统动机理论的研究停留在提供什么强化(诱因)才能促进行为上。

但是,个体在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也知道了行为将会带来的结果之后,并不一定去从事某项活动或做出某种行为,因为它要受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

同时,班杜拉也认为,除非学生真正地认为自己在获得知识和技能方面有能力且取得了进步,否则他们是不会感到有效能的,即使他们的行为得到奖励或行为结果优于他人。

研究表明,能取得好成绩固然是每个学生的理想所在,但力不从心之感会使人对学习望而生畏。

因此,在人们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确立了合理的学习目标之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

[1]在上面的案例中,小华有确定的目标,但在学习中却不能好好为这个目标努力,老师、家长的努力劝说似乎也不起作用。

在这里,其原因除了本身性格的慢热,自身缺点——懒惰,以及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依靠父母监督外力作用影响下学习的习惯外,主要原因就是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是否能够好好学习,取得理想成绩,达到目标缺乏信心,并且试图为自己找借口。

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习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学生的直接经验对其自我效能信念的建立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成功的学习经验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失败的学习经验则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不过,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还要取决于个体对成败的归因方式。

如果个体把成功归因为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反之,如把失败归因为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降低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

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当学生看见替代者(与自己相似的人)成功时,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相反,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大全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大全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学习动机理论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察,有时也会是案例分析的考察点。

自我效能感及及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自我效能感及及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Jldura.1977)提出的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

一、自我效能理论基本内容自我效能理论迄今还未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基本理论框架如下。

1.自我效能感的功能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2.自我效能感形成或改变的因素 (1)成败经验。

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

(2)替代性经验。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

(3)言语劝说。

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

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4)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

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5)情境条件。

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

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

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3.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通过选择、思维、动机和心身反应等中介过程而实现其主体作用机制的。

(1)选择过程。

一般而言,个体选择自以为能有效应付的环境,回避自感无法控制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因素反过来又会影响其行为技能和人格的发展。

这是自我效能感通过选择过程发挥主体作用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方式是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对行为活动的选择。

(2)思维过程。

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过程对个体活动产生自我促进或自我阻碍的作用。

首先,人类行为大多受其事先在头脑中设定的行为目标的调节,对其行为产生动机作用。

而个体把什么样的成绩设定为行为目标则要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班杜拉的自我调节自我效能原理知识点整理

《发展心理学》班杜拉的自我调节自我效能原理知识点整理

一、自我调节理论1、解释自我调节的概念: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2、自我调节的过程就是投石问路的过程3、能坚持并富有激情地干一件事情的成因分析4、班杜拉和华生斯金纳所持的理论的区别5、讲解边际递减理论在奖励和惩罚中的弊端6、详解自我是源于环境,但不用环境完全决定的特点7、详细讲解自我调节三个过程: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8、拓展:精神分析的一些观点(1)什么是强迫性重复(2)有的人总是让自己过得很惨的两大原因(3)介绍处理亲密关系中强迫性重复的方法:交还父母法(4)有的人学东西很快,有的人学得很慢的成因(5)解决强迫性重复最有效的两个方法介绍9、详解自我奖惩的三个标准:模仿他人、标准内化、榜样作用10、超我形成的过程介绍11、心理规律:监护人在一个点上强迫,孩子就会在多个点上强迫12、皮亚杰道德判断阶段的复习13、正确理解什么叫移情14、教育启示:孩子无法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源于父母的素质不过关15、人生启示:你的人生每一步都是你的关键点16、克服畏难情绪的三种实用方法讲解二、自我效能原理1、班杜拉从来不把自己限定在某一种理论或流派框架之中2、自我效能概念发展过程讲解:最早期概念1977年提出3、讲解效能、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信念的概念4、自我效能的分类5、讲解自我生成能力的概念6、讲解自我生成能力的过程7、详细讲解自我效能形成的五大因素8、须知:(1)人的自我效能感,直接来自于自己过往的经验(2)一个人的经验是有局限性的,别把自己的消极经验当回事儿(3)自我效能感和自信之间的关系梳理9、任务难度、努力程度、外界援助多寡、成败经验、自我效能之间的规律10、制定计划需要注意的三个事项11、培养自我效能感的3个实用方法介绍12、提升自我效能感的4个实用方法介绍13、增强见多识广能力的2个最实用的方法介绍14、学习能力如何拓展。

班杜拉 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 自我效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

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同时指出,一个人可能相信某种行为会导致自己所期望的结果(结果预期),但是他不一定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这一行为(效能预期)。

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

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大愈持久,同时情绪也是积极的。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可以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自我效能感”,即“我知道我说到就能做到”的感觉。

自我效能感越强,一个人的人格力量就越强,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越自信、越有主动性。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目录壹、社会学习理论的衍生………….……….……………………………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背景与发展…….……….…………………一、班杜拉的生平….………...…………..…………………………二、受米勒与多拉德(Miller & Dollard)的影响 (4)叁、社会学习理论的内涵……………..…………………………………一、人类行为的分析………..………………………………………(一)人类行为的起源…………………...………………….…(二)行为的决定因素…………………………………………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 (9)三、观察学习与模仿 (13)四、三元交互决定论 (1)五、自我效能论 (21)(一)何谓「自我效能」 (21)(二)自我效能与行为改变 (21)肆、班杜拉对其他理论的批评 (24)一、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 (24)二、对「特质理论」的批判 (24)三、对「极端行为主义」的批判 (25)伍、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28)一、社会学习理论的教学原理 (28)二、社会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 (30)(一)观察学习的教学设计 (3)(二)复杂技能的教学设计 (31)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33)(一)学生自律行为的养成 (33)(二)自律行为养成的心理历程 (33)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及应用范畴 (36)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摘要 (36)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贡献 (37)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改变上的应用 (37)四、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37)柒、个人对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学习心得及感想 (39)捌、参考书目 (41)壹、社会学习理论的衍生教育是一种以学习为目的的活动,长久以来,心理学家对学习历程的改变,提出许多不同的解释和主张。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感的维度
主要有水平、强度和延展性(广度)三个特征维度: (1)水平上的变化,是指一个人认为自己所能完成 的、指向特定目标行为的难易程度。这一维度上 的差别导致不同个体选择不同难度的任务。
(2)强度上的变化,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实现特定目 标行为的确信程度。弱的自我效能感容易受不相 符的经验影响而被否定,强的自我效能感不会因 一时的失败而导致自我怀疑。而是相信自己有能 力取得最后胜利,从而面对重重困难不放弃。
案例:
由于近年来通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强有力的营 销政策给给客户实惠,使得电信服务的客户数量 不断增加,新型的融合套餐将固话、宽带、手机 三种产品进行了绑定管理,这对服务的质量提出 了很高的要求。在客户数量和服务要求剧增的情 况下客户代表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随之产生的 职业倦怠也日趋明显。
如何通过提高员工自我效能感、调节企业目标以 及改善工作绩效考核等措施,来改善员工职业倦 怠现象?
2.替代榜样(示范作用):当看到别人完成某一任务时,你 就变得更加有自信。(当你与所观察的人很相似时,替 代榜样最为有效) 例:刚开始学习打网球时,你跟你的同学都打不好。 可是当你看到同学因为努力而在打网球方面有进步,你也会 更加坚信自己会把网球练习的更加好。
3.口头说服:他人的说服使你相信你具备成功的必要技能 例:在练瑜伽时,老师经常会告诉你,再忍一下,你的动作 都做得非常标准,而且你已经坚持了这么久说明你很有耐 心和毅力,而这些正是练好瑜伽的必要技能。因此,你就 会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技能,从而变得更加自信。 4.唤醒:使个体处于兴奋状态,驱使他们完成任务。 例:在拔河比赛之前,大家会一起商量好口号,并且试着喊 一下,让自己变得更加兴奋,增加获胜的信心。(并不是 所有程度的唤醒都能够提高自我效能感,中等强度的唤醒 水平对提高自我效能感更有利)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

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同时指出,一个人可能相信某种行为会导致自己所期望的结果(结果预期),但是他不一定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这一行为(效能预期)。

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

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大愈持久,同时情绪也是积极的。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可以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自我效能感”,即“我知道我说到就能做到”的感觉。

自我效能感越强,一个人的人格力量就越强,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越自信、越有主动性。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目录壹、社会学习理论的衍生………….……….……………………………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背景与发展…….……….…………………一、班杜拉的生平….………...…………..…………………………二、受米勒与多拉德(Miller & Dollard)的影响 (4)叁、社会学习理论的内涵……………..…………………………………一、人类行为的分析………..………………………………………(一)人类行为的起源…………………...………………….…(二)行为的决定因素…………………………………………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 (9)三、观察学习与模仿 (13)四、三元交互决定论 (1)五、自我效能论 (21)(一)何谓「自我效能」 (21)(二)自我效能与行为改变 (21)肆、班杜拉对其他理论的批评 (24)一、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 (24)二、对「特质理论」的批判 (24)三、对「极端行为主义」的批判 (25)伍、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28)一、社会学习理论的教学原理 (28)二、社会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 (30)(一)观察学习的教学设计 (3)(二)复杂技能的教学设计 (31)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33)(一)学生自律行为的养成 (33)(二)自律行为养成的心理历程 (33)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及应用范畴 (36)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摘要 (36)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贡献 (37)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改变上的应用 (37)四、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37)柒、个人对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学习心得及感想 (39)捌、参考书目 (41)壹、社会学习理论的衍生教育是一种以学习为目的的活动,长久以来,心理学家对学习历程的改变,提出许多不同的解释和主张。

自我效能理论评述

自我效能理论评述

自我效能理论评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和评述自我效能理论,这是一种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重要心理学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达成某个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期望。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动机、努力程度、持久性以及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自我效能理论的评述,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应用场景以及其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文章将首先简要介绍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要素,然后重点分析该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其实际效果,最后对自我效能理论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发展趋势。

二、自我效能理论背景与发展自我效能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首次提出。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达成某个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即自我效能感,对其行为动机、努力程度以及最终的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不仅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简单评估,更是一种对自我能力的信念和期望,这种信念和期望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努力程度以及面对困难时的持久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自我效能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一方面,研究者们对自我效能感的来源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它主要来源于个体过去的成功经验、他人的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以及生理和心理状态等因素。

另一方面,自我效能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研究,如教育领域、职业领域、心理健康领域等。

在教育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和成绩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更高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

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成功的体验、设置合适的目标、给予积极的反馈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绩。

在职业领域,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职业选择、职业发展以及工作绩效也具有重要影响。

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员工更有可能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并在工作中表现出更高的创造性和适应性。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理论
1
人类生活的环境复杂多变,不管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中 都常常会遇到不同的困难、问题和挑战。因此人们如何调节自 己,应对环境的复杂变化成为了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如罗特
(J. Rotter)的控制点理论、麦克兰德(D. McClelland)等人的
成就动机理论等,都企图探究和解释人类对其能力的直觉信念 与适应和调节等心理和行为的关系。其中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班杜拉于1977年首创的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最 具影响力。
“人们对完成任务所需行动的过程、动机和认识资源的能力
的信念”,此后,班杜拉(1997)又将其定义为“人们对其 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成就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信念”。
1998年,斯塔科维奇和鲁森斯给出了更广泛、实用性更强的
定义:“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信念 (或自信心),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成功地完成
为对自我效能的测量必须考虑领域特殊性,另一种则认为应
该具备一般普适性。
25
2、自我效能测量的维度
就自我效能的测量,或一个自我效能量表的结构而言,班杜
拉认为,主要围绕三个维度进行,即水平、强度和广度。 自我效能的水平表明,不同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受到不同难度、
复杂度的活动要求的限制。
自我效能的强度表明,在一个标准的自我效能测量中,要给 被试呈现刻画不同水平的任务,要求被试对其完成所要求的
某项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我效能产生的理论背景和内涵可以看出,自我效能
感其实质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self-referent thought)
的一种形式” 。作为主体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展现了个 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

2、自我效能的功能
自我效能的功能主要是调节和控制行为,并通过行为调 控影响行为结果(附图)。 自我效能对行为的调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影响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与行为坚持性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常常倾向于选择适合于自己能力水 平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却恰恰相 反。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越强,预测到的成 功可能性越大,他就越会努力尝试去从事这些方面的活 动,新行为持续的时间也越长;反之,就会逃避那些自己认 为不能胜任的活动,行为的坚持性也就越差。
而不可控制的原因意味着自我效能感的低下。这个经 典的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更容易放弃努 力。一个学生如果认为自己没有数学细胞,数学方面的 自我效能感很低时,很容易便会向困难屈服;而自我效 能感高的学生,就会想出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不会 轻易放弃。高自我效能感者所付出的努力与任务难度成 正比,低自我效能感者则相反。
二、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
1、自我效能的概念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定义是: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 地完成某项活动以达到某一水平的看法。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 受通过人的认知形成的对自我行为能力与行为结果的期 望的影响。他发现,即使个体知道某种行为会导致何种 结果,但也不一定去从事这种行为或开展某项活动,而是 首先要推测一下自己行不行?有没有实施这一行为的能 力与信心?这种推测和估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效能 的表现。所以,人的行为既受结果期望的影响,更受自我 效能期望的左右,自我效能是人类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3、语言说的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对个体的“无条 件的积极关注”会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4、培养和调节情绪和生理状态
对生理反应的知觉会影响人的情绪,从而影响人 的认知。高度的生理唤起水平比平静的反应使人 更不镇定、更不自信,如紧张、焦虑的情绪使人 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降低自我效能感。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研究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研究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研究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研究自我效能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个体对自身能力以及实现特定目标的信心程度。

自我效能理论由社会学习理论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教育、工作、运动、健康等。

本文将介绍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以及他的研究成果。

一、自我效能理论的概述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主观评价,它影响人们对于目标的设定、努力程度以及是否坚持到最后。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受到他们自身对于能力的认知所影响。

班杜拉将自我效能与自尊区分开来,他认为自尊是人们对自己整体价值的看法,而自我效能是对特定任务成败的信心。

在自我效能理论中,自我效能被看作是内在的,可以通过经验和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增强。

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研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验证了自我效能的存在以及其对于行为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实验之一是他对儿童学习拼图的研究。

在拼图实验中,班杜拉将儿童分成两组,一组是对拼图有自信的儿童,另一组是对拼图没有自信的儿童。

两组儿童分别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拼图任务。

结果发现,自信的儿童在完成任务时更加坚持不懈,即使遇到困难,他们也会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而没有自信的儿童则往往会很快放弃,认为自己无法完成任务。

通过这个实验,班杜拉得出了自我效能对于个体的行为与决策有重要影响的结论。

他认为自我效能的提升可以通过四种主要途径实现:成功经验、模仿他人、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

成功经验是指个体通过实践来取得成功的经历,这种经验可以增强个体对于自身能力的信心,从而提升自我效能。

模仿他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从中获得信心与技巧。

社会支持包括他人对个体能力的肯定和帮助,这对于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非常重要。

情绪调节则是指通过积极的情绪和自我激励来增加自我效能。

三、自我效能理论的实际应用自我效能理论对于个体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育、工作、健康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自我功效理论

自我功效理论

自我功效论班杜拉(Bandura,1977)的自我功效论是另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

他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他关于强化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对强化的看法不同。

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

而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

因此,他认为行为出现的概率是强化的函数这种观点是不确切的,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

班杜拉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

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

如相信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做作业就会取得好的成绩。

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和完成某一项活动,属于高自我效能感,否则就是低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

关键概念: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信念: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价值系统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即有关自我能力判断的认知取向。

他认为自我效能信念有近似于认知、动机及情感的功能,是人类行为操作中的一种强大力量,它在控制和调节行为方面有着不可估量与替代的价值。

(1)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期望值高、显示成绩、遇事理智处理、乐于迎接应急情况的挑战、能够控制自暴自弃的想法——需要时能发挥智慧和技能。

(2)自我效能低的人:畏缩不前、显示失败、情绪化地处理问题、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易受惧怕、恐慌和羞涩的干扰——当需要时,其知识和技能无以发挥。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
二、效能预期与结果预期之区别
结果预期在这里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某项行为会产生某种结果的预估;而效能预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获得成功所具的信心。这两必然会产生某种结果,但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去表现这项行为。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大愈持久,同时情绪也是积极的。例如一个跳高运动员,在一次跳跃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否跳出2.38米的成绩的判断是「效能预期」,而他对这一成绩能否为他赢得奖牌、社会荣誉、自我满足等的预期是「结果预期」。
3.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效率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人,总是担心自己会失败,把思想纠缠在个人缺陷和潜在困难上,导致紧张、自卑、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甚至产生无助和无所适从感,从而影响他们采取行动以及新行为的形成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导致行为能力和行为效率低下。相反,有强烈自我效能感的人却把注意力集中在积极分析问题和解决困难上,他们知难而上、执著追求,在困难面前常常使得自己的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得以超常发挥,表现出优质的行为能力和行为效率。
4.影响人们的归因方式 归因是个体解释和预测他人和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据美国维纳的研究,人们通常把成败结果归因于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等四大因素。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常常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却往往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天资不够。
四、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建立在四种信息源的基础上。第一,掌握的经验,这是形成高的效能信念的最有效途径。成功有助于建立较高的效能信念,失败则会降低效能信念,尤其是个体稳定的效能信念尚未建立起来时,失败对效能的负面影响就更大。通过掌握的经验来发展自我效能,并不是运用已经形成的习惯完成任务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是要运用认知的、行为的以及自我调控的工具来管理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个人对自我效能所具的信心,其强度会决定他是否愿意面对困难的情境。如果个人自认为没有能力去处理某项问题,他就会产生恐惧感和逃避的行为。如果他判断

班杜拉的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以及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班杜拉的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以及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班杜拉的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以及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1、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

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

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知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

他认为除了结果的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即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是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简言之,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任务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2、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2.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

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如果把成功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会降低效能感。

2.2替代经验。

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

观察者与榜样情况的一致性越强,这一影响越大。

2.3别人的言语劝说。

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则是不稳定的。

2.4情绪唤醒。

情绪唤醒能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发展与保持,对效能期望的作用依赖于对其是如何认知和评价的。

2.5学会激发你的自我效能感。

2.5.1把目标上调一档。

先确立一个远大目标,再制订具体的小目标。

2.5.2把握好情绪。

找出自身情绪的高涨点,来不断的激励自己,提高自我效能感。

2.5.3选好朋友。

因为人与人之间对生活的热情是具有感染力的。

同乐观的的人为友能提高我们的自信心。

2.5.4正视挫折。

从内心挑战自我是我们生命力的源泉。

2.5.5内省。

内省就是通过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分析来认识自己。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人类自我评价和信念系统的形成和变化机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该理论的内涵、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其对实际生活中个人和组织的影响,并分析当前研究景观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自我效能理论的内涵和特征自我效能理论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和对控制自己生活的信念,它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自我效能理论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并不是单纯关注个体的能力水平,而是注重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以及能否实现目标的信念。

自我效能与人的成长、学习和成就紧密相关。

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自我评价、信念系统和行为。

首先,个体的自我评价指的是个体自身在各种任务中的能力和表现。

其次,信念系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实现目标的信念,包括目标设定、对任务的期望以及评估标准。

最后,行为指的是个体在不同任务中的行动和表现。

自我效能理论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自我效能与任务性质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的任务对自我效能的影响也不同。

第二,自我效能可以预测个体的行为选择、信心程度和成就表现。

第三,个体自我效能的形成机制复杂多样,不仅与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关。

二、自我效能理论的形成机制自我效能的形成相对复杂,与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及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验影响:个体在完成任务时的实际表现会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

表现得好会加强自我效能信念,表现不佳则会削弱其信念。

2. 视觉体验:同龄人的成就或成功的经验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来提高自我效能信念。

3. 情感因素:自我效能的形成与个体的情感状态密切相关,例如焦虑和压力会降低自我效能。

4. 语言与社会因素:他人的评价和社会反馈会影响自我效能信念的形成。

三、自我效能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自我效能理论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不同领域的个人和组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对学习策略教学的启示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对学习策略教学的启示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对学习策略教学的启示自我效能感源于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沦。

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或者是对自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认识。

班杜拉认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除了结果期待外,还有效能的期待。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对学习策略教学的启示:问题的提出:以往关于学习策略教学的研究认为,教师除了使学生获得学习策略外,还应让学生懂得为什么、何时何地运用某策略及其不足之处。

由此提出了盲目训练法、感受训练法、感受自控法等(A.Brown,1983)旨在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的方法。

但研究进一步发现,学生可能知道何时何地使用何策略,但如果他不愿使用这些策略,就好比一个人家中有许多书而不去看一样。

于是提出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些机会是他们感受策略的有效性,并要教给学生积极主动激励自己学习动机的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能自觉、自动灵活地进行学习的调节和控制———学习策略教学的目的。

其中也有提到“要树立学习策略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有信心学好学习策略”,但学习与运用毕竟是两回事,而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习策略的有效运用。

国外的一些研究认为,学习策略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是学习策略的教学技术不够完善。

因此提出了进行元认知学习调节与控制的明晰教学的四种教学技术:(1)自我管理教学,仅让学生自己运用具体的学习方法。

(2)规划教学,明晰地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具体方法并示范。

(3)规则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教学。

(4)控制与监视教学:告知如何使用学习方法,何时、如何检查学习策略的使用,还应增加明晰的教学反馈及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以使学生了解学习策略的效用、保证策略使用的自动化。

以上关于学习策略教学的研究旨在解决的问题都是:学生即使学会了某些学习策略,但仍依赖过去形成的学习习惯和策略,或不知如何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合适的策略。

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让学生感受策略的有效性,懂得如何灵活运用。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对学习的认识不同。

传统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而班杜拉认为,人除了直接学习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可以通过观察去进行间接学习。

人的社会行为大部分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

一、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基本信息
班杜拉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在于他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既可以看出行为主义的影子,又可以看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他坚持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如强调研究人类的行为,强调客观化的研究原则,强调学习中强化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他也探索了内部的心理过程,强调自我因素对行为的中介调节作用。

他主张行为和认知的结合;主张必须以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的交互
作用来解释人的行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对学习的认识不同。

传统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而班杜拉认为人除了直接学习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可以通过观察去进行间接学习。

人的社会行为大部分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亦称之为“替代学习”。

用班杜拉的话来说“一个替代学习事件可以这样来定义,既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行为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外显性的操作示范反应。

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的作用
1、影响人对行为的选择
2、影响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
3、影响人的情绪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到了自我效能这一概念,随后于1980年在荣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的大会上发表的演说中更透彻地阐述他的自我效能原理,1986年他又出版了《思想行为的计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理论》这一巨著,对自我效能机制进行了更加系统全面的论述。

班杜拉在1977年时,把自我效能看作是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

他认为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是行为的决定因素。

他进一步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测;效能预期是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

他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

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

”即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越强,越倾向于做更大程度的努力。

班杜拉在1980年发表的《人类行为中的自我效能机制》演说中,指出效能的自我感知影响思维模式、行动和情绪激活。

80年代以后,班杜拉把自我效能看作是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和有关恪守自我生成能力的信念。

这样一来,班杜拉提出了两个概念: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效能信念。

知觉到的自我效能是一种对自我生成能力的知觉,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即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价值系统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即有关自我能力判断的认知取向。

他认为自我效能信念有近似于认知、动机及情感的功能,是人类行为操作中的一种强大力量,它在控制和调节行为方面有着不可估量与替代的价值。

自我效能从本质上讲是自我生成的能力。

班杜拉强调指出,人类除了有替代性学习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使用符号的能力之外,自我生成的能力是最根本的能力,人们通过自我生成的能力,就可以对技能进行权衡和判断,也可以对自己的思想加以评价与改变。

班杜拉与他的学生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的形成依赖于以下五种信息源的影响: 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情境条件。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

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同时指出,一个人可能相信某种行为会导致自己所期望的结果(结果预期),但是他不一定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这一行为(效能预期)。

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

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大愈持久,同时情绪也是积极的。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可以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