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是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DOC)

合集下载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动机理论中的一种,由班杜拉(Bandura)最早提出。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认为,传统学习理论的研究集中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过程上,而传统动机理论的研究停留在提供什么强化(诱因)才能促进行为上。

但是,个体在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也知道了行为将会带来的结果之后,并不一定去从事某项活动或做出某种行为,因为它要受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

同时,班杜拉也认为,除非学生真正地认为自己在获得知识和技能方面有能力且取得了进步,否则他们是不会感到有效能的,即使他们的行为得到奖励或行为结果优于他人。

研究表明,能取得好成绩固然是每个学生的理想所在,但力不从心之感会使人对学习望而生畏。

因此,在人们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确立了合理的学习目标之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

[1]在上面的案例中,小华有确定的目标,但在学习中却不能好好为这个目标努力,老师、家长的努力劝说似乎也不起作用。

在这里,其原因除了本身性格的慢热,自身缺点——懒惰,以及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依靠父母监督外力作用影响下学习的习惯外,主要原因就是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是否能够好好学习,取得理想成绩,达到目标缺乏信心,并且试图为自己找借口。

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习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学生的直接经验对其自我效能信念的建立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成功的学习经验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失败的学习经验则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不过,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还要取决于个体对成败的归因方式。

如果个体把成功归因为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反之,如把失败归因为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降低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

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当学生看见替代者(与自己相似的人)成功时,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相反,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习题作业-第六章学习动机第二节习题作业和参考答案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习题作业-第六章学习动机第二节习题作业和参考答案

第六章学习动机第二节习题作业一、名词解释1.强化2.正强化3.负强化4.强化的依随性强5.普雷马克原理6.固定时间间隔强化7.变化时间间隔强化8.固定比率强化9.变化比率强化10.认知好奇心11.成就动机12.归因13.习得性无力感14.自我效能感二、填空题1.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强调对学习的外部控制,认为 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

2.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曾在特制的实验箱内研究了白鼠的学习。

3.强化程序可以分为 和 两大类。

4.根据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的关系,可将部分强化分为 和 。

5.人类在婴幼儿时期通常以三种方式的探究活动来表现他们的好奇心,这三种方式是:感官探究、 和 。

6.认知的好奇心分为 和 。

7.阿特金森认为,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 ,一类是。

8.成就动机的测量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另一类为。

9.海德在其提出的归因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 和 。

10.罗特根据“控制的位置”把人划分成“ ”和“ ”。

11.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是 ,该现象最初由 通过实验发现。

三、判断下列各陈述的正误并说明理由1.负强化也叫消极强化是指当某一刺激消除或避免时所产生的行为降低的效果。

2.外部强化能提高动机水平,所以是万能的,应在实践中极力推崇。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的求知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

4.维纳(Weiner,B)对成就行为的归因理论的研究影响最大,具有代表性。

5.根据无力感的归因理论。

外部归因会产生个人的无力感。

四、简答题1.根据实验说明外部强化的副作用。

2.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3.简述认知好奇心产生的条件和类型4.简单介绍“感觉剥夺实验”5.简述维纳的成就行为的归因理论6.简述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强化是指在行为发生频率或持续时间上的增加。

2.正强化也叫积极强化是指当某一刺激出现时所产生的行为增强的效果。

【文献综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会焦虑的关系

【文献综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会焦虑的关系

文献综述应用心理学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会焦虑的关系1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1.1自我效能感的含义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界定有个发展的过程。

最初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自我效能: 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提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动过程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

它涉及的不是工作和行为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和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特定领域的概念即个体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信心但在其他方面可能并不如此。

许多人也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任务和领域下个体的自我效能会起变化,认为特定领域、特定任务甚至特定问题的自我效能感才对行为具有预测性,原因是不同的任务领域对能力或技能的要求不同。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另外一些心理学研究工作者如Sherer(1982)认为由于不同个体过去的成败经历不同以及对成败经历的不同归因导致个体间存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差异。

个体过去在各种情境中获得的成败经历会影响其对新环境的一般自我效能预期。

Judge(2001,2002)认为,“概括化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应对、执行和能否成功的基本能力的评估,是个体对各种情境能否有效处理的信心判断”。

德国著名的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Schwarzer(1997)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应对不同环境的需求或面临新环境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

虽然特殊领域的自我效能感对特定行为的预测效果更好,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对个体在更为广泛的情境中的行为进行预测。

因此,本次研究使用Schwarzer(1997)的定义。

数字和人名都应该用Times new roman1.2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各个因素;其二是自我效能感同其他因素的关系。

(1)关于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研究现状家庭、同伴及学校、社会的文化差异对亲少年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过程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浅议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浅议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浅议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摘要: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实践价值,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和心力的培养。

适当运用外部强化,引导学生自我强化,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类似的榜样,训练正确的归因方式,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等,是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主要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学生培养途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又称为自我效能信念或自我效能期待。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把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体对达到某种结果而进行的组织和执行的行为能力信念”。

实际上,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在进行某一行为或活动前对自己能否胜任的一种主观推测和判断,它能够决定行为的选择性和持续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和情绪。

1 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教育实践价值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价值,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及其行为表现,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力的培养。

1.1自我效能感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基础学习动机是学生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没有学习动机特别是源于学生自身需要的内在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行为就不会一直持续,而自我效能感是产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基础。

只有当学生觉得自己有能力胜任某项活动时,内在动机才会产生。

也就是说,学生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是他选择进行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关键,相反,如果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较低学生的学习行为可能会中断。

1.2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研究证实,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自我效能感并非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学习的自我调节和监控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目标,相信努力就会成功,而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整,并能把失败归因于自身的可控因素,激励自己要更加努力。

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常常选择过难或过易的极端目标,不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类似于机遇等外部不可控因素,一旦学习遇到困难就会怀疑自己甚至放弃努力,以至于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心理学4

心理学4

2011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同步训练模拟试题及答案(4)来源:考试大【考试就上考试大,大小考试都不怕】 2010年11月12日第四章教育心理学同步训练模拟试题及答案典型真题评析:1.学生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排名,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

(2007年)A.认知内驱力B.附属内驱力C.自我提高内驱力D.交往内驱力【评析】答案为C。

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

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扬而学习。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儿童希望通过获得好成绩来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学习动机。

2.动机有激活、______和______三个基本功能。

(2008年4月)【评析】指向强化此题旨在考查动机的三个基本功能。

同步训练题:一、单项选择题1.需要层次理论是( )提出的。

A.罗杰斯B.班杜拉C.奥苏伯尔D.马斯洛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

A.近景性内部动机B.近景性外部动机C.远景性内部动机D.远景性外部动机3.如果个体对成功或失败作任务难度归因,从归因因素角度讲,这种归因属于( )。

A.外部、不可控和不稳定归因B.外部、可控和稳定归因C.外部、不可控和稳定归因D.外部、可控和不稳定归因4.下列情境中代表内在动机的情境是( )。

A.课间休息时,小李回到教室里做作业B.王老师对张华的测验成绩表示满意C.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宣布三好学生名单D.陈英每天独自看几小时电视,5.在学习较容易的内容时,动机水平为( ),最有利于学习。

A.较低B.中等C.较高D.以上都不对6.成就动机由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组成,这是( )的理论。

A.罗杰斯B.班杜拉C.奥苏伯尔D.阿特金森7.学生在学习上争取得好成绩的主观愿望在心理学上称作( )。

A.学习动机B.学业动机C.成功期待D.成就需要8.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

中职生写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中职生写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中职生写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莫金莲写作是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综合训练。

作文作为一项复杂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写作过程必定要受到自我效能机制的影响。

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较低,中职生,就更低了。

增强学生在作文学习方面的自我效能感,消除学生写作前的消极退避行为,引导学生学会调控心理,对于写好作文来说至关重要。

为此,本文力图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教师通过提升中职生写作的自我效能感来提高其积极性,应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一、自我效能感的内涵浅析“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于《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最早提出的。

他指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主体因素对学习的必要性及其对人性潜能发挥的决定性。

它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执行这一活动的动力心理过程中兴趣、动机、自信、自尊等非智力因素的功能发挥,对调节人的行为有着重要作用。

在写作中,那些对自己写作有信心的学生比没有信心的学生更能坚持、越肯付出努力。

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写作策略的同时,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效能,非常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二、中职生写作自我效能感现状分析要有效地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先分析好学生作文的现状。

因笔者在中职学校任教,其探讨对象是中职生。

目前的中职生的作文现状主要表现是:1.结构零散,语言拖沓,错字连篇。

许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作时,不打草稿,不列提纲,拿起作文本就动笔,结果导致丢三落四——猪八戒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语言拖沓,错字连篇的情况常在。

据统计,在一次作文训练中,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上交的92篇作文,没有出现一个错别字的作文寥寥无几,出现三、四个错别字的占45%,更有甚者在短短600字的作文中错字别字以及错用的标点符号竟达30多处。

2.缺乏创意,人云亦云。

在学生的习作中,总能看到千篇一律的开头、结尾,甚至文章的事例也大致相同。

大学生在学习中自我效能感培养

大学生在学习中自我效能感培养

浅谈大学生在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摘要】自1977年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的定义之后,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大量涌现,更有许多研究者把自我效能感研究运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学习效能感、职业效能感等。

文章就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影响因素、特点、及其对教育的作用进行简要阐述,同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行讨论。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自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后,研究者们便开始广泛关注并着手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在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自我效能理论在学校教育、生涯与组织领域、健康与临床心理学领域和体育运动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都得到了普遍重视。

作为主体因素的一个方面,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在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选择和坚持性有很大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

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又称作自我效能,它是从自我概念研究中分化而来的。

班杜拉在1977年最早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明确定义,他将个体在完成某一具体任务时,对自己组织及完成这一任务的能力判断定义为自我效能。

后来班杜拉在对自我效能的不断研究过程中又对自我效能的含义做了更准确的界定,即“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背景中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期望”,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

2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自我效能感在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的同时,对学校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2.1它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

怎样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一直是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班杜拉认为,研究内在动机从无到有的过程更有意义,所以他的研究中心是怎样通过外部强化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内在动机。

而内在动机的产生源于人们感到能胜任某些活动,或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是有能力的评价和判断,即只有在自我效能感的基础上才能够产生对活动的内在动机。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一、概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关注个体对自己情绪调节能力的信心和信念。

在过去的研究中,情绪调节被广泛认为是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关于个体对自己情绪调节能力的认知和信念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提出,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深入探讨个体对自己情绪调节能力的认知和信念对其情绪调节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源于Bandura(1977)的自我效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和信念是影响其行为和动机的关键因素。

在此基础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被定义为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地调节情绪的信心和信念。

这种信心和信念不仅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选择,还影响其情绪调节的效果,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和干预策略等方面。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情绪调节的过程和机制,也为情绪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介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主题,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在情绪调节方面能力的信念和预期。

简单来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调节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的信念。

这种信念不仅影响个体在面对压力、挫折或困难时的应对方式,还对其心理健康和整体幸福感产生深远影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源于社会认知理论,特别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某种目标的能力的信念。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则是在这个基础上,特别关注个体在情绪调节方面的能力和信念。

这种信念是个体对自己在情绪管理、情绪表达和情绪恢复等方面能力的评估。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具有较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减少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而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第六章 健康管理师健康教育学

第六章 健康管理师健康教育学

第六章健康教育学【单选题】1.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是:A.信息传播与政策制定B.政策制定与社会动员C.社会动员与行为干预D.信息传播与行为干预【答案】D【解析】健康管理就是在控制健康风险这个需求的基础上,对健康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也就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

它是以现代健康概念(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进行的全面、连续的监测、评估和干预。

课本第124页最后一段哦!他的服务对象也是个体和群体。

健康教育——群体,健康管理——个体!2.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A.提供健康的知识B.构建健康的环境C.改变不健康的态度D.改变不良的行为【答案】D【解析】健康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促进个体或者群体改变不良行为或生活方式。

课本第124页最后一段哦!改变不良的行为,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实行一种干预措施!3.为改变人们行为的健康教育服务,下列哪项措述最准确:A.医疗、检测知识、技术与服务B.疾病诊断与检测技术C.救护知识与技术D.卫生保健知识与技术【答案】D4.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A.社会协调B.社会动员C.经济保障D.文化动员【答案】B【解析】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的健康的过程,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付的责任,属于一种社会动员。

课本125页第三段!基本策略是动员倡导行动!5.社区健康促进的目标人群描述最准确的是:A.弱势人群B.老年人C.慢性病患者D.全部社区居民【答案】D【解析】健康促进中增强社区的能力是所有的社区居民。

在基础知识教材的125页。

对应关键字哈!社区!6.关于健康促进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健康促进是指促进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的长期过程B健康促进的核心是把健康目标转化为社会行为C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D健康促进注重教育支持系统的变革E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E【解析】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双向作用。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密卷及答案(7)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密卷及答案(7)

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密卷及答案(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1分。

共15分)1.在教育心理学看来,()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A.教学内容B.教学媒体C.教学环境D.评价/反思过程2.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A.时快时慢B.不快不慢C.先慢后快D.先快后慢3.马斯洛将认知、审美的需要列入下面哪一种需要之中?()A.生理的需要B.自我实现的需要C.归属与爱的需要D.安全的需要4.()即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

A.算法式B.启发式C.综合式D.概括式5.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A.柯尔伯格B.皮亚杰C.斯金纳D.巴甫洛夫6.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以()为主。

A.主体学生B.正常学生C.非正常学生D.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7.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A.讲授法B.发现法C.掌握学习法D.头脑风暴法8.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A.课堂约定B.课堂行为准则C.课堂纪律D.课堂行为9.通过对学生的家庭作业或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的模型、绘画等各种作品进行考查分析,并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称为()。

A.个案研究B.观察分析C.案卷分析D.轶事记录10.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

A.教师权威B.教师感召力C.师生关系D.教师能力11.短时记忆中信息主要以()形式存储。

A.视象代码B.声象代码C.语义代码D.图式12.一个集体中多数的道德情感可以形成道德气氛,成为一种心理环境,对生活在其中的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主要表明道德情感的()。

A.选择功能B.鉴别功能C.动力功能D.陶冶功能13.人类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

A.倒U型曲线B.偏态分布形式C.U型曲线D.正态分布形式14.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划分标准,一般可以把学习分为哪三类?()。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指个体在 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 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 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它不仅与一个人拥有的知识技能相联 系,而且与一个人能否利用自己所占有的 知识技能相联系。
参考文献:魏纯.自我效能—动机与行为的中介过程[J].法制与社会 2008.04(中):273
在校的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学习成功的 愿望,但由于一些客观或主观的原因并没 有达到理想的目标,这样会使一些学生丧 失学习的兴趣,破罐子破摔。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具 备学习策略的自我效能感,更重要的是要 使学生具有运用学习策略的自我效能感提 高学习效率。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先帮助学生制定 比较适合他自身的学习策略使其容易成功, 因为行为的成败经验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 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首次成功及不断的 成功会促使学生更加努力的把学习中的消 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对学习充满自信、 增加了兴趣,并且逐渐的建立起稳定的自 我效能感。
对于学生的学习而盲,则是指学生在 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学 习任务或进行某项具体学习活动能力的预 期和判断。它包含三层意思:
(1)自我效能感是对能否达到某一表现水平的预期,产 生于行为发生之前。
(2)是针对某一具体活动的能力的知觉,与能力的自我 概念不同。
如:一个学生可能有较好的数学自我概念.认为自 己总体上数学学得不错,但这并不表明他对某一数学题有 高自我效能感。
无沦正确与否,自我效能感都是建立
在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 说、情绪和生理状态及情境条件五种信息 源之上的:
(1)成败经验。 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
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苏程练习题

苏程练习题

答案:练习题(一)一、选择题(共20题)(单项选择:10题)1.A2.B3.C4.A5.B [解析]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

6.A [解析]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

根据研究表明,他们一般都有种“向师性”。

所以也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

7.C8.A [解析]由于原有的的教育模式、教育课程适应不了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为此要求对教覃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9.C [解析] 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一份宝贵遗产。

它首先见于《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

”10.B [解析]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现象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概念,所以说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多项选择:10题)11. ABCE [解析]由教师资格认定的制度内容可知,教师的聘任的主要形式有招聘、续聘、解聘和辞聘。

12.ABC [解析]略。

13.BCD [解析] 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的学生免收杂费、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14.ABCDE [解析] 群众性课外活动是组织多数或全体学生参加的一种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

所以以上选项均为群众性活动。

15.D [解析]1914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大纲》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确定,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桑代克也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16.BCD [解析]托兰斯调查发现,高创造性儿童有三个明显的特点:顽皮、淘气和放荡不羁;所作所为有时会逾越常规;待人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

17.AB [解析]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科学。

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很强的独立学科。

18.A [解析]痕迹衰退理论是一种对遗忘原因最古老的解释,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

19. ABCD20.ABCD二、判断题(共20题)1.×2.√3.×4.×5.×6.√7.√8.×9.× 10.√ 11.× 12.× 13.× 14.× 15.√16.× 17.√ 18.√ 19.× 20.×三、填空题(共20题)1.具体形象、直观性2.启发式、注人式3.循序渐近原则、因材施教原则4.教书育人5.大教学论6.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7.心理、道德8.学会学习9.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10.评价 11.教育实用心理学 1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13.宪法 14.I级 15.鱼类 16.7月11日 17.中国 18.河南 19.陆生海洋20.南极四、名词解释(共5题)1.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在他人帮助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学业自我效能

学业自我效能

学业自我效能
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首次提出自我效能理论,这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学业自我效能感就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这一特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梁宇颂认为,“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完成学业任务所具有能力的判断与自信。

”王凯荣和梁宇颂认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维度共同构成了学业自我效能感。

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能否完成学业并取得好成绩的判断和信念;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则是对自己是否能够采取学习行为和方法来达到学习目标的判断和信念。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到了自我效能这一概念,随后于1980年在荣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的大会上发表的演说中更透彻地阐述他的自我效能原理,1986年他又出版了《思想行为的计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理论》这一巨著,对自我效能机制进行了更加系统全面的论述。

班杜拉在1977年时,把自我效能看作是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

他认为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是行为的决定因素。

他进一步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测;效能预期是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

他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

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

”即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越强,越倾向于做更大程度的努力。

班杜拉在1980年发表的《人类行为中的自我效能机制》演说中,指出效能的自我感知影响思维模式、行动和情绪激活。

80年代以后,班杜拉把自我效能看作是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和有关恪守自我生成能力的信念。

这样一来,班杜拉提出了两个概念: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效能信念。

知觉到的自我效能是一种对自我生成能力的知觉,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即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价值系统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即有关自我能力判断的认知取向。

他认为自我效能信念有近似于认知、动机及情感的功能,是人类行为操作中的一种强大力量,它在控制和调节行为方面有着不可估量与替代的价值。

自我效能从本质上讲是自我生成的能力。

班杜拉强调指出,人类除了有替代性学习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使用符号的能力之外,自我生成的能力是最根本的能力,人们通过自我生成的能力,就可以对技能进行权衡和判断,也可以对自己的思想加以评价与改变。

班杜拉与他的学生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的形成依赖于以下五种信息源的影响: 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情境条件。

行为动力

行为动力
(3)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学习需要。它既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把学业看作是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或同伴那里获得赞许和接纳,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都是学习的外部动机。
10.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积极消极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它们由低到高一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得需要,尊重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当然,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1)马斯洛脱离现实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发展去看待人性,降低了社会环境在人的需要中的作用,(2)马斯洛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3)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除了选择有趣的材料外,材料的呈现方式的有趣变化也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或内部动机。
第五, 使用模拟和游戏
模拟和游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模拟通过角色扮演是让学生承担某种角色,并从事于角色相应的活动。
游戏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某个主题的动机,团队游戏竞赛的任何学科都可以采用的一种游戏的方式,团队游戏的效果通常比个人游戏的效果好,因为它提供了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的机会,并且避免个人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即通常只是能力较强的学生才有机会获胜机会。
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是:首先,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只有较低的一层需要满足后才会出现较高一层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其次,个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自我实现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最后,七层可概括为两个水平,即基本需要(前四个需要)和成长需要(后三个需要)。

心理优势影响生活满意度: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的作用

心理优势影响生活满意度: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的作用

心理优势影响生活满意度: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的作用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和幸福感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心理优势作为个体内在的积极心理特质,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具有重要影响。

自我效能感作为心理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体对自己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能够成功应对的信心和信念。

应对方式则是个体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所采取的行为策略和心理机制。

本文旨在探讨心理优势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分析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在其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提高个体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相关理论和研究的概述,本文将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心理优势、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1. 心理优势对个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心理优势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活挑战和压力时所展现出的积极心理特质和资源,它对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具有重要影响。

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它反映了个体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幸福感。

研究表明,心理优势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心理优势越强的个体,其生活满意度越高。

心理优势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优势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当个体面临困境时,心理优势可以提供积极的应对策略和资源,帮助个体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减少负面情绪和压力,提高生活满意度。

心理优势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心理优势包括乐观、自信、韧性等特质,这些特质使个体更具吸引力,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社会支持和认同,进而提高生活满意度。

心理优势还有助于个体实现个人目标和追求。

心理优势使个体更具动力和毅力,能够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

心理优势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还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不同个体的心理优势水平和表现形式不同,因此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也有所差异。

心理优势与其他心理变量(如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等)的交互作用也会影响生活满意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效能感是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最早提出的,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为能力的信念。

它涉及的不是工作和行为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或行为的自信程度。

例如,学生知道:努力学习,会提高数学成绩。

在这里,“提高数学成绩”是“努力学习”这一行为的结果期望,而学生对自己努力学习(以达到提高数学成绩的结果期望)的能力的自信程度就是自我效能感的体现。

近年来,自我效能感越来越受关注。

多项调查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在学习方面,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动机、参与教学的兴趣、个人目标的确立、对待困难的态度、付诸努力的程度、因果思维(归因)的方式等。

在身心健康方面,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调控、情绪反应、活动效率、思维能力、人际关系、潜能开发等。

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我们教师的迫切任务,以下是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十种方法。

一、增加学生成功体验以往成功的体验是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来源。

所以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增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功的体验,具体方法如下:(一)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建立竞争奖赏结构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这不可避免地会损害那些在课堂上表现欠佳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所以还要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

个体化奖赏结构要求学生作自我比较,即将自己现在的成绩与过去的成绩进行比较,只要有进步即为成功,就能得到奖赏。

通过增加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合作化奖赏结构强调小组之间的比较,小组共同努力完成一个目标,共同取得成功。

注意要把课堂表现优秀的和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就会增加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这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利用和发挥学生的优势智力传统的智力理论(以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主)认为智力是一种单一的能力。

而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对学校教育影响力最大的是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从多元智力理论中我们不难感到学生的每一种天赋(智力)都可成为帮助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手段,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天赋,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天赋取得活动的成功,建立起对学习的强烈自我效能感。

二、培养学生积极归因自我效能感与人们的归因方式存在交互作用。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因素,如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不足。

这种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有关研究表明学习困难生往往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他们往往将学习结果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如自身能力、教师、运气、任务等外在因素,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会削弱其自我效能感。

当然,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也不能一味强调努力不足,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力不从心之感,从而挫伤其自我效能感,因此要全面分析失败原因。

培养积极的归因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使用恰当的情绪表达和言语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情绪反应和言语评价往往会成为学生自我归因的线索。

例如,有时当学生感知自己失败时得到的是老师的同情而不是不满,便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为同情通常被认为施于弱者,从而使学生做出自己无能的归因,进而挫伤自信心。

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是不满反而会加倍努力,这样做会保护学生的自尊,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同样,若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容易任务(任务难易相对于学生本人实际能力而言),老师对其大加赞扬,则会降低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估价。

若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困难任务,老师对其大加赞扬,则会使其做出能力强的归因,提高自我效能感。

所以教师在表扬学生时要斟酌。

(二)提供适度的帮助和指导为了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往往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导和帮助。

但要因任务难度不同、学生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

格雷厄姆和巴克等人的研究表明,与未受帮助的同学相比,一个受教师主动关心和特别帮助的儿童不仅会被判断为较不聪明、将来较不可能成功,而且自己也会这样认为。

因此,教师不应“无缘无故”帮助学生,否则会降低其对自我能力的评价;而是要在学生确实遇到困难时再给予帮助,这样才有利于其自我效能感的增强。

三、帮助学生设定目标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通过目标设定来影响动机。

学生因在学习中投入较大、成绩较好而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其自我效能感就会提高。

要想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就得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日标,减少学生失败的机会,可采用如下做法:(一)指导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目标(如期中考试目标、初中毕业目标)显著相关。

因此,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正如我们常说的——“跳一跳摘葡萄”,即目标必须是经一定努力可实现的,它的实现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潜在的学习动机,并在学习活动中持之以恒,直到长期目标的实现。

(二)帮助学生修正难以实现的目标在教学中(尤其是邻近中、高考之际)经常会看到成绩平平、又不肯下功夫的学生制订出这样的学习目标——考上某某重点学校。

其实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应有多高,对能否成功毫无把握。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帮助他制订一个具体的、各学科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并引导他刻苦、努力、一步步地实现阶段性目标,使其自我效能感逐渐增强。

(三)引导学生设定富有挑战的目标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会为自己确定较高的学习目标,高学习目标的挑战性又会激发个体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更加努力,最终取得较高的学业成就,从而得到更大的自信。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的信念系统是人类动机、幸福和个人成就的基础。

除非人们相信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否则没有什么力量能够促使人们去面对困难并坚持不懈。

可见,自我效能感具有很强的行为动力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设定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四、改进学生学习策略自我效能感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

学习策略运用水平越高,学生自信心越强,学习就越有效,成绩也越好。

学生在自身的调整与摸索中,在学科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因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习任务需要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策略)逐渐获得较高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它是学生的行为和期望之间的一座桥梁,这座桥梁会把学生送往成功的彼岸,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五、感染学生积极情绪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着重要联系。

强烈的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效能期待;积极稳定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会提高自我效能感。

教师的情绪和学生的情绪对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都很重要。

(一)教师的情绪“当一个人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时,也会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所以教师以自身的积极情绪,甚至以自身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来诱发学生的情绪不失为一条较好的途径。

教师平时应注意用饱满的精神、充足的自信来面对学生,从衣着服饰、言语表达、举手投足中传达出来。

正可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充满自我效能感的教师的感染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更容易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学生的情绪除了可以借他人的情绪诱发自己的情绪以外,借助自己表情诱发情绪也是情绪生成的心理机制之一。

伊扎德与前苏联学者合作训练演员的表情时发现,当被试者观察某一种情绪的面部表情时,不可避免地出现相应的体验。

所以引导学生进行自身表情训练也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表情训练,让学生自觉地经常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使之更多地呈现出愉快、自信的精神面貌,这样有利于使学生体验积极的自我情绪,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六、引导学生磨炼意志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沿着崎岖的小路肯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中学生的求学之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学习及生活的目的性教育,引导学生磨炼自己的意志,使学生把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活和自己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

这样有利于坚定学生的信念,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七、评价机制激励学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评价。

为此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并通过“质性评价”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情况,使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

如,档案式评价。

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客观地记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表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还应把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发展的自我激励源。

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对自己的成果以及不足加以记录,借助评价进行回顾、反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点滴进步和潜在问题,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习惯,发展和提高其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八、个体兴趣驱动学生提出兴趣说的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认为,强迫学生去学习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

根据兴趣说,教师需要发现学生的兴趣并且支持他们发展这些兴趣。

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并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使得兴趣与快乐相互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持之以恒,最终成功。

九、积极期望看待学生教师看待学生要有一种积极的期望。

积极的期望指建立在学生现实能力基础上,同时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一种期望。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使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从而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勇于向困难挑战,获得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自我效能感。

教师对学生消极的期望会使教师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容易悲观丧气,而失去许多体验成功、发展能力的机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十、榜样示范鼓励学生利用榜样示范来鼓励学生是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的常用途径。

成为榜样示范的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往往具有更大的激励效应。

特别是与某一学生水平相似的其他学生的替代性经验对该生尤其具有说服力。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适时、经常介绍榜样人物,并对学习者寄予一定期望,帮助他们学会与榜样作积极比较,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有多种方法和途径,目的都是使学生建立起行动的自信,满怀希望地面对未来的挑战,最终走向成功。

阅读全文 | 回复(5) | 引用通告 | 鲜花() | 编辑∙上一篇: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模拟考试系统光盘下载∙下一篇:我的亲情作业No.5 讨论: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2008-1-16 23:01:00 | By: 班级也疯狂(游客) ]找班主任吗?我就是。

不过,说句实话,我可不喜欢这个称呼。

请看,这是我的名片:吴晖,精神导师,青少年健康成长积极氛围的创造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