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理论

合集下载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阿尔伯特班德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阿尔伯特班德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阿尔伯特班德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阿尔伯特·班德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和期望。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提出,并在其著作《自我效能:对自善、改善和控制的信心》中进行了深入阐述。

本文将就阿尔伯特·班德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进行探讨。

一、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与特点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能够在特定情境中有效地执行某种行为的信心和期望。

它与自尊、自信等概念有所区别,更侧重于对特定行为的评价和预期。

自我效能感在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均有影响。

1.1 自我效能感的定义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于自己能力和潜力的判断,是对于特定行为的信心和期望。

它既有认知方面的成分,也有情感和动机方面的成分。

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的行为选择、目标设定、努力程度、持续性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1.2 自我效能感的特点自我效能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可塑性:自我效能感是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来改变和提高的。

个体可以通过成功经历和模仿他人的经验来增加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2)任务特异性:自我效能感是针对具体任务的评价和期望,不同任务的自我效能感可能存在差异。

个体在某些任务上可能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在其他任务上可能较低。

(3)相互影响:自我效能感在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动态的过程。

个体的成功经历能够提高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经历则可能降低自我效能感。

(4)预测性: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的行为选择、努力程度和持续性等有预测作用。

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往往与更积极地行为表现相关。

二、阿尔伯特·班德拉的自我效能理论阿尔伯特·班德拉是自我效能理论的重要提出者和研究者,他的理论对于心理学的发展和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1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班德拉认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是通过四个主要渠道来形成的:自觉体验、模仿他人、语言说服和身体反应。

社会心理学——自我效能理论

社会心理学——自我效能理论
社会心理学— 自我效能理论
18 酒店管理2班 窦晨旭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 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 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 。
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班杜拉对心理学的 主要贡献之一在于他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在社会学习理论中, 既可以看出行为主义的影子,又可以看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他 坚持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如强调研究人类的行为, 强调客观化的研究原则,强调学习中强化的作用;但另一方面, 他也探索了内部的心理过程,强调自我因素对行为的中介调节作 用。他主张行为和认知的结合;主张必须以环境、行为、人三者 之间的交互作用来解释人的行为。
自我效能理论案例
1).行为的成败经验 行为的成败经验指经由操作所获得的信息或直接经验。它
对自我效能的形成影响最大。个体主要是通过亲身经历获 得关于自身能力的认识,因为靠自己的经历得到的关于自 身的认识最可靠,所以它成为自我效能最强有力的信息源。 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 满信心。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使 人丧失信心,任务的难度、个人的努力程度、外界援助的 多寡,也会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如果任务难、外援少且 自身努力不够,这时的成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失败也不 大可能使之降低。如果任务简单、外援多又费了大力气, 即使成功也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但若失败了则会使之大 为削弱;对自己行为有效方面的选择监控,会起到提高自 我效能感的作用,相反如果过分注意自己行为负的方面, 往往与较低的自我效能相联系。
[案例3] 吴*(女)是2009届我校初三毕业班学生,父母离异,在外婆家吃饭,
回妈妈家睡觉。到初三时因与妈妈不和,养成晚归的不良习惯,甚至 有一次整夜未归。妈妈如何劝说都没什么作用,我作为她的班主任就 晚上不回家这样事跟她长谈,谈到亲情,谈到理想,谈到自爱。之后 一个月内都有按时回家,也没有再发生不回家过夜的事。但在谈话中 劝说她要努力学习,争取考一个好的学校这个方面,虽然一开始有些 效果,但坚持两三天,便又见她放弃。而每次班主任的劝说都只能让 她努力一小段时间。因此在中考时,虽然成绩比平时稍有进步,却不 能让她考入理想学校。 言语劝说的效果依赖于劝说者的声望、地位、专长及劝说内容的可信 性。在案例中,班主任老师的劝说明显就比她妈妈的劝说有效。 经由劝说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在面临困境时还比较容易消失。因此激 发学习动力,只靠劝说,也远远不够。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

同时也为分析和认识护理对象以及护理自身的
行为开辟了新视野。目前主要是慢性病的自我 管理,干预的时间大约是3-6个月,干预的时间 较短,后续的效果缺乏跟踪。研究的范围有待 进一步扩大。
Page 27
[1] Bandura A.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M]. New York, WH. Freeman, 1997:1. [2]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 心理学动态 ,1999,01:39-43+11. [3] 弗雷德· 鲁森斯.组织行为学[ M] .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 218. [4] Ann M. Steffen,Christine McKibbin,Antonette M. Zeiss.et al. The Revised Scale for Caregiving Self-Efficacy: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Studies[J].Journal of Gerontology:PSYCHOLOGICAL SCIENCES ,2002 57(1):74-86. [5] Bandura A .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 wood Clif f s , NJ: Prentice- Hal l, 1986.99-102.
20世纪90年代后期形成了自我效能理论
Page 7
四、自我效能感形成途径
1.直接经验 2.替代经验 3.言语劝说 4.培养和调节情绪
自 效能 信息 整合



Page 8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阿尔伯特班德拉的自我感知理论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阿尔伯特班德拉的自我感知理论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阿尔伯特班德拉的自我感知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是阿尔伯特·班德拉(Albert Bandura)在心理学领域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主要探讨个体对于自身能力的认知和信念,以及这种认知和信念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

自我效能理论在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对于个体的学习、成长和自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定义自我效能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够成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信念。

个体的自我效能认知会影响其对于任务的选择、努力程度、持久性以及压力应对等方面。

班德拉认为,自我效能是一种依赖于个体自身观察和评价自己经验的信念,而非简单的能力评估。

二、自我效能理论的形成与培养1. 社会模型的效应:班德拉认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个体能够间接地了解到某个任务的完成方式和结果,从而增强对于自身能力的信心。

这种通过观察他人来形成自我效能的过程被称为社会模型的效应。

2. 个体经验的影响:个体通过自身经验的结果,来评价自己的能力。

正向的成功经验能够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信念,而负向的失败经验则可能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信念。

因此,个体应尽量争取成功的经验,以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

3. 他人的反馈和评价:他人对个体的反馈和评价会影响个体对于自身能力的认知和信念。

正向的反馈和鼓励能够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信念,而否定性的反馈和批评则可能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信念。

三、自我效能理论的影响和应用1. 学习和教育领域:自我效能理论在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正向的反馈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信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

2. 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自我效能理论也在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治疗者可以通过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效能信念,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从而促进个体的心理康复和成长。

3. 组织和领导力发展:自我效能理论对于组织和领导力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我效能感_概念、理论和应用

自我效能感_概念、理论和应用

自我效能感_概念、理论和应用自我效能感: 概念、理论和应用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执行特定任务的信念和能力评估。

它是由社会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胥(Albert 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并成为了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研究领域。

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掌控感,将会影响他们的动机、行为和情绪状态。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来自于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强调个体的信念和评估对其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与自尊、自信等概念有所区别。

自尊是对自己的整体评价,而自我效能感则是对特定任务的信心评价。

自我效能感是基于具体任务和环境情境的,因此个体在不同任务中的自我效能感可能有所不同。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个人的经验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个人的成功经验会增强其对特定任务成功的信心,而失败经验则可能削弱其自我效能感。

此外,他人的评价和反馈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如果他人的反馈和评价是积极的、支持性的,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得到增强。

而如果他人的反馈是负面的、批评性的,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则可能受到削弱。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意义。

首先,在教育领域,了解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教师设计适合学生水平和能力的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但又能够成功完成的任务,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绩。

此外,教师的表现和语言也可以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积极鼓励和支持性的反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他们积极探索和参与学习。

此外,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在工作环境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他们的工作动机、工作表现和情绪状态。

管理者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任务支持和培训,来增强员工的自我效能感。

同时,给予肯定和积极反馈也可以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此外,组织可以通过创造积极的工作氛围,鼓励员工尝试新的任务和技能,并提供反馈和支持,从而增强员工的自我效能感,促进组织的发展和成长。

班杜拉 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 自我效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

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同时指出,一个人可能相信某种行为会导致自己所期望的结果(结果预期),但是他不一定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这一行为(效能预期)。

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

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大愈持久,同时情绪也是积极的。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可以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自我效能感”,即“我知道我说到就能做到”的感觉。

自我效能感越强,一个人的人格力量就越强,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越自信、越有主动性。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目录壹、社会学习理论的衍生………….……….……………………………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背景与发展…….……….…………………一、班杜拉的生平….………...…………..…………………………二、受米勒与多拉德(Miller & Dollard)的影响 (4)叁、社会学习理论的内涵……………..…………………………………一、人类行为的分析………..………………………………………(一)人类行为的起源…………………...………………….…(二)行为的决定因素…………………………………………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 (9)三、观察学习与模仿 (13)四、三元交互决定论 (1)五、自我效能论 (21)(一)何谓「自我效能」 (21)(二)自我效能与行为改变 (21)肆、班杜拉对其他理论的批评 (24)一、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 (24)二、对「特质理论」的批判 (24)三、对「极端行为主义」的批判 (25)伍、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28)一、社会学习理论的教学原理 (28)二、社会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 (30)(一)观察学习的教学设计 (3)(二)复杂技能的教学设计 (31)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33)(一)学生自律行为的养成 (33)(二)自律行为养成的心理历程 (33)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及应用范畴 (36)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摘要 (36)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贡献 (37)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改变上的应用 (37)四、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37)柒、个人对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学习心得及感想 (39)捌、参考书目 (41)壹、社会学习理论的衍生教育是一种以学习为目的的活动,长久以来,心理学家对学习历程的改变,提出许多不同的解释和主张。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感的维度
主要有水平、强度和延展性(广度)三个特征维度: (1)水平上的变化,是指一个人认为自己所能完成 的、指向特定目标行为的难易程度。这一维度上 的差别导致不同个体选择不同难度的任务。
(2)强度上的变化,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实现特定目 标行为的确信程度。弱的自我效能感容易受不相 符的经验影响而被否定,强的自我效能感不会因 一时的失败而导致自我怀疑。而是相信自己有能 力取得最后胜利,从而面对重重困难不放弃。
案例:
由于近年来通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强有力的营 销政策给给客户实惠,使得电信服务的客户数量 不断增加,新型的融合套餐将固话、宽带、手机 三种产品进行了绑定管理,这对服务的质量提出 了很高的要求。在客户数量和服务要求剧增的情 况下客户代表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随之产生的 职业倦怠也日趋明显。
如何通过提高员工自我效能感、调节企业目标以 及改善工作绩效考核等措施,来改善员工职业倦 怠现象?
2.替代榜样(示范作用):当看到别人完成某一任务时,你 就变得更加有自信。(当你与所观察的人很相似时,替 代榜样最为有效) 例:刚开始学习打网球时,你跟你的同学都打不好。 可是当你看到同学因为努力而在打网球方面有进步,你也会 更加坚信自己会把网球练习的更加好。
3.口头说服:他人的说服使你相信你具备成功的必要技能 例:在练瑜伽时,老师经常会告诉你,再忍一下,你的动作 都做得非常标准,而且你已经坚持了这么久说明你很有耐 心和毅力,而这些正是练好瑜伽的必要技能。因此,你就 会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技能,从而变得更加自信。 4.唤醒:使个体处于兴奋状态,驱使他们完成任务。 例:在拔河比赛之前,大家会一起商量好口号,并且试着喊 一下,让自己变得更加兴奋,增加获胜的信心。(并不是 所有程度的唤醒都能够提高自我效能感,中等强度的唤醒 水平对提高自我效能感更有利)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

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同时指出,一个人可能相信某种行为会导致自己所期望的结果(结果预期),但是他不一定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这一行为(效能预期)。

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

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大愈持久,同时情绪也是积极的。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可以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自我效能感”,即“我知道我说到就能做到”的感觉。

自我效能感越强,一个人的人格力量就越强,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越自信、越有主动性。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目录壹、社会学习理论的衍生………….……….……………………………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背景与发展…….……….…………………一、班杜拉的生平….………...…………..…………………………二、受米勒与多拉德(Miller & Dollard)的影响 (4)叁、社会学习理论的内涵……………..…………………………………一、人类行为的分析………..………………………………………(一)人类行为的起源…………………...………………….…(二)行为的决定因素…………………………………………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 (9)三、观察学习与模仿 (13)四、三元交互决定论 (1)五、自我效能论 (21)(一)何谓「自我效能」 (21)(二)自我效能与行为改变 (21)肆、班杜拉对其他理论的批评 (24)一、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 (24)二、对「特质理论」的批判 (24)三、对「极端行为主义」的批判 (25)伍、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28)一、社会学习理论的教学原理 (28)二、社会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 (30)(一)观察学习的教学设计 (3)(二)复杂技能的教学设计 (31)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33)(一)学生自律行为的养成 (33)(二)自律行为养成的心理历程 (33)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及应用范畴 (36)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摘要 (36)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贡献 (37)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改变上的应用 (37)四、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37)柒、个人对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学习心得及感想 (39)捌、参考书目 (41)壹、社会学习理论的衍生教育是一种以学习为目的的活动,长久以来,心理学家对学习历程的改变,提出许多不同的解释和主张。

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指的是一个人在某种特定情境中的对自己能力的信心感受。

这一理论由社会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被认为是社会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的行为、情绪和认知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论基础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是从其过去的成就经验、他人的反馈、身体状态和情绪状态等多个因素综合而来的。

这种信心感受会直接影响个体的目标设定、努力程度、坚持能力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通过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个体会不断调整其自我效能感,形成自我实现的过程。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得以形成:•成功经验:在过去的成功经验会显著提高自我效能感,促使个体更愿意尝试新的挑战。

•奖励和惩罚:他人的鼓励和评价会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造成积极或消极影响。

•模仿学习:观察他人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也会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生理状态:身体状况、情绪状态等因素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直接影响其行为和情绪状态。

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倾向于设定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坚持努力,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容易放弃和避开挑战。

此外,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个体的认知过程,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倾向于积极解决问题,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和想法。

提升自我效能感提升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人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建立实际目标:设定具体可实现的目标,通过逐步完成目标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多加训练:通过多次重复练习来增加成功经验,提升自我效能感。

•接受挑战:敢于接受新的挑战,挑战自己的极限,提升自我效能感。

•接受反馈:积极接受他人的反馈和建议,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认知。

•照顾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情绪状态,有利于提升自我效能感。

结语自我效能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知角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情绪的本质。

自我效能理论的概念的形成

自我效能理论的概念的形成

自我效能理论的概念的形成自我效能理论是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达拉斯(Albert Bandura)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用于解释人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能力和能力的信心与他们的行为、情绪和认知过程密切相关。

自我效能概念的形成来源于阿尔伯特·班达拉斯的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

班达拉斯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持续的观察和学习他人的行为来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观察他人如何应对特定的问题或挑战,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能力。

自我效能的形成取决于个体对于他们在特定领域中的能力水平的评估,并基于这种评估来决定将来的行为。

自我效能的形成和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 经验:个体的自我效能可以通过个人的经验来形成和发展。

当个体在某个领域中取得成功时,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和能力产生更多的信心。

相反,如果他们经历了失败或挫折,他们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和能力。

个体通过积累成功经验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从而为以后的挑战做出积极的应对。

2. 观察和模仿:个体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形成自我效能。

当个体观察到他人成功地应对挑战时,他们往往会认为他们自己也能够成功地应对类似的挑战。

这种观察和模仿的过程被称为“观察学习”,其中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技能和策略,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情境中。

3. 反馈:个体通过获得来自他人的肯定和正面反馈来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

当个体获得来自他人的认可和鼓励时,他们会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困难和挑战。

相反,如果来自他人的反馈是消极的或批评性的,个体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和能力。

正面的反馈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动力。

4. 情感:个体的情绪状态和情感状态也可以影响他们的自我效能。

当个体感到紧张、焦虑或不安时,他们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和能力,从而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

相反,当个体感到积极、自信和乐观时,他们更可能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一、概述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与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与效能预期。

结果预期就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

而效能预期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就是人的主体因素的核心,并渗透、弥漫于人类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

它不仅决定了个体人生的轨迹,而且也决定了个体思维、情感、行动及其动机的模式,它还决定了个体在面临危机、失败、压力等否定性情境刺激时的身心反应方式,从而决定著个体在人生事业上的成败与在日常生活中的幸福与否。

在社会学习理论瞧来,个体的人生幸福与事业成功,不就是环境的偏爱,而就是个体的自我创造。

二、效能预期与结果预期之区别结果预期在这里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某项行为会产生某种结果的预估;而效能预期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获得成功所具的信心。

这两种预期之所以必须加以区分,就是因为一个人可能相信某项行为必然会产生某种结果,但怀疑自己就是否有能力去表现这项行为。

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她的努力程度与情绪体验。

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大愈持久,同时情绪也就是积极的。

例如一个跳高运动员,在一次跳跃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否跳出2、38米的成绩的判断就是「效能预期」,而她对这一成绩能否为她赢得奖牌、社会荣誉、自我满足等的预期就是「结果预期」。

三、自我效能的功能自我效能的功能主要就是调节与控制行为,并通过行为调控影响行为结果。

1、影响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与行为坚持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常常倾向于选择适合于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却恰恰相反。

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越强,预测到的成功可能性越大,她就越会努力尝试去从事这些方面的活动,新行为持续的时间也越长;反之,就会逃避那些自己认为不能胜任的活动,行为的坚持性也就越差。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研究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研究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研究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研究自我效能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个体对自身能力以及实现特定目标的信心程度。

自我效能理论由社会学习理论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教育、工作、运动、健康等。

本文将介绍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以及他的研究成果。

一、自我效能理论的概述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主观评价,它影响人们对于目标的设定、努力程度以及是否坚持到最后。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受到他们自身对于能力的认知所影响。

班杜拉将自我效能与自尊区分开来,他认为自尊是人们对自己整体价值的看法,而自我效能是对特定任务成败的信心。

在自我效能理论中,自我效能被看作是内在的,可以通过经验和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增强。

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研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验证了自我效能的存在以及其对于行为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实验之一是他对儿童学习拼图的研究。

在拼图实验中,班杜拉将儿童分成两组,一组是对拼图有自信的儿童,另一组是对拼图没有自信的儿童。

两组儿童分别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拼图任务。

结果发现,自信的儿童在完成任务时更加坚持不懈,即使遇到困难,他们也会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而没有自信的儿童则往往会很快放弃,认为自己无法完成任务。

通过这个实验,班杜拉得出了自我效能对于个体的行为与决策有重要影响的结论。

他认为自我效能的提升可以通过四种主要途径实现:成功经验、模仿他人、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

成功经验是指个体通过实践来取得成功的经历,这种经验可以增强个体对于自身能力的信心,从而提升自我效能。

模仿他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从中获得信心与技巧。

社会支持包括他人对个体能力的肯定和帮助,这对于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非常重要。

情绪调节则是指通过积极的情绪和自我激励来增加自我效能。

三、自我效能理论的实际应用自我效能理论对于个体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育、工作、健康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
二、效能预期与结果预期之区别
结果预期在这里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某项行为会产生某种结果的预估;而效能预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获得成功所具的信心。这两必然会产生某种结果,但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去表现这项行为。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大愈持久,同时情绪也是积极的。例如一个跳高运动员,在一次跳跃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否跳出2.38米的成绩的判断是「效能预期」,而他对这一成绩能否为他赢得奖牌、社会荣誉、自我满足等的预期是「结果预期」。
3.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效率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人,总是担心自己会失败,把思想纠缠在个人缺陷和潜在困难上,导致紧张、自卑、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甚至产生无助和无所适从感,从而影响他们采取行动以及新行为的形成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导致行为能力和行为效率低下。相反,有强烈自我效能感的人却把注意力集中在积极分析问题和解决困难上,他们知难而上、执著追求,在困难面前常常使得自己的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得以超常发挥,表现出优质的行为能力和行为效率。
4.影响人们的归因方式 归因是个体解释和预测他人和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据美国维纳的研究,人们通常把成败结果归因于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等四大因素。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常常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却往往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天资不够。
四、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建立在四种信息源的基础上。第一,掌握的经验,这是形成高的效能信念的最有效途径。成功有助于建立较高的效能信念,失败则会降低效能信念,尤其是个体稳定的效能信念尚未建立起来时,失败对效能的负面影响就更大。通过掌握的经验来发展自我效能,并不是运用已经形成的习惯完成任务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是要运用认知的、行为的以及自我调控的工具来管理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个人对自我效能所具的信心,其强度会决定他是否愿意面对困难的情境。如果个人自认为没有能力去处理某项问题,他就会产生恐惧感和逃避的行为。如果他判断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巴德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巴德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巴德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巴德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自我效能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由巴德拉(Albert Bandura)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是巴德拉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的关键概念之一。

自我效能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判断,也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主观评价。

一、自我效能的定义与特点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下,能否成功完成某种任务的信心和预期。

它与个体的自尊、控制信念、目标设定等密切相关,并能够预测个体对于困难任务的持久性、努力程度和挫败感的应对方式。

自我效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主观性: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主观评价,与实际能力之间存在差距。

2. 情境依存性:自我效能是针对特定任务或情境的评价,不同任务和情境下的自我效能可能不同。

3. 影响行为:高自我效能的个体更有可能选择挑战性的任务并付出努力,而低自我效能的个体则更容易回避难题或退缩。

4. 自我加强性: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而失败的经验则可能降低自我效能。

二、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机制自我效能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视频模型: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模型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从而影响到自我效能的形成。

2. 亲自体验:个体通过亲自体验和尝试,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自我效能信念。

3. 语言劝说:他人对个体能力的鼓励和赞美,以及给予指导和支持,也可以对个体的自我效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4. 生理反应:个体的生理反应和情绪体验也会对自我效能产生影响,例如焦虑和压力可能降低自我效能。

三、自我效能的影响与应用自我效能在个体的学习、职业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学习领域:高自我效能的个体更有可能选择面对挑战的学习任务,并在学习中付出努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2. 职业发展: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和预期会影响职业发展中的目标设定和努力程度,对于职业成功至关重要。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求助编辑百科名片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Albert Bandura)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在1982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用以解释在特殊情景下动机产生的原因。

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

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

自我效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动机心理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查看词条图册目录概述产生背景自我效能感作用机制培养途径编辑本段概述班杜拉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在于他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既可以看出行为主义的影子,又可以看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他坚持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基自我效能理论本观点,如强调研究人类的行为,强调客观化的研究原则,强调学习中强化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他也探索了内部的心理过程,强调自我因素对行为的中介调节作用。

他主张行为和认知的结合;主张必须以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来解释人的行为。

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对学习的认识不同。

传统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而班杜拉认为人除了直接学习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可以通过观察去进行间接学习。

人的社会行为大部分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亦称之为“替代学习”。

用班杜拉的话来说“一个替代学习事件可以这样来定义,既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行为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外显性的操作示范反应。

”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看出观察学习的以下特点:一是观察学习并不必然具有外显的反应;二是观察学习并不依赖直接强化;三是认知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由此,班杜拉认为强化除了对直接行为后果的外部强化外,还有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替代强化指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惩强化时,对自己的行为也有一个间接的强化作用。

自我强化是指在行动的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设立的一些内在的行为标准,以自我奖惩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人类自我评价和信念系统的形成和变化机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该理论的内涵、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其对实际生活中个人和组织的影响,并分析当前研究景观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自我效能理论的内涵和特征自我效能理论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和对控制自己生活的信念,它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自我效能理论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并不是单纯关注个体的能力水平,而是注重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以及能否实现目标的信念。

自我效能与人的成长、学习和成就紧密相关。

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自我评价、信念系统和行为。

首先,个体的自我评价指的是个体自身在各种任务中的能力和表现。

其次,信念系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实现目标的信念,包括目标设定、对任务的期望以及评估标准。

最后,行为指的是个体在不同任务中的行动和表现。

自我效能理论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自我效能与任务性质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的任务对自我效能的影响也不同。

第二,自我效能可以预测个体的行为选择、信心程度和成就表现。

第三,个体自我效能的形成机制复杂多样,不仅与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关。

二、自我效能理论的形成机制自我效能的形成相对复杂,与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及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验影响:个体在完成任务时的实际表现会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

表现得好会加强自我效能信念,表现不佳则会削弱其信念。

2. 视觉体验:同龄人的成就或成功的经验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来提高自我效能信念。

3. 情感因素:自我效能的形成与个体的情感状态密切相关,例如焦虑和压力会降低自我效能。

4. 语言与社会因素:他人的评价和社会反馈会影响自我效能信念的形成。

三、自我效能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自我效能理论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不同领域的个人和组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关注人的自觉能力和信心对其行为、认知和环境的影响。

自我效能理论即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评价,而非实际能力水平。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体对任务达成的信心和信念,会直接影响其行为和努力程度。

在这一理论中,个体的信心和自我评价对目标设定和努力的动机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构成自我效能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要素:经验个体通过自身经验来评估自己的能力。

成功的经验会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因此,积累成功的经验对于提高自我效能感至关重要。

观察通过观察他人的经验和行为,个体也会形成对自己能力的评价。

观察到他人成功的经验可以激发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而观察到他人失败的经验则可能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认知评价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认知评价,包括对自己的能力、技能和知识水平的评估。

这种认知评价会影响个体对任务完成的信心和努力程度。

生理状态个体的生理状态(如焦虑、压力等)也会影响其自我效能感。

在焦虑和压力下,个体可能会低估自己的能力,从而影响行为和表现。

自我效能理论的应用自我效能理论在教育、组织管理、心理辅导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在组织管理中,建立积极的自我效能文化可以增强员工的自我动机和工作表现。

在心理辅导中,通过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其克服自卑感和心理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结语总的来说,自我效能理论强调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信心对行为和表现的重要影响。

了解自我效能理论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提高表现水平。

希望本文能够对自我效能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和启发。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一、概述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

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是人的主体因素的核心,并渗透、弥漫于人类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

它不仅决定了个体人生的轨迹,而且也决定了个体思维、情感、行动及其动机的模式,它还决定了个体在面临危机、失败、压力等否定性情境刺激时的身心反应方式,从而决定着个体在人生事业上的成败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幸福与否。

在社会学习理论看来,个体的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不是环境的偏爱,而是个体的自我创造。

二、效能预期与结果预期之区别结果预期在这里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某项行为会产生某种结果的预估;而效能预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获得成功所具的信心。

这两种预期之所以必须加以区分,是因为一个人可能相信某项行为必然会产生某种结果,但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去表现这项行为。

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

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大愈持久,同时情绪也是积极的。

例如一个跳高运动员,在一次跳跃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否跳出2.38米的成绩的判断是「效能预期」,而他对这一成绩能否为他赢得奖牌、社会荣誉、自我满足等的预期是「结果预期」。

三、自我效能的功能自我效能的功能主要是调节和控制行为,并通过行为调控影响行为结果。

1.影响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与行为坚持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常常倾向于选择适合于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却恰恰相反。

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越强,预测到的成功可能性越大,他就越会努力尝试去从事这些方面的活动,新行为持续的时间也越长;反之,就会逃避那些自己认为不能胜任的活动,行为的坚持性也就越差。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理论巴德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理论巴德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理论巴德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巴德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在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实施过程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介绍和解析。

通过深入了解巴德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社会认知中的表现和认知差异。

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巴德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评估和信念。

他认为,自我效能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够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特定目标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感受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的行为和决策。

巴德拉将自我效能感受的形成归结为四个构成要素:个体经验、社会模型、情绪状态和生理反应。

个体经验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际经验来评估自身能力,成功的经历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受。

社会模型则是指他人的行为和反应对个体的影响,他人的成功经验可能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受。

情绪状态和生理反应则会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受产生间接影响,如焦虑和压力可能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受。

二、实施过程在社会认知中,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受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互动来发挥作用:行为选择、努力程度、坚持程度和成果评价。

首先,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受会影响其对不同行为的选择。

高自我效能感受的个体更有可能选择那些他们认为能够成功完成的任务或目标,而低自我效能感受的个体则可能回避挑战性较大的任务。

其次,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受还会影响其投入的努力程度。

高自我效能感受的个体更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他们对自己能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信念使他们更加坚定和积极地投入到任务中去。

此外,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受还会影响其坚持程度。

高自我效能感受的个体更有可能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坚持下去,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克服难题并取得成功。

最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受还会影响对自身成果的评价。

高自我效能感受的个体更有可能将成功归因为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而低自我效能感受的个体可能将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或自身能力的不足。

三、应用领域巴德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效能理论
一、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

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是人的主体因素的核心,并渗透、弥漫于人类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

它不仅决定了个体人生的轨迹,而且也决定了个体思维、情感、行动及其动机的模式,它还决定了个体在面临危机、失败、压力等否定性情境刺激时的身心反应方式,从而决定著个体在人生事业上的成败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幸福与否。

在社会学习理论看来,个体的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不是环境的偏爱,而是个体的自我创造。

二、效能预期与结果预期之区别
结果预期在这里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某项行为会产生某种结果的预估;而效能预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获得成功所具的信心。

这两种预期之所以必须加以区分,是因为一个人可能相信某项行为必然会产生某种结果,但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去表现这项行为。

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
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

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大愈持久,同时情绪也是积极的。

例如一个跳高运动员,在一次跳跃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否跳出2.38米的成绩的判断是「效能预期」,而他对这一成绩能否为他赢得奖牌、社会荣誉、自我满足等的预期是「结果预期」。

三、自我效能的功能
自我效能的功能主要是调节和控制行为,并通过行为调控影响行为结果。

1.影响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与行为坚持性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常常倾向于选择适合于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却恰恰相反。

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越强,预测到的成功可能性越大,他就越会努力尝试去从事这些方面的活动,新行为持续的时间也越长;反之,就会逃避那些自己认为不能胜任的活动,行为的坚持性也就越差。

2.影响人们的努力程度和对困难的态度
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人,多富有自信,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因此,会竭力去追寻和实现自己的目标;相反,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人,则会因为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在困难面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甚至对能够行使的行为和完成的任务也不敢问津。

3.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效率
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人,总是担心自己会失败,把思想纠缠在个人缺陷和潜在困难上,导致紧张、自卑、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甚至产生无助和无所适从感,从而影响他们采取行动以
及新行为的形成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导致行为能力和行为效率低下。

相反,有强烈自我效能感的人却把注意力集中在积极分析问题和解决困难上,他们知难而上、执著追求,在困难面前常常使得自己的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得以超常发挥,表现出优质的行为能力和行为效率。

4.影响人们的归因方式
归因是个体解释和预测他人和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

据美国维纳的研究,人们通常把成败结果归因于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等四大因素。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常常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却往往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天资不够。

四、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建立在四种信息源的基础上。

第一,掌握的经验,这是形成高的效能信念的最有效途径。

成功有助于建立较高的效能信念,失败则会降低效能信念,尤其是个体稳定的效能信念尚未建立起来时,失败对效能的负面影响就更大。

通过掌握的经验来发展自我效能,并不是运用已经形成的习惯完成任务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是要运用认知的、行为的以及自我调控的工具来管理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

个人对自我效能所具的信心,其强度会决定他是否愿意面对困难的情境。

如果个人自认为没有能力去处理某项问题,他就会产生恐惧感和逃避的行为。

如果他判断
自己有能力去处理的话,就会毫不犹豫的勇往直前。

行为表现的成果是产生效能预期的最可靠来源,因为它是根据个人的亲身经验获得的。

成功的经验可以增加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预期;而重复失败则会降低这种预期。

如果个人已经重复经验到成功,建立起相当稳固的效能预期,那么即使稍遇挫折,也不至于觉得太痛苦。

偶尔遭遇失败若能努力克服,也不失为增强个人努力程度和持久度的方法,往后即使遇到重大的障碍,也能以持续的努力加以克服。

第二,通过观察榜样而得到的替代性体验也能影响个体的效能信念。

看见与自己相似的人通过不懈的努力而取得成功,会令人们相信自己也具有掌握活动的能力。

同样,观察到别人通过高努力而失败也会降低自己的效能信念,并降低动机水平。

榜样对个人效能信念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个体与榜样之间的相似程度,相似性越大,榜样成功与失败的事例越具有说服力;如果榜样与个体很不同的话个体的效能信念就不会受榜样的强烈影响。

第三,社会说服也是增强个体取得成功信念的重要因素。

用语言说服人们相信自己具有掌握给定任务的能力,会使个体在遇到困难时付出更大的努力。

但是社会说服不仅会提升个体的效能信念,同时也会降低效能信念。

不现实地提升效能信念很快会被令人失望的结果所粉碎,使个体放弃努力。

所以成功地建立效能信念不只是要传递正面的效能信息,而且要建构带来成功避免失败的情境,并鼓励个体根据自己的进步来衡量成功而不是与他人进行比较。

第四,效能信念还部分依赖于进行能力判断时的生理和情绪状态。

人们把自己的紧张反应和紧张程度作为表现不佳的信号。

正面的情绪能增强自我效能信念;失望的情绪状态会降低自我效能信念。

所以可以通过增强身体状态,减少紧张和负面的情绪倾向,以及纠正对身体状态的错误解释来改变效能信念。

五、总结
自我效能影响人们对任务的选择、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及努力的程度。

例如,一个学生认为自己擅长数学,就会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当面临困难时,由于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就会坚持不懈,付出更大的努力。

而对自己能力缺乏信心的学生,可能就会选择较为简单的任务,这些任务并不能使他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在遇到困难时,也更容易放弃,结果是阻碍了能力的发展。

自我效能信念不仅影响了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活动,也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