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理论和目标定向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效能理论和目标定向理论
主讲人:郭鹤奇
自我效能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Albert Bandura)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在 1982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用以解释 在特殊情景下动机产生的原因。自我效 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 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 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自我效能理 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动机心理学家们 的极大兴趣。
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现象的概念表述 二、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 1、选择过程 2、思维过程 3、动机过程 三、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发展
作用机制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行动前对自身完成 该活动有效性的一种主观评估,这种预 先的估计对后续的行为会多方面地发生 影响。 1、影响人对行为的选择 2、影响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 3、影响人的情绪状态
主要论著




《通过榜样实践进行行为矫正》(1965) 《认知过程的社会学习理论》(1972) 《榜样理论:传统,趋势和争端》(1972) 《行为变化的社会学习理论》(1976) 《自我效能:一种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 (1977) 《人类事物中的自我效能机制》(1982)
产生背景

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 辑产物。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 六、七十年代,是在对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与 批判的历史关系中逐步形成的,是当传统行为 主义陷入危机之后,作为对这种危机的反应并 接受新兴的认知心理学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 的新行为主义体系,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主体因 素对人类学习的必要性及其对人性潜能发挥的 决定性。
培养途径


源自文库
1、增加个体对成功的体验 2、增加替代性经验 3、语言说服 4、培养和调节情绪和生理状态

谢谢
阿尔伯特·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阿尔伯特· 班杜拉(1925— )是美国当代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对心理学的最大 贡献就是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与行为矫 正技术。他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 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班杜拉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在于他提出了 社会学习理论。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既可以看 出行为主义的影子,又可以看到认知心理学的 影响。他坚持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 如强调研究人类的行为,强调客观化的研究原 则,强调学习中强化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他 也探索了内部的心理过程,强调自我因素对行 为的中介调节作用。他主张行为和认知的结合; 主张必须以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的交互作 用来解释人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