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课堂习得性无助现象教学案例及反思---刘芳芳

合集下载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得性无助”的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得性无助”的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得性无助”的分析及其应对策略【摘要】本文从习得性无助的原因分析、表现特征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帮助小学生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困难。

通过分析习得性无助的原因,揭示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可能面对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详细描述了习得性无助的表现特征,帮助家长和老师更好地识别学生的学习困难。

接着,提出了针对习得性无助的应对策略,包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自信心等方面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重视,促进教育改革和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习得性无助、原因分析、表现特征、应对策略、学习兴趣、数学自信心、引言、结论。

1. 引言1.1 引言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些小学生可能会遇到习得性无助的问题。

习得性无助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导致学生感到无助和沮丧,从而影响其学习效果和动力。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一问题,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帮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助,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本文将从习得性无助的原因分析、表现特征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将分析造成小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比如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方法不当等。

我们将介绍习得性无助的表现特征,比如学习态度消极、自信心不足等。

接着,我们将提出一些应对习得性无助的具体策略,比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自信心等。

我们还将总结归纳结论,希望能为广大教育者和家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深入研究习得性无助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克服困难,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和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希望本文能够引起广大教育者和家长的重视,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2. 正文2.1 习得性无助的原因分析习得性无助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常见的问题,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学习基础薄弱:一些小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导致在学习新知识时无法跟上进度,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的情绪。

[VIP专享]“习得性无助”现象的个案分析及反思

[VIP专享]“习得性无助”现象的个案分析及反思

“习得性无助”现象的个案分析及反思——台山市华侨中学钟英梅发布时间:2009年6月17日人气:221 ℃责任编辑:tsqz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缺少动力和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又大多倾向于放弃,甚至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也不能完成,而且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情绪抑郁、焦虑,并以自暴自弃的形式表现出来。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

它指的是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在无能为力的时候所再现出来的失助状态。

由于这一现象涉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动力等问题,因此,对该领域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找到产生这样“不求上进”现象的原因及有效干预措施,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的班上就有这么一位学生。

小周的成绩越来越差,他也越来越不认真学习了,具体表现为上课时漫不经心,或睡觉,或低头做小动作,不完成作业,考试题目稍难就交白卷,无论老师怎么批评就是屡教不改。

与同学关系疏远,常一人独处。

最近还常常逃学,真是无药可救。

每个老师提到他时,都是摇头、叹息、抱怨甚至愤怒。

小周也想改变自己成绩不好的状况,但是发现自己虽然用功了,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而且自己的努力也没有得到老师的承认和肯定,依然因成绩不佳受惩罚、挨批评。

渐渐地他就怀疑起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是无法改变、无力控制的,从而逃避学习:上课听不懂就不听,作业不会做就不做,考试卷稍难一点就不写。

同时,家庭的变故和困境使他自卑多疑,认为自己不受欢迎,也不好意思与同班同学一起玩。

由于成绩和人际关系不好,常常与各种“好事”,如评选“三好”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和社会活动等无缘,这样就更增添了他的受挫感。

于是他干脆自暴自弃,厌学弃学,破罐子破摔。

现在小周常常觉得烦躁、绝望、害怕、心灰意冷,对人也冷淡、退缩、被动。

最近母亲生病了,无人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他常因睡过了头而迟到,被老师多次批评,于是就逃学了。

习得性无助学生的个案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习得性无助学生的个案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习得性无助学生的个案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摘要】本案例是对一个习得性无助学生的辅导个案。

在辅导过程中主要采取认知疗法和行为矫正方法进行心理辅导。

经过十次咨询后,使当事人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咨询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认知疗法行为矫正一、一般资料1.求助者的一般情况求助者:林文(化名);男;14周岁。

某中学八年级学生。

2.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自我评价低。

感知觉正常,记忆力下降。

3.个人成长史独子,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11岁时父母离异,他判给了父亲,母亲改嫁,但实际上父母离婚后,他一直与祖母(现已65岁)一起生活,由于父母很少照管他,祖母对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

他学习成绩一直很差,上课时总像是像被霜打了的样子,从不主动回答问题,经常不交作业,对学习毫无兴趣,同学们对他印象不好,老师亦不喜欢他,在教育方式上也多以批评、训斥为主。

4.社会功能社会功能受损,很少与人交流,独来独往,无学习和工作的动力。

5. 心理测验结果(1)90项症状清单(SCL-90)量表,结果显示:躯体化1.9 强迫1.9 人际关敏感3.8抑郁2.8 焦虑4.0 敌对1.8恐怖1.5 偏执0.8 精神病性0.7 其他 1.1其最显著的是焦虑分值达到4.0分,其次是人际关敏感因子、抑郁因子分值较高,均已超过中国常模的2分。

(2)智力评估:韦克斯勒智力测验(WISC-R,6~16岁)IQ为91,智商平常。

(3)自我意识评估:经《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6~16岁)测试,其自我意识水平总分为23分,远低于正常值范围,行为、合群、智力、学校情况与正常值的差异非常显著,焦虑、幸福与满足的差异显著。

(4)教育学评估:学习成绩较差,学习无积极性,上课不专心,作业经常无法完成。

二、求助者自述1.主诉:林文对自己的学习现状非常不满意,但又觉得自己很笨,自己的学习成绩是无法改变、无力控制的。

2.个人陈述:自己也想改变成绩不好的状况,但是发现虽然用功了,但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而且自己的努力也没有得到老师的承认和肯定,依然因成绩不佳受惩罚、挨批评。

浅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形成与对策

浅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形成与对策

浅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形成与对策作者:刘晓蓉来源:《学周刊·中旬刊》2014年第09期摘要:习得性无助是学生出现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本文围绕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从“信心丧失、教师评价、学习兴趣”三个方面总结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习得性无助的原因,同时对症下药,从“分层教学、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学生兴趣的培养”等方面论述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课堂学习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指人遭受接连不断的失败和挫折并被不当归因和评价所左右时,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学习都无能为力,从而对自己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具体表现为:毫无动力,缺乏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乃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往往不能胜任,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取得成功。

有“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学生大多是在某一学科的课堂学习中存在此种状况,而其他学科的成绩较为理想。

一、课堂学习中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课堂学习中学生“习得性无助”的产生首要原因是他们在学习中经受了过多的失败,从而失去信心,不敢主动尝试,进而产生了退缩行为。

这些学生的成功经验非常少,缺乏自信,因而让他们体验成功是最重要的。

其次,不公正的评价也是造成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

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是积极向上和充满热情的,他们对新奇事物充满兴趣,对一切活动都愿意去尝试。

但是有些学生在不能顺利完成探究任务或者受到教师或是同伴的批评和嘲笑时,便产生了焦虑、恐惧等心理,逐渐地,他们会认为自己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就不愿意为完成任务而认真努力。

而教师也常要求这些学生与优秀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他们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都不可能达到教师的要求,只好放弃这一学科的学习。

第三,学生对某一学科没有浓厚的兴趣。

比如,在平时教学中,笔者发现到有位学习成绩很不错的学生上科学课时从来不认真听讲,别人做实验的时候,他只在一边旁观。

通过询问,我发现,他对科学课没有兴趣,不喜欢动手做实验,久而久之,也就彻底放弃了对这门课的学习。

小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最新文档

小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最新文档

小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动物(包括人)在愿望多次受到挫折和打击以后表现出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

这个概念源自于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矫治专家赛利格曼。

20世纪60年代,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他把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无法逃脱且设有电击设备,狗在刚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努力都无法实现后挣扎的程度逐渐降低。

而再把狗放入另一个笼子,中间用隔板隔开,只要轻轻地跳过去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但是经过之前痛苦的体验,狗宁愿接受可怕的电击也不去试着逃脱,陷入绝望。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儿童在进入小学后,他们会面临学习、交友、处事等一系列成功或失败的体验,如果经过多次的失败后,老师和家长没有很好的介入和引导,孩子很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出现遇事逃避、消极怠慢的行为。

关键是孩子的“习得性无助”常常不被家长和老师重视,反而误以为孩子具有懒散的不良品质或是不求上进的心理而横加指责,使得“习得性无助”愈演愈烈。

镜头一、“角落里的孩子”――交友障碍型(一)现象描述小覃是一年级新生,是个不爱笑的女孩子。

经过一个多月的开学适应期后,很多孩子在课余都有了玩伴,唯独他没有。

她会一个人躲在角落看同学们玩,时不时也有小朋友过来约她一起玩,她不说话也不参与。

老师发现了这个“角落里的孩子”,经过了解,小覃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十分内向,妈妈又对她管教很严。

幼儿园时每次与小朋友发生不愉快事件,妈妈都会批评她,说她胆小怕事。

一次与一位小朋友在玩的时候,她不小心推了对方一下,对方的手臂粉碎性骨折,当时妈妈大发雷霆,对她大打出手。

几次三番下来,小覃很害怕跟同龄人交往。

(二)现象分析躲在角落,不与人交往。

性格内向是一个原因,主要原因是之前在与伙伴交往过程中的种种不愉快导致她的退却行为。

她在交往过程中,会紧张会害怕,害怕小朋友欺负自己再挨妈妈骂,也怕玩的时候因为自己不小心造成对方的伤害。

【刘芳芳】说课稿-学习改变命运

【刘芳芳】说课稿-学习改变命运

【刘芳芳】说课稿-学习改变命运《职业道德与法律》说课稿说课课题:《学习改变命运》说课教师:刘芳芳新疆供销学校(新疆供销技工学校)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同学习能促进个人自身的发展,改变个人命运的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明白“学习改变命运”的道理。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因为学生对本专业及未来职业道路选择的迷茫,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正确看待职业兴趣、理想与所学专业、现实岗位不一致问题。

二、说学情教学对象:从普通中学迈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不够浓厚,但思维的跳跃性极强,愿意探究未知世界。

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同学们该如何学习?如何认清自己未来的发展之路?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为同志们指点迷津,指引方向。

三、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

创设情景法、任务驱动法、课堂讨论法、启发诱导法。

本课程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践和体验、侧重学生的参与、倡导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究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课堂讨论、启发诱导法的运用,符合中职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的要求。

2.说学法。

运用信息化技术,合作展示、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

3.说教学手段。

多种交互平台交流互动,利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课堂气氛更加和谐。

使同学们在学中思考,轻轻松松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进行全程的实时教学指导和过程监督,解答学生疑问。

让学生对学习改变命运有全新的体验。

课上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播放和图片展示三种教学手段,其作用是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 课前预习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通过课前预习,让同学们读一读,查一查,划一划,问一问,找一找这五步骤,完成课前准备。

学习宋欢给“习得性无助”寻找一个出口

学习宋欢给“习得性无助”寻找一个出口

学习宋欢给“习得性无助”寻找一个出口【摘要】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本文通过案例的呈现,分析习得性无助的原因,找到解决习得性无助的方法。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解决方法一、案例呈现一天,心理咨询室里来了一位小伙子小亮,眼睛暗淡无光,他说是被班主任喊过来咨询的。

我正好是他的心理老师,由于教的班级较多,小亮上课也不怎么举手回答问题,我对他几乎没什么印象。

小亮说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一直倒数,每次都考不好,对考试成绩已经感到麻木,曾努力过,但没有任何改变,现在已经找不到任何学习的动力,认为自己无论怎么样努力都改变不了现状,于是想放弃学习。

我问他在学校里有没有感兴趣的事呢,他摇头,他说:“初中时候我在演讲方面还可以的,但现在大家都已经认定我就是一个差生,我自己也这么觉得,所以我从来不会主动参加任何活动,包括演讲类的活动,我觉得那很丢人。

”我对他产生了共情,非常理解他现在的心情和处境,我想象以前站在讲台上激情演讲的小亮一定光彩熠熠。

那现在为什么会这样呢?在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之后,我和他一起分析原因。

他说中考结束之后,就完全松懈下来,在高中入学前的摸底考试中,他考得很差,跟自己的中考成绩相差甚远。

开学后,他一直没有适应高中生活,考试成绩一路下滑,家长、老师也对他很失望,同学对他的考试失利也习以为常,他自己也认定自己很笨。

我问他:“你有没有想过你每次都考不好的原因”?他说初中时候是记忆式学习,现在需要理解式学习,我肯定是脑子不好,不适合读高中。

我说:“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可以改变现状呢”?他说:“我当然想,可是我觉得不可能了,我都已经这么差了”。

小亮的问题引起我的高度重视,像小亮这样的学生其实并不少,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也从未想过主动求助。

小亮现在正是陷入了心理学中所提到的“习得性无助”的魔圈。

“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是1967 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他用狗作为被试做了这一实验,一开始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只能接受电击。

“习得性无助”学生及教育对策

“习得性无助”学生及教育对策
5、与家长或老师缺乏有效的沟通:家长或老师往往采取批评、指责或期望 过高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也往往采取抵触、反抗或自暴自弃的态度对待家长或 老师。
针对以上两个个案所具有的问题和特点,我们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他们进行 心理辅导。该疗法的指导思想是: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的行 为和情绪主要是由于不恰当的或歪曲的认知造成的;通过调整和改变人的认知过 程可以改变不良的情绪和行为。该疗法旨在帮助来访者以更积极、更现实的观点 来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环境,最终克服无力感和无助感。具体做法如下:
3、缺乏自我效能感:当个体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时,他们在面对困难时 更容易感到无助。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任务的主观判断。
四、习得性无助的预防和干预
1、积极的失败经验: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以及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成功的 经验,可以帮助个体建立信心,并减少习得性无助的产生。
2、增强自我效能感:通过鼓励、肯定和指导,可以帮助个体增强自我效能 感,从而在面对困难时更有信心和动力去解决问题。
五、结论
习得性无助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到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研究习得性无助对于理解人们的心理适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为心 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实用的指导。通过了解习得性无助的产生原因和 干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和他人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提高生活 质量。
其次,习得性无助是否真的是“无助”?尽管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在某些情况 下很明显,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可能并非如此。有研究表明,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在 面临新的困难时,可能会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探索”行为,以寻找可能的解决 办法。这种主动性探索行为可能是在习得性无助的个体中隐藏的一种应对策略。
此外,习得性无助理论也可能会引发一种心理上的“习得性无助”现象,即 人们由于对过去的失败和挫折的痛苦记忆,而在面临新的困难时选择放弃努力。 这种现象可能会在社会、教育、职场等领域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它可能导致人们 失去对生活的控制感和希望。

关于小学生课堂习得性无助现象教学案例及反思

关于小学生课堂习得性无助现象教学案例及反思

关于小学生课堂习得性无助现象教学案例及反思长沙市雨花区树木岭小学刘芳芳每一次新学期接手班级教数学,不管是高年级还是中低年级,我都是信心满满地给予课堂最有活力的一面,希望给每个新接受我的孩子们展示我最好的一面,同时也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然而,很多时候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课堂小状况:案例一:记得四年级上学期我在开始讲“认识更大的数”的时候,我正津津有味地和学生在讨论关于“ 1亿到底有多大”时,最后排的一位叫浩浩的男孩的桌子突然发出了一声巨响,使得整个课堂节奏突然被中断。

我走到浩浩面前,正想简单地了解下情况,还没来得开口,一群乱七八糟的声音立马填塞了我的耳朵:“老师,我刚刚看到了,是他在玩溜溜球,然后溜溜球要滚到地上了,他要去捡,凳子一滑就这样了”“老师,他上课经常这样,已经被其他老师批评过好多次了”“对的,他成绩倒数第一,还不爱听课,我们经常被他这样打扰,表示很无语”“老师,他爸爸妈妈也不管他的,他还经常拖欠作业”“老师……”我再回头看浩浩,他满脸涨得通红,低着头坐在凳子上。

案例二:涵涵妈妈经常会跟我在电话里沟通关于涵涵上课是否举手回答问题,说涵涵胆子比较小,上课从不敢举手回答问题,都上四年级了,基本没听老师说过她上课会举手回答问题,偶尔一两次,也是回答得基本听不见声音的那种,可是,涵涵的数学基础还是不错的。

于是,我让涵涵妈妈和涵涵沟通一下,为什么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在涵涵妈妈多次和涵涵沟通的情况下,涵涵终于说出了原因,原来,在二年级的有一次学习乘法的口诀时,涵涵举手回答关于九九多少时答错了顿时引得全班哄堂大笑,事后虽然老师安慰了涵涵,但是涵涵从此对举手回答问题产生了很大阴影。

案例三:有一次在上四年级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练习课,由于这个内容已经连续上了快接近一个星期了,同学们已经掌握得还不错,于是,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既然我们已经把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学得很好了,我现在要抛出一个很难的题目来考考大家,你们是否有勇气接受挑战?”“好!”孩子们大声回答,于是我写下了一个四位数除以两位数题目。

“习得性无助”学生成因及对策研究

“习得性无助”学生成因及对策研究

“习得性无助”学生成因及对策研究摘要:“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而这一现象涉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问题。

面对这一现象和由此造成的问题,教师该如何去做呢?面对已经形成“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教师又应该从哪些方面帮助他们呢?关键词:习得性无助成因对策所谓“习得性无助”指的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它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

对学生而言,如果在某一方面总是受到来自于他人的批评或负面评价,会致使其逐渐形成一种信念,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真的不行,从而放弃努力,如果一次又一次失败,他们也会倾向于放弃再试一次的努力。

当他们说“理想已被现实磨平”、“现实带给我一次次打击,我终于放弃”时,他们的表现就是“习得性无助”。

本文从认知、情绪、动机等表现来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生“习得性无助”的表现(一)认知障碍主要表现在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和不确定的态度,因而倾向于制定较低水平的学习目标以避免失败。

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更多地想象到失败的场面,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

与同伴相处时,大多自卑多疑,—1—认为自己不受欢迎,这使得他们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

(二)情绪低落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中遭到失败,受到不公平待遇,生活中的不幸事件等都容易产生挫折感。

由于挫折的压力,往往使人陷入愤怒、苦闷、焦虑、忧愁、恐惧、失望等情绪状态中。

有时沮丧消沉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严重者则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和行为不良症,抑郁、冷漠、敌视、过敏、甚至轻生。

(三)动机降低主要表现在成就动机低,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学习时漫不经心,遇到困难时往往自暴自弃。

在他们心目中,对什么都缺乏兴趣,既使学习任务是力所能及的,但也往往学不会。

久之,会产生与社会行为适应不良症或抑郁症等身心疾病。

学生心理健康讲座稿《从失望到最终放弃—习得性无助》

学生心理健康讲座稿《从失望到最终放弃—习得性无助》

学生心理健康讲座稿《从失望到最终放弃—习得性无助》本期小讲题的主题是《从失望到最终放弃——习得性无助》。

在你的周围是不是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很努力的想要达成某个目标,却屡遭挫折,最终以放弃而告终,是不是有些时候,当你十分努力的想做成某件事却怎么也做不成时,你开始气馁和自我怀疑,你知道吗?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习得性无助。

有研究者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速跳起,高度均在其升高的100倍以上。

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然后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他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及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玻璃罩的以下的高度,接下来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在每次碰壁后都会主动改变自己的高度。

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时,这时跳蚤已经无法再跳了。

研究者于是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竟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

是什么原因让跳蚤变成了“爬蚤”?并不是因为他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

最可悲之处就在于,当实际上的玻璃罩已经不存在时,它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

这就是著名的跳蚤实验,玻璃罩已经罩在了潜意识里,照在了心灵上,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自己扼杀,研究者把这种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助。

在现实生活中,上述跳蚤身上发生的现象实际上是很多人人生经历的折射,人们由于不断地碰到困难,遭到外界打击,责难,批评,开始慢慢丧失信心和勇气,甚至变得颓废起来。

在我们的同学当中,或许有一些人也是如此,习得性无助,使得很多同学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消极麻木而不作为而避免失败。

他们拖延作业或者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

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能力不行,而是如那只跳蚤一样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丧失了希望。

如何消除学生的习得性无助呢?作为学生,自己应该正确的看待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不要因为一些挫折而给自己设限。

作为父母,应该善待所有孩子,给失败的孩子多一些鼓励,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而不要造成孩子的挫折感。

小学生作文“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小学生作文“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小学生作文“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及教育对策一、小学生作文习得性无助的表现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经历一系列的挫折与失败后,在面对问题时所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

[1]长期处于习得性无助状态下的学生,在面对学习任务时不仅会产生诸如紧张焦虑、沮丧、绝望等消极的情感体验,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削弱学生的行动力,进而影响其学业成绩和个性的健全发展。

另外,由于习得性无助学生经常遭受失败的洗礼,所以他们的认知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总认为自己能力低下,一无是处,无论怎样努力也写不出优秀作文。

在长期的失败经验下,学生在情感上也变得麻木,乃至自暴自弃,不仅厌烦、憎恨习作,还经常逃避习作练习,要么以不会写为借口,拖延、随便抄写,要么干脆绝笔不写。

这样的习作习惯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反而成了学生作文学习中最沉重的负担。

二、小学生作文习得性无助的成因(一)小学生作文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外部因素1. 教师对学生习作要求过高。

根据2011年语文新课标可知,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应围绕学生生活展开,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学习中取材,并学会用书面语言文字,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以及生活体验。

但在当前的习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拔苗助长现象,低学段作文教学高学段化,高学段作文教学文学化。

从而使许多学生望文生畏、谈文色变,进而产生习得性无助。

2. 习作内容脱离学生生活。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出什么样的文章,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的唯技巧论。

[5]而我们现今的作文教学就真真实实的应了叶老的后半句话,陷入了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

翻开学生的作文本,一片片假话、套话扑面而来,农村孩子的作文里,城市都是干净、美丽的;城市学生的作文里,乡间的小路都是泥泞的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模式化的作文,不排除学生自身因素,但主要还是教师布置的作文内容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尤其忽略了低年级小学生生活经验匮乏,书面言语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这一特点。

体育教学中小学生“习得性无助”心理成因及疏导策略

体育教学中小学生“习得性无助”心理成因及疏导策略

体育教学中小学生“习得性无助”心理成因及疏导策略【关键词】习得性无助;心理成因;疏导策略一、“习得性无助”现象案例一:“老师,今天我肚子不舒服,不能上课。

”“老师今天我腿疼,不能进行跳跃练习。

”┅┅在笔者班级中一名男生经常以各种借口请假,一开始我信以为真,后来有学生报告:“老师某某同学身体根本没有问题,下课时玩得可欢啦!”“就是,老师他在骗你。

”后来我的观察,证实了同学的举报。

这位学生因动作模仿能力较弱,在课堂上经常因学习比别人慢,而引来同学笑话,长此以往,他对体育技能学习产生一种抗拒心理,认为自己反正学不会,倒不如不参加。

案例二:“某某同学你来这一组练习,那边要求高,你跟不上他们节奏。

”“你看看你的动作,示范多少次了,怎么还不会?”┅┅也许这是老师课堂中一句不经意的表达,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可能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很可能因此而对某个动作,某个项目,甚至这一学科产生厌学、无助的心理,使学习日渐消极。

┅┅其实导致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因素很多,有的是学生自身问题,有的是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评价引发的问题,还有的是由于学生自信心不足问题┅┅老师不能仅仅甩一句“怎么又不舒服呀?”“怎么回事,把这个动作连续做5次。

”其实,学生的这种行为有时实属一种无奈,有时是对自己心理的一种保护,有时也是由于多次练习失败,而产生“无助心理”。

二、成因分析1.学习力滞后,失落感滋生。

每一名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对知识技能掌握的快与慢是固然存在的,如有的因为自身体态比较胖,在技巧学习方面就相对要慢;有的天生模仿能力较弱,教师示范几遍他也很难理解;还有的因身体协调性不够,动作的连贯性就会受到影响。

课堂练习中,常常因掌握动作速度慢,而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在比较心理的作用下无助感无形中滋生,潜移默化地把自己列入“差生”行列。

2.意识力消极,自信心不足。

对于这一部分学生而言,不是不能完成,而是压根就不想去完成。

多数是由于自身缺乏自信,学习活动还未开始,潜意识已经对自己进行了评判:“我能力不足学不会”“不管我怎么努力,也不会有效果”。

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中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和对策探讨

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中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和对策探讨

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中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和对策探讨作者:肖莹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19年第02期摘 ;要:习得性无助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持续经历过失败后在行为、情感以及认知上出现的一种消极态度,多出现在农村小学生群体中。

本文从农村小学生现阶段语文学习中存在的习得性无助现象成因入手,深入进行分析,明确其产生的影响,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以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關键词:农村;小学生;语文教学;习得性无助现象;成因引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要求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中习得性无助现象进行干预,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优化,帮助学生觉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升学习质量。

创新现有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为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中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一)语文课堂教学理念传统在实际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传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不足,同时由于语文科目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学生词语累积较少,经常在学习中出现不适应性,对于语文学科的认知不足,词汇较为匮乏,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厌烦心理,最终导致习得性无助现象出现。

(二)语文学习失败归因不足语文学习归因不足也是现阶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教师未能控制失败原因,对条件进行限制,部分学生课堂上不注意听讲、学习态度较差,但教师未能正确进行分析,认为其影响较低,将失败原因归结于其他因素,如考试题目、运气等,导致学生逐渐产生消极态度,形成习得性无助现象[1]。

(三)教师未能明确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教师对学生的情绪管理存在不足,未能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情绪控制,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难以提升,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知能力有限,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如果未能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将导致学生难以控制自身的情绪行为,降低独立学习能力。

儿童体育“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分析及对策探寻

儿童体育“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分析及对策探寻

儿童体育“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分析及对策探寻作者:孙勇来源:《江西教育C》2017年第03期儿童在体育学习中经常会遭遇挫折,这些挫折有的是因为儿童的身体受限,有的则来自于儿童的心理。

当儿童遭遇n次挫折后,他们就变得消沉,对体育学习消极对待,对体育评价漠不关心,有的则显现为焦急、无助甚至恐惧。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将这类心理现象称之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显然,体育后进生、学困生是“习得性无助感”的高发儿童。

这些学生容易成为自我思想和习惯的囚徒,他们常常游走于自己的活动圈子,很少与他人对话、交往,甚至形成心理上的“自闭”。

笔者积极探寻儿童体育“习得性无助感”的现象成因,并努力寻找对策,消除儿童的“习得性无助感”。

一、儿童体育“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体育教学由于蕴含着体能、体技训练而具有“不确定性”。

一些“体感”好的学生对动作要领掌握得又快又准,而一些后进生则一直犯着同样的错误,在遭遇多次挫折后,学生经常产生“无能为力”甚至产生“放弃”想法。

例如在跳高练习中,一位孩子因为偶尔的一次碰杆而产生了对“横杆”的心理恐惧,他经常逃避练习。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情绪很不稳定,表现为“自暴自弃”“心灰意冷”“畏缩”“烦躁”等。

失败的“错误归因”。

学生的某一次活动失败经常会遭到同伴的嘲笑和老师的批评。

由此,学生渐渐地在心理形成了“我不行”的错误归因,形成了消极、逃避的心理。

此外,教学中“情感交流”“技术交流”的不通、不畅甚至缺乏,也容易让学生产生紧张甚至对立的情绪。

在这种消极的情绪下,学生的肌肉更加僵化,进而对动作技能的练习始终不到位,由此导致儿童的“习得性无助感”。

活动的“保护缺位”。

体育活动需要营建儿童安全、自由的心理情境。

在一些体育活动中,教师的保护性器材(如垫子等)不到位、缺位,教师保护的缺位等都会让儿童产生心跳加速、想逃避的心理。

例如一位老师教学“跳山羊”,尽管是在松软的土地上,但教师将山羊调试得较高、后面又是放着小垫子,并且站在旁边观看。

“叛逆学生”背后的习得性无助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叛逆学生”背后的习得性无助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叛逆学生”背后的习得性无助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发表时间:2020-11-24T15:38:34.703Z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2期作者:彭瑾[导读] 一位老师心急的一次次跟我联系,要我无论如何要“救救”他们班一名男生。

彭瑾房县东城小学 442100一位老师心急的一次次跟我联系,要我无论如何要“救救”他们班一名男生。

“我真的对他没办法了,才9岁的孩子,每天骂人,说的话不堪入耳,为博人眼球,搞怪捣乱,别人笑话,他从不脸红,惹急了就骂人。

对老师的劝导不听,批评他,就顶嘴,今天竟然跟英语老师动手了。

哪个老师不是为他好?真是油盐不进的孩子。

”说起浩浩,科任老师都直摆头:“小小年纪,品德很差。

”哪有孩子天生就品德差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甚至乞丐或强盗。

”环境决定论影响着一个孩子的一生,我很期待见到这个“肆意张扬”的孩子。

第一次见面并不太顺利,他是被老师一路“送”到我的咨询室。

跟他谈话很费劲,他的头低着,背也弯着,使我很难看清他的脸,为此,我不得不弯着腰去观察他的表情。

“老师,我挺好的,我没觉得我哪不好。

”介绍完自己,浩浩首先来了这么一句。

一个被“护送”来的孩子,抗拒和防御意识很强,我首先要突破这层墙壁,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咨访关系。

当天,我让他做了一个沙盘,如图:当我问他给自己的沙盘取个什么名字时,他脱口而出:幸福的家。

他是这样描述这个作品的:我希望家就是这样的,有一个大门,会有路灯,最好还有些花;厨房里有薯条和米饭,可以每天吃饱就很开心,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一个沙盘好像打开了他倾述的话匣子,而我的认真倾听和包容的目光给了他尊重和信心。

“其实能来城里上学,我很开心的,在幼儿园老师很喜欢我,说我聪明,可现在很多老师批评我,同学们也瞧不起我,很多次我觉得自己一点自信也没有了,觉得自己没什么用。

如何走出摆烂循环——摆脱“习得性无助”+教学设计 心理健康通用七年级上册

如何走出摆烂循环——摆脱“习得性无助”+教学设计 心理健康通用七年级上册

如何走出摆烂循环——摆脱“习得性无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习得性无助”现象,并了解其表现形式,觉察自我状态;2.了解“习得性无助”形成的原因;3.学习摆脱“习得性无助”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习得性无助”现象,并了解其表现形式,觉察自我状态;教学难点:学习摆脱“习得性无助”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忧忧”心语箱的来信最近,学校的“忧忧”心语箱收到了一封七年级某个学生的求助信。

你是否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和感受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感受和想法呢?是因为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二)习得性无助的概念、表现及形成原因(1)习得性无助: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1967年提出的概念。

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2)习得性无助的表现:○1低成就动机:对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成功的期望,不再指望自己成功。

○2低自我概念:自我认同感低、自我评价不好。

认为自己人际关系不行,学习态度消极。

○3低自我效能:对自己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认为自己能力不行,没有自信。

(3)习得性无助的形成原因:多次负面事件和失败经历(研究发现,大多数初一学生对学习不但愿意探求,而且充满兴趣。

但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完成任务达不到目标后,往往会产生焦虑情绪,而在经历一系列的消极评价后,会让他们失去自信心从而放弃学习。

);不正确的归因(对于“习得性无助”的人,通常会将失败的原因归结到内部的稳定因素中。

比如一次考试的失败,通常会归结于自己学习能力的不足,一次游戏的惨败,通常会归结于自己不够聪明等等。

如此下去,他们会不断地给自己的人生设限,破坏信念,形成恶性循环。

)(三)如何走出摆烂循环,摆脱“习得性无助”(1)尝试更加积极的归因方式检查自己的归因模式,认真客观地去分析失败。

学会在失败时归因于内在、可控且不稳定的因素—我的努力还不够,而不是归因于内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能力不够、没有天赋。

_习得性无助_学生及教育对策

_习得性无助_学生及教育对策

[收稿日期]2002-09-02[作者简介]倪 海(1974)),男,辽宁营口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科学及教育心理学研究。

/习得性无助0学生及教育对策倪 海(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湖北武汉430079)[摘 要] /习得性无助0是指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这种现象是由赛利格曼通过实验在狗的身上发现又在人的身上得到证实的。

/习得性无助0现象具体到学生身上,表现为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低自我效能感和消极的定势等心理特征。

这一现象形成可归于外部因素,但更重要的应归于内部社会学习机制的作用。

对于/习得性无助0学生,教师应采取的主要教育对策有:形成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创设良好班级学习气氛,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以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关键词] 习得性无助;归因;自我效能;教育对策[中图分类号] G40-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638(2002)05-0029-040Learned Helplessness 0in Students and Educational MeasuresNI Hai(Psychology Departmen 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Abstract] 0Learned helplessness 0refers to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behavior that the person sufferring a series of frus tration and failure can .t know what to do about the problem.This phenomenon was tested and detected on dogs and verfied on hu man by Sligman.The phenomenon,as far as students are concerned,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low sel-f motivation,low sel-f con -cept,low sel -f efficacy,and negative set.The arising of phenomenon can be attributed to external factors,but inner factor -i nappropr-i ate social learning system is more important.To these students,teachers should take the educational measures such as giving pos-i tive opinions,creating a good atmosphere for study,instructing the correct way of cottribution,promoting students .sel-f efficacy,helping them to solve the problem correctly and so on.[Key Words] learned helplessness;attribution;sel -f efficacy;educational measure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缺乏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乃至对力所能及的任务也不能胜任,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小学生课堂习得性无助现象教学案例
及反思
长沙市雨花区树木岭小学刘芳芳每一次新学期接手班级教数学,不管是高年级还是中低年级,我都是信心满满地给予课堂最有活力的一面,希望给每个新接受我的孩子们展示我最好的一面,同时也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然而,很多时候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课堂小状况:案例一:
记得四年级上学期我在开始讲“认识更大的数”的时候,我正津津有味地和学生在讨论关于“1亿到底有多大”时,最后排的一位叫浩浩的男孩的桌子突然发出了一声巨响,使得整个课堂节奏突然被中断。

我走到浩浩面前,正想简单地了解下情况,还没来得开口,一群乱七八糟的声音立马填塞了我的耳朵:
“老师,我刚刚看到了,是他在玩溜溜球,然后溜溜球要滚到地上了,他要去捡,凳子一滑就这样了”
“老师,他上课经常这样,已经被其他老师批评过好多次了”
“对的,他成绩倒数第一,还不爱听课,我们经常被他这样打扰,表示很无语”
“老师,他爸爸妈妈也不管他的,他还经常拖欠作业”
“老师……”
我再回头看浩浩,他满脸涨得通红,低着头坐在凳子上。

案例二:
涵涵妈妈经常会跟我在电话里沟通关于涵涵上课是否举手回答问题,说涵涵胆子比较小,上课从不敢举手回答问题,都上四年级了,基本没听老师说过她上课会举手回答问题,偶尔一两次,也是回答得基本听不见声音的那种,可是,涵涵的数学基础还是不错的。

于是,我让涵涵妈妈和涵涵沟通一下,为什么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在涵涵妈妈多次和涵涵沟通的情况下,涵涵终于说出了原因,原来,在二年级的有一次学习乘法的口诀时,涵涵举手回答关于九九多少时答错了顿时引得全班哄堂大笑,事后虽然老师安慰了涵涵,但是涵涵从此对举手回答问题产生了很大阴影。

案例三:
有一次在上四年级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练习课,由于这个内容已经连续上了快接近一个星期了,同学们已经掌握得还不错,于是,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既然我们已经把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学得很好了,我现在要抛出一个很难的题目来考考大家,你们是否有勇气接受挑战?”“好!”孩子们大声回答,于是我写下了一个四位数除以两位数题目。

环顾一下整个班级,孩子们已经开始动手计算了。

我走下讲台,想看看孩子们具体计算过程。

在走到晨晨跟前时,我却停下了脚步。

晨晨只是把题目写在了练习本上,然后却并没有继续计算下去的意思。

“怎么呢?是不会计算吗?”我轻声问题,顺便扫顾了一下她的练习本,上面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练习画满了钩钩,应该不是不会算理
的原因。

“嗯嗯,我觉得有点难,妈妈说过我基础只有一般,只要掌握基础知识就好了,难的题目我不会做,也做不了。


我鼓励她先把第四位数用手遮住,像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那样先计算试试。

然而,她还是深深地把头埋了下去。

这三个案例,充分表现了孩子们对于课堂学习的“习得性无助”现象,所谓“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感到自己无能为力的一种失助状态。

孩子们在学习行为中,因为遭受的失败,并感觉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就会出现并固执己见,不能吸收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消极的方式重复不变地对待学习问题。

这三个案例中的孩子们,都有类似这样的问题。

针对孩子们课堂出现这样的“习得性无助”学习现象,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点进行反思:
一:教师是否真正了解了孩子。

比如案例一的浩浩,事后我了解到浩浩家里爸爸妈妈都是做玩具生意的,因为每天忙于做生意,疏与照顾浩浩,并固执地认为以后浩浩“子承父业”将来也是跟着爸爸妈妈做生意,认得几个字就行了,读书成绩好坏都无所谓。

而浩浩呢,并没有说自己真的一点都不想读书,而是自己每次都想努力有一点进步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以读书没用的话语来压倒他。

长此以往,浩浩就对学习真的没有一点要进步的想法了。

最终,经过与家长的多次沟通,浩浩爸爸妈妈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观念,也让浩浩重新端正了学习态度。

二: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评价非常重要。

课堂评价,不仅仅是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也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的,案例二中的涵涵就是因为受到了同伴的否定评价而对举手回答问题产生了阴影。

孩子们还小,需要更多的鼓励与肯定,在教师和学生评价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赏识为主,再适当指出不足,尽量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根据涵涵妈妈反馈的信息,我找到了涵涵不肯回答问题的原因,于是在一次全校进行的教学公开课上,我设计了一个环节,闭着眼睛喊几排几座的学生回答问题,我把涵涵的座号记在心里,然后装作不经意地喊出她的座位号让她回答问题。

当着全校那么多教师的面,我明显感觉到了涵涵当时的紧张,我微笑着,带着鼓励性地看着她,停顿了好久,她终于轻轻开口说出了答案。

我马上肯定地说道:“对于烙饼问题的烙饼过程你说的真好,真对,你能再大声地说一次吗?我怕还有部分同学和后排的老师们没有听到。

”停顿了几秒,涵涵终于又大声把答案复述了一遍,霎时,课堂的掌声立刻响起,我也看到了涵涵脸色开心的笑容,以后,涵涵课堂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也明显增多了!
三:家长对孩子们的正面鼓励也很重要。

案例三中的晨晨,在遭遇难题的失败次数过多,以至于家长对她失去信心,觉得她就限于一般基础水平,也让晨晨对自己的自我评价偏低。

在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练习课结束后,我把晨晨叫到了办公室。

“晨晨,刚刚四位数除以两位数的方法学会了吗?”
“会了,就是先把第四位数遮住,等第三位数算完了再移下来继续按
照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方法继续算。

”(在课堂我已经把这个方法和学生总结过了)
“那好,我要再考考你。

”说完,我写了一个五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题目在本子上,并同时递给了她笔。

晨晨接过笔,再一次埋下了头。

“照刚刚说的方法试试,”我说道:“这个题目目前班上还没有哪位同学尝试做过,不过我相信你可以做出来,而且非常相信。

”我坚定地看着她。

晨晨抬了一下头,低下头,开始计算,她先遮住后两位数,算完前三位数,然后迟疑了一下,松开手,遮住了最后一位数,把第四位数移下来继续算,算完之后,她抬头看了下我,然后松开手,接着算下去,最终她出色地完成了就算过程。

“你做得非常好,”我笑着说道:“我相信你以后完全可以挑战更高难度的题目。


当然,我们在课堂上遇到的关于这种习得性无助的现象还有很多,造成的原因也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孩子们的成长环境,教师、家长的教育方式,社会或者同伴之间的各种相处方式以及自身的一些因素等等。

面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我们在处理问题的同时更应该去反思,透过现象多去了解孩子,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多以孩子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多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其实,作为教育者,在教导孩子们的同时自身也在相应的成长,而这种成长无疑是最具快乐而且有意义的。

正如心理学家泰勒-本沙哈尔所说:“在追求有意义
并快乐的目标时,我们并不是在消磨时间,而是让时间发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