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学案

合集下载

《诫子书》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

《诫子书》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

《诫子书》的优秀教案《诫子书》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诫子书》的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赏析精彩妙点,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殷殷教子之情,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魄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由题入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我国古今有著名的家训,家书。

如: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

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著名的《诫子书》,即告儿子的一封家书。

题目表明文章的内容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这是他自己学习修养经验的结晶,修身治家之道的概括。

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课件出示: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山东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世称诸葛武侯。

著有《诸葛亮集》。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

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3、找单个学生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

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幻灯出示:(1)字的读音夫(fú)淫(yín)慢险躁(zào)遂(suì)穷庐(lú)(2)语句停顿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15课《诫子书》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15课《诫子书》教案
2.教学难点
-文言文句式: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如倒装、省略等,提高阅读能力。
-文化背景:了解诸葛亮及其时代背景,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课文内涵:把握课文的深层内涵,如如何修身养性、立志成才等。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教诲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举例解释:
-如在教学难点中,教师应针对文言文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如“非……无以……”的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其表达的含义和用法。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较为吃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句式解析,通过举例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能够将课文中的教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参与度不高,我需要在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重点词语: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并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名句解析:分析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内涵,理解其哲理。
-诸葛亮教诲:领悟诸葛亮教诲儿子的良苦用心,认识修身齐家、勤学励志的重要性。
举例解释: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讲解“淡泊”一词,引导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意义,即远离名利,专心向学。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淡泊”、“明志”、“宁静”和“致远”这四个重点词语。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句式,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修身齐家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诸葛亮与儿子的对话,体验古人的教诲方式。

初中七年级语文《诫子书》精品备课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诫子书》精品备课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诫子书》精品备课教案诸葛亮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七班级语文)《诫子书》精品备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初中七班级语文《诫子书》精品备课教案一教学目的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

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慧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

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二、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解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解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新课标语文《诫子书》学案1

新课标语文《诫子书》学案1

《诫子书》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3.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课前预习】一、重点字词1.夫(fú):语气词,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3.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4.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5.淡(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6.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7.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8.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9.广才:使才智广博。

10.淫(yín)漫:过度怠慢。

漫:怠惰,淫:过度。

二、作者作品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人,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

幼年时随叔父避乱荆州。

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辅佐刘备建立蜀国,被任命为丞相,后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封武乡侯,领益州牧。

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善计谋,通兵法,深得将士爱戴。

234年,病死军中。

代表作有《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课堂探究】1.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俭以养德”与“静”是否无关?3.朗读,积累词句: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拓展练习】阅读诸葛亮的《诫外甥书》,从中找出你认为有警示作用的句子写下来并翻译。

诫外甥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

使庶(shù)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xián)吝(lìn),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诫子书教案优秀6篇

诫子书教案优秀6篇

诫子书教案优秀6篇诫子书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4、赏析精彩妙语,积累名言警句。

5、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夫君子之行(fú)淫慢则不能励精(yín)遂成枯落(suì)2、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文短意长,言简意赅。

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寄予了诸葛亮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一)整体感知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

“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3)把握重读和轻读。

(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教师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文言字词。

第16课《诫子书》导学案

第16课《诫子书》导学案

16诫子书学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读准字音,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3.结合作者生平,理解文意,体会文章主旨。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夫.君子之行()草庐.()淫.慢() 淡泊.()遂.成枯落()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

(2)静以.修身。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非志.无以成学。

(5)淫慢则不能励精..。

(6)险躁则不能治性..。

(7)意.与日去。

(8)遂.成枯落。

(9)悲守穷庐..。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今义:(2)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今义:(3)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今义: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文学常识填空。

《诫子书》选自《》,作者是,字,时期著名的家、家。

课堂探究1.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2.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3.作者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道理?素养提升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太,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第15课《诫子书》学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诫子书》学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诫子书》学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一、教学内容
第15课《诫子书》教案针对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诫子书》全文诵读与解析,重点词汇、句式学习,作者诸葛亮生平介绍及其思想教育意义探讨。具体内容包括:
1.《诫子书》全文诵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理解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诫子书》的基本内容、教育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文言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文言文中的句式和词汇。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诫子书》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实践“静以修身”。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用文言文的句式表达现代观念。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诫子书》的基本内容。这是一封诸葛亮给儿子的信,教导他如何修身养性、勤俭节约。这些观念是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具有指导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诫子书》中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诸葛亮的教育观念,了解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道理。
6.注重课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本次教学,我认识到课后反思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总结每次课程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年级新人教版《诫子书》教案设计(精选5篇)

七年级新人教版《诫子书》教案设计(精选5篇)

七年级新人教版《诫子书》教案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七年级新人教版《诫子书》教案设计16、诫子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朗读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过程与方法:1.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对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2.弄清文章的层次,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1.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理解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背诵课文,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2.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学要点:1、检查预习,整体感知;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3.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一)预习步骤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3、大声朗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4、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精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

夫(fú)淡泊(dàn)(bó)淫(yín)慢遂(suì)庐(lú)2、解释下列词语。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静〕屏出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明确、坚定。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广才〕增长才干。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去〕消失。

〔枯落〕凋落,衰落。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二、创设情境,趣味导入“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诫子书教学设计6篇

诫子书教学设计6篇

诫子书教学设计6篇诫子书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诫子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诫子书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2.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3.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章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板书标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停顿和字音。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诸葛亮写《诫子书》用意是什么?明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培养自己的品性,字里行间透露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板书:谆谆告诫、修身自学】(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第15课《诫子书》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诫子书》的基本内容、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道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在生活中践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诫子书》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代家书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也遇到了一些挑战。首先,文言文的句式和词汇对于他们来说是个难点,需要我在教学中更加细致地解释和引导。通过对比古今语言,我发现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课文的实际意义。
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我注意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一观念引发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将这一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然而,如何内化这些价值观,使之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仍是一个需要我继续探索的问题。
举例:
-在解释古代家书文化时,可以通过对比现代通讯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代家书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文言文句式的难点,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解释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在价值观内化方面,教师可以设计实际案例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课文中的价值观。
-在写作技巧方面,教师可以提供示例,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诫子书》的基本内容。这是一封诸葛亮给儿子的家书,强调了修身养性、勤俭节约的重要性。这些观念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例子。比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节俭来培养品德。

《诫子书》教案(6篇)

《诫子书》教案(6篇)

最新《诫子书》教案(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获得成功、进步教学质量的根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诫子书》教案篇一1、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2、掌握文言言阅读方法,学会疏通文意;3、理解文章内涵,把握父对子的殷殷深情。

1、掌握文言言阅读方法,学会疏通文意;2、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一、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同学们知道杜甫笔下写到的是古代哪位精英吗?对就是诸葛亮。

今天,我们来学他的一篇家训,解读那蕴含“慈父情,谆谆教子意”的《诫子书》,领悟名人的教育风范,品味出先贤的修身之道。

二、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介绍三、整体感知1、读课文,划分节奏。

2、小组内翻译课文,老师抽查补充。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四、文章层次划分文体:议论文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第二层:阐述“静”与“学”的辩证关系。

第三层:告诫儿子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五、小结六、布置作业:1、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找出句子品读;2、请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对你的启示;3、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类现象。

4、试背诵课文。

一、导入:《诫子书》全文86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化道理,但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今天我们继续来看看这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是如何对儿子进展教导的。

二、研讨课文:1、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2、请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对你的启示;3、完成课本p86第三题。

三、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类现象。

四、写作特点分析学习反面〔或否认的角度〕阐述观点。

诫子书教学设计范文(3篇)

诫子书教学设计范文(3篇)

诫子书教学设计范文(3篇)【篇1】诫子书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朗读背诵课文,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难点】积累警句,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学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课前准备】课件、配乐朗读。

【精彩课堂】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这节课我们将重点研讨诸葛亮写给其儿子的一封家书《诫子书》。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背景链接《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万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3.文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①意与日去(古义:离开,这里引申为“消失”;今义: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②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2)词类活用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明确)②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增长)(3)一词多义(4)重点句式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介词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交流点拨】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诫子书 学案

 诫子书 学案

16.诫子书一、创作背景1.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54岁)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2.有关家书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二、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三、【阅读训练一】【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2)俭以养德()(3)非宁静无以致远()(4)淫慢则不能励精()(5)险躁则不能治性()(6)多不接世()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4.用课文原句填空。

《诫子书》》学案

《诫子书》》学案

《诫子书》》学案《<诫子书>学案》一、学习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诫子书》。

2、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3、领悟文中蕴含的修身治学的道理,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意。

(2)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殷切期望,理解文中的修身治学之道。

2、难点理解文中的深刻哲理,并能将其与自身实际相结合。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 年-234 年 10 月 8 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背景介绍《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繁忙的军政事务使他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

在他离世前,深感有必要对儿子进行教诲,于是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诫子书》。

四、朗读课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夫(fú)淫(yín)慢励精(lì jīng)险躁(zào)遂(suì)2、再读课文,读出节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五、字词释义1、夫君子之行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之:结构助词,的。

2、静以修身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3、俭以养德俭:节俭。

养:培养。

4、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5、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达到。

远:远大目标。

6、夫学须静也学:学习。

15诫子书学案一

15诫子书学案一

15.诫子书【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学习重点、难点】1.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2.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一、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二、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

②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

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教师参与讨论。

难点预见:A、词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B、句子: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一、反馈展示:
1.《诫子书》选自,作者,字,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我们以前学过他感人肺腑的课文《》,陆游对这篇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

2.给粗体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夫.君子之行.()澹.泊.()淫.慢()则不能lì()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遂.成枯落()悲守穷l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
①夫君子之行.②非澹泊
..无以明志
..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
..④非志.无以成学
⑤淫慢
..则不能励精⑥险躁
..则不能治性
..
⑦年与时驰.⑧遂.成枯落⑨悲守穷庐
..
4.背诵默写
夫君子之行,,。

非澹泊无以明志,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淫慢则不能励精,。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精读课文,疏通文意
5、小组合作学习:
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6、师生讨论交流,解决疑难句子
三、研读赏析课文
7.解题
8.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或亮从哪几个方面来告诫和勉励儿子的?)
四、课堂练习,总结提升
9.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10.在《出师表》一文中也有能体现诸葛亮的淡泊名利的思想的语句是,。

11.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回答后面问题。

章武三年春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②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③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注释】①笃:病重。

②竭:用尽。

③敕:告诫,嘱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必能安.国:若嗣.子可辅:事.之如父:
2.翻译句子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3.请写出一个人们陈赞诸葛亮高风亮节的成语。

4.近人游俊曾写过一副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你知道其中的“两表”“三顾”“一对”分别是指什么呢?
两表:三顾:一对:
5.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参考示例,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东和:收二川:
七擒:北拒:排八阵:
中考链接
(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①行:操行。

②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

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

⑤淫漫:荒淫,怠惰。

⑥励精:振奋精神。

⑦意:意志。

⑧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非学无以广才()悲守穷庐()又相天子()2.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
夫君子之行()险躁则不能冶性()
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五、谈感受,说启发
1、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2、积累与文章相关的名言警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