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导学案答案
15《诫子书》导学案(含答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语文七上《诫子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和警句,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结合诸葛亮的生平,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领会古人思想观念中修身与治学的联系,并将其用运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中。
学习重难点:重点:感受并领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魅力。
难点:深刻体会修身治学之道,明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深刻内涵。
学法指导: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划分文章节奏,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重点关注“静”“俭”“明志”“淡泊”“致远”等词的内涵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常识积累】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字,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
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
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
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
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
有《诸葛亮集》。
【知识链接】《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8岁幼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敦敦教诲与殷切期望尽在此书中。
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也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读准字音】夫.()君子之行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年与时驰.()遂.()成枯落悲守穷庐.()【字词梳理】1.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2.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3.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_ 4.非志无以成.学_______________ 5.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6.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_7.年与时驰._______________8.意与日去._______________9.遂.成枯落_______________ 10.悲守穷庐._______________【朗读练习】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
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板书<诫子书>)(二)初读,读熟课文: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三)精读,疏通文意:1、自主学习: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准备发布.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1)巩固强化:A、词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B、句子: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七年级-诫子书-导学案及答案
诫子书
主 备
初一组
使用者
审 核
教研组
课 型
新授
时 间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学习重点
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学习难点
学法导航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4.背诵默写
夫君子之行,,。非澹泊无以明志,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淫慢则不能励精,。,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环节四:精讲点拨,释疑解难(导学-查)
1、解题:“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诫子书”,即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以此为题,表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 习 活 动
环节一:激趣导入,目标领航(明标)
《诫子书》选自,作者,字,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我们以前学过他感人肺腑的课文《》,陆游对这篇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
环节二:学案导学,自主学习(自学-查)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夫君子之行()澹泊()淫慢()则不能lì()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遂成枯落()悲守穷lú()
2,在《出师表》一文中也有能体现诸葛亮的淡泊名利的思想的语句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环节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互学-查)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夫君子之行②非澹泊无以明志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④淫慢则不能励精
⑤险躁则不能治性⑥年与时驰
[人教部编版]秋七上语文第课《诫子书》导学案(含答案)
03
主题探讨
主题思想
总结词
文章通过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诲,强调了修身养性、治学成才的重要性,表达了 诸葛亮对后代的殷切期望。
详细描述
文章中,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树立远大志向,并强调了学习与实 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诸葛亮也表达了对后代子孙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 成为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诫子书》,掌握学习的方法和 技巧,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02
课文解析
文章大意
总结词
文章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诲,强调了修身养性、节俭、谦虚等品德的重 要性。
详细描述
文章开头强调了静心养性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内心宁静才能明理。接着,诸葛亮 指出节俭和谦虚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品质,告诫儿子要注重培养这些品质。最后, 诸葛亮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并鼓励儿子要不断追求进步。
[人教部编版]秋七上语文第课 《诫子书》导学案(含答案)
授课教师:
23-12-29
目
CONTENCT
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主题探讨 • 课后练习 • 答案及解析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
三国时期背景
三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葛亮为了教育其子,写下了这篇《 诫子书》,强调修身养性和静心学习的重要性。
D. 安静和节俭是修身 养性的重要方法。
填空题
填空题1
《诫子书》中提到“____之行, ____之志”,强调了品德修养的 重要性。
静、俭
答案
问答题
问答题1
请简述《诫子书》的主要内容。
问答题2
《诫子书》中提到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 静无以致远”如何理解?
《诫子书》导学案及练习附答案
《诫子书》导学案及练习附答案(3)非宁静无以致远( )(4)非志无以成学( )(5)慆慢则不能励精( )(6)险躁则不能治性( )(7)年与时驰( )(8)意与日去( )(9)遂成枯落( )(10)悲守穷庐( )2.翻译下列句子(10分)(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4分)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2分)5.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2分)6.《诫子书》跨越了一千七百年时空,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请就此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2分)【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1.(1)用,用来(2)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3)实现远大目标(4)达成,成就(5)懈怠,懒惰(6)通“冶”,陶冶性情(7)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8)消逝,逝去(9)于是,就(10)房子2.(1)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3.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4.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非澹泊无心明志,非宁静无心致远。
6.可以围绕全文总谈,也可以就某一名句而谈,但不要脱文而空谈。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1.2.3.4.5.6.7.8.9.10.。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诫子书》学生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诫子书》学生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培养文言语感;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3.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学习难点】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知识链接: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课前预习】【探究学习】任务一: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任务二:本文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找出相关语句。
A层【归纳提升】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A层【巩固练习】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分)(1)无以致.远()(2)意与日去.()(3)不能治.性()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5.诫子书素养目标1.熟读成诵,掌握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研读课文,赏析精彩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3.品读课文,领会作者观点,汲取精神养分。
第1课时◎重点: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理解课文内容。
知识链接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经常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即提出“联吴抗曹”策略,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后,拜他为丞相。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曹魏,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
诸葛亮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着自己的子孙。
他“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均义无反顾地为国捐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情境预设营造良好家风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
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和傅雷《傅雷家书》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感受他的高风亮节,聆听他对子孙的谆谆教诲吧!【预习导学】【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诸葛亮在后世极受尊崇,成为后世的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1.重点字音。
夫.()君子之行淫.()慢则不能励精遂.()成枯.()落险躁.()则不能治性拓展:文中“夫”用于句首,表示发端;与“”中的“夫”读音相同,表示感叹。
它的另一个字音读“”,组词为“”。
2.重点词语。
(1)淡泊:(2)明志:(3)致远:(4)淫慢:(5)励精:(6)险躁:(7)治性:(8)驰:(9.)枯落:(10)穷庐:3.填空。
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七年级第4单元第15课《诫子书》
第15课 《诫子书》导学案要点填空知识要点《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短意长,言简意赅,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文章概括了诸葛亮做人治学的经验,从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寄予了诸葛亮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1.为加点字注音夫.( ) 淡泊..( )( ) 淫.慢( ) 遂.( ) 庐.( ) 2.解释下列词语。
夫:静:淡泊:明: 淫慢: 励精: 险躁: 治性: 驰: 去: 枯落 致远: 广才:3.划分文章结构层次4.诵读断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勤学励志修身养性珍惜年华诸葛亮的《诫子书》,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作品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夫①君子之行,静②以③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④无以⑤明志⑥,非宁静无以致远⑦。
①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②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③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④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课《诫子书》第1课时 同步导学案
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诫子书》第1课时一句话目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一、课前一赛: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常识、感知文章内容、识记生字词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 )A.静.以修身静:屏除杂念和干扰无以明.志明:明确、坚定B.无以致.远致:达淫.慢淫:放纵C.不能励.精励:振奋险.躁险:危险D.不能治.性治:治理意与日.去日:每天2.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诚子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他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B.文章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个“躁”字,对比鲜明。
C.文章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D.《诚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勉励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息惰险躁。
二、独立自主学习: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圈画疑难问题。
1.解题:《诚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オ,非志/无以成学。
(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三、合作探究+展示引导学习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
探究不成的,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师参与讨论。
(1)词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2)句子: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菱,多不接世。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统编版)
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理解文意。
结合作者(诸葛亮)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重点难点】1.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2.体会文章主旨,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识作者、知文体1.作者名片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早年隐居隆中,后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建立蜀汉,拜为丞相。
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尽心辅佐,被封为武乡侯。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2.《诫子书》只有86个字,为什么把它称为“书”呢?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意思是信;又称“尺牍”“信札”,多记事陈情。
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
在历史的发展中,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据推测,这封信是诸葛亮写给自己的孩子诸葛瞻的。
诸葛瞻出生的时候,诸葛亮年纪已经很大了,诸葛亮给他的哥哥写信时,曾经这么评价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意思是说诸葛瞻虽然聪明,但心性早熟,恐怕成不了大器。
所以诸葛亮在儿子8岁时写了这封信。
★任务二:初读文、练朗读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朗读指导“诫子书”的“诫”是劝解、告诫的意思,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全文,读出父亲对八岁的孩子劝诫的语气。
(1)发语词读重音:夫/君子之行夫/学须静也(2)表品格的实词读重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才/须学也(3)否定词读重音: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4)把握反问句的深情语调: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二、探究案★任务三:疏通文、知晓意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六课《诫子书》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六课《诫子书》导学案【文章主旨】《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原文注释译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行】操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清心寡欲,不慕名利。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才】才干。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慢则不能励精】过度享乐和怠惰就不能振奋精神。
慆(tāo)慢:漫不经心。
慢:懈怠,懒惰。
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赏析精彩妙点,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殷殷教子之情,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魄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由题入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我国古今有著名的家训,家书。
如: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
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著名的《诫子书》,即告儿子的一封家书。
题目表明文章的内容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这是他自己学习修养经验的结晶,修身治家之道的概括。
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课件出示: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山东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世称诸葛武侯。
著有《诸葛亮集》。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
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3.找单个学生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
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幻灯出示:(1)字的读音夫(fú)、淫(yín)慢、险躁(zào)、遂(suì)、穷庐(l ú)(2)语句停顿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
《诫子书》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3、通过品读课文,培养古典文学素养,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学习重点】1、背诵课文,积累警句;2、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情感,品读赏析精彩妙点。
【学习时间】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幅对联“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副对联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诸葛亮)诸葛亮是千古良相,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后人眼中他更是智慧的化身。
,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有关资料1、题目解说:“诫子书”,诫:警告,劝告。
子: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
文中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字典中的含义很多,这里指信。
诫子书的含义就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带有警告性质的信。
2、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3、写作背景《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文短意长,言简意赅。
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寄予了诸葛亮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三、预习设计1、请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补写完整。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精推2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精推2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诵读课文,掌握词句意思。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以朗读法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汲取精神养料,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殷殷期盼之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法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置换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朗读感知放声朗读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用心解读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的?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
1、自译与质疑想结合。
2、补充注释:以:用来;广才:使……广博成学:成就励精:振奋年与时驰:年华意与日去:意志;岁月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部编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附答案
15《诫子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重点】赏析精彩妙语,积累名言警句。
【学习难点】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自主学习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夫君子之行(fú) 淫慢则不能励精(yín) 遂成枯落(suì)2.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文短意长,言简意赅。
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寄予了诸葛亮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三、合作探究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
“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3)把握重读和轻读。
(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教师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文言字词。
诫子书导学案答案
《诫子书》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三、合作探究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4.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所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
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四、开阔视野1、吴用,诸葛亮;《水浒传》,《三国演义》;赵云,智勇双全,浑身是胆。
2、火烧博望坡(40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火烧新野/舌战群汝/智激周瑜/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
第二课时一、基础练习3、(A)4、a b e d c 6、(D) 7、(C)二、默写(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6)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三、知识点梳理(一)一词多义1、以:(1)(来)(2)(因为)2、行:(1)(操行,品德)(2)(走)3、成:(1)(达成,成就)(2)(于是)(二)古今异义 1、慢:懈怠 2、修养(三)词类活用 1、志:明确志向 2、广:增长 3、远:远大的目标(四)特殊句子 1、判断句 2、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四、课堂检测1.答案:(1)陶冶(2)因为(3)生病(或生重病) (4)多次(或屡次)2.答案:要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3.答案:(1)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向;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实现远大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导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三、合作探究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4.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所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
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四、开阔视野
1、吴用,诸葛亮;《水浒传》,《三国演义》;赵云,智勇双全,浑身是胆。
2、火烧博望坡(40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火烧新野/舌战群汝/智激周瑜/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
第二课时
一、基础练习
3、(A)
4、a b e d c 6、(D) 7、(C)
二、默写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知识点梳理
(一)一词多义
1、以:(1)(来)(2)(因为)
2、行:(1)(操行,品德)(2)(走)
3、成:(1)(达成,成就)(2)(于是)
(二)古今异义 1、慢:懈怠 2、修养
(三)词类活用 1、志:明确志向 2、广:增长 3、远:远大的目标(四)特殊句子 1、判断句 2、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四、课堂检测
1.答案:(1)陶冶(2)因为(3)生病(或生重病) (4)多次(或屡次)
2.答案:要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3.答案:(1)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向;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实现远大目标。
(2)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翻译: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我一次沐浴,要三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
吃一顿饭,要三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唯恐(因怠慢)失去人才。
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你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
(你)能不慎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