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诫子书》导学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学习重点】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难点】
1.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2.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知识链接】
1、作者名片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官至丞相。

少年时父母双亡,早年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娶黄承彥之女黄氏为妻。

2.背景链接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万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一、基础过关:
1.《诫子书》选自,作者,字,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我们以前学过他感人肺腑的课文《》,陆游对这篇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
道:,。

2、字音
淡泊
..( ) 淫.慢( ) 励精.( ) 险躁.( ) 年与时驰.( ) 遂.( ) 穷庐.( )
3、根据拼音写词语
淫慢则不能lì()精险zào()年与时chí()
suì()成枯落悲守穷l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
(1)诫.子书()(2)夫君子之行.()
(3)非澹泊
..()(4)非宁静无以致远
..()(5)非志.无以成学..无以明志
()(6)淫慢
..()
..则不能励精()(7)险躁
..则不能治性
(8)年与时驰.()
(9)遂.成枯落()(10)悲守穷庐
..()
(11)俭以养德
..()
..()(12)多不接世
(13)非学无以广才
..:() (15)意与日.去()
(16)年与时驰.()
4.翻译下列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
(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
(7)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
(8)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5.背诵默写
夫君子之行,,。

非淡泊无以明志,。

,才须学也,,。

淫慢则不能励精,。

,意与日
去,,多不接世,,将复何及!
6.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
是:,。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二、整体感知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总括:
分析:作者于篇首告诫子孙首先要,因为“德”是做人之基。

那么如何立德呢?即“静”与“”,因为只有思想清净了,然后才能思考周密,坚定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夫学须静也……险躁则不能治性”接着又阐发了和之间的关系,要想有才
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过程中又必须有“静”心,如果一个人无静心,无恒心,则是求学与修身之所忌。

“年与时驰……将复何及”在篇末,又叮咛年华易逝,要。

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1.“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4.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

而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
4、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诫子书(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
③年与时驰( )④非志无以成学(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
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诸葛亮还有一篇《诫子书》,全文如下:
夫酒之设(安排),合礼致情(合乎礼节,表达情意),适体归性(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 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

主意未殚(尽),宾有余倦(稍有倦怠),可以至醉(可以饮到酒醉),无致迷乱(丧失理智胡来)。

1、写出加点词的意思
酒之设.( ) 此和.之至( ),
2、翻译句子
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诫子书》谈的是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诫子书导学案答案
6、用课文原句填空。

答案:(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险躁则不能治性
二、整体感知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交流点拨】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交流点拨】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分析:作者于篇首告诫子孙首先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因为“德”是做人之基。

那么如何立德呢?即“静”与“俭”,因为只有思想清净了,然后才能思考周密,坚定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夫学须静也……险躁则不能治性”接着又阐发了才和学之间的关系,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中又必须有“静”心,如果一个人“淫慢”与“险躁”无静心,无恒心,则是求学与修身之所忌。

“年与时驰……将复何及”在篇末,又叮咛年华易逝,要珍惜时间。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1.“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交流点拨】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
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3.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

而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
学习和做人。

4、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课内阅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诫.子书( ①告诫)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②振奋,振作)
③年与时驰.( ③消失,逝去)④非志.无以成学( ④立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①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②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课外阅读:夫酒之设(安排),合礼致情(合乎礼节,表达情意),适体归性(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 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

主意未殚(尽),宾有余倦(稍有倦怠),可以至醉(可以饮到酒醉),无致迷乱(丧失理智)。

1、(1)安排(2)和谐
2、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还有余量,稍有倦怠,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的程度。

3、谈了饮酒问题。

待人接物,饮酒要控制酒量。

适度而止,不可失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