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6课《诫子书》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诫子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e500b7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70.png)
- 思想深度:课文中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生活体验来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诫子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劝诫朋友或家人改正错误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智者诸葛亮如何通过家书教育子女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诫子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在学习古文时的兴趣与挑战。首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代的家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很想知道古人是如何教育子女的。这种兴趣成为了他们学习课文的良好动力。
然而,古文的句式和词汇确实是学生们的难点。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来解释,但仍然感觉到有些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可能需要在以后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古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文阅读技巧。
3. 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诸葛亮的教育观念中提炼出有益于个人成长的智慧,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课文中寓意深刻的句子,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5. 道德修养与表现: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诚实守信、勤奋节俭、尊敬长辈等道德品质,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诫子书》的基本内容和背景。这是一封三国时期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书,强调了修身养性、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它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个缩影,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诫子书》公开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诫子书》公开课获奖教案_0](https://img.taocdn.com/s3/m/238303256bd97f192279e9cc.png)
16、诫子书诸葛亮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2、掌握文章内涵。
学习重点:1、积累“淡泊”“明志”等实词的涵意;2、掌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学习难点:1、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导入:千古忠魂诸葛亮不仅是杜甫、陆游笔下的精英良相,更是后人眼中智慧的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及后人的谆谆教诲。
一、走进诸葛亮诸葛亮(181—234)三国时蜀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字孔明,号卧龙,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后来他辅佐后主,北抗强魏,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他以自身言行激励着自己的子孙,深为后人传诵。
本文一般认为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
二、放声朗读: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名家朗读诵读:央视主持人王雪纯四、识记重点词语1、静:2、淡泊:3、明志:4、致远:5、励精:6、险躁:7、治性:8、将复何及:五、翻译课文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六、合作探究:一、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本文进行了论述?1、修身立志;2、勤奋学习;3、珍惜时间。
二、试分析文中“静”“志”“诫”的内涵。
1、“静”的内涵:(如何理解文中的“静”?)2、“志”的内涵:3、“诫”的内涵:(作者写此信的用意是什么?)三、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需具备几个条件?七、课堂反馈:(一)解释词语:(二)翻译句子:(三)作者写此信的用意是什么?八、拓展延伸:1、搜集关于“志”的名言并加以理确:(1)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b1b818c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c7.png)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诫子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能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学习诸葛亮的智慧和品德。
3. 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2)理解文章主旨,体会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静"的含义及其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
(2)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其语言风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成就一切的基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人修身养性的名篇——《诫子书》。
2. 提问:谁知道“诫子书"是什么意思明确:“诫”是告诫、劝勉的意思,“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即书信。
《诫子书》就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旨在告诫、劝勉的信。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 介绍作者诸葛亮。
明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他一生效忠刘氏父子,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的智慧和品德深受后人敬仰。
2.介绍写作背景。
明确: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
诸葛亮为了国家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诫子书》,告诫儿子要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 检查字音。
夫(fú) 淫(yín) 慢淡泊(dàn bó) 险躁(zào) 穷庐(lú) 遂(suì)4.全班齐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告诫,希望儿子能够修身养性,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才华的人。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babe3f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86.png)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教案一. 教材分析《诫子书》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一篇家书,也是古代家书中的佳作。
全文短小精悍,语言优美,内容涉及人生哲学、家庭教育和道德修养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诫子书》,让学生了解古代家书的特点,领略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同时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从中受到启示。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针对《诫子书》这样的家书,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家书的特点,并引导学生从文中感受到王羲之的教育思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诫子书》,了解家书的特点,领略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王羲之的教育情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诫子书》,了解家书特点,领会王羲之的教育思想。
2.难点:分析家书的特点,深入理解文中的教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背诵,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
4.案例分析法:以《诫子书》为例,分析家书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诫子书》全文及其注释,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等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诫子书》,了解家书的特点,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事迹,为学习《诫子书》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诫子书》全文,要求学生朗读,注意停顿、语气、节奏等方面的把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6课《诫子书》公开课教案 (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6课《诫子书》公开课教案 (1)](https://img.taocdn.com/s3/m/744c951a5901020207409ccd.png)
《诫子书》公开课教案(安庆九中支教老师)一、教材分析:《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二、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初读熟读成诵。
2、研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精读妙点,赏析精彩语句。
三、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2、引导学生理解“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时代意义。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熟读成诵:1、解题: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学生自由朗读。
3、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示例:课文句式整齐,琅琅上口,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学生齐读)l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l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l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l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4、指定学生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三)研读,理解文章内容:1、自主学习。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fd79d63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5.png)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诫子书》教科书书名:七年级上册(部编版)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4年8月教学目标1.准确并且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文章内容,品读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3.理解诸葛亮的为人和家风对后辈成才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了解文章内容,品读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教学难点:1.了解文章内容,品读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2.理解诸葛亮的为人和家风对后辈成才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课前自主学习,基础过关】一、字词积累,基础过关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据音写汉字。
淡泊.(bó)励(lì)精遂(suì)成枯落险躁(zào)穷庐(lú)年与时驰(chí)2.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夫/君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不看书)①静以....(没办法 / 明确志向)..修身(宁静专一 / 来)②非淡泊无以明志③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 / 振奋)④意.与日.去(意志 / 岁月)二、自主学习,感知内容。
1.结合课下注解疏通文意,尝试翻译课文。
2.我的疑惑。
【课中创设情境,合作释疑】一、创设情境,布置任务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时年已经53岁的诸葛亮,不顾重病缠身,在五丈原军中给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信。
由于军务在身,诸葛亮无法亲自将书信交给儿子,只能由他人代为传送。
今天,我们将穿越到建兴十二年,化身为送信人,帮助诸葛亮将这封《诫子书》交给诸葛瞻,同时代替诸葛亮完成三项任务。
二、合作探究,释疑解惑【学习任务一】读书信·读家书之韵味1.读准字音。
2.读对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人教版(2016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2016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bbfeab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8a.png)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诫子书》中诸葛亮的教育观念,包括静心修身、勤俭养德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诫子书》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挑战和乐趣。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同时也展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发现通过提出与学生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讨论诸葛亮教育观念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主动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这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提升审美情趣:感悟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和深刻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4.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写作兴趣,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5. 塑造良好品格:学习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7. 拓展阅读:推荐与《诫子书》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提高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2. 培养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诸葛亮的教育观念,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解读,提高思辨能力。
3. 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理解其含义和修辞手法。
4. 文化背景:了解诸葛亮及其所处时代背景,探讨古代家书的教育意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诫子书》 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诫子书》 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56d819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8.png)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诫子书》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诸葛亮创作的一篇家书。
全文通过告诫子女要修身养性,勤学不辍,珍惜时光,以此来表达作者对子女的期望和关爱。
课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诫子书》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实词虚词的理解、句子结构的分析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家庭、亲情、孝道等主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如何将这些品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迷茫。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将课文中的道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学会从课文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子女的关爱和期望,理解修身养性、勤学不辍、珍惜时光的重要性,将这些品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情感教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的主旨。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课文朗读,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课文节奏。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参考资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958c6d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9e.png)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6诫子书【核心素养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语言建构与运用)2.把握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领会诸葛亮的修身智慧。
(思维发展与提升)【教学重难点】1.熟读文章,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2.把握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领会诸葛亮的修身智慧。
(难点)【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杜甫、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智慧的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板书课题、作者)二、自主学习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著有《诸葛亮集》。
字音字形夫君子之行(fú)淫慢(yín)励精(lì)险躁(zào)遂成(suì)基础积累1.古今异义(1)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跟“快”相对)(2)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险些2.一词多义(1)以①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②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2)志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志向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用作动词,立志(3)学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3.词类活用(1)静以修身形容词用作动词,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2)非志无以成学名词用作动词,立志(3)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4)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4.重点实词与虚词(1)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2)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明确、坚定(3)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4)淫慢则不能励精淫,放纵;励,振奋(5)险躁则不能治性修养(6)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三、文本探究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圈点易读错的字词的读音,划分句子停顿。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f4b269026fff705cc170aaf.png)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朗读背诵课文,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难点】积累警句,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学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课前准备】课件、配乐朗读。
【精彩课堂】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这节课我们将重点研讨诸葛亮写给其儿子的一封家书《诫子书》。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背景链接《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万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3.文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①意与日去(古义:离开,这里引申为“消失”;今义: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②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2)词类活用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明确)②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增长)(3)一词多义(4)重点句式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介词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交流点拨】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诫子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诫子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8cf827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78.png)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诫子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内容概述本公开课以部编本七年级历史教材中的“诫子书”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有趣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代诫子书的特点和意义,并培养其批判思维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理解古代诫子书的定义和特点;- 探讨古代诫子书的作用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道德与价值观念的反思和批判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诫子书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难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念。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 引入主题,通过展示一段古代诫子书的摘录,引起学生兴趣并带入课堂。
概念解释(10分钟)- 讲解诫子书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其起源和编写方式。
案例分析(15分钟)- 分发若干古代诫子书的案例,让学生小组合作阅读、分析和讨论,探讨案例中涉及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小组探究(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研究,选择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尝试编写一份适用于当代的诫子书,思考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总结回顾(10分钟)- 学生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结果,就现代诫子书的定义、特点和作用进行总结回顾。
拓展延伸(10分钟)-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和现代诫子书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课堂作业(5分钟)- 要求学生以课堂研究为基础,撰写一篇关于古代和现代诫子书的比较分析文章。
教学资源-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教材- 古代诫子书案例材料- 相关阅读材料教学评价- 教师观察记录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小组合作成果;- 学生提交的课堂作业。
参考资料-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教材- 附录:古代诫子书案例与相关阅读材料。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优质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7b8b94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74.png)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优质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诸葛亮;熟读课文成诵,培养文言语感,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二)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三)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教学重点】(一)诵读课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二)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积累警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合作探究讨论法【教学过程】(一)预习安排做导学案的“预习案”部分。
(二)导入新课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逐鹿。
请问,你最喜欢哪位英雄?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1.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2.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
教师总结: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三)新课进行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作者及作品简介:详看导学案的知识链接3.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一共四步:第一步: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和个人朗读。
屏幕出示一些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字的读音和节奏。
第三步:学生齐读全文。
读准字音、节奏以及父对子的深切期望之情。
(说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通过范读、自由阅读、个人试读、集体朗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大意。
第16课《诫子书》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0a9b78f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57.png)
《诫子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包括重点实词和虚词,掌握文言文翻译方法。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体会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教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学习态度。
3.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对偶、双重否定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如“淡泊”“宁静”“淫慢”“险躁” 等实词,以及“以”“之”“则” 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修身、治学、惜时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具有深刻内涵的句子,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并能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偶句的运用及其作用,双重否定句所强调的语气和效果。
3.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有益的启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投影出示一些关于诸葛亮的诗句,如“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所描绘的人物形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诗句都是在赞美谁吗?他有哪些著名的事迹和成就呢?学生回答:诸葛亮。
他早年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他,他联孙抗曹,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还著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3.教师总结: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文学家和发明家。
他一生为了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的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给他儿子的一封家书——《诫子书》,看看他对儿子有哪些教诲。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节奏。
2.投影出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如“夫君子之行(fú)”“淫慢(yín)”“励精(lì)”“险躁(zào)”“遂成(suì)”“穷庐(lú)”,让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的读音是否正确。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a88c7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32.png)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案一. 教材分析《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一封家书,文章以修身养德为主题,强调了品德修养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本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富含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诸葛亮的人生观和教育观,同时也能受到启发,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品德观念逐渐形成,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认知开始深入。
但他们有时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因此需要通过学习《诫子书》等经典文章,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诫子书》,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了解诸葛亮的人生观和教育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诫子书》的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人生哲理,将文章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魅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诫子书》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教材:准备《诫子书》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课堂讨论使用。
3.视频或音频资料:准备与《诫子书》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资料,以丰富课堂形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诸葛亮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教育观念。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诫子书》文本,边读边思考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文章中的人生哲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心得体会。
第16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1
![第16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1](https://img.taocdn.com/s3/m/af2a4b88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1f.png)
第16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背诵全文。
2. 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3. 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积累文言词汇。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智慧和品德深受人们敬仰。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篇文章《诫子书》,这是他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 作者介绍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背景介绍诸葛亮写这封家书时,其子诸葛瞻年仅8岁。
诸葛亮担心自己不久于人世,希望通过这封家书教导儿子如何做人、如何学习,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才华的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1)字音:夫(fú) 淫(yín) 慢励(lì) 精险躁(zào)遂(suì) 成穷庐(lú)(2)节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3. 学生齐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四、疏通文意1.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2. 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 教师检查学生翻译情况,重点讲解以下词句:(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部编版语文七上《诫子书》教案(公开课)2022版
![部编版语文七上《诫子书》教案(公开课)2022版](https://img.taocdn.com/s3/m/efe79743f121dd36a22d82ba.png)
15 诫子书【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文言文,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感受传统文化,了解儒家文化的思想,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2.厘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
——文天祥师:这几句诗都提到同一个人,你知道他是谁吗?〔明确:诸葛亮〕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诸葛亮,27岁前,隐居隆中,淡泊名利,志在修身;27岁后,出世为宦,志在兼济天下,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显拳拳爱国之心。
他是儒家文化中君子的典范。
然而,作为父亲,他和普天之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有一颗深沉的爱子之心。
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感悟和人生经验凝聚到86个字中,写就了《诫子书》。
我们来看看他说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写诸葛亮的诗词入手,引出对诸葛亮事迹和精神的介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轻松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顺文章同学们认真聆听,并完成以下任务:〔1〕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相关资料,注上拼音。
〔2〕根据朗读示范,用“/〞划出语句停顿。
预设课件出示:〔1〕提示:应注意易读错的词,如“夫〞应该读“fú〞,因为它用在句首,是发语词,所以读“fú〞,不读“fū〞;“淫慢〞的“淫〞读“yín〞。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那么不能/励精,险躁/那么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师指导朗读停顿的划分技巧。
课件出示:划分句子的停顿,首先,我们可以找找虚词,如“夫〞字,它是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可与下文断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教学设计
莱州市双语学校潘伟萍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虚词,熟读成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悟思想内涵。
3.学会修身立德,传承良好家训。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理解“静”的涵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学法提问法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同学们,悠悠华夏,从先秦到明清,流传下来的家训汗牛充栋,这些家训是家族的昌盛、民族繁衍的基石。
今天让我们走进经典中的经典,学习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诫子书》。
二、出示目标:(幻灯片2)
1、积累文言词语,熟读成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悟思想内涵。
3.学会修身立德,传承良好家训。
三、走近名人:(分享有关诸葛亮的诗句及武侯祠题词的资料)
下面让我们走近诸葛亮。
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故事、俗语以及诗句你了解多少?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幻灯片3、4)
(学生交流,然后教师总结。
)
四、整体感知:
1、展示才华。
(幻灯片5、6、7)
(1)请大家带着对诸葛亮的崇拜之情,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和易错的字。
一个学生强调,其他学生在空白处写一写。
强调:夫fú,是发语词,引起下文的议论或说明;
遂,有两种读音,suí,半身不遂;suì有“顺、如意”的意思,如遂心遂意;还有“于是、就”和“最终”的意思。
(2)哪位同学读一读?师评价
(3)请听名家朗诵,同学们要认真倾听,低声跟读,体会语气语调和重音。
(播放徐涛的朗读视频)
(4)哪位同学挑战一下,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
2、串:文章不厌百回读,特别是这样的经典,更应该多读。
如果我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了作者对儿子寄托的情感,就会读的更好,更有味道。
(1)下面同学们自己对照注释翻译文章,有疑难之处与小组同学交流商讨,小组解决不了的,请组长标注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学生对照注释自学与小组合作探究结合)
师:这篇文章短小精悍,但内涵丰富。
同学们在讨论时,你觉得有哪些不好翻译的地方?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解决。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感叹于我们同学合作的力量!除了大家交流的之外,老师再强调几个字:(幻灯片8、9、10)
“非志无以成学”的志,原来是名词,志向,现在是动词,立志。
“非学无以广才”的“广”,是增长的意思。
“淫慢则不能励精”的“励”,是振奋的意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倒装句式,宾语前置,应该是“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双重否定句,翻译时要特别注意。
下面老师出了几道小题考考大家。
1、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夫君子之行②非澹泊无以明志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④非学无以广才
⑤非志无以成学⑥淫慢则不能励精
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⑧多不接世
2、温故知新:(互动——提问——选择题—发布试题。
发送给学生,学生在平板上操作,当堂答题后,提交答案,当堂批阅,查看答题情况,根据正确率,当堂讲评。
)
①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一儿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
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以是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
D、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狼》)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君子之行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B、非志无以成学夫学须静也
C、年与时驰愿驰千里足
D、意与日去西蜀之去南海
看来同学们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温故要知新,知新更需温故。
(2)、文言文的翻译要一一对译,有时要根据意思来翻译。
好,我们大家一起翻译一遍。
(2个学生翻译全文)
(3)、理解课文内容:(幻灯片11、12)
串:很流畅,有的句子讲究对仗,很有文采。
文言文翻译讲究“信、达、雅”,就是要做到准确、通顺、有文采。
本文言简意赅,更应该好好品味。
大家静心想一想,诸葛亮为什么要警诫儿子?这从他在给哥哥的一封信里可见端倪。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诸葛亮对儿子诸葛瞻寄予厚望,用这一封家书来表达殷殷的期盼之情。
请再看文章,深入思考,诸葛亮希望儿子成为什么?(学生答:君子)要成为君子应该怎样做?
(学生答、师板书。
这一部分,学生回答与背诵相结合。
)
成为君子,要做到澹泊、宁静、节俭、立志、学习
文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是哪两个字?“静”“学”。
关于“学”,我们不难理解,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看一下,“静”。
静——是“青”和“争”的组合,会意字。
“青”,“清”的省略,纯净,“争”,全力以赴。
有“去除杂念,全力以赴”,“万念归一”的意思。
诸葛亮希望儿子成为君子,那什么是君子?《礼记》中君子的标准是:学问高、品行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后来赋予更多的内涵: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古代经典中“君子和而不同”是对君子品格的描述,我们熟知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是君子交友的原则,“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是君子做事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君子的为人处事。
在文学作品中,金庸《书剑恩仇录》中“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讲的是君子的风姿和风采。
那么在现代,君子的标准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答)善良、随和、诚信、恭敬、宽厚、尽孝、含蓄、坦荡、淡泊、中正,这些都是标准,这不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体现吗?大家都能背下来吗?齐背。
串:是啊,君子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诸葛亮一生追寻着,也希望儿子成为君子,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因为蜀国后期,国势衰颓,后继无人,忠心耿耿的诸葛亮希望儿子快些长大,成
为国之栋梁。
诸葛瞻也牢记父亲嘱托,把《诫子书》作为家训,代代相传。
诸葛瞻及儿子诸葛尚都有大器,成为大将军,最后为国捐躯。
一门三代,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种大忠令人赞叹,诸葛亮的大智更是令人折服!带着这种敬佩之情,让我们齐声朗读《诫子书》。
五、拓展提高:(互动—提问---主观题----拍照---查看情况---展示作品)(幻灯片13、14)
1、请同学们安静下来,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86字的《诫子书》,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句句名言。
如果让你选取一句话送给自己,送给同位或同学,送给朋友、父母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请公公正正的写下来,拍照上传。
格式:致------(姓名)金玉良言:------------- 老师挑选三个展示,老师的赠言,致所有同学:名人家训请大家熟读两遍,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延展阅读(分享课外阅读)(幻灯片15、16)
★师:下面,老师推荐阅读曾国藩的一封家信,让我们来感受到一位长者对后辈的谆谆教诲。
请大家看平板,认真阅读,仔细答题。
澄沅两弟左右:
吾见家中后辈,体皆虚弱,读书不甚长进,曾以为学四事勉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太陋。
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
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
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肢不能行。
四者缺一不可,盖阅历一生深知之,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诸侄力行之。
两弟如以为然,望常以此教诫子侄为要。
(《曾国藩家书》)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望常以此教诫子侄为要。
A.两弟如以为然
B.静以修身
C.策之不以其道 D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翻译下面句子
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肢不能行。
3.本文作者认为,读书要有长进,必须做好哪些事情?
七、布置作业:(分享阅读中国十大家训)(幻灯片17、18)
同学们,曾国藩的家训,诸葛亮的家书,一个家庭的训诫,历经百代,成为一个家族、民族的传承,汇集起来就会成为一个国家的灵魂。
课后老师推荐大家阅读中国十大家训,积
累背诵名言警句。
愿这些经典家训永驻我们心中,伴我们行立在天地之间!
最后,让我们齐背《诫子书》,牢记家训,缅怀智者!
板书:
静
俭
君子
学
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