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诫子书导学案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诫子书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熟读成诵,积累名言警句。

2.理解文章内容,领会其中心主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

2.质疑问难,设计问题,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给予点拨,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家书中蕴含的殷殷教诲和深切期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内容,领会其中心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同学们知道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吗?(学生回答:诸葛亮)诸葛亮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他作为慈父的殷殷情怀、谆谆教诲。

学法指导:

1.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划分文章节奏,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重点关注“静”“俭”“明志”“淡泊”“致远”等词的内涵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常识积累】1.填空,补充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字词梳理】2.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字词。

淡泊:

无以:

明志:

致远:

广才:

淫慢:

励精:

险躁:

枯落: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朗读练习】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本文很明显是一篇议论性文章,作者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的?作者的主要观点为何?

2.请你谈谈对“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这句话的看法。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由文章可见,“静”可谓是把握与理解文章的关键因素,那么它一定不似表面上的意思那么简单。请与其他同学合作讨论,到底该如何理解文中的“静”?

2.在《论语》十二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修身与治学,在本篇文章中,依然强调的是修身治学,这真是件怪事,为何修身与治学之间联系如此紧密。请同学们关于此话题展开讨论,探讨修身与治学之间的联系,并思考该思想的现代意义。

课堂检测

1.翻译下列句子,并在翻译过程中体会其深刻内涵。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2.这是一篇充满力量的文章,相信同学们深有体会,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它的力量所在。

“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是的力量;“俭以养德”是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的力量;诫子书只有五句话,传递出的信息,比起长篇大论,戒子的效果必然要好得多,这就是简约的力量。

3.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赞美诸葛亮的诗句: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孔明;卧龙

2.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确志向。

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增长才干。

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振奋精神。励,振奋。

轻薄浮躁。

凋落,衰残。比喻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1)夫/ 君子之行,静/ 以修身,俭/ 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 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 与时驰,意/与日去,遂/ 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 复何及!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从学习(治学)与做人(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作者认为修身的前提是“静”,只有“静”才能明志;而明志之后,实现志要依靠学,学是成才的必备条件。后面又运用对比论证,说明“不静”的害处,实际上再次论证了“静”的价值。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不焦躁,才能更加事半功倍。而一个人的才能,或有先天优势,但是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仍不能成才,故而才须学。另外,文中用“须”字而不用“需”字,实际上强调了“静”与“学”对于成才乃是必然性元素而仅非重要元素。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劳神费力。“静”是学习的前提,是一种摈弃私心杂念的状态,在这中状态中才能始终潜心学习、反思,心直至所学目标,而至于“随心所欲”的境界。当然,“静”还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