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1.理解“百家争鸣”的内涵。
2.深刻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根源。
3.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4.理解诸子百家思想的突出特点。
5.讨论“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预习内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根本原因:。
(2)具体原因①。
②。
2.表现(1)道家学派:。
(2)儒家学派:。
(3)墨家学派:。
(4)法家学派:。
3.影响(1)。
(2)。
(3)。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主张①。
②。
③。
(2)影响:。
2.孟子的主张(1)。
(2)。
3.荀子的主张(1)。
(2)。
(3)。
三、道家1.老子的主张(1)。
(2)。
(3)。
2.庄子的主张(1)。
(2)。
四、法家1.韩非子的主张(1)。
(2)。
2.影响(2)。
合作探究1.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因素在呼唤着思想的巨人?2.战国时期的孟子与荀子从哪些相似的角度继承改造了孔子的思想?3.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如果我们是当时的一国国君,你会选择哪种学派?为什么放弃其他学派?请阐明理由。
4.“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课堂练习1.下图是故宫里的一块牌匾,其中蕴含的思想来自于()A.墨家B.儒家C.道家D.法家2.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A.“仁政”的主张B.爱惜民力的主张C.“克己复礼”的主张D.“仁义”和“王道”的主张3.下图为《孔子讲学图》。
孔子的教育成就对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是()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这段文字反映了老子的()A.辩证法思想B.“道”的基本概念C.“无为”政治主张D.“以弱胜强”的观点5.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要表现在()A.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B.提出了争取小生产者政治权利的主张C.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D.提出了“仁政”学说6.“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高中历史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导学案岳麓版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考纲要求】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单元解读】本单元主要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主要介绍了以下四个问题:(1)主流思想是什么?(2)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3)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考点落实】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概念(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问题体验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原因有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②各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C.①正确,②③④不正确 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2.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的是A.儒家思想 B.“百家争鸣” C.法家思想 D.“六经3、“百家争鸣”从根本上说是“诸子百家”A.对社会变革不同见解之争 B.不同学术观点之争C.不同教育观念之争 D.不同社会阶层之争3、主要派别代表: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问题体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一论述应当出自春秋战国的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1、孔子的思想(1)思想核心——(1)政治思想:。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课程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授课内容:一、“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发展历程概念:“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一个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发展历程:(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爱”、“礼乐”等思想,主张“克己复礼”,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仁爱”、“中庸”,兵家主张“以战止战”,杂家主张“博采众长”。
这些学派的思想观点各有特色,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时期的发展,在汉朝时期得到了正式确立。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爱”、“中庸”等思想,主张“性善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教育。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本善”、“仁政”等思想,主张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疾苦,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董仲舒吸收了先秦诸子的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并逐渐与政治、法律等制度相结合,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汉朝以后,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流派,如宋明理学、阳明心学等,这些思想流派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思想学派与儒家思想存在分歧,形成了独立的学派。
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价值体系,包括道德、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多个方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
(2)政治上: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3)教育、学术上: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代表人物(1)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
(2)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的墨子。
(4)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百家争鸣”的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的不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形容数量多。
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数十个思想流派。
“争鸣”指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A.政治运动 B.启蒙运动C.思想文化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答案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百家争鸣”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排除A。
诸子百家中思想各异、流派纷呈,排除B。
C项过于笼统,不能体现流派纷呈、“争鸣”的特点,故可排除。
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政治思想: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③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2)教育思想: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1)政治思想: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2)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考标要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整体感知【自主学习】(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含义: “百家”________________ “争鸣”________________2、原因:________________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①政治: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_______________瓦解②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_______________崩溃③阶级:_______________ 的活跃并受重用④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_______________”出现3、作用: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______;②是中国学术、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_______________;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①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②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二)表现1、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主张与成就(1)思想主张:①思想核心:_______。
②政治主张:_______________,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③伦理观: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_______________”。
(2)教育方面:①教育主张:有教无类②创办_______。
③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④培养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3)整理文献:孔子:《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2)孟子——继承发展“亚圣”(1)政治主张: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2)伦理观: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自主学习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具体原因①________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②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了________讲学。
2.代表人物(1)道家老子和________。
(2)儒家:________、孟子和________。
(3)墨家:墨子。
(4)法家:商鞅、________。
3.影响(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_________运动。
(3)“百家争鸣”是中国____________、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细节点拨在分析某一历史问题原因时,要注意分析的角度,比如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也可以从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等着手。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学(1)政治思想:“________”为核心;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________________”,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____________”。
2.孟子(1)把孔子的“仁”的思想发展为“____________”,进一步提出了“______________”的民本思想。
(2)在伦理观上,主张“________”,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1)主张施政用“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____________的观点。
(3)主张“____________”,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改造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组名: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能记住“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概况和意义。
2、能说出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3、会运用辩证思维认识现代“以德治国”与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的异同。
【重点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荀子、老子、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以及儒家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学法指导】:认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以列表的方法从所处的时代,主要观点、影响方面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用辩证思维来分析,从而认识到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等思想,就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识记知识】: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一、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派别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二、社会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以及受到统治者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
(2)政治上: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3)教育、学术上: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代表人物(1)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
(2)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的墨子。
(4)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百家争鸣”的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的不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形容数量多。
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数十个思想流派。
“争鸣”指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A.政治运动 B.启蒙运动C.思想文化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答案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百家争鸣”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排除A。
诸子百家中思想各异、流派纷呈,排除B。
C项过于笼统,不能体现流派纷呈、“争鸣”的特点,故可排除。
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政治思想: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③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2)教育思想: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1)政治思想: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2)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DOC)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难点】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意义。
2.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所属学派及思想主张。
3.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学习】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2)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3)阶级关系上: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教育和学术上:由贵族垄断局面被打破,讲学出现,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的局面。
2.概况:道家学派的和;儒家学派的、孟子和;墨家学派的;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等。
3.意义:(1)“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 孔子:(1)历史地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在春秋晚期创立儒家学派,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被后人尊称为“”。
(2)思想主张:①核心思想:“”。
仁就是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在政治上:A. 强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B.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
(3)教育方面:①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②整理“六经”即:《诗》《》《礼》《易》《乐》和《》。
2. 孟子和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其中孟子有“亚圣”之称。
(2)思想主张:①孟子: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
和
派
墨家
墨子
法家
商鞅和
影 (1) 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中国的
体系
响 (2)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时期 人物
思想主张
地位影响
春秋晚 期
孔子
(1) 思想核心是“
”
政 (2) 强调以德治民
(1) 创立儒家学派
治 (3) 希 望 恢 复 周 礼 , 主 张 (2) 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
四,【合作探究】 学生活动
1. 结合“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联系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 重要的认识? 互 动 与 展 示
你能得出哪些
2. 结合本目 [ 学思之窗 ] 中儒家代表人物关于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谈谈你怎 样看待这个问题?
3. 结合时代背景,说明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被统治者推崇的原因。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
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重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
非子所属学派及思想主张。早期儒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三、道家和法家 学派 人物 道家 老子
道家 庄子
时期
春秋 晚期
哲学 思想
政治 主张
思想主张
地位影响
(1) 世界的本原是“
(2) 强调顺应
,提倡
、知足寡欲
(3) 提出事物相互依存、转化的
思想
”
道家学派创始 人
“
”
战国
(1) 把世间万物看作是 (2) 认为放弃一切 获“
第一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执笔人:徐显峰一、学习目标1、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二、预习案1、旧知回顾: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状况。
2、教材导读:1、出现的社会原因:(1)政治经济大变动,活跃,受重用,提出本阶级或政治派别的主张。
(2)教育、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出现诸子百家。
2、代表人物及成果:(1)学派与代表:道家学派的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法家学派的商鞅和。
(2)成果:各派互相,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彼此,形成中国传统的文化体系。
3、历史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学:(1)思想核心是要待人宽容,即“”。
(2)强调统治者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恢复周礼,主张“”。
(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战国儒家的代表:(1)孟子:主张“”,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的民本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主张“仁义”和“”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提出“”,强调以礼乐使人向善。
(3)和吸取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来改造儒家思想,使其体系更加完整,更适合社会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道家创始人,认为“”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主张“”,认为世界是“”(2)庄子:万物是相对的,主张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
2、法家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主张,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极大地提高了君权,迎合建立国家的需要。
三、预习自测1、试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2、孔子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你如何评价?四、探究案探究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道(同“导”,治理、引导)之以政,齐(整治、约束)之以刑,民免(避免犯罪)而无耻(羞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正)。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第1课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建议】要注意多采用新材料和新情境,注意各派的主张与时代背景的联系,先独立研读课本;再依据导学案问题提示,进一步通研,并作好问题的标记和勾画;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初步记忆。
【预习案】(具体要求:阅读、勾画标注教材、记忆。
建议: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预习自测】1.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这句话表达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A.促动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长远2.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
甲说:“天冷多穿一点, 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
”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 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 穿着简单朴素为好。
”丁说:“何必麻烦, 按学校规定, 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以下对应准确的是A.甲-儒乙-法丙-墨丁-道B.甲-道乙-墨丙-法丁-儒C.甲-道乙-儒丙-墨丁-法D.甲-儒乙-墨丙-法丁-道3.2009年9月28日,第二届两岸师生结合祭孔大典在台湾新竹举行,纪念这位影响长远的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以下思想表达了“教育公平”的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温故知新D.教学相长4.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恨,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
你认为被删除的局部最可能是() A.民贵君轻说B.人性本善说C.先义后利说D.浩然之气说5.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6.在编演“诸子百家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荀子的同学的台词理应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7.从孔子、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人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D.通过学习和礼治,能够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8.“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一课时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出现的原因:(1)经济上大变动:春秋战国时期崩溃,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大变革:周王室衰微,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受到各的重用。
(4)思想上: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2.代表人物:(1)道家学派的、(2)儒家学派的、、(3)法家学派的、(4)墨家学派的3.意义: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早期儒学的创立:代表---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其主要思想:(1)思想核心是“”,他认为仁就是,实现仁要做到(2)强调统治者要(3)希望恢复,主张(4)教育思想:首创,主张,打破了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1)孟子的思想①主张“”②提出“”的思想。
③伦理观上主张(2)荀子的思想①主张②提出的著名论断。
③提出,强调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老子(春秋时期)其主要思想:(1)认为(2)提倡(3)提出;他希望(4)还认为世间事物都是庄子(战国时期)其主要思想:(1)继承和发展了(2)认为2.法家:(1)代表 (2)时间:(3)主要思想: ①主张②提出了(4)作用3、墨家——墨子:主张,宣扬,提倡;治国主张是墨家思想代表,在当时影响很大。
【问题思考】1、为什么说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主要观点3、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异同点?4、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之处及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二课时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2.2011年3月,温总理在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国之命在人心,制度和体制改革的立足点应在于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
”下列思想与温总理认识有相似性的是() A.儒家的“仁政”“德治”B.墨家的“兼爱”“尚贤”C.儒家的“礼治”D.法家的“法治”“变革”3.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高二历史必修3_《“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4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
(2)阶级关系: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3)教育学术: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代表人物(1)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
(2)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的墨子。
(4)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
3.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深度点拨]“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
“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别的主张绝对不同,而是不同之中有其相同之处,各家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派别代表主要观点儒家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孟子政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实行“仁义”和“王道”;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伦理观主张“人之性恶”早期儒学(1)创立:春秋晚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3)地位: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归纳比较]项目孔子孟子荀子相同点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不同点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深化探究探究点1 孔子思想及其意义材料见下图图一《孔子论为人》图二孔子成了摇钱树(漫画) 思考(1)图片一《孔子论为人》一书中可能会提出什么观点?(2)简要评价材料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导学案-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的背景(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
奴隶主经济的崩溃,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上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上的条件。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大变革时代,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
(3)阶级关系:“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学者,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和自由的学术环境。
2、概况: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的成就哲学思想——创立儒学,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人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评价:①《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高二历史必修3-【教师共享】《“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班级 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使用时间2019年8月11日高二历史编写人:孙阁辉审核人:帖艳萍审批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1、通过预习课本第一目,概括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和影响,能够说出百家的代表人物。
2、通过预习课本第二目,总结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和影响。
3、通过预习课本第三目,总结道家、法家和墨家代表人物和主张。
学习重点:百家争鸣的背景,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难点: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问题探究】(结合学习目标,设疑自探)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材料《全球通史》载:“(东周)的混乱和改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思想界,迫使他们重新估价自己的传统,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过渡时期的需要。
因而,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
”(1)“(东周)的混乱和改革”的表现是什么?(2)“思想文化大变动”指的是什么?二、孔子和儒家思想三、道家和法家材料一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材料二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
——墨子(1)孔子和墨子主张的“爱”是否一致?说明理由。
为什么战国时期,墨子的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材料三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自然。
——老子(2)材料中体现了怎样的治国主张?对此你如何评价。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3)根据材料一、四归纳孔子与韩非子的主张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和儒家思想的
形成情况:“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和早期儒学,道家和法家。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
现时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
和发展,是传承中的创新。
道家和法家是百家争鸣时期重要的两个学派,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
也有重要影响。
【学习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的思想
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
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前学习】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查阅资料,在教材上用红笔标示
出来)
2、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完成以下图表
材料一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
足),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
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 而去,于斯二者何
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
住脚的)。
” ——《论语》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
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候,得乎诸候为大夫。
” ——《孟子》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 ——《荀子》
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时间历程代表人物思想主张贡献
春秋应运而生孔子
战国蔚然大宗孟子
荀子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结合教材“学思之窗”)
孔子孟子荀子
同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异人性论
3、结合教材列举儒家学派之外的其他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
张,并指出其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
4、“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课内探究】
1、“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发展之间的关系
2、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
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墨子》
材料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湖池,鱼鳖不可胜食
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
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
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
(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是哪一学派的主张?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统治方式上的不同点?
(4)结合当时的背景,你认为哪种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动荡和变革的
社会状况?为什么?
【巩固练习】
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
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是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2、老人们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
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
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们继承了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
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
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
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5、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
乱。
”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
说
6、战国时期墨家对实用科技较为关注,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墨家对科技感兴趣
B、墨家代表的是平民,
是生产的实践者
C、其它学派鄙视科技
D、墨子本人是小生产者
7、以下言论对应的学派依次是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
成 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③不期修古,不法常
可④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A.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B.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D.道家、法家、墨家、儒家
8、《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
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
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
制
C.主张统治者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
是相互依存的
9、在对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孟子和荀子
A.观点相同,说法各异
B.观点不同,目的相同
C.观点不同,目标不同
D.互相借鉴,互相补充
1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
”持此观点的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11、韩非子说:“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
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
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由此可以得知韩非子的政治观
点是( )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③以法治国,利用权术来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威慑臣民 ④实
行君主专制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思考百家争鸣中的思想观点在今天是否仍有借鉴的价值?举例加
以说明。
【课后反思】你还有哪些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