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走进对联教案
初中对联教案

初中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培养学生对对联的欣赏能力,能够体会对联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训练学生创作简单对联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对联的基本特点,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协调、内容相关等。
(2)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2、难点(1)理解和掌握平仄在对联中的运用。
(2)如何引导学生创作出既有创意又符合对联规则的作品。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的对联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几副有趣的对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知识讲解1、对联的定义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2、对联的特点(1)字数相等上联和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例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上下联都是七个字。
(2)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
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两个”对“一行”(数量词),“黄鹂”对“白鹭”(名词),“鸣”对“上”(动词),“翠柳”对“青天”(名词)。
(3)平仄协调平仄是对联在音韵上的要求。
一般来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一声或二声)。
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联尾字“径”是仄声,下联尾字“舟”是平声。
但在现代创作中,对于平仄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
(4)内容相关上下联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关联,或相互映衬,或相互补充,或相互对立。
比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表达了只有经过努力和磨练才能取得成功的意思,内容紧密相关。
初中语文对联教案

初中语文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历史,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3.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4. 对联的鉴赏和评价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2.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历史,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创作方法和技巧。
2. 示范法:教师示范创作对联,学生跟随练习。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联创作心得,互相评价。
4. 鉴赏法:欣赏经典对联,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等、意义相关。
3. 讲解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选材、构思、对仗、炼字等。
4. 示范创作对联:教师现场创作一副对联,讲解创作过程和心得。
5. 学生跟随练习: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学生尝试创作对联。
6.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互相评价。
7. 欣赏经典对联: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经典对联,提高审美能力。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技巧。
9.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尝试创作对联,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对联创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对联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语文对联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2)掌握对联的平仄、对仗、韵脚等基本特点;(3)学会欣赏和创作简单的对联。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2)通过欣赏和分析经典对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实践操作,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平仄、对仗、韵脚等基本特点;3. 经典对联欣赏;4. 对联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对联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对联吗?请简单介绍一下。
2. 讲授新课- 讲解对联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讲解对联的平仄、对仗、韵脚等基本特点;- 举例说明,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对联的特点。
3. 经典对联欣赏- 展示经典对联,引导学生欣赏;- 分析经典对联的平仄、对仗、韵脚等特点;-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对联,并说明理由。
4. 对联创作- 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对联;- 指导学生注意平仄、对仗、韵脚等要素;- 展示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和修改。
5. 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对联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创作对联;-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创作一副对联。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创作能力;3.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对联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对联知识;4. 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走近对联》语文活动课教学设计

1.给出上联对下联。
①上联:行千里路下联:(读万卷书)精卫填海雪中送炭望梅止渴绳锯木断②上联:精卫填海下联:()女娲补天(愚公移山)锦上添花画饼充饥水滴石穿2.对联寻亲:将下列打乱的对联准确配对。
①发愤识遍天下字②雨滋春树碧连天③腊梅吐芳迎红日④学海无涯勤可渡⑤书山万仞志能攀⑥立志读尽人间书⑦绿柳展枝舞春风⑧风送花香红满地(①⑥、⑧②、③⑦、④⑤)3. 对联与生活息息相关,凡眼前景、身边事皆可入对联。
请根据所提供的情境作集句联。
辑一副对联,表达你和远方的朋友之间的友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4. 高考对联集锦:(多媒体显示)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1. 扫千年旧习(树万代新风)2. 祖国江山好(神舟遍地春)3.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春意融融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欢歌阵阵新观念新方法迎新春呈现瑞雪纷纷新景象新行为踏新春涌现烟花朵朵新时代新气象迎新年到来墨香飘飘新规矩新生活伴新年来临4、对:写作对联作对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正对与反对。
联①联想法。
因为对联最大的特点就是既“对”又“联”。
“对”即结构上上下联要有对应关系;“联”即内容上上下联要互为关联,因此可以说“联想法”是制作对联最基本的方法。
相似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对联制作中还包括同义)之间的联想。
如有一副对联:“春晖盈大地,瑞气满乾坤。
”由“春晖”可联想到“瑞气”,由“盈”可联想到“满”,由“大地”联想到“乾坤”,这些均属性质或特点相同的事物之间的联想。
相对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对或相反的事物之间的联想。
如对联:“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
”联中的“扫”与“树”,“旧习”与“新风”,即具有事物之间的相对性和相反性。
杭州岳庙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有幸”和“无辜”,“忠骨”和“佞臣”相对,形成强烈反差。
相关联想,指性质或特点具有相关性的事物之间的联想。
“一代园丁乐,九州桃李荣”一联中的“园丁”与“桃李”,就属事物相关联想。
走进对联 教学设计

走进对联教学设计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色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书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联的创作和欣赏,可以增加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是一份关于走进对联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定义、基本知识和表达方式;2.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1.课件:对联的定义、形式和例子;2.黑板、粉笔;3.学生课前自带的纸、笔。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上对联的例子,向学生介绍对联的定义和基本知识,并提问学生对对联的认知和兴趣。
2.对联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课件或黑板,介绍对联的定义和形式,如下联即对仗,上下联即呼应,对联通常有七言或五言两种形式。
引导学生理解对上联和下联之间的关系。
3.对联欣赏(15分钟)提供几组优美的对联样本,让学生观察、品味和欣赏对联的美。
解析一些对联的技巧和特点,如平仄、语言韵律、对仗和字数等。
4.对联创作(25分钟)让学生自行选择题材,以七言或五言的方式创作一组对联。
要求学生注意平仄、对仗、字数等要素,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写出自己独特的对联。
5.对联交流(15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创作的对联,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感受。
引导学生就对联的特点、感知和体验进行表达,扩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总结和展示(10分钟)总结对联的基本要素和特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对联展示给全班同学,并给予互相的评价和鼓励。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导入、讲解、欣赏、创作和交流的方式进行,形式多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和积极参与。
在欣赏对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对联的美和智慧,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对联的创作和交流,学生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和创造力,还能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合理安排对联的选材和引导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联的含义和表达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初中语文对联 教案

初中语文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掌握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对联的种类和结构3. 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4. 对联的应用和鉴赏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教师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b. 引导学生了解对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自主学习(10分钟)a.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b.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对联的种类和结构。
3. 课堂讲解(15分钟)a. 教师详细讲解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b.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写作对联。
4. 小组合作(10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合作创作一副对联。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展示评价(10分钟)a. 各组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
b.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出意见和建议。
6. 总结拓展(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联的重要性。
b. 学生分享自己对对联的感悟和收获。
c.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创作一副对联,并加以鉴赏。
四、教学策略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对联的图片和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4. 结合课后作业,培养学生对对联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联的鉴赏能力的提高。
4.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对联》。
2. 多媒体设备。
3. 互联网资源。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教学,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2. 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多写多练,提高写作水平。
3.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K12学习】《走近对联》教案

《走近对联》教案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
它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思想性,它使用的范围广,日常生活经常涉及,春节有春联,丧事有挽联,书斋有励志联,风景胜地有名胜联,章回小说有标题联,生日吉庆有寿联,对名人评价有名人联,了解、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逐步掌握创作对联,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熏陶学生优秀的品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现象——对联的历史以及在它在传统文化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2、赏析对联的妙处,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3、利用所学的知识,初步学习对对联。
4、进一步掌握积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更加真切的了解中国对联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1、搜集关于对联的有趣的历史故事,备用。
2、搜集有关的趣联、书联、春联、寿联、名人联、行业联、名胜联等,准备师生互动。
3、根据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分组,分头收集资料、分析资料。
4、将学生分成①知识介绍组②故事讲述组③表演组1、收集有关的趣联、书联、春联、寿联、名人联、行业联、名胜联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赏析。
2、收集有关对联的趣闻和历史故事,准备向同学讲述。
3、收集有关对联的知识,逐步学习创作自己的对联作品。
1、学生个人活动: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参观访问的办法收集有关对联的资料、了解对联的知识、历史、作用以及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班级集体活动,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知对联——对对联——赏对联根据分组,各小组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A、趣闻与对联:例如:相传清朝大余县有个戴衢亨,勤奋好学,才华颇高,可因县官不识才,到30余岁连个秀才也没捞到。
他的朋友出于义愤为他买了个秀才,得以取得乡试资格。
初中对联教案

初中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培养学生撰写对联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技巧。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基本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形式美观。
2. 对联的种类:春联、寿联、挽联、名胜联、行业联等。
3.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从古代的诗、词、赋、散文等文学形式中汲取营养,逐步发展成为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4. 如何撰写对联:选定主题、构思内容、注重对仗、遵循平仄、反复修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学会撰写对联。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对仗和平仄方面做到恰到好处,提高对联的艺术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形式美观。
3. 欣赏经典对联:分析名联的寓意和艺术特点,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魅力。
4. 学习对联的种类:春联、寿联、挽联、名胜联、行业联等。
5.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如何撰写对联,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 教师示范:撰写一副对联,讲解撰写过程和技巧。
7. 练习撰写对联: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撰写对联。
8. 展示成果,互相评价:将学生写的对联进行展示,互相交流、学习。
9. 总结课程:强调对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创作。
五、课后作业:1. 收集一副自己喜欢的对联,分析其结构和寓意。
2. 尝试撰写一副对联,可以是春联、寿联、挽联等,注重对仗和平仄。
3. 调查身边的对联使用情况,了解对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部编版语文对联教案

初中部编版语文对联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掌握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 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对联的创意和新颖性。
2. 对联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对联作品示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对联的定义和起源,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示例展示一些著名的对联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对联的魅力。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学课本中关于对联的介绍和示例,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 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三、合作探究(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定一个对联主题。
2.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创作一个具有创意和新颖性的对联。
3. 各小组展示对联作品,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投票。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创作一个对联,要求结构合理,语言表达准确,修辞手法得当。
2. 学生互相交换对联作品,进行评价和修改。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以及写作方法和技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对联,欣赏对联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掌握了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然而,由于对联的创意和新颖性较高,部分学生在对联创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对联优秀教案

初中对联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基本特点,提高对对联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对联创作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通过对联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分类3.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4. 对联的鉴赏和评价5. 对联比赛和活动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对联的结构、平仄、对仗等要素。
3. 示范:教师展示一些经典对联,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学会欣赏对联的美。
4. 练习: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对联创作,教授创作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动手实践。
5. 展示:学生将自己的对联作品展示给大家,进行交流和评价。
6. 比赛:组织对联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7.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对联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对联。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联创作能力的提高3. 学生对对联文化的认识和热爱程度4. 学生参与对联比赛和活动的积极性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生的对联教材或相关资料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3. 对联作品:收集一些经典和对联作品,供学生欣赏和借鉴4. 对联创作工具:提供一些对联创作工具,如对联软件、字典等六、教学建议: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对联的奥秘。
2.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不要拘泥于传统格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如对联比赛、对联展览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对联创作能力。
5. 结合语文教学,让学生从诗词、文章中领略对联的魅力。
6. 鼓励学生运用对联进行日常交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走近对联教学设计

走近对联教学设计对联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下面是一个针对初中学生的对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认识对联的概念,了解对联的分类和特点。
2.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培养对对联的兴趣和热爱。
3.掌握对联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对联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三、教学难点:1.对联的写作方法。
2.对联的创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对联的相关资料和范例。
2.纸和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对联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对联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提出问题(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询问学生对对联的了解,并搜集学生的答案。
3.讲解对联的概念(10分钟)简单介绍对联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
4.对联的分类(15分钟)分别向学生介绍对仗对联、对仗押韵对联和对仗旁门对联,并给学生展示相应的范例。
5.让学生动手创作(15分钟)让学生根据对联的分类,自己动手写一些对联,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第二课时: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回顾(5分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对联概念和分类的理解。
2.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5分钟)通过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对联的来龙去脉,培养他们对对联的兴趣和热爱。
3.分组交流和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自由交流对联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发现,展开讨论。
4.小组展示和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将自己的讨论成果展示给全班,并进行讨论总结。
第三课时:掌握对联的写作方法1.导入(5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示范和讲解对联的写作方法(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对联范例,讲解对联的写作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构思和组织对联的内容。
3.操练对联的写作方法(15分钟)让学生练习对联的写作方法,通过给出一些话题或关键词,让学生完成对联的创作。
初中语文 《走进对联》 精编教案

语言表达之对联【学习目标】1、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及高考题型。
2、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学会解答相关的对联考题。
【学习重点】: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学习过程】:一、考纲解读对联,“对对子”,也称“对仗”,是《考试大纲》在表达运用层级(D级)上为考生设立的一个题型。
在高中语文知识链上属于最基本的技能——“语言表达”中的“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里“对偶”一项,即“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法”。
它既是对考生仿写能力的高标准考查,又是对考生正确使用修辞方法能力的隐性考查,综合性强,对考生知识储备和能力拓展的要求很高。
二、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一)对联简介对联,又叫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体制短小、雅俗共赏的一种传统文学形式。
它语言精练,言简意赅,格律严谨,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欣赏价值。
写对联、品对联、改对联,还能衡量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与能力。
从古代的科举到现在的高考,经常把它作为考题中的一种题型,现在高考或联考,常把它作为“语言运用”中的一种题型,所以我们要重视这类题。
(二)对联的种类常用的对联按用途可分为:春联、婚联、寿联、贺联、挽联、堂联、门联、楹联、名胜联、文艺作品联等等。
1、春联所谓“春联”,又叫“春贴”,是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是对联重要的一种形式,也是最常见的对联。
这种楹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
例如:①祖国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处不春风。
②大地回春,青山绿水,祖国千般美;日暖神州,人寿年丰,幸福万年长。
2、节日联:节日联,是针对各种节日,以示庆祝、纪念,使节日倍增欢乐、热烈、隆重气氛而撰写的联语。
这种节日联语,可以说是春联的扩大和演化,既富节日气氛,又切合撰联对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例如:①万家元宵夜;一街太平歌。
(元宵节联)②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节联)③脉脉深情似春晖育桃李;耿耿丹心如烛光照春秋。
(教师节联)④军爱民意如山重;民拥军情似海深。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让学生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难点:让学生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通过讲述对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10 分钟)
- 介绍对联的定义、组成部分(上联、下联、横批)和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意境相承等)。
- 通过一些典型的对联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联的特点。
3. 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15 分钟)
- 讲解创作对联的基本要求,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等。
- 提供一些对联创作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学生分组创作对联(15 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创作自己的对联。
- 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
5. 小组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并解释其意义和创作思路。
-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的建议。
6.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总结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以及创作对联的方法。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对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了创作对联的基本方法。
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对联初中教案

对联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特点和基本结构,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方法。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对联的起源、特点和基本结构。
2. 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对联的意境 creation 和语言组织。
2. 创新和对联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联的相关资料,如对联起源、发展、名联欣赏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发展,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文化内涵。
2. 学生分享课前预习成果,介绍自己对对联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方法。
2. 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对联的特点,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等。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对联的基本结构,如上联、下联和横批。
2. 教师讲解对联的写作方法,如如何选词、如何对仗、如何平仄协调等。
3. 教师举例示范,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的写作技巧。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合作,编写对联。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评、他评。
3. 教师点评学生作品,给予指导和鼓励。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对联。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交流对联写作的感悟。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联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2. 学生谈收获,反思自己在对联写作中的不足。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联写作能力的提高。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
3. 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初中语文_《走进对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走进对联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
2、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尝试对对子。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掌握对联常识,对对联的方法。
2、尝试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竞赛法等。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对联故事激趣,导入新课:有一年春节前夕,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
郑板桥读后,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
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
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
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缺衣少食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原来对联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的奇妙世界。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介绍对联知识)(一)对联的概念:同学们,在学习写对联之前,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对联的定义是什么。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yíng)联”或者“楹贴”。
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
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
(二)对联的种类同学们,说到对联,除了我们熟知的春联,你还知道哪些种类?1、春联所谓“春联”,又叫“春贴”,是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祖国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处不春风。
大地回春,青山绿水,祖国千般美;日暖神州,人寿年丰,幸福万年长。
2、婚联所谓婚联,又称“喜联”,是嫁娶的专用联语,或见于大门、洞房门,或见于妆台旁、花轿上……其主要内容是表示对新婚夫妇的赞美、夸奖、祝愿以及婚嫁的喜庆场面等。
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3、寿联所谓寿联,是为祝贺生日而作的楹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4、挽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用于哀挽死者的楹联。
著书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蔡元培挽鲁迅)5、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语文活动课:走进对联教案.docx

语文活动课:走进对联教案走进对联汶上一中郭玉亮【教学目标】:I、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
2、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尝试对对子。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教学难点】: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春节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春联能给人带来欢乐,能为节日增添喜庆,能让我们感受到春的气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春联,走近对联,感受那浓浓的传统文化的气息。
其实,春联只是对联中的一类。
在我国历代文学百花苑中,最香醇艳丽的一枝是诗歌,最独特秀雅的一朵是对联。
你们搜集了很多资料,谁来说说从这些资料中你对对联有了怎么样的认识?二、对联的起源及历史发展:对联的含义对联,雅一点称楹联/谷一点叫对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
例如: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I、起源:桃符的传说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形容初日的光亮。
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
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 相传在东海里有一个神鬼出没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s"eHS« u).郁垒(皿)。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 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初中对联知识教案

初中对联知识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格式和特点,能够编写简单的对联。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汉语水平。
教学重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对联的基本结构、格式和特点。
教学难点:1. 对联的创意编写。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对联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对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展示一些著名的对联,让学生初步感受对联的魅力。
二、讲解对联的基本结构、格式和特点(15分钟)1. 讲解对联的结构:上联、下联和横批。
2. 讲解对联的格式:对仗、平仄、字数等。
3. 讲解对联的特点: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等。
三、对联创作实践(15分钟)1. 引导学生发挥创意,编写对联。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对联作品。
3. 教师对学生的对联作品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联的基本结构、格式和特点。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对联,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推荐一些对联相关的书籍和资源,供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了对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通过讲解对联的基本结构、格式和特点,使学生掌握了编写对联的基本方法。
在实践环节,学生充分发挥创意,编写出了许多有特色的对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对汉语水平也有了进一步提升。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对联的课外阅读,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优秀的对联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对联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联创作水平。
部编版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初识对联,遇见对偶》教学设计

《初识对联,遇见对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对偶,对联的定义,能简单区分。
(重点)2.掌握判断对偶的方法,提高识别对偶句能力。
(难点)3.根据对联的特点,初步学习连词组成对联。
(难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春节的习俗有放鞭炮、舞龙、赏花灯、贴“福”字、贴春联等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对联和对偶的知识,《初识对联,遇见对偶》。
二、对联的产生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据说是“五代十国”的后蜀国君孟昶在除夕夜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
三、对联的定义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句,要求对仗工整,平仄相对。
四、对偶的定义对偶就是用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五、总结对联与对偶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对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内容相关平仄相对(上仄下平)六、判断对偶句请说说以下修辞是对偶吗?判断依据是什么?(1)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判断:不是依据:结构不同(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判断:不是。
依据:结构不同。
(3)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判断:不是。
依据:依据:结构不同,意义不对称。
(修辞:顶真)(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判断:是对偶。
依据: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词性相同。
七、学以致用(一)认识对联上联:花开富贵家家乐下联:灯照吉祥岁岁欢1.都是七个字(字数相等)2.花开富贵(对)灯照吉祥(结构相同)家家乐(对)岁岁欢(意义对称内容相关)3.乐(对)欢(平仄相对(上仄下平))(二)选择对联上联:风雨一杯酒下联:ca.天涯共此时b.临危万里身c.江山万里心d.千里共婵娟(三)连成对联(1)池中蛛丝鱼儿伞梁上荷叶燕儿帘答案:上联:池中荷叶鱼儿伞下联:梁上蛛丝燕儿帘(2)青山翠竹户外门前不老长青答案:上联:户外青山不老下联:门前翠竹长青(3)谱名曲跋山涉水呕心沥血唐三藏贝多芬求真经答案:上联:贝多芬呕心沥血谱名曲下联:唐三藏跋山涉水求真经八、小结:希望同学们,能用自己的慧眼去认识诗词里的对偶修辞,也能发现对联的美,让对联这种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传承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
背起行囊走四方——走进对联
教学目标:
1、欣赏对联,体会对联精妙理趣。
2、结合名联,了解对联有关知识。
3、结合中考,学会拟写简单对联。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精妙。
2、运用对联的写作技巧学写对联。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查找有关对联资料,办一张手抄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背古诗词,进入上课情境。
(宋)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就是对联,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体现,也是语文中考的题型之一。
在此,我把语文和对联这两个关键词作了一幅对联。
“语文世界斑斓多姿,对联天地情趣无限”,今天我们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并学会写简单的对联。
二、小对联奥妙多
活动1:展示资料了解对联
学生:上台展示手抄报,介绍对联起源,讲对联故事,品对联,概
括对联特点,
教师:简单点评(课件展示)
对联起源——趣联故事——名联荟萃——
对联特点——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对 3、结构相应
4、节奏相合
5、平仄相对
6、意义相关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平仄知识
∨﹨//﹨
海阔凭鱼跃 (仄仄平平仄)
ˉˉ﹨∨ˉ
天高任鸟飞 (平平仄仄平)
三、赏对联寻美点
活动2:欣赏对联,品读美感
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教师赏读: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学生分享:我喜欢的对联……
四、对对联学技巧
方法讲解:拆合法
对联:祖国江山好
拆合:祖国——江山——好
再如:家乡——风景——美社会——政策——好
活动3:对联题型,讲练结合
教学方式:教师结合案例讲解题型——学生结合技巧练习巩固——分析学生所拟对联
(1)还原对联
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时,有人曾强迫灵谷老人给汪精卫送过一幅对联。
内容是:“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
当时人们无不称赞这副对联写得词工句丽,是歌德颂才的佳作,可不久就有人发现这是灵谷老人利用汉字谐音双关,借联刺奸的隐语。
请你把上下联各改动两个字,以还原这幅对联的真正意思:
答案示例:上联:昔具该死之德下联:今有汉奸之才
(2)补充对联
插艾叶清香缕缕飘九州赛龙舟传四海
答案示例:号子声声鼓声阵阵
(3)组合对联
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为主题花做宣传。
濯清涟冬梅出淤泥而不染夏荷远群芳以无
争傲霜雪
答案示例:夏荷濯清涟出淤泥而不染
冬梅傲霜雪远群芳以无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