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大全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及原文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教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

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一起来看看吧!《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唐诗二首》语文教案【教学文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课堂类型】主题型群文教学【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把握古体诗的特点,理解两首诗歌内容。

2.比读诗歌,运用求同法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出自我。

【教学过程】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唐代是古典诗歌的巅峰时期。

唐诗中有四季变换的美好,有万物欢腾的生机,有高山大川的壮丽,还有野草小花的顽强。

我们今天学习的《唐诗二首》似乎与这些诗歌都不同。

【设计意图:以两位诗人格律诗中的名句导入,一方面是做课前热身,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另一方面,这些对仗的诗句为学生发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形式上的特点作以参照;其三,也与课末的主题相呼应:诗歌可以描绘美、传播美,还有更为重要的是关照民生,关注现实。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1.加强个别指导,关注学生在朗读技巧和情感把握方面的进步。
2.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理解和应用古诗词。
3.丰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注重课后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朗读技巧、意象理解和情感把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朗读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通过朗读传达诗词的情感。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读活动,让学生们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古诗词的魅力。从同学们的表现来看,他们积极参与,乐于分享,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同学在朗读技巧和情感把握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关注和指导。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同学们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展开思考。他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让我看到了古诗词在年轻一代身上的传承与发展。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同学在讨论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思维局限,需要我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古诗词是古代文人表达情感、描绘景象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审美价值,是我们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古诗词《静夜思》。这首诗展示了诗词在表达思乡之情中的精妙运用,以及它如何触动我们的心灵。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高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通过诵读古诗词,使学生深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学会从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鉴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水平;锻炼学生对古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思考,激发创新思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通过诗词诵读,提升语言表达与交流技巧,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四首经典的古代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能反映出古代社会的风貌和词人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四首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了解古代文化,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古词,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中的难点词语,掌握词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词的背景,学生能够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四首词,学生能够感受词人的情感,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难点:理解词中的难点词语,把握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背景和词人的创作风格。

2.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词中的难点问题。

3.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四首词的全文、词人的简介、词的注释和译文等。

2.教师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例如:“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词四首》。

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受人们喜爱。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四首词,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四首词的全文,并引导学生关注词的标题、作者、注释等信息。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精选5篇(一)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唐诗二首》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二首》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会欣赏和鉴赏诗歌,理解诗歌中隐含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对《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的理解。

2. 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3. 学会正确朗读和表达古诗。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唐诗二首》的课文及相关资料。

2. 画有相关插图的课堂展示。

3. 录制了《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插图,引发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

2. 老师播放《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美感。

步骤二:探究课文(15分钟)1. 学生自读《唐诗二首》,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江南春》和《静夜思》的意境和情感,并展示讨论结果。

3.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解释,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步骤三:学习诗文特点(20分钟)1.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江南春》和《静夜思》的诗句,分析句法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归纳和总结出唐诗的常见艺术特点。

3.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四:朗读表达(15分钟)1.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把握句子的意境和情感。

2.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选优秀的朗诵者。

3. 选几位学生朗读《唐诗二首》,进行诗歌表达评价。

步骤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选取其他唐诗进行欣赏和鉴赏。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首唐诗,进行背诵和朗读表达。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唐诗二首》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发表对于古诗学习的感受和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并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初中古诗词全部部编版教案

初中古诗词全部部编版教案

初中古诗词全部部编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韵律、节奏、意象等,能够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韵律、节奏、意象等;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古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典故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对古诗词意境的感悟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古诗词的历史背景和地位,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韵律、节奏、意象等,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结构和特点。

3. 文本解析:对选定的古诗词进行逐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含义,感悟诗词意境。

4. 鉴赏技巧:教授古诗词鉴赏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从韵律、节奏、意象等方面欣赏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讨论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和深度。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朗读、背诵、讨论等,评价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试评价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古诗词教材:选用部编版初中古诗词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3. 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古诗词鉴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六、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入了多首经典的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

本册书中的诗词既有唐代大家的豪放派作品,也有宋代词人的婉约派佳作。

这些诗词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学习这些诗词,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还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课业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所选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诗词朗诵、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难点:深入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理解诗词意境的学习氛围。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朗诵教学法:通过诗词朗诵,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词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同时,播放与诗词相匹配的音乐,营造氛围。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四首》教案(定稿;校内教研课)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四首》教案(定稿;校内教研课)

《古诗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意境特点2.鉴赏表现手法3.理解文章主旨教学设想:重点:理解表现手法的作用资料链接:《观沧海》作者及背景: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

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厦门行》中的第一章,因此本诗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

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及背景:【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著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静夜思》等。

本诗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该诗是诗人因好友王昌龄被贬官而作。

王昌龄,唐代诗人,以写边塞题材著称,尤擅七绝。

据《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只是由于不拘小节。

李白在天宝八年(749)春天,在扬州听到了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十分担忧,并深感不平和悲伤,便题诗抒怀,写下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之《潼关》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之《潼关》教案
-诗歌主题分析:深入探讨诗人在《潼关》中表达的家国情怀和豪情壮志,明确诗歌的主题思想。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潼关》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意象的构建,把握古诗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
-诗歌背景理解:学生可能对诗人谭嗣同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潼关》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见过壮丽的山河?”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如何描绘自然景观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3.词语解析:对《潼关》中出现的生僻字、词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4.诗歌翻译:指导学生将《潼关》翻译成现代汉语,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5.诗歌主题分析: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6.艺术特色探讨:分析《潼关》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意象等,提高学生对古诗艺术特色的认识。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审美鉴赏,提高学生对古诗艺术价值的认识。
3.提高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通过词语解析、翻译、主题分析等环节,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潼关》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首先,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场景,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愿意主动去探索和体会诗人的情感。这说明,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与诗歌学习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四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四首》教案

《课外古诗四首》教案《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教学目标:1.积累、背诵四首古诗。

2.理解诗中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

3.感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千百年来,灿若星辰的诗歌把中国文坛照耀得分外明亮。

而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瑟悲凉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

今天就我们再次学习古代文人更多的赋秋之作。

二、感悟节奏,有感诵读1.老师伴乐指导朗读,注意老师的语调,节奏。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2.加入自己理解,同桌之间互相朗读四首古诗。

三、疏通文意这四首诗被冠以“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名字,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同学们课外阅读、自主学习。

请大家用默读的方法,阅读每首诗的提示文段,把其中对诗歌内容的解释标注出来。

(理解诗歌的内容)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不过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秋天就都悲叹冷清萧条,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诗词五首》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诗词五首》

教案名称:《诗词五首》综合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和《渔家傲》五首诗词,掌握诗词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诗词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词鉴赏、情感体验、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诗词中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热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每首诗词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诗词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教学准备:《诗词五首》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每首诗词相关的背景资料、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诗词鉴赏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情感体验记录本。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诗词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每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诗词内容做铺垫。

诗词学习(每首10分钟,共5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学生跟读。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解释诗词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诗词鉴赏:分析每首诗词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情感体验:学生阅读诗词,记录自己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境模拟:学生根据诗词内容,模拟诗词中的场景或情感,加深对诗词情感的体验。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韵律,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诗词的感悟。

2.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诗词的情感体验,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每首诗词的主要内容、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一些经典的课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本节课所选诗歌,主题丰富,风格各异,有写景抒情的,有咏史言志的,有写人状物的。

这些诗歌既有古代诗人的经典之作,也有现代作家的优美诗篇。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在描绘自然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古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所学的古诗词,了解诗歌的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培养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所学的古诗词,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美。

2.情感教学法:教师以情感人,以情促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诗人的情感。

3.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和要求,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所学古诗词,了解诗歌的背景,尽量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教案《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这三首诗词的内涵和艺术特色,掌握诗词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情感体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共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词学习,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他们对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教学重点:三首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学生对诗词情感的体验和对人生哲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激发学生通过诗词学习,体验和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行路难》: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通过对友人的酬赠,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水调歌头》: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以其豪放的词风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著称。

教学准备:《诗词三首》课文PPT课件,包含每位作者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三首诗词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

学生作业本、笔、情感体验记录表、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诗词”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与三首诗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2. 简要介绍诗词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特点。

诗词学习(25分钟)1. 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详细介绍每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诗词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诗词:请学生朗读每首诗词,注意语调和节奏,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3. 生字新词:解释诗词中的生字新词,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每首诗词的主要内容,讨论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深入探讨(15分钟)1. 艺术手法:分析诗词中的艺术手法,如使用比喻、拟人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诗词的表现力。

诗词五首(教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诗词五首(教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词的基本概念、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词内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欣赏诗词的美,并在生活中发现它们的独特魅力。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象运用和抒情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诗词中的意象和手法,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4.表达与交流:通过课堂讨论、诗词朗诵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
5.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诗词意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并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团队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的韵律美与意境美:五首诗词在韵律和意境方面各具特色,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规律,感受诗词所表达的意境。
举例:《登高》一诗的韵律为五言绝句,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忧虑;《望岳》则以五言律诗的形式,展现了诗人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2)诗词中的意象运用:重点分析五首诗词中诗人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掌握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
举例:《春望》中,杜甫通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意象,表达了战乱时期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让他们从简单的诗词开始欣赏和分析;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深入探讨诗词的内涵,挖掘更多的情感和价值。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教案

24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品味语言,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课时计划】4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诵读古诗词,你可以感受祖国的名山大川,欣赏故乡的小桥流水;你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笑看人生百态……古诗词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你的心田。

今天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真心感动。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结庐.(lú)东篱.(lí)搔.更短(sāo)不胜簪.(zān)燕.脂(yān)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词义。

悠然:悠远闲适的样子。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浑:简直。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角:军中号角。

玉龙:指宝剑。

3.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等。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宣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4.背景介绍《饮酒》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春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部编版初中古诗文专题教案

部编版初中古诗文专题教案

部编版初中古诗文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古诗文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分析和审美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文的基本特点:诗、词、赋、散文等。

2. 古诗文的语言:典故、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

3. 古诗文的意象:自然、社会、人物、情感等。

4. 古诗文的思想内容:爱国、友情、亲情、哲理等。

5. 古诗文的鉴赏方法:朗读、解析、比较、品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对古诗文中的典故、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引出古诗文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2. 讲解:详细讲解古诗文的基本特点,包括诗、词、赋、散文等不同体裁,以及其语言、意象、思想内容等方面的特点。

3. 实例分析:通过对具体古诗文作品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鉴赏方法,包括朗读、解析、比较、品析等。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给定的古诗文进行分析和鉴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强调古诗文的重要性和鉴赏方法。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文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让学生掌握鉴赏技巧。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审美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古诗文分析和鉴赏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诗文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部编版中学古诗文教学设计

部编版中学古诗文教学设计

部编版中学古诗文教学设计导言: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部编版中学古诗文教学的设计思路和具体操作方法,以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古诗文教学。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兴趣和欣赏能力;2.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3.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根据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年级特点,选择适合的古诗文作为教学内容。

可以从唐诗宋词、元曲明剧等多个角度进行选取,既要有代表性的名篇,也要有生活化的现代作品。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引入适当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例如通过介绍唐代的盛世文化背景,或者是引用当代学者对古诗文的评价等。

2.导读:提供诗文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等相关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

3.朗读:由教师或学生朗读古诗文,可以多角度朗读,例如可以由教师示范、学生跟读、小组朗读等方式。

4.理解: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的意义和内涵,并结合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

5.解读:引导学生对于古诗文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情感表达。

6.赏析:通过讨论、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力。

7.创作:鼓励学生进行古诗文的创作,可以是仿写、续写、改编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8.表演:安排学生进行古诗文的诵读、朗诵、表演等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艺和表达能力。

9.评价:通过教师评语、同学评议等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帮助他们做好自我反思和提高。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内容的呈现,例如通过投影仪播放名家朗诵的古诗文视频,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味。

2.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讲解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部编版初中语文《诗词五首》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诗词五首》优质课教案

24 诗词五首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饮酒》(其五) 《春望》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

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案教案标题:《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作者、创作背景等。

3. 运用所学的古代诗词知识进行创作和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运用所学的古代诗词知识进行创作和表达的能力提升。

教学准备:1. 课本《部编版初中语文》2. 古代诗词选集3. 多媒体设备4. 学生练习册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古代诗词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2. 提问:你们对古代诗词有什么了解?你们最喜欢的古代诗词是哪一首?为什么?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古代诗词的定义和特点。

2. 分享一些著名的古代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并解读其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3. 讲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作者、创作背景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所学的古代诗词,分析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并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创作实践(20分钟)1. 提供一些古代诗词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进行创作。

2.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提供互动和反馈。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回顾所学的古代诗词知识,总结其中的要点和特点。

2.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学生在创作和表达中的进步和提升。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册作业,巩固所学的古代诗词知识。

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更多的古代诗词作品,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古代诗词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作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汇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二单元】8.《世说新语》两则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第三单元】12.《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第四单元】16.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第五单元】20.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第六单元】24.寓言四则(节选其中两首)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第二单元】8.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第三单元】12.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清·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9.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