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与胃辨证-中医诊疗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的体会
◎ IIECT CEOTCF HDD代AC NCREO E N SE现D擞 哼MI远O M DU IS程 N AI N
田 泽 民 黑龙 江 省哈 尔滨 市道 里 区 中 医 医 第。 总期 。O 第 83半 一 月月 卷期8 第 ・刊 二3
中 医 辨 证 治 疗 脾 胃病 的 体 会
摘要 :脾 胃病常规 的 治疗包 括健 脾助运 、补 中益气 、温 中健脾 、和 胃养 阴等 方法 ,但在 临床 中由于 脾 胃的生理 病理 特 点,脾 阴虚、寒热 错
杂 、升降失 调 、脾 虚而 胃实 之证也 多常 见 。因此 治疗 上除 了常 规的方 法 v ̄ ,也 应根据 脾 胃病 自身的特 殊规 律 ,关 注补 益脾 阴、寒热 并用 、升 A; t -
不燥、滋而不腻、行而不滞 为要务 ,甘淡滋阴法较 为适 宜 ,可用慎 阴柔真汤加减 。首诊不可操之过急 ,去黄精 、 石斛,谨防味厚腻滞而 出现腹泻症状 ,以味薄轻灵为主, 适当,  ̄气行气药 , 0 l n- 可用陈皮、白术 。 景岳全书》 出: 《 提
“ 善治精者 ,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 ,能使气食过 多, 过度摄 入高脂肪 、高 蛋 白及饮酒过量等 ,导致食积 、气 滞 、痰湿 、水潴之 中满 实证 ,使 胃之受纳功 能受损 ,表 现 为胀痛 、纳呆 、呃逆 、嗳气 、嗳腐吞酸 、呕吐 、腹泻
3 治 疗 体 会
脾 胃病 以脾气虚 、脾 阳虚 多见 ,但脾 胃有阴 阳,脾
阴虚 是脾 胃虚 弱的一种类型 ,临床 上并不少见【。脾阴 ”
虚是指脾 胃化生 的营养物质精气 、津液 、营血等 由于种 种原 因不能正常起到濡养全身脏腑 的功能 ,使人体脏腑
中医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胃痛·胃痛的概念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机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诊断要点(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胃痛的鉴别·胃痛的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胃痛的治疗原则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胃痛的辨证论治(1/2)·胃痛的辨证论治(2/2)·胃痛的转归胃痛还可以衍生变证。
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
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
·胃痛的预防调护患者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
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
患者胃部隐痛反复发作,口干咽燥,似饥而不欲食,五心烦热,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化肝煎合保和丸B.清中汤合黄芪建中汤C.香苏散合良附丸D.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E.失笑散合丹参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胃痛胃阴亏耗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患者,男,26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疗应首选:A.藿朴夏苓汤B.理中汤C.小建中汤D.黄芪建中汤E.香苏散合良附丸『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胃痛寒邪客胃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A.健脾化湿B.温中健脾C.温中补肾D.散寒止痛E.散寒除湿1.胃痛暴作,畏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中医诊断学 - 第八章 脏腑辨证(脾与胃病辨证)【PPT课件】
谢 谢!
2021/3/2
2021/3/2
三、脾不统血证
概念:脾气虚弱,统血无力,以致血溢脉外的证候。 成因:久病耗气,或劳倦过度伤脾,脾气虚弱加重而 形成。 表现: 便血、吐血、尿血、齿衄、肌衄(紫癜)、月 经过多、崩漏等出血症,舌淡质稀---脾虚不能统血, 血溢脉外。
面白无华或萎黄,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 懒言,舌淡脉细弱---脾气虚证。 辨证要点:慢性出血症,加上脾气虚证。
头身困重,或微恶寒,口淡不渴,身目 色黄如烟熏(阴黄),白带量多清稀,舌淡胖苔 白腻,脉濡缓或沉细---寒湿内盛。 辨证要点:脘腹胀痛,呕恶便溏,加上寒湿内 盛见症。
2021/3/2
八、寒凝胃脘证
概念:寒邪侵入胃脘,胃气凝滞而失和降所表 现的证候。又称寒邪犯胃证。
成因:外寒直中胃腑,或过食生冷,寒从内生。 表现: 胃脘冷痛暴作,得温痛减,遇寒痛剧, 呕恶清涎,吐后痛减,或嗳气呃逆---寒凝胃脘, 胃失和降。
寒证。
辨证要点:脘腹剧烈冷痛,呕吐清涎,加上里 寒证。
2021/3/2
九、胃火炽盛证
概念:胃中火热炽盛,而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实热 证候。简称胃火证
成因:过食辛辣、温燥、肥腻之品,胃热内生;五 志化火;外感热邪犯胃等。
表现: 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或食入即吐,牙 龈肿痛溃烂,齿衄,口臭---胃火壅滞、上薰,气血腐 败。
食少纳呆,脘痞腹胀,神疲乏力,气短懒言— —脾胃气虚证。 辨证要点: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大便清稀或完谷不 化,加上脾胃气虚证。
2021/3/2
五、寒湿困脾证
概念:寒湿内阻,脾阳受困,运化失司所产生 的证候。 成因:过食肥甘生冷,寒湿内停,或气候阴冷 潮湿、冒雨涉水,寒湿从外侵入中焦。 表现: 脘腹痞满胀痛,泛恶欲呕,纳呆便溏, 尿少肢浮---纳运受阻,升降失司。
中医诊断-脾与胃、肺与大肠辨证
病案4
❖ 朱某,男,29岁,医生。1970年11月27日初诊。
病案7
❖ 左某,女,28岁。1994年4月21日初诊。 ❖ 主诉:右侧上牙龈肿痛3天。 ❖ 病史:患者素嗜辛辣煎炒食物,近3天来右侧上牙
床牙龈痛、溃烂、出血,口臭,大便2天未行,小便 短赤。 ❖ 检查:舌红,苔黄,脉滑数。 ❖ 思考讨论题: ❖ (1)嗜食辛辣煎炒食物,为何会发生牙龈肿痛? ❖ (2)本案牙痛属于何种证型?试分析其病机。
病案9
❖ 肖某,男,12岁,1998年5月2日初诊。 ❖ 主诉:胃脘胀痛,恶心,厌食,嗳气酸腐1天。 ❖ 病史:昨天参加其姐婚宴,夜间自诉胃脘胀痛
难忍,恶心呕吐,吐后稍舒,辗转一夜未眠。 晨起觉头昏胀,口内乏味,厌食,暖气酸腐, 矢气频作,大便不爽。检查:舌苔厚腻,脉滑。 ❖ 思考讨论题: ❖ (1)分析病症并判断证型。 ❖ (2)假若患者舌苔见黄腻,脉见滑数,病机 可能有何变化,应该如何处理?
❖ 检查:面色萎黄,形瘦乏力,精神较差,皮肤潮冷。 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 思考讨论题: ❖ (1)试分析证候,判断证型。 ❖ (2)请归纳本证的病机特点。
病案2
❖ 唐某,男,70天,1975年2月12日初诊。 ❖ 主诉:食少,多啼,斜疝下坠70天。 ❖ 病史:患儿自生后,食量较少,面白唇淡,经常食
身疼不适,鼻塞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白清稀。 检查:苔白,脉浮紧。
➢ 思考讨论题:
脾与胃病辨证
八、寒凝胃脘
1、病因:
过食生冷寒凉
外感寒邪
寒客胃脘
临床上胃寒痛多由受寒或饮冷所致,多实证。 虚寒而痛者,多与脾虚并存,故称脾胃虚寒, 归入脾阳虚证,从脾论治。
2、病症分析:
胃气阻滞 寒客 胃脘 胃脘冷痛 呕吐清水
胃气阻滞,胃失和降 阻遏阳气
恶寒肢冷
得温则寒散而痛减
苔白,脉弦紧
喜温
内有寒邪、气机阻滞之象
脾与胃病辨证
中医教研室 李红
脾的主要功能: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 胃的主要功能:主受纳腐熟,主降浊。
两者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排泄; 水液的代谢;血液的统摄;内脏及液态物质
的升提、保持作用等。
脾胃病的主要症状:
消化不良(纳差、腹胀等); 营养不良(消瘦、贫血等); 水液代谢障碍(诸湿肿满);
外受湿邪,脾阳被困
过食生冷寒凉,寒湿内停,困扰脾阳
2、病症分析:
湿邪困脾 脾失运化 纳差腹胀腹痛呕恶腹泻浮肿 湿性粘滞重浊,湿邪流注头身 寒湿 困脾 湿邪流注肌表 头身困重,口粘不爽 浮肿
苔白腻或舌淡胖,脉濡缓 为寒湿内盛之象
3、治法:温中化湿 4、方剂:胃苓散、茵陈术附汤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燥湿健脾 (平胃散) 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 渗湿利水温阳(五苓散)
胃失滋润,胃气不和
胃脘隐痛,胃痞不舒
胃失滋润,胃气上逆 干呕呃逆
胃阴
不足
虚热内生 ,热郁胃中
咽喉失润 口燥咽干
饥不欲食
大肠失润
大便干结
胃阴虚内热之象
舌红少津,脉细数
3、治法:养阴和胃
4、方剂:益胃汤
麦冬:益胃生津
沙参、生地、玉竹:滋阴养液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脾胃病证胃痛腹痛痞满泄泻呕吐痢疾噎膈便秘呃逆脾胃病证胃痛胃痛的概念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因病机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
病机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病理因素——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
1.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
2.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
3.若因热而痛,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
4.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
5.脾胃气虚又可饮食停滞,出现虚实夹杂证。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1.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
2.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吞腐。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3.胃痛与腹痛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胃痛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寒热2.辨在气在血实——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中医)脾胃病辨证
(中医)脾胃病辨证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运化、升清功能失常和统摄血液功能的障碍方面。
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升降失常等方面。
1.脾气虚证临床表现: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气短懒言,四肢倦怠,食少纳呆,头目昏花,甚则小腹坠胀、阴挺、脱肛,大便稀溏,或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
舌淡苔薄,脉细弱。
病因病机: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思虑、吐泻太过伤脾;或劳累过度、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年老体衰、病后失养,耗伤脾气所致。
辨证要点:以脘腹坠胀,久泻久痢,肛门坠胀,内脏下垂,伴气虚症状为辨证要点。
2.脾胃虚寒证临床表现:面色萎黄,脘腹隐痛,喜按喜温,腹胀纳呆,形寒肢冷,大便稀溏,或尿少,浮肿。
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
病因病机:本证多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来,也可因外寒直中,或过食生冷或苦寒药物用之太过伤损脾阳,或肾阳虚衰累及脾阳所致。
辨证要点:以脘腹胀满,冷痛绵绵,喜温喜按,伴脾胃气虚之症为辨证要点。
3.脾不统血证临床表现:鼻衄、齿衄、肌衄、吐血、尿血、便血,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
伴见面色萎黄苍白,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因病机:本证多由久病脾虚,过劳伤脾,损伤脾气而致统血无权所致。
辨证要点:以各种慢性出血症,伴气血两虚症状为辨证要点。
4.食滞胃脘证临床表现:脘腹胀痛,厌食呕吐,或嗳腐吞酸,或兼肠鸣矢气,泻下不爽,泻下物酸腐臭秽。
舌苔垢腻,脉滑。
病因病机:本证多为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所致,也可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等原因导致。
辨证要点:以胃脘胀痛拒按,厌食,呕吐或泻下酸腐为辨证要点。
5.胃阴虚证临床表现:胃脘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咽干燥,或干呕呃逆,胃痛嘈杂,大便干结,小便短少。
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病因病机:本证多为外感热病后期津液受损,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郁结,气郁化火伤津耗液,或温燥药物用之太过,或胃病迁延不愈所致。
辨证要点:以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伴阴虚见症为辨证要点。
最新《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脾胃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资料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脾胃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脾胃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7)》(简称共识意见)于6月16在北京正式对外发布。
为推动《共识意见》更快、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起,北京汉典制药承办的《共识意见》系列推广会于10月15日在武汉拉开帷幕,同时,10月14日和22日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学术年会和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学术年会上,北京汉典制药支持了“功能性胃肠病诊疗进展及中医诊疗新共识运用”学术单元。
三场会议均重点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泄泻”、“胃脘痛”、“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FD)”、“脾虚证”、“便秘”等疾病的共识意见进行了详细解读。
现整理三场会议的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IBS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解读IBS根据其主要临床症状,对应中医的“泄泻”、“便秘”、“腹痛”等病证,肝脾失调为基本病机,脾胃虚弱、肝失疏泄、脾肾阳虚为主要病理环节。
共识意见指出,IBS的中医治疗应当分型辨证论治,根据各型的特点结合证型变化适当佐以通便止泻方法进行治疗。
IBS分为腹泻型IBS(D-IBS)和便秘型IBS(C-IBS),其中,D-IBS分为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等5个证型;C-IBS分为肝郁气滞证、胃肠积热证、阴虚肠燥证等5个证型。
共识对每个证型的主症、次症、治法、主方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和推荐,以供临床参考。
以D-IBS中的脾虚湿盛证为例,共识指出,主症为大便溏泻、腹痛隐隐;次症为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倦怠和纳呆;推荐治法是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其中,参苓白术颗粒健脾益气,渗湿止泻,被共识推荐为治疗的D-IBS脾虚湿盛证的经典方剂。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主任张声生教授介绍,研究表明,参苓白术颗粒可抑制小肠推进、有效缓解腹泻,调节肠道菌群、保护肠粘膜,抗氧化损伤、保护胃粘膜,增强胃动力促进胃排空,从而具有多靶点改善胃肠功能的作用。
小儿脾胃病证的辨证与治疗
小儿脾胃病证的辨证与治疗脾胃是后天之根本,也是气血化生之源,小儿脾胃在人一出生时就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医诊病时,不论年龄大小,均需要观舌象、问饮食、查大便、诊脉象,因此脾胃的重要性显现无遗。
一、常见的小儿脾胃病症小儿常见的脾胃病症主要以呕吐、泄泻、脘腹痛、厌食、积滞、疳病、滞颐为主。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引起的,导致乳食从胃、经口而出,是小儿脾胃病症中常见的一种病,我国古代医学认为,小儿呕吐,有寒、有热、有食伤,然寒吐热吐,未有不因饮食者,其病总属于胃,说明呕吐和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泄泻则是小儿常见病中典型的以大便次数、大便量增多为特征的疾病,粪质稀薄,甚至呈水样状态,泄泻可分缓急两种。
脘腹痛主要的疼痛部位是胃脘、脐之四旁以及耻骨之上的位置,可根据不同位置分为胃脘痛、脐腹痛、大腹痛、小腹痛、少腹痛。
胃脘痛指的是胃脘部位的疼痛,脐腹痛指的是肚脐周围部位发生疼痛,大腹痛指的是肚脐以上、胃脘以下部位发生的疼痛,小腹痛指的是肚脐以下、腹部正中发生的疼痛,少腹痛指的是小腹部两侧出现疼痛或一侧疼痛。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有些患儿无法描述具体的疼痛位置,常常会出现叙述含糊的情况,因此需要由医生进行判断,将此类疼痛统称为脘腹痛。
厌食指的是小儿长时间的见食不贪,发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病症,小儿厌食和脾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积滞指的是由于内伤乳食,使小儿出现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畅的脾胃病症,此类疾患会使小儿不思乳食,腹部胀满,食而不化,以便秘或大便酸臭为典型的特征。
疳病是由于喂养方式不当或受到其他多种疾病的影响,使小儿的脾胃处于长期受损的状态,导致小儿的气液发生耗伤,引起了一种病症。
滞颐指的是在小儿口中不由自主地有涎液流出来,也就是俗称的流口水,由于涎液会浸渍在颐下位置,甚至可使颈部发生糜烂甚至对小儿胸前位置形成影响。
二、小儿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小儿脾胃病的病因通常是由于外感六淫或秽浊之气直中脾胃导致的,或是受到乳食所伤、饮食不节、喂养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过度食用生冷、油炸类食物,对小儿脾胃造成了损伤。
五脏腑辨证--脾与胃PPT课件
十一、食滞胃肠证
【基本概念】食滞胃肠证是指饮食停滞胃,以
脘腹胀满疼痛,呕吐酸馊腐臭为主症证候
【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 ┐ └饥饿无度 ├胃失和降、肠失传导
脾胃素弱,复为食伤│ 饮食不洁、误食毒物┘
• 【临床表现】
病 热病后期伤阴┐
因 情志化火灼阴│
热邪犯胃┐
病 吐泻太过耗阴│ 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机 过食辛辣、温燥┘ 过食辛辣、温燥化火┘
胃阴不足
胃火亢盛
临床 胃脘隐隐灼痛 表现 口燥咽干
饥不欲食、嘈杂不舒 干呕呃逆 尿少便干 舌红少津、脉细数
胃脘灼痛拒按 渴喜冷饮 消谷善饥、口臭 牙龈肿痛溃烂、齿衄 尿黄便秘 舌红苔黄、脉滑数
胃病辨证
生理 病理 常见症状 证候
胃脘胀痛 主受纳 胃失和降 呕恶嗳呃 腐熟 胃气上逆 食少纳呆
食欲改变
虚—胃阴虚证 实—胃寒热食滞
一、脾气虚证 二、中气下陷证 三、脾阳虚证 四、脾不统血证
基本概念
病因病机
脾气 指脾气不足,运化 虚证 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脾气亏虚
中气 下陷 证
指脾气亏虚,升举 无力而反下陷所表 现的证候
表 烟薰
现 浮肿尿少
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
白带量多
皮肤发痒
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辨
脾运化失调
证
+寒湿内盛见症
脾运化失调 +湿热内阻见症
治
燥湿健脾
法
胃苓汤
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
八、胃阴虚证 九、胃热证
基 指胃阴亏虚,胃失 指胃中火热炽盛,胃 本 和降,虚热内生所表 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概 现证候 念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脾胃病证脾胃病证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要点一概述“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
”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
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
”这里的心下痛实是胃脘痛。
又如《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
”这里说的心痛也是指胃脘痛。
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曰:“夫心痛者,在《方论》有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
”直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此后,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
”《医学真传·心腹痛》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书中说:“夫通者不痛,理也。
脾与胃病的辨证施护
五、对症护理
1、腹痛、泄泻者,可配合针灸、拔罐疗法。寒
5、对由脾不统血而致的出血症状,要观察 记录出血部位、数量、新鲜或陈旧以及 其发展趋势等。出血量多者,还要注意 有无因出血而导致的脱症。 6、脾病最常见的诱因是饮食失节,其它如 情绪、气候、劳累也可能有一定影响。 注意发病的诱因有助于指导病人调护, 防止病情加重或复发。
二、生活起居护理
1、病室环境应整洁、舒适、空气流通、冷 暖适宜。病室应注意防潮。 2、生活要有规律,主要劳逸结合,避免过 劳而损伤脾气。严重泄写、呕吐或有肢 体浮肿、黄疸、出血表现者,应卧床休 息。中气下陷者,食后应适当卧床休息。 恢复期可教会病人做气功或太极拳,以 促进脾脏功能恢复。
(三)脾不统血
临床表现:
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 女月经过多、崩漏等。常伴见食少便 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 等症。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摄血。 主方:归脾汤
(四)中气下陷
临床表现:
食少纳呆,脘腹坠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 肛门坠重,甚或久泻脱肛,胃下垂,或子宫脱垂。伴见 气少乏力,肢倦神疲,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 脉虚。
(2)生活起居护理
注意起居有节,动静结合,温湿度适宜,尤其应注意腹部 保暖。
(3)情志护理
“忧思伤脾”,宜密切观察患者情志变化,消除不良情绪 的刺激。
(4)饮食护理
饮食应该有节制,定时定量,饮食以细软易消化为宜。
(5)用药护理
按时服药,服后安卧,呕吐患者少量多次给药。
脾系病证的护理措施
1、重点观察脘腹胀痛,吐泻物,吐血及便血等表 现。对脘腹胀痛诊断不明者,禁用止痛剂。 2、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以清淡富于 营养为基本原则。 3、居处环境应干燥、卫生,避免湿邪侵袭。及时 清除排泄物。 4、注意休息,避免劳伤脾气。轻症或恢复期,可 动静结合,使患者无明显疲劳感为度。 5、对呕吐患者,做好口腔护理,水肿、泻泄者, 应注意皮肤护理。
4中医执业——中医内科脾胃系病症
患者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 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舌苔白 厚腻,脉沉滑。治疗应首选 A. 保和丸 B. 泻心汤 C. 二陈平胃汤 D. 越鞠丸 E. 补中益气汤
400-8299-120
A. 枳实导滞丸 B. 保和丸 C. 越鞠丸合枳术丸 D. 二陈平胃散 E. 香砂六君子汤 • 3. 治疗痞满饮食内停证,应首选 • 4. 治疗痞满肝胃不和证,应首选
辨证
• • • • 7、脾胃虚寒 典型症状:胃痛隐隐,喜温喜按,便溏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蓍建中汤
400-8299-120
证型
寒邪客胃 饮食伤胃 肝气犯胃 湿热中阻 瘀血停胃 胃阴亏耗 脾胃虚寒
400-8299-120
主症
胃痛,暴作,喜暖,脉紧
方药
良附丸
胃痛,胀满,拒按,味腐臭 保和丸 胃痛,情绪变化,叹息 柴胡疏肝散
400-8299-120
脾胃病症—呕吐
400-8299-120
辨病
1、基本病因——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病位—— 2、诊断要点——物出于胃 3、病证鉴别 呕吐: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反胃:脾胃虚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4、治则:和胃降逆
400-8299-120
辨证
• 一、脾胃病证
• 细目一:胃痛 细目二:痞满 细目三:呕吐 • 细目四:噎膈 细目五:呃逆 细目六:腹痛 • 细目七:泄泻 细目八:痢疾 细目九:便秘
400-8299-120
脾胃病证—胃痛
400-8299-120
辨病
1、基本病因——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2、诊断要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 3、病证鉴别 胃痛与腹痛:病位不同,相互影响 4、治则:理气和胃止痛 “胃以通为补” • 实证:痛剧,固定不移,拒按 虚证:痛缓,痛处不定,喜按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串讲:脾胃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串讲:脾胃病证胃痛、痞满胃痛辨证论证注意:1.胃痛寒邪客胃证与脾胃虚寒证的鉴别:例题A.健脾化湿B.温中健脾C.温中补肾D.散寒止痛E.散寒除湿胃痛(误会)1寒邪客胃--良附丸寒门出身的张良驸马2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搞得)将军生气,因为刚才疏远了将军3湿热中阻-清中汤失了清廉的忠臣,(很愧疚)胃痛4饮食伤胃--保和丸(请将军)大吃大喝一顿,表示和好5瘀血停胃-失笑散合丹参饮(二人)在雪中,边笑边饮酒6胃阴亏耗-一贯煎+芍药甘草汤应许一起同甘共苦7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相互包涵,一起建功立业痞满辨证论证呕吐、噎膈、呃逆例题A.胃失和降,逆气动膈B.胃气壅滞,气逆于中C.肝气犯胃,肝胃不和D.脾胃虚寒,胃中无火E.痰瘀互结,食道狭窄呕吐的辨证论证注意:1.呕吐饮食停滞证与痰饮内阻证鉴别例题噎嗝的辨证论治主症:进食哽噎感,或吞咽困难,饮食难下。
噎嗝1痰气交阻--启膈散(得了食道癌的)启哥叹气2津亏热结--沙参麦冬汤又热又干,啥东西也吃不下3瘀血内结--通幽汤通往幽门关的路又被积雪堵住了4气虚阳微--补气运脾汤再不补运些汤过来就要阳气虚脱了呃逆的辨证论证腹痛一、腹痛的概述概念略二、腹痛病因病机病机:不通则通、不荣则痛三、腹痛的鉴别诊断腹痛与胃痛:略四、腹痛辨证论证泄泻、痢疾、便秘泄泻辨证论治主症:排便次数增多或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例题痢疾的治则:(1)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温情并用,虚实夹杂攻补兼施。
(2)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
(3)忌过早补涩、峻下攻伐、分利小便。
例题痢疾辨证论治主症: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
注意:1.湿热痢与疫毒痢的鉴别例题A.湿热痢B.疫毒痢C.休息痢发作期D.寒湿痢E.以上均非便秘辨证论治注意:阳虚秘与冷秘的鉴别便秘1热秘--麻子仁丸热乎乎的麻仁2气秘--六磨汤六嬷嬷很生气3冷秘--温脾汤冰冷的啤酒4气虚秘--黄芪汤气喘嘘嘘一起去5阴虚秘--增液汤银白胡须的增爷爷6阳虚秘--济川煎没有阳光的济南六嬷嬷很生气,因为喝完冰冷的啤酒,便秘了。
小儿脾胃病的中医辨证
⼩⼉脾胃病的中医辨证脾胃病中医辨证⼀.脾胃对⽣长发育⾄关重要⼈体的后天之本是脾胃,脾胃之⽓左升右降,阴阳相交是为中⽓,脾胃不和,脾湿过旺使胃⽓敌不过,该升不升,该降不降会造成很多疾病。
脾能升清,胃能降浊,肺⽓降⽓顺畅。
正常下降,这样,⼼⽓在下,肾⽓在上,⼼⽕下降,肾⽔上升,⼼肾相交,⽔⽕济济。
胃能纳⾕,脾能运化,运送精微物质到达⼩肠,糟泊排送到⼤肠,营养⼈体百骸五脏,肺⽓下降,肝肾的功能都能正常运转,这就是健康的⼈。
⼆.临床常见的脾胃病症1.呕吐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上逆所致的以饮⾷、痰涎等胃内之物从胃中上涌,⾃⼝⽽出为临床特征的⼀种病证。
对呕吐的释名,前⼈有两说:⼀说认为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声谓之吐,⽆物有声谓之⼲呕;另⼀说认为呕以声响名,吐以吐物⾔,有声⽆物⽈呕,有物⽆声⽈吐,有声有物⽈呕吐。
呕与吐常同时发⽣,很难截然分开,因此⽆细分的必要,故近世多并称为呕吐。
2.泄泻泄泻是以⼤便次数、⼤便量增多,粪质稀薄,甚⾄如⽔样为特征的⼩⼉常见病。
以⼤便溏薄⽽势缓者为泄,⼤便清稀如⽔⽽直下者为泻。
明万全《幼科发挥·泄泻》云:“泄,谓⽔⾕之物泄出也;泻,谓胃肠之⽓下陷也。
”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两季为多。
发病以婴幼⼉为主,6个⽉~2岁的⼩⼉发病率最⾼。
本病轻预后良好,重极易伤津耗液,导致⽓阴两伤,甚⾄出现阴竭阳脱之危候;久泻迁延不愈,可导致疳证,或慢惊风。
3.脘腹痛脘腹痛包括腹痛和胃脘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以上部位发⽣疼痛的病证。
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卷四》云:“痛在胃之下,脐之四旁,⽑际之上,名⽈腹痛;若痛在胁肋,⽈胁痛;痛在脐上,则⽈胃痛,⽽⾮腹痛。
”根据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腹痛、脐腹痛、少腹痛和⼩腹痛。
胃脘以下、脐部以上疼痛为⼤腹痛,脐周围疼痛为脐腹痛,脐下腹部正中疼痛为⼩腹痛,⼩腹两侧或单侧疼痛为少腹痛。
胃脘痛,⼜称为胃痛,是以上腹部近⼼窝处经常发⽣疼痛为主,⼩⼉胃脘痛虽不及成⼈多见,但近年来随着⽣活⽔平的提⾼、膳⾷结构的变化,⼉童胃脘痛逐年增多,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消化不良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什么是脾虚-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什么是脾虚?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关于《什么是脾虚?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脾虚,是大家人体不健康的一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造成脾虚出現的要素是多种多样的。
那麼,什么是脾虚?中医学怎么治脾虚呢?
什么是脾虚?
脾虚,为中医学专用名词。
特指因性子亏虚造成的一系列肝脏生理作用紊乱的病理学状况及病证。
包含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症型。
多因饮食搭配失衡.劳逸失度,或病久气血虚所造成。
脾有消化吸收食材中的营养元素和输布水湿及其统摄血液等功效。
脾虚则消化吸收紊乱,并可出現机能减退,水湿失于布散为之湿酿痰,或产生失血过多等症。
脾虚的中医学辨证施治方式:
1.脾虚呕吐
症状:饮食搭配稍不留神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口不干,面白少华,怠倦困乏,舌色淡,苔白腻,脉濡弱。
脾虚呕吐为肝脏孱弱,胃气上逆引发。
论治:健脾和胃止呕。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虚泄泻
症状:排便时溏时泻,转变反复,完谷不化,饮食搭配降低,食后脘闷不舒,稍进高热量食物则便量增加,脸色腊黄,神疲惫怠,舌淡苔白,脉沉细。
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胃引发。
论治:健脾胃渗湿治腹泻。
主方:参苓白术散交互。
3.脾虚水肿
症状:身肿,腰下列为甚,按之凹痕不容易修复,脘腹胀闷,食纳降低,脸色食古不化,神疲肢冷,小便缺少,舌色淡,苔白晰,脉沉缓。
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皮肤引发。
论治:温脾利湿消肿。
主方:实脾饮交互。
脾胃病的中医辨证依据有哪些
脾胃病的中医辨证依据有哪些脾胃病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包括胃痛、胃胀、呕吐、泄泻、痞满等多种病症。
中医在诊治脾胃病时,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患者进行综合辨证,以确定病因、病机,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那么,脾胃病的中医辨证依据都有哪些呢?首先,从症状表现来看。
胃脘疼痛是脾胃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疼痛剧烈,且疼痛固定不移,多为血瘀所致;若疼痛隐隐,喜温喜按,则多为脾胃虚寒。
胃胀也是常见症状,如果胃脘胀满,伴有嗳腐吞酸,多为饮食积滞;若胃脘胀满,连及胸胁,生气后加重,多为肝气犯胃。
呕吐方面,如果呕吐物酸臭,多为食积化热;若呕吐清水痰涎,多为脾胃虚寒,水饮内停。
泄泻的辨证,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为脾肾阳虚;大便溏泻,臭秽,肛门灼热,多为湿热下注。
其次,观察患者的面色和舌象。
面色萎黄,多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面色苍白,多为中阳不振,阳虚内寒。
舌象在脾胃病的辨证中具有重要意义。
舌淡胖,苔白滑,多为脾胃虚寒,水湿内停;舌红,苔黄腻,多为湿热中阻;舌有瘀斑瘀点,多为血瘀内阻。
脉象也是重要的辨证依据。
脉缓弱,多为脾胃虚弱;脉弦,多为肝气犯胃;脉沉细,多为肾阳不足,脾失温煦。
再者,了解患者的饮食和二便情况。
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多为脾胃虚弱;多食易饥,多为胃火亢盛。
大便秘结,多为胃肠积热;大便稀溏,多为脾虚湿盛。
小便短少,多为湿邪内阻;小便清长,多为肾阳不足。
此外,还要考虑患者的发病诱因和病程长短。
如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而发病,多为食积;因情志不畅而发病,多为肝气犯胃。
病程短,多为实证;病程长,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中医认为,脾胃病的发生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
因此,在辨证时,也要关注患者的情志状态。
另外,患者的体质因素也会影响脾胃病的辨证。
如阳虚体质的人,容易出现脾胃虚寒证;阴虚体质的人,容易出现胃阴不足证。
总之,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舌象脉象、饮食二便、情志状态、体质因素以及发病诱因和病程长短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准确判断病因病机,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方解析
君:苍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 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 湿邪得化;
臣:厚朴——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 化湿,针对湿阻气机而设;
佐: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 厚朴 之力;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 煎加——姜、枣,以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
降逆,
【治法】温运脾阳。 【代表方】理中汤《伤寒论》
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各三两(各9g) 【煎服法】水煎服。
处方解析
君:干姜——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 臣:人参——甘温,补气健脾; 佐:白术——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
甘温苦燥之白术健脾燥湿; 使:炙甘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
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
[性味归经]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 大肠经。
[功效主治] 1、升举阳气:用于脾气下陷引起的久泻久 痢,脏器下垂; 2、清热解毒:用于热邪疮痈肿毒; 3、发表透疹:用于麻疹、风疹等。
[用量]3-10g。
各种出血
证型 血色 伴证
主药
代表方
脾不统血 淡红 脾虚 人参、白术
脾气虚证+失眠健忘, 衄血尿血,便血崩漏, 舌淡苔白,脉细弱。
主证释义
脾不统血,血溢脉外,故见各种出血; 阴血受损,血不养心神,故见失眠健忘。
主诉
衄血 尿血 便血 崩漏 紫癜
病因
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血溢脉外。
治疗
【治法】补脾摄血,引血归经。 【代表方】归脾汤《正体类要》 白术一钱 当归一钱 白茯苓一钱 黄芪一钱 远志一钱 人参一钱 龙眼肉一钱 炒枣仁一钱 木香五分 炙甘草三分 【煎服法】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
半夏、陈皮——理气化湿,和胃止呕,防食 积化痰;
连翘——既可散结以助消积,又可清解食 积所生之热。
方歌与现代应用
【方歌】保和神曲与山楂,苓夏陈翘菔子加, 炊饼为丸米饮下,消食和胃效堪夸。
【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 肠炎、消化不良、婴幼儿腹泻等属食积内停者。
升麻
[药物来源与加工]植物升麻的干燥根茎。
主证释义
脾不升清,心肺头面得不到充分水谷精 微,故头目眩晕;
脾气下陷,故脘腹重坠,便意频频,久 泻久痢;
脾不升清,脏器不能维持正常位置,故 脱肛、内脏下垂;
舌淡苔白,脉沉弱无力是脾气虚的典型 舌象、脉象。
主诉
久泻 久痢 脱肛 阴挺 胃胀
头晕
病因
在脾气虚基础上, 劳倦过度,饮食失调, 导致脾主升清功能下降,
二为调和药性。
方歌与现代应用
【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脾胃气虚与下陷,气虚发热效如神。
【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 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 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 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 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主证
方歌与现代应用
【方歌】理中汤是伤寒方,甘草人参术干姜, 呕利腹痛食少弱,可加附子温脾阳。
【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 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 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主证
脾胃气虚+头目眩晕, 脘腹重坠,便意频频, 甚则脱肛,久泻久痢, 内脏下垂,舌淡苔白, 脉沉弱无力。
【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 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 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 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主证
头重如裹,脘腹胀闷, 不思饮食,恶心欲吐, 四肢浮肿,小便不利, 带下清稀量多色白, 大便不爽,脉缓滑, 舌淡暗苔白滑腻。
主证释义
湿性重浊,故湿邪为患则头重如裹;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故脘腹胀闷,不 思饮食,恶心欲吐; 寒湿困脾,脾主运化功能受损,水液不 能运化则四肢浮肿,小便不利,带下清稀量 多色白; 湿性粘滞,故大便不爽; 脉缓滑,舌淡暗苔白滑腻为典型的寒湿 舌象、脉象。
处方解析
参、芪、术、草大队甘温之品补脾益气, 一治脾虚之病本,二可以补气生血;
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 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 神; 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 脾药配伍、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
方歌与现代应用
【方歌】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苓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却,出血崩漏总能医。
病因
主证
脾胃气虚证 治疗
主诉
主证释义
病因
主证
脾胃阳虚证 治疗
主诉
主证释义
病因
主证
脾气下陷证 治疗
主诉
主证释义
病因
主证
脾不统血证 治疗
主诉
主证释义
病因
主证
寒湿困脾证 治疗
主诉
主证释义
病因
主证
湿热内蕴证 治疗
主诉
主证释义
病因
主证
胃火炽盛证 治疗
主诉
主证释义
病因
主证
胃阴不足证 治疗
主诉
主证释义
主证释义
食滞胃脘,不能通降,故脘腹胀满,疼 痛厌食,大便不调;
胃气上逆,故嗳腐吞酸,呕吐食臭; 舌苔白厚滑腻,脉滑是食积的典型舌象、 脉象。
主诉
脘胀 嗳腐吞酸 大便不调 腹泻 不食
病因
1、暴饮暴食伤及脾胃,食积不化; 2、大病之后,脾胃功能未复,过食生冷 黏腻,食积不化。
治疗
【治法】消食导滞。 【代表方】保和丸《丹溪心法》
脾与胃辨证
辨证依据
❖ 脾证脏腑定位依据——运化不行(如脘腹胀 满,便溏)
❖ 脾证脏腑定位依据——饮食改变(如食少纳 呆或消谷善饥)
脾与胃辨证常见证
❖ 脾胃气虚证 ❖ 脾胃阳虚证 ❖ 脾气下陷证※ ❖ 脾不统血证※ ❖ 寒湿困脾证 ❖ 湿热内蕴证 ❖ 胃火炽盛证 ❖ 胃阴不足证 ❖ 食滞胃脘证
主证释义
知母——清热泻火助石膏清热,滋阴润燥 助熟地养阴;
佐使:牛膝——引虚火下行。
方歌与现代应用
【方歌】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襄, 胃肾阴虚夹火热,龈肿齿枯宜煎尝。
【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牙龈炎、糖尿病、急 性口腔炎、舌炎等属胃阴不足者。
主证
脘腹胀满,疼痛厌食, 嗳腐吞酸,呕吐食臭, 大便不调,舌苔白厚滑腻,脉滑。
病因
主证
食滞胃脘证 治疗
主诉
主证
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满; 四肢浮肿,眼睑如卧蚕状; 时轻时重,大便溏泻; 甚则痿证,+气虚证。
主证释义
胃气虚不能受纳腐熟,故食少纳呆; 脾气虚不能运化,故食后脘腹胀满,大 便溏泻; 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液,水液停留体内, 故四肢浮肿,眼睑如卧蚕状; 脾主四肢肌肉,脾气虚日久肌肉失养, 故见痿证。
方歌与现代应用
【方歌】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 或加石膏清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
【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 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
主证
胃脘灼痛,干呕作呃, 饥不欲食,齿龈红肿微痛, 齿衄,+阴虚证。
主证释义
阴虚则阳盛,故胃脘灼痛; 胃气不降,故干呕作呃; 虚火消食,故易饥饿,但不是实火,故 不欲食,齿龈红肿微痛。
脾阳虚不能温运饮食,食阻中焦,不通 则痛,故胃脘疼痛;
阳虚则寒,故喜温喜按,得温按痛减, 泛吐清水四肢浮肿,小便不利,带下清稀色 白;
重者可因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而出现上 吐、下泻之证。
主诉
纳差 便溏 肢冷 浮肿 带下量多
病因
1、在脾胃气虚基础上发展而来; 2、饮食生冷或过服寒凉药物伤及脾阳。
治疗
主证
胃脘灼痛,口臭泛酸, 消谷善飢,齿龈红肿热痛, +火证。
主证释义
胃热炽盛,熏灼于胃,故胃脘灼痛; 胃液为热邪蒸腾,胃气上逆,故口臭泛 酸; 邪热消耗饮食,故消谷善飢; 脾胃开窍于口,火性上炎,故齿龈红肿 热痛。
主诉
牙痛 牙龈红肿 善饥 口臭
病因
1、饮食辛热,热邪内留于胃; 2、情志不畅,气郁化火客胃; 3、外感邪气,入里化热。
主诉
胃痛 牙龈出血 干呕
病因
1、热盛伤阴; 2、严重吐泻伤阴; 3、饮食不佳,生化不足。
治疗
【治法】滋养胃阴。 【代表方】玉女煎《景岳全书》
石膏三钱 熟地三钱 麦冬二钱 知母一钱半 牛膝一钱半 【煎服法】水煎服。
处方解析
君:熟地——滋阴以治本; 臣:石膏——清热泻火解虚热以治标; 佐:麦门冬——养阴,助熟地滋阴;
处方解析
君:茵陈——善能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 臣: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
湿热从小便而去; 佐: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
大便而下;伍栀子是为二便分消法。
方歌与现代应用
【方歌】湿热内蕴茵陈汤,阳黄栀子大黄方; 附子干姜炙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急性黄疽型传染性肝 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 的黄疸,证属湿热内蕴者。
主证释义
湿热困阻脾胃,故脘腹痞闷,食少纳呆, 呕恶厌食四肢困重,头重如裹,胸闷呕恶;
湿阻气机,热邪不能外透,故身热不扬; 津液运化失常且为热邪所伤,故小便短 赤,大便不调; 脾胃之热侮于肝胆,湿热熏蒸肝胆,胆汁 外溢,浸渍肌肤,则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 明; 有热则舌红苔黄,脉数;有湿则苔腻,脉 滑。
山楂六两 神曲二两 半夏三两 茯苓三两 陈皮—两 连翘—两 莱菔子—两 【煎服法】上为末,炊饼为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七八十丸(9g),食远白汤下。
处方解析
君:山楂——消一切饮食积滞,长于消肉食油腻 之积;
臣:神曲——消食健胃,长于化酒食陈腐之积;
莱菔子——下气消食除胀,长于消谷面之 积;
佐:茯苓——健脾利湿,和中止泻,防食积伤脾 生湿;
主诉
黄疸 尿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