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

合集下载

魏征简介——精选推荐

魏征简介——精选推荐

諫臣明相魏征内容提要:魏征是辅佐唐太宗创下贞观之治的大唐名臣,他一生向唐太宗进谏二百余事,数十万言,被誉为“千古谏臣”他的谏言对贞观时期国家的治理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魏征的身世及其对他以后的影响、魏征谏言唐太宗的具体事例以及魏征一些不为人知的事件三方面展开,来探讨极具传奇色彩的魏征。

关键词:谏臣明相魏征目录内容提要 (2)导言 (4)一、选题背景 (4)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 (4)三、选题意义 (4)第一章、魏征身世 (5)(一)魏征生平简介 (5)(二)魏征家世对其影响 (6)第二章、魏征与唐太宗 (7)(一)唐太宗的个人魅力 (7)(二)魏征与唐太宗“过招” (9)第三章、魏征对唐朝的影响 (11)(一)君臣间的利用 (11)(二)“跳槽”的艺术 (13)结语 (14)参考文献 (15)导言一、选题背景:魏征是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臣、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当代中国,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在文化层面的东西越来越被人们忘记,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取而代之的是快餐文化,网络虚幻低俗的文化,所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显得极为迫切。

本文通过对魏征的生平事迹的研究,考察魏征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下成长为冒死直谏的一代名臣及其相关事例,来激励当代人们提高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显得极为重要。

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当代学者对于魏征的研究主要可以总结为几点,分别为魏征的进谏艺术、魏征的政治主张研究、魏征的儒家思想及实践、魏征与唐太宗的关系、魏征的文学思想等,相对是比较全面的。

三、选题意义:通过对魏征的相关研究,不仅可以激励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对于国家而言,也能够较好地指导我国的廉政教育事业,推进我国廉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第一章、魏征的身世一、魏征生平简介魏征生于580年死于643年,字玄成。

《新唐书·魏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魏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魏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新唐书·魏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魏徵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原文: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

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

隐太子引为洗马。

微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

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阅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微言,不死今日之祸。

”王器其直,无恨意。

即位,拜谏议大夫,帝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

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

左右有毁徵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

彦博曰:“微为人臣,不能著形迹,远嫌疑,而被飞谤,是宜责也。

”帝谓彦博行让微。

微见帝,谢曰:“臣闻君臣同心,是谓一体,岂有置至公,事形迹?若上下共由兹路,邦之兴丧未可知也。

”帝曰:“吾悟之矣!”帝宴丹霄楼,酒中曰:“徵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徵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

”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徵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所以事饶舜也帝大笑。

帝尝问群臣:“徵与诸葛亮就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

”帝曰:“徵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十七年,疾甚。

帝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

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及薨,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

诏内外百官朝集使皆赴丧,益日文贞,给羽葆、鼓吹。

将葬,其妻装辞曰:“徵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徵志。

”见许,乃用素车,白布幨帷。

帝登苑西楼,望哭尽哀。

(节选自《新唐书•魏徵传》)译文:魏徵,宇玄成,是魏州曲城人。

从小成了孤儿,穷困失意,他放弃财产不去经营,心怀大志。

隐太子招引他为洗马。

魏徵见秦王功劳很大,就暗中劝太子早做(对付秦王的)打算。

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他说:“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他回答说:“太子如果早点听从我的话,就不会有今日的杀身之祸。

”秦王看重他的耿直,对他并不憎恨。

太宗即位,拜魏徵为谏议大夫,太宗对他一天比一天亲近,有时把他带到卧室内,向他咨访天下政事。

历史上魏征的几个小故事

历史上魏征的几个小故事

历史上魏征的几个小故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实习报告、职业规划、职场语录、规章制度、自我介绍、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career plans, workplace quo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 introduc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历史上魏征的几个小故事历史上有关魏征的几个小故事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魏征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上有关魏征的几个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全文注释、分析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全文注释、分析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全文注释、分析谏太宗十思疏魏徵魏徵(580-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人。

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为人正直,直言敢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

臣闻求木之长①者,必固其根本②;欲流之远者,必浚③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④,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⑤乎!人君当神器之重⑥,居域中⑦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⑧。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⑨,承天景命⑩,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而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作品注释】①长(zhǎng):生长。

②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③浚(jùn):疏通,挖深。

④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⑤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优质文档】魏徵历史人物资料及历史功绩word版本 (8页)

【优质文档】魏徵历史人物资料及历史功绩word版本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魏徵历史人物资料及历史功绩引导语:你们知道魏征是谁吗?魏征是一代忠臣,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魏徵的历史人物资料,希望采纳。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

唐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又说晋州市或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

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

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

每进切谏,虽几次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

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进谏200多次,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

贞观十三年(639)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极言直谏魏徵与唐太宗魏徵备经丧乱,仕途坎坷,阅历丰富,因而也造就了他的经国治世之才,他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而且为人耿直不阿,遇事无所屈挠,深为精勤于治的唐太宗所器重。

太宗屡次引魏徵进入卧室,“访以得失”,魏徵也“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对于朝政得失,频频上谏。

唐太宗曾褒奖他说:“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不久,迁任尚书左丞。

贞观三年(629年)即以秘书监参知国政,进封郑国公。

魏徵的直言极谏是著名的,当时以“识鉴精通”而闻名的宰相王珪曾高度评价他说:“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

”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太宗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太宗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

魏征简介

魏征简介

作者介绍【整体简介】郑国文贞公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

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早年值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

后入唐太子李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

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

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

魏徵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

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

每进切谏,虽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

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

贞观十三年(639)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思想】魏征早年做过道士,所以道家思想在他的治国方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反复劝谏唐太宗要以无为为本,与民休息,这样天下才能清净自定。

在他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中,还坚持认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

考之于今,其风渐坠,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

何以言之?汉文、晋武俱非上哲,汉文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头之裘。

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此其渐不克终一也。

”唐太宗自己也曾说:“朕夙夜寅畏,缅惟至道,… …今鼎祚克昌,既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

”在法律思想上,遵循封建儒家正统,强调“明德慎罚”,“惟刑之恤”。

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

“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

他把治理国家之需要有刑罚,比作驾车的人之需要有马鞭,马匹尽力跑时,马鞭便没有用处;如果人们的行为都合乎仁义,那么刑罚也就没有用了。

我们身边的名人_魏徵的故事

我们身边的名人_魏徵的故事

逆鳞直谏唐太宗早就听说魏徵的才干,便任命他为谏议大夫。

太宗求治心切,不时单独召见魏徵,在他的寝宫商议政事。

魏徵感激太宗对他的特别恩遇,总是毫无保留地道出心声。

由于魏徵的建议切实中肯,深合太宗的心意,不久被提升为尚书右丞(尚书省的官员),依然兼任谏议大夫,参与尚书省的政务,并监察朝政得失。

魏徵日益受到太宗的信任和器重,招来一些朝臣的嫉妒,太宗左右的亲信大臣中有人诬告魏徵包庇自己的亲戚。

太宗派温彦博去查办,发现这些谣言纯属诬告。

温彦博向太宗汇报说:“魏徵作为臣子,没有处理好与朝中大臣之间的关系,因此才受到这种没有根据的毁谤,应该提醒他以后注意。

”太宗便让温彦博去警告魏徵要引以为戒。

第二天,魏徵上朝对太宗奏言道:“臣听说君臣一心,叫做一体。

君臣上下以诚相待,才能使国家得到治理。

臣子应该大公无私,为国为民多办实事,把心思都放在了关系上,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国家大事?如果朝廷上下都这样,国家的命运恐怕就岌岌可危了。

”太宗听后一惊,点了点头,说道:“朕明白了。

”魏徵叩头又说:“臣希望陛下让臣做良臣,而不要让臣做忠臣。

”太宗有些不解,问道:“忠臣和良臣有不同之处吗?”魏徵答道:“古代尧和舜的臣子稷、契、皋陶,就是良臣;夏桀的臣子关龙逄、殷纣的臣子比干,就是忠臣。

良臣本人享有美名,君主也得到光荣,子孙相传,国运无穷。

忠臣遭难被杀,君主就会落得昏庸残暴的恶名,国亡家灭,所谓的忠臣就只不过是个空名罢了。

这就是良臣和忠臣的区别。

”太宗听了连声赞叹。

魏徵畅言道:“君主所以明智,在于能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君主所以昏庸,是由于只听信一方面的话。

古代尧、舜当政,开放四方言路,使自己能够看到各方面的事情,听到各方面的言论,当时尽管有共工和鲧这样的奸人,也没有受他们的蒙蔽;尽管有些人言行不符,也没有被他们迷惑。

秦二世深居宫中,专信赵高,结果秦的统治迅速崩溃,天下人纷纷起兵造反,而他还不知道。

南朝梁武帝相信朱异,侯景领兵打到京城,他还被蒙在鼓里。

历史趣谈: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魏征人物生平 归唐献策

历史趣谈: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魏征人物生平 归唐献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魏征人物生平归唐献策
导语:早年经历大业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

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元宝藏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写,李密见魏徵非常有
早年经历
大业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

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元宝藏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写,李密见魏徵非常有文才,于是召见魏徵,魏徵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李密不用。

大业十四年(618年),王世充袭击仓城被李密击败,王世充转攻洛口,又被李密击败。

魏徵却对长史郑颋说:“李密虽然多次取得胜利,但是兵将也死伤了不少,瓦岗又没有府库,将士们取得战功得不到赏赐。

还不如深沟高垒,占据险要,与敌人相持,待到敌人粮尽而退时,率军追击,这才是取胜之道。

洛阳没有了粮食,王世充无计可施就会与我军决战,这时我们却不跟他交战。

”郑颋对魏徵的话不以为然,说这是老生常谈的。

魏徵说了一句:“这是奇谋深策,怎么是老生常谈呢。

”拂袖离去。

归唐献策
唐武德二年(619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徵随李密归降李唐。

而李密部将李勣尚且占据着李密原来管辖的领土,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

李密投降李唐,李勣自己占据这么大的地方不知何去何从。

魏徵毛遂自荐,请求安抚山东,到黎阳,魏徵作书与李勣,劝李勣投降。

李勣于是派遣使者至长安,将献城的功劳都归给李密,然后押运粮草到李神通那里。

同年九月,窦建德率军攻打相州,李神通抵挡不住,率军转驻黎阳,被窦建德击败。

魏徵及李神通、李勣都被俘虏。

窦建德用魏徵为起居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魏徵是怎样的人 如何评价魏徵

历史趣谈: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魏徵是怎样的人 如何评价魏徵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魏徵是怎样的人如何评价魏徵导语: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历史如何评价魏徵王珪: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

李世民:①魏徵、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当时诚亦可恶。

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

②贞观之后,尽心於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徵而已。

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③为政者岂待尧、舜之君,龙益之佐,自我驱使魏徵,天下乂安,边境无事,时和岁稔,其忠益如此。

④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长孙皇后:①尝闻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

②愿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

喜闻公言,故令将物相赏。

公有事即道,勿为形迹也。

常衮:武德贞观之间,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龄、杜生活常识分享。

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的谏议大夫魏徵,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上书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疏;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对这个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

原文:谏太宗十思疏唐代-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翻译: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历史人物魏征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历史人物魏征

[键入文字]
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历史人物魏征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历史人物魏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历史人物魏征
魏徵(580 年-643 年2 月11 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历史人物魏征
归唐献策
唐武德二年(619 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徵随李密归降李唐。

而李密部将李勣尚且占据着李密原来管辖的领土,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

李密投降李唐,李勣自己占据这么大的地方不知何去何从。

魏徵毛遂自荐,请求安抚山东,到黎阳,魏徵作书与李勣,劝李勣投降。

李勣于是派遣使者至长安,将献城的功劳都归给李密,然后押运粮草到李神通那里。

同年九月,窦建德率军攻打相州,李神通抵挡不住,率军转驻黎阳,被窦建德击败。

魏徵及李神通、李勣都被俘虏。

窦建德用魏徵为起居舍人。

武德四年(621 年),李世民率军攻打王世充,窦建德率军来支援王世充。

五月,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并将其生擒。

魏徵得以再次入唐。

太子李建成用魏徵为太子洗马,礼遇甚厚。

武德五年(622 年),刘黑闼勾结突厥寇犯山东。

魏徵见李建成虽然是嫡长子,但是功绩不如李世民,于是建议李建成去请战立功。

李建成听从魏徵的建议,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

1。

魏徵:堪为人镜的千古谏臣

魏徵:堪为人镜的千古谏臣

魏徵:堪为人镜的千古谏臣魏徵(580—643),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在“玄武门之变”之前,被太子建成任命为洗马之职。

太宗即位后,因为其杰出的才干,被太宗拜为谏议大夫。

他以敢于直谏出名,被世人誉为“前代伊臣一人而已”。

魏徵前后陈谏之事多达二百余件,曾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流传后世的政治谏言。

魏徵出身于书香世家,年轻时候的家庭生活十分清贫,但魏徵胸怀大志,总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他就刻苦读书,勤奋学习,在学问和政治才干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时正值隋炀帝荒淫无道,天下英雄豪杰纷纷起兵反隋之时,魏徵先是参加了起义军,但又觉得看不清楚天下大势,心中茫然,不知所从,便出家当了道士,以避一时之乱。

后来,另一支起义军的首领李密非常赏识他,就立即派人把他请去,让他掌管军中的文书。

在李密的军中,魏徵的地位很低,他没有任何发言权。

当时,李密的瓦岗军声势浩大,占领了隋朝最主要的粮仓——河南的洛口仓、回洛仓和黎阳仓,开仓救济饥民,使起义军发展到了全盛阶段。

然而,隋朝大将王世充据守洛阳,与起义军展开了生死搏斗。

魏徵清醒地看到了起义军中的许多不足,曾经主动进谏说:“起义军虽有重大胜利,但伤亡也很大,军中费用紧张,储备有限,且赏罚不均,不宜于同隋军硬拼硬打。

目前之计,在于深沟高垒,以待敌军粮尽,等敌军撤兵,再行追击,可获大胜。

”李密决定速战,大军列营而不设垒,被王世充火攻加袭击,惨遭失败。

经此一役,瓦岗军彻底覆灭,李密被迫率残部投降了李渊,李密开始尚受重用,后来渐被冷落。

李密心有不甘,又到洛阳一带招抚旧部,重新起兵,反对李渊。

不久,李密即兵败被杀。

魏徵认为李唐政权较有前途,就向李渊请求前去招抚李密的旧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后来,他在征得了李渊的同意之后,以国君之礼葬了李密,并为李密撰写了《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

把他比做垓下失败的项羽,意即虽然失败,也还是一位大英雄。

魏徵如此评价李密,竟不怕李渊的追究,对李密,他也不以屡次拒纳正确建议为忤,而是实事求是地描述他的一生。

魏征犯颜直谏的故事

魏征犯颜直谏的故事

魏征犯颜直谏的故事《魏征犯颜直谏》唐太宗李世民器重魏征的正直,任命他做了谏议大夫负责向朝廷提意见的官员。

有一年,唐太宗派人征兵。

有个大臣建议,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

唐太宗同意了。

但是诏书却被魏征扣住不发。

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扣住不发。

唐太宗大发雷霆。

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

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18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呢? ”良久,唐太宗说道:“我的过错很大啊!”于是,又重新下了一道诏书,免征不到18岁的男子。

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到洛阳,中途在昭仁宫现在的河淘省寿安县休息,因为对他的用膳安排不周到而大发脾气。

魏征当而批评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常常责怪百姓不献食物,或者嫌进献的食物不精美,遭到百姓反对,灭亡了。

陛下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兢兢业业,小心谨慎。

如能知足,今天这样的食物陛下就应该满足了,如果贪得无厌,即使食物好一万倍,也不会满足。

”唐太宗听后不觉一惊,说:“若不是你,我就听不到这样中肯的话了。

”魏征为人耿直,有才干,是个忠臣,李世民不计前仇,任用他为谏议大夫。

魏征不断向李世民提出好的建议,使李世民对他十分佩服,经常将魏征请入居室, 询问得失,魏征愈来愈被重用,先后被李世民提升为秘书监、侍中、宰相,并封他为魏国公。

李世民曾说:“我好比山中的一块矿石,矿石在深山是一块废物,但经过匠人的锻炼,就成了宝贝。

魏征就是我的匠人!”魏征去世后,李世民说,用铜制成的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否端正;用古史做镜子,可以参照政治的兴衰;用人做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绩与过错。

我经常保持着这三而镜子,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少了一面镜子。

即“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今魏征殂死亡逝,遂亡一镜矣!”以“犯颜直谏”著称的大臣魏征,常常与唐太宗而谏廷争,有时言辞激烈,引起唐太宗的盛怒,他也毫不退让,往往使唐太宗感到难堪,下不了台。

历史趣谈历史上的魏徵和魏征是一个人吗

历史趣谈历史上的魏徵和魏征是一个人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历史上的魏徵和魏征是一个人吗
导语:魏徵和魏征是一个人吗魏徵和魏征是一个人吗?魏徵和魏征是同一个人,“征”和“徵”本来是两个意思的字,但是后来随着中国简化字的运动中
魏徵和魏征是一个人吗
魏徵和魏征是一个人吗?魏徵和魏征是同一个人,“征”和“徵”本来是两个意思的字,但是后来随着中国简化字的运动中逐渐将它们统一成“征”这一个写法了,也就是说“徵”是“征”的繁体字。

因此,魏徵就是指魏征,现在的用法应该以简体的“魏征”为主。

魏徵
魏徵同“魏征”,字玄成,钜鹿郡人,唐朝政治家、文史家、思想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之为“一代名将”。

贞观十七年,魏徵病死。

官至光禄大夫,被封为郑国公,谥号为“文贞”。

贞观元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

李世民有志想要建立一个唐朝盛世,多次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直言不讳,一共上谏了两百多次,李世民也都欣然接受。

贞观三年,魏徵被任命为秘书监,开始参与朝政。

魏徵上奏请求将古籍分为四部,并且要求对这些古籍进行校定。

贞观七年,魏徵任命侍中,尚书省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案子,李世明下令让魏徵秉公处理。

虽然魏徵不太熟悉法律,但是也能抓住根本原则,依照实际情况处理,大家对此也是心悦诚服。

贞观八年,丞相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李世民。

魏徵进谏说:“从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都是言辞激烈,如果不激切,就无法打动陛下的心。

陛下应该思考一下这样的事是对还是不对。

”李世民觉得魏徵说的很有道理,不但没有。

心照不宣的魏徵——我看历史名臣之六

心照不宣的魏徵——我看历史名臣之六

⼼照不宣的魏徵——我看历史名⾂之六历史上,魏徵是犯颜直谏的第⼀谏⾂,唐太宗是虚⼼纳谏的第⼀明君,⽆须置疑,他俩是中国历史上明君贤⾂的典范,是敢⾔与纳⾔前⽆古⼈、后⽆来者的绝配。

魏徵的犯颜直谏是贞观之治的⼀道亮丽风景,深为后世推崇景仰。

其实,魏徵并不是贞观时期唯⼀的谏⾂,那时候的谏⾂是⼀个庞⼤的群体,象王珪、马周、禇遂良等都是有名的谏⾂,甚⾄连⼀些被划到奸佞之流的⼤⾂如封德彝、裴矩等也以进谏为荣,魏徵只是这个群体的旗帜性⼈物。

这样庞⼤的谏⾂群体出现,主要是因为后⾯有⼀个伟⼤的胸怀,这个胸怀的主⼈就是李世民。

如果说“宰相肚⾥能撑船”,那么李世民的肚量就能够飞“嫦娥”了。

⼀个帝王因⼀个时代⽽名垂千古,⼀个⾂⼦也因⼀个帝王⽽青史传颂,帝王与⾂⼦⼜共同缔造了⼀个时代。

这就是贞观之治、李世民、魏徵的因果关系,不知道是⼈造就了历史,还是历史成就了⼈。

但不管怎样,贞观盛世、李世民和魏徵是不可复制的。

史书上对魏徵评价极⾼,称他是“前代诤⾂,⼀⼈⽽已”,并说他的谏⾔“其要实根于道义,发为律度,⾝正⽽⼼劲,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幸,中不侈亲族,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所载章疏四篇,可为万代王者法。

”关于唐太宗与魏徵的⾔论,有很多已成为今天⼈们治世修⾝的信条。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太宗刚刚即位,对于为君之道还不甚明了。

有⼀天他问魏徵:“爱卿,你说何为明君,何为暗君?”魏徵从容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主如果能⼴泛地听取各⽅⾯的意见,就可称得上是⼀位明君,但要是只相信⼀个⼈的说法,那就不可避免是昏聩的君王了。

昔⽇尧经常咨询下民的意见,所以有苗的恶⾏他才能了解;⽽舜善于听取四⾯⼋⽅的声⾳,故共、鲧、欢兜这些奸⾂都不能蒙蔽他的视听。

反之,秦⼆世只相信赵⾼,最终导致亡国;梁武帝任⽤朱异⼀⼈,才引发侯景之乱;隋炀帝偏听虞世基之⾔,天下⼤乱⽽不⾃知。

所以⼈君应该兼听⼴纳,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各⽅⾯的情况,⽽不会受到⼀两个⼈的蒙蔽。

魏徵唐朝的智囊谋士

魏徵唐朝的智囊谋士

魏徵唐朝的智囊谋士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朝代,而魏徵作为唐朝时期的智囊谋士,为唐太宗李世民出谋划策,为唐朝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魏徵的背景和早年经历魏徵生于591年,出身于一个世家世族。

他年轻时就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智慧,曾经中举进士。

他在大明宫中读书,并广泛涉猎各种学问,尤以历史、文学、经济等方面见长。

魏徵深受隋末战乱的影响,目睹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朝廷腐败的现象,使他对政治改革和国家治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魏徵成为唐太宗的谋士在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对外战争频繁,为稳定边疆,他需要一位智囊谋士来辅佐自己。

正是在这个时候,魏徵进入了唐太宗的视野。

魏徵以其见多识广、才思敏捷的特点,吸引了李世民的注意。

唐太宗决定以魏徵为幕僚,将其纳入自己的谋士团队。

三、魏徵的政治主张和贡献作为唐太宗的谋士,魏徵具有深厚的政治智慧和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用人唯贤,不分官职贵贱,只看才能本身。

他对内建议太宗实行政治清理,严肃治理朝纲,提倡廉政。

对外他主张以文治天下,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外交交往来维护唐朝的安全和稳定。

魏徵还主张重视人才培养,积极推动教育改革。

他认为,只有优秀的人才储备,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他建议提拔青年才俊,设立新的科举考试制度,以选拔优秀人才。

这一改革对于唐朝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魏徵的智慧和才能魏徵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智慧,还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经验,给予唐太宗明智的建议。

他善于分析问题,把握国家大势,对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李世民对于魏徵的智慧和才能非常敬佩,并称他为“智囊千里镜”。

魏徵还是一位文学家,他的文笔流畅、雄辩动人,以至珍贵的著作被后人传世。

他曾经著述《修国史》、《贞观政要》等重要著作,这些著作不仅记录了唐朝的历史,还彰显了他卓越的思想和学问。

五、魏徵的去世和对后世的影响魏徵一生为唐朝出谋划策,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他在贞观十二年(638年)因病去世,终年四十九岁。

关于魏征的书

关于魏征的书

关于魏征的书
关于魏征的书籍有:
1. 史学著作:魏徵所著有《隋书》的《序论》和梁、陈、齐各书的《总论》,另有《次礼记》20卷,和虞世南、褚亮等合编的《群书治要》(一名《群
书理要》)50卷。

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唐时王方庆所编《魏郑公谏录》和吴兢所编《贞观政要》两书里。

《新唐书·艺文志》云:“魏徵《谏事》
五卷,又《自古诸侯王善恶录》二卷。


2. 个人诗篇:《赋西汉》《横吹曲辞·出关》《暮秋言怀》《奉和正日临朝
应诏》。

3. 礼乐作品:郊祭系列《五郊乐章·肃和》《五郊乐章·黄帝宫音》《五郊乐章·黑帝羽音》《五郊乐章·舒和》《五郊乐章·青帝角音》《五郊乐章·赤帝徵音》。

4. 小说:在《太平广记》中,描写魏征的小说有《朝野佥载·魏征》《独异志·张宝藏》《定命录·张冏藏》《大业拾遗记·魏征》。

此外,《唐五代笔记
小说大观》中描写李泌事迹的小说还有《大唐新语》(其中12篇)《独异志》(其中2篇)《龙城录·魏征嗜醋芹》。

如果需要更多关于魏征的书籍,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图书馆。

魏徵

魏徵

魏徵备经丧乱,仕途坎坷魏徵(580—643),字玄成,钜鹿曲城(今河北巨鹿)人。

父魏长贤曾仕北齐为屯留令。

魏徵少年时父亲即去世,家道中衰,陷于贫困境地。

但他“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曾出家做过道士。

从小爱好读书,多所涉猎。

时值隋末,天下渐乱,他“尤属意纵横之说”②。

农民大起义爆发后,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反隋,以响应李密,召魏徵为典书记。

从此,他成为农民起义军的一员。

义宁元年(617)九月,元宝藏受李密封爵,命魏徵写信致谢。

李密因喜爱魏徵的文辞,特召请他为元帅府文学参军,掌记室。

从此,魏徵即在李密属下任职。

武德元年(618)九月,李密在击败宇文化及后,“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

”王世充又出兵洛口,欲乘机歼灭李密军。

李密召集众将商议,多主张应战,魏徵却劝告长史郑颋说:“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卒死伤多矣;又军无府库,有功不赏,战士心惰,此二者难以应敌。

未若深沟高垒,旷日持久,不过旬月,敌人粮尽,可不战而退,追而击之,取胜之道。

且东都食尽,世充计穷,意欲死战,可谓穷寇难与争锋,请慎无与战。

”魏徵知己知彼,提出了十分正确的建议,郑颋不但听不进去,反蔑视为“老生之常谈”。

他生气地说:“此乃奇谋深策,何谓常谈?”遂拂衣而去。

果然不出魏徵所料,交战之后,李密军全线溃败,死伤大半,郑颋等将佐被俘,李密走投无路,遂入关降唐。

魏徵随李密归降了唐朝,久久不被任用,便自请安辑山东,于是被授任为秘书丞,乘驿传到达黎阳。

这时,李密旧将李勣仍拥兵据守,魏徵致书李勣,认为李密拥兵数十万,一蹶不振,已归降唐朝;今黎阳为兵家必争之地,宜早归降,以免后患。

李勣得魏徵信后,遂决意降唐,并开仓运粮,支援淮安王李神通军。

①不久,窦建德攻陷黎阳,俘获了魏徵,任其为起居舍人。

至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擒获窦建德,魏徵再次归唐。

太子李建成闻其名声,引荐他任太子洗马。

从此,魏徵成为东宫的座上宾。

魏徵事奉皇太子,竭智尽力。

他见秦王位望隆重,暗中有夺宗之志,为提高太子声望,稳固储君地位,便与太子中允王珪劝告太子说:“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殿下但以年长位居东宫,无大功以镇服海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德五年(622年),刘黑闼勾结突厥寇犯山东。魏徵见李建成虽然是嫡长子,但是功绩不如李世民,于是建议李建成去请战立功。李建成听从魏徵的建议,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13]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等诛杀。李世民听说魏徵以前经常劝谏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别的地方去,李世民派人把魏徵带问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李世民见魏徵说话直爽,没有丝毫隐瞒,于是赦免魏徵,并用魏徵为詹事主簿。[14]
贞观七年(633年),魏徵代王珪任侍中,尚书省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诉讼案,李世民命魏徵秉公处理。魏徵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则,依实际情况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22]
贞观八年(634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李世民,李世民认为这是毁谤。魏徵进言说:“从前贾谊在汉文帝时上书,曾说到‘可以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以为帝王长叹息的事有六件’。从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动人主的心。言辞激切就近似毁谤,陛下你应该仔细想一下这样的事对还是不对。”李世民觉得魏徵说的有道理,下令赏赐给皇甫德参帛二十段。[23]
去世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1]
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徵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3]
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魏徵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页遗
贞观十三年五月,魏徵乘李世民诏五品以上官上封事之机,全面地、系统地总结了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上奏《十渐不克终疏》。疏中列举了李世民搜求珍玩、纵欲以劳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频事游猎、无事兴兵、使百姓疲于徭役等不克终十渐,批评了李世民的骄满情绪,再次提醒他慎终如始。李世民看完奏疏后,欣然接纳,并对他说:“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面与公相见哉!方以所上疏,列为屏障,庶朝夕见之,兼录付史官,使万世知君臣之义。”遂赐黄金十斤、马二匹。
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东巡洛阳,住在显仁宫,因州县官吏供奉不好,大都受到了谴责。魏徵告诉李世民当初隋炀帝杨广曾在此让附近的百姓上贡,贡品吃不完就扔掉,十分浪费。
贞观十二年(638),礼部尚书王珪上奏说:“三品以上的官员在路上遇到亲王,都下车,违反法度来表示恭敬,这违背了礼仪的标准。”李世民说“:你们自己的地位都尊贵,就轻视我的儿子吗?”魏徵进言说“:从古至今,亲王列在三公之下。现在三品都是天子列卿和八座之长,为亲王下车,不是亲王所应当受的礼。求之于旧例,又没有可以作为凭证的依据;施行于现在,又违背了国法。”李世民说精密光亮管:“国家所以立太子,是准备他做国君。然而人的长短,不在老少,假如没有太子,那就依次立太子同母的弟弟。这样说来,怎么能轻视我的儿子呢?”魏徵说:“殷代崇尚质朴,有兄长去世其弟即位的礼义;自周以来,立太子必定要是嫡出的长子,以这杜绝各个兄弟的私念,堵塞祸乱的根源,这是国君应当十分慎重的事。”于是李世民同意了王珪的奏言。[26]
归唐献策
唐武德二年(619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徵随李密归降李唐。而李密部将李勣尚且占据着李密原来管辖的领土,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7]李密投降李唐,李勣自己占据这么大的地方不知何去何从。魏徵毛遂自荐,请求安抚山东,到黎阳,魏徵作书与李勣,劝李勣投降。李勣于是派遣使者至长安,将献城的功劳都归给李密,然后押运粮草到李神通那里。[8-9]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表,才刚起草,字都难以辨识,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辨认,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家就衰败,公卿大臣中,感情有爱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见他的恶,自己爱的就只看见他的善。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的恶,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恶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可以兴盛了。’遗表的大意就是这样,然而朕思考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说的这些过错。公卿侍臣,可以把这些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朕有过错一定要进谏。”[31]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战士死伤数千人,战马损失十分之七八,他深深悔恨这一举动,不禁慨然叹息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立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又重立纪念碑。[33]
同年九月,窦建德率军攻打相州,李神通抵挡不住,率军转驻黎阳,被窦建德击败。魏徵及李神通、李勣都被俘虏。窦建德用魏徵为起居舍人。[10-11]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军攻打王世充,窦建德率军来支援王世充。五月,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并将其生擒。魏徵得以再次入Q345R容器板唐。太子李建成用魏徵为太子洗马,礼遇甚厚。[12]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葬于昭陵,谥号文德皇后。[24]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李世民对她思念无法停止,为了缓解思忆之苦,便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妻子的陵墓,还让大臣陪同悼念。一次李世民让魏徵陪同,并指着昭陵的方向问魏徵是否看清了,魏徵装作没看见,李世民顿时着急,问“怎么会没看见,那是昭陵啊!”魏徵闻言回答说“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原来是昭陵啊!”李世民听后明白魏徵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顾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亲。于是便哭着下令拆掉了层观。尽管李世民这样追思妻子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却是一个天子的真情流露。[25]
犯颜直谏
魏徵画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直言不讳,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纳。[16]
同年,河北一带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旧属因玄武门事件搞的人人自危,李世民派魏徵前往河北进行安抚。路上魏徵正好碰见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被押往京城,魏徵让将二人释放,仍旧任命官职,这样河北太子旧属才会相信李世民是真的要赦免他们。[17]
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邢台市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官至侍中、太子太师,封郑国公。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谥号“文贞”。追赠司空、相州都督。[1-2]葬礼从简。[3]同年入凌烟阁。[4]
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魏徵
别名魏玄成、魏百策、羊鼻公
国籍唐朝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580年
逝世日期643年2月11日
职业宰相
主要成就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三。[4]
不久之后,侯君集以谋反罪被处死,杜正伦被罢免,魏徵曾经向李世民推荐这两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魏徵又拿自己前后的谏辞给史官褚遂良,李世民知道开始怀疑魏徵是不是侯君集一党的。于是手诏取消衡山公主(后来被封为新城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32]
贞观十四年(640年),魏徵向李世民上谏,让李世民要善始善终。
贞观十六年(642年),后来皇太子李承乾不学习德行和术业,魏王李泰的宠爱一天天增长,朝廷内外众官,都有些疑虑和议论。李世民听到后很厌恶这些议论,对侍臣说:“当今朝臣忠诚正直的,没有人能超过魏徵,我派他辅佐皇太子,用这杜绝天下的怨言。”李世民任命魏徵为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如旧。魏徵自称有病推辞,李世民下诏回答说:“汉朝的太子以四老为辅佐,我现在依靠您,也是这个道理。知道您患病,你卧病也可以保全太子。”[30]
贞观十二年三月丙子,李承乾的嫡子李象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唐李世民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後者,各加勋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27]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李世民对侍臣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辗转奔波于乱世,这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尽心对我,进献忠直的劝告,安国利民,敢于冒犯国君尊严直言规劝,纠正朕的过失的,只有魏徵一人而已。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过他们。”于是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他们两人。[28-29]
▪影视形象
1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大业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元包藏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写,李密见魏徵非常有文才,于是召见魏徵,魏徵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李密不用。[5]
大业十四年(618年),王世充袭击仓城被李密击败,王世充转攻洛口,又被李密击败。魏徵却对长史郑颋说:“李密虽然多次取得胜利,但是兵将也死伤了不少,瓦岗又没有府库,将士们取得战功得不到赏赐。还不如深沟高垒,占据险要,与敌人相持,待到敌人粮尽而退时,率军追击,这才是取胜之道。洛阳没有了粮食,王世充无计可施就会与我军决战,这时我们却不跟他交战。”郑颋对魏徵的话不以为然,说这是老生常谈的。魏徵说了一句:“这是奇谋深策,怎么是老生常谈呢。”拂袖离去。[6]
贞观三年(629年),魏徵被任命为秘书监,开始参预朝政。魏徵上奏李世民带领学者将古籍分为四部,并对其进行校定。[18]
贞观五年(631年),李世民与魏徵谈及了选人为官一事,魏徵说先要了解他的才能,然后审核他的品德,以及爱好这些。
长乐公主李丽质因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对她特别钟爱,将她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贞观六年(旧唐书魏徵传为贞观五年)开始准备嫁妆,唐李世民对众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大臣纷纷表示“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于是进言请求双倍于永嘉长公主,李世民欣然同意。然而魏徵对此表示反对。因为永嘉公主乃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此举逾越了礼制。李世民回宫把此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后感叹魏徵能“引礼义抑人主之情”,并对他大加赞赏。特地派人前去赏赐给魏徵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听闻你正直,现在见识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变”。在李世民并未有所表示的时候,长孙皇后直接对魏徵加以赏赐,并暗示自己会给予支持,可谓给魏徵注入了强心剂。也正是因为有长孙皇后这样的靠山,魏徵的正义直谏才会这般顺利。[19-20]不久魏徵晋升爵位为郡公。[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