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美学思想评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古就有的名词“神灵”的含义,而派生出形容 词的“神”来。这些“入水不溺,入火不热”的 行为,因为超越了普通人的能力,而被赵佶视为 神奇的赞美对象。 道教发展成熟后, “道”的宗教神性美已经 超越了早期《太平经》中的本源范畴。以宋徽宗 为例,一方面,他崇尚仙道,神力,感叹“至人 神矣。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纯素之道,惟 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故曰至人潜行不 万方数据 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是纯气之
! ,认 为 人 的 身 体 内 有 真 神 居 住 守 “神生于 内”
护,这些神长短、形色、名号、居处不同,而天 地精神亦可进入人体,聚为身神,身神还可离开 身体,出游于 外。由 此 出 发,道 教 发 展 出 了 存 神、思神等重要修炼方法。认为人要长生成仙, 保持肉体生命的永恒,只有通过修炼,留住体内 的神们。作为著名的崇道皇帝,宋徽宗深谙此 说,他提出: “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 善摄生者体性抱神,其心闲而无事,故神将守
$ 这种变化,是后世道教美学思想对早期的 死。 ”
发展,也是由道教长生理想带来的必然。 从其长生久视的理想出发,赵佶特别重视修 道过程中对“机”的把握。 “机” ,道家谓万物所 由发生的虚无状态。 《庄子 ・ 至乐》曰: “万物皆 出于机,皆入 于 机。 ”唐 代 道 教 学 者 成 玄 英 疏: “机 者,发 动,所 谓 造 化 也。造 化 者,无 物 也。
一、以“神”为核心的宗教审美判断
“神”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道教思 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认为人秉天地精气而 生,不仅有形,而且有神。 《荀子・天论》曰: “形具而神生。 ”而在道教看来,这个“神”不仅 是人的精神,它更是管理人身体的神灵。早期道 教经典《太平经》中就有所谓阳神、阴神的说 法,还分别给它们赋予了善恶的含义,并指出
・ 道教研究 ・
宋徽宗的美学思想评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提 要:宋徽宗赵佶,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但在艺术上却有着极高的天分。他一生崇信道教, 曾多次亲注道经,留下了大量思想丰富、文笔优美的作品。这些作品所反映出来的道教美学思想具有 极为丰富的内涵。他所提出的以“神”为核心的宗教审美判断、 “无心”的审美态度以及“淡而无为” 的道教文艺观等,对我们研究道教思想文化以及中国古典美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裴,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站博士后。 主题词:宋徽宗 美学思想 评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讳佶,神宗第十一 宋徽宗( !"#$ % !!&’) 子。元丰五年(!"#$)十月丁巳生于宫中,后封 端王。公元 !!"" 年,哲宗死,因膝下无子,由 其弟端王继位,即后来的宋徽宗。他政治上昏 庸,生活上荒唐,艺术上聪颖。其统治期内,轻 佻治国,大兴土木,倦于政事,加上官僚集团趁 机大发横财,终把大好江山断送给北方的金 ( 这 样一个政治上的昏君,在艺术上却是个天份极高 的书画家,也是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他 的“瘦金体”书法和花鸟画都是为世人所称道的 艺术精品 ( 可以这样说,如果宋徽宗不作皇帝, 他是一个很成功的艺术家。 他崇信道教,宠任道流,向往神仙世界,一 生中曾多次亲注道经。今《道藏》收录《宋微宗 御解道德真经》 ) 卷、《冲虚至德真经义解》 * 卷、 《灵宝无量度人经符图》& 卷及《西升经》& 卷。这些作品思想内容丰富,文笔优美流畅,反 映出赵佶浓厚的道家道教美学思想及审美情趣。 研究道教史,如果只对徽宗崇道误国加以批评, 而忽视其作为艺术家、美学家的一面,这不能不 算是研究思想文化史的一大遗憾。事实上,赵佶 的道教美学思想是十分丰富的,最为突出的可算 是他所提出的以“神”为核心的宗教审美判断、 “无心”的审美态度以及“淡而无为”的道教文 万方数据 艺观等。
・ "! ・





#$$% 年第 & 期
艺术美都是神性美(亦即“道美” )的外化表现, 是“道之小成” 。作为一个亲自从事艺术创作的 艺术家,赵佶的的书画作品堪称北宋一绝,以其 艺术成就最高的花鸟画来论,现存的作品,如 《腊梅山禽》和《杏花鹦鹉》 ,用笔精炼准确,腊 梅、萱草和杏花,栩栩如生,宛若有神。 那么,艺术作品中的“神”从何而来呢?在 《冲虚至德真经义解》中,赵佶指出: “诚信生神,而神全者圣人之道。抱神以游 世俗之间,范 乎 淳 备,功 利 机 巧 必 忘,夫 人 之 心,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忤物而不慑, 行乎万物之上而不 慄。彼以伪投之,此以诚应 之,乌往而不可。……盖至诚之道入而与神俱, 不知形体之所措,利害之所存,故能胜物而不伤 焉。……若夫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则神
! 生不Fra Baidu bibliotek,而道之所不载。 ”
守非智巧果敢之列也。……至人行乎万物之上, 以其藏于天,故能胜物而莫之能伤,是皆纯气之
# 与此同时,他对“神”的 守不亏其神,故也。 ”
每一声赞美,又跟道教的生命美学(集中表现为 得道成仙的理想)结合起来,跟它在修炼过程中 的意义和作用联系起来。他说: “有神则有盛衰, 有数则有成坏,形数具而生死分,物之理也。谷 应群动而常虚,神妙万物而常寂,真常之中与道 为一,不丽于形,不堕于数,生生而不穷,如日 月焉,终古不 息 如 维 斗 焉,终 古 不 忒,故 云 不
% 其中,“无已” " ! 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
是一个极富美学意味的命题。在审美观照的过程 中,观照者无成见、无功利的心灵与观照物刹那 间发生碰撞,生发出美的光辉。 “无心”的最后 一个层次,也即最高层次的要求是“忘心” 。 “古 之至人,明白入素,无为復朴,天机不张,默与 道契。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则知我稀 而我贵矣,内诚不解则未能忘心,形谍成光则未 能遗形,以外镇人心,使人轻乎贵,老而重已, 身劳于国,智尽于事,则惨怛之疾,恬愉之安, 时集于体;怵迫之恐,忻欢之喜,交溺于心。整
* 所谓“忘 " ! 其所患有如此者,又乌能无惊乎哉? ”
“无名”是主体对待自身的态度,而“无功”是 指主体对待外物的无功利态度,与徽宗所说的 “无心”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艺术创造的角度来 看,创作本质上就是一种审美创造,它很大程度 上决定于作者能否进入最佳的精神状态,在这种 最佳的精神状态下,作者最少负担,因而诸种心 理功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发挥,而功利意 识则会制约审美的诸种心理功能正常发挥,这是 已经为无数艺术创作实践所证实的。所以在创作 中保持“无心” ,保持无功利的审美态度,是十 分重要的。 事实上,赵佶所说的“无心” ,包含三个层 次。第一层次就是无欲。赵佶说: “贪欲,性之 疾为甚者也。……盖无为者,圣人之所行,贪欲 者,众人之所主。行大道之无为,不慕众人之贪 欲,则事物形名天下,所谓有者,可使之无恬淡
$ 在此,他揭示了海边之人先前 " ! 所知,则浅矣。 ”
才能“公听并观而无好恶之情” 。成见和功名利 禄一样,是扰乱心灵活动的重要因素。只有做到 “心虚” ,才能驱逐杂念,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 更好地参与艺术创作和鉴赏。庄子曾说: “瞻彼
) “虚室生白”就 " ! 阙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
能与鸟同玩的原因是“内本无心” 。因为无心, 所以超越了功利, “物自不疑” 。 先秦道家认为,人要获得自由是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就是庄子所谓的“三无” 。他说: “至人
( 只 有 心 虚,才 能 容 纳“受 物” " ! 货之 足 贵 哉? ” ,
逻辑和宗教的语言来阐述罢了。
二、 “无心”的审美态度
《冲虚真经》中讲了一个海上沤鸟的故事: 一个在海边住的人,因为喜欢沤鸟,经常和沤鸟 一起游玩,鸟也不惧。其父听说这件事后,让他 捉两只来玩,结果当他再去海上的时候,鸟儿都 不再靠近他了。宋徽宗注道: “古之有道者,去 智忘机,纯白 内 备,故 入 兽 不 乱 群,入 鸟 不 乱 行。鸟兽不恶 而 况 人 乎?盖 内 本 无 心,物 自 不 疑,故也。纯白不全,则机变之智多于是,有高 飞而避缯戈之害,然则沤鸟之舞而不下,盖以向 也去智而今也任智故也。圣人不以智治国,其有 言也无言之之累,其有为也无为之之迹。齐智之
" 这里的“神”已跳出了 人乎?故曰神行而已。 ”
《阴符经》也特别强调“盗机” 。指出五行、三才 之间相生相克、相互盗窃、利用的关系,认为人 应该顺天而行,按自然法则、自然规律办事,充 分体现出道家、道教注重人与自然关系、提倡道 法自然的生态美学观。而赵佶对于“机”的把握 则重在“机变” 。他说:“万物皆出于机,入于 机;大机 自 张,与 出 俱 生;天 机 自 止,与 入 俱
% 唐代李筌注 人既 从 无 生 有,又 反 入 归 无 也。 ”
这段话用到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即是强调主 体的虚静的无功利的审美心态。庄子认为体道的 心境要虚静,他将虚静的心境称之为“心斋” 。 而赵佶此处所说的“诚信生神,神全者圣人之 道” ,也无非是要审美主体保持一种空明灵透的 心境,一颗不为功名利禄、各种成见所玷污的赤 子之心。认为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是合于道 的,才会形神兼备。 “神” 、 “道”的合一,使“神”之美还体现 在它的神异、神妙、神圣和神秘之中。赵佶说: “无师长而自治,无嗜欲而自足,死生无变于已, 亲疏不累其身,不就利而利亦不至,不违害而害 亦不来,都无 所 爱 惜,都 无 所 畏 忌,而 心 有 所 忘。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擿痟 癢,而形有所遗,乘空寝虚,不硋不 ,恶往而 不暇,以是出入往来阴阳之所不能测也。而况于
" 由此展开了他以“神”为核心 形,形乃长生。 ”
的宗教审美判断。 在赵佶看来, “神”之所以美,因为它与道
# 《太平经》 是相合的, “道深微妙,与神为一。 ”
就曾明确指出: “神者,道也。入则为神明,出
$ 它不仅认为“神” 则为文章,皆道之小成也。 ”
即是“道” ,同时认为包括文章在内的艺术创作、
& 死。生者,造化之所始;死者,阴阳之所变。 ”
认为能否长生成仙主要在于人对机变的把握。把 握了道之机,即把握了事物隐微的关键,则能自 由任运,存亡无间。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创作的发动需要主 体抓住最能显示客体精神风貌的关键。早在《周 易 ・ 系辞下》就有“知几其神乎”的说法。而顾 恺之的“传神写照”也强调了创作中对于微妙而 关键之处的把握。事实上,徽宗在他自己的艺术 创作中即贯穿了这一思路。他画鸟,用生漆点 睛,高出纸素,状如小豆,几欲活动,可谓抓住 了事物的关键,对象的神韵。 总之,宋徽宗赵佶以“神”为核心的审美判 断,继承了早期道教,尤其是《太平经》关于宗 教神性美的论述,同时又结合了道教的生命美 学,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去。从艺术 的角度讲,他对“神”的把握与刘勰对“神思” 的把 握, 苏 轼 对 “ 书 必 有 神、 气、 骨、 血、
& 所以要损 " ! 寂寞。天下所谓无者,可使之有也。 ”
宋徽宗的美学思想评析
# 的把握是一致的。只不过用了宗教的思想 " ! 肉”
・ "! ・
别,也是人不如天地长久的原因。这是赵佶作为 一名崇道者,从宗教的角度排斥欲望,认为有欲 是有悖于真道的,也是人不能长生久视的原因。 要保持“无 心”的 非 功 利 态 度,除 了“无 欲” ,还必须做到“虚心” 。 “谷以虚故应,鑑以 虚故照,管籥以虚故受,耳以虚故能听,目以虚 故能视,鼻以虚故能齅,有实其中则有碍于此, 圣人不得已而临莅天下,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 远,因其固然付之自尔,何容心焉?尧之举舜而 用鲧,几是矣。心虚则公听并观而无好恶之情, 腹实则赡足平泰而而无贪求之念。岂贤之可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