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火枪兵及其战术阵型(图)
崇祯五年步兵营编制
旗队:各4队,旗队长一人(背旗),杀手旗加虎蹲炮炮手两人,运虎蹲炮骡车一辆,镇抚兵一人(腰刀、短铳各一把)。共52人。
局:火器、杀手各一旗,百总1,旗手1人,亲兵兼鼓号2人,局镇抚官一人,训导官1,救护兵4,共114人。
司:下辖4局,456人。
直辖火器分遣队1个:两个旗队,带刺刀燧发枪兵100人。
直辖救护队1个:20人。
直辖千总部辎重队,共120人,两轮马车30辆,每车载重3石,带干米50石,黑豆40石,负责保障5日份行军补给。
每鸳鸯阵千总部总计:1305
第二总第三总编制(方阵编制):
每小队:分三伍,队长1,伍长3,士兵12人,共16人。用长矛或燧发枪,长矛兵前排披甲。
崇祯五年步兵营编制(稿)
更新时间2013-6-13 20:42:21 字数:1532
战兵步兵营:下辖三千总部,第一总为鸳鸯阵编制,第二三总为方阵编制。
每营第一总(鸳鸯阵)编制:
小队:12人,队长1,长枪4,镗钯2,刀棒2,刀盾2,火兵1。队长和火兵各配短铳一把,刀盾配短标枪两支,队长明盔顶加红色小旗。
部指挥机构:千总1,副千总1(单独指挥所有火器旗队时负责),副千总1(单独所有团属炮时负责),亲兵兼旗鼓6,马8匹;千总部镇抚官(军法官)1人,镇抚兵4人,马夫1人,铁匠2人,裁缝2人。
直辖轻骑队:哨马、塘马、架梁共20人。
直辖部属重武器旗队1个,52人,两轮火箭车十五辆(每辆三百支),每三辆前后相连,配骡子两匹;大弗朗机三门(每门配子铳十个),每门配杂马四匹;弹药马车五辆
训练队三十人。
辎重队:五十人,作战时另配劳役、马夫。
中军:直辖参谋及亲兵旗鼓二十人,中军卫队五十人。总镇抚官1人,镇抚军士5人,救护兵十人。训导官十人。共96人。
消防史话---清末皇家消防队员
清末皇家消防队员
我国官办消防由来不久,不过古代消防并不称消防,而称火师。
而周称司煊、司耀;宋代称防隅、潜火军;元代、明代称救火兵丁;清代初年称防范火班。
古汉语中的“救”字,有阻止、控制的含义,古人所说的救火,也具有消防的意思。
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消防”一词从日本泊来。
才有消防队之称。
巡警学堂有消防专业科系。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朝中央政府成立巡警部,下设有消防处。
皇家消防队由巡警部的最高行政长官官衔称作“尚书”,由徐世昌担任。
消防队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作“统带”,副职称作“邦带”。
皇家消防队队员是由年轻力壮的忠于帝王的太监中挑选出来的,其职责是驻守皇宫、西苑和颐和园,保障皇家消防安全,
那时所使用消防设备大多是从日本进口的。
当然,那时,世界上尚未发明机动泵浦消防车,日本人所能向中国提供的也仅仅是人力消防唧桶,马拉消防唧桶而矣。
消防队员的服饰,头顶龙脊铜盔,前沿短而后沿长,能防水。
一身黑色的亚麻防雨布做成的救火服,对开大襟,有一排。
清代火枪管理制度
清代火枪管理制度清代火枪管理制度是清朝政府为了有效管理火器而设立的一套完善的制度。
清朝一直重视火器的生产和管理,认为火器是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升军队的火力和作战能力。
因此,清代火枪管理制度在清朝的军事制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军队的发展和战争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火器的生产和供应清代的火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火炮,另一类是火枪。
火炮是一种用于炮击敌方阵地和城池的大型火器,火枪是一种用于步兵战斗的轻便火器。
清代火器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皇家军械作坊和各地的军械作坊,由专门的工匠负责制造。
每个工坊都要按照政府的规定进行生产,确保火器的质量和数量符合军队的需求。
火器的供应主要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政府会根据实际情况下发火器给军队和驻防部队。
军队的火器装备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直接影响到部队的作战能力。
因此,政府会保证军队的火器供应,确保他们在战斗中拥有足够的火力支援。
二、火器的管理和维护清代的火器管理非常严格,军队中只有经过训练和鉴定的士兵才能使用火器。
一般而言,每支军队中都有专门的火器鉴定员和火器监管员,他们负责检查和维护军队的火器装备。
在军队的日常训练中,也会有专门的课程教授士兵如何正确使用和保养火器,以确保火器的正常运作。
另外,政府也会建立火器库存制度,将大量的火器储存在军械库中,以备战时使用。
这些火器都会经过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它们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正常发挥作用。
政府还会定期组织火器检阅和测试,以评估火器的性能和质量,为军队提供更好的武器装备。
三、火器的使用和战术清代军队在作战中广泛使用火器,使其在战场上具有巨大的火力优势。
火器战术在清代的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帮助军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
清代的火器战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火器阵地:清代军队会根据敌军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位置建立火器阵地,用来炮击和压制敌方部队。
火器阵地一般都会设置在有利的地形上,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火器的作战效果。
2.火器配合:在军队的作战中,火器往往与步兵和骑兵等其他兵种配合作战。
详解清代的火绳枪、燧发枪和抬枪
详解清代的⽕绳枪、燧发枪和抬枪中国虽是⽕器的故乡,但迟迟未能出现标准化⽣产,其形制往往“长短尺⼨不⼀,亦各随其规式之便”,通常以重量粗略划分,较轻者为枪,较重者为炮。
从来源上看,主要有作战缴获、⾃主仿制、四⽅进献等。
现将其⼤略概述如下:清代⽕枪虽名⽬繁多,但皆属鸟枪及其变种。
从点⽕⽅式上看,可分⽕绳枪与燧发枪两类。
⽕绳枪鸦⽚战争前,清代⽕枪仍以⽕绳枪为主,按使⽤⼈群之⾝份等级,可分御⽤枪、兵丁枪两种,按枪⽀结构、装饰程度、有⽆星⽃、操作⽅式,可分奇枪、花枪、交枪、线枪、抬枪五种。
1.御⽤枪。
清代御⽤枪制作精良,且多有存世。
结合《皇朝礼器图式》之记载与故宫博物院所藏实物,可知现存康熙御⽤⽕绳枪有三:御制禽枪与御制⼩禽枪皆铁铸,重6⽄左右,“⼝⾦莲瓣,前起脊,中四棱,后圆,近⽕门⾦双螭环绕……⾦素⽕机,加星⽃”,附⽊叉,□径14毫⽶,分别长3.5尺、3.28尺,装药2钱、1.5钱,铁⼦重3.4钱、2.7钱,弹药⽐约为1.8:1,按清代分法属交枪,按西欧通⾏标准属轻型⽕绳枪。
御⽤炮枪亦铁铸,通长219厘⽶,内径24毫⽶,加星⽃,附⽊叉,中加双⽿,形制介于枪炮之间,与西班⽛穆什克特⽕绳枪相似。
雍正御⽤⽕绳枪2.兵丁枪。
清代⽕绳枪中结构最异者是奇枪。
“凡奇枪皆通底,旁如牡钥,连床柄处下为屈戌,可开阖,药⼦皆实⼦,枪内开底纳之,从牡钥中固以铁钮,⼦枪六,长⼆⼨四分,如管,连⽕门,递发之,相续⽽速”奇枪但由于⽓密性差,其射程、精度及威⼒均不及前装鸟枪。
《皇朝礼器图式》中载有奇枪三种,树鸡神花奇枪与花奇枪皆⽶⽤交枪模式,加星⽃,附⽊叉,枪⾝长3.05尺,重6⽄左右,装药2钱,发射重3.8钱之铁⼦,弹药⽐为1.9:1。
花线奇枪因发射铁砂,并⽆精度要求,故采⽤线枪模式,不加星⽃,⽆⽊叉,枪⾝长3.35尺,重4.75⽄,装药2钱,铁砂3.2钱,弹药⽐为1.6:1。
花枪清代对花枪的定义⼗分模糊,所谓“通冶铁,皱起为花⽂”,主要从⽕枪的外观装饰⽽⾮结构功能进⾏区分,《皇朝礼器图式》也未将花枪独⽴成篇,⽽是散见于交枪、线枪篇中,仅在其中加⼀花字,以⽰区分,如神花枪、蒙古花⼤交枪之类。
大枪二十四势图解
大枪二十四势图解中平枪又称“中四平枪”。
明清枪法术语。
沿用至今。
中平枪是最基本的持枪姿势,即枪的根部紧靠自己腰间,双腿略屈,枪尖正对对方胸腹之间的持枪势。
枪法基本攻防动作,如拦、拿、扎的练习,均以中平枪势为基础,两人对扎,一般也以中平枪势为运用枪法的出发点。
故拳家称中平枪分“枪中之王”。
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十《长兵短用说篇·枪诀》:“中平枪,枪中王,高低远近都不妨。
高不拦,低不拿,当中一点难遮架。
去如箭,来如线,指人头;扎人面,高低远近都看见。
”程宗猷《耕余剩技·长枪法选》:“中四平枪势,枪中之王,诸势之首,着着祖此,而变化无穷。
”《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篇·二十四枪势》的第二“四夷宾服势”,即中平枪势。
其谱云:“乃中平枪法。
为六合枪之主,作二十四势之元,妙变无穷。
自古迄今,各械鲜有当其锋,诸势莫可同其趣。
”上平枪又称“高吊四平枪势”。
明清枪法术语,沿用至今。
比中平枪势略高的持枪姿势,将枪端在自己的齐胸高度,枪不必紧靠胸上,双腿微直,较中平枪势略显轻松。
戚继光《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篇·二十四枪势》的第三势“指南针势”,即上平枪势,其谱云:“其类用近乎中平,而着数不离六合之变。
有心演悟,二十四势之中可破其半。
”(见图)程宗猷《耕余剩技·长枪法选》:“高吊四平枪势,此是初持枪之势。
将枪托开,稍离胸前,以示其能。
及临敌,则以枪低挨腰旁,而变中四平。
”参见“中平枪”、“扎枪”条。
下平枪又称“低四平枪”。
明清枪法术语,沿用至今。
是较之中平枪势为低的一种持枪姿势。
将枪压至自己的腹胯部位,双腿蹲屈程度大于中四平势,全身紧张程度亦大于中四平势。
戚继光《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篇·二十四枪势》的第四势枪“十面埋伏势”,即下平枪法。
其谱云:“门户紧于上平,机巧不亚中式,精于此者,诸势可降。
”(见图)程宗猷《耕余剩技·长枪法选》:“你立中四平,枪为待守之法,我即用低四平,将枪入你枪下,用梨花摆头而进。
清朝的古代兵器火器的发展与运用
清朝的古代兵器火器的发展与运用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
在这个时期,清朝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壮大,其中古代兵器火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清朝古代兵器火器的发展与运用。
一、早期火器的出现清朝的早期,火药、火枪等早期火器已经开始显露头角。
火药作为一种炸药,已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
而火枪作为火器的一种早期形式,初期的火枪仍然非常简单粗糙,常常是一根铁制枪管与一个点火装置的组合。
当时的火药充实度较低,火枪射程有限,准确度也不高,但已经具备了伤害敌人的能力。
二、改进与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逐渐改进和创新了古代兵器火器。
清朝的火器制造工艺得到了显著提升,火药的纯度得到了改善,火枪的设计也进行了升级。
清朝还大规模引进了西方火器技术,扩大了兵器的种类和规模。
例如,火炮成为了清朝重要的攻城工具,火箭车则成为了清朝军队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清朝的火器制造业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使得古代兵器火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火器在战场上的应用在战场上,古代兵器火器对于清朝的军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火炮的攻击威力强大,能够攻破城墙、摧毁敌方设施,对于保卫领土和扩大版图功不可没。
火药的燃烧和爆炸也给敌人造成了恐怖的伤害,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同时,火枪的射击能力在当时也起到了重要的战术作用,成为了清朝军队进攻和防御的重要武器。
四、火器的影响与局限古代兵器火器的发展和运用对清朝的国力和军事力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加强了清朝的国防能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火器的出现也改变了战争的形态,让战斗更加残酷和血腥。
但是,古代兵器火器也存在着局限性。
火器的制造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源和人力,给清朝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此外,火器虽然在近距离射击上有一定的作用,但在远距离和精确度上还不够成熟。
总结起来,清朝的古代兵器火器的发展与运用在当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火炮、火箭车、火枪等火器的运用,使得清朝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古代前装火枪发展的4个阶段
古代前装火枪发展的4个阶段第一种火枪——火门枪,也就是中国的手铳。
这个要感谢蒙古人,至元十六年(1279),元朝政府集中各地工匠于大都(今北京市),在宋朝火枪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一种新式武器——火铳。
这种火铳符合现代对枪械的定义,是第一种发射弹丸的金属管状火器,现代步枪的老祖宗。
欧洲有正式文献记载的此类武器,最早出现于1364年。
现代步枪的雏形——火绳枪。
200年后,到了16世纪早期,欧洲出现了火绳枪。
16世纪晚期的火绳枪具备了现代步枪的几乎所有特征,有枪托、扳机、发火装置、瞄准具,总之一看来就是一支“枪”。
16世纪中期火绳枪随西班牙人传到日本,之后被明朝名将戚继光大量引入中国军队,就是著名的鸟铳。
注意明朝军队装备的火绳枪甚至比欧洲的还要先进,这缘于当时中国先进的冶金技术。
不用明火的火枪——燧发枪。
火绳枪手需要随身携带火种,很不方便,到16世纪中期,出现了用齿轮摩擦火石打火,从而引燃火药的打火枪,这种枪不再需要明火了。
但直到17世纪中期,燧发枪上一种简单却有效的火石打火机构的出现,才宣布火绳枪的淘汰。
明朝著名发明家赵士桢在1610年出版的《神器谱》上介绍一种齿轮打火枪,而祯八年(1635),南京户部右侍郎毕懋康著的《军器图说》中,记载了一种燧发。
英国军队正式装备燧发枪是在1680年,而1644年明朝的崇祯皇帝已经上吊自杀了。
不需要齐射的火枪——火冒击发枪。
1805年,英国乡村牧师福赛思决定用雷汞给火枪点火,他和蒸汽机的发明人瓦特合作,于1807年终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击发枪。
在其后的20年间,不断有新式火冒击发枪出现。
燧发枪虽然不需要象火绳枪必须保护火种那么麻烦,可扣扳机到火药被点燃之间有个时间延迟,所以对付运动目标必须很多枪齐射才能保证击中目标。
而击发枪克服了这个缺点,从此步枪真正成为一件精准的武器。
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军队已经装备了精准的击发枪,但出于成本考虑,燧发枪也大量存在军队中。
清朝末期新式军队组图
清朝末期新式军队组图描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推行“新政”,编练新式军队。
1904年,清政府正式划定新练军队军制,分为常备军、续备军和后备军三等。
图为由江苏抚标改编后的续备亲兵中营长官合影图片:描述:1900年后清朝政府编练新式军队,截止1911年,江南练成新军二镇。
图为江南常备新军炮队官兵及其装备。
描述:1911年初,清朝政府为了加强对新建陆军(北洋军)的控制,检阅新编练的军队,炫耀清朝的军事力量,派大臣载洵等校阅陆军。
图为出任的校阅陆军大臣合影。
左起荫昌、载搜、载洵、奕寿、载涛、麟公、帕王、谭学衡。
描述:清朝末年山西新建的陆军军乐队。
图片:描述:清朝末年设立的安徽武备学堂教习头班毕业学生合影。
图片:描述:清朝政府编练新式军队时,为培养高级军事人才,在一些地方设立军事学堂。
图为设在南京的江南将备学堂官长教习合影。
图片:描述:清朝政府编练新式军队时,新编成的广东陆军操练情形。
图片:描述:清朝政府编练新式军队时,新编成的江西九江警察官兵合影。
图片:描述:清朝政府为了培养新式军事人才,规定在京师及各省建立陆军小学堂。
图为1905年山西巡抚宝棻视察山西陆军小学堂与学生合影。
图片:描述:清末清朝政府编练新式军队后,配置在江苏吴淞狮子岭炮台的新军官兵。
图片:描述:清末清朝政府编练新式军队时,新编成的湖南湘威常备军统领和官兵合影。
图片:描述:清末清朝政府编练新式军队时,新编练的江南水师鱼雷艇官兵。
图片:描述:清末清朝政府编练新式军队时,在吴淞狮子岭配备的八百磅后膛钢炮。
图片:清朝末期新式军队已经基本上和国际接轨了,不仅是武器装备,就连军服也不再是以往的前兵后勇了,甚至还有了军乐队,不知道他们的军歌是什么。
历史趣谈满清军队真的只爱弓箭不爱火器?其实不是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满清军队真的只爱弓箭不爱火器?其实不是的
导语:1、明代的火器非常渣,所以虽然书面上明军有很多先进火器,但是实战数据不会说假话,一线明军在对后金作战中,主要使用的单兵射远兵器仍旧
1、明代的火器非常渣,所以虽然书面上明军有很多先进火器,但是实战数据不会说假话,一线明军在对后金作战中,主要使用的单兵射远兵器仍旧是弓箭,大量不便移动的固定火炮在机动作战中很难发挥作用,明军相对先进的单兵火器在实战中连三成都不到。
明军用火炮轰击攻城敌军
2、晚期弓箭作为一项成熟的冷兵器系统,在综合效能上仍然能碾压早期单兵火器。
3、晚期弓箭和早期火枪实际上并不是竞争关系,相反,早期火枪的穿透力能够轻松破甲,让铁甲大面积退出实战舞台,给晚期弓箭的存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所以,当时世界上较强的封建帝国,如土耳其、清朝,都是弓箭和火枪在精锐部队中混装,甚至弓箭手就是火枪手,这是军事史上比较特殊的存在。
1870年的满清弓箭手
4、西方单兵火器在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产生了革命性的突破,最终在19世纪早期最终完成了工业批量生产,最终在综合效能上超过了单兵使用弓箭,同时西方国家采用现代军事制度,可以碾压旧式的冷热混装封建军队(比如土耳其、清朝),这一切和明朝,以及任何农耕体系的封建国家没有任何关系。
5、清朝非常重视火器和单兵火枪的使用,最迟到19世纪初期,清朝一线部队基本实现了火枪全面装备,而早在清朝中期,中国已经实现了类似西方17世纪早期的冷热混合线性阵列的火枪阵(虽然落后于
生活常识分享。
古传大枪图解
《手臂录》一自序《手臂录》二石敬岩枪法记《手臂录》三枪法元神空中鸟迹图《手臂录》四枪法圆机说《手臂录》五枪式说《手臂录》六六家枪法说《手臂录》七杨家枪说《手臂录》八竿子用法说《手臂录》九枪根说《手臂录》十闪赚颠提说《手臂录》十一脱化说《手臂录》十二短降长说《手臂录》十三临阵兵枪说《手臂录》十四“古论”注《手臂录》十五二十四势图说《手臂录》十六戳法《手臂录》十七革法《手臂录》十八步法《手臂录》十九行着《手臂录》二十枪法微言《手臂录》附一峨嵋枪法《手臂录》附二梦录堂枪法《手臂录》一自序:用兵以戚南塘之旗鼓为初门,孙武子之虚实为极致,击刺抑末矣!然不能此末艺,则不敢身至阵前,无以定将士勇怯,而行不逾时之赏罚,人无畏心,战何能胜?况又平日所用教师,多被诱于花假,以误士卒乎!虽然,殳何人而敢言此?唯以壮年所广集,汇为一编,以定其邪正浅深,贻之子孙而已!余所得者,有石家枪,敬岩也;峨嵋枪,程真如也;杨家枪、沙家枪、马家枪,其人不可考;少林枪,余得者洪转之法;汊口枪,则程冲斗也,有《耕余剩技》、《少林阐宗》、《长枪法选》诸书刊印行世。
此七家者,其法俱存,余若金家枪、拒马枪、大宁笔枪等,尚有十余家,名存而无徒,书又不传,无可考据。
应由技术浅小,虽取名一时,不足以传久故也。
今就七家言之,真如一门而入,一师而成,一于纯者也。
敬岩遍历诸家,年将四十,始遇德长,重下本源工夫,而得返正,及乎晚年,棍棒刀牌,皆成枪法,化杂以为纯者也。
二师身二,而法则一也。
沙家竿子长软,别为一门。
杨家器在长短间用之,亦兼取长短之法。
此三家皆不杂棍法。
马家以杨家为根本,而兼用棍法。
少林全不知枪,竟以其棍为枪。
故马家法去棍犹有枪,少林去棍则无枪也。
然少林刚柔相济,不至以力降人。
冲斗止学少林之法,去柔存刚,几同牛斗。
而今世冲斗之传,江南最盛,少林犹不可得,况其上焉者乎?总而论之,峨嵋之法,即精既极,非血气之士日月之工所能学。
沙家、杨家,专为战阵而设,马家、少林、冲斗其用于战阵,皆制胜之具,惟江湖游食者不可用耳。
清代火枪射击训练
清代火枪射击训练
清朝时期,火枪在军事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为了提高火枪手的射击技能,清军经常进行火枪射击训练。
首先,火枪手接受基本的训练,学习如何正确握枪和进行射击动作。
然后他们会学习如何根据距离和目标的大小来调整射击姿势。
训练中,士兵们通常被分为小组,每组由4-5人组成。
他们先
在靶子上进行瞄准训练,然后开始模拟实战射击。
在模拟实战射击中,士兵们会进行固定射击、移动射击和跳跃射击等不同的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实战能力。
训练中还要考虑到队列和阵列等军事战术的要求。
此外,火枪手在射击训练中还要学习如何快速装填和更换火药和弹药,以保证在战斗中能够更快地进行射击和换弹。
总的来说,在清代,火枪射击训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军事训练,它不仅提高了火枪手的射击技能,还让士兵们更好地应对实战中的种种情况。
清代火枪述略
Fire Guns of Qing Dynasty
作者: 毛宪民
作者机构: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北京100009
出版物刊名: 满族研究
页码: 48-53页
主题词: 鸟枪兵;火枪装备;训练;制造;管理;宫藏火枪
摘要:火枪与弓矢、火炮同列为清代军队装备的三大武器,为历朝清帝所重视,成立了专门的鸟枪兵兵种,全国部分省份纷纷成立鸟枪兵,对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制已成为朝廷的重要议事日程.经过兵部对各省的具体情况分析后,议定全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总原则,朝廷把鸟枪的增设重点地放在了地处重要地理位置的省份,鸟枪在武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清帝非常重视对火枪的训练,对演习鸟枪中出现的问题做了明确的规定.火枪为军中利器,制造和管理制度严格.清官武备库收藏大批当时世界上的各种火枪类型,表明清帝对火枪的重视,也是做为赫赫武功的见证.。
戚继光鸳鸯阵的作战方法
戚继光鸳鸯阵的作战方法
1. 队长一名,居中指挥,协调攻防时机。
2. 牌兵二名,持长盾牌居前,负责遮挡倭寇的箭矢和长枪攻击,为其后的士兵提供防护。
3. 狼筅兵二名,持狼筅(一种新型的冷兵器,由大毛竹加工而成,可以攻防结合)居盾牌手之后,用所佩腰刀和标枪(一种带钩的短兵器)与敌人交战。
4. 长枪兵四名,居狼筅手之后,负责主攻,以长枪向敌人猛刺。
5. 镋钯手二名,居长枪手之后,负责殿后,用镋钯(一种冷兵器,形状像叉,上有利刃)和敌人交战。
以上士兵各列成一伍,形成两个分队,分别列队于左右两侧。
其中,牌兵和狼筅兵是鸳鸯阵中的主防护士兵,长枪兵和镋钯手则是主攻的士兵。
这样的阵型配置可以攻守结合,有效地对抗倭寇的进攻。
队长要根据战场情况选择合适的战术和鸳鸯阵的阵型,如前进、后退、左移、右移等,以配合攻防时机。
此外,队长还要负责观察敌情,为队员提供敌方攻击方向等信息。
鸳鸯阵是一种适应于平原地区作战的阵型,但在山地、水网等地区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清军火炮分散使用技巧
清军火炮分散使用技巧
清朝时期,火炮是军队中一种重要的武器,它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火炮的威力,清军往往采取分散使用的战术。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清军在使用火炮时的分散使用技巧。
首先,清军在选择火炮布阵位置时会尽可能选择地势高、视野开阔的地方。
这样可以提高火炮的射程和射界,使火炮可以更好地掌握战场局势。
同时,选择高地还可以有效地避免被敌方火力压制,提高火炮的生存能力。
其次,清军往往会将火炮分散布置在战线上不同的位置。
这样可以增加火炮阵地的数量,使火力更加密集,从而在瞄准目标时有更多的选择。
同时,分散布置火炮还可以使火炮之间的相互支援更加便捷,避免受到敌方一次性打击。
第三,清军在火炮使用过程中经常利用火炮移动的优势来分散使用,尤其是在敌方进攻时。
他们会不断调整火炮的位置,使之能够更好地配合部队的行动。
这种分散使用的战术,可以有效地避免敌方对火炮的集中打击,增加清军的生存能力和攻击力。
最后,清军还会利用火炮的声势和视觉效果来制造心理压力,以达到战果的最大化。
他们会选择在夜间或雾天等视野受限的情况下使用火炮,通过声音和闪光来打击敌人的士气,使其在战斗中迷失方向,无法有效地对抗火炮的攻击。
总的来说,清军在火炮的分散使用上具有一定的技巧。
他们通过选择合适的布阵位置、分散火炮的布置、善于利用火炮的移动优势和制造心理压力,有效提高了火力的密集度和火炮的生存能力。
这些技巧使得清军在战斗中能够充分发挥火炮的威力,取得更多的战果。
清代京师十六门的“火力配置(报摘)
清代京师十六门的“火力配置(报摘)清代京师十六门的“火力配置”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在1900年庚子事变之前,步军统领衙门曾对京师十六门的火炮、兵力等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其“火力配置”如下:东便门及火器营:镶黄旗、镶白旗、正蓝旗、正白旗汉军官兵一百八十五名、神机神枢炮一百零八位;其它各类铜炮三十四位。
广渠门:正白旗汉军五十二名、大小城炮一百二十位。
左安门:镶白旗汉军官兵一百零四名、各类铜炮二百一十六位,存城门楼火药四百斤。
永定门:正蓝旗汉军官兵六十四名、各类铜炮一百一十七位。
右安门:镶红旗汉军官兵四十三名、各类铜炮一百一十三位,存城楼火药七十斤。
广安门:正红旗汉军官兵五十名、铜铁炮一百七十位、正黄旗汉军存城门楼火药二百二十斤。
西便门及火器营: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官兵一百九十九名、神机神枢炮一百零八位,其它各类铜炮三十四位。
崇文门:正蓝旗汉军官十员、兵二百名、神威炮等各类铜炮二十三位、神机神枢炮一百零六位、火药一百斤存城库。
朝阳门:镶白旗汉军官八员、兵三百名、神威炮等各类铜炮三十一位、木箱炮二信、神机神枢炮一百零六位。
东直门:正白旗汉官十二员、兵一百八名、大炮二十九位、神机神枢炮一百一十一位,存城门楼火药四十四斤十两。
安定门:镶黄旗汉军官四员、兵二百五十名、神威炮等各类铜炮二十五位、神机神枢炮一百零六位、木箱炮一位。
德胜门:正黄旗汉军官四员、兵一百四十名、神威炮等各类铜炮二十二位、神机神枢炮一百零六位、木箱炮一位、火药一千斤、炮位应用铅子铁子等项备用齐全。
正阳门:镶蓝旗汉军官二员、兵四十五名、大城炮八位、制胜炮三位、神威炮九位、铁心铜炮四位、神机神枢炮一百零九位。
宣武门:镶蓝旗汉军官二员、兵四十二名、大城炮等各类铜炮二十八位、木箱炮一位、神机宰枢炮一百零六位。
阜成门:镶红旗汉军二员、兵一百二十五名、台湾炮、神威炮等各类铜炮三十八位、木箱炮二位、神机神枢炮一百零六位。
西直门:正红旗汉军官一员、兵三十二名、神威炮、台湾炮三十二位、木箱炮三位、神机神枢炮一百零六位。
枪炮雄威震东亚清军中前期战术
枪炮雄威震东亚清军中前期战术转自网络落后,很多人对清军的战术的总体印象。
相比明朝的兵书里那些五花八门、奇思异想的火器,实在无法让人神往。
然而明朝的很多战术,例如鸳鸯阵、车营,只是看上去战术多样,实际上仅仅处于使用火药武器的初级阶段。
反观满清时期,从武器到战术不但没有全盘采纳前明的鄙陋战法,更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将军队与武器的效能尽可能的放大。
从校场直接开赴战场清朝前中期不但火器装备数量达到中国近代以前的巅峰,同时也是相应战术的完善与成熟期。
火绳枪与前装火炮装填麻烦,在战场上的局限多,为了确保火力的密度与延续性。
这一时代的中外军队都是将火器兵集中部署,编组中会留出便于前后轮换的空间,主要的射击方式是多排轮射,即前排的士兵射击完退到阵后,后排已经装填好的士兵继进到原来前排的位置射击。
根据实际需要,有时也会使用齐射方式,即数排士兵同时射击,不进行轮换。
在东亚战场,清军与准噶尔对峙上百年,为了能迅速搜寻敌方骑兵队伍、捕捉战机,野战多采用轻型火炮。
子母炮等轻炮不但能跟随枪兵灵活机动,并且能充当轮射中射程最大,也最具威力的一环。
康熙时候定型的大阅阵,同时也是皇帝钦定的进攻准噶尔大军的作战阵型。
其阵式:八旗官兵枪炮按旗排为三队,第一队以汉军火器营鸟枪步军居中,炮位排列左右,满洲军火器营鸟枪马军列于炮位两头,第二队以前锋兵居中,八旗护军续列两头,第三队排列八旗护军,两翼则设立应援兵。
结合这段描述和乾隆时期所绘大阅图卷,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火枪步兵以营为单位间隔分布,每行5-6人的纵深。
整体呈横阵部署在第一线,前方是鹿角和长枪的掩护,左右两边是火炮与火枪骑兵的队列。
阵线完全由火器构筑,火炮营阵的后方会有藤牌和鸟枪的护卫。
使用弓箭、枪刀为主的冷兵器部队被部署在后面阵线。
组成大阵的八旗部队一共有34个营。
每个营的正面宽度为13.72米,纵深8.23米,营与营的间隔是3.43米,第一线的汉军和满洲火器营正面占地约2175米。
火器营,清代重要的火器部队营房
火器营,清代重要的火器部队营房火器营,位于海淀区中部,西四环北路东侧,是清代外火器营房的所在地。
火器营是清代时设立的专门训练火器(枪炮)部队的机构。
清初,康熙皇帝曾命外国传教士制造大炮数百尊,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及中俄雅克萨等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设立了专门的火器部队。
火器营主要承担制造枪药、炮弹等军用火器,平时演习枪炮作战,与健锐营、勇士营等共同担当国防任务。
火器营衙门原在东四牌楼西侧,没有自己的演练厂(训练场地),而是要到安定门外教场进行操演训练。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负责管理八旗火器事务的蒙古都统色布腾巴勒珠尔上疏建议,因火器营各部分散在各地,不易管理和集训,为提高战斗力,建议在北京郊区择地另建。
乾隆皇帝考虑到火器部队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于长河(今称京密饮水渠)西岸蓝靛厂后建立营房数千间,将满洲八旗火器营官兵迁驻在此,并赏赐搬家费十万两白银,是为外火器营,而将原东四火器营衙门称为内火器营。
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图中左侧中部为外火器营营房、衙门及教场)外火器营的布局与圆明园护军八旗、香山健锐营等营房布局不同,是将营房集中建在一起。
平面呈平行四边形,东西宽与南北长之比为1:3。
外围院墙长二万零七丈(约合66623.3米),曲尺墙共三千一百四十座,外围大墙长一千一百六十六丈(约合3882.8米)。
围墙外有护墙河,长一千一百八十余丈,四座大门外均建有平桥以供出入,墙脚下还有泻水沟,是为排除营房内的积水而设,共二十五道。
火器营内有五条东西向大街和两条南北向大街,将各旗营区分隔开,中间的横街贯通东西营门。
营内的道路采用三合土夯实,非常平坦,路的两旁种植国槐。
营中建有官廨(古代官吏办事的地方)一千二十四楹,官厅义学(官方设立的免费学校)等房六十楹,炮甲连房六千三十八楹,围墙大门楼四座,看墙八道,周围的门楼共三千一百七十六座。
火器营中凿有十六座深井,还有水房十六楹,供士兵饮水之用。
营内还建有六座关帝庙。
火枪时代的阵型研究
淝水之战,苻坚兵力有绝对优势,却因士卒多不习军令,一道‘北撤’的命令引发混乱,以致人相践踏,被对方所乘,最后搞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所以如果军令不通,在战场上想要变幻什么阵型,那只能引发混乱,为敌所乘。
游戏中更是如此,游戏中的士卒虽然令行禁止,但由于游戏中没有能很好理解你意图的低级军官,指挥起来殊为不易,事事必须亲力亲为。
以我之才,指挥一两队士兵尚可,若指挥一个满编作战,则往往顾头不顾尾,顾左不顾右,这边的士兵在这里打生打死,那边的士兵在那里坐看成败。
当然,如果选择‘暂停’,然后逐个指挥也是可以的,但那样一来太累,二来毫无游戏的快感。
指挥大兵团作战,其实没什么战术,无非就是一窝蜂的往前冲或者静立不动,待敌来攻。
野战中,我一般选择静立不动,待敌来攻,所以如何布阵就显得尤为重要。
鹤型阵,能充分发挥火力,
但战场上敌人不会总是从一个方向进攻,特别是敌人有援军的情况下。
如果敌人从两翼进攻,则很容易被突破。
地平而易,四面见敌。
如果是古代,用圆阵或方阵是最好的选择,但近代是远程步兵的天下,用圆阵或方阵显然不能充分发挥步兵火力,所以我单独为火枪时代创造了‘×’阵
选中部队,右键在地图上拖出阵型,
敌军为三队满编,每队实力与我相当
不管敌人从哪一排突入,我另一排都可以火力支援,不致于被近身后无还手之力
不需太多操作,只需等待结果。
甲午战前的清军百万之众气势逼人
甲午战前的清军:百万之众气势逼人甲午戓前的清军:百万之伒气势逼人八一军刀2014/7/4 12:11:38收藏分享 >1515164甲午戓前的清朝陆军1894年甲午戓争廹打之前,清朝拥有的军事力量确实可以称得上洋洋大观。
由八旗、绿营和乡勇组成的国家军事体系,在经历了中法戓争的检验后,似乎已经逐渐赶上了时代的步伐。
先进的进口、仿制西洋枪械和大炮的的觃模装备让清朝军队不再有鸦片戓争时期的窘迫不反差。
面临不日本戓争的清军的序列是这样的。
甲午戓前的八旗兵首先是八旗军。
直接驻扎在北京的八旗“禁旗”。
编为十四营,总员额为十二万五千九百人。
驻扎在畿辅的驻防旗营,包括驻扎于直隶省内及长城各口,分小九处、山海关副都统管辖的五处、密于副都统管辖的六处、张家口都统管辖的三处,计二十三处。
加上热河的两处,共二十五处,以及驻扎于察哈尔、蒙古八旗,合计为一万八千一百十三人。
驻扎于全国各省的驻防八旗,分布于全国十四省十八处,包括满、蒙、汉八旗合计九万一千三百人,加上驻新疆伊犁的一万八千人以及驻守陵寝的一千四百余旗兵,八旗军总数合计为二十五万四千七百余人。
甲午戓前的绿营兵清军的另一大组成部分是绿营兵。
绿营兵分布地域广人数伒夗。
全国各省中,只有新疆、盛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没有绿营,其余各省绿营兵力总数达到四十二万四千余,进较八旗军为夗。
甲午戓前清朝陆军的骨干:团练乡勇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作戓中,清朝又发展出了各地以自募民兵为形式的团练武装。
其中最著名的有曾国藩系统的湘军、李鸿章系统的淮军,张曜的嵩武军,前身为皖军的宊庆毅军,巠宗棠楚军等。
这些团练武装以乡情和亲情为纽带,在戓争中逐渐采用了先进的近代武器武装自己,经过戓火的锻造,成为当时中国戓斗力最强的使用近代化装备的陆军部队。
并且影响了绿营兵,使得绿营也逐渐廹始按照团练乡勇的营制编成训练,称为练军。
在天平天国和捻军的戓事平息后,这些团练乡勇武装称为清朝陆军的骨干,被派驻边防、海防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