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合集下载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

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 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近代交通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1、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
2、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
3、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可人 足夫 相, 灵地 助半 捷方 ,体 ,之 亦不 有 惟遂 铁 任, 其路 其举 未, 侮动 建譬 辱不 铁如 而灵 路人 莫, 者身 之横 ,血 御逆 则脉 。之 如流 来 风通 , 痹, 无 之手
……
—— 郑 观 应 《 盛 世 危 言 》
2、近代通信在中国的出现
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喇叭 、击鼓传声、烽火台、驿站、信鸽、灯塔、信号旗
古代驿站鸡鸣驿
烽火台
2、近代通信在中国的出现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想一想:19世纪70年 代,有线电报的出现 给人们提供了哪些 方便? (商业、新闻、家庭 联系等)
我们从报纸上能得到 什么?
1872年诞生的《申报》,在当时影响较 大。该报内容丰富,刊载有新闻、评论,还 有商品和服务类的广告等等。从报纸中,人 们可以得到社会生活、国内和国际的许多信 息。
探究:现在报纸上的广告太夸张了, 那是不是在欺骗读者呢?
近代的不同阶层是怎样利用报刊和 杂志来宣传自己的思想的?
天津电报总局——中国最早 的电报局(1880年)
照相技术的出现
1839年,照相技术在法国出现, 19世纪40年代,照相术传入中国。19 世纪晚期,照相术在清朝的宫廷十分 盛行,慈禧太后、末代皇帝溥仪和末 代王妃婉容等都十分喜欢拍照。后来, 照相术为人们所广泛接受,逐渐在社 会中流行起来。
《申报》—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1872年)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民 主义
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义 礼

清末民女
民国少女
满 族
汉 族
3、禁缠足
(1)什么是缠足?
(2)什么时候开始禁缠足呢? 辛亥革命后,1912年,孙中山 饬令各省劝禁缠足
缠足起源之迷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 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一些学者经研究指 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 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 蛮》一词,咏叹缠足。 古语云:“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古代妇女缠 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通常会选在女孩五六岁时 开始缠足,因为脚骨还未长大、长硬,较易收效, 目标是将小脚缠成符合“瘦、小、尖、弯、香、软、 正”七个要诀的小脚。在大人软硬兼施下,尤其是 “不缠足,将来嫁不出去”的威胁,使得女孩子纷 纷缠足。缠足主要有试缠、试紧、裹瘦(裹脚头)、 裹弯(裹脚面)、保养等几个步骤。
剪发辫
南京临时 政府成立 以后,孙 中山通令 全国各地 男子掀起 剪辫运动
清朝男子发式
辛亥革命以后军 警为行人剪辫
2、易服饰
女装 清朝 男装 女装:旗袍 20世纪 20年代 男装:西装、长衫、中山装
清朝官服
中山装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你知道吗?
•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 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前襟 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 ;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 国;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 国民党五权分立这有别于西方国 家的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 代表三民主义;衣领为封闭竖领 。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 理念。
近代最出名的报纸——《申报》(1872)
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 (清同治11年3月23日)。 创办人为英国商人安纳 斯脱· 美查。1949年5月 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 接管上海防务后,因为 《申报》为中国国民党 党产而宣布停刊。前后 总计经营了78年,共出 版25600期。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

辛亥革命后军警 为行人剪辫子
剪发辫


清朝梳辫图



废缠足民国女生不缠足、玩体育
清 朝 翎 顶 补
易服饰 服 孙中山和中山装
跪拜
废跪拜
梅 兰 芳 与 卓 别 握手礼 林
改称谓
鞠躬礼
有人说:“近代社
会生活本来就落后, 变化又有限,与我们 今天的现代社会生活 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这种观点对吗?
材料三 轮船、火车等新兴交通工具的实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 展,剪发辫、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 化。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 (3)从材料三中,列举“新兴交通工具”和“社会风尚的革新”的表现各一例。
轮(分2)船分或)火近代车中(国1出分版)业中,剪历发史辫最或长改、规称模谓最(大1的分文)化出商版务机印构书是馆什么(?1分(1)
结合之前所学,从内外两方面思 考:为什么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外因)
2、中国人近代化的探索(内因)
当堂反馈
(2013·江苏南京) 1、近代史上,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 的主要传媒工具。右图所示报纸创办的时间是 ()
A.1872年 B.1897年 C.1905年 D.1915年
时间:5分钟
活动目标:
课前独立预习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课 堂上分组合作完成任务。
活动要求:
6人一组,全班分为四大组,通过课本知识和老师提供的 资料进行消化创新,用形象的方式介绍相关知识,让大家切 身体验和感受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展示形式不限:如说故事、编歌曲、新闻播报、 采访、分角色表演等等,尽其创新。可组内派一人完 成,也可多人共同完成。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两课时)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两课时)

教学设计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两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并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学习重点(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学习难点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1.19世纪以来,传入我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在没有影片或光碟出现之前,如何更加客观地记录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真实面目?3.对于没有亲眼看到的情况,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了解的?4.分析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对中国近代产生了什么影响5.历史诊断:(指出下列故事中出现的不可能发生的情形)1919年某天,南京的张宏(南京政府官员)要去参加一次商会代表会,家里发生了如下情形:他们家的女佣跪在地上向张宏请安:老爷,我现在就为您去取翎顶补服出行吗?合作探究学习(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1.近代中国,更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新生事物?2.组织学生表演短剧《体验民主》(老盐商到南京拜见孙中山的场景),回答问题:①从短剧中看出,国民政府时,在中国还存在哪些方面未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②在孙中山接见老盐商的过程中,老盐商体验到的“民主”都包括哪些内容?③从以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④通过短剧思考该如何将“民主”的观念日臻完善,并将其传承下去呢?课堂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选择的最佳手段有()A.拍有线电报 B.写封书信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A.广播电台 B.因特网 C.电视 D.报纸3.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A.鞠躬 B.握手 C.点头 D.跪拜4.右图反映的这一现象应出现在()A.鸦片战争后 B.辛亥革命后 C.戊戌变法后 D.洋务运动后5.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A.女子停止缠足 B、男子易服 C.废除跪拜礼 D.取消“大人”称谓6.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

好20社会生活的变化

好20社会生活的变化

剧大师谭鑫培先生主演 的京剧片《定军山》。
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 《定军山》 1905年
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1931年
第一部获奖影片
渔光曲

胡蝶在《歌女红牡丹》中的剧照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 的影片——《渔光曲》剧照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 作用: ①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教 师 寄 语 轻松的环境,我为你营造; 快乐的课堂,你我共同努力。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 的史实,提高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 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 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 和社会习俗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时代背景,感悟社会生活变化之中历史的进步。
中国最早的火车只有车厢,没 有车头,只好用马或者骡子拉着 车厢在铁轨上行走。
键盘电报机
近代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早 期 电 报 机
1880年贝尔电话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2、通讯——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 始架设有线电报。 近代通讯作用:

商人可以用来传达生意作息
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发回新闻报道 老百姓与亲友联系。
孙富龄经常驾车拉着慈禧游玩。这样玩来玩去,群臣倒也不去说三 道四了,慈禧自己也习也为常了。一日,慈禧坐车玩了两个多小时, 心情特别高兴,当即赏赐一大碗酒让孙富龄饮,孙富龄受宠若惊, 一碗下肚,精神特爽,踩响马达,洋车呼的跑了起来。不料前面冒 出一个小太监。这时孙富龄已酒性发作,心慌意乱,情急之中怎么 也找不到刹车的位置,可怜小太监一命归西。中国历史上第一起饮 酒驾车肇事案就这样发生了。 事故之后,群臣对这辆“图利亚”的不吉利又开始议论纷纷。一些 老臣联名上书:“一个开车的奴才竟然和‘老佛爷’平起平坐,实 在有失大清体统。”慈禧闻听,觉得似乎也有道理,便令李莲英传 旨,拆掉司机座椅,让孙富龄跪着开车。这下麻烦可多了,跪着手 脚难以配合,再加上有一次事故的教训,孙富龄心有余悸,一旦有 个闪失,迟早要脑袋搬家。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破棉絮堵 死油管,谎称汽车坏了。当时国内没有人会修汽车,慈禧也就再也 没有提起这辆车。但是孙富龄天天提心吊胆,害怕露了馅,必死无 疑,择日举家携口逃到了南方隐居起来。从此,这辆进口轿车也就 悄无声息,与大清帝国一起湮没在历史的烟雾之中了。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知识预览
•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 文化生活的变迁 • 社会习俗的变化
预习导学
•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快速完成导学案 49页1、2、3部分。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
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 “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 计的第一艘轮船。
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 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 列新法令,以改变愚昧落后的旧习俗。
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封建落
后的旧习俗,使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探究问题二
比一比:你知道近代 在社会习俗方面有哪些变 化?有什么影响? (语言简洁明了)
电影
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1905年 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年 我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 《渔光曲》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2、中国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的兴起 1872年在上海创 办的《申报》,是当时 影响较大的中文报纸。 该报内容丰富,刊载有 新闻、评论,还有商品 和服务类的广告等等。 从报纸中,人们可以得 到社会生活、国内和国 际的许多信息。
变化有限:轮船出现在沿海沿江口岸城市。 铁路数量少。 电影、报纸在城市才能看到。 照相属于有钱人。 传统习惯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改变。
•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 文化生活的变迁 • 社会习俗的变化
淞沪铁路、 “黄鹄”号轮 船 1.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 有线电报 2.19世纪70年代后,传入中国的通讯工具是什么? 照相和电影 3.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_社会生活的变化ppt课件(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_社会生活的变化ppt课件(人教版)

商务印书馆
编后语
•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烽火台 古代驿站鸡鸣驿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877年,福建巡抚 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这是中国人自己修建、自 己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 1879年,李鸿章在天津 架设起中国大陆第一条自 办电报线路。此后,中国 电报业进入迅速发展时期。
早期电报机
苏州电报局观前营业处
第二幕(清末民初)
这天,小明一家去码头接外公。在码头,用数码相机 照了张全家福,留下了纪念性的一刻。吃过午饭,全家一 起去电影院看了场电影《定军山》,妈妈对男主角雄浑的 声音大加赞赏。晚饭过后,小明拿了份上海最著名的报纸 《江南晚报》与外公一起阅读,报纸上内容真丰富:有广 告、新闻、评论等。但报纸上有很多字小明不认识,外公 让小明查字典。
2019/7/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7/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图说历史
近代交通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对中国社 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第 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
早期火车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黄鹄”号,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第20课_社会生活的变化_导学案

第20课_社会生活的变化_导学案

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2.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二、学习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学习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三、学习过程:㈠自主学习导学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1、和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它们的出现,使人们的大大加快了。

还极大地促进了的流通。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驾设,商人可以用它来,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老百姓与也用上了电报。

3、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4、后,外国人在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年在创办的。

它刊载、等内容,还有。

报纸成为人们、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能通过报纸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的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5、年在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和都很多是它出版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6、后,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和等法令,强令剪掉辫子,停止缠足,用代替过去的。

㈡合作探究研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汽笛响起,火车开动,坐在车上的人像悬挂着的旗子一样摇来摇去。

……沿途的农民看到火车冒着烟驰过,而且车上满载了衣着华丽的人,没有不…诧为奇观‟的。

他们都把手里的活停下来,呆呆地盯着火车看。

拄着拐杖的老妇人惊异地张大嘴巴,青年人两眼发愣,看得出神,小孩子则吓得依偎在大人的身上。

”请回答:(1)此报道出自近代哪一报刊?(2)反映了哪一年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意义?(3)这则材料哪些地方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4)火车的传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5)除报纸外,这一场面还可以用哪些手段记载下来?㈢拓展延伸巩固(课后题)材料:乘火车,坐飞机外出旅游,照上几张彩照,已经不再是稀奇事了;用电话、电脑交流信息、联系友谊也已成为“家常便饭”;爸爸的书柜上摆满了各类图书杂志,还有各家报纸……妈妈还带我去逛超市,看电影呢!请回答:这段话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哪些重要内容?又有哪些是在近代社会生活中发展而来的?四.课堂小结: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是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

(上课用) 20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上课用) 20 社会生活的变化

Step 2:图说历史
社 会 习 俗 的 变 化
三寸金莲
Step 3:自我测评
一.用图表表示近代生活的变化: 以前 交通通讯 文化生活 发式 人际称谓 服饰 礼节
步行、马车
现在(清末民初)
火车、轮船、有线电报
照相、电影、报纸、出版业
用图表表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清入关后男子留有长辫
剪辫 先生、君等 新式礼服(中山装等)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淞沪铁路、 “黄鹄”号轮 船 1.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 有线电报 2.19世纪70年代后,传入中国的通讯工具是什么? 照相和电影 3.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 4.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 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 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获得国际奖的《渔光曲》
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 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 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 营的铁路——淞沪铁路。
早期火车
中 国 人 对 火 车 的 反 应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 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 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 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 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 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 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 半”“先闻摇铃之声”“又 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 作响 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 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 皆喝彩,注目凝视。”
Step 2:图说历史
近 代 交 通 与 通 讯
Step 2:图说历史
文 化 生 活 的 变 迁
照相的出现对近代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LS-8-020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LS-8-020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2.在没有影片或光碟出现之前,如何更加客观地记录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真实面目?
3.对于没有亲眼看到的情况,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了解的?
4.分析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对中国近代产生了什么影响
5.历史诊断:(指出下列故事中出现的不可能发生的情形)
1919年某天,南京的张宏(南京政府官员)要去参加一次商会代表会,家里发生了如下情形:他们家的女佣跪在地上向张宏请安:老爷,我现在就为您去取翎顶补服出行吗?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③从以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④通过短剧思考该如何将“民主”的观念日臻完善,并将其传承下去呢?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A.拍有线电报B.写封书信C.发无线电报D.打长途电话
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6.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其中最有特色的服装是什么呢?()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
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使用“先生”“君”平等称呼
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
8.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的大门北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我们的领土被割占、资源被掠夺。但同时欧风美雨也把世界创造的文明带来中国来。结合你所学到的知识,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原创3: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原创3: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自主学习
1.照相和电影的传入: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为后人留下珍贵资料。 2.新闻报纸:_1_8_7__2_年在_上__海___ 创办的《_申__报__》_。 3.1897年在上__海__创办的_商__务__印__书__馆___,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 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很多都是由它出 版的。
解析答案
1234
3.你经常使用的《新华字典》,它的出版社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
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D )
A、三联书店
B、上海古籍出版社
C、外文出版社
D、商务印书馆
解析 商务印书馆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 的学术著作为主,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 机构,故选D。
社会习 俗变化
火车、 轮船、 有线电报、电话
照相、 电影、媒 体、出版机构
剪辫、易服、废止缠 足、改称呼、改礼节
便于出行;促进 商品流通;传达 信息,加强联系
丰富精神生活, 便于了解过去
释放个性,倡导 平等,讲求民主
1234
达标检测
1.下列属于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有( C ) ①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②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③ 废止了 旧的交通方式④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从两个方面理解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积极 方面: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消极 方面: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而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并不意 味着废止了旧的交通方式,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所以应选C项。
解析答案
1234
2.根据《申报》“紧密结合社会生活,报道大量的社会新闻”的特点, 下列哪一事件不可能作为“时政要闻”的内容出现在《申报》上( A ) A.英法联军劫掠并焚毁圆明园 B.“定远”舰驶抵天津大沽口 C.“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解析 英法联军劫掠并焚毁圆明园不可能出现在《申报》上,因为 《申报》创立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而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60年, 十年前的事件不可能作为“时政要闻”,故选A。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古代的驿站
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 始架设有线电报。
你知道小明的爷爷如果不坐火车和轮船去上海, 他会用到什么交通工具吗?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工具书
• 近代的不同阶层是怎样利用报刊和 杂志来宣传自己的思想的?
时间
出版的报纸
维新变法运 《中外纪闻》 动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
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 时期
宣传的思想
维新变法思想 民主革命思想 民主、科学
——
不 缠 康足 有的 为开 和路 他先 的锋 女 儿
慈禧太后照片
大家来找茬
时间:清末民初
北京站到了,我们去电报局给家人拍了封电报报平安。
然后开始游览北京城,用数码相机照了很多照片, 留下了纪念性的一刻。
吃过午饭,大家一起去电影院看了场电影《定军 山》,对男主角雄厚的声音大加赞赏。
晚饭过后,大家拿了份上海最著名的《南国都市 报》一起阅读,报纸上内容真丰富,有广告、新闻、评论 等。
• 近代史上,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 会的主要传媒工具。如图所示报纸创办的 时间是( )
• A.1872年
• B.1897年
• C.1905年
• D.1915年
• 19世纪70年代以后,记者从外地发回新闻
但是他的记忆有些 模糊。让我们一起 帮帮他。
清政府最早修筑的铁路是( )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的影片是( )
文化生活
老爷子送了些书给 小明,这些书大多 是近代中国历史最 长、规模最大的文 化出版机构出版的, 这个机构叫什么名 字呢?
商务印书馆 1897年

归纳影响
领域
交通 通讯
文化生 活

分析原因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通用三篇)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通用三篇)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通用三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致辞讲话、短语口号、心得感想、条据书信、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hrases and slogans, thoughts and feelings, evidence letter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通用三篇)《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篇1课题《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我的想法古代中国史学的资政性和史官制,使得官史所记载的内容,绝大部分是统治者的政绩训令、文治武功、礼仪大典、星变灾异、生产经济和征伐边务等国家和皇家大事。

20社会生活的变化

20社会生活的变化

再见
照相技术何时传入中国
银版照相之术自从1837年在法国问世之后,没过几年 就从西洋传入中国。 最早的照相机是由供职于中国海关的法国人儒勒·依 蒂耶1846年带进中国的。清人周寿昌的《思益堂日札》记 载:道光丙午年,他旅居广州,见到取影器的记述。因此 有人推断:道光丙午年是公元1846年,中英《南京条约》 签订的第四年。那时候,外国人到中国游历的人日渐增多。 “周寿昌看到的这架照相机就是进入广州的西方人带进来 的。”所以,至迟1846年照相机已经传入中国。
批评。“九·一八”、“一·二八”后,态度趋向激 烈,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实行“宪政”,反映 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要求,发表宋庆龄严厉批评国民 党的文章,登载有关人权保障同盟的报导。并出刊 《自由谈》副刊,刊载民主自由言论,鲁迅、茅盾、 陶行知、巴金等常有文章。1934年11月史量才被蒋介 石反动集团杀害后,言论重趋保守。上海沦陷时,曾 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接收,成 为CC系报纸。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 《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 ,张石川与郑正秋 、 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 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 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 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 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 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 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 古装片的热潮 ,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 1925— 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 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

12.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2.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 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 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 注重政论。
(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 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 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 出现高潮。
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 争取国家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
(3)住房: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_欧__式__洋__房__或中西合璧的 豪宅。
2.社会习俗:
(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_断__发__易__服__”“废止缠 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_________的色
彩。
反清革命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_剪__辫__易__服__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4)广大农村依然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2)现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_人__民__日__报__》《红旗》等 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 丰富。 ②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_________和革命战争题材 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改工革农开生放活后,中国电影走向一 个辉煌的新时代。
轮船招商局 通近代化。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
(4)航空。
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_航__空__事__业__ 开始。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备课人:王建辉温故知新:1.《南京条约》中向英国开放的通商口岸不包括()A.广州 B.厦门 C.上海 D.重庆2.公车上书失败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的机关报是()A.《万国公报》 B.《中外纪闻》 C.《民报》 D.《新青年》3.戊戌变法中,资产阶级维新派组织强学会,它的机关报是()A.《万国公报》 B.《中外纪闻》 C.《民报》 D.《申报》4.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是()A.《万国公报》 B.《中外纪闻》 C.《民报》 D.《新青年》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火车、轮船、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的过程,知道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1)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2)文化生活的变迁(3)社会习俗的变化学习难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学法指导:请同学们做一下社会调查,解放前,改革开放前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现在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方式是什么?以50家为一组,统计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现在家庭电话的装机比率,移动电话占有比率,家庭网上通讯比率。

然后比较书信、电报、电话以及移动电话各具有哪些特点和优势?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试分析变化原因。

导入新课:鸦片战争以后,各国列强在大肆侵略中国、掠夺中国的同时,也将他们先进的文明传到了中国。

这些先进的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促使中国人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具体地说,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第一部分:近代“交通工具”在中国的出现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4页的文字材料,思考下面的问题:轮船: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是;铁路:1.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哪一条?2.列举:近代中国修建的三条铁路。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电影、《申报》、商务印书馆等史实,以及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认知外国的火车轮船传入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1.近代交通、通讯工具与技术传入中国;2.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学习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四、学习过程和指导: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
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朗读。

(二)出示自学指导:
师:给同学们8分钟结合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中的问题进行自学,阅读课文时要求大字部分精读,小字速读,找出相关答案,并标记疑点,以备小组交流。

自学指导:1.归纳本课的历史之最。

2. 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找出通信工具的变化及作用。

4.找出文化生活方面的变化及其作用。

5.概括出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表现、结果。

6.按时间填好下表,了解本课学到的重大社会生活变化。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学生进行紧张的自学,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或做适当点拨。

(四)交流评价
小组交流存在的困惑问题,小组长抽签选题,交流之后各组展示,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教师适当点拨归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
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 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 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 营的铁路——淞沪铁路。
早期火车
中 国 人 对 火 车 的 反 应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 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 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 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 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 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 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 半”“先闻摇铃之声”“又 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 作响 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 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 皆喝彩,注目凝视。”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 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趋 势?
经济上工业化
更多资源
政治上民主化
1912年1月28日 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
思想文化上科学民主化
更多资源
思考:近代以前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古代是农业文明发展先进的国家,其科 技发明属封建社会的农业文明,而近代的科技发明以近代 科学《申报》 •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是 商务印书馆
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 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 明都是西方传进来的? 从中我们可能得出什么启示?
小男孩和小女孩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却都不完全。 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有封建制度统治的原因,在封建 专制制度统治下,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闭关锁 国的政策,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乃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科学技术没能拓展自己发展的空间。 从教育制度上看,八股取士的科举在鼓励士人在考举 人、考进士、考状元,埋头故纸堆,死记硬背四书五经, 不注意发明制造,缺乏对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也没有把自然科学与生产技术结合起来。
2、近代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早 期 电 报 机
1880年贝尔电话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
早 期 的 照 相 机
日本偷袭珍珠港照片
2、中国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的兴起
• 举出下列各时期创办的报纸名称
时间
维新变法运动 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新文化运动时 期
出版的报纸
宣传的思想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 的影片——《渔光曲》剧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影传入了中国。很快,电影就深入内地,普及开去, 各城市相继建起了电影院。这就是北京早期的电影放映场所之一──西单 文明茶园。它是北京第一个允许女子进入的戏园。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溥仪剪辫装
清朝梳辫图
清末剃发图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万国公报》(后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改为《中外纪闻》 《民报》 《新青年》、 《每周评论》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宣传民主、科学
早 期 报 纸 - - 《 申 报 》
被日军炸后的商务印书馆
《定军山》剧照 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 拍摄的、由京剧大师谭鑫培先 生主演的京剧片《定军山》。
胡蝶在《歌女红牡丹》中的剧照
剪发辫
社 会 习 俗 的 变 化
废缠足 易服饰 变礼仪 改称呼
从这些变化体现民国初年的社会出现 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 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黄鹄”号轮船 • 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是 淞沪铁路 •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定军山》 •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 •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孙中山和中山装 清朝官服
清末民女
民国少女
3、社会习俗改变
缠足女性
缠足起源之迷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 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一些学者经研究指 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 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 蛮》一词,咏叹缠足。 古语云:“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古代妇女缠 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通常会选在女孩五六岁时 开始缠足,因为脚骨还未长大、长硬,较易收效, 目标是将小脚缠成符合“瘦、小、尖、弯、香、软、 正”七个要诀的小脚。在大人软硬兼施下,尤其是 “不缠足,将来嫁不出去”的威胁,使得女孩子纷 纷缠足。缠足主要有试缠、试紧、裹瘦(裹脚头)、 裹弯(裹脚面)、保养等几个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