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的流失与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的流失与保护

摘要:由于我国农业比较利益低、农业生产方式和手段还较为落后、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发展的内在压力逐渐加大、农业生产活动难以实现高层次人力资本价值等原因,导致我国农业人力资源流失严重。因而,加强农业人力资源的保护,对于我国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来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业人力资源流失;农业人力资源保护;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012-03

一、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011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约为13.47亿人,其中,城镇人口约为6.91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1.3%,首次超过50%;农村人口约为6.57亿人,占总人口的48.7%。2011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 42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 914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 22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全年农民工总量为25 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 863万人,增长3.4%;本地农民工9 415万人,增长5.9%。(一)农业人力资源的概念界定

农业人力资源,狭义的范围即农民。广义的理解即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的大农业)从业人员。广义的农业人力资源包括了从事农业生产和与农业相关的其他行业的人员,是其所具有的体力

和脑力的总和。可见,农业人力资源是一个规模庞大、成分多样、层次复杂的人力资源群体[1-2]。

(二)农业人力资源的保护

人力资源的保护一方面是指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存量和质量的保护,另一方面则是对人力资源正常流动的保护[3],以及对人力资源的开发。

而农业人力资源的保护则是对农业人力资源现有存量和质量及

其正常流动的保护,也是对农业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

(三)我国农村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的现状

1.我国农村教育现状

由表1、表2可以看出:第一,我国农村的普通中学、小学的学校数、招生数、毕业生数、班数、学生数和专任教师数在2007—2010年间都有所下降,这与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引起的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学生数减少相关。

第二,我国农村受教育水平渐趋公平。首先,高中由2007年约18人共享一名专任教师,下降到2010年的约15人共享一名专任教师;初中由2007年约16人共享一名专任教师,下降到2010年约14人共享一名专任教师;小学由2007年约19人共享一名专任教师,下降到2010年约17人共享一名专任教师。其次,同样的,我国农村的普通中学、小学的学校、班级所容纳的学生数都有所减少。这都说明每个学生接收的教育资源逐渐趋于公平化。

第三,农民高等学校和农民技术培训学校的兴办,说明农民的整

体素质都有所提高,但是规模较小,收益人群较少,且农民成人教育的水平偏低。

2.我国农村文化现状

由表3可以看出,农村的文化机构从2000年开始逐年增多,一方面说明我国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说明农民自身得到了较好的精神满足。

3.我国农村的社会服务现状

由表4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的养老服务机构个数在2006年到2010年间略微浮动,其中的工作人员和年末收养人数以及其中的老人数自2006年就逐年增加。这说明,我国农村的养老服务机构渐趋完善,但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

由表5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的社会救济费占民政事业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远远大于自然灾害救济费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农村社会救济费在2010年比2007年增加近4倍,自然灾害救济费2010年则比2008年下降近2/3。我国农村目前最主要的是社会救济费,且自然灾害救济费中最主要的是生活救济费和灾民倒房重建费用。这些都说明,农村的民生问题是主要问题。

二、我国农业人力资源流失的原因

(一)农业比较利益低[4]

所谓农业比较利益是指在可比条件下相同资源投入农业生产与投入非农业生产所能实现的利益间的一种相对差异状况。由于农业生产活动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农业生

产的季节性、地域性、风险性、分散性等自然再生特点,必然决定着农业天生具有弱质性——这是农业比较利益低的根本原因。

我国农业生产手段落后,基本以简单手工劳动为主,缺乏科学的指导,基本是凭生产经验从事农业经营,极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必然使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经济学观点认为,市场机制的资源优化配置过程,必然使各种生产要素由比较利益低的产业流向比较利益高的产业,人力资源也不例外,由农业流向非农产业。而且高知识、高技能的农村人力资源首先从农业游离出来,从事非农劳动,因此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加速了农村人力资源流失风险。

(二)城乡收入差距大[5]

由图1可知:第一,在2006—2011年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多,呈上升趋势,且在2010年和2011年其增长速度超过10%。第二,在2006—2011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逐年增多呈上升趋势,且其实际增长速度由2006年与2007年的10%以上下降到2011年的8.4%,在2008—2011年间,增长速度大致稳定在8.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逐渐低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与国家调控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图1 2006—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虽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有所增长,且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在2010年和2011年均快于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但二者比较起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数要远远高于农村人均居民纯收入。2011年的农村人均居民纯收入仅为6 977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1年则达到了21 810元,前者仅为后者的32%。城乡收入差距甚大。

(三)土地资源逐渐减少,农村发展的内在压力加大

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截至2010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4亩,仍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且地区分布很不平衡。而且,在最近的十几年中,由于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耕地在以每年约1 000万亩的速度锐减。有限的耕地与大量的农业劳动者结合在一起,使得每个农业劳动者拥有的耕地面积更少,由此只能形成小而分散的经营方式,规模经营根本无从谈起,农业生产效益自然低下,“零值劳动力”必然不断增多。(四)农业生产活动难以实现高层次人力资本价值

现代农业需要大量高层次的人力资本,然而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从事农业生产对人力资本知识存量要求不高,高学历人才无用武之地。虽然近年来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毕竟还停留在粗放式生产阶段,科技含量依然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不出“知识”的价值。农业提供不了高层次人力资本发挥自身优势的空间,现有的农村提供不了他们追求的利益和实现价值的机会,这些使得农村辛辛苦苦投资的人力资本从农业流向非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