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的笔记第四章 记忆的贮存

合集下载

认知心理学第四章 记忆结构

认知心理学第四章 记忆结构

• 实验对照
– 将自由回忆得出的结果与原先呈现的顺序加以对照,就可 发现在原来的刺激系列中,不同位置上的刺激的记忆效果

词表中间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差,而起始部分和结尾部 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优,均高于中间部分
13
结果解释
干扰说
刺激系列中间部分项目的回忆成绩较差,由于前摄抑制 和倒摄抑制共同干扰。
4.4 加工水平说
• 理论内容
– 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浅表的感
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语义的分析。 较深的分析则涉及模式识别和意义的提取。
– 这种加工系列体现出不同的加工深度。加工的深度愈深,则
有愈多的认知加工和语义加工。
– 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
C P
N
F L
T
X A
S
Sperling认为,被试看到的字 母要多于报告出来的。 被试没有看清字母还是看到后 又忘记了?
图4-6 感觉记忆实验用卡片
• 正式实验
• 实验程序
– 基本同预实验,但给字母卡片中三行字母配以声音信号。
• 被试任务 – 声音信号响起时,报告对应行字母。(部分报告法) – 声音信号响度随机安排 • 实验结果 – 回忆正确率100%
– 进行照片再认测验
• 结果发现:
– 作了有关诚实、魅力的判断后,再认成绩要高于仅作性别判断的
• 结果提示:
– 人的品质判定比确认人的性别要求更深的加工,也有利于再认
Rogers等(1977)
• 实验程序1:
– 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形容词,同时提出一个问题,要求被试作出 回答
• 实验材料:
– 40个形容词 – 涉及词的结构、语音、语义和自我评定

程正方心理学第四章记忆

程正方心理学第四章记忆
程正方心理学第四章记忆
程正方心理学第四章记忆
返回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的程度: 一般认为,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
到无误背通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的材料; 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 间,这种材料称之为过度学习材料。实验 证明,过度学习达到150%,效果最为经济 合理。
程正方心理学第四章记忆
memory): 当引起感知觉的刺激物不再继续呈现时,
其信息仍能保持一个极短暂时间的记忆形 式。
程正方心理学第四章记忆
二、感觉记忆的特点:
1.感觉记忆中存储的信息保持刺激的物理 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信息保持时间短:约0.25-2秒;
3.信息编码依据其物理特性,具有鲜明的 形象性;
4.记忆容量大:一般认为是9个-20个字 母;
程正方心理学第四章记忆
一般来说,干扰作用的大小与先后两种材 料的相似程度、时间间隔以及所学材料的 巩固程度有关。研究发现:中等相似程度 的两种学习材料干扰最大,先后学习的材 料间隔时间越长干扰越小,学习的材料巩 固程度越高产生的干扰也就越小。 • 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 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 也就能恢复。
实验:Miller实验—你能记住多少? 1.信息保持时间短:约5秒~2分钟; 2.记忆容量有限:记忆广度为7±2个组块; 3.信息编码多为言语编码存储,具有明确的意识性。 4.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就进入了长时记忆
程正方心理学第四章记忆
第四节 长时记忆(long -term memory ) 一、定义
的意义和性质等为内容
程正方心理学第四章记忆
2.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有意记忆与无意记忆) 内隐记忆:无意识的记忆。 外显记忆:有意识的记忆。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一)反应时实验: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减法反应时小结: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程正方《心理学》第4章-记忆

程正方《心理学》第4章-记忆
克服这种现象的简便方法是当时停止回忆,经过一段时间后 再进行回忆。
三、再认和回忆
Ø 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感到熟悉并能识
别确认的过程。
Ø 回忆是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眼前,能在头脑中重
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记忆过程。
第三节 良好记忆品质的培养
一、记忆类型及品质的个别差异
(一)记忆类型的差异 (二)记忆品质的差异
回忆的平均数 4.47
15个由三个字母组成 孤立的英文单词
9.95
15个彼此意义相关联的 英文单词
13.55
一、识记过程
(三)良好识记依赖的条件
活动任务 材料数量和性质 不同分析器 主观心理条件
二、保持和遗忘
(一)保持及其特点
概念: 人们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巩固的过程。
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 (1)量的方面:储存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迁移而逐渐下降; (2)质的方面:①内容简略和概括;
②内容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③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夸张。
二、保持和遗忘
(二)遗忘及其种类、规律与原因
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过去记住的事物不 能正确回忆或再认,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回忆。
认与回忆。
遗忘的进程
遗忘的规律
是先快后慢 表明人类的遗忘不是均
速进行的,刚学过以后 在短时间内的遗忘比较 快,量也比较多 随着时间的消逝,遗忘 逐渐缓慢下来,到了一 定时间,几乎就不再遗 忘了
影响遗忘的因素
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②学习的程度(过度学习>低度学习) ③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④识记者的态度
第四章 记忆
记扑克牌世界冠军贝拉 日前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记扑克牌大赛中,该项赛事的 世界冠军贝拉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他在57秒的时间里记住了 一副扑克牌的顺序,并准确地把它们重新排列起来。

心理学第四章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学第四章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等因素的影响。
05
思维
思维的定义
总结词
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过程,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认知活动。
详细描述
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它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通过概念、判断和推 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过程,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帮助人们更 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情境。
听到一首歌。
记忆
个体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回忆 ,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思维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关系 和规律的概括和间接反映,如
分析和推理。
语言
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和 表达思想的过程,是人类特有
的认知功能。
02
感知
感知的定义
感知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 信息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 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活动的总和。
认知的过程
信息获取
信息处理
信息储存
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 信息,如听觉、视觉、
触觉等。
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分析和整合,形成有意
义的信息单元。
将处理后的信息储存于 大脑中,以便日后回忆
和应用。
信息应用
将储存的信息应用于实 际情境中,解决问题或
完成任务。
认知的功能
01
02
03
04
知觉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属性 的直接反映,如看到一幅画或
记忆的种类
陈述性记忆
指对事实、事件、概念等信息 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
来表达。
非陈述性记忆
指对技能、习惯、直觉等非语 言信息的记忆,通常需要通过 实践和经验来获得。
情景记忆
指对个人亲身经历的特定事件 或场景的记忆。

认知心理学课后题

认知心理学课后题

认知心理学课后题认知心理学课后题整理第一章概述:从广义上讲,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

:口语报告是让被试在从事某种活动的同时或之后,将头脑中进行的心理活动操作过程用口语表达出来,主试记录下来,并根据有关结果对被试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

1、为什么认知心理学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P3:广义认知心理学包括信息加工心理学。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指的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

它将人的认知过程类比为计算机,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为核心研究人类认知的心理学,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包括感知、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2、认知心理学的三种研究取向之间有何异同?P15:(1)它们都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2)信息加工研究取向奠定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3)联结主义研究取向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大脑与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4)而生态研究取向则从更加整体的观点认识人的认知过程。

3、如何通过计算机工作过程来模拟人的认知过程?(1)把人的认知操作编制成计算机程序。

(必须有层次的、逻辑严密的、可运行的。

)(2)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验证,从中观察和了解人的认知活动过程在辨别、比较、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上的心理活动过程。

第二章注意过程: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这种加工是受人有意识地控制的,故称作控制性加工或注意性加工。

:是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予以改变。

是平行的,可同时处理两个或多个项目,主要用在容易的、涉及高度熟悉项目的任务中。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同时出现在眼前时,我们常常只注意其中一个物体,而不是全部。

——注意的选择性。

(对个人很重要的词语会被注意到)感觉登记选择性过滤器觉察器短时记忆反应反应过滤器模型(知觉选择模型):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人的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有限,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整,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通过过滤的信息,被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贮存,其余信息暂存于某种记忆中,然后迅速消退。

记忆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记忆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记忆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记忆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记忆过程和记忆能力的学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记忆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记忆的分类、存储和检索过程,以及记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等。

一、记忆的分类记忆可以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类型。

短期记忆是指人们在接收到信息后短时间内能够保持和加工这些信息的能力,其容量有限。

长期记忆则是指人们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和储存信息的能力,其容量相对较大。

二、记忆的存储过程记忆的存储过程包括编码、储存和提取三个阶段。

编码是将外界刺激转化为能够被大脑处理的内部表示形式的过程。

储存指的是将编码后的信息存储在大脑的神经网络中。

提取是指从储存的信息中获取需要的内容的能力。

三、记忆的检索过程记忆的检索是指在需要回忆某个信息时,大脑将从储存的信息中找到并恢复这个信息的过程。

检索可以通过直接提取或间接提取的方式完成。

直接提取是指直接回忆出所需信息,而间接提取是通过提示或暗示来恢复信息。

四、记忆的特点1. 记忆是可变的:记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受到时间、情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有时候,记忆会发生失真或遗忘。

2. 记忆是构造性的:记忆并非简单地储存事实和事件,而是根据个体的经验、知识和情感对信息进行构造和重组。

3. 记忆是关联的:记忆中的信息之间往往存在关联性,即一个信息能够触发其他相关信息的回忆。

五、记忆的影响因素1. 初始编码: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理解,能够提高记忆的效果。

2. 遗忘曲线:人们对信息的遗忘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遗忘曲线主要受遗忘时间和信息重复程度的影响。

3. 工作记忆容量:工作记忆指的是人们在短时间内能够同时保持和加工的信息数量。

工作记忆容量的大小会影响记忆的效果。

4.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在记忆能力上存在差异,包括年龄、性别、认知能力等因素。

六、记忆的提高方法1. 注意力与专注:潜心听讲、集中注意力,能够提高信息的编码和储存效果。

2. 练习与复习:通过反复练习和复习,能够使记忆的效果更加牢固。

心理学 第四章 记忆

心理学  第四章 记忆
(引自:《未来20年计算机可备份人类记忆》新浪科技2006/12/14)
第一节 记忆概述
编码
①按语义编码。在记忆一系列语词材料时, 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它们按语义的关系组成 一定系统,并进行归类。 ②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如借助 语义、发音和字形等。 ③主观组织。学习无关联的材料时,如果 既不能分类也没有联想意义上的联系时, 个体会倾向于采取主观组织对材料进行加 工。
第一节 记忆概述

记忆的作用 记忆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与现 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 对于个体而言,离开记忆就什么也学不 会,其行为只能由本能来决定。 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记忆也具有 重要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 记忆和学习,就没有现在的人类文明。
第一节 记忆概述
第一节 记忆概述
存储:
①复述——短时记忆存储的有效方法是复述。复述 可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无关刺激的干扰而遗忘。 a.机械复述(保持性复述)——不断重复短时记忆中 的信息。 b.精细复述——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深层次分 析,使它与个体已有经验建立起联系(加工水平观 点认为,只机械复述不能加强记忆)。 ②遗忘——短时记忆的信息得不到复述会很快遗忘。 a.信息痕迹的自然消退 b.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有研究支持干扰说)

第一节 记忆概述

语义记忆 含义: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 特殊的时间、地点无关。语义记忆储存的不 是事物的感性特征,而是事物的意义。 特点: ① 信息不依赖于接受信息的时间与地点,而 是以意义为参照。 ②语义记忆很少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因而比 较稳定。 ③ 信息提取较快,常不需要进行搜索。
第一节 记忆概述
提取:
①复述——短时记忆存储的有效方法是复述。复述 可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无关刺激的干扰而遗忘。 a.机械复述(保持性复述)——不断重复短时记忆中 的信息。 b.精细复述——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深层次分 析,使它与个体已有经验建立起联系(加工水平观 点认为,只机械复述不能加强记忆)。 ②遗忘——短时记忆的信息得不到复述会很快遗忘。 a.信息痕迹的自然消退 b.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有研究支持干扰说)

认知心理学-4-记忆结构

认知心理学-4-记忆结构


结论:听觉系统中也存在感觉记忆
58
声象记忆以下两点不同于图像记忆
(1)声象记忆的容量(5个)小于图像记忆 (2)声象记忆的作用时间可达4s,比图像记忆
的几百毫秒要长得多。
59
小结:

已有研究证据表明存在感觉记忆
编码:感觉记忆按感觉信息原有形式贮存,是外
界刺激的真实的模写或复本
保持时间:作用时间短暂,为进一步加工提供了

14
(三)、模型
刺激
初级记忆
复述
次级记忆
遗忘
两种记忆学说的典型代表
15
二、短时记忆存在的证据

(一)、临床和动物实验

(二)、自由回忆实验
16
(一)、临床和动物实验
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
运动员或车祸驾驶员等脑震荡患者,对事故前 几秒钟的事情不能回忆,但对之前很长时间可以记 忆。受伤后立即回忆就能回忆起受伤前的事故,若 间隔5分钟后则回忆失败. 逆向性遗忘:

三级加工模型完全可以吸收和容纳这种新看法
精细加工
68
第四节 加工水平说
对两种记忆说或多存贮说的激烈批评( Craik & Lockhart,1972)
容量有限是短时记忆的一个重要特性,但是这个 有限容量的性质未得到说明(P95)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编码也不如当初想象的那 样不同 从遗忘的特征也很难区分不同的记忆结构
63
一、ATKINSON-SHIFFRIN 记忆系统模型
记忆

/ 记忆贮存
短时贮存是一个工作系统, 有两个功能:

感觉登记和长时贮存之间的缓 冲器 信息进入长时贮存的加工器

认知心理学的笔记第四章 记忆的贮存

认知心理学的笔记第四章 记忆的贮存

第四章记忆的贮存第一节信息加工观第二节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第三节神经水平的贮存第一节信息加工观Atkinson &Shiffrin(1968)以及Waugh&Norman(1965)提出了一种信息加工记忆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记忆贮存过程具有以下几步:一、感觉登记(sensory storage)1.特点(1)记亿系统具有加工各种认知代码表象的能力。

(2)认知代码可以通过控制过程(control process)从一个贮存器转移到另一贮存器。

其中一个是感觉登记器(sensory register简称SR),(3)特征觉察和模式识别过程能够迅速产生认知代码,并将其暂时贮存。

它不需要分配资源,是自动进行的。

(4)感觉登记器的容量必须很大,因为它对所有的新刺激都要进行短暂地贮存。

(5)感觉登记器具有通道特异性(modality specific):一部分用来贮存视觉刺激,另一部分用来贮存听觉刺激,可能还有一些部分负责贮存其他各类感觉刺激。

(6)材料在感觉贮存器中保持的时间并不长,视觉刺激大约为250?300毫秒,听觉刺激的保持时间约为它的10倍。

(7)认知编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退(decay)或丧失。

(8)为了从感觉登记中转移认知代码,个体必须在它消退之前分配一些资源来提取信息。

2.实验证据全部报告法(whole-report technique)与部分报告法(partial-report technique)Sperling(1960)证明了人们似乎对视觉刺激有极准确和完整的记忆,但保持时间很短。

Sperling对其实验结果进行了解释:(1)信息加工系统能够在记忆或缓冲器中将所有的视觉刺激贮存一段极短暂的时间。

(2)感觉储存是完整的,因为初始刺激的所有特征都出现在其中。

(3)贮存内容具有前类别性质(precategorical)(Crowder&Morton,1969;Long,1980),即信息尚未转换为短时储存和长时储存结构中的听觉编码或语义编码。

04认知心理学-记忆的编码与贮存

04认知心理学-记忆的编码与贮存

• 实验范式
--双任务范式 在完成第一任务的条件下,同时进行第二任务。 例如,重复击打(控制条件) 随机数字产生(中央执行系统抑制) 顺时针方向按计算机键盘(视空图像处理抑制) 迅速重复单词(发音抑制)
31
《认知心理学》
• 语音环的证据 音近效应(语音相似出现混淆Conrade,1964) 词长效应 听觉抑制
• 二、声象记忆
• 听觉系统的感觉记忆称作声象记忆,这方面的实验最早的 是Moray等进行的。
四耳人实验模型(Moray,1965)
10
《认知心理学》
第二节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5)
• Darwin用相似的实验设计进行了“三耳人”实验, 实验结果也相同。 • 实验结果表明: 1、声象记忆也存在感觉记忆现象; 2、声象记忆的容量少于图像记忆的容量; 3、声象记忆的持续时间比图像记忆持续的时间 长。可达4秒之久。
29
《认知心理学》
• 工作记忆的每个成分都受能量有限的约束,它们 之间的作用具有独立性。 • 有关工作记忆的假设: 如果两个任务同时使用工作记忆的某个成分, 那么两个任务的成绩不会好。 如果两个任务同时使用工作记忆的不同成分, 那么完成两个任务的成绩应该与分别完成两个的 成绩一样好。
30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第一节 短时记忆容量(1)
• 一、有限容量:7±2
• George ler(1956) 提出,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 块。 • 1、组块:短时记忆的基本单元。不同的组块方式可以导致 不同的组块数。
16
《认知心理学》
第一节 短时记忆容量(2)
• 2、知识经验与组块
• 组快的方式依赖于人的经验。 • Chase和Simon(1973)的两个实验表明组快的作用及其对人 的知识经验的依赖在弈棋这类复杂的智力活动中也有明显 表现。

认知心理学 第四章 记忆

认知心理学 第四章 记忆
长时记忆。
第一节 记忆概述
阿特金森和希夫林(Atkinson & Shiffrin,1968)的记忆存储库理论 示意图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修订的记忆系统模型
第一节 记忆概述
典型的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补充)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二)记忆的加工水平模型
克雷克和洛克哈特(Craik & Lockhart)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二)情节记忆与语义记忆
1.情节记忆 是指接收和存储发生于个体特定时间的情节或事件, 以及有关该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的信息。
2.语义记忆 是指运用语言进行的记忆,是一个人所掌握的相关字 词或其他语言符号、其隐含的意义和所指的事物、它们彼此之间的联 系,以及有关公式、法则和操作这些符号、概念和关系的算法等有组 织的知识。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三)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按记忆的意识维度,长时记忆还可分为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和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
内隐记忆:又称非陈述性记忆,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却能 在特定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换言之,内隐记忆是指人们既 没有觉察到自身拥有,也不需要有意识地提取,但在特定的任务操作 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识获得的经验对当前任务的 顺利完成产生易化的作用。
部分报告法证实了声像记忆的存在。
第一节 记忆概述
2.短时记忆 是指人脑对刺激信息保持在1分钟左右的加工处理 和编码,是信息的感觉接受器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中间环节。
詹姆斯(James)提出记忆的二元理论,将记忆分为 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两类。 沃和诺尔曼(Waugh & Norman)提出两种记忆系统模型。 彼得森(Peterson)等人通过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的存在。 支持短时记忆存在的另一个证据,是源自自由回忆实验的系列 位置效应。

认知心理学第四章记忆结构

认知心理学第四章记忆结构
1. 感觉记忆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外界信息是以感觉痕迹的形式被登记的,信息完全依据它所 具有的物理特性编码,并按感知的顺序被登记 2. 感觉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极短 在外界刺激的直接作用消失之后,它为进一步的信息加工提 供了可能性。 3. 记忆容量较大 信息的存储量大于可被利用的信息量,记忆容量由感受器的 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 其中大部分信息因为来不及加工而记忆 4. 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神经生理学的发现
例如 Baddeley和Warrington正常被试和遗忘症患者实验;癫痫 症患者在摘除大脑的海马后,过去记住的东西未受损害,但新东西难 以记住。
电痉挛休克实验
两种记忆在某些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如容 量、保持时间和作用。但是,在其他诸如编 码、遗忘原因等方面,两者的差别并不像原 先认为的那样大。 工作记忆:短时记忆随时间而形成的一个连 续系统也就是工作记忆或活动记忆。 加工水平说提出了与两种记忆说完全对立的 观点。
第三节 感觉记忆 感觉滞留现象
比如直视太阳数秒后,人眼将残留一个 强光源的影像。我们日常使用的日光灯每 秒大约熄灭100余次,但我们基本感觉不到 日光灯的闪动。这都是因为视觉暂留的作用, 指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 续保留其影像0.1-0.5秒左右的图像,这种 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
自由回忆实验(Murdock,1962)
给被试按一定顺序相继呈现若干个音节、字词 或其他项目,然后要求被试尽量回忆出已学习过的 东西,但不必按照原先呈现的顺序加以对照,就可 发现在原来的刺激系列中,不同位置上的记忆效果。
系列位置效应:由图中可以看到,词表中间 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差,而起始部分和结 尾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教优,均高于中间部 分。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认知和认知心理学?认知:认知是对知识的获得和应用的过程,也可以叫做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广义:一切对认知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狭义:指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2、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内外原因是什么?内部原因:行为主义的失败。

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外部原因:(1)“三论”的影响(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2)计算机科学的影响(3)社会的需要,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4)社会的实践教育和对智力的开发需要3、认知心理学有什么影响?(一)认知心理学否定了行为主义,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二)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或内部心理机制确立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迅速渗透到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是心理学研究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包含如下:(1)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2)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方法。

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1)减法反应时实验减数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

(2)相加因素法实验(3)“开窗”实验(4)出声思考(5)计算机模拟第二章知觉1、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觉的基本看法是什么?第一:知觉是寻求对信息的最佳解释过程。

第二:知觉过程具有积极主动性和选择性。

认知心理学-记忆的编码与存储

认知心理学-记忆的编码与存储

第二节 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
Atkinson-Shiffrin记忆系统模型
记忆有3中贮存:感觉登记、短时贮存和长时贮存 短时贮存是缓冲器和加工器
典型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
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也称瞬时记忆,是外界刺激信息通过感 觉器官时,按输入刺激信息的原样,以感觉痕迹 的形式在人脑中被暂留。
的延缓回忆测验
长时贮存
被复述的信息可以由短时贮存进入长时贮 存;
在长时贮存中,信息按照它们的意义进行 语义编码;
长时贮存容量很大,可以长久保持,但也 会由于受干扰或消退而丢失或不能提取出 来。
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的支持证据
Kintsch和Buschke(1969)的实验
理论基础: 语义相似对vs 发音相似对
2. 延缓回忆并防止复述,将损害短时记忆,但不会 影响长时记忆。
Murdock (1962)的实验验证了第一个预测。 该实验中将每个字词的呈现时间分为1s和2s。
Glanzer 和Cunitz(1966)验证了第二个预测。他们应 用了两种回忆方法。一种为即时回忆,另一种为延缓 回忆,让被试在刺激系列呈现完毕后,立即进行心算 作业30s再回忆词表。
)和言语的(Linguisitc)代码的联合
视觉编码
Posner的字母视觉匹配和名称匹配实验证明,至少 在部分时间里,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是以视觉编码 的
Solso的实验
实验程序类似Posner的实验程序;
以自然色为刺激,并假定在短时记忆中呈现的 颜色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编码方式:(1)物理 性的,(2)颜色的名称,(3)概念性的;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
编码: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
的形式的加工过程,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的信息形 式则称为代码。

心理学-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心理学-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有些知识被组织 在体系不大清晰的 框架中,称为语义网 络,它包含了表征 各种概念的节点和 彼此相联系的连线, 连线的长短代表着 联系的密切程度。 依据语义网络, 当你想到一个单词 的时候,很容易地会 想起与之有联系的 其他各词,这个过程 在理论上叫做扩散 激活。
图式(schema)
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就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了一个比 较稳定的网络,在心理学中称为图式(schema) 。图 式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的不是许许多多的具体 事物,而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图式对记忆的影响:一方面,图式中的一般性知识 为编码新信息提供了基础,有助于接受新事物并具有个 人特点;另一方面,图式中的一般性知识极大地影响着 信息的回忆效果。
彼德森和彼德森的实验
在彼德森等人的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是记住3个辅 音字母组成的无意义音节,18秒钟后再进行回忆。在正 常情况下,被试正确完成这个任务是轻而易举的事。 然而,在剌激呈现以后,立即呈现一个三位数的数 字,要求被试以这个数字为起点,进行连续减3的倒数数, 持续到18秒为止。这时再让被试回忆字母,回忆成绩不 足20%,即回忆的平均数还达不到一个字母。是倒数数 的任务阻止了被试对识记材料的复述。
本章将要回答的问题:
人的记忆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我们的记忆容量究竟有多大?
为什么会产生遗忘?
什么样的材料容易被记住?
如何将学会的东西保持得更长久?
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呢?
第一节 记忆概述
记忆(memory)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 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 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short term memory,STM)也称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是信息加工系 统的核心。经过感觉记忆中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 记忆后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再从这里进入长时记 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保持20-30秒,加以 复述便可以继续保存。

第四章 记忆的编码与贮存ppt课件

第四章  记忆的编码与贮存ppt课件

四、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在Craik等人的加工层次理论的经典实验中, 被试对刺激材料进行三种不同水平的加工, 结果是加工深度越深,记忆成绩越好。
(一)自我参照效应的心理机制 一般认为,自我参照效应是加工深度范式 在自我领域内的扩展,自我参照加工是一 种比一般语义加工更“深”的加工模式。
(二)从文化视角看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Markus和Kitayama (1991)认为,东、 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异导致两种文化背景下 的个体对自我的看法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二)系列位置效应 早在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就注意到, 如果让被试用他们喜欢的顺序回忆一系列 项目,将产生特定的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最近呈现项目的回忆成 绩最好,其次是最先呈现的项目,中间的 项目成绩最差。
第二节
Atkinson Shiffrin记忆理论模型
思考题
1. Ebbinghaus关于记忆的研究与后来的记忆研究 在方法和思路上有什么区别? 2.短时记忆的证据主要来自哪一类实验?它是如 何进行的? 3.如何获得系列位置曲线?它说明了记忆具有哪 些基本特点? 4. Sperling如何用实验验证视觉感觉记忆的存在? 5.感觉记忆具有哪些特征? 6.如何证实短时记忆中存在组块?
(二)短时记忆信息编码 1.听觉编码 2.视觉编码 3.语义编码
二、工作记忆 在进行学习、记忆、思维及问题解决等高 级认知活动时,人们需要一个暂时的信息 加工与存储机制,它能够保存被激活的信 息表征,以备进一步加工之用,Baddeley (1974)等称这种机制为工作记忆 (working memory)。
三、长时贮存 被复述的信息可以由短时贮存进入长时 贮存(long term storage,LTS)。在长时 贮存中,信息被按照它们的意义进行语义 编码。长时贮存容量很大,进入到长时贮 存的信息也可以长久保持,但由于受到干 扰或消退,信息也会丢失或不能被提取出 来。

《心理学四章》

《心理学四章》
三、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加工)
整理ppt
第二节 记忆系统
三、长时记忆
一)编码方式
1.语义编码; 2.视觉编码。
二)长时记忆的储存模型
图式: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的不是许许多多的 具体事物,而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整理ppt
记忆系统
感觉记忆 短期记忆 长期记忆
时间框架
保留一到数秒 保留可达30秒 保留可达终生
整理ppt
下面这组数字,请你看一遍,看看能记住多少 2、7、3、1、8、4、9、6、7、3、1、5
6
整理ppt
下面这组数字,请读两遍,看看能记住多少 2、7、3、1、8、种记忆方法叫归类记忆法。
整理ppt
归类线索:
以上十二样物品可以分成四类来记忆:
三种动物: 猫、猪、猫头鹰 三件日常用具: 梳子、剪子、叉 三件圆的东西: 苹果、球、月亮 三样都有木的东西:旗杆上的旗帜、房子、树
一)、复习策略
1、复习的时间; 2、复习的次数; 3、复习的方法。
二)、组织策略
群集:组织策略的一种常用形式,即“归类”.
整理ppt
整理ppt
《历史朝代歌》:
夏代商代与西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整理ppt
第四节 学习
一、学习的定义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 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 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整理ppt
第四节 学习
二、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梅耶) 三、学习的分类
一)、依学习方式划分 1、接受学习; 2、发现学习; 3、意义学习; 4、机械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记忆的贮存第一节信息加工观第二节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第三节神经水平的贮存第一节信息加工观Atkinson &Shiffrin(1968)以及Waugh&Norman(1965)提出了一种信息加工记忆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记忆贮存过程具有以下几步:一、感觉登记(sensory storage)1.特点(1)记亿系统具有加工各种认知代码表象的能力。

(2)认知代码可以通过控制过程(control process)从一个贮存器转移到另一贮存器。

其中一个是感觉登记器(sensory register简称SR),(3)特征觉察和模式识别过程能够迅速产生认知代码,并将其暂时贮存。

它不需要分配资源,是自动进行的。

(4)感觉登记器的容量必须很大,因为它对所有的新刺激都要进行短暂地贮存。

(5)感觉登记器具有通道特异性(modality specific):一部分用来贮存视觉刺激,另一部分用来贮存听觉刺激,可能还有一些部分负责贮存其他各类感觉刺激。

(6)材料在感觉贮存器中保持的时间并不长,视觉刺激大约为250?300毫秒,听觉刺激的保持时间约为它的10倍。

(7)认知编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退(decay)或丧失。

(8)为了从感觉登记中转移认知代码,个体必须在它消退之前分配一些资源来提取信息。

2.实验证据全部报告法(whole-report technique)与部分报告法(partial-report technique)Sperling(1960)证明了人们似乎对视觉刺激有极准确和完整的记忆,但保持时间很短。

Sperling对其实验结果进行了解释:(1)信息加工系统能够在记忆或缓冲器中将所有的视觉刺激贮存一段极短暂的时间。

(2)感觉储存是完整的,因为初始刺激的所有特征都出现在其中。

(3)贮存内容具有前类别性质(precategorical)(Crowder&Morton,1969;Long,1980),即信息尚未转换为短时储存和长时储存结构中的听觉编码或语义编码。

(4)Sperling用一个视知觉理论的解释:视觉信息在感觉阶段过后可以被识别、精心制做和复述。

被试者之所以不能够报告出多于4个或5个的字母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必须对感觉贮存记忆中的内容进行识别并将其转换成能够更持久的代码,而这需要花费时间。

再加上项目转移需要按序列顺序进行,所以转换问题更加复杂。

当前4个项目从感觉登记中提取出来后,其他内容就已经衰退了。

Neisser(1967)把这种短暂的视觉记忆称为图符(icon)记忆。

另外,感觉登记并不仅限于视觉事件,其中还贮存有听觉刺激,可以称为音响(echo)记忆。

我们可以猜想,尽管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图像记忆和音响记忆,但所有的感官都应该能形成对新近刺激的精确感觉记忆。

二、短时贮存(short-term storage,简称STS)上述研究表明,呈现时间少于200毫秒的视觉刺激能够保持到形成较持久的认知编码为止,这种较持久的贮存称为短时贮存。

短时贮存通常被称为“心理工作台”(Klatzky,1980)。

“心理工作台”的含义:(1) 其他贮存中的项目可以被转送到这个工作台上,在此处对其进行加工,这意味着材料能够以各种方式被精制或转换。

(1) 像真正的工作台一样,短时记忆的空间有限,因而只能同时加工有限的信息。

(3) 正如在工作台上进行实际作业需要集中注意那样,在短时贮存中加工材料也需要分配认知资源。

1.特点(1)短时贮存的容量是极其有限的(Miller,1956)。

(2)短时贮存中的信息以听觉、言语或语言认知编码的形式进行组织,即使新信息原来以视觉形式呈现也是如此。

(3)材料在短时贮存中贮存的时间比在感觉贮存中要长;未复述的材料可以在其中保持约30秒。

材料如果不进行精制化和转移操作就会衰退。

(4)短时贮存的内容有时被等同于我们的意识范围。

2.实验证据(1)Peterson和Peterson(1959)的经典研究(2)系列位置效应:(Deese &Kaufman,1957;Murdock,1962),Postman和Phillips(1965), (Atkinson &Shiffrin,1968)。

系列位置效应有两种成分:首因成分(primacy component)指最先呈现的词,在记忆中的时间最久,在回忆时优于中间的词。

近因成分(recency component)则是指最后呈现的词,被提取的可能性较大。

原因:被试者是从不同的贮存中提取这些词的。

开头的词复述得比较彻底,因而它将成为长时贮存中较持久的表象。

随着短时贮存的负荷逐渐接近其容量极限、被试者能用来对新词进行复述的时间越来越少。

形成持久性表象的可能性也相应地减小。

由于材料在转入长时贮存之前必须在短时贮存中存在一段时间,因而应该可以在短时贮存中找到最近呈现的词。

这表明,被试者可能并不是按照材料呈现的时间顺序进行提取的。

相反,他们可能会首先提取短时贮存中的内容,因为它很容易衰退。

3.短时贮存的编码感觉登记中的内容并没有真正进行组织。

这意味着认知系统没有对其进行转换,感觉登记只不过是对刺激原有形式的简单复制,而短时贮存中的内容则经过了认知系统的大幅转换和编码。

这种编码是什么呢?(1) 听觉性(acoustic)编码Wickelgren(1965)以口头方式呈现给被试者一系列字母,要求尽可能多地记住它们。

在分析出现的回忆错误时,Wickelgren发现,被试者错误回忆出的字母往往与遗忘的字母读音相似:如用T替换D,用K替换A等。

注意,这些替换错误并不是由字母顺序接近引起的,也不是视觉混淆。

这一发现表明,短时贮存中的代码是听觉性的。

Conrad(1964)希望能够更清楚地检验听觉线索假说。

在研究中,他以听觉和视觉两种方式向被试者呈现字母。

结果发现,即使对视觉呈现的字母也产生上面那种混淆错误,混淆也是听觉性的。

也就是说,V可能被回忆为B,而不是U。

(2) 言语(verbal)或语言性的(linguistic)编码Hintzman(1965,1967)坚持认为,这类错误并不是听觉性的,而是由被试者在保持间隔期间默念字母获得的动觉反馈引起的。

在对白噪音背景上产生的替换错误进行分析时,他发现字母的发音特征(发音时声带是否振动)和发音位置(发音时舌的部位如何)可以解释这类错误。

这些特征与字母的发音联系紧密,但Hintzman的发现却表明,短时贮存中的代码是言语或语言性质而并非听觉性的。

Atkinson &Shiffrin(1968)认为,彻底弄清楚这个问题已经证明是相当困难的,这就是为什么STS有时也称为A VL(acoustic, verbal,linguistic)贮存的原因,因为代码似乎有听觉、言语或语言性的三种形式。

4.短时贮存容量Miller的著名的论文:Miller(1956),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63, 297-308描述了短时贮存的容量是有限的,大量证据表明,短时贮存中的项目主要是组块(Zechmeister &Nyberg1982)。

组块(chunk)是按照某种规则或对应于某些熟悉的模式所组织起来的一个信息单位。

Murdock(1961)的研究证明,在短时贮存中,三个单词衰退的速度与三个字母衰退的速度基本相同。

但在相同的时间段内,单词衰退的量相对较少。

Murdock的这一发现表明,短时贮存中的基本组织单位是组块。

当三个彼此无关的字母进入短时储存时,它们构成了三个组块、而当其彼此有联系且能组成一个单词时,这个单词就成了基本组织单位.只占用一个组块的空间。

三、长时贮存(long-term storage,简称LTS)1.特点(1)其容量非常大(与感觉贮存一样)。

(2)编码材料在STS和LTS两种贮存间转移的控制过程称之为复述(rehearsal)。

(3)复述的认知操作包括:第一,复述可以用来维持STS中编码的活力。

只要STS的编码能够经常进行复述,就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

第二,复述可以在LTS中产生与STS材料相对应的编码。

(4)复述是否依赖于这种无声的言语这一问题目前还存在着争论(Klatzky,1980)。

(5)编码一旦在LTS中获得贮存,就被认为是永久性的,(6)LTS信息的提取失败原因是其他代码阻碍或抑制了要寻找的记忆。

即认知代码有时会相互干扰。

(7)材料一经到达LTS,就会以语义形式进行组织??即通过其意义来组织。

2.实验证据(1)记忆代码可能随着它在记忆系统中的储存时间而改变如果我们给被试者呈现一组单词,若干小时后让其进行回忆,可能会发现他们往往出现侵入性错误(Intrusion errors)回忆出的有些词并没有在词表上出现过。

这些侵入性错误很有意思。

侵入的单词和遗忘的单词之间常常存在着语义上的关系、也就是说具有共同的意义。

换言之,如果词表上原来的单词是“boat”,那么侵入的词就很可能是“ship”而不是“bud”或“boar”(Baddeley&Dale,1966)。

这类侵入性错误与STS中的闯入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后者通常是听觉性的。

(2)神经心理学的发现逆性失忆症(retrograde amnesia)现象:当大脑受到了由物理、电或化学刺激等引起的强烈创伤。

可能会回忆不出创伤之前那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Russell&Nathan,1946),在一些极为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对创伤之前1小时的事件也可能回忆不起来。

从重新恢复意识开始,记忆也逐渐恢复正常,事故过后发生的事情一般能够得到加工。

通常,对因创伤而丧失的记忆内容的恢复有一个比较有规律的顺序,这部分记忆中最早(即距事故发生最远)的内容首先被恢复,然后是距事故越来越近的内容。

这种记忆丧失称为逆性失忆症(retrograde amnesia)。

解释:如果记忆确实是从短时贮存转移到长时贮存中的,那么我们可以预期记忆代码在转移过程中是非常不稳定的,刚刚形成即将转移的记忆最容易被破坏,相对而言,那些已经转移的记忆则比较能承受创伤的打击。

第二节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一、概述在艾宾浩斯所著《论记忆》一书出版后不久,James出版广他的两卷本名著《心理学原理》(1890);他将记忆结构建立在内省基础上,把记忆分为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假定它们是有关意识的这两种状态。

(1) 初级记忆总能意识到,并忠实地重现刚知觉到的事件,与现在称之为短时记忆的东西密切相关但并不等同,是暂时的。

(2) 次级记忆是经验过但不再容易取得的黑暗信息库。

是融刻在脑组织中通路,是永久的,但每个人都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