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附各单元练习)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
一、数的认识
1.1到30的数字书写
2.数字的大小比较
3.直观感受1和2的区别
4.数字概念的形成
二、加法
1.1-10的简单加法
2.0+1,1+1等基础加法运算
3.足球分组的加法概念
4.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减法
1.从1-10的简单减法
2.减法的概念与实际应用
3.减法中的借位与退位
4.减法的逆运算——加法
四、图形认识
1.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简单图形的辨认
2.图形的分类与特征
3.图形的周长概念
4.利用图形进行问题求解
五、长度
1.使用同一个单位比较物体的长度
2.以身体部位进行长度估量
3.利用标志物进行长度估量
4.长度的加法和减法
六、容积
1.比较容器的容积大小
2.用容器进行容积估算
3.容积单位的认识:升、毫升等
4.容积的加法和减法
七、时间
1.认识小时:时间段的划分
2.利用日常活动进行时间概念的学习
3.时间单位的转换和计算
4.时间的加法和减法
八、集合
1.集合的概念与特征
2.集合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
3.集合的简单运算
4.利用集合解决问题
以上是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重点知识要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学生将能够基本掌握二年级上册数学所需的核心概念和技能。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2.1、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含知识点、练习与答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2.1、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含知识点、练习与答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2.1、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含知识点、练习与答案)【知识点总结】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个位相加的结果写在得数的个位上;十位相加的结果写在得数的十位上。

【新课同步练习】一、填空题。

1、我们在计算23+15=的时候,可以先算个位上()+()=(),再算十位上()+()=(),最后算()+()=()。

2、看图列竖式并计算。

(1)(2)3、已知一个加数是34,另一个加数是43,那么这两个加数的和是()。

4、用1、3、5组成一个十位和个位上数字不相同的两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它们的和是()。

5、一盒饼干的价格是16元,一盒巧克力的价格比一盒饼干贵12元,一盒巧克力()元。

6、比较大小,在括号里填上>、<或=。

(1)43+26()68;(2)21+37()56;(3)13+34()47;(4)22+15()40;7、刘磊今年12岁,再过14年,他有()岁。

8、有一本书,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12页,第二天看了()页。

二、选择题1、比63多25的数是()。

A、38B、78C、882、下面各式的计算结果小于60的算式是()。

A、38+31B、24+45C、18+413、要使“24+3□”的和小于57,□里不能填()。

A、3B、2C、14、在下面的算式中,“4”和“3”可以直接相加的是()。

A、23+41B、63+54C、41+135、中秋节来了,小区物业给小区的花园挂上了灯笼,圆形的灯笼有21个,方形的灯笼比圆形的灯笼多13个,方形的灯笼有()个。

A、33B、34C、356、实验小学组织二年级同学参观博物馆,二(1)班去了24人,二(2)班有35人,他们要乘一辆车去博物馆,选择()个座位的车比较合适。

A、40B、50C、60三、看图列式。

(1)(2)(3)四、列竖式计算。

(1)36+21=(2)18+61=(3)23+65=(4)72+14=五、解决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知识点归纳(8单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知识点归纳(8单元)

人教版·三数学
4.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它们之间 的关系是:1米=100厘米。 5.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1)物体的一端对准尺子的刻度0,另一端对着 几就是几厘米。 (2)如果物体的一端没有对准刻度0,物体两端 的刻度差就是物体的长度。
人教版·三数学
例1:
例题演练
铅笔长8厘米。 例2:
人教版·三数学
4.画直角的方法:先画一个点,从这个点出发画 一条笔直的线;然后用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这 个点重合,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线对齐,从这个点 出发 沿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笔直的线; 最后画出直角符号。 5.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 大。
人教版·三数学
例1:
例题演练
人教版·三数学
人教版·三数学
例题演练
例:用
这三张数字卡片能摆成几个
不同的两位数?把它们写出来。 (每个数字只能
用一次)
十位为2:25、28;十位为5:52、58; 十位为8:
82、85。共6个。
人教版·三数学
必考知识点
二、简单的组合问题 在解决组合(搭配)问题时,要按一定的顺序 去思考,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 找出来。另外,也可以借助连线法来解答。
人教版·三数学
例:
例题演练
人教版·三数学
必考知识点
三、解决问题 解决有关观察图形的实际问题时,要抓住所观 察的面的特征,由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
人教版·三数学
例:
例题演练
人教版·三数学
第六单元
人教版·三数学
必考知识点
一、7、8、9的乘法口诀 1.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 2.根据两个乘数不同的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两道乘法算 式。 3.几的乘法口诀,相邻两句口诀中的得数就相差几。 4.9的乘法口诀的积中,十位与个位数字之和都为9。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考点汇总及易错题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考点汇总及易错题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考点汇总及易错题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本单元主要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能估测或实际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1、认识厘米: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可以用“cm”作单位。

2、量物体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如果量物体时从尺子的其他刻度开始时,就用大刻度去减小刻度,差就是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线段的特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学会画一条线段,画完线段后要标上线段的长度。

5、解决问题:能用熟悉的长度为标准来判断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单位。

避免产生“一张床长2厘米”的错误。

记住一些生活常识如: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小朋友1拃的长度大约是14厘米;小学生一步长大约40厘米;手掌的宽度大约是8厘米;从地面到小朋友胸口的位置大约是1米;一张双人桌的长大约是1米;门高大约2米;跳绳大约2--3米;单人桌长60厘米,一层楼高约3米,一张床长约2米。

6、平时多与孩子讨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并会估测物体大概的长度或高度。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主要是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摆竖式计算)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和进位加。

重点是进位加: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用小1作标记),十位加的时候别忘加小1。

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和退位减。

重点是退位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用小圆点作标记),十位减的时候别忘推掉1。

3、解决问题:(1)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

注意:不能看“多”就加,看“少”就减,应先判断出哪个是大数,哪个是小数,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2)连续两问。

根据数学问题选取题目中相应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问题,弄清两个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可直接用于第二个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同步练习(附答案),课前预习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同步练习(附答案),课前预习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同步练习(附答案),课前预习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1、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1)结合数一数、摆一摆的具体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写法、读法,并能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2、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1)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3)能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3、5的乘法口诀(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经历5的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和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能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体验运用乘法口诀的优越性。

(3)能用5的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4、2、3、4的乘法口诀(分2课时)(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2、3、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能够发现每一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培养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的发展数感。

(3)掌握2、3、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经学过的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乘加乘减(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乘加、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用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在做一做2题中,应适当拓展,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6、6的乘法口诀(1)经历独立探索、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和方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元》知识点+易错点+图文解析+练习(有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元》知识点+易错点+图文解析+练习(有答案)
( 4 )厘米
( 2 )厘米
4、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1)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2)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 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描点、连线、标长度)
2、请填上适当的单位。 (1)测量操场跑道的长,用(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2)树高19(米),书厚1(厘米)。 (3)小明高1(米)40(厘米)。 (4)书桌高75(厘米)。
二、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生活中(①)的长度最接近1米。 ①写字台的高度 ②台灯的高度 ③椅子的宽度 2、下面(②)的测量方法正确。 3、哪辆车不能顺利通过桥洞?( ② )
三、画线。 略
四、数一数,填一填。 图中长是1厘米的线段有(4)条, 长是2厘米的线段有(3)条, 长是3厘米的线段有(2)条, 长是4厘米的线段有(1)条。 图中共有(10)条线段。
五、解决实际问题。 1、如右图所示,强强再长高多少就是1米? 1米=100厘米 100-90=10(厘米) 答:强强再长高10厘米就是1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 教室长12(米) 筷子长20(厘米)
综合练习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算一算。 1米=(100)厘米 400厘米=(4)米 29厘米-8厘米=(21)厘米 17米+9米=(26)米 55米+5米=(60)米 1米-50厘米=(50)厘米 5米+7米=(12)米 16厘米-9厘米=(7)厘米 24厘米+76厘米=(100)厘米=(1)米 1米20厘米-30厘米=(90)厘米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本单元主要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能估测或实际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1、认识厘米: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可以用“cm”作单位。

2、量物体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如果量物体时从尺子的其他刻度开始时,就用大刻度去减小刻度,差就是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线段的特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学会画一条线段,画完线段后要标上线段的长度。

5、解决问题:能用熟悉的长度为标准来判断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单位。

避免产生“一张床长2厘米”的错误。

记住一些生活常识如: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小朋友1拃的长度大约是14厘米;小学生一步长大约40厘米;手掌的宽度大约是8厘米;从地面到小朋友胸口的位置大约是1米;一张双人桌的长大约是1米;门高大约2米;跳绳大约2--3米;单人桌长60厘米,一层楼高约3米,一张床长约2米。

6、平时多与孩子讨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并会估测物体大概的长度或高度。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主要是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摆竖式计算)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和进位加。

重点是进位加: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用小1作标记),十位加的时候别忘加小1。

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和退位减。

重点是退位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用小圆点作标记),十位减的时候别忘推掉1。

3、解决问题:(1)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

注意:不能看“多”就加,看“少”就减,应先判断出哪个是大数,哪个是小数,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2)连续两问。

根据数学问题选取题目中相应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问题,弄清两个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可直接用于第二个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知识点+图文解析+练习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知识点+图文解析+练习

第五单元知识点观察物体(一)1、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不同。

2、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如正方体和球,无论从哪个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都完全一样。

例:仔细观察下面各图,认一认,从上面观察它们,分别会看到什么样的图形呢?连一连。

答案:教学设计观察物体例1:练习十六第1、第2题。

(教材第68、第70页)教学目标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

2.知道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3.凭借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

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具学具熊猫玩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如果学生知道,请一名学生讲给大家听;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简单地把故事内容介绍给大家。

师:你们说为什么故事中的每个人说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呢?生:因为他们每个人摸到的都是大象身体的一部分,各不相同。

师:是啊,角度不同,结果也可能不相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的状态,初步感受新知识】二、自主探究师:(出示熊猫玩具)这是什么?大家都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喜欢吗?师:现在老师把熊猫放在讲桌上,请四个同学到讲台上来,分别站在熊猫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

学生举手到前面来,按位置站好。

师: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大熊猫的前面,有黑眼圈,黑鼻子,四肢也是黑的,肚子是白的。

生2:我看到了大熊猫的后面,有黑尾巴,白色的背上有一圈黑色的毛。

生3:我看到了大熊猫的左面,只能看到它的左半边身子。

生4:我看到了大熊猫的右面,只能看到它的右半边身子。

师:他们说的你能听明白吗?老师想知道,这左边和右边有没有明显的区别呀?生: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别。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1-4单元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1-4单元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复习总结一、《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

(3)1米=100厘米。

(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9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那就是让你画出一条长度是6厘米的线段。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

2、笔算减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对于有括号的算式,要先计算括号里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三、《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带练习(人教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带练习(人教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带练习(人教版+北师大+苏教版),孩子预习必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练习一、6—10的认识: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6—10各数来表示。

数数时,从前往后数也就是从小往大数。

2、10以内数的顺序:(1)从前往后数:0、1、2、3、4、5、6、7、8、9、10。

(2)从后往前数:10、9、8、7、6、5、4、3、2、1、0。

3、比较大小:按照数的顺序,后面的数总是比前面的数大。

4、序数含义:用来表示物体的次序,即第几个。

5、数的组成:一个数(0、1除外)可以由两个比它小的数组成。

如:10由9和1组成。

记忆数的组成时,可由一组数想到调换位置的另一组。

二、6—10的加减法1、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

2、一图四式:根据一副图的思考角度不同,可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3、“大括号”下面有问号是求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

“大括号”上面的一侧有问号是求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三、连加连减1、连加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2、连减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算前两个数的差,再用所得的数减去第三个数。

四、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计算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再用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减(或相加)。

北师大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练习1.前后---(前后的位置关系)位置与顺序 2.上下---(上下的位置关系)3.左右---(左右的位置关系)4.教室---(前后、上下、左右综合应用)前后(前后的位置关系):1.注意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顺序与描述物体的准确位置两者之间的区别。

2.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这个答案不唯一,不仅仅有一个松鼠,还有兔子、乌龟和蜗牛都在鹿的后面。

3.注意让学生会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022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梳理汇总

2022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梳理汇总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梳理汇总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厘米:认识厘米的长度,1厘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cm表示;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用尺子上以厘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认识米的长度,1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m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尺子以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根据图形数线段的数量;画线段: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解决问题: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长度单位(限厘米和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注意个位进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加掉了。

1、不进位加法;2、进位加法。

•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十位借一作十。

注意十位借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减掉了。

1、不退位减法:2、退位减法。

•两步计算:无括号,一个竖式来计算,有括号,分两步,先算括号再算外,注意进位和退位,别把进退给忘掉。

1、无括号: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2、有括号:括号在后面两个数上。

•解决问题:1、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的数。

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第三单元、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认识角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角的画法:(1)、定顶点。

(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

(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二、角的分类: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暑期预习资料)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预习知识点清单

(暑期预习资料)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预习知识点清单

暑期预习资料: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预习知识点清单暑期预习资料: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预习知识点清单暑期预习资料: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预习知识点清单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预习知识点清单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暑期预习资料: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预习知识点清单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暑期预习资料: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预习知识点清单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各单元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各单元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各单元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一、米和厘米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 )刻度画起,画到( )厘米的地方;还可以从尺的( )刻度画起,画到( )厘米的地方。

4、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6、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7、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跑道长400米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房间高3米字典厚4厘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爸爸的身高 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 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原来的个位数字上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3、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4、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先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一个问题,再把答案作为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二个问题。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练一练】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 )2、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定顶点)后画边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2)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2)

三、综合练习
2. [教材P37 练习七 第8题]
99 34
39 93
19 96
18 98
三、综合练习
3. [教材P37 练习七 第9题]
(1)买一个 要花多少钱?
和一个
28+15=43(元)
答:要花43元。
三、综合练习
3. [教材P37 练习七 第9题]
(2)买一辆 能节省10元吗?
和一盒
24+26=50(元)
28+13=41(人) 41-6=35(人) 答:看漫画书的有41人,看科技书的有35人。
二、解决问题练习
4.一捆电线长100米,一班先用去20米,又用
去38米。一共用去了多少米?二班需要40米,
剩下的电线够不够?
[教材P36 练习七 第4题]
20+38=58(米)
100-58=42(米)
42米>40米 够
二、解决问题练习
2.文化大楼高多少米? 科技大楼比文化大楼还 要高5米,科技大楼高 多少米?[教材P37 练习七 第6题]
38+13=51(米) 答:文化大楼高51米。 51+5=56(米) 答:科技大楼高56米。
二、解决问题练习
3.阅览室里有28人在看故事书,看漫画书的人 数比看故事书的多13人,看漫画书的有多少人? 看科技书的人数比看漫画书的少6人,看科技 书的有多少人?
26+15=41(条) 41-19=22(条) 答:小黑猫钓了41条鱼,小白猫钓了22条鱼。
答:能节省10元。
三、综合练习
3. [教材P37 练习七 第9题]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 并解答吗?
买一个
和 ,可以减
10元吗?
26+15=41(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附各单元练习)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附各单元练习)
一、本学期主要内容:(目录)
(一)数与代数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
(二)空间与图形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
(三)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四)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 (五)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 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2. 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是6( )。 3. 看一场电影的时间是2( )。 4. 李明从家走到学校要15( )。
写出过10分的时刻, 并画出分针
书上注意题型:书91页做一做;93页1、2;94页4.5;95页7、9、10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知识点梳理: 能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32+(55-46)= 86-(13+42)=
重点题目:书P29,2;P30,6,7;P36,2 P22,12;P24,做一做;P25,1、2、3; P26,5、6.7;P33,1;P34,8;P36,5;P37,6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知识点梳理
一、认识角: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实例中认识角,在此基础上认识角的各 部分名称。能说出角的特征。 容易错的地方:学生容易将角的顶点与第一单元中线段的端点混淆。 二、判断角:给出任意一个角,学生能准确的说出哪是顶点,哪是边。并 能清楚的判断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 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容易将一条边长一条边短的角认为不是角。 三、画角:先确定一个点,从这个点起用直尺向不同的方向画出两条直线, 就画成一个角。 四、直角的认识:1、直角是一种特殊的角。 2、三角板的三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 3、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点对点、 边对边,边重合,是直角。) 4.用三角板可以画直角。 容易错的地方:1、学生容易用肉眼去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而不是用三 角板比一比。 2、画直角时,学生不画直角符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题型:
右面这些照片是谁看到的?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书上注意题型:书71—72页练习十六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知识点梳理: 这部分知识是在认识整时和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 间。主要知识点如下: 1.认识钟面上的刻度 (1)时针转一大圈是12小时,分针转一大圈是60分钟。 (2)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 (3)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 2.时和分的关系:1时=60分 半小时=30分 一刻=15分 3.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如果分钟数不到10,在分钟数的前 面加0;如9:09 4.会5分5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一个时间。 5.会计算某一时刻过一段时间的时刻。如:6时30分过5 分是( );5时45分过一刻是( )。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知识点梳理: 一、厘米和米都是长度单位,一般量较短的物体用 厘米作单位,量较长的物体用米做单位。 二、知道一厘米,一米有多长。 1、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 米; 2、人的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 3、一拃大约有多长,一步大约有多长; 三、要知道1米=100厘米,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计算。 四、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1、把尺子的零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 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2、从几刻度起量到几厘米,就用大数减小数,得几 就是几厘米。如果用数的方法,要注意数段数。
( )个角
( )个角
( )个角
总结
角的组成 角的分类
角的大小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
直角,锐角,钝角 直角符号 画角时,先画顶点再画边。
锐角
直角
钝角
角的大小 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角的分类
锐角
直角


钝角
火眼金睛
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
×
√ √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算式成立。
45 &##43;1 6 ( )4
( )3 -2( )
60
7( ) -( )5
35
5、先比一比哪一个得数大,再笔算。
42-1.7+28= 53
42 - 17
25 + 2 18
53
42-28.+17= 31
42 - 28
14 + 1 17
31
六、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 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一句口诀可用来计算两道乘法 算式。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个意义,如:3×6 可以表示3个6相加或者6个3相加。如果有图或者条 件则根据图意或题意说意义。(此类题一般表示一 个意义。) 七、会列乘加和乘减的算式,完成应用题。 八、会完成几个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五、角的大小: 1、角的大小和角的边长没有关系,和角张口的大小有关系。 2、能判断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会根据题目要求画出不同大 小的角。 六、数角:容易错的地方:学生数角时不容易数出组合的角和 图形外的角,如:数学测评P35,5.
相关题型: 我会填 1、一个角是由( )个顶点和( )条边组成的。 2、一把三角板有( )个角,其中直角有( )个。 3、数一数下面图形分别有几个角。
一、本学期主要内容:(目录)
(一)数与代数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
(二)空间与图形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
(三)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四)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 (五)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
书上注意题型:书99页练习二十四
第一单元题型:
一、填合适的单位:
1、我的床高60( ),宽120( )。
2、一根黄瓜长21( )。
二、换算、计算长度单位。
3米=()厘米 400厘米=()米
14厘米-8厘米=()厘米 40米+5米=()米
1米-20厘米=()厘米
三、一辆行车每分钟行100( )
A:厘米
B:米
数学练习本长约28( )
一、认识角: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实例中认识角,在此基础上认识角的各 部分名称。能说出角的特征。 容易错的地方:学生容易将角的顶点与第一单元中线段的端点混淆。 二、判断角:给出任意一个角,学生能准确的说出哪是顶点,哪是边。并 能清楚的判断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 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容易将一条边长一条边短的角认为不是角。 三、画角:先确定一个点,从这个点起用直尺向不同的方向画出两条直线, 就画成一个角。 四、直角的认识:1、直角是一种特殊的角。 2、三角板的三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 3、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点对点、 边对边,边重合,是直角。) 4、用三角板可以画直角。 容易错的地方:1、学生容易用肉眼去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而不是用三 角板比一比。 2、画直角时,学生不画直角符号。
乘加乘减:在一道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 法的运算,计算时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一共有几颗五角星?
?
表示( 3 )个( 4 )相加
加法算式: 4+4+4=12 乘法算式: 4 × 3 = 12 或 3 × 4 = 12
各部分名称:乘数 乘数 积 读作: 4乘3等于12
乘数 乘数 积
3乘4等于12
4、5个2相加,一个乘数是( ),另一个乘
数是( )
5、3×6读作:(

看谁画的对,用你喜欢的图形表示出来
2×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三七二十一 (
)(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2.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是6( )。 3.看一场电影的时间是2( )。 4.李明从家走到学校要15( )。
写出过10分的时刻,并画出分针
书上注意题型:书91页做一做;93页1、2;94页4、5;95页7、9、10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知识点梳理: 能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五、会认线段、会量线段的长度、会数线段的数量。 1、线段有两个端点,两个端点之间是一条直直的线。 线段的特征: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2、直尺上5厘米到12厘米之间长( )厘米。 3、会数较复杂图形的线段数(注意数的方法)。 六、会画线段。如: 1、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8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4、画线段标出长度。
容易错的题目: 1、被减数个位是0的减法:70-34=46 2、计算减数个位上是9的题目,学生容易写成加法的得数
83-29=52 3、学生计算了竖式,却忘了写横式的得数。 4、学生计算进位加法时忘了写进位的1,计算退位减法时 忘了点退位点。 5、学生列竖式时,把数字抄错,导致计算结果不同。 6、含括号的加减混合如:72-(47+16)需注意运算顺序 及书写格式。 7、做加减混合笔算时,学生没看清运算符号而做成连加、 连减了。 8、用数学解决问题,学生列式计算时,忘了写单位名称, 或写错单位名称。
A:厘米
B:米
书上注意题型:
P3的例题3;P6的例题7;P9的8;P10的9、10;
P102的5;
104的9;105的10.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知识点梳理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加法。(不进位加、进位加)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特殊题目:两次连加得数是100的题目。 二、两位数减两位笔算减法。(不退位减、退位减)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当十 再减。 三、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四、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 几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
6.看谁算的都对: 56+34-20= 78-24+39=
32+(55-46)= 86-(13+42)=
重点题目:书P29,2;P30,6,7;P36,2 P22,12;P24,做一做;P25,1、2、3; P26,5、6、7;P33,1;P34,8;P36,5;P37,6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知识点梳理
1、解决问题
42元
28元
17元
丁丁:玩具车比卷笔机贵多少元?
42-17=25(元)
答:玩具车比卷笔机贵25元。
小芳:我买小熊娃娃和卷笔机带60元够吗?
38+17=55(元) 55元<60元 答:小芳带的钱够。
2、在○里填上“>”、“<”或“=”
42+28○42-28 42-17○28-17
42+28○42+17 42-28○42-17
第七单元题型: 写出钟面上所指的时刻。
填空。 1.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的时间是( ),分针走 一小格的时间是( ),分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 )。 2.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 )小格,也就是( ) 分,所以说1时=( )分。 3.时针从“2”走到“5”走了( )小时。
分针从“2”走到“5”走了( )分钟。 4.90分=()小时()分
小神手
用手指出下面图形中的直角、锐角和钝角。
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直角是角中最大的角。( ) 2、三角板上的直角和黑板上的直角一样大,所有的 直角一样大。( ) 3、角有3个顶点和3条边。( ) 4、直角没有顶点。 ( ) 5、一个角的两条边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
6、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 7、角的两条边张开得大,角就大,角的两得边张开 得小,角就小。( ) 8、三角板上的三个角中,最大的一个角是直角。 ()
( )×6<25 6×( )<38
20>3×( ) 34>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