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订2017级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
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会计(自主招生)专业代码:6303022017级会计(自主招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招生对象、学制1.专业代码:6303022.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3.学制:3年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培养具有与本专业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精通会计核算、掌握纳税申报、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参与理财和决策的能力,能够胜任会计核算、出纳、纳税申报、在会计中介服务机构从事会计事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职业岗位群及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面向生产中小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等一线从事会计工作(出纳、材料核算、成本核算、稽核、总账、纳税申报等);在会计中介服务机构从事业务接待、代理记账、代理纳税申报及相关会计事务工作等职业岗位人员。
(一)职业岗位群职业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职业资格证书一览表(二)人才培养规格1.专业能力(1)掌握经济、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取得相关技术等级证书;(3)精通计算机操作,熟练运用常用的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与报告软件进行会计信息化处理;(4)具备与领导、同事、客户的交流与沟通能力;(5)具有遵纪守法的工作态度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6)能阅读一般经济管理文献,具有独立撰写调查报告和经济论文,在相关领域开展科研活动的能力。
2.方法能力(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2)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3)独立制订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4)具有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意识。
3.社会能力(1)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2)具有诚心品格和社会责任感;(3)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4)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5)具有根据学习目标,开展社会调查的能力。
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若干指导意见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修订的指导意见和要求各学院:根据学校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需要和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学校教学委员会结合对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情况,决定对课程体系的设计进行修订与完善,进一步明确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课程与培养目标的支撑对应关系、课程名称的规范化以及不同课程的分类设置原则等,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更加体现人才培养特色。
具体指导原则如下:一、毕业总学分学校教学委员会经过调研及论证,将全校各专业毕业总学分划为180学分和190学分两档。
其中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和影视传媒学院下辖各专业,毕业总学分定为190学分(建筑学为240学分);其他各专业毕业总学分定为180学分。
此变化从2017级培养方案开始执行。
二、课程体系本轮培养方案修订的课程体系框架中包括以下两大类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
其中,通识课程包括统一设置的通识课和可选通识课;专业课程包括:核心专业课、一般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专业群选修课、专业实习、毕业设计。
1. 通识课程通识课程由学校组织开设,包括以下课程:1)统一设置的通识课此类通识课程是全校各专业必须设置的,包括: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4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概论(6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学分)、行为养成(2学分)、公益劳动(1学分)、体育(4学分)、美育(2学分)、通识系列课与讲座(6学分)、计算机基础(2学分)、互联网技术基础(2学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6学分)等。
2)通识可选课①大学英语分为A、B、艺术类三类。
其中大学英语(A)(8学分)、大学英语(B)(12学分)供非艺术类学生选择;大学英语(艺)(8学分)供艺术类学生选择。
②大学数学共8学分,涵盖微积分(4学分)、线性代数(2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学分),供理工类和经管类专业选择。
2017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指导性意见 .doc
2017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指导性意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一所学校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对我校现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制(修)订意见。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关于深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精神,积极落实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要求。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满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需要,推进专业内涵发展,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制(修)订2017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制(修)订依据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及专业简介(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著);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2012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编著)。
三、制(修)订原则(一)坚持深度调研,充分论证。
调研最新相关国家、行业政策,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企业一线工作对人才的需求。
调研同类院校示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及相应学时学分分配情况。
调研我校现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根据调研结果,结合本专业具体情况,确定培养目标、选择适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内容和形式。
(二)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德育为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发挥德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将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实习和社会服务等环节。
2017级专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说明(最新)
关于2017级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说明
各系(部):
2017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上参照学校《2016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进行编制,综合实际运行情况,现就有关调整说明如下:
1.教学计划按20周安排(其中第19-20周为考试周);
2.18学时/学分调整为16学时/学分;
3.各专业教学计划可结合实际情况单独安排竞赛课程;
4.建工系、研发系、成控系、设备系、环艺系在大一期间必修增开《装
配式建筑》(2学时/周,总学时32,学分2,考查)通识课,其它系部分专业需要可选修开设;相关专业按实际需要可选修虚拟现实技术课程(具体课程信息另行公布)。
5.结合升本课程属性要求,原“综合素质”学分统一改为“素质拓展”
学分,请在课程设置表及毕业条件中更改,专业课课程属性调整如下:
6.相关课程归口按学科群2017年5月27日配置副高确定的课程归口
一览表,2017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在8月15日前定稿报送教务处。
因主要课程学分计算调整为16学时/学分,附表1:有关公共课课程设置相关学时学分调整如下
学校编制人:行(企)业参与人:审核:审定:签发人:
附表2:原专业通识课和专业群平台课学时学分调整如下。
2017级机械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专业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课、机械工程专业认知实习、制造工程认知实践、创 新设计实践、先进制造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工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信号分析* Signal Analysis 智能机器人技术* Intelligent Robot Technology 机器人与仿生学 Robotics and Biomimetics
行走机器人 Walking Robot
3
3 秋/春 3/春 中英 ME103、ME303 机械系
2
2
4 春/夏 3/春 中英
CH101B
化学原理 B
3
General Chemistry B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B
CS102B
3
Introduction to Programming B
BIO102B
普通生物学 B
3
General Biology B
注:
1、 以上表格中课程为最低要求,难度高于以上要求的课程同样满足要求。
2、 英语必须满足学校所规定的修读要求。
高等数学(上)A
4
Calculus I A
MA102B
高等数学(下)A
4
Calculus II A
MA103B
线性代数 I B
4
Linear Algebra I B
PHY103B
大学物理(上)B
4
General Physics I B
2017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一、统编序号:1006二、专业代码:080901三、学位学制:工学学士学位,学制4年四、专业简介及特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操作系统、移动应用设计、信息安全三个专业方向,属于工学计算机类专业,主要是面向产业培养各类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
专业现有中心、研究所、实验室、实验室、工作室、工作室,与集团、公司、联盟签订了长期的共建协议,承担、等多项横纵向项目。
本专业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是辽宁省重点建设专业。
(此处主要列写专业已取得的专业建设成绩,语言可自行斟酌拟定,突出专业特色)五、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智能制造领域,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优秀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智能制造的大数据技术、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和智能制造领域的移动应用技术,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毕业后能够从事智能制造系统运维管理,智能制造行业信息系统解决方案设计和软件开发等工作的创新应用研究型人才。
六、毕业要求通过专业学习,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此处可参考《专业目录》,10条左右)1. 掌握计算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工程意识,并具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3. 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并具有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初步能力;4. 掌握智能制造行业软件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系统实施、系统运维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专业技术在智能制造行业的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5. 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初步具备互联网行业、智能制造行业等方面的科学知识;6. 熟悉党和国家对智能制造行业、互联网行业和计算机行业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计算机专业的理论前沿和技术发展的动态;7.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
17级人才培养方案(汽车维修类技能高考)
汽车维修类技能高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汽车维修类(技能高考班)二、入学要求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三、基本学制全日制3年四、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湖北省本科院校(二本)和高职院校,培养具有一定的学习、计算和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和形体知觉;手指、手臂灵活,动作协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五、职业范围与职业资格证书六、人才培养规格(一)职业素养1.具有遵纪守法、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2.具有团结、合作、爱岗、敬业的精神,以企业利益、客户利益至上的责任心;3.具有6S管理知识,能安全文明生产和作业;4.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壮的体格和良好的体能,充沛的活力、有适应从事未来职业需要的身体素质;5.具备积极探索专业知识的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以及勤于思考的习惯;(二)专业知识与技能1.知识结构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知识:(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2)了解体育运动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3)掌握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文化课程的基本知识,并具备将文化知识运用转化至工作实际的能力。
(4)知晓机械识图、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汽车常用材料等专业基础知识;(5)理解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掌握汽车构造、汽车电器、汽车维护、汽车空调、汽车维修工艺等专业知识;2.能力结构(1)具有英文专业资料阅读基本能力;(2)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及专业软件应用的基本能力;(3)具备运用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专业基础知识,分析汽车机械构造的基本能力;(4)具有解决汽车机械故障、电控系统故障的基本能力,能完成汽车二级维护作业;(5)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七、主要接续专业高职:汽车维修类二本:交通运输类八、课程结构九、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45678910十、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安排(一)课时比例(二)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十一、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表十二、毕业条件满足以下条件的学生准予毕业:(1)修满155个学分;(2)取得汽车维修工等级证;(3)无记过等违纪处分记录。
软件工程专业 2017 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二 ...
080902
软件工程专业 2017 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专业代码:080902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 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软件工程应用知识,具有一定 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针对软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和实现, 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胜任软件工程技术研发、 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运维、管理、服务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使之成为具有终身学习和自我工程技术持续改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发 展、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企事业单位骨干。
56
28
Technology
11
15010200
程序设计基础 Fundamentals
of
Programming
软件 5 4-2
84
56
12
53000100
体育俱乐部(1) Sports Club(1)
体育 1 0-2
28
13
53000100
体育俱乐部(2) Sports Club(2)
体育 1 0-2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软件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软件工程领域基 本方法及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等方面的训练,具有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 测试、运维的实践能力和经验、软件项目的基本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工程素养,具 有创新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 软件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 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软件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软件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 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模块或开发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综 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和文化等制约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专业科学方法对复杂软件工程问题进行 研究,包括设计实验,收集、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 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软件工程问题,选择、使用与开发恰当的 计算机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软件工程问题的 预测与仿真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软件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 工程实践和复杂软件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 和文化等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复杂软件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 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复杂软件工程 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行业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在软件工程实践中,能够适应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合作方 式,并在团队中胜任多种角色的工作。 10、沟通:能够就复杂软件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制订2017级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及课程标准的原则意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培养过程、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院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集中反映。
制订科学、合理、并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
为了加强对我院制订14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工作的宏观指导,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教高【2012】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教育部教高[2000]2号《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从调查入手,以充分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在认真调研分析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和对应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要求的新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核查和确定各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核心课程及应取得的职业资格,以培养能够应用高等技术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推进全面素质教育。
2.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优化以“学校、企业”双主体的“素质拓展课程体系、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仿真及生产性实训体系、顶岗实习体系及顶岗实习与就业接轨”的“四体系一接轨”人才培养模式,重点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专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特色,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改革。
3.坚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科技、文化、社会新发展的原则,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突出针对性、实用性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做”结合、产学结合、工学结合、人文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的原则以及改革和创新的原则。
4.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技术规范为中心广泛进行社会调查,认真听取用人(顶岗实习)单位的意见,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和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做好行业现状调查,人才需求预测,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专家论证等基础工作。
5.要设计出符合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大力加强学生获得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
6.在设置课程和构建课程体系方面,理论知识符合“必须、够用”的原则,要从“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出发,不强调学科理论的系统性、严密性、完整性,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努力构建“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7.重组课程内容要注意吸纳新知识、新理论,新成果,采用新思维、新方法、新体系,并做好课程内容的整合与序化;注意突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针对性、实践性;注意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及职责,技能标准的对应和衔接;注意人文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强化素质教育;注意课程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相结合,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和教育信息网络等多样化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8.要继续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
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操作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9.要继续推行“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在专业教学中,继续优化“校内教学”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安排和时间分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10、在“教育教学进程表”中,明确区分“素质拓展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仿真与生产性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课程”四种课程设置类别。
二、培养目标
依据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学院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够应用高等技术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
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为: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牢固掌握…岗位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适应…工作的能够应用高等技术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工作程序
1.要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国家教育法令法规和高职教育理论,特别是学习和领会国务院、教育部制定和下发的各种指导性文件,不断统一思想,进一步转变观念;
2.要广泛进行市场调研,结合行业需求以及岗位群要求,充分听取现场一线专家、用人(顶岗实习)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做好行业现状调查、人才需求预测、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和典型任务的凝练、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学习情境的设计等工作;
3.各系部要充分沟通、交流和合作;各开课系部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结合所属课程的特点,编制出不同专业的课程介绍和课程标准。
四、包含内容
(一).人才培养方案说明
1.专业名称代码
2.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3.入学要求及学习年限
4.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思想政治、文化、专业、身体和心理规格)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5.就业范围(就业面向、就业核心岗位、辐射岗位、职业资格证书)
6. 毕业条件
7. 工程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职业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关系、课程体系结构)
(二)教学安排
1.教育教学时间分配表
2.教育教学安排表
3.选修课安排表
4.素质拓展课程教育课程安排表
(三)课程简介
(四)考核方法与标准
(五)教学实施保障
1.人才培养方案管理与实施保障
2.“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保障
3.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措施
4.教学监督与评价机制保障
(六)编制说明
1.编制依据
2.编制原则
3.开发流程
(七)课程标准
五、具体规定
(一)教育教学周安排
1.每学年52周,教学教育周数为40 周,暑假8 周,寒假4 周。
2.每学年按两学期安排教育教学活动,每个学期为20周。
3.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周学时一般为26-28 。
4.教学活动总学时一般为3000左右,课内教学总学时一般为1600~1800左右,实践教学为教学活动总学时的50%以上。
(二)课程类别与课程设置
1.教育教学活动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课堂教学活动,一类为素质教育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分为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和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三种,具体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实验课、实习课、实训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积极推行基于工作过程和现场工作任务、融理论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一体化课程开发。
2.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形势与政策每学期后2周开设。
3.大学生心理健康安排在第一、二学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职业课程安排在顶岗实习前期
4.素质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职业(专业)素质教育四个方面。
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活动进程表》由教务处统一修改和调整。
六、关于制定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