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25.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案导读:课文记叙了发明家将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故事。
由此启迪人们:谁善于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教育学生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研究,热爱科学。
教学要求:1、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各种方式理解上下文的意思。
2、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怎样吧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4、培养学生学会集别人的优点。
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发明家如何讲矛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发明坦克。
2、理解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学情分析:1、学生对于坦克的发明过程充满兴趣,但是对坦克的作用并不是太了解。
2、要把学习的重点引导到发明过程中如何取长补短的过程,而不是如何研究和改进新型坦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话题引入新课。
1、出示教学图片,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搜集资料,谈谈对矛和盾的认识。
2、教师引导: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古式武器矛和盾一根本不能满足新时代战争的需求,人们因此发明了许多更先进的武器。
比如说:坦克。
3、出示各种坦克图片,引导学生汇报搜集资料,交流对坦克的了解。
4、教师导入:有心的发明家总是从生活中,自然中寻找灵感,受到启发而发明创造的。
莱特兄弟研究鸟儿飞翔的奥秘发明出飞机;从鱼儿在水中上潜下游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而中的发明家从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坦克。
今天,我们来看看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
(板书:矛和盾的集合。
理解“集合”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
2、抽读生字卡片,指导字形。
三、再读课文,感悟大意。
1、指名分节读文,思考课文内容。
2、说说课文大概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发明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告诉人们要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四、细读课文,分小组展开自学。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出示铅笔,橡皮师:小朋友的铅笔盒里都有(铅笔)和(橡皮)。
如果把它们合二为一,就变成了一支带橡皮的铅笔,这就是集合(板书集合)。
想想这样集合有什么好处?师:对啊,这么一支带橡皮的铅笔集合了铅笔和橡皮的优点,用起来非常方便!在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用“集合”的方法会使生活变得很方便。
我们一起看看。
2.出示图片电风扇取暖器集合成什么?(空调)空调集合了电风扇和取暖器的优点,既可以扇风又可以取暖,真是用处大。
出示矛盾图片师:这是(矛)。
学生读,这是(盾)。
学生读,书写矛盾,注意矛的最后一笔是“撇”。
我们一起来写写。
书写矛盾师:矛和盾都是古代的兵器,它们有什么作用呢?(进攻,自卫)3.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这两种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矛和盾怎样集合?矛和盾能集合成什么?)二,初读课文1.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
现在就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仔细读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了,读通顺流利。
2.读词语。
师:小朋友读得可真认真,课文中有许多词语,你们会读吗?课件出示: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紧张危急(把你的心提起来,再危急一点)指名,小组读合二为一大显神威(更有气势,更威武)庞然大物(谁读得更大点)乱成一团指名,男生读全班齐读3.师:小朋友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你们课文也会读得很精彩。
分小节朗读。
三,解决问题1.集合成什么?(1)读了课文,你知道矛和盾集合成了什么(坦克)见过坦克吗?谁来介绍介绍坦克?生说小结:在小朋友眼里,坦克是非常威武,非常厉害的。
想知道坦克第一次上战场是什么样子吗?请小朋友再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自由读)(2)指名读:谁来第一个介绍,谁还想再来介绍介绍。
能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词概括坦克第一次上战场的样子吗?(大显神威)。
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坦克是“大显神威”(3)指导朗读。
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本文是关于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通过学习,懂得坦克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而成的。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做合理的想象,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o创设情境、由鲜明意象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小点)•教师借助多媒体或图画也可以是课文插图,导出“矛”和“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讲述对图中矛和盾的理解,最后小结:“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揭示课题:教师指出:“矛”和“盾”是功能完全不同的两样武器,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设想,如果把它们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呢?第二环节:借助识字工具阅读课文,交流识字(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工具书查阅生字,认字。
(这个活动也可以放在学生预习时就完成)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在学习伙伴间交流识字方法。
(因为学生已经有两年多的识字经验,到了三年级上学期末,学习课文生字就能更加放手,让学生自由识记。
)•以“摘苹果”、“抓阄认字”、组词等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第三环节:读读画画,了解坦克的由来(这个环节分为8个小点)o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o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发明家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要求默读时找出有关段落,画出关键词语。
(本训练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1——4自然段的同时,勾画具有总结性的词语:“比赛想法发明”,勾画完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o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从这三方面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o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词句。
学生交流时侧重于两个训练点:(1)理解这几个段落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三年级语文教案)25、矛和盾的集合
25、矛和盾的集合三年级语文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难点: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提出学习目标(3分钟)1、谈话导入。
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矛:古代一种兵器。
长形,尖头,安上木质的长柄,作战时用于直刺。
矛在商周时用青铜制成,汉代多用铁制成的矛。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2、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3、引导学生(结合单元导读及课文提示)提出学习目标。
①把课文读通读顺。
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②抓住重点词句。
(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③了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1、这节课,我学会了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明白了左抵右挡、招架、自卫、履带、庞然大物等词的意思。
2、我会用进攻、紧张、左抵右挡、自卫等词语说一句话。
3、我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4、我会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梳理与写作特点分析
01
02
03
结构清晰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通过 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 分来叙述矛和盾的集合过 程。
语言简练
作者运用简练的语言,准 确地表达了矛和盾的特点 以及它们在战斗中的重要 作用。
描写生动
通过对战斗场面的生动描 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紧 张激烈的战斗中。
矛盾冲突展现与主题思想探讨
矛盾冲突
文章中展现了进攻与防御、矛与盾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在战斗中不断激化,最终通过矛和盾的集合得到了 解决。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讲述矛和盾的集合过程,表达了“团结就是力量”的主题思想。只有进攻和防御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取得战斗的胜利。同时,文章也暗示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团结协作,共同面 对困难和挑战。
教材来源
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第七单元第25课。
内容概述
课文讲述了发明家手持矛和盾, 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 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的故事。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知识与技能
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 者”的道理。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汇报人: 2024-01-13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古代兵器知识普及 • 思维训练:辩证看待问题能力培养 • 语言表达训练:复述、演讲技巧指导 • 课堂互动环节设计 • 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教材背景及内容概述预习下节 Nhomakorabea内容提示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矛和盾的集合》教案教材分析:《矛和盾的集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该组教材按“怎样看问题”选编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4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第二部(第5段)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第6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
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体会发明家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品质,学会集合优点于一生。
重难点:重点: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即“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并举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认识矛和盾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认识这两种武器吗?(板书:矛盾)随机教学“矛和盾”字。
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师小结: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
矛长长的,头上尖尖的,用来进攻。
盾就是盾牌,是用来抵挡的,保护自己的。
(教师随机板书:矛——进攻。
盾——自卫。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是《矛和盾的集合》(师补充课题)。
用来进攻的矛和用来防守的盾怎么能集合起来呢?学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自学课文,了解文章大意1、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词语:集合招架紧张自卫进攻炮口坦克战场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自由读——指名读——同桌接读(2)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正音。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25 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设计
25 《矛和盾的集合》教材简析: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
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
会写“矛、盾”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难点:感悟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
会写“矛、盾”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坦克是怎样发明的。
教学重难点: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个游戏:看图猜成语,想玩吗?【课件依次出示: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对牛弹琴,画龙点睛,自相矛盾图片】同学们,不知你们发现没有,最后一个成语中包含这两种兵器,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矛和盾图文】【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猜一猜,这两种兵器中哪种是矛?哪种是盾?【课件出示:矛、盾】矛和盾原本是对立的,今天我们却要把它们集合在一起。
班语文《矛和盾的集合》
目录
• 课文导入 • 课文讲解 • 课文总结 • 课堂互动 • 课后作业
01
课文导入
故事导入
总结词:生动有趣
详细描述:通过讲述关于矛和盾的寓言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课 文的主题。
图片导入
总结词:直观形象
详细描述:展示矛和盾的图片,让学生对这两种武器有更直观的认识,为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个人背景
作者在年轻时曾留学欧洲,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回国后致力于中 西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课文内容讲解
矛和盾的集合
本文以“矛和盾的集合”为题, 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矛盾的故事, 表达了作者对于矛盾的认识和思
考。
故事情节
故事中,主人公面对着一堆看似矛 盾的问题,通过深入思考和实践, 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文在阐述过程中,采用了并列式的结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 使得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课文在论述过程中,采用了因果、转折等逻辑关系,使得文章更加严密、 有说服力。
课文语言特色总结
01
课文语言简洁明了,表达准确,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冗
长的句子。
02
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仗等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手法,使得文章
更加生动有力、气势磅礴。
于课堂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05
课后作业
抄写生字词
总结词:巩固基础
详细描述:学生需要抄写课文中的生 字词,以加深对字形的记忆,提高书 写能力。
阅读相关文章
总结词
拓展知识面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阅读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以拓 展知识面,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写一篇读后感
要点一
总结词
《矛和盾的集合》学案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学案设计城西区昆仑路小学王春瑛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课时学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难以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左抵右挡、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默读课文。
读懂本课内容,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在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并能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学习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过程。
三、学习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交流识字: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认读生字、词:(二)识字导入课题: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一定掌握了课文中的生字、词。
下面老师这儿也有这样几组词,你们能读准吗?1、师板书:矛盾集合(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着老师写。
)(1)师:矛中间一点容易忘记,这是一个开关,古代中国的矛头是灵活可变的,一撇也很容易忘记,那一撇是矛头下面的流苏,看起来美观。
(2)师:盾一个人的手举着盾牌,后面露出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2、下面就请我们的小博士介绍一下它们。
(交流:预习导学作业中“课前探究”的第一个表格:我要解决的问题)(1)解决的问题:(图片或文字)(2)师:集合这两种相对峙的武器的功能完全不同,可是课文却告诉我们要把它们集合在一起,这与我们平时所说的“集合”有什么不同呢?(3)完成课题的板书(三)认真默读课文,完成对全文内容的概括1、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下面的括号里,把长文章读成自己的短文。
发明家()矛和盾与朋友比赛的时候,遭到对方()地猛烈(),他用盾左抵右挡,还是()。
他想到:如果把()做成铁屋子,再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矛和盾 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教案教学设计:《矛和盾》(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矛”与“盾”的含义以及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树立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价值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课以《矛和盾》为载体,主要讲述了卖矛和盾的人因为过分夸大其词,导致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的故事。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相关图片、音频素材,以及针对重点词汇和句子设计的教学活动。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初步了解“矛”和“盾”的概念及用途,思考故事背后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矛和盾的实物图片或动画,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正音,对关键词句进行解读。
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卖矛和盾的人为何会陷入自相矛盾的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到言辞需真实不虚的重要性。
4. 深化理解: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自相矛盾现象,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人生智慧。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编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一个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并给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建议。
六、教学总结:回顾整堂课的内容,强调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做到言之有据、行之有度,避免自相矛盾。
同时,也鼓励学生们学会从寓言故事中汲取智慧,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情况,评价其对故事主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作业反馈评估:通过批阅学生的课后写作作业,了解他们对自相矛盾现象的认知深度和解决策略的提出情况,以此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实际掌握程度。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矛和盾的集合∣人教新课标
第25课矛和盾的会合教课设计宋此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呼皆称之为“教谕” 。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当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盛行,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帮手一律称“训导” 。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此后,对于在“校”或“学”中教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教课目的:照本宣科是一种传统的教课方式 ,在我国有悠长的历史。
但跟着素质教育的展开 ,照本宣科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挡学生能力发展的教课方式 ,逐渐为人们所摒弃 ;而另一方面 ,老师们又为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呕心沥血。
其实 ,只需应用适当 , “照本宣科”与提升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正是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认识“矛、盾”等6 个生字。
会写“矛、盾”等14 个字。
能正确读写“会合、抵挡”等 16 个词语。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摘抄课文中你以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虑、对于实践的质量,懂得“谁擅长把人的优点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课重难点:“教书先生” 唯恐是街市百姓最为熟习的一种称号,从最先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仰慕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不过更早的“先生”观点并不是源于教书,最先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不是有教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 ;《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品德的尊长。
其实《国策》中自己就有“先生长辈,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实的“教师”之意,倒是与此刻“先生”的称号更靠近。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原文及教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
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发现问题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这样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对问题进行探索到欲通未通之际,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来讲,这种状态叫“愤”“悱”。
这时只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稍加启示引导,就可使学生豁然醒悟。
而学生的“愤”“悱”又必须以自主的阅读、思考、探索为基础。
因此,应帮助学生养成课前自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查找相关的资料的好习惯,使学生逐步做到课前“有备而来”。
二、整体感知初读质疑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学习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在学生课前预习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并提炼出两个重点问题: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一提炼,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带着他们直奔文章的关键处。
此环节的设计使以后的教学呈辐射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三、以疑促读交流感悟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矛和盾的教案设计
矛和盾的教案设计教案设计:矛和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矛和盾的起源和作用,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能够正确使用矛和盾进行基本的攻防动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矛和盾的制作,加深对其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物品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矛和盾的起源和作用,矛和盾的攻防动作的基本技能。
2.教学难点:学生对矛和盾的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设计1.激发兴趣(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矛和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传授(30分钟)(1)简单介绍矛和盾的起源和作用,解释其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2)介绍矛和盾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如矛的尖状、把手、矛头等;盾的形状、材质等。
(3)介绍矛和盾的攻防动作,如刺、刺击、格挡等。
3.制作矛和盾(40分钟)(1)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名队长负责指导和协调。
(2)向学生展示矛和盾的制作材料和工具,如竹子、木棍、报纸、胶水等。
(3)由队长带领小组成员一起制作矛和盾,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4.实践操作(30分钟)(1)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攻防动作练习,如刺击、格挡等。
(2)组织小组之间进行矛和盾的对抗,通过游戏的形式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5.总结归纳(10分钟)(1)让学生集中回顾矛和盾的起源和作用。
(2)请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本节课学到的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6.课堂延伸(20分钟)安排学生进行一些与矛和盾相关的创造性活动,如制作矛和盾的故事、设计矛和盾的形状等。
四、教学手段及教学资源1.教学手段:教师讲述、讨论、小组合作制作、实践操作。
2.教学资源:PPT课件、图片、视频、矛和盾制作材料和工具。
五、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矛和盾在当代的应用与发展,并写一篇短文或设计一份海报进行总结。
(三年级语文教案)《矛和盾的集合》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三年级语文教案学校海宁南苑小学执教教师陆红学科语文内容人教版三年级《矛和盾的集合》主要过程及内容我们的评价课前问好(略)一、猜谜导入t:同学们,脑袋里有很多成语对不对呀?我们一起来看图猜成语,看谁的头脑最灵活,好不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这幅图上画的是一个树桩。
你猜到是什么成语了吗?一起说吧!s:守株待兔t:能干!接着看。
这是——有人已经猜到这个成语了,有吗?s:掩耳盗铃t:真聪明,果然如此。
再来猜猜看,这是什么呀?s:矛和盾t:这让你想到哪个成语了呀?s:自相矛盾t:是的。
从这个成语我们就知道了,矛的长处是可以进攻,盾的长处是可以防守。
现在请你拿出手来跟我一起写一写,跟我一起书空,好吗?(板书:矛盾)s:(学生跟随教师书空)t:现在请你在练习纸上写上“矛”和“盾”字。
开始吧!写字的姿势要注意。
s:(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t:你们写字的速度都很快,好,请把你们写好的课文纸放在边上好吗?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
陆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巧妙地抛出课题。
主要过程及内容我们的评价二、揭题释题t:同学们,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我们都很熟悉。
今天啊,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也和矛、盾有关。
不过这篇课文呀,写的可是一个聪明人的故事。
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s:矛和盾的集合(齐读)t:预习过课文了吗?s:预习过了。
t:那么,看看这些词语你能不能读正确。
课件出示:(※在word文档中无法做到在圆圈内标注明文字。
)左边圆圈里的词语是“矛、雨点般、戳、进攻”右边的词语是“盾、左抵右挡、招架、自卫”t:自己先准备一下吧!注意自己读的时候,声音和节奏可以和别人不一样,这样就可以听清自己的声音了。
s:学生自由读词语,巡视个别指导。
t:教师指名读词语.s:矛、雨点般、戳、进攻t:这里有个字特别难读,是个翘舌音,我们一起读准了。
s:戳(chuō)t:能做个“戳”的动作吗?s:学生做动作。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新城区西光实验小学吕建毅一、教学内容分析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
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本组教材的专题是科学的思想方法。
在教学本课时,应该着重引导学生掌握这个思想方法。
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设计理念和思路在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突出研读重点,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句进行尝试阅读,充分发挥研读对全篇课文的穿透力。
在教学中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让思维在语言的优化下,更独特、更有创新性,从而实现多维教育目标的有效整合。
四、教学目标1、学习矛、盾、持、般、蜗、坦6个字;会写矛、盾等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2、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了解坦克在战场上是如何大显神威的。
3、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重点句段,在理解、揣摩、内化和吸收中学习语言,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和品悟积累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播放FLASHI动画)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矛和盾有什么特点?2.学写矛和盾(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学习这两个字。
矛和盾的优质课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优质课教学设计矛和盾的集合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矛和盾的集合优质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矛和盾的优质课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简析《矛和盾的集合》是一篇新课文,全文在大家已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一改以往“矛”和“盾”不能并存的观念,不仅使“矛”与“盾”同时存在,而且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象地介绍了现代新式武器——坦克的诞生,使学生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明白“只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集中各事物的优点,才能创造出新事物”的深刻道理。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
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矛和盾的集合优质课教学设计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及教材重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
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
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
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
2023年《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5篇
2023年《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5篇《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课前准备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课件播放故事:《自相矛盾》。
2、播放文中的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矛”与“盾”)矛进攻盾自卫3、学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
4、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设计意图:课堂没有直接完整的呈现课题,而是借课文插图展开教学,逐步呈现课题,让学生在“说、写、猜”的活动中轻松有趣的走进文本。
“矛”和“盾”这两个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这两个字的字形又有一定难度,意思也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通过看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语境中掌握“矛”和“盾”,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同时,教师的板书示范,化解了字形的难点。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交流(1)互相提醒容易读错认错的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
会写“矛、盾”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④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①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④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
会写“矛、盾”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④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 赠予---------------------
【名师心得】
1. 因材施教,注重创新所讲授的每门课程应结合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来调整讲授的内容和方法。
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为这些才是学生终生学习的根本。
注重教学过程创新,不仅要体现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内容的创新与扩充、实践环节的同步改革上。
2.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但要有崇高的师德,还要有深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
要做一名让学生崇拜的师者,就要不断的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自己不断的钻研学习,加强对教材的驾御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
因此,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的更新知识、总结经验,取他人之长来补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才能以己为范,引导学生保持对知识的惊异与敏锐。
3. 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师者,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师范类学生,自己的形象会对他们日后的教学方式、工作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生。
所以,作为师范要时刻谨记我们面对不是眼前的这一名学生,而是他们背后的几代人。
所以对于自己的爱岗敬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以近乎完美的苛刻标准来要求自己,评判自己的工作,塑造自己形象,要做一个甘于物质清贫而精神富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