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合集下载

中医学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表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48学时

中医学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表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48学时

《中医学》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一、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48学时(一)导论2学时(二)中医学的哲学思想2学时(三)藏象学说8学时(四)病因病机2学时(五)诊法述要4学时(六)辩证8学时(七)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2学时(八)中药8学时(九)方剂4学时(十)针灸自学(十一)内科常见病症4学时1.咳嗽 12.胃痛 13.黄疸 14.水肿 1(十二)见习4学时二、自学内容:针灸三、建议参考书:《中医学》教学大纲中医学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中医学是中国医药学的简称,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中积累总结而成、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卓越诊疗效果的医学理论体系,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

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精华,初步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常识,加深了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认知的差异,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加临床诊疗知识和技术。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医学、进行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

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提高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选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医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高鹏翔主编)。

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适当安排讨论式教学。

教师除完成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及任务外,可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适当补充讲述,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

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一、导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熟悉中医学的发展历史和中医学认知方法。

3.了解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

教学时数:2教学内容: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摄生及预防医学思想,中医学学科优势与展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

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一)通识课程( 46 学分, 988 学时。

其中必修 33 学分, 597 学时;选修 13 学分,391学时)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总/周学时开课时间考核方式备注通识课程必修124900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36+18/2+1 秋、春考试文上学期理下学期124900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36+18/2+1 秋、春考试文下学期理上学期12490003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 72+36/4+2 秋、春考试文上学期理下学期124900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6/2 秋、春考试文下学期理上学期12490005 形势政策 2 36/2 秋、春考查12500001 大学英语Ⅰ 3 60/4 秋考试英日俄任选一语种12500002 大学英语Ⅱ 4 72/4 春考查12500003 大学英语Ⅲ 4 72/4 秋考试12500004 大学英语Ⅳ 3 60/4 春考试12500005 大学日语Ⅰ 3 60/4 秋考试12500006 大学日语Ⅱ 4 72/4 春考查12500007 大学日语Ⅲ 4 76/4 秋考试12500008 大学日语Ⅳ 4 72/4 春考试12500009 大学俄语Ⅰ 3 60/4 秋考试12500010 大学俄语Ⅱ 4 72/4 春考查12500011 大学俄语Ⅲ 4 76/4 秋考试12500012 大学俄语Ⅳ 4 72/4 春考试12410001 大学计算机基础 3 30+15/2+2 秋考试总计33 597选修12400001 大学体育Ⅰ 1 30/2 秋考试限选体育俱乐部制12400002 大学体育Ⅱ 1 36/2 春考试12400003 大学体育Ⅲ 1 36/2 秋考试12400004 大学体育Ⅳ 1 36/2 春考试12450001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 1 30/2 春考查限选12330001 中国传统文化 1 30/2 秋考查12530001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 38/2 秋、春考查第5学期专业英语 1 30/2 秋、春考查英语类学生,任选1门,修够1学分。

小学常规课程表(义务教育学科设置)

小学常规课程表(义务教育学科设置)

小学常规课程表(义务教育学科设置)一、学科名称及学时分配二、课堂组织及教学方式1. 语文、数学和英语课程的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小组活动、讨论和个人辅导。

2. 社会和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实地考察、实验和小组项目为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 美术和音乐课程采用集中教学和自由创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发展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

4. 体育课程由专业老师指导,包括体育游戏、技能训练和体能锻炼,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5. 心理健康和信息技术课程通过讲座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旨在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和信息素养。

6. 综合实践课程是综合应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和创新的课程。

三、课程表布局注:课程表仅供参考,具体安排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数理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打好数学和科学基础。

3. 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4. 增加学生对社会、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了解,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5.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发展个性和情感表达能力。

6.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培养团队合作和领导才能。

7. 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信息素养和自主研究能力。

8.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能力。

以上是小学常规课程表及学科设置的概述,具体详情请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进行制定。

《中医适宜技术》课程标准

《中医适宜技术》课程标准

《中医适宜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111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32学时总学分数:2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医适宜技术》是临床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包括中医藏象学说、经络腌穴学、中医体质辨识理论等知识,每章内容按照操作规程、常见疾病的应用、禁忌症、注意事项等编写。

2.课程性质通过《中医适宜技术》的学习,掌握其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全面开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

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共32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

4.课程作用《中医适宜技术》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中医适宜技术》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基层医生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基于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而设置,同时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2.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基层医生岗位工作需求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课程讲授以基层中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为重点,优化分配教学时间,做到与学生将来工作岗位接轨,又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以强化学生技能培养为核心,采取项目引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校内模拟工作环境中边教边做,在临床实际工作岗位中边做边学,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人际沟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同时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达到学生岗位综合技能培养目标。

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研制、开发多媒体课件,建立并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学习情境设计,采用病例导入、模型示教、模拟操作、角色扮演、床旁教学等方法。

课程考核以考试大纲为依据,采取理论与实践考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大学教案课时安排怎么写

大学教案课时安排怎么写

一、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1. 教学目标: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这些目标应具体、可衡量、可实现。

2. 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要教授的具体内容,包括知识点、案例、讨论话题等。

二、制定课时计划1. 学时分配:根据课程总学时和教学目标,合理分配每节课的学时。

一般而言,大学课程每节课为1-2学时。

2. 教学环节设计:将课时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导入、新课讲解、课堂讨论、巩固练习、总结。

(1)导入:用5-10分钟的时间,通过提问、案例、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新课讲解:用30-40分钟的时间,讲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结合案例、图表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课堂讨论:用10-15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巩固练习:用5-10分钟的时间,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用5-10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提出课后思考题。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2.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实物、图表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课时安排调整1. 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对课时安排进行调整,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2.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总之,大学教案课时安排的撰写需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注重教学评价,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相长。

以下是一个具体的课时安排示例:1. 学时:2学时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某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版)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版)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版)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是为人文、管理、工科、理科等非生物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目标是向各门类非生物专业学生传授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使他们能够应对进入新世纪面临生命科学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本课程教学理念反映生命科学近年来发展的主脉,涵盖生命学科的若干主要领域,并使教学内容兼具基础性、前沿性和趣味性。

教学内容依据教师对生命科学近几十年来迅猛发展的脉络的把握,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以基因重组技术为核心,再加上对宏观自然环境的重视,把握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主流。

教学大纲紧跟学科发展趋势,结合生命科学前沿热点,课程设置和内容抓住生物技术、生态环境、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和生命伦理几大方向,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将素质教育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1.紧密联系生命科学和生命技术的最新进展,学习内容具时代感。

2.包含必要的基础知识内容,有利于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向生命科学作跨学科发展。

3.配合课堂教学,开设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程,供学生选修,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注意与中学生物课程衔接,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尽量利用课件中大量生动图片,提高学习兴趣。

5.注意课堂互动交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通过课堂与课外的师生互动与讨论,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动能,使学生能以科学的思维来理解生命的本质,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课程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见下表。

注:“√”的数量从1-3,代表贡献的大小。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三、教学方法以课堂(视频)教学为主,结合自学、课外作业、小论文。

本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培养自身的专业思考能力,不要把对生命科学知识的学习当成是死记硬背基础知识的课程。

所以,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阅读除课本以外的相关书籍、杂志。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课程学习完成之后,最终成绩将根据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30%)按比例给出。

课程实践教学学时(3篇)

课程实践教学学时(3篇)

第1篇一、课程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论》二、课程简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论》是一门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前沿技术以及应用领域,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教学学时安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论》实践教学学时共计40学时,具体安排如下:1. 课堂讲授(20学时)(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概述(2学时)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前沿技术及应用领域。

(2)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4学时)讲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以及相关技术。

(3)计算机软件基础知识(4学时)介绍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概念、分类、开发过程及常用工具。

(4)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4学时)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组成、协议及应用。

(5)计算机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4学时)介绍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

2. 实践教学(20学时)(1)计算机组装与维护(4学时)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过程,掌握计算机的日常维护方法。

(2)计算机软件安装与配置(4学时)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安装、卸载及配置方法。

(3)计算机网络连接与配置(4学时)让学生学会使用网络连接工具,配置网络参数。

(4)计算机编程基础(4学时)让学生了解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掌握一种编程语言的基础语法。

(5)计算机应用案例分析(4学时)分析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

四、实践教学学时具体内容1.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1)计算机硬件组成介绍:CPU、主板、内存、硬盘、显卡等。

(2)计算机组装步骤:组装CPU、主板、内存、硬盘、显卡等。

(3)计算机维护方法:硬件清洁、软件优化、系统更新等。

2. 计算机软件安装与配置(1)操作系统安装:Windows、Linux等。

(2)软件安装与卸载:软件的安装、卸载方法。

十,课程设置及学时比例表

十,课程设置及学时比例表




2
18








3
18









4
16










5

16










6

12













7

11















8
###≈≈≈≈≈



















注:☆军训∷考试◎电气工程训练○机械工程训练□工程教育◇生产实习
=假期△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课堂教学
●综合实验◆实践技能考核(德育实践、职业生涯设计和模拟性职业实践活动或技能培训)
十二、拓扑图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第五学期
第六学期
第七学期
第八学期
课程设置(横向)
学分
占理论教学环节的比例
理论教学环节
理论必修课
115
82.1%

《成本会计》课程简介、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成本会计》课程简介、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成本会计》课程简介、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一、课程简介《成本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继《会计学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Ⅰ》后重要的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以成本核算为主,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悉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原理、成本计算程序;掌握各种费用分配方法及账务处理程序。

成本会计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学科的重要中介,不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离不开过去发生或未来发生的成本,离不开对成本理论与实践的探讨,离不开科学系统的成本会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在企业从事成本核算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成本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理解各项经营耗费产生的原因及计入企业成本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企业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并能够初步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

教学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实践练习为辅。

学生必须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练习和实验,并适当分析成本案例,以培养综合能力。

三、教学内容1.总论了解成本会计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理解成本的经济实质;掌握成本会计的对象、职能、任务及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

重点:成本的内涵难点: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2.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掌握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重点掌握工业企业费用要素和产品的成本项目,以及分类核算费用的意义;熟悉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及成本核算的账簿设置;了解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账务处理程序。

重点:成本核算要求难点:费用的分类3.费用在各种产品以及期间费用之间的归集和分配掌握各种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废品损失归集和分配方法;停工损失的归集和分配;期间费用的核算。

熟悉各种费用归集和分配的账务处理;了解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及期间费用项目的构成。

重点: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难点: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4.生产费用在完工和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熟悉和了解在产品的概念、内容及在产品数量核算的意义;掌握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条件;掌握完工产品成本的结转。

《数学分析》教学大纲(288学时,16学分)

《数学分析》教学大纲(288学时,16学分)

《数学分析》教学大纲(288学时,16学分)一、课程目标1、课程性质数学分析是数学系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是一系列后继课程如微分方程,微分几何,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概率论以及相关课程如普通物理,理论力学等不可缺少的基础。

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实数与极限理论,一元及多元函数的微分学与积分学,级数理论。

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练习结合为主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与练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运算,并获得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4、课程学时:本课程的安排三学期授课,分为数学分析(上)、(中)、(下),总学时为90+108+90,学分为5+6+55、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二.教学内容1、集合与映射:集合、子集、余集,集合的并、交、差,集合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笛卡儿乘积,映射、满射、单射、双射、逆映射,像与逆像,映射的复合,映射的限制与延拓,一元函数,函数的四则运算与复合以及反函数,函数的图象,初等函数,函数的单调性、有界性、周期性与凸性。

2、极限与连续:数列极限的定义,数列极限的唯一性,收敛数列的有界性,极限的四则运算,极限的不等式,单调有界原理,数e,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函数极限的定义,与数列极限性质相平行的函数极限的性质,函数极限与数列极限的关系,单侧极限与无穷远处的极限,复合函数的极限,两个重要的极限,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阶,函数的连续与间断,单侧连续,函数连续的局部性质,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反函数与复合函数的连续性。

间断点的分类,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函数连续的整体性质。

一致连续的概念和cantuo定理.3、导数与微分:导数及其几何意义,导数的四则运算,反函数与复合函数的求导,参数方程所表示的函数与隐函数的求导,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可导与连续的关系,单侧导数,高阶导数,Leibniz公式。

《病理学》课程标准2024

《病理学》课程标准2024

《病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病理学是一门基础医学学科,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病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为今后从事医学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1. 掌握病理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3. 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4. 具备初步的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16学时;2. 病理学基本原理和方法:8学时;3. 常见疾病的病理学改变:24学时;4. 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4学时;5. 实验课:8学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结合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病理改变;2. 组织病例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病例,培养临床思维;3. 结合临床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实践能力。

五、考核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30%;2. 实验操作成绩:包括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规范性等,占总评成绩的20%;3.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

六、课程资源1. 教材:《病理学》教材为指定教材,学生需认真阅读;2. 参考书籍:推荐阅读相关病理学书籍,拓宽知识面;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病理学教学视频、课件等网络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4. 实验室:提供病理学实验设备和场地,供学生进行病理学观察和诊断实践。

七、课程评估与改进1. 定期进行教学评估,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2. 定期组织教师授课质量评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3. 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估结果,对课程进行持续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课程,需要学生认真学习,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今后从事医学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近代史课程标准

中国近代史课程标准

《中国近代史》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811502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学时:54学时一、课程性质《中国近代史》课程是历史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系统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如何由封建的、独立主权国家,一步步演变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掌握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基本线索、史学理论和学习方法,深刻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特点及对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为历史教育领域发展培养专门人才。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共分十章,在对中国近代史学科基本内容介绍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等重大历史事件。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一个全面的、正确的了解和认识。

具体要求如下:1.了解由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是独立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发展了资本主义。

近代中国社会变化又表现为两个过程,一是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一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封建主义的过程。

2.理解近代中国所要解决的是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两大主题,即完成民族民主革命,这就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3.掌握以下四个方面问题,a.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变化b.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c.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d.“向西方学习”是贯穿中国近代历史进步潮流。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导言(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本章的基本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本章教学中的基本知识要点;掌握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方法,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特点。

2.能力、技能培养: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史发展特点有基本认识,培养学生进行基本学术实践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进入中国近代史的学习阶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与基本线索问题是本导言的重点[教学内容]一、中国近代史的断限和分期问题二、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三、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四、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概况五、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意义第一章鸦片战争(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本章的基本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本章教学中的基本知识要点;掌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等的基本史实,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深刻认识战争的起因、失败原因。

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介于自然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性科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其在项目前期决策中的应用,对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和方法、财务分析、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公共项目分析、价值工程等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培养进行工程经济分析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1.基本概念(4学时)基本要求:本章重点阐述工程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工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分析方法,货币的时间价值等内容。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明确工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两重性以及工程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对工程经济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有初步认识,并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区分掌握相关概念。

重点与难点:技术和经济的关系;工程经济分析的原则和方法框架;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的概念;现金流量与财务分析中收入和费用的区别;资金时间价值及其产生的原因。

2.货币等值计算(6学时)基本要求:本章是工程经济分析计算的基础性内容,包括利息的种类和复利计算公式、名义利率和有效利率的计算、等值计算等重要内容。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等值计算的原理和方法。

重点与难点:现金流量及现金流量图的画法;单利与复利;复利计算公式;等值的概念及计算;名义利率和有效利率的概念及计算;离散式复利与连续复利。

3.投资方案的评价判据(6学时)基本要求:本章主要向学生讲述投资方案的静态和动态评价判据,包括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将来值、年度等值、内部收益率、投资收益率、成本收益率、收益/成本比等各种方案评价指标,学生需在明确这些指标概念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其计算方法进行单方案的分析和评价。

重点与难点:静态及动态投资回收期的概念和计算;净现值指标的概念和计算;内部收益率指标的经济含义、优缺点和相应计算;年度等值、将来值等其他指标的经济含义和计算;各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1、课程性质:写明本课程属于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还是任意选修课
本课程是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基地班、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系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以中心法则为主线,主要从生物大分子的水平来阐述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基因表达这两个重要的生命过程,系统地介绍DNA的结构和功能,以及DNA的复制、转录、翻译、基因表达的调控、重组和分子进化等过程的基本机制。

2、教学目标:(1)在人才培养过程(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及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当前分子生物学的概貌、基本思路、原理和方法,及其与生命科学其他学科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并为他们进一步在更深入的层次上了解生物学的分子机制打下基础。

(2)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通过对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学生们应该能够在系统地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学科前沿动态、DNA 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各个环节的调控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点,从而为今后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包括本课程主要内容,课程的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与要求,并在本课程主要内容后注明所用学时,最后可列出本课程学时分配表。

分子生物学的课堂教学共有68个学时,将分为4编,10个章节进行讲述。

第一编:绪论2学时
教学内容: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史,基因的概念。

目的要求:掌握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的概念,熟悉分子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使学生对分子生物学课程有总体了解。

第二编:基因的概念以及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章:基因的概念4个学时
教学内容:
目的要求:掌握遗传物质的特征、哪些生物大分子可以作为遗传物质和基因的概念等,熟悉DNA介导的基因转染的试验依据,了解基因概念的进化过程。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和性质6学时
教学内容:1. 核酸是遗传物质;2. DNA和RNA的化学组成和结构;3. DNA的变性、复性;
4. 基因组和染色体;
5. 基因组学和人类基因组计划
目的要求:掌握遗传物质的特点、DNA和RNA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原核和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和看家基因、假基因、重叠基因、割裂基因等重要概念;熟悉基因组学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进展。

第三章:DNA的复制8学时
教学内容:1.复制模型和复制的主要方式;2. 原核生物复制的酶系统;3. 半保留复制(包括原核生物、噬菌体和病毒的复制);4.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5. DNA损伤和修复。

目的要求:掌握不同生物DNA复制的机制、重要的复制相关酶的作用、DNA损伤和修复、各种复制方式的特点和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熟悉半保留模型的验证实验。

第四章:转录8学时
教学内容:1.信使的发现;2. RNA的酶促合成;3.细菌基因的转录;4.真核生物的转录;5.转录后加工;6. 内含子的剪接;7. RNA编辑
目的要求:掌握细菌和真核生物转录的基本机制、各类RNA分子的转录后加工方式和3类内含子的剪接方式;了解RNA编辑的意义。

第五章:遗传信息的翻译8学时
教学内容:1. 遗传密码的破译和证实;2. tRNA的结构和功能;3. 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
4. 翻译过程;
5. 蛋白质的越膜运输;
6. 翻译后的加工
目的要求:掌握遗传密码、tRNA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的合成机制及翻译后的加工,理解蛋白翻译的生物过程。

第二编:遗传信息表达的调节与控制
第六章:可移动元件6学时
教学内容:1. 细菌的转座元件,2. 真核的切-粘-转座元件,3. 反转录病毒和反转座子,4. 人类的可移动元件,5. 可移动元件在进化中的生物学意义。

目的要求:掌握各种转座元件的分布和概念,熟悉转座元件的转座机制,了解转座元件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第七章:原核生物及其病毒的基因表达调控8学时
教学内容:1. 组成性、诱导性和抑制性基因表达,2. 基因表达的阳性和阴性调控,3. 操纵子的概念,4. 大肠杆菌的乳糖操纵子,5. 大肠杆菌的色氨酸操纵子,6. λ噬菌体的溶原和
溶菌周期,7. 噬菌体感染过程中基因表达的时间顺序,8. 基因表达的翻译调控,9. 翻译后调控的机制。

目的要求:掌握组成性、诱导性和抑制性基因表达、基因表达的阳性和阴性调控、操纵子和衰减等概念,熟悉溶厡和溶菌周期,了解原核生物基本表达的翻译和翻译后调控。

第八章:真核基因表达的调控10学时
教学内容:1. 真核基因的空间和时间调控,2. 调控真核基因表达的途径,3.环境和生物因子对转录活性的诱导, 4. 真核转录的分子调控,5. RNA干扰的转录后调控, 6. 基因表达和染色体结构,7. 全染色体的活化和去活化。

目的要求:掌握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概念,掌握顺式作用元件、反式作用因子的概念、掌握反式作用因子DNA结合功能区和转录激活功能区的结构特征,掌握反式作用因子的作用特点,掌握siRNA和miRNA在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的异同已经在基因表达过程中的作用特点,掌握DNA的甲基化等与基因沉默的关系。

熟悉环境和生物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了解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调控的特征。

第九章:动物发育的遗传调控4学时
教学内容:1. 发育途径的遗传分析,2. 发育过程中母系基因的活性,3. 发育过程中的合子基因活性。

目的要求:掌握各种哺乳动物、线虫和果蝇的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掌握母系效应基因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掌握同源基因等概念;熟悉合子形成后的基因对体节以及器官形成的影响;了解细胞特化的过程。

第十章:肿瘤的分子生物学4学时
教学内容:1. 肿瘤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2. 肿瘤基因,3. 肿瘤抑制基因,4. 肿瘤发生的遗传途径。

目的要求:掌握肿瘤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概念;熟悉肿瘤发生的遗传途径;了解肿瘤相关基因在环境因素作用下开放或抑制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全程将辅助以动画、PPT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课堂互动和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通过学习了解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体内基本生命过程的分子机制。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和思考生物体内生物信息的保持、传递和发展的过程和机制,使学生能够建立起对生物学和信息学内在联系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