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材料相关)

合集下载

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邮编430400 湖北武汉市新洲区新洲大街61#单位: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张慧霞(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中医科湖北武汉 430400)关键词:医务人员;针刺伤;原因;防范措施血液性传染疾病职业暴露针刺伤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及工作质量。

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医师、护士、废物回收人员等)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1]。

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刺伤、擦伤等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2]。

因此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十分重要,我院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将针刺伤对医院人员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

1针刺伤的原因人为因素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可能因为工作繁忙,疏忽或对医疗废物分类不清等原因,将损伤性废物如针头、玻片、刀片、安瓿等利器未置入利器盒,混入其他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回收专职人员在回收、运送及交接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皮肤刺伤、擦伤而感染。

医疗废物是一种特殊的危险废物,护士作为医疗废物的分类、保管、收集者,在源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印度1998年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由于收集储存不当,造成伤害达12%[3]。

不良工作习惯有的医务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采用危险性的工作行为,如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掰安瓿时不用纱布包裹;将经常使用的刀片、剪刀、玻璃碎屑随意丢放等,造成伤害。

防范意识薄弱由于对锐器伤的认识不足,防范意识浅薄,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粗心大意,极易发生锐器损伤,发生锐器损伤后又不报告,甚至对伤口不作任何处理,极易发生血源性医院感染。

缺乏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及锐器伤后处理知识,是导致护理人员受伤受感染的重要原因[4]。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是医疗行业中常见的意外事件之一。

针刺伤不仅给护理人员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也可能造成感染和其他严重后果。

对于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对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针刺伤的原因分析】1.医疗设备不合格一些医疗设备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比如针头的包装不严密、容易损坏等,都会增加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2.操作不慎护理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因为操作不慎而导致针头刺伤,比如注射、采血等操作。

3.病人的突然动作一些病例患者可能在接受护理过程中突然做出一些动作,导致护理人员无法避免地受伤。

4.工作环境不良一些医疗机构的工作环境可能不够安全,比如工作台面过于拥挤、病人和家属的干扰等,都会增加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概率。

5.护理人员疲劳或焦虑由于长时间的工作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护理人员可能出现疲劳和焦虑情绪,从而降低工作的警惕性,增加了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二、【预防措施】1.强化医疗设备的质量监控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疗设备的质量监控,确保每一种医疗器械的质量达标,尽量减少因为医疗器械本身的问题导致的针刺伤事故。

2.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操作的技能,让其能够更加熟练地操作医疗器械,降低操作不慎导致的针刺伤风险。

3.加强对病人的观察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病人的观察,及时发现病人可能的不安全因素,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因为病人的动作导致的意外伤害。

5.关注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医疗机构应当关注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避免因为护理人员的疲劳和焦虑情绪导致的意外伤害。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是医疗行业中一个常见的意外事件,这既给护理人员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也可能造成感染和其他严重后果。

为了减少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风险,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疗设备的质量监控,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加强对病人的观察,改善工作环境,关注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概率,保障护理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常常会遭遇针刺伤的意外,这不仅会对护士个人的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导致传染疾病的传播。

对于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1. 医疗设备不当使用导致针头暴露。

在医疗环境中,医疗器械的使用不当是造成针头暴露的主要原因之一。

注射器在使用完毕后没有及时进行安全丢弃,或者注射器的盖子没有被及时取下导致针头暴露。

2. 医疗废弃物处理不当。

在医疗场所,废弃的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废弃物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处理,就会给护理人员带来针刺伤的风险。

有时候废弃的注射器会被直接扔入垃圾桶,或者被患者乱扔在病房中,这样就会增加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风险。

3. 患者行为不当。

有些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可能因为情绪不稳或者不配合治疗,可能会在护理过程中不经意地使针头对护士造成伤害。

4. 护士个人防护措施不到位。

有些护士在工作中可能因为匆忙或者工作疏忽,而忽略了自身的防护措施,例如没有正确使用手套或者口罩。

在了解了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之后,我们来看看如何有效预防这些意外事件的发生,以保障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1. 加强设备管理。

医疗机构应该对使用的医疗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定期检查医疗器械的状况,及时更换损坏的设备,确保使用的器械的完好无损,减少因设备不当使用导致的针头暴露风险。

2. 加强废弃物处理。

医疗废弃物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正确的分类和处理。

对于废弃的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废弃物,医疗机构应该建立严格的处理流程,确保医疗废弃物被正确处理,避免造成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风险。

3. 加强患者教育。

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患者的教育,让患者了解不当处理医疗器械可能带来的风险,教育他们正确地处理废弃的医疗器械,以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可能性。

4. 加强护士个人防护意识。

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个人防护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正确使用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处理针头暴露的紧急处置方法。

针刺伤原因及整改措施分析

针刺伤原因及整改措施分析

针刺伤原因及整改措施分析文章标题:针刺伤原因及整改措施分析引言:针刺伤是指医务人员或其他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被针头或其他尖锐的物体刺入皮肤的一种意外伤害。

这种伤害在医疗卫生行业中较为常见,给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本文将就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安全。

一、针刺伤的原因分析:1. 不当操作:不正确的操作技术是导致针刺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务人员在采血、注射、穿刺等操作过程中,若不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和规范,很容易发生意外刺伤。

2. 忽视个人防护:个人防护是预防针刺伤的基本措施,但是一些医务人员常常忽视或不重视这一点。

例如,未佩戴手套或佩戴不合格的手套、未正确使用或清洁防护设备等,都会增加针刺伤的发生率。

3. 缺乏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如果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对于预防针刺伤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不足,就难以正确应对工作中的意外情况。

医疗机构应加大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对针刺伤防护的认识和技能水平。

4. 设备和环境因素:一些设备和环境因素也是导致针刺伤的原因之一。

例如,使用不符合标准的针头、注射器等工具,工作环境狭小拥挤或杂乱无序等,都会增加针刺伤的风险。

二、针刺伤的整改措施:1. 强化操作规范和标准: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操作规范和标准,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确保他们熟练掌握正确的操作技术和应对意外的方法。

2.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医务人员应提高对个人防护的重视,正确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设备,并及时更换、清洁使用过的设备,以减少针刺伤的风险。

3. 提供充足的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应定期为医务人员提供针刺伤防护的培训和教育,包括相关法规和政策、操作规范和操作技巧等方面的内容,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意识。

4. 优化设备和环境:医疗机构应选择符合标准的针头、注射器等工具,确保其质量和安全可靠性。

同时,对工作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整理,保证医务人员的工作场所整洁宽敞,减少针刺伤的发生风险。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
1. 工作环境:护士在接触病人时可能会面临繁忙和拥挤的环境,容易导致操作失误或不慎碰到针头。

2. 操作不当:护士在使用针头时,如果不正确地处理或处置针头,容易导致自己被针头刺伤。

3. 病人行为:某些病人可能会有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抓挠自己的皮肤或试图夺取护士手中的针头,导致护士被刺伤。

4. 高风险操作:某些高风险操作,如血液透析或手术,可能会增加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护士针刺伤的防范措施:
1. 提供培训:为所有的护士提供必要的培训,了解使用和处置针头的正确方法。

2. 提供安全设备:为护士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如手套、防护眼镜等,以减少被针刺的风险。

3. 提供工作环境支持:确保工作环境整洁有序,减少拥挤和混乱的情况,以帮助护士在操作时更注意安全细节。

4. 识别高风险操作:针对高风险的操作,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并提供额外的安全措施,如特殊的手术室设备或专门的培训。

5. 鼓励报告:建立一个鼓励护士报告针刺伤事件的制度,以便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伤员和评估风险。

6. 宣传宣教:定期对所有护士进行宣传教育,提醒他们注意使用针头的安全性和正确的处置方法。

预防护士针刺伤的关键是正确的培训和提供必要的安全设备,同时要督促护士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并定期进行宣传教育和风险评估。

院43名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院43名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院43名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张艳英【摘要】目的:了解43名临床医务人员血源性针刺伤的原因、环节、安全操作行为等问题。

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发生血源性针刺伤的43名医务人员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被调查的43名医务人员中,血源性针刺伤占96.7%,其中护士被刺伤的发生率占80.6%,发生的高危环节为操作后,整理用物特别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时或污染的静脉输液后的穿刺针头占首位。

结论临床护士防护意识淡漠,经过局部处理和必要的预防性用药,跟踪随访无1例发生感染。

因此,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培训,规范操作行为,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可预防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s,43 clinical medical staf hematogenous needle stab links,related safety operation behavior problems. Methods 43 medical staf of hematogenous needlestick injuries from 2011 January to 2013 December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Of al the 43 medical personnel were investigated,blood needle stick injuries accounted for 96.7%,among them the nurse stabbed occurred in 80.6%cases,high risk link for operation,the puncture needle of venous transfusion finishing material especial y in the processing of used needles or pol ution after occupies the first place.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nurse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after local treatment and preventive medication necessary,fol ow-up and 1 cases without infection. Therefore,to strengthen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training of medical personnel, standardize the operation behavior,strict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precautions,can prevent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2页(P24-25)【关键词】医务人员;针刺伤;预防【作者】张艳英【作者单位】015000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民医院控感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4院43名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张艳英【摘要】目的了解43名临床医务人员血源性针刺伤的原因、环节、安全操作行为等问题。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临床护理人员受自身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自身的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自身的工作环境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其中意外针刺伤就是一大重要因素,极易导致护理人员感染疾病的剂量增加,对其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需要做好相关方面原因的探究并加强预防。

基于此,文章对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预防措施。

旨在通过探究,能够为相关工作的进行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发生原因;预防措施引言护理人员在工作时,面对多种注射针头、缝合针、穿刺针等医疗锐器,极易造成皮肤损伤。

当前针刺伤是医护人员面临的一大职业危险因素。

为有效避免出现意外伤害,应该给予重视,加强防控。

一、针刺伤产生的原理及危害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会接触到多种医疗锐器,一旦这些尖锐型医疗器械刺入皮肤表层或是深层,极易造成医护人员受伤,出现局部出血或存在皮肤受创,严重时,还容易出现病原体血液或体液的感染,造成疾病传播。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日常护理是可能难以完全的避免。

当前,针刺伤医护人员是艾滋病、乙肝等传染性疾病传播的一大原因,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和生命安全产生一定威胁。

世界卫生组织所发布的数据显示,每年200万左右的医务人员遭受经皮损伤所致的感染性疾病,且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表呈现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威胁医护人员安全的一大因素。

很多的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其是接触患者血液和体液较比较频繁的一类医护工作人员,还有一些工作人员所接触的患者为高危症状,其在工作时,会给患者进行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采集血液等,是最容易出现针刺伤的群体,需要在新时期对该现状给予重视,提高认知,维护医护人员的安全。

二、原因分析(一)医护人员缺口大,导致工作任务重当前很多医院的护理人员均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所面对的病患多,工作任务繁重,同时精神比较紧张,一旦没有高度集中注意力,则非常容易出现针刺伤的情况。

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整改措施

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整改措施

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整改措施一、背景介绍针刺伤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不慎被针头、注射器等尖锐物品刺伤皮肤或黏膜的情况。

这种情况在医疗卫生行业中非常普遍,给医务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和健康风险。

因此,加强对针刺伤的预防和整改措施显得至关重要。

二、发生针刺伤的原因1. 操作不规范:医务人员在使用注射器、针头等尖锐物品时操作不规范,容易导致手部抖动或者误操作而造成针刺伤。

2. 环境问题:医院内部环境存在一些问题,如灯光不足、噪声过大等,也会影响到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操作精度。

3. 仪器设备老化:一些使用时间较长的仪器设备容易出现故障或者磨损,导致使用时出现意外情况。

4. 文化氛围:有些医院文化氛围浓厚,重视效率而轻视安全。

这样容易导致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忽略安全问题,从而造成针刺伤等意外情况。

三、整改措施1. 加强培训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关于针刺伤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2. 安全设施完善:医院应该加强对环境的管理,保证光线充足、噪声小、通风良好等条件,同时要对使用时间较长的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3. 采用新技术: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提高医疗卫生行业的现代化水平,减少因老旧设备而造成的意外情况。

4. 建立文化氛围:建立安全文化氛围,以安全为先导思想,在日常工作中强调安全第一的理念。

同时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考核评估,并且要将安全考核纳入其中。

5. 督促执行:加强对整改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并且要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并且进行整改。

四、结论针刺伤是医疗卫生行业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对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要加强对针刺伤的预防和整改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同时也要加强对环境、设备等方面的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疗卫生行业的安全稳定发展。

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整改措施

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整改措施

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整改措施标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整改措施引言:针刺伤是指人体皮肤或黏膜被针头或其他尖锐器械刺入所引起的伤害。

在医疗、疫苗接种、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等领域,针刺伤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第一部分:发生针刺伤的原因1. 引起针刺伤的常见原因:a) 职业不慎操作:医护人员、实验室工作者等在工作中操作尖锐器械时疏忽或不慎,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b) 无尖废弃物处理不当:废弃的针头或尖锐器械未经适当包装或保护,增加了针刺伤的风险。

c) 疫苗接种错误:疫苗接种时,注射器或针头的使用不当,或者注射点选取错误,容易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d) 文化习惯影响:某些文化习惯或传统医疗方式中,使用尖锐器械治疗疾病,由于操作不规范,容易发生针刺伤。

2. 危害与后果:a) 传染病传播:针刺伤是传播艾滋病、肝炎等传染病的重要途径,危害医务人员和受伤者的生命健康。

b) 心理影响:针刺伤对受伤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导致恐惧、焦虑和工作烦躁等问题。

c) 医疗成本增加:针刺伤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测、治疗和咨询等,增加了医疗机构和个人的经济负担。

第二部分:整改措施1. 加强培训和教育:a) 为医护人员、实验室工作者等提供全面的安全培训,强调尖锐器械的正确使用和操作注意事项。

b) 提供针刺伤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知识的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2. 安全设施和工作环境改进:a) 在医疗机构、实验室等工作场所设置合理的设施和工具,如尖锐器械回收容器、自动保护针头等,以减少尖锐器械造成的伤害风险。

b) 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和清理,减少尖锐器械被遗落或误伤的概率,提高工作安全性。

3. 规范操作程序:a) 制定并推行操作规程,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减少疏忽和错误导致的针刺伤风险。

b) 强化尖锐器械管理,确保其妥善包装和处理,防止废弃物对他人造成伤害。

4. 公众教育与宣传:a) 加强对公众的针刺伤危害宣传,提高公众对尖锐器械的正确使用和处理的认识。

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应急预案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往往会遭遇针刺伤,而针刺伤会导致许多严重的疾病,包括艾滋病、乙肝、丙肝等传染疾病。

因此,医院应该加强对医务人员的针刺伤应急预案培训,以便在发生针刺伤的情况下快速、有效地处理。

一、防范措施在预防针刺伤的方面,各医院应采取防范措施,转移危险控制,以确保医务人员健康安全。

1. 培训医务人员医生、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应该接受相关的职业培训和针刺伤防范知识,使他们了解针刺伤风险的重要性和如何防止这种风险。

2. 使用安全针头安全针头是降低针刺伤的一种简便方法,它可以自动收缩和锁定针头,在使用完后可避免伤口破皮,从而减少了医务人员被感染的机会。

3. 拆卸针头前注意安全拆卸针头是让医务人员容易遭到针刺伤的常见原因之一。

因此,医务人员应该按照正确的方式拆卸针头,并确保把用过的针头放在特制的安全容器中,避免被其他人或自己被误伤。

二、合理的应急处理方法在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时必须立即采取适当的应急处理方法。

对此,每个医院都应该定期培训和强调。

1. 立即清洗伤口在被针头刺伤后,应立即清洗伤口,并使用肥皂和水进行清洗。

如果伤口出血,要立即对伤口进行包扎或贴上适当的创可贴。

2. 尽早进行检测针刺伤已知可以引起艾滋病、肝炎等传染病,因此,医务人员应该尽早进行体检或化验,以确定是否受到感染。

3. 及时报告上级医务人员必须立即上报目击事件,并及时报告上级管理者,以便采取进一步的应对措施。

上级应该积极支持,并制定相应的疫情防控措施。

三、医院的管理1. 建立制度规范为减少医务人员针刺伤率,医院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范。

这些规定应详细说明如何正确使用针头、如何拆卸以及导致针刺伤的原因等。

2. 建立安全文化建立安全文化非常重要,这可以让医务人员意识到针刺伤并不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风险,以及如何进行应急处理。

3. 加强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不仅仅是进行预防,同时在发生事件时也需要进行适当的培训。

医院应该定期组织针刺伤的高风险人员进行针刺伤危害培训,并通过悬挂广告、海报等宣传宣传,提醒医务人员避免针刺伤的事故。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针刺伤是当今医护人员工作面临的严重职业危险因素之一,威胁着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给暴露者带来了很大精神压力,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医护工作者。

本文将从针刺伤的定义着手,探析针刺后被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的危害,并分析其主要发生原因,找到防护措施,为降低医护人员职业伤害贡献一定力量。

关键词:护理;意外针刺伤;预防措施一、针刺伤的定义针刺伤是由注射针头、手术缝合针、各种穿刺针等医疗锐器导致的皮肤损伤,它是目前有待解决的危害医护人员的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是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伤害。

据美国CDC对针刺伤研究得出:每30秒就有一位医务工作者被针头扎中,一年约有百万次扎针事故,可导致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IV。

二、针刺后被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的危害1、身体危害。

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其他途径(皮肤、黏模),约占80%。

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对针刺伤后感染的前瞻性研究进行分析后得出,1次被HIV或HCV污染的针刺伤引起的HIV、HCV感染的可能性分别为0.3%~0.5%、4%~10%,而易感人群发生1次HBV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的机会为6%~30%。

但它们通过意外接种感染的机会相对很低。

乙型肝炎病毒(HBV)则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一次随时发生的针刺伤导致乙型肝炎的几率为1/5000。

[1]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2、心理危害。

医务人员在受到针刺伤后承受着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和心理压力,有时还会带来工作行为的改变,尤其是在被带HIV的针头刺伤。

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一、原因分析1.人力资源不足我国临床一线护士存在严重缺编现象。

输液室、病房护士日夜不停的工作, 常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从而引起注意力不集中, 这种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常常使她们感到精力不足、头昏眼花、腰背酸痛, 而多数人在超负荷状态下应激反应能力往往较差, 因而容易发生针刺伤。

据调查的结果分析, 针刺伤多发生在工作繁忙的时候, 如上午输液高峰时和中午护士值班人少时, 因这时期或因病人较多, 或因护士人手少, 而此时又是部分病人已输完液体需要拔针的时间, 护士往往拔完一个病人的针后不能及时处理销毁输液器而又要给另一个病人拔针, 造成最后集中处理这些病人用过的输液器时被刺伤。

2. 护理人员某些操作不规范护士在工作中粗心大意, 未严格遵守程序、技术不熟练是导致针刺伤发生的因素之一。

42%的针刺伤是在心情急躁或紧张时发生的, 74%的针刺伤是在工作紧急或繁忙时发生。

有不少刺伤是护士给病人拔完针后, 因为又要急着为另一位病人拔针, 就把拔出的输液器的针头插进输液管中, 在插针头的过程中, 就极易被针头刺伤另一个用来固定输液管的手上。

还有一定比例的刺伤是在回套针头的针帽时发生的。

这些都是护理人员本身违反操作规范而致刺伤的。

另外, 徒手分离针头与注射器, 用过的针头暴露于周围环境中等, 也是造成针刺伤的常见原因。

因此, 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卫生部门关于一次性物品处理的要求, 是避免针刺伤的重要措施之一。

3. 防护意识淡薄首先是临床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漠, 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时不认真学习, 比如护理部要求在临床工作中尽量不进行针头复帽的操作, 必需时要“单手复帽”操作。

但在对针刺伤的护士询问中, 还有护士不知道“单手复帽”是怎么操作的。

再次护士学校教育中缺乏职业防护课程, 临床护士的防护教育也未受到重视, 护士从业后缓慢形成的职业防护意识模糊, 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 而防护意识的淡漠又导致其防护行为不到位, 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增大。

针刺伤原因及整改措施分析

针刺伤原因及整改措施分析

《针刺伤原因及整改措施分析》针刺伤是医疗卫生领域中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职业危害事件,它不仅给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威胁,也可能引发一系列潜在的感染风险,对医疗安全和质量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深入分析针刺伤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是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维护医疗工作正常秩序的重要任务。

一、针刺伤的原因(一)职业防护意识淡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往往存在对职业防护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

部分医务人员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未能充分意识到针刺伤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操作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防护规范,如在进行静脉穿刺、注射、采血等操作时未正确使用防护用具,如手套、护目镜等,或者在处理使用过的锐器时不注意安全,随意丢弃或处理不当。

(二)工作环境因素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环境也对针刺伤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工作场所布局不合理,锐器盒放置位置不便于医务人员使用,导致医务人员在丢弃锐器时容易发生意外刺伤;工作区域拥挤、繁忙,医务人员操作空间受限,增加了发生针刺伤的风险;医疗废物处理不规范,未能及时、有效地清理和转运医疗废物,也为针刺伤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三)操作技能不熟练医务人员的操作技能不熟练也是导致针刺伤的一个重要原因。

特别是新入职的医务人员或在某些特殊操作中,如进行深静脉置管、手术器械传递等,如果操作不规范、不熟练,容易造成误伤自己或他人的情况。

长时间连续工作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因素也会影响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增加针刺伤的发生几率。

(四)医疗器具因素医疗器具本身的质量问题也可能引发针刺伤。

注射器、针头的锐利度不合格,容易在使用过程中刺伤医务人员;一次性医疗用品包装破损、过期等,也可能导致医务人员在使用时受到意外伤害。

(五)管理制度不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也是导致针刺伤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缺乏完善的职业防护培训制度,医务人员未能及时接受相关的培训,无法掌握正确的防护知识和技能;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行为未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导致一些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对针刺伤事件的报告和处理制度不健全,使得针刺伤的发生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统计和分析,无法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

医务人员针刺伤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针刺伤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预防和减少针刺伤的发生,提高医务人员对针刺伤的认识和处理能力,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医务人员及从事医疗相关工作的其他工作人员。

三、针刺伤的定义针刺伤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等工作中,被尖锐物体如针、刀、剪等刺伤皮肤或粘膜,导致血液或体液进入伤口的情况。

四、预防措施1.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针刺伤预防和处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其防护意识。

2. 完善防护设施: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防护服等。

3. 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医务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针刺伤。

4. 使用一次性针具:尽量使用一次性针具,减少重复使用针具导致的针刺伤。

5. 安全处理锐器:使用后的锐器应立即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避免二次伤害。

五、针刺伤处理流程1. 发生针刺伤后,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清洗伤口,挤出伤口局部的血液。

2. 向上级领导报告,填写《职业暴露上报表》。

3. 根据伤口暴露情况,进行暴露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基础水平检查。

4. 如有需要,尽快进行HIV、HBV等基础水平检查。

5. 根据暴露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等。

六、责任追究1.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针刺伤,应及时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

2. 因医务人员违反操作规程、不使用防护用品等原因导致针刺伤,应追究相关责任。

3. 对因针刺伤导致感染或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七、监督与检查1. 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针刺伤预防和处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针刺伤预防和处理措施落实到位。

八、附则本制度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如有未尽事宜,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和修改。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指护士在工作中不慎被针头等锐器尖端刺伤,可能导致传染病的交叉感染。

在医疗领域中,护士针刺伤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

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不当操作在伊始之初,操作时未准备好所需的工具,在取针头、拆包、重用锐器或尖端工具等方面存在不规范操作,或致使针刺伤的几率增加。

二、匆忙操作工作中匆忙操作,或不能准确地控制动作,从而发生不良后果。

对于一些时限特别紧的疾病进程,快速响应的思维和现场应变是必不可少的。

三、官方规定官方规定和标准操作要求直接影响针刺伤的发生。

通常熟悉有关规定、标准操作和要求可将不合适的操作行为最小化,有助于减少针刺伤的率。

干预方案:一、规范操作在储存、取用和处理物品以及患者接待等过程中,认真规范操作,上重医,做好前期准备,减少不必要的操作风险。

二、人员教育对诊疗全程中地医护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引导他们对救治全程中各环节的风险获取正确的思维方法,隔段时间做一次备案,开展职业培训。

三、安全防护将医护人员的个人安全和健康作为保障人员有足够的生命安全感的必要条件,如必要可以在医护人员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并做好防护设施的整改工作。

四、官方监管加强官方监管和建设,构建起一整套健康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职业卫生等方面监管措施,实现疾病和疾病预防之间的空间便利。

五、罚则严格对不遵守规范操作及操作要求的医护人员,应该强制进行有力约束,否则就会导致职业伤害和危害,并对医护人员进行罚款或撤职等严惩。

总之,这些方法只是针对护士针刺伤的一些方案,但是只有在吸收这些重医、职业教育、安全防护和合理约束等方面措施,才会减少护士针刺伤的率和积极推进疾病预防和防范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意外针刺伤是医护人员的常见职业伤害之一,也是患者和医务人员双方都极力避免的情况。

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首先,原因分析。

意外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 医疗器材使用不当。

这是导致针刺伤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医疗器材使用不当包括无菌操作不规范、使用失灵的设备等。

2. 不安全的操作环境。

医护人员很容易在手术室、急诊室等一些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操作不当,从而导致意外针刺伤。

3. 护士和医生的个人行为不当。

比如,护士和医生可能会在操作过程中赶时间,从而把重心放在速度上,导致注意力分散,意外针刺造成。

然后,预防措施的具体执行。

1. 加强对医疗器材使用操作流程的规范。

护理人员应该学习和掌握良好的医疗器材使用方法,以确保其公共卫生标准的遵循。

2. 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护理人员必须始终记住健康和安全是在工作中合理地避免意外针刺伤的一个重要前提。

所以,在操作中,护理人员不仅要穿戴保护设备,也要时刻关注自身的行为规范。

3. 建立完善的操作流程和工作规范。

为进一步避免护理人员因个人行为因素导致意外针刺伤的情况,医院应该建立健全的操作流程和工作规范,明确工作内容和操作规范,增强护理人员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

4. 进行意识宣传培训。

精心的意识宣传培训对于护理人员之间节省一些安全问题非常重要。

医疗机构可以在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进行宣传培训,详细介绍日常手卫生操作规范、消毒检查和个人防护设备操作方法等,以便增强其操作规范和标准意识。

总之,避免意外针刺伤需要医务工作者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从操作方法、个人行为到操作流程和工作规范,都应该进行详细的安全规范宣传和实施。

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将意外针刺伤降到最低,确保医生、护士和患者的安全。

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一、原因分析1、人力资源不足我国临床一线护士存在严重缺编现象。

输液室、病房护士日夜不停的工作,常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从而引起注意力不集中,这种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常常使她们感到精力不足、头昏眼花、腰背酸痛,而多数人在超负荷状态下应激反应能力往往较差,因而容易发生针刺伤。

据调查的结果分析,针刺伤多发生在工作繁忙的时候,如上午输液高峰时和中午护士值班人少时,因这时期或因病人较多,或因护士人手少,而此时又是部分病人已输完液体需要拔针的时间,护士往往拔完一个病人的针后不能及时处理销毁输液器而又要给另一个病人拔针,造成最后集中处理这些病人用过的输液器时被刺伤。

2、护理人员某些操作不规范护士在工作中粗心大意,未严格遵守程序、技术不熟练是导致针刺伤发生的因素之一。

42%的针刺伤是在心情急躁或紧张时发生的,74%的针刺伤是在工作紧急或繁忙时发生。

有不少刺伤是护士给病人拔完针后,因为又要急着为另一位病人拔针,就把拔出的输液器的针头插进输液管中,在插针头的过程中,就极易被针头刺伤另一个用来固定输液管的手上。

还有一定比例的刺伤是在回套针头的针帽时发生的。

这些都是护理人员本身违反操作规范而致刺伤的。

另外,徒手分离针头与注射器,用过的针头暴露于周围环境中等,也是造成针刺伤的常见原因。

因此,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卫生部门关于一次性物品处理的要求,是避免针刺伤的重要措施之一。

3、防护意识淡薄首先是临床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漠,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时不认真学习,比如护理部要求在临床工作中尽量不进行针头复帽的操作,必需时要“单手复帽”操作。

但在对针刺伤的护士询问中,还有护士不知道“单手复帽”是怎么操作的。

再次护士学校教育中缺乏职业防护课程,临床护士的防护教育也未受到重视,护士从业后缓慢形成的职业防护意识模糊,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而防护意识的淡漠又导致其防护行为不到位,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增大。

4、护理对象不合作护理对象的不合作是导致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之一。

医护人员针刺伤原因及防范措施论文

医护人员针刺伤原因及防范措施论文

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摘要】针刺伤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职业损伤。

血液性传染疾病职业暴露针刺伤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及工作质量。

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医师、护士、废物回收人员等)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1]。

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刺伤、擦伤等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2]。

因此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十分重要,我院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将针刺伤对医院人员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

【关键词】医护人员;针刺伤;原因;防范措施【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854-02针刺伤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3]。

自1981年mccormick等首次报道了针刺伤对医务人员的危害以来,国际上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研究,其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4]。

特别我国是乙肝高发国,总感染率达61%左右[5];丙肝自90年代以来感染率也呈上升趋势;而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6]。

因此,加强护士职业防护,是护理人员更安全地执业具有重要意义。

1 针刺伤的原因1.1人为因素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可能因为工作繁忙,疏忽或对医疗废物分类不清等原因,将损伤性废物如针头、玻片、刀片、安瓿等利器未置入利器盒,混入其他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回收专职人员在回收、运送及交接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皮肤刺伤、擦伤而感染。

医疗废物是一种特殊的危险废物,护士作为医疗废物的分类、保管、收集者,在源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印度1998年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由于收集储存不当,造成伤害达12%[7]。

1.2不良工作习惯有的医务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采用危险性的工作行为,如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掰安瓿时不用纱布包裹;将经常使用的刀片、剪刀、玻璃碎屑随意丢放等,造成伤害。

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1-0666-02针刺伤是临床护理人员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

由于频繁接触患者,且要完成采血,输液治疗工作,一种累及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现意外伤害,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的最危险传播途径之一。

一针刺伤的原因1、人为因素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可能因为工作繁忙,疏忽或对医疗废物分类不清等原因,将损伤废物如针头、玻片、刀片、安瓿等利器未入锐器盒,混入其他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回收专职人员在回收、转运及交接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皮肤刺伤、擦伤而感染。

护士作为医疗废物的分类、保管、收集者,在源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不良的工作习惯有的医护人员违规操作规程,采用危险的工作行为,如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瓣安瓿时不用纱布包裹,将经常使用的刀片、剪刀、玻璃碎屑随意丢放等,造成伤害。

3、防范意识薄弱由于锐器伤的认识不足,防范意识浅薄,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粗心大意,极易发生锐器伤损伤,发生锐器伤损伤后又不报告,甚至对伤口不做任何处理,极易发生血源性医院感染。

4、缺乏专业的培训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及锐器伤后处理知识,是导致护理人员受伤受感染的重要原因。

二有效的预防可将针刺伤对医务人员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宣传:主要通过普及标准预防知识来改变导致锐器伤的危险行为。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包括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措施、医疗医疗器械的处理、锐器伤的处理措施、医院感染知识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规范化的操作程序等。

医院对工作中有可能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对年轻的医务人员,要把职业防护教育作为岗前的一项特殊培训,以加强对针刺伤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使他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2、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我国针刺伤的防护用品相对较少,而防护用品对减少职业暴露有着重要作用。

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护措施摘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刺伤屡有发生,特别是急诊科,因为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患者、处理突发事件、接触注射器、输液针头、剪刀、缝合针等锐利器械以及血液的高发科室,同时也是多数细菌的聚集地,属于高风险科室[1],因此急诊科的护士极易发生针刺伤。

关键词:针刺伤;防护;体会1 针刺伤的原因1.1防范意识薄弱:现阶段,多数护理工作都将预防患者院内感染作为重点,而忽略了对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教育的重视,特别是忽略了对针刺伤的危害性及相应防护措施教育的重视。

由于对锐器伤的认识不足,防范意识浅薄,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粗心大意,极易发生锐器损伤,发生锐器损伤后又不报告,甚至对伤口不作任何处理,极易发生血源性医院感染。

据刘迎春等人研究发现发生针刺伤感染 HIV的可能性为 0.2%~0.4%,而感染 HBV的可能性则高达 19%~40%[2]。

1.2防护措施不及时、规范:由于急诊患者病情紧急,分秒必争,护士处于高度紧张忙碌中,精神主要集中在患者的抢救上,来不及使用防护措施。

患者就诊时时间匆忙,护士不能及时使用防护措施。

抢救患者时使用手套操作不方便,护士不习惯使用防护手套。

另外科室考虑耗材的节约,锐器盒使用超过3/4。

护理人员给患者进行穿刺时为了节约手套,徒手进行操作,操作时光线有时不明亮。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针刺伤的发生率。

1.3不正确的操作习惯:护理人员的进行操作时的习惯也是发生针刺伤一个重要因素。

其中对使用过的针头回套针帽是引发针刺伤的一项常见原因。

特别是在工作量较大时,仓促的进行针帽回套更易导致针刺伤发生。

另外输液结束,穿刺针未及时规范处理;徒手处理安瓿和缝合器械等。

1.4工作量强度大:随着人口的老年化及交通工具的现代化,急诊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另外人们对护理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家医院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模式。

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除打针、抢救外,还要耐心的回答患者的提出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血液性传染疾病职业暴露针刺伤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及工作质量。

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医师、护士、废物回收人员等)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1]。

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刺伤、擦伤等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

因此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十分重要,我院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将针刺伤对医院人员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

一、针刺伤的原因
1、人为因素: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可能因为工作繁忙,疏忽或对医疗废物分类不清等原因,将损伤性废物如针头、玻片、刀片、安瓿等利器未置入利器盒,混入其他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回收专职人员在回收、运送及交接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皮肤刺伤、擦伤而感染。

医疗废物是一种特殊的危险废物,护士作为医疗废物的分类、保管、收集者,在源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不良工作习惯:有的医务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采用危险性的工作行为,如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掰安瓿时不用纱布包裹;将经常使用的刀片、剪刀、玻璃碎屑随意丢放等,造成伤害。

3、范意识薄弱:由于对锐器伤的认识不足,防范意识浅薄,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粗心大意,极易发生锐器损伤,发生锐器损伤后又不报告,甚至对伤口不作任何处理,极易发生血源性医院感染。

4、缺乏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及锐器伤后处理知识,是导致护理人员受伤受感染的重要原因。

二、防范措施
1、加强培训与指导:院领导、院感染科和护理部等应高度重视职业暴露危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包括《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措施、医疗器械的处理、锐器伤的处理措施、医院感染知识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规范化的操作程序等,特别是对年轻护士,要把职业防护教育作为岗前的一项特殊培训,以加强对针刺伤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另外,对工作中有可能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也要进行培训。

自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改变危险的工作行为。

2、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提供良好的通风条件,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合理配置人员,以免忙中出错。

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如改善手卫生的非接触式水龙头设施;为工作人员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品,工作服、帽子、口罩、不易穿透的橡胶手套等。

有条件医院还可提供用于防针刺伤的产品。

如无针头产品、可收缩针头的注射器、锐器收集器、外科医生使用的顶针等。

与国外相比,我国刺针伤的防护用品相对较少,而防护用品对减少职业暴露有着重要作用。

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这表明操作时戴手套十分重要。

3、及时处理利器伤:当发生针刺伤时立刻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反复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伤口用75%酒精或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

对针刺伤口进行HBV、HCV、HIV等到流行病学调查,
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或采取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

由院感科进行现场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给予指导和帮助,可疑HIV感染时及时与当地CDC取得联系。

4、建立针刺伤报告制度:医院处理针刺伤的报告系统和制度,制订针刺伤的应急预案,以便医护人员在发生针刺意外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制定使用锐器时安全操作规程。

5、针刺伤后心理预防对策:大部分医务人员对血液传播性疾病针刺伤的职业暴露存在惧怕被传染而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心理承受能力不足。

医院应定期开展关于针刺伤知识教育讲座及心理培训等活动,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对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查结果阴性者免费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提高医务人员对针刺伤的正确认识及心理承受能力,减少针刺伤发生的概率,保护医务人员。

对有明显心理焦虑者的心理干预,对掩蔽性的心理焦虑者应给予心理支持,解释针刺伤的情况,使当事者理解目前的境遇,减轻心理反应。

以及管理者对受伤者的支持,争取国家立法来保证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者的健康权,以减轻针刺伤后的负性心理反应。

对于中重度焦虑的医务人员,要循环给予心理干预和焦虑量表评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