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音乐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音乐元素

环城二小陈熠琳

如今,“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已逐步被“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模式所替代。然而我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在所谓的“新型课堂”中,一些课堂呈现出的仍旧是“听说读写”一贯到底。我们不可以否认“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这就好比是厨师做菜,最重要的是得有鸡、鸭、鱼、肉之类的主料。然而,要想做出色香味俱全的好菜,还得依靠油盐酱醋姜葱蒜等调味品,同理,要想真正构建生动活泼、朝气蓬勃、学生乐此不疲的课堂模式,还得广泛辅以形式各样的教学手段。

此外,由于旧有的课程设置、学科教学专业化等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特别是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在教学上颇有“老死不相往来”和“隔行如隔山”的味道。新课标强调:“课程的综合化不仅要求课程内容的综合,更为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的综合。”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它所独具的艺术魅力,有着强烈的感染力。科学研究表明,健康的音乐可以舒缓人的心情,放松紧张情绪,调节忧郁、繁闷,使人变得平静、安详;也能振作人的精神,提神醒脑,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那么,何不试试用音乐来辅助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呢?

今天我主要就语文朗读教学中音乐元素的运用进行探究。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而朗读将书面语言转化成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轻重缓急的口头语言,再造了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传导了浓烈的感情因素,读者在朗读中将自已

的情感尽可能地与作品的情感融为一体。这样,文章思路、情感、意境才会自然浸润到读者内心深处,激起共鸣,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引起学生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我常借助齐读、领读、分角色读、录音朗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音韵美,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为语文的教学及学生语感的培养奠定基础。

音乐作为渲染情境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与语文也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的载体。如果选择与课文内容、感情相通的时代之音,把音乐和语言沟通起来,根据音乐的语音、旋律、节奏,通过教师的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想,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产生通感,就能在他们脑海中浮现生动的课文画面,并与作者在课文中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在审美追求中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陶治性情,升华思想,加深印象,在美文和音乐的旋律中得到美的熏陶。

配乐朗读较之于其他艺术更能沟通人的艺术感觉,使人的艺术素养、品位得到更有效提高。它使人在音乐的感染下,对文章意境和朗诵魅力的感受更直接、更真切,仿佛身临其境,心驰神往;从审美效果看,配乐朗诵好像把作家的情思、诵者的感受如画面一样呈现于眼前,淌入人们心田,使诗文与音乐在相互激发、生成的现场感中弥散出超强的感染力、穿透力,通过诵者的声音,把诗文送入听者的耳朵,从而把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感受全融进美好意境中,使无情者有情,麻木者动容,敏感者遐思万千而沉醉其中。我曾尝试将音乐元素运用到朗读教学中,在执教《七律·长征》时,音乐元素就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路上所做,全文围绕“难”“只等闲”张开教学,突出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由于学生距离那个历史时代已久,对于这种特殊历史时期下所体现的真挚情感很难真正深入地去体会。在朗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由内而外的抒发情感,这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善用音乐资源,采取了这样几个步骤突破难点:

(一)在电影视频《长征》中导入课文,在促人奋进的音乐中配合

电影画面,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顺水推舟地初读课文。

(二)在悠远绵长的《天空之城(吟唱版)》的音乐声中欣赏图片,听有关长征故事的介绍,了解时代背景,积淀情感。指导朗读第一句诗。

(三)播放名家配乐朗读的录音,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四)在激烈的战斗音乐中,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断,积蓄情感,升华情感。在情感中区分“暖”“寒”两种思想感情,为情感朗读服务。

(五)指导朗读技巧,同学们配乐朗读,再激昂的《长征》(合唱版)中,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据此,我想进一步探究语文朗读教学中音乐元素的运用。

一、运用音乐营造朗读学习氛围

音乐是什么?它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使其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蕴涵着、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情的因素。所以,我们可以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为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感情基调及有感情的朗读打下基础。如,学习《月光曲》时用一曲清幽的《月光曲》导入。适当的运用优美的音乐歌曲自身的艺术境界和魅力,对语文课教学,尤其是对学生领悟作者蕴含于文字间的思想情感,能起到口头语言单独表达难以媲美的效果。

二、筛选音乐的原则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要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旋律和感情。应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内容相配。如,朱自清的《春》,表达的是对春天的喜悦和希望之情,可选用选舒缓优美渐欢快的《苏堤春晓》或《柳色新》,这两首曲子都是极美的;而《秋思》交织文中的是哀愁伤感与不尽的思念,可播放二胡曲

《豫北叙事曲》配合缓慢的朗读节奏、充分的停顿;而讲授《珍珠鸟》,制作“春暖花开,百鸟争鸣”的画面及配上班德瑞的《依卡路斯的羽翼》,读时抒情缓慢,就可把人与小鸟之间的“依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收到相当成功的效果;读《忆江南》可配古筝曲《渔舟唱晚》。

2、不同文体宜选用不同乐器演奏曲。如果是古代诗歌,一般选择中国古典乐器演奏的曲子。如《乡村四月》选用陈蔚旻的古筝独奏《出水莲》,再出示一幅恬静安详的乡村景色图,朗读课文气氛会烘托得极好;《长相思》选取旋律激昂、慷慨,具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广陵散》;《渔歌子》适用充实丰满的筝独奏曲《蕉窗夜雨》等。现、当代诗文选择西洋乐器演奏的曲子一般会取得较好效果,如《秋天的雨》朗读配以舒缓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尽可以将其中“秋色”、“秋形”、“秋声”、“秋味”、“秋姿”、“秋韵”展现出来。当然,不是所有课文的配乐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有些曲子是亦古亦今的,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既能为古诗的朗读配乐又能为现代文的朗读配乐。而《春江花月夜》配舒缓优美的文章也算得上“百搭”了。文章与音乐的选择如果能做到珠联璧合,锦瑟合鸣,相信乐韵和文心一定能相得益彰。

三、运用音乐元素的朗读方式

1、教师配乐范读。这种方式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情感,又便于学生模仿学习。一般放在上课开始或结尾环节。

2、学生配乐齐读。这种方式适用于朗读气势磅礴,壮阔豪迈的课文,加上雄伟奔放音乐的配合,能调动在场每个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

3、分角色读。它可让学生有一种极强的角色感、表演欲及竞赛心理。如果选用了适当的音乐配合朗读,能更方便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4、配乐朗读。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情景交融,境与情合,人景合一的完美境界,可事先剪三段民乐(一为《二泉映月》、一为《春江花月夜》、一为《梁祝》)作为披文入情的触发点。在概括完文段的景物特点后,用录音机播放,要求同学们用心去听,把握音乐旋律的感情基调,自选一段作为课文配乐朗读的音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