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美货币政策的异同

合集下载

中美货币政策对比

中美货币政策对比

中美货币政策对比本文将对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探讨两国政策的异同,以及其对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通过比较中美货币政策的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两国在货币政策方面的优势和挑战。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在开始比较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背景和目标。

中国的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执行,其目标是维护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调控金融风险。

美国的货币政策由美联储(Federal Reserve)负责制定和执行,其目标是实现最大就业、稳定物价和维持金融稳定。

第二部分:货币政策工具中美两国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存在差异。

中国通常采用信贷政策、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等工具来调节流动性,并借助资本管制来控制外汇市场。

美国则主要通过利率调控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特别是通过改变短期利率来影响长期利率和市场情绪。

第三部分:利率政策在利率政策方面,中美两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利率政策相对较为稳定,主要参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以及国内外汇市场的需求。

美国的利率政策更加弹性,美联储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来影响市场,以实现经济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平衡。

第四部分:经济调控目标中美两国在经济调控目标上也存在一些不同。

中国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增长稳定和金融风险防控,同时也关注就业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美国的货币政策则更加强调稳定物价和实现最大就业,尤其关注通胀和失业率等经济指标。

第五部分:政策挑战和风险无论是中美货币政策都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风险。

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债务问题、房地产泡沫和金融不稳定等。

美国则面临利率政策调控的压力以及新兴市场的回应。

此外,两国都要应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外的人民币和美元汇率波动。

结论:中美货币政策在目标、工具和调控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更注重控制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而美国则更加关注稳定物价和实现最大就业。

另外,中美两国面临的政策挑战和风险也各有不同。

货币政策对比

货币政策对比

货币政策对比货币政策是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之一,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因素来影响经济发展和稳定。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政策存在差异,本文将重点对比美国、中国和欧洲联盟三者的货币政策,并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美国的货币政策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领导者,其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简称美联储)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美联储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和购买国债等方式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近年来,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宽松政策,包括降低利率、实施量化宽松等,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

二、中国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中国的货币政策以稳健为主导,注重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手段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近年来,中国的货币政策相对谨慎,既要防止通货膨胀风险,又要防范金融风险。

三、欧洲联盟的货币政策欧洲央行是欧洲联盟成员国的共同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执行欧元区的货币政策。

欧洲央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欧洲央行注重维护价格稳定,其目标是将通胀率维持在2%左右。

近年来,欧洲央行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比如负利率和资产购买计划,以应对欧元区的经济衰退和低通胀风险。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政策在目标、工具和实施方式上存在差异,但都致力于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在实施货币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就业形势和金融风险等多个因素。

此外,货币政策的调整也需要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

总结起来,货币政策对比的主要内容包括各国的中央银行机构、目标设定、工具选择和实施方式。

了解和比较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各国经济和货币政策的特点,并为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政策协调提供参考。

美国和中国的货币政策对比分析

美国和中国的货币政策对比分析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和中国的货币政策对比分析2007年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和冲击。

中美两国各自根据国情及危机产生的根源的不同分别采取了及时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现从两国货币政策实施的具体操作措施、实施的时间、目标、政策工具和力度、实施效果、经济恢复情况及目前仍存在的经济问题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美中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操作(一)美联储货币政策1.利率政策。

次贷危机爆发初期,美国出现严重的信贷紧缩现象。

为了放松信贷环境,释放流动性,2007年9月18日到2008年5月,美联储连续7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5.25%降至2%;雷曼兄弟破产以后,联邦基金利率从2%下调至1.5%;在危机开始波及全球致使全球经济有了明显衰退时,美联储又一次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1%,至2008年12月16日,联邦基金利率已降至0-0.25%的低位,与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利率最低水平持平。

2.再贴现政策。

利用贴现窗口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是美联储缓解货币市场信贷紧缩的另一举措。

美联储向存款性机构提供的贴现贷款有三种方式:一级贷款、二级贷款和季节性贷款。

其中,一级贷款最为重要,只提供给健康的存款性机构。

在金融危机之前,一级贷款利率是联邦基金利率加100个基点。

金融危机爆发后,2007年8月17日,美联储决定下调贴现率0.5个百分点,从6.25%降至5.75%,并将贴现期限由通常的隔夜暂时延长到30天,还可以根据需要展期。

至2008年8月30日已经先后十余次降低贴现率,贴现贷款余额大幅上升,为银行业提供了大量流动性支持。

2008年3月16日,把一级贷款利率和联邦基金利率之间的利差降至25个基点,并将最长期限由过去的30天延长至90天。

2008年年底再贴现率降至0.5%的水平。

3.创新货币政策工具。

通过一系列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之后,暂时性缓解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紧张,但是进入2007年底以来,陆续披露的主要金融机构的损失超过人们的预期,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下降,利率政策效应并不非常明显,随着危机的展开和恶化,美联储将应急贷款范围从存款机构拓展到投行,在2007年12月之后,为了弥补再贴现窗口的不足,缓解短期借贷市场的压力。

次贷危机背景下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比较

次贷危机背景下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比较

次贷危机背景下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比较
次贷危机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中国和美国的货币政策有以下比较:
1. 利率政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采取零利率政策,降低短期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和消费。

中国央行也采取降息政策,但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将利率降至零。

相反,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的几年中,中国央行提高了利率以抑制通胀。

2. 货币供应:美国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大量印钞,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经济。

相比之下,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相对保守,更加注重保持货币稳定。

3. 汇率政策:在次贷危机期间,美元贬值,而人民币保持相对稳定。

中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保持人民币的相对稳定,包括加强货币政策协调,控制外汇储备增长速度等。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和美国的货币政策在次贷危机期间都采取了刺激经济的措施,但两国的政策重点和手段还是有所不同。

中国央行更加注重货币稳定和控制通胀,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更加重视刺激经济和增加货币供应。

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工具差异

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工具差异
3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差异
中国与美国在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上差异明显,美国已建立起了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而中国未建立。一国货币政策工具不同偏好的选择往往反映了一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一般而言,金融市场发展程度高的国家会选择更具市场化的工具;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低的国家会采用行政干预较浓、力度较大的工具。在美国,完备的金融体系具有发达的市场传导机制,成熟的市场机制可以自主发挥效应使得利率机制能够对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做出正确判断,从而对就业、产出和物价水平产生更加直接稳定的影响,这也是美联储选择将利率政策作为调控经济的主要原因。利率是美国市场体系中的内生经济变量,而利率在中国只是外生变量。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备,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的行政干预色彩较强,市场机制的主导调节作用受限。完备的金融市场可以为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良好的货币制度环境会进一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机制的形成,从而为我国利率政策发挥效应提供条件。但是市场中的行政色彩往往会破坏货币政策意向的信号,使得市场无法自主调节最终无法实现标设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中介目标设定的不同、单一目标与多目标的差异。1993年7月后美联储以“泰勒规则”为指导设定实际利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引。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但是三个变量中货币供应量是主要的中介目标。199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贷散规模转向货币供应量,并于1996年正式将M1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同时以MO、M2作为辅助参考,现在关注的是M2。再者,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上,早在1977年《联邦储备系统改革法》中,美国就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货币政策的目标,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三个目标。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逐渐将多重的货币政策
1利率市场化的差异

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与趋向研究

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与趋向研究

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与趋向研究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货币供应量、货币流通速度以及货币价值等因素。

中西方的货币政策存在着一定的异同,并且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各国货币政策也正在发生一些新的趋向。

中西方货币政策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目标上的差异。

西方国家主要追求稳定的通货膨胀目标,例如美国的通货膨胀目标为2%,欧洲央行的目标也是2%左右。

而中国的货币政策则更加注重经济增长和就业。

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和保持就业的稳定。

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于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需求更为迫切。

中西方货币政策的异同还体现在操作方式和工具上的不同。

西方国家通常通过调整利率和量化宽松等方式来实施货币政策。

而中国则更加注重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

结构性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定向降准、差别定向信贷政策等。

这种方式可以更加精确地指导资源配置,帮助优化经济结构。

中西方货币政策的异同还体现在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上的差异。

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相对较为灵活,可以快速响应经济形势的变化。

而中国的货币政策相对更加稳定和谨慎,更多是长期性的。

这是由于中国经济规模较大,一些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因此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中西方货币政策的趋向研究主要是针对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新变化。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新兴科技的发展,中西方货币政策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化。

近年来数字货币的兴起,使得一些国家开始研究和探索数字货币的发行和使用。

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和贸易摩擦的增加,也使得各国货币政策更加关注全球经济情况。

中西方货币政策的异同主要是在宏观调控目标、操作方式和工具、灵活性等方面的差异。

未来,中西方货币政策将继续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和新的挑战,进行调整和优化。

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经济的风险和挑战。

当前中美货币政策的异同

当前中美货币政策的异同

当前中美货币政策的异同
当前中美的货币政策存在一些异同:
1. 目标差异: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的目标存在差异。

中国的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保持人民币的稳定,防止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而美国的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的物价水平。

2. 工具差异:中美两国在货币政策中所使用的工具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央行主要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汇率等工具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经济运行。

而美联储主要使用利率工具,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和政府债券收益率来影响货币供应和经济活动。

3. 策略差异:在货币政策上,中国更加注重稳定和控制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管理较为重视,避免大幅度的波动。

相比之下,美国更加注重市场的自由调节和价格的发现功能,对美元汇率的干预较少。

4. 宏观环境差异:中美两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同,因此货币政策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较大,国内资本市场相对不发达,对货币政策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货币政策可能会受到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

中美货币政策的异同主要体现在目标、工具、策略和宏观环境
等方面。

虽然存在差异,但两国都致力于维护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与趋向研究

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与趋向研究

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与趋向研究
在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各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至关重要。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和趋向愈发明显。

首先,中西方在货币政策的目标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主要的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以防止通货膨胀和通缩对经济的影响,同时,西方国家通常也追求全员就业的目标。

而中国的货币政策则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稳定,以及保持国内居民基本生活水平的提高。

此外,在引领通胀方面,西方通常采用市场导向的监管政策,而中国则更注重政策导向的监管。

其次,在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上,中西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调整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步骤,以及数量宽松等计划,而中国货币政策则更加注重官方指导的条件和贷款等政策的领域性。

而东西方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则更多地受制于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决定。

最后,在货币政策的趋向上,中西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货币政策趋向于进一步创造市场机会,减少财政赤字的规模,提高生产率和促进就业等,而中国趋向于维稳经济增长,加强监管,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等。

简而言之,中西方的货币政策在目标、工具和趋向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和经济的发展,中西方的货币政策趋向已经开始逐渐趋于一致化。

而中国也将逐渐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环境,进一步改善货币政策的体系,提高制度性完善性和透明度,实现货币政策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美国与中国的货币政策差异及其影响

美国与中国的货币政策差异及其影响

美国与中国的货币政策差异及其影响近年来,美国和中国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关系和货币政策差异逐渐加剧,这直接影响着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

这篇文章将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探讨美国和中国的差异及其影响。

一、美国和中国的货币政策差异1. 美国的货币政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System)是美国的中央银行,主要职责是维持货币政策稳定,促进全国经济发展和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通过利率政策来控制货币的发行量,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市场流动性,从而实现通货膨胀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2. 中国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制定权和监管职责。

中国的货币政策以“稳健中性”的基调为主,主要是以稳定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同时也致力于积极调节汇率和促进金融稳定等方面工作。

二、美国与中国货币政策差异引发的问题1. 汇率问题由于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两国对货币政策的需求也不同。

美国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其货币政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全球经济。

而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大国,由于中国的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汇率的波动将影响其出口的竞争力。

美国的强势货币政策通常会带来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这对于中国的出口企业是不利的。

2. 通货膨胀问题由于美国对货币政策的不断宽松,美元的流动性越来越高,这就增加了全球通货膨胀的风险。

此外,由于美国大量印钞和宽松货币政策,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更高。

而中国则因为严格管控货币流通量,通货膨胀的压力相对较小。

因此,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危险的引爆点。

3. 贸易摩擦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和中国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

然而,由于美国的货币政策与中国的货币政策差异变大,也会随之引发一系列的贸易争端和摩擦。

例如,美国质疑中国人民币汇率低估,为其出口造成不公平竞争,同时也加强了对中国的制裁和关税。

中美货币政策工具的不同

中美货币政策工具的不同

中美货币政策工具的不同
1、公开市场操作
美联储曾推出过T0C项目短时间内拓展二级交易商,我国央行于2013年一月推出类以工具SLO。

美联储的公开市场操作分为永久性和短期性操作,在短期性方面,美联储的操作非常灵活,频率很高,基本可以实现逐日操作。

从长期操作来看,美联储还可以通过直接入场买入债券投放流动性,而这个工具对于中国央行仍然存在法律约束,使用的可能性不大。

2、存款准备金考核制度
美国存款准备金交替采用无时差准备金和时差准备金两种制度,目前使用的为时差准备金制度。

我国参考国际经验,于2015年开始修改考核办法,将准备金要求由原有的时点考核转为干均值考核,政策调整消除了存款准备金缴存的"冲时点"因素,有助于进一步缓解商业银行在年末、旬末的冲时点问题,有利于维护金融市场运行的稳定,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3、中国常备借贷便利与美国贴现窗口
人民银行推出SLF与美联储的贴现窗口作用相似,SLF的主要特点一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而公开市场操作是由央行发起的;二是SLF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三是SLF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而公开市场操作仅包括一级交易商。

我国
SLF自2013年推出以来,当年累计发行23650亿元.进入2014 年1季度后至2015年11月底,SLF没有再发行,2015年底重新启动,目前余额在20亿元。

尽管SLF在我国目前来看需求不大,但部分金融机构仍可通过开赛SLF,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季节性的流动性紧张,。

中美货币政策比较

中美货币政策比较

中美货币政策比较货币政策是各国央行为了维持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而制定和执行的一系列措施。

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中美两个经济体无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经济体之一。

因此,比较中美货币政策的异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国在经济运作上的特点和政策方向。

一、汇率目标中国的货币政策以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为目标。

人民币汇率是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央行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控制人民币的汇率波动。

政府对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有着明确的政策目标,以维护外贸竞争力和经济稳定发展。

美国的货币政策则相对更加注重内部经济的稳定和就业,没有明确定义的汇率目标。

美国的央行,即美联储,主要通过利率工具来调控货币体系,以实现通胀、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二、利率调控中国的货币政策在大部分时间里是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银行体系的资金供应,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

这是中国央行常用的工具之一,通过准备金率的调整来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进而影响到市场利率和贷款利率。

美国的货币政策则更加侧重于利率调控。

美联储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来影响市场上的基础利率水平。

通过上调或下调利率,美联储可以对经济增长、通胀和就业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金融体系监管中国的货币政策在金融体系监管方面非常注重。

中国央行通过设定各项金融规定和监管政策,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与此不同,美国的货币政策更倾向于市场化的机制和自由主义的经济原则。

美国政府相对较少直接干预金融市场,更多依靠市场自我调节和行业自律的力量。

四、经济目标中国的货币政策的经济目标主要包括维持物价稳定、实现就业增长和促进经济增长等。

中国政府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控来努力实现这些目标,以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发展。

美国的货币政策在经济目标上也与中国有相似之处,主要关注通胀和就业水平。

然而,美国央行更加注重通胀目标的实现,将稳定物价列为首要任务,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总结而言,中美货币政策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汇率目标、利率调控、金融体系监管和经济目标等方面。

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与趋向研究

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与趋向研究

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与趋向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对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中西方国家在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存在一些异同之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与趋向备受关注。

在中国,货币政策由人民银行负责制定和执行,其主要目标是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控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欧洲等国家,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如美联储、欧洲央行)负责制定和执行,其主要目标也是控制通货膨胀和维护经济稳定。

通过对比中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制定机构、政策目标和实施方式,可以发现它们在应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挑战时存在的异同之处。

通过深入研究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与趋向,可以为各国的货币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增长。

2. 正文2.1 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一、目标差异:1. 中西方货币政策的目标不尽相同。

西方国家更注重稳定通货膨胀和维持经济增长;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更倾向于追求汇率稳定和经济结构调整。

2. 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上的差异。

西方国家更倾向于采取利率调控,通过调整政策利率来影响经济运行;而中国等国家更多采取数量调控,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准备金率等来实现政策目标。

二、实施方式不同:1. 西方国家更注重市场化和透明度,在货币政策决策和执行上更加公开和规范;而中国等国家在实施货币政策时更多考虑到政府干预和控制的因素。

2. 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和及时,能够快速应对市场变化;而中国等国家的货币政策则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为稳健和谨慎。

三、政策效果不同:1.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不同。

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更加直接和明显,可以在短期内对经济产生较大影响;而中国等国家的货币政策效果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显现。

2. 改革措施不同。

西方国家更倾向于市场化改革和私有化,通过货币政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而中国等国家更多侧重于政策引导和控制,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整宏观经济环境。

中美货币政策比较

中美货币政策比较

中美货币政策比较摘要: 美国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较为成熟的货币政策操作经验, 我国仍处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的尝试阶段, 尚未形成市场化利率。

对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 分析中美货币政策效果异同及形成的原因, 对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操作和改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实证分析; 有效性; 比较借鉴货币政策简单来说大致就是三个方面,第一就是金融手段,第二就是央行的市场手段,第三是财政手段。

单就金融手段而言,最主要的就是融资,在这个层面上,中美有很多的不同。

美国的优势在于美元是世界货币,融资的平台远大于人民币,这也是美国为何在目前利率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仍可以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原因。

如果是其他国家这基本是不可能的。

1、政策目标的比较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都要追求多目标, 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金融体系稳定等,但在本轮危机中其首要目标并不相同。

中国的首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美国则是促进金融市场稳定。

1.1两国首要目标的差异是因为其金融体系的受损程度不同。

美国的很多金融机构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 普遍陷入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 有些大型金融甚至濒临倒闭或破产。

由于机构投资者在美国的金融市场中占主体地位, 因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危机不仅导致信贷急剧紧缩, 而且使整市场的稳定就成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中国的情况则不同, 首先, 中国的金融机构并没有大量发放次级贷款或购入与次贷相关证券, 在本次危机中损失有限, 没有面临普遍的流动性危机,更没有出现破产, 因此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比较稳定。

其次, 虽然2008 年中国的股票市场也出现了严重的下跌, 但主要是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及大量非流通股票解禁对投资者的信心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中国政府对股票市场的支持是通过降低印花税率、中央汇金公司增持银行股等政策恢复市场信心, 而不是货币政策。

第三,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下滑不是源于金融体系的问题, 而是由于经济增长对出口严重依赖,国际金融危机使出口大幅下挫而引起, 所以中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刺激内需来推动经济中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比较中美两国在政策的调控机制上存在着许多不同,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相似之处,即均确定了政策调控的多目标体系并且以稳定物价作为主要目标。

当前中美货币政策的异同

当前中美货币政策的异同

当前中美货币政策的异同:中国货币政策依旧宽松当前,无论是世界经济还是中国经济,都处于增长回落周期中,2010年前两个季度经济的高增速在下半年难以为继,于是乎,政府的宏观调控动作在各种影响经济走势的因素中愈发显得令人注目。

近期有两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

一个是中国央行提高了六大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且随着9月份信贷约6000亿的规模,前三季度信贷规模超出央行年初的设定值,市场普遍预期后续信贷将在一定程度放缓。

第二个是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中,以主席伯南克为首的六名成员支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国采取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几乎成为定局。

这两个央行采取的行动不禁让我们产生两个疑问:第一,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态度与我国似乎正在收紧信贷的政策态度是否背道而驰?第二,我国政府一直强调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立场是否有所改变?我们知道,如果我国央行和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步调相反,会带来一些明显的问题。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对汇率的影响。

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元有贬值压力,也就是说使人民币具有升值压力,而我国如果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无疑会使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这将带来外贸上的窘境和热钱流入国内加速。

美国当前欲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的失业率在9%左右徘徊,居高不下,这是美国政府不能忍受的;二是潜在通胀水平低于就业最大化和价格稳定时的“合意”水平,这是美联储所不能忍受的,因为美联储最近几年以通货膨胀率作为实际名义锚的趋势在逐步加强。

这就很容易理解美联储的行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降低利率提高投资水平,扩大经济总需求,以提高产出减少失业率;另一方面,扩大货币供应量以提高潜在的通胀水平,推升资产价格。

那么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否与美国相反,呈紧缩性呢?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我国目前采取的仍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甚至比美国更加宽松。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实际利率的角度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解释这个问题。

国内外货币政策研究与对比分析

国内外货币政策研究与对比分析

国内外货币政策研究与对比分析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对经济运行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分析国内外货币政策的研究和对比,探讨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和效果。

一、国内货币政策研究与对比分析在国内,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这里我们将重点分析中国的货币政策和美国的货币政策。

1. 中国货币政策中国的货币政策具有稳健和谨慎的特点。

中国人民银行主要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逆回购操作等手段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流动性。

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注重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以保持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的合理增长。

此外,中国也实施了定向调控的措施,如地区差异化货币政策和对不同行业的有针对性的调控政策。

2. 美国货币政策美国的货币政策相对更加灵活和主动。

美联储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货币政策。

美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购买和销售国债和进行逆回购等操作来实施。

近年来,美联储实施了极低利率政策和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以刺激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率。

此外,美国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对通胀的控制,并通过透明度和沟通来维护经济稳定。

二、国内外货币政策对比分析通过对国内外货币政策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观点:1. 目标和导向不同:中国货币政策主要关注稳定,追求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美国货币政策更注重实现最大就业和控制通胀的目标。

2. 工具和操作不同:中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定向调控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较少采用大规模资产购买等非常规操作;美国货币政策更倾向于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如降低利率和进行大规模资产购买等。

3. 效果和实际影响不同:中国的货币政策相对稳定,发挥了稳定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作用;美国的货币政策对于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有较大影响,但也可能引发金融泡沫和不稳定因素。

4. 中美货币政策的互动与影响: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他们的货币政策之间的互动对全球经济稳定和金融市场有着重要影响。

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与趋向研究

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与趋向研究

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与趋向研究随着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中西方不同的货币政策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议题。

本文将分析中西方货币政策的异同点以及它们目前的趋向。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与作用货币政策是国家货币当局通过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手段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经济因素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主要作用是保持货币价值的稳定、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等。

二、中西方货币政策的异同1. 汇率目标: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通常以汇率为目标。

例如,欧元区的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持欧元的稳定汇率。

而中国的货币政策则注重稳定货币的内部价值,即控制通货膨胀率。

2. 利率调控: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通常通过调节短期利率来影响经济,例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会定期公布利率决定。

而中国的货币政策则采用定向调控利率,例如向商业银行提供央行借贷便利(LPR)来降低实体经济贷款利率。

3. 跟随周期: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通常会跟随经济周期。

在经济低迷时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

而中国的货币政策则更加关注结构性问题。

例如,在经济下行时,中国央行更愿意采取结构性调控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

4. 财政政策配合: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通常会协调配合。

例如,在经济不景气时,政府会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带动经济复苏。

而中国政府则注重稳健的财政政策,尤其是在防范风险方面。

三、中西方货币政策的趋向1. 通货紧缩:近年来,西方国家的通货紧缩风险日益增加,因此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控制通货膨胀。

例如,欧洲央行会采取较为紧缩的货币政策,以应对通货膨胀。

2. 数字化货币:各国央行正在探索数字货币的发展。

例如,中国央行正在研究数字人民币的发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与其他央行也在积极探索该领域的相关技术。

3. 普遍宽松:由于COVID-19大流行的影响,各国货币政策都趋向于宽松。

例如,中国央行已经采取了多项适应疫情的货币政策措施,例如减免中小企业的贷款利息、暂停进出口银行缴纳存款准备金等。

中美货币政策分化与传导机制

中美货币政策分化与传导机制

中美货币政策分化与传导机制中美货币政策分化与传导机制近年来,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分化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

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路径有所不同,这种分化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原因,并对两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进行分析。

一、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原因1. 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分化在一定程度上与两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有关。

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其经济已经进入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因此,美国的货币政策更多地侧重于稳定物价水平、实现最大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

而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其经济仍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货币政策更多地关注稳定金融机构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2. 利益结构差异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分化还与其利益结构的差异有关。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货币政策往往是以国内经济利益为中心的。

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其货币政策更多地受到国际市场需求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因此,中美货币政策在应对国内外经济挑战的态度上也存在分化。

3. 制度差异与政策目标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分化还与其制度差异和政策目标的不同有关。

美国的货币政策由美联储负责,在确保物价稳定的同时,也需要平衡国内经济增长与就业市场的需求。

而中国的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其目标主要是稳定汇率、调控流动性和防范金融风险。

二、中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1. 中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异同(1)利率传导机制在利率传导机制方面,中美两国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利率水平都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

当货币政策收紧时,中美两国的银行体系通常会提高贷款利率,从而限制货币供应和借贷需求。

然而,由于两国的金融市场结构和制度不同,中美在利率传导机制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中国的银行体系受到国家政府的干预较多,信贷传导相对较强,而美国的金融市场较为开放,利率传导机制更加市场化。

(2)汇率传导机制在汇率传导机制方面,中美两国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与趋向研究

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与趋向研究

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与趋向研究结构性货币政策是国家为了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等目标,通过调整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和手段来实现的一种政策。

中西方在结构性货币政策上存在着许多异同,并且在趋向上也有一些不同的发展。

在目标上,中西方的结构性货币政策都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为核心目标,但重点和侧重点不完全相同。

在西方,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结构性货币政策更注重通胀目标和劳动力市场的调整,以增加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美联储)通过调整利率、购买债券等手段,以实现通胀目标和经济增长。

而中国的结构性货币政策更侧重于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主要目标。

中国央行通过定向降准、定向放贷等手段,以实现国内市场需求结构的调整和促进产业升级。

在工具上,中西方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西方国家更多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如调整利率、购买债券等,以影响市场利率、资金供应和债券收益率等金融要素,从而实现经济的调控。

而中国更多地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结合,以提供更直接的金融支持和财政补贴,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在中国,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来提供更多的流动性支持,同时国家还通过制定财政补贴政策,为一些特定产业提供支持和激励。

在趋向上,中西方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西方国家在经历金融危机后,更加重视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强调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

在欧洲,欧洲央行通过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和低利率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和缓解通缩风险。

而中国则更注重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中更加注重逆周期调节和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稳增长作用。

中西方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在目标、工具和趋向上存在一些异同。

中西方在目标上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工具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差异,而趋向上则受到国家发展阶段和经济形势的影响。

不难预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中西方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将继续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金融需求。

中美货币政策区别

中美货币政策区别

中美货币政策区别美国的政策:1、危机发生后美联储采取的常规货币政策2007年夏以来,美联储为了应对危机采取了包括降息在内的多项果断措施。

针对危机的扩散和经济的低迷,从2007年9月开始到2008年12月底,美联储连续九次降息,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5.25%下调至0.25%,共下调500个基点,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走完了所有的降息路。

利率调整政策力度之大,速度之快,十分罕见。

目前,美联储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维持在0到0.25%之间。

2、美联储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创新(1)针对交易商的工具创新。

随着危机的深入发展,2008年3月开始,回购市场的压力不断增加,回购融资量大幅下降,相应地,成本在提高。

为解决主要交易商资金紧张的形势,联储在债券借贷业务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

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PDCF)是美联储于2008年3月16日推出的一项针对一级交易商的工具创新。

2008年3月13日,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流动性严重恶化,如果无法获得其他融资来源,它将被迫在第二天破产,而因贝尔斯登不是存款性金融机构,不能申请贴现贷款。

美联储为了救助流动性严重缺乏的大交易商,阻止信贷市场流动性危机向其他市场蔓延,根据紧急授权创设了PDCF。

PDCF使一级交易商获得了与存款机构相同的进入贴现窗口的权利,一级交易商可以按存款机构同样的贴现率借款,资金数量取决于交易商的需要,而且利率是固定的,抵押物可以是各种投资级证券。

2008年9月14日PDCF抵押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三方回购市场的抵押品。

这样,政府通过PDCF改善了一级交易商的融资能力。

(2)针对货币市场的工具创新。

为了对货币市场提供支持,稳定金融市场,2008年9月19日美联储采取两项措施。

一是对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进行升级,建立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AMLF),扩大美国存款机构和银行持股公司无追索权贷款规模,为其购买高质量ABCP提供融资;二是从一级交易商手中收购由“两房”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发行的联邦机构贴现票据。

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与趋向研究

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与趋向研究

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与趋向研究货币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不同的经济形势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经济稳定至关重要。

中西方国家,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存在着一些异同和趋向。

一、异同1.目标设置差异中西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政策目标的设置。

一般而言,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维持通货膨胀率在一个基准水平,保持经济的稳定。

这一政策目标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率,防止经济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

而中国的货币政策则更加关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目标主要体现在促进经济增长、调节通货膨胀和防范金融风险方面。

这一政策目标的主要作用是推动经济发展和防范经济风险事态。

2.宏观调控重点不同中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重点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国家注重对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尤其是在激励经济增长和调节经济周期方面较为突出,政策手段较为成熟和多样化。

而中国则注重在货币政策实践中的微观调节,特别是在解决企业和市场的融资难问题上更加注重政策实际和市场适应性。

3.货币体系构建有别中西方国家在货币体系的构建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货币体系以中央银行为主导,市场参与度较高。

而中国则以政府为主导,央行起着核心作用。

在西方国家,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货币市场较完善,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则相对较低。

4.货币政策运作机制不同中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运作机制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国家,货币政策常使用利率作为重要手段进行操作,并且在运作过程中较为注重市场参与度。

而在中国,货币政策往往更多的采用直接方式干预经济发展,政策效果也主要在企业和市场中体现。

二、趋向1.加强透明度透明度是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一个关键内容,有利于提高政策的可预测性和市场反应能力。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强调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政策制定和实施决策的公开程度越来越高。

新兴市场国家存在的通货膨胀率风险逐渐显现,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中美货币政策的异同:中国货币政策依旧宽松
当前,无论是世界经济还是中国经济,都处于增长回落周期中,2010年前两
个季度经济的高增速在下半年难以为继,于是乎,政府的宏观调控动作在各种影响经济走势的因素中愈发显得令人注目。

近期有两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

一个是中国央行提高了六大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且随着9月份信贷约6000亿的规模,前三季度信贷规模超出央行年初的设定值,市场普遍预期后续信贷将在一定程度放缓。

第二个是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中,以主席伯南克为首的六名成员支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国采取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几乎成为定局。

这两个央行采取的行动不禁让我们产生两个疑问:第一,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态度与我国似乎正在收紧信贷的政策态度是否背道而驰?第二,我国政府一直强调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立场是否有所改变?
我们知道,如果我国央行和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步调相反,会带来一些明显的问题。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对汇率的影响。

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元有贬值压力,也就是说使人民币具有升值压力,而我国如果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无疑会使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这将带来外贸上的窘境和热钱流入国内加速。

美国当前欲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的失业率在9%左右徘徊,居高不下,这是美国政府不能忍受的;二是潜在通胀水
平低于就业最大化和价格稳定时的“合意”水平,这是美联储所不能忍受的,因为美联储最近几年以通货膨胀率作为实际名义锚的趋势在逐步加强。

这就很容易理解美联储的行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降低利率提高投资水平,扩大经济总需求,以提高产出减少失业率;另一方面,扩大货币供应量以提高潜在的通胀水平,推升资产价格。

那么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否与美国相反,呈紧缩性呢?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我国目前采取的仍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甚至比美国更加宽松。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实际利率的角度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解释这个问题。

从表明上看,我国名义基准利率高出美国联邦基金利率2个百分点之多,似乎紧缩性要强得多,但是,考察实际利率后我们就会发现事实完全两样了。

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差,在我国当前需求拉动型通胀和输入型通胀压力渐增的情况下,预期通货膨胀率变得相当高,因此实际利率处于如此低的水平,可能为负数;而美国预期通胀率则要小得多,因此其实际利率也较高。

因为决定企业投资增长的是实际利率而不是其名义值,因此,对实际利率的分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中美当前货币政策的环境。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自然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我国央行和美联储当前的货币政策都是宽松的,这是中美当前货币政策的共同特征。

之所以造成我们对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紧缩的误解是因为我们不能从一次性地上调准备金率或信贷可能的小幅收窄而得出货币政策开始趋紧的结论。

另外还要说明的是,当前中美货币政策的差异在于对通胀预期的管理。

中美两国所处的通胀预期环境是不同的:我国的通胀预期渐强,而美国的物价水平则有下行压力。

在央行9月底召开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季度例会中,在管理通胀预期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
展增长的排序中,央行首次将“防通胀”提到了首位。

因此,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正好体现了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中政策工具对通胀预期管理的“灵活运用”。

所以,通胀预期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当前中美货币政策上的细微差异。

潘正彦:控制通胀是当前货币政策最主要目标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管理好通胀预期与全力控制通胀,已经成为中国央行当前货币政策的最主要任务和目标,因为目前国内通胀压力已超出市场预期,通胀有可能成为危及中国经济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因此,央行有必要坚定不移地控制住通胀,防止通胀失控风险。

在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0天后,日前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联想上月央行实施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加息,这些行动都表明,在10月份CPI数据公布后,应对和控制略超预期的国内通胀,已经成为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重心。

在当前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取向的选择确实既关键又微妙。

这是因为,一方面,上一轮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释放的过剩流动性仍将继续泛滥,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还将给全球新增巨额的流动性,这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产生不利影响。

据日前外管局公告称,主要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已导致大量资金流入中国,尽管这些资金未必是热钱。

这显示了中国政府对流动性过剩的担忧,因为过多的流动资金有可能加大中国应对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的政策调控难度。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国内正面临日益明显的通胀压力。

由于年内CPI涨幅控制在3%以内是目前中国货币政策设定的主要指标之一,但10月份CPI同比增长4.4%,这使得当前货币政策将不得不直面物价持续上涨的压力。

面对不断增加的通胀压力,央行有关负责人近日明确表示,央行不会放任通货膨胀,显示出央行对控制通胀的积极态度和坚定决心。

一旦通胀预期向实际通胀转变时,首要的事情是要控制货币供应量,消除“钱过多”导致通胀的外因,然后是要管理好人们的通胀预期。

其中,加息是防止通胀预期向实际通胀转变的有效手段之一,既有利于消除或减缓“负利率”现状,又可强化人们的实际通胀预期。

另从央行实施货币政策角度分析,加息也是防止通胀威胁和管理通胀预期的有力武器之一。

在权衡国内外各种压力的基础上,央行最终选择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加息。

在外部对人民币升值压力日益上升及全球新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央行采取加息的调控措施,反映了其明确和坚定的货币政策方向——管理通胀预期与控制通胀并举,已成为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重点之一。

确实,自今年6月19日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压力明显加大,而加息可能会增强“热钱”流入和人民币升值压力。

尽管如此,央行的加息举措表明,中国宁可承受加息后“热钱”流入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要控制通胀的态度与决心。

最近一个多月以来央行连续两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又实施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加息,则充分反映了当前通胀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威胁之一。

或者说,控制通胀已经成为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最主要目标之一。

事实上,在经济增长、就业、国际收支平衡、通货膨胀、金融机构的健康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等诸多货币政策目标之间需要有所平衡与取舍,这种平衡与取舍必定会产生矛盾,这表明要把所有的货币政策目标都一致起来是很难的,最后的取舍很难说是选对了包治百病的药方,当然谁都希望有一个包治百病的药方。

同样,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上也较为复杂,无论是采取价格型工具还是数量型工具,都应考虑当时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例如,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央行比较成功地采取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后,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国内通胀压力有所提高。

一年多来,央行不断使用包括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在内的数量型工具,不断地吸收流动性,力争控制好通胀预期。

并且,根据动态跟踪经济统计数据,适时调整各项政策工具内容,做到既要注意通胀不能失控,也要考虑中国在全球复苏中的积极作用,以此取得货币政策的平衡效应。

但自今年下半年以来,央行仅仅使用包括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在内的数量型工具,似乎已经难以完成控制通胀的预期目标。

此时,加息就成为应对通胀的有力武器。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通胀正在扑面而来。

所以,积极应对通胀,已经成为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和目标。

也就是说,要综合运用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适时调整各项政策工具,坚定不移地控制住通胀,防止通胀失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