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美货币政策的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中美货币政策的异同:中国货币政策依旧宽松
当前,无论是世界经济还是中国经济,都处于增长回落周期中,2010年前两
个季度经济的高增速在下半年难以为继,于是乎,政府的宏观调控动作在各种影响经济走势的因素中愈发显得令人注目。
近期有两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一个是中国央行提高了六大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且随着9月份信贷约6000亿的规模,前三季度信贷规模超出央行年初的设定值,市场普遍预期后续信贷将在一定程度放缓。第二个是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中,以主席伯南克为首的六名成员支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国采取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几乎成为定局。
这两个央行采取的行动不禁让我们产生两个疑问:第一,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态度与我国似乎正在收紧信贷的政策态度是否背道而驰?第二,我国政府一直强调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立场是否有所改变?
我们知道,如果我国央行和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步调相反,会带来一些明显的问题。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对汇率的影响。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元有贬值压力,也就是说使人民币具有升值压力,而我国如果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无疑会使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这将带来外贸上的窘境和热钱流入国内加速。
美国当前欲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的失业率在9%左右徘徊,居高不下,这是美国政府不能忍受的;二是潜在通胀水
平低于就业最大化和价格稳定时的“合意”水平,这是美联储所不能忍受的,因为美联储最近几年以通货膨胀率作为实际名义锚的趋势在逐步加强。这就很容易理解美联储的行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降低利率提高投资水平,扩大经济总需求,以提高产出减少失业率;另一方面,扩大货币供应量以提高潜在的通胀水平,推升资产价格。
那么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否与美国相反,呈紧缩性呢?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我国目前采取的仍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甚至比美国更加宽松。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实际利率的角度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解释这个问题。从表明上看,我国名义基准利率高出美国联邦基金利率2个百分点之多,似乎紧缩性要强得多,但是,考察实际利率后我们就会发现事实完全两样了。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差,在我国当前需求拉动型通胀和输入型通胀压力渐增的情况下,预期通货膨胀率变得相当高,因此实际利率处于如此低的水平,可能为负数;而美国预期通胀率则要小得多,因此其实际利率也较高。因为决定企业投资增长的是实际利率而不是其名义值,因此,对实际利率的分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中美当前货币政策的环境。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自然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我国央行和美联储当前的货币政策都是宽松的,这是中美当前货币政策的共同特征。之所以造成我们对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紧缩的误解是因为我们不能从一次性地上调准备金率或信贷可能的小幅收窄而得出货币政策开始趋紧的结论。另外还要说明的是,当前中美货币政策的差异在于对通胀预期的管理。中美两国所处的通胀预期环境是不同的:我国的通胀预期渐强,而美国的物价水平则有下行压力。在央行9月底召开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季度例会中,在管理通胀预期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
展增长的排序中,央行首次将“防通胀”提到了首位。因此,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正好体现了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中政策工具对通胀预期管理的“灵活运用”。所以,通胀预期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当前中美货币政策上的细微差异。
潘正彦:控制通胀是当前货币政策最主要目标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管理好通胀预期与全力控制通胀,已经成为中国央行当前货币政策的最主要任务和目标,因为目前国内通胀压力已超出市场预期,通胀有可能成为危及中国经济的不稳定因素之一。因此,央行有必要坚定不移地控制住通胀,防止通胀失控风险。
在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0天后,日前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联想上月央行实施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加息,这些行动都表明,在10月份CPI数据公布后,应对和控制略超预期的国内通胀,已经成为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重心。
在当前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取向的选择确实既关键又微妙。这是因为,一方面,上一轮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释放的过剩流动性仍将继续泛滥,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还将给全球新增巨额的流动性,这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产生不利影响。据日前外管局公告称,主要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已导致大量资金流入中国,尽管这些资金未必是热钱。这显示了中国政府对流动性过剩的担忧,因为过多的流动资金有可能加大中国应对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的政策调控难度。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国内正面临日益明显的通胀压力。由于年内CPI涨幅控制在3%以内是目前中国货币政策设定的主要指标之一,但10月份CPI同比增长4.4%,这使得当前货币政策将不得不直面物价持续上涨的压力。面对不断增加的通胀压力,央行有关负责人近日明确表示,央行不会放任通货膨胀,显示出央行对控制通胀的积极态度和坚定决心。
一旦通胀预期向实际通胀转变时,首要的事情是要控制货币供应量,消除“钱过多”导致通胀的外因,然后是要管理好人们的通胀预期。其中,加息是防止通胀预期向实际通胀转变的有效手段之一,既有利于消除或减缓“负利率”现状,又可强化人们的实际通胀预期。另从央行实施货币政策角度分析,加息也是防止通胀威胁和管理通胀预期的有力武器之一。
在权衡国内外各种压力的基础上,央行最终选择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加息。在外部对人民币升值压力日益上升及全球新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央行采取加息的调控措施,反映了其明确和坚定的货币政策方向——管理通胀预期与控制通胀并举,已成为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重点之一。
确实,自今年6月19日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压力明显加大,而加息可能会增强“热钱”流入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尽管如此,央行的加息举措表明,中国宁可承受加息后“热钱”流入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要控制通胀的态度与决心。最近一个多月以来央行连续两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又实施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加息,则充分反映了当前通胀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威胁之一。或者说,控制通胀已经成为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最主要目标之一。
事实上,在经济增长、就业、国际收支平衡、通货膨胀、金融机构的健康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等诸多货币政策目标之间需要有所平衡与取舍,这种平衡与取舍必定会产生矛盾,这表明要把所有的货币政策目标都一致起来是很难的,最后的取舍很难说是选对了包治百病的药方,当然谁都希望有一个包治百病的药方。
同样,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上也较为复杂,无论是采取价格型工具还是数量型工具,都应考虑当时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例如,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央行比较成功地采取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后,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国内通胀压力有所提高。一年多来,央行不断使用包括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在内的数量型工具,不断地吸收流动性,力争控制好通胀预期。并且,根据动态跟踪经济统计数据,适时调整各项政策工具内容,做到既要注意通胀不能失控,也要考虑中国在全球复苏中的积极作用,以此取得货币政策的平衡效应。
但自今年下半年以来,央行仅仅使用包括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在内的数量型工具,似乎已经难以完成控制通胀的预期目标。此时,加息就成为应对通胀的有力武器。但是,现实的情况是通胀正在扑面而来。所以,积极应对通胀,已经成为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和目标。也就是说,要综合运用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适时调整各项政策工具,坚定不移地控制住通胀,防止通胀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