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及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习考试大纲
2009年12月

一、总体要求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是一门政治类基础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来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和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因此,这门课的考试也在于着重考察学生对于这些基本状况和基础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要想顺利地通过这门课程的考试,首先要知道如何复习这门课程,其次是要知道如何解答各类试题。就复习这门课程来说,首先是要通读教材(刘廷忠主编《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高教出版社2008年5月印),其次是要突出重点,(可以参看以下材料相关的绍重点和难点问题),最后就是要有广泛的课外积累,因为书上、课件中教师的讲授并不能包含全部和最新的知识点。复习好本门课程后,还要知道如何解答各种题型,考试才能考得更好。学生必须认真复习相关材料,做好教材附带的思考题,完成相关作业。

二、试卷结构及各种题型的评分标准
1、 试卷结构
本课程试卷的主要题型、题序、题量及计分如下:
(1)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题,计10分)
这种题目一般有4个选项,要选出一项最符合题意的。采用排除法是回答这种问题最佳方法,将一些最不可能的选项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最符合题意的,或者有时根本不用这样排除,一眼就可以看出和选中,这要靠平时的积累。
(2)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4题,计20分)
名词解释最重要的是切中要害,不要罗哩罗嗦。将这个名词最重要的部分答出来就行,不需要拖泥带水,唯恐落下什么。记住,回答名词解释简明扼要。
(3)简答题 (每题8分,共5题,计40分)
简答题相对于名词解释肯定要回答得多一些,但相对于论述题又要少一些。最重要的是答对要点,1、2、3、4…地列举出来,没有必要展开。
(4)论述题 (每题15分,共2题,计30分)
论述题是最复杂的一种题型,学生不仅要答对要点,而且要答全面,要每一个要点都展开详细的论述,将这个题的前因后果都交待清楚。做论述题最重要的是观点明确、段落清晰、条理分明,不要没有条理,叫人摸不清主次

三、每章的重点及难点问题

1、《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观
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这样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又说:近代以来,每一个民族的生产都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发生实

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马恩全集》卷3,页42)。后来列宁也说:“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已经越来越国际化了。社会主义会把它完全国际化。”(《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卷19,页239)
看来,当下全球化是“经济一体化”的说法不够完整,经典作家说的是全方位的,是“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的全球化。
2.研究世界格局的意义与方法
答:研究和把握世界格局是研究国际问题的中间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世界;
②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国际舞台上的各种角色;
③有助于我们把握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④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我国在这个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和其他角色的比较分析中正确估量自己,从而区别不同的对象,制定和执行相应的对策,形成自己正确的国际战略。
研究的主要方法应把握以下三点:
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世界格局的指南;
②把握时代发展的特征及其基本矛盾是研究世界格局的大前提;
③正确估量各种力量是把握世界格局及其变化的基本方法。
3.两极格局发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答: 二战后,世界政治局势出现了大变化。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的衰落,美苏的实力均势,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构成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为了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全面实施冷战政策,美苏从盟友转为敌人,从合作变为对抗的关系。随着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发展原因是:
1、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
(1)西欧各国普遍衰落,欧洲列强已无法主宰世界。德国被彻底打垮,国土被盟军分区占领,殖民地被剥夺殆尽,国外市场和投资全部丧失。 英、法虽赢得战争却输尽财富,尤其是法国经济遭到更大的破坏。随着欧洲的衰落,欧洲列强已无法主宰世界。
(2)美国独占鳌头
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还垄断了原子弹,成为世界首强。
经济上,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关贸总协定的成立使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了,美国成为世界首富


政治上,美国一度操纵联合国,把它作为美国在全球扩张的工具。
2、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
二战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社会主义阵营,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而且形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二次高潮。
(1)苏联在二战中虽然损失很大,但战争的胜利使苏联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影响大增,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发展经济的巨大成就,并打破子美国核垄断。苏联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2)在苏联的影响和援助下,东欧建立了8个人民民主国家。除南斯拉夫外,东欧各国都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其弊端为以后国民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3)中国、越南等亚洲国家也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
(4)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先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开展广泛合作,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了对付美国的扩张和威胁,苏联于1955年5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4.世界多元性和世界格局多极化
世界多极化依然是一种强大的发展趋势。多极化趋势的论断有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我们对多极化趋势要有全面的理解和正确的把握。从历史的角度看,多极化的苗头在两极格局时期就已出现,在两极格局的发展演变中就孕育着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绝不是人们的主观意志的作用,也绝不是由偶然因素促成,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从国际关系历史还是从国际政治理论的角度分析,在国际关系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发展的今天,单极格局的前景和稳定性必然受到各种力量的挑战,多极化格局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一, 从大国实力对比关系的动态看,美国的相对实力优势无法提供建立单极霸权的基础。
第二, 单极霸权是对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否定。任何一个真正的潜在大国都不太可能心甘情愿地接受单极统治世界的安排。
第三, 中国、俄罗斯、德国、法国和印度等主要国家推动多极化的努力和意坚定不移。
第四, 联合国是保证多极化趋势顺利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体制基础。
5、怎样认识当今国际舞台上单极与多极的矛盾和斗争?它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如何?
答:美国实行单边主义、维护全球霸权的行为与大多数国家追求多极化之间的矛盾。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和维护一种由它主导的全球秩序,但这不可避免地与整个世界多极、多元的发展趋势产生矛盾。单极与多极的矛盾运动必将影响未来的

全球图景。 从过去的历史来看,认为今天的矛盾是单极与多极的矛盾、世界格局注定要演变为多极格局,并没有历史的根据。相反,很可能出现的趋势是相对的单极、两极与多极的并存,三者或其中的两者同时并存,长期和平共处,在一超多强格局长期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有时单极倾向突出,有时多极趋势明显,或者此消彼长、互有消长,或者共同消长、共同进退。
从这种历史观念出发,认为今天已经是美国的单极化时代,或者认为今天已经是、或者今后必将是多极化时代,都是单相思维的观念,而世界格局的现实很可能是多重结构并存,所以,人们过多的争论是单极还是多极,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因为两者虽然有矛盾,但并不完全对立,可以共处共存。正如有些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无论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极模式或多极世界的理论,都未能反映当今世界的现实,实际上,世界只是在全新的水平上,正走向崭新的两极,即文明世界与国际恐怖网络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还有的俄学者认为,今天已经出现了另一个极,就是欧洲,是一个新两极世界,而且极必须是两个,不能多,也不能少。约琴夫?奈也曾指出,就军事上讲,今天的世界是单极,是美国占绝对优势,但就经济而言,则已经是多极化,而就政治而言,早就已经是多极化的世界。奈认为,现在的世界体系是力量中心各不相同的三个世界错综复杂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单纯考察一个方面来论述霸权主义、单极格局和多极格局本身就是错误的。亨廷顿指出,“当代国际政治不适合上述三种模式(单极、两极、多极)中的任何一种,它是一种奇特的混合体系,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体系”。在另一篇文章中,亨廷顿认为国际政治的格局是一种三层结构。曾表示支持多极世界的德国总理施罗德最近对多极化世界的主张也有了变化,向美国人表示“我们一致同意我们在全球政治中只要一个极,我们将围绕自由、和平与正义之极调整我们的工作”。因此,本人认为,说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性、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是符合历史和今天的现实的,但认定多极化的发展是全球发展的大趋势或者单一的趋势,认为一超多强必定会被多极化取代,认为21世纪必定是多极化时代的结论是值得重新思考的。
6、战后世界经济演变的根源是什么?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即1950至2000年期间,世界经济经历了从美国独霸世界经济到经济力量多极化的演变过程。其演变的主要根源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国家一直处于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冲击

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些战败国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战胜国中的英国、法国等也是遍体鳞伤。惟独美国的经济在战争中膨胀起来,在工业生产、国际贸易和金融等方面确立了自己的压倒性优势,凭借自己的经济优势建立起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经济集团,创造了一个统一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
2、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集团形成的“经济互助委员会”于1949年1月成立。从美国构建资本主义经济集团到社会主义国家经互会的建立,统一的世界经济终于分化成为两个隔离的经济体系;
3、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转折,资本主义国家出现通货膨胀,苏联因争霸计划而经济增长受阻,中国受内“左”倾政策影响经济大幅度滑坡,而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却大大增强,第三世界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增添了新角色,推动世界经济向多极化发展,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至80年代,美国、西欧和日本在经济上三足鼎立;
4、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空前突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不但调整和改革经济,而且加强同他国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联合取得集团优势来增强自身实力,由此,区域集团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经济最为显著的发展趋势,大大小小的经济组织约有30多个,世界经济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7、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答:所谓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产物。具体说,第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联系;第二、全球性世界市场的形成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条件;第三,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制约和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面对、共同解决。经济全球化可以加强各国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达到最佳配置,可以增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使各国达到共赢和共存的目的。


8、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问题及其根源?

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问题及其根源分别是:
(1) 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它包括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平衡和经济实力水平的不平衡。正是在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个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其结果是大国力量的逐步均衡化,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转变。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形势也由于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而更加

错综复杂和动荡不安。美、日、欧为争夺世界市场掀起新贸易保护主义,西西矛盾激化。发展中国家出现分化,新兴国家在成功地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的同时,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之争和规则之争。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长期贫困化,阻碍了世界经济的整体繁荣。
(2) 环境恶化问题。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空间和物质基础,环境问题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产物。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带来巨大财富,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大气污染、臭氧层损耗、全球气候变暖、水体污染、水资源匮乏、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锐减、生物物种消失等一系列问题,早已超越国界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3) 能源短缺问题。能源消费是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作为世界主要能源的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面临短缺的威胁。20世纪,全世界消耗掉的能源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能源消耗的总和,不仅加剧了人们对全球能源危机的担忧,而且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4) 粮食危机问题。作为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物质资源,粮食的自给自足仍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的推进,农业受到削弱,粮食生产不足又缺乏进口粮食的必要资金,经常出现程度不同的粮食危机,甚至出现社会动荡,非洲南部、南亚和东南亚是受饥荒危险最严重的地区。而对于那些出口粮食的国家来说,世界粮食市场价格的涨跌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利益。在全球范围内,粮食产量增长速度开始放慢,但需求却持续增长,粮食供需经常出现较大缺口,数亿人生活在饥荒的阴影之下,构成了对全球和平与发展的严重威胁,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重挑战。

9、“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答: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的判断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科学依据:
第一、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观的历史依据。
第二、 对国际现实的科学分析是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观的现实依据。从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演变分析,和平是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从必要性看,和平问题直接涉及人类的生存问题。从和平的可能性看:(1)只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发动世界大战,但由于“恐怖的核均衡”,美苏两家都还不会轻易发动战争;(2)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从解决发展问题的可能

性看:(1)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拿出主要的精力认真对待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问题;(2)各种全球性公共问题的出现和恶化必须通过各国的共同发展才能解决,比如环境恶化、国际恐怖主义、高传染性疾病蔓延、人口爆炸和粮食危机等问题仅仅依靠一个或几个国家的努力是不能彻底解决的,必须依靠各国的协调努力,这使得各国有可能通过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来克服共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第三、对世界形势未来走向的前瞻性分析是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观的重要依据。关于时代主题的判断不是一时一地的观点,而是要持续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的,有较大的稳定性。根据人们的预测,未来的世界走势会保留这样几个方面的特征:(1)高新科技的开发和扩散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2)经济全球化将使国际间的相互依赖日益深化,发展问题只能在全球化进程中加以解决;(3)大国在和平与发展问题上的协调和合作立场虽然会不时受到单边主义的干扰,但不大可能产生逆转;(4)文化之间的交流增多,多样性文明的共存而不是冲突是文明发展的趋势;(5)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发达国家继续在竞争中共存和发展。这几个方面的特征将会使和平与发展问题继续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目标。

10、试析不同的“国际新秩序”观
答:
(一)美国、日本和西欧的“国际新秩序”观:
1、美国的“国际新秩序”观。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1)确立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导地位。(2)向全世界推广美国模式。(3)强调西方盟国的“伙伴关系”,注重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地区性组织的作用。(4)建立以美国的军事力量为保障的国际安全框架。“9.11”事件后,美国建立 “新帝国论”,“新帝国论”的主要观点有:第一,认为当今的美国是自从罗马帝国消亡以来最为强盛的国家,是可以堪当“新帝国”角色的惟一超级大国。第二,认为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面临着“失败国家”全新的威胁。第三,认为传统手段已经难以防止新型威胁,美国必须运用“新帝国主义”政策来保护美国的安全,实现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帝国”目标。
2、日本的“国际新秩序”观。日本的“世界新秩序”的构想包括下以内容:(1)其目标是在确定和平与安全的基础上,在全世界实现“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2)建立以日、美、欧三极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3)强调经济和科技力量

对形成世界新秩序的决定作用。
3、西欧的“国际新秩序”观。西欧在“国际新秩序的议论大致有以下几点:(1)在未来“国际新秩序”的目标方面,西欧同美国、日本是一致的。(2)反对美国独霸的“一极世界”,要求在“国际新秩序”中分享领导权。(3)在如何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西欧主要国家存在一定的分歧。总体来看,美、日、欧的“国际新秩序”观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那就是要建立一个以西方大国利益为基础的,由西方大国领导的,以推广西方模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为目标的“国际新秩序”。它们之间也存在分歧,主要是争夺在建立“国际新秩序“过程中的主导权,换言之,就是争论未来的国际社会是由美国独家主宰还是“共管”。
(二)中国的“国际新秩序”观。
具体地说,中国关于国际新秩序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所主张建立的国际新秩序的目标是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改变超级大国主宰世界的局面,结束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各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来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使世界上所有国家不论大小,主权一律平等,公正、民主地协商解决国际事务。(2)国际新秩序应该包括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两个方面。(3)国际新秩序的核心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4)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尊重各国国情、求同存异。第二,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三,建立民主的国际关系。第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5)主张充分尊重联合国体制的权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1、试析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必要性、可能性、现实性

答:实践证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具有极大的现实性。
从必要性角度看,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掠夺、控制发展中国家,使两者之间差距不断扩大,众多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困境,负债累累,贸易条件恶化,资金严重短缺,经济发展徘徊不前,人民生活长期贫困,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与共同繁荣。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改造国际旧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
从可能性角度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得到了广泛认同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国家行为规范。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和中国建交的国家有一个大发展,包括超级大国、众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不用说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了。所有这些国家都表示同意遵循这一原则来发展和中国的外交关系。在接下来的几十年的对外关系中,中国的

对外政策有过几次调整,但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始终贯穿其中,尤其在结束“文化大革命”之后,我们清除了“左”的干扰,重申恪守这一原则,把它定为发展一切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也很快开创了对外关系的新局面。基于这样的历史实践,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完全可能的。
从现实性角度看,上述可能性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性,而非虚幻的可能性。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全球化既不是美国化,也不是资本主义化,而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项领域里发展出更多、更深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体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贯穿了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精神,将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单极格局的斗争前进。这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此外,这一奋斗目标的确立和20世纪60年代我们曾提出过的建立“没有资本主义、没有帝国主义、没有剥削制度”的目标相比,更加符合现实,切实可行。
12、为什么说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1)、摆脱殖民地地位,民族独立建国(《独立宣言》)
(2)、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指导建国:奉行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民主、自由、平等论、主权在民论;
(3)、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实行代议制、普选制;遵循分权制衡原则,实行(1)联邦制、(2)三权分立制度、(3)两党制、(4)总统制。
这些都是公认的典型的资本主义思想与制度。
13、什么是美国的“新经济”?其影响如何?
答: 20世纪90年代,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相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美国率先引出“新经济”的旗帜。所谓“新经济”,是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对应的概念,是由信息技术和当代其他高科技驱动,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新经济”的快速成长不仅正给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带来一场革命,而且将对人类生活和国际关系带来重大影响。
首先,“新经济”将引起世界经济关系的重大调整,它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增强了国家间相互依存的程度,同时也加剧了国家间围绕科学技术的激烈竞争。
其次,“新经济”将对世界政治与安全产生冲击,信息技术可以在经济、军事、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直接强化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主导权,从战略上讲,“新经济”中所包含的高新技术会使安全概念发生深刻变化,对世

界政治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新经济”将导致人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变化,知识在经济生活中的中心作用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被广泛认可,未来的教育以培养高技术产业化的人才群体为主。
第四,“新经济”也将给人类社会带来一些挑战,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人类传统的文化造成冲击,还可能会导致犯罪率上升,生物技术的进步可能使生物武器进一步发展,“克隆”技术等生物的突飞猛进也使人类的伦理道德经受考验。
14.试析美国的“和平演变”战略及其实质?
“和平演变”战略是美国统治集团在企图用武力消灭社会主义国家受挫以后,改用和平手段以推翻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最后达到恢复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战略。这一战略从50年代初提出后就着手推行,到80年代末发展成为美国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战略。
美国的“和平演变”战略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特点,但它的主要内容和本质是相同的。具体说来,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诋毁马克思主义,否认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和平演变”战略的理论前提。②“和平演变”战略的目标是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使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实行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西化,最终使社会主义演变成资本主义,实现以美国为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是。③在全面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进程中,根据原苏联、东欧和中国等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情况,在不同时期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在东欧发生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前,美国一直把为其和平演变的主要目标,把东欧作和平演变的战略重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在巩固和平演变“成果”的同时,又把和平演变的主矛头转向中国。④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进程中,采用手法主要是:A、利用自己经济、科技的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交替使用经济援助和经济制裁的两手政策,迫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他们所希望的“改革”。B、加强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宣传,对社会主义国家开展攻心战。C、培养和支持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对派,组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势力,作为从国内颠覆社会主义的力量。D、通过秘密渠道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应力量相勾结,筹划和制造动乱,以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所谓“人权外交”。
15.怎样评价美国的国际地位及其发展趋势?
答: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进入从两格局向多局的过渡期。这一过渡时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

程。在20世纪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便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向比较均衡的多极格局过渡的一种形式。十多年来,“一超多强”的格局并无大的变化,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实力与美国相提并论的超级大国。
一、美国是目前唯一的“一超”,拥有最强大的综合国力;
二“多强”力量发展不平衡,还不足以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
三、中国当前尚不具备抗衡的实力,也没有挑战美国霸权的意愿;
四、美国实力目前基本上达到顶点,但其走向衰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各种情况分析,美国的实力目前基本上已达到了顶点,美国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目前“一超”地位,在特定时期,其国力发展甚至会明显超过“多强”。但是,由于美国具备古代罗马帝国和大英帝国所不具备的特点,就是其本土面积巨大(930万平方公里),人口众多(接近3亿,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科技实力极为雄厚,并且备吸纳世界各地人才的优势,政治体制相当成熟且自我调节能力很强,因此,即便美国将来从世界霸权的地位上跌落,仍可能是未来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并且,由于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将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其目前的国际地位,其国力及其世界地位的下降将是相当缓慢的过程。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6、怎样看待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与实践?
社会民主主义是当代西欧发达国家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和工党奉行的思想理论体系的总称。它代表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左翼社会运动、意识形态和政党形式。1951年社会党国际成立后,这一思潮逐渐在西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些国家甚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对当代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20世纪末最令人瞩目的现象。欧洲政治版图呈现出一片粉红色,社会充满了活力。
社会民主主义基本内容:1)、伦理原则;2)、多元论原则,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3)、改良主义原则;4)、实用主义原则。
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
通过对民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分析,可以看出,它在整体上没有超越资本主义,它并不主张根本触动资本主义生产和阶级关系,它的自由民主并未超越资本主义所能给予的极限。它与科学社会主义既有理论的对立,又有思想关联。
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关联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
1.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立场;
2.接纳一切经济组织形式为我所用的思路;
3.世界一体化眼光;“世界一体化”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视角,社会

民主党人也具有世界一体化眼光;
4.主动应变的精神,它是民主社会主义保有鲜活生命力的法宝。
找出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关联,可以为我们进一步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增添养料。
17、试析欧洲一体化的产生原因、内涵与意义?
答:促使欧洲国家走上联合道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治因素和政治意愿极为突出。它们包括:
(1)经过世界大战的洗劫,西欧政治家痛切地认识到,欧洲和平的维护与欧洲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而它们有赖于国家间的联合,即建立一种较为紧密和稳定的欧洲国家联合体。
(2)防止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再起,是欧洲联合的一个重要而直接的目的。德国问题长期以来是欧洲安全的一大症结。
(3)冷战的开始导致西欧国家对共同行动更具有紧迫感,以对内防御共产主义,对外抵御苏联威胁。
(4)美国出于对付苏联以及便于控制西欧的考虑,支持西欧复兴,大力促进西欧联合,这成为西欧走上联合道路的另一个外部推动因素。
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从市场一体化到经济一体化,再到政治一体化,是推进欧洲一体化的基本思路。
欧洲一体化的意义:欧洲一体化不仅对欧洲政治经济乃至世界政治经济的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人们有必要以欧洲一体化的历史经验和面临的问题为个案和参照,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18.分析北约东扩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答:安全问题或者说军事防务问题,是国际政治中最为尖锐和敏感的问题,被视为典型的“高端政治”问题或“高级政治”问题。欧洲安全结构的变动对冷战后欧洲国际关系造成重大影响,并牵动着冷战后世界政治力量的组合。
第一、 北约东扩突破了欧洲在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安全界线,使冷战后的欧洲形成了以北约为主导的欧洲安全结构。
第二、 北约东扩牵动着世界政治与安全格局。北约东扩作为冷战结束后欧洲政治版图最深刻的变化之一,也对当今世界“一超多强”力量结构的特点产生着深刻影响,进一步凸显了美国主导的西方政治力量的优势地位以及美国全球战略的进攻态势。
第三、 北约东扩的实现方式,反映了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新特点,即在大国关系中,在地区国际体系的构建中,传统的地缘政治安全竞争与新型的安全合作这两类互动模式交织并存。
第四、 北约规模扩大以后,内部关系复杂化,美国与西欧盟国之间的协调合作面临考验。
北约东扩是欧洲安全结构的重大变化,是决定冷战后欧洲政治格局轮廓的一个关键因素,显示了美国作为

外部力量对欧洲事务的巨大影响和冷战后欧洲安全关系中矛盾与裂痕犹在但和解与协调毕竟有很大发展的错综复杂的微妙特点。
19、试析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包括国际、国内诸因素。
1. 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是在战前和战时的经济基础上实现的。
2. 战后有利的国际环境对促进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战后几十年的国际和平环境为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时机,使日本节省了大量的军费开支,避免了军队供给,武器装备和军火工业等巨大资金消耗。
(2) 美国对日本实行特殊的扶植政策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3)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庞大的军需大大帮助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 大量进口价格低廉的原料和能源有利于资源小国日本的经济迅猛发展。
3. 日本国内稳定的政局,得力的政策措施以及日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在保障。
(1) 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
(2) 实行有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采取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
(3) 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4) 重视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5)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还得益于日本长期实行的低消费,高积累的资金积累政策和日本企业所倡导的集体意识
20.冷战后日本政治的右倾化及其影响
冷战后,日本缺少一个对侵略战争进行认真反省、的战争责任进行真正清算的历史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经济大国的日本,谋求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有所作为”。加上以原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结束,使日本国内保守与革新势力的对立失去了依据。而且日本国内对政治右倾化的批评具有狭隘性。就这样,使得日本政治右倾化的推进无所顾忌而大行其道。
冷战后日本政治趋向右倾保守化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 右倾保守政治力量占据上风,而且在21世纪初,他们在国会中处于从来未有过的优势地位。
2、 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成风。
3、 不断窜改历史教科书,为侵略历史翻案,甚至美化侵略历史。出台右倾色彩较浓的政策法案,计划修改宪法,逐步消除对日本军事发展的限制。
4、 极力发展军事力量,妄图充当军事大国。
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影响:
1、 极大地助长了国内右翼势力的发展和猖獗程度。
2、 使东亚的和平与安全受到潜在的威胁。
3、 难以改变日本的民主政治体制。
21.结合近年的实例剖析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实质和前景。
2006年03月15日 新京报日本媒体报道,日

本陆海空自卫队将从3月27日正式开始统一指挥系统,废除此前协商式的统合幕僚会议,设置统一的统合幕僚监部(总参谋部),直接向自卫队传达防卫厅长官的命令,以强化同美军军事合作。
90 年代以来日本为实现其世界政治大国战略目标,从地缘政治、经济战略角度出发,对美、中、俄、东南亚各国、朝鲜、韩国等国进行了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美、对华政策的调整。
日本在对美政策上,继续推行“日美同盟”政策。但日美同盟已不是过去那种主从关系,而是“对等”的伙伴关系。
日本推行日美同盟政策的战略意图主要是:( 1 )为成为世界政治大国和构筑以美日欧三极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格局而取得美国的支持与合作;( 2 )在日美军事同盟体制下发展军事力量并拓宽海外军事干预范围;( 3 )通过日美联手,最终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亚洲新秩序;( 4 )加强日美政治、军事关系,淡化日美经济矛盾,减少美国对日本的敲打。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所确立、推行的国家发展总体战略。该战略是日本在对战后“经济立国”总体战略进行修正基础上形成的。“经济立国”战略的主要指导思想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冷战格局,集中精力发展经济。这就是所谓的吉田路线。推行“吉田路线”的结果使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政治小国,被国际社会讽刺为经济巨人、政治侏儒。 80 年代初开始,日本政府为改变这种不佳形象和国际地位进行了新的战略探索,提出了实现“政治大国”的战略口号,其标志是 1983 年中曾根首相提出的“战后政治总决算路线”,即在“多边管理时代”日本要以经济力量为后盾,以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保证,以外交为手段,辅之以输出日本文化,更多地参与决定世界政策,使日本成为世界政治大国,成为世界政治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中曾根以后的日本历届政府都继承和发展了“政治大国战略”。
进入 90 年代后,在冷战体制崩溃、日本国内各种右翼政治思潮异常活跃和政坛出现总体保守化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加速推进政治大国进程,明确提出政治大国的三个重要目标,即在构筑未来世界新秩序问题上,提出形成以“美日欧”三极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主张;在建立未来亚太秩序中,提出了成为亚洲主导者的主张;在国际组织联合国问题上,提出了对联合国进行改革,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张。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日本在外交战略上,积极推行“大国外交”、“亚洲外交”以参与国际性、地区性事务;在军事上,不断增加军费和扩充军备

( 1996 年军费达到 510 亿美元,为世界第二军费大国。现在日本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某些方面己赶上或超过了美国),转变防卫战略,即从“专守防卫”向本土以外的海外歼敌战略转变。此后又通过重新定位的日美安保体制,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完成了冷战后插手国际间、地区间安全事务,向世界军事大国迈进的实质性战略步骤;在经济上,对内推进经济改革,实施“科技立国”战略,加大对高科技的开发投入。对外调整亚太经济战略,将东亚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通过贸易、直接投资、经济援助等手段,对东亚各国进行渗透;在文化上,注重文化在国际政治领域中的作用、积极向世界输出“日本文化”。提出了从“受信国”向“发信国”转变的口号,甚至有人提出了“日本文明圈”的概念,力图从思想上、心理上为走向政治大国创造条件。
总之,政治大国战略是目前乃至 21 世纪日本的总体战略,日本不达到此目的是不会罢休的。从目前日本所拥有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看,它成为世界政治大国似乎只是时间问题,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能成为政治大国,而在于成为政治大国之后的走向如何,即日本是走和平道路还是重新走二战期间推行军国主义的扩张道路。尽管目前世界和亚洲人民对日本的政治战略倾向表现出疑惧,但从日本的本国国情、日本国民和社会舆论以及国际上的制约因素看,可以认为,在近期内,至少在可预见的 21 世纪的前 10 年,日本是不会通过军国主义扩张道路达到政治目标的。
22、怎样认识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答:原因:1、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路线是苏联解体的内在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2、深层原因。苏联长期积累的历史问题是苏联解体的内在的根本原因。A、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使得苏共及其政权内部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和制约机制。严重束缚了广大群众、基层组织和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B、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得苏联的经济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不能满足人们的期望和要求。C、错误的民族政策和大俄罗斯主义行为,埋下了民族分裂的祸根。D、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破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和声誉,也耗尽了国力。E、苏共日益严重地脱离群众,变成一个官僚阶级的党,丧失了民心。苏联的演变和解体不是改革的必然结果,而是苏联共产党早已变质的必然结果,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加速了这一进程。3、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

无视时代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无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期坚持僵化的旧体制,致使众多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各民族人民失去了对共产党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向往,发展到一定阶段终于来了一个总爆发,这是苏联亡党亡国的最深刻的原因。
教训:1、要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使共产党能够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理论创新中创造先进的文化。3、要坚持改革开放,创造先进的生产力,把经济建设当作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4、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5、必须坚持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处理好国家之间的关系,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2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
(1)社会主义思潮的产生是对资本主义初期“人吃人”的病态社会的否定,是先进思想家探索劳动群众的苦难根源、建立公正理想社会的设想。
(2)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是合乎发展规律的历史进程。20世纪,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为推动历史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3)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而是螺旋式上升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曲折的历史进程,苏联解体绝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失败,而是社会主义遇到的暂时的挫折,社会主义还在继续发展。挫折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
24.试析俄罗斯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作用
答:首先,俄罗斯目前三国际地位已经远不如苏联时期,但俄罗斯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又是一个核大国,且地大物博,在国际事务的各个领域尚拥有相当大的潜力和手段,并同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俄罗斯能够对未来国际秩序的建立发挥重大影响。其次,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两极对抗的挺直与销售、冷战后果的逐步消除以及俄罗斯改革的不断推进,使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机会显著增加,发生全球冲突的危险已降低到最小程度。。俄罗斯军事因素仍未失去对国际关系所具有的传统作用,经济、政治、科技、生态及信息因素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使俄罗斯为建立更加稳定、能及时应对国际危机的国际关系体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些都使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所巩固。它应当拥有与其历史、文化、地理和实力相称的地位并受到应有的尊重。虽然俄罗斯在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与作用都不能与前苏联同日而语,但作为一个大国、强国,一个核大国俄罗斯仍然是当今国际舞台上一直十分重要的力量,在国际政治、安全领域中发挥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仍然极具发展潜力和强国潜质。同时。俄罗斯现行的重振大国地位的全方位外交战略在多极化的世界中对美国建立的单极世界的势头的牵制有自身独特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25.试析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发展及其意义 答:有关第三世界的理论,是毛泽东主席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于1974年提出来的。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主席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国家是指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了民族独立的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发展:<亚非会议的召开(1955年4月18~24日)>。(1)“二战”后,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已有约三十个亚非国家打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枷锁而独立;旧的国家政治秩序虽然已被打破,但亚非人民反帝斗争的任务仍很艰巨。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亚非国家普遍感到应当增进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以推动反对新老殖民主义的斗争,因而产生了要求合作和团结的强烈愿望。这样,在印尼、缅甸、锡兰、印度、巴基斯坦5国总理的发起下在印尼的万隆召开了这次会议。(2)会议宗旨:促进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讨论所面临的共同任务,以及维护民族主权和废除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等问题。(3)中国代表团的贡献:会议期间,由于各国历史背景不同,社会制度和思想意识等方面存有差异,再加上帝国主义的挑拨,个别国家的代表一度提出“反对共产主义的威胁”,并影射攻击中国。在此情况下,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的破坏行径,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赢得了各国代表的广泛支持,从而避免了会议走向歧途。会议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体现了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精神。(4)标志:亚非会议的召开,标志第三世界开始兴起。
第三世界的含义:1.第三世界的兴起,打破了旧的国际政治格局。万隆会议的召开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表明第三世界已成为决定国际事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帝国主义主宰世界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2.第三世界倡导的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人民之间友好与合作、反殖反帝的精神及所作出的努力,有力地遏制了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第三世界的兴起对推进改革不平等、不公正的旧国际经济关系起了重要作用。“七十七国集团”的诞生表明第三世界所进行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是有组织、有纲领、有明确目标的联

合斗争。促进世界贸易,国际合作;推动南北对话,加强南南合作,这些是第三世界为实现目标已进行和正在进行的努力。
26.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应该如何认识?
(1)、绝大多数民族独立国家选择资本主义道路是这些国家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原因所决定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由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获得独立、建立民族独立国家之前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其社会形态基本上是前资本主义的。而且大多数国家独立前处在封建的社会形态中,从社会发展形态演进的一般规律来看,它们的发展演进前途应该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这些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一种社会进步,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看,社会主义社会形态高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落后国家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具备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对绝大多数民族独立国家而言,第一,它们不具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第二,他们不具备搞社会主义的阶级基础。第三,它们不具备现实社会主义的组织基础。总之,一个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必须具备进行这种选择的物质基础和政治条件的。在基础和条件不具备时,也不可能搞得成社会主义。
(2)、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内基础和条件。
战后独立的民族国家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根本原因来自这些国家内部。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由于这些民族独立国家在独立前普遍受到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早已渗透到殖民国家中。第二,在这些国家里,各国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阶层呈现资本主义化,他们当中有少部分成为资产阶级,其余有些军人集团、部落首领和酋长以及大土地所有者,或受过西方教育或利益上与西方有密切联系,受到殖民统治者的拉拢和引诱,因而,当殖民统治者和平交权以后,选择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也就顺理成章了。第三,在民族解放运动中,这些国家的领导权也大都掌握在民族资本阶级的政党手中。第四,这些国家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反帝、反殖、反封的要求,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他们是这些国家中新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能够致力于发展本国的经济,维护政治统治,反映本国人民的一些共同利益,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维护。
(3)、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国际基础和条件。
大多数国家选择资本主义道路和当时的国际环境分不开。从二战后的国际环境和条件看,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二次大战对老牌殖民主义者削弱的结果。

第二,国际政治两级对峙格局的作用。第三,社会主义的劣势地位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示范效应丧失的影响。第四,战后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五,发展民族经济的资金技术来源于资本主义世界。
总之,民族独立国家选择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上述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7、在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作用如何?
答:21 世纪第三世界地位和作用的提高不仅总体上表现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而且还具体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金融、跨国公司全球战、国际组织等领域中地位和作用的上升。
21 世纪国际贸易仍将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并呈现区域贸易一体化、产业内贸易加速和全球贸易自由化上升趋势。在这过程中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作为贸易手段被广泛应用,深加工、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比重大幅上升,初级产品和低技能的制成品贸易比重逐步下降,服务贸易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为第三世界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世界国家可以花费很低的成本迅速学到先进技术,其制成品附加增加值将不断上升,少数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制成品中所占份额急剧上升,成为世界制成品制造的重要基地。。但是,由于国际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仍占主导地位,第三世界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与发达国家的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以及第三世界的初级知识产品与发达国家的成熟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趋势还难以改变。同时,第三世界内部将出现分化,东亚和拉美一些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将迅速崛起,它们在国际贸易中将成为重要力量,而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斥在经济全球化之外,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下降,将继续处于原料初级产品国的地位。总之,21 世纪,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从总体上将有所上升,逐步掌握制成品国际贸易中的主动权,但在服务贸易中仍将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
2l 世纪第三世界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的讲呈上升趋势,将发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变化。目前绝大部分主权国家已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但还有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地区)及转轨国家尚未加入WTO,因此,21 世纪新成员将更多地来自发展中国家(地区)。这种成员结构的变化,将有利于发挥发展中国家的“多数”优势。这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会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影响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尽管有些国际经济组织制定经济规则或制度时不是按照“国别多数”,而是根据经济实

力(股份份额票)表决的,但是,一些重大问题一般仍需要通过成员国大会投票通过的。何况,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发展中国家认购的股份也会增加的。在制度改革方面,也将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战后,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斗争,国际经济组织一般都有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差别和优惠待遇”的规定。但是,发达国家往往采取各种办法阻碍这些条款的实施。因此,在发展中国家的强烈要求下,2l 世纪国际经济组织制度将进行重大改革,全面落实“非互惠原则”,变“最佳努力条款”为发达国家的“义务条款”,在WTO 某些程序上给予更多的灵活性和优惠待遇,鼓励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参与国际经济组织新制度、新规则的制定和谈判,以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21 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组织中仍将居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难以从根本上打破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国际经济组织的控制。即使这样,20 世纪美国在国际经济组织上的“霸权体制”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将是南北双方不平等和不对称的“合作和协调体制”。
28.试论述毛泽东对外政策思想:
答:我国一直坚持着毛泽东对外政策的四项基本原则。
1.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有一丝一毫的干涉。是中国的外交根本特点和原则立场。重视争取外援,但决不依赖外债。他提出“既不借外债也不借内债”。
2. 维护世界和平,坚决反对侵略。在国际中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崇高目标而斗争。他提出“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来防止战争,争取持久和平”中国维护和平力量的发展,是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他强调“和平为上”,渴望和热爱和平,但绝不乞求的正确态度。
3. 实行和平共处五项项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各种国家关系。他指出“愿意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大小国家一律是平等的、民主的友好的和互助互利的关系,以互不干涉内政为原则”
4. 重视第三世界国家,加强与它们的团结与合作。指出我们东方人有团结起来的精神,有想对付帝国主义的共同点,主要合作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我们就是第三世界国家,国与国这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求得共同发展。
毛泽东对外政策思想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列主义国际政治思想新的发展。
29.试述邓小平对当前国际形势有什么新判断?
(1)提出了“和平与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