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的成本——郭磊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研究制度变迁的两个重要概念。
路径依赖理论是指一个制度的演化路径,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历史发展的路径决定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和限制。
制度变迁路径是指一个制度从产生、发展到最终消亡的历史轨迹。
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
不同的制度变迁路径,会对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后果。
路径依赖则是指一个制度在其演化过程中,会受到之前所建立的制度结构的影响,进而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路径依赖的理论认为,历史的路径对于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往往会在既有的制度路径上进行调整和改进,而不是完全放弃旧的路径重新建立。
路径依赖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原因。
路径依赖是由于制度的一致性和惯性效应。
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稳定性和自我保护的功能,人们往往会倾向于维持现有的制度结构,而不易改变。
路径依赖的形成还受制于制度的外部环境和资源约束。
人们在制定政策和决策时,也会考虑到资源的有限性和可行性等问题。
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路径依赖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
积极的作用表现在制度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上,可以为社会带来一定的效益和利益。
路径依赖也可能导致制度的僵化和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变化。
这时,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改革来打破路径依赖,引导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相互关联的。
制度的变迁路径会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而路径依赖也是制度变迁的结果和表现。
我们需要充分理解和把握路径依赖的机制和影响,以便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制度的变迁和发展。
关于路径依赖的书
关于路径依赖的书
1. 《路径依赖:制度、文化与经济增长》(Path Dependenc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作者是 Douglass North 和 Barry Weingast。
这本书是路径依赖理论的经典之作,分析了制度、文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阐述了路径依赖的形成机制和影响。
2. 《技术演进的路径依赖与锁定》(Path Dependence and Lock-in by Technological Evolution),作者是 W. Brian Arthur。
这本书探讨了技术演进中的路径依赖和锁定现象,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3.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Theories of Path Dependence in Political Science),作者是 Thelen 和 Steinmo。
这本书分析了政治学中的路径依赖现象,包括政治制度、政策制定和社会运动等方面。
4. 《路径依赖与经济增长》(Path Dependence and Economic Growth),作者是 Garud 和 Karnoe。
这本书从组织理论的角度探讨了路径依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这些书籍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探讨了路径依赖理论,对于理解这个概念及其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制度变迁是指社会中制度上的改变,而在实施制度变迁过程中,路径依赖的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路径依赖指的是历史上某些特定事件所壮大的机会与利益所决定的现象,使得未来的选择被限制在特定的方向。
因此,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之间的联系是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制度变迁的路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因素和机会使某一制度被迫改变;另一类是内部创新的力量产生了制度上的变化。
外部因素包括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它们的变化会促进制度变迁。
此外,一些重大事件,如战争、突发疾病、自然灾害等,也可能造成制度变迁。
内部创新的路途,主要是由个体的创新精神所带动的。
例如,在某些社会组织内部,出现了一些新的观念和理念,还有一些新的技术和管理手段,都会引发制度的变化。
这其中包括创造性的宗教观念、商业、科学和技术的创新这些创新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实践演变,或许会对传统制度的发展和变迁产生重大的影响。
然而,制度变迁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单向、线性的过程,而是存在着路径依赖的因素。
其形成原因比较复杂。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在农业社会中,一个地区的种植方式是靠耕地轮作和迁徙。
因为当时人口不多,土地资源相对充沛,需要在过去的若干年里保持统计不变的耕作方式。
但是,这一制度还需要长期贯彻下去,这种依赖路径的制度约束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影响社会发展的方向。
还可以通过另一个例子来理解路径依赖所造成的社会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的所有权存在一个祖先制度,决定这个土地的所有权,不是商品,不能其他人买卖,面临了严重的制度约束,这使得整个社会的资源分配和和经济发展都受到影响。
虽然,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这种社会最终会被生产和技术的改变所替代。
总之,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是社会发展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
没有制度变迁,社会将停滞不前,失去活力,而路径依赖也可能使社会错误地坚持旧有制度,并阻碍新的机会和利益的产生。
因此,社会需要适度引入制度变迁,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需要正确引导人们防止路径依赖现象,以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指制度在演化和变迁中所遵循的一条特定的发展路径,同时也指制度在演化过程中对既有方案和选择的依赖性。
制度变迁路径是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制度变迁所遵循的一系列步骤和方式。
这些路径可能是由利益相关者的行动和决策所引导的,也可能是由于外部压力和环境变化所导致的。
制度变迁路径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不同的制度变迁路径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和影响。
路径依赖是指制度在演化过程中对既有方案和选择的依赖性。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过去的决策和选择会对未来的决策和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旦形成了一条规范化的制度路径,很难进行改变,因为这条路径已经被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所固化和依赖。
路径依赖可以解释为何某些制度难以改变或转变,因为一旦形成了某种制度,相关利益相关者和结构会对其进行捍卫和保护。
路径依赖也可以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
路径依赖可能导致制度错位,即制度与实际需求和社会变迁不匹配。
某些官僚机构可能因为规范化的路径依赖而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路径依赖可能限制了创新和改革的可能性。
制度在演化过程中累积的规范化路径依赖会使相关利益相关者和结构对于改革和创新持保守态度,从而阻碍了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变革。
要解决路径依赖所带来的问题,可以通过创造性破坏、培育适应性和弹性的机制来打破固定路径。
当制度的规范化路径影响到社会公共利益和整体效益时,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打破现有的路径依赖。
还可以通过增强制度学习和适应性能力,引入灵活和可变的制度机制,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制度演化和变迁过程中的重要概念。
深入理解制度变迁路径和路径依赖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制度变迁的规律,并寻求打破路径依赖的方式和路径。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导言制度是指社会在实践中构建的一系列规范、机制和信仰体系,它们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制度也会发生改变。
然而,制度变迁并不总是突然和彻底的,往往会出现路径依赖的现象。
路径依赖是指制度变迁受到历史路径的影响,既是制度演化的结果,也是制度发展的限制因素。
本文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的机制及其影响。
一、路径依赖的概念路径依赖最早由经济学家阿瑟·C·泰特尔(Arthur C. Tertain)提出,他将其定义为“过去的选择在现在和未来的选项中产生了特定的约束”。
路径依赖认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选择会对未来的选择产生影响,形成一种累积效应。
二、路径依赖的机制1.锁定机制路径依赖的一个主要机制是锁定机制,即过去选择的结果会增加未来选择受限的成本。
当一个制度被形成并得到认可后,个体或群体就倾向于坚持现有的制度,因为改变可能面临巨大的成本和风险。
这种锁定机制使得制度变迁变得困难,甚至被迅速抵消。
2.循环反馈机制循环反馈机制是路径依赖的另一个重要机制。
制度变迁往往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过去的选择会对未来的选择产生反馈作用。
当其中一种制度得到认可并被广泛采用时,它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反馈效应,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该制度的地位。
循环反馈机制通过这种积极反馈效应来维持和加强路径依赖。
三、路径依赖的影响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1.制度惯性路径依赖使得既有制度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难以轻易改变。
在制度演化过程中,即使存在更有效的选择,过去的选择往往会仍然存在并持续影响未来的选择。
这种制度惯性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社会进步的滞后和资源分布的不公平。
2.制度转换虽然路径依赖可导致制度的惯性,但也存在制度转换的可能性。
当社会面临重大的外部冲击或内部变革时,原有的制度可能会被动摇,进而引发制度变迁。
这种制度转换往往需要足够的动力和决策者的努力。
关于路径依赖的书 -回复
关于路径依赖的书-回复
路径依赖是指人类社会、经济、科技等领域中,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性,即沿着该路径一直走下去,即使这条路径一开始可能是偶然选择的,并且未来还可能存在其他更好的路径。
以下几本书籍深入探讨了这一概念:
1. 《路径依赖与经济变迁》:作者道格拉斯·C·诺思,此书是他在制度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书中详细阐述了路径依赖理论,并通过历史和经济实例分析了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现象。
2. 《创新的起源:技术革新的路径依赖》:作者布莱恩·阿瑟,他在这部作品中系统地论述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路径依赖问题,对于理解技术演进规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 《锁定效应:企业路径依赖理论及其应用》:作者马歇尔·范·阿尔斯汀,这本书从企业战略角度出发,讨论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避免不利的路径依赖,实现有效创新和持续竞争优势。
4. 《路径依赖与中国经济发展》:作者吴敬琏等,该书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研究了路径依赖对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突破路径依赖以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以上书籍从不同视角对路径依赖进行了深入剖析,值得读者研读和思考。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制度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根据人们的行为方式、观念、价值观和规范等所形成的一系列制定规则和规范,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关于社会制度演变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对于解释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制度变迁路径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社会制度随着环境变化和社会需求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的路径。
社会制度的变迁路径包括了制度的变迁途径、过程、目标和结果。
制度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体系中原有规则、规范、结构等要素发生变化、调整或更新的过程。
制度变迁路径可以是由上而下的政策引导型变迁,也可以是由下而上的社会变迁造成的制度变迁。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制度变迁的路径可能有所不同。
路径依赖是指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先前的选择和偶然事件对后续决策和发展产生持续有效的影响。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社会制度的演变具有惯性和惯性效应,既存的制度结构和规则会对后续的制度选择和变革产生影响。
换句话说,路径依赖指的是社会制度演进的历史轨迹会对后续的社会制度变迁产生影响,制约着制度变迁的方向和速度。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社会制度演变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社会制度演变的方向和速度。
在实际分析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制度变迁路径和路径依赖,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制度的演变规律和变迁机理。
制度变迁路径的选择对于社会制度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变迁路径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从而影响社会制度的演变轨迹。
在变迁路径的选择上,政策引导型变迁和社会逐步演变型变迁是两种主要类型。
政策引导型变迁是指政府部门或权威机构通过制定政策、法规等强制性手段来推动制度变迁的过程。
而社会逐步演变型变迁则是指社会成员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新的规范和制度,通过社会行为的演变来推动制度变迁。
两种类型的变迁路径都会对社会制度的发展产生影响,但其影响的方式和效果可能有所不同。
路径依赖对于社会制度的演变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引言纵观人类历史,制度变迁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等等都存在着变革的可能性。
然而,有时候人们发现,一些制度难以改变,尽管它们已经过时或者不合适。
这种情况下,路径依赖成为了解释现象的一种理论框架。
本文将会对文献中有关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的观点进行综述。
什么是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在某种制度下,选择的前提和过去的历史经验会对当前的选择产生影响。
这种选择会在未来造成惯性,导致制度的延续。
该理论认为,正在发生的事物并非全靠前因后果的联系,而是受到历史路径的影响。
路径依赖的一个例子是在电脑键盘上常用的QWERTY排列方式。
QWERTY排列方式源于19世纪初,当时打字员用金属臂来打字。
金属臂的接触将会导致卡顿,于是根据英文字母的出现频率来排列键盘的布局,这就是QWERTY方式的产生。
尽管如今的电脑不再需要金属臂,但人们还是保留了其原始的排列方式。
这是因为这种路径依赖的方式已经深入到人们的习惯中,想要改变已经很困难了。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的概念可以应用到制度变迁的过程中。
当某个制度已经建立并发挥作用时,它会对将来的选择产生影响。
如果当前制度是有效的,但过时了,那么人们可能会想要替换掉它,但会发现替换已经变得很困难。
Harri Holma 和Antti Rantam äki 在他们的文章“Commercializi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中指出,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包括投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
这些因素构成了移动通信技术的路径依赖。
早期的移动通信技术需要大量基础设施的投资,这意味着在一个区域内只有一个运营商能够存活,这会产生一个局限,导致更先进的技术无法被广泛采用。
路径依赖还可以应用于政治制度的研究。
举个例子,美国选举方式的代表制度来源于该国早期制定的宪法,在当时代表制度是适合美国的。
然而,随着地理条件和人口分布的变化,该制度对于美国的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适用。
路径依赖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成本分析
大 众 科 技
DA ZHONG KE J
No. 20 1 9, 1
( muai l N .4 ) Cu lt ey o1 5 v
路径依赖 与 中国经济制度 变迁 的成本分析
郭磊磊
( 商洛学院 ,陕西 商洛 76 0 ) 200
决 定的交易 费用 并非为零 , 制度 的设定无法得 到一个唯一
解 ,制度可 以在更多 的点上取得均衡 ,只是经济绩效 的优劣 差别 ,而决定这种绩效状态 变 迁 路 径 选 择 , 由于 制 度 变 迁 的路 径 依 赖 性 存 在
着报酬递增和 自我强制机制 ,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 …旦走 上 了某一路径 ,就会不 断 自我强化 ,可供选择 的集 合束 不断缩 小。从 实施成本来看 ,激进式变革 可能在制度变 迁的初始阶 段 出现较大 的社会震 荡从而引发较 大的改革阻力,但 是若能 在较 短时间 内完 成制度变迁 ,则社 会损 失会 迅速 缩小,而渐 进 式变 革则因经济长 期处在扭 曲的状态 之中,这种扭 曲会造 成经济主体对未来形成不稳定的预期,总体的经济损失会超 过激进 式制度变迁。而从摩擦成本来看 ,渐进式改革在整个 制度变迁过程中一直注重过程的稳健性和可控性 ,强调各社 会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机会均等和利益补偿机制 ,在整个制 度变迁过程中基本达到福利的帕累托改进 ,有效 降低 了摩擦 成本,减轻 了社会动荡和经济滑坡的程度 ,渐进式变革会赢 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从这个角度讲 ,渐进式制度变迁较之激 进式制度变迁具有优越性 。
l 问题的提 出
区别于传统 的经济学家一直致力于分析市场机制 的运行 及其影 响,制度 学派经济 学家认 为制度作 为影 响一 国经济发 展 的因素不亚于市场 。而制度对一 国经济绩 效的影响主要表 现在三个方面 , 正式规则 、 非正式规则和两者之 间的强制性 。 正式规 则与 非正式规 则之 间通 过发 生促进或 者阻碍 的作用 来 影 响制度变迁 的成本 ,两 者间此消彼长 具体 就表现在 制度 均 衡—— 制度 环境 变化—— 制度 失衡—— 制度变迁—— 制度 均 衡 的过 程,这个 过程 中一系列法律 、政 策等正式规则随着 经 济 社会 环境 的变 化不断变 迁,而且包括行为规则、习俗、传 统道德在内的非正式规则也发生着 潜移默化的改变,正式规 则的变 迁是显性的,非正式规则的变迁却是隐性的,两者的 变化程度上无法衡量 ,便会出现两者无法相辅相成,甚至相 互抵制阻碍的制度失衡状况。当非正式规则的存量超过某一 临界值时 ( 该临界值使得非正式规则的收益等于正式规则 的
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变迁研究的三大范式
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变迁 研究的三大范式
郭忠华
制度 是 社 会 发 展 过 程 中 长 期 形 成 或 建 立 起 来 的 ,用以减少风险和增加信任的行为规则 。随着时 间的推移 ,制度会因发生磨损而出现短缺 ,因此将打 破旧的制度安排而形成新的制度供给 。这种制度创 立 、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即是制度 变迁的表现 ①。制度变迁总是遵循一定路径 ,沿着 特定的轨迹演化的 。但是 ,由于制度变迁过程中受 到不同变量的作用 ,其路径选择也体现出多样性特 征 。本文梳理了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制度变迁的三种 路径理论 :路径依赖 、路径替代和路径偶然 ,以期对 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选择方式进行总体性概括 。
① [ 美 ]道格拉斯·诺斯《: 制度 、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 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 150 页 。
② North and Douglass Cecil , Institution ,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2 nomic Performanc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0 , p1921
二 、路径替代
“诺思悖论”和东亚国家的制度转型从理论和实 践上说明了国家对于制度变迁存在的重大意义 ,而 且 ,同样自明的是人类历史上不乏“突变性制度变 迁”(abrupt institutional change) 的例子 。有鉴于此 ,部 分新制度主义者提出了制度变迁的“路径替代 (path alternation) ”理论 。路径替代指的是通过政府等权威 力量改变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质而建立全新制度 安排的制度变迁方式 。国内学者黄少安指出 ,路径 替代不仅是存在的 ,而且是必要的 。他认为 ,20 世 纪中后期 ,包括中国在内的转型国家的市场化进程 已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自然地形成 ,而必须由政
企业战略制定的路径依赖与变革分析
企业战略制定的路径依赖与变革分析企业战略是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为了实现长远目标、优化资源配置而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总和。
在制定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存在路径依赖和变革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一、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是指企业过去的决策和行动对于现有决策和行动的影响,即先前所做的选择和行动将对以后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制约。
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基于以往经验和成功的做法,容易在原有的路径上沿袭下去,以期望继续获得成功。
但是这种做法有可能带来过度的依赖和刚性,导致企业难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例如,一家企业曾经拥有非常成功的产品线,所以在后续的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中,可能会优先考虑类似的产品,忽略其他潜在的机会和创新想法。
这种路径依赖可能造成花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来维持现有的成功,而无法应对未来潜在的危机,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克服路径依赖的方法是多角度思考,鼓励团队成员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观点,以确保对市场和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充分考虑。
二、变革变革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采取与惯常做法不同的战略思路和行动。
企业在市场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新的策略来应对,例如进军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和调整组织结构等等。
变革需要企业在不断尝试中学习和适应,同时也需要创造一种支持和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例如,苹果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不断创新的态度,并制定了一系列成功的战略,如从计算机向移动设备的转型、推出划时代的iPhone等等,成功开创了市场的先河。
这种变革思路造就了苹果公司的成功,并且成为企业战略制定的经典案例。
在实践中,企业需要掌握路径依赖和变革的平衡。
过分依赖过去的成功路径可能会使企业错失未来的机会,而过度的变革也可能造成资源消耗和组织动荡等问题。
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市场环境和行业趋势,制定符合其当前与未来发展需求的战略。
结语道路千万条,选择成败在于心。
企业战略的制定与执行需要充分考虑路径依赖和变革思维,不断调整和优化。
机遇与挑战并存,唯有保持企业的创新、适应和变革能力,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组织结构变革中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机制研究以联想集团为例
组织结构变革中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机制研究以联想集团为例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组织结构变革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机制在组织变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理解变革过程、预测变革结果以及指导变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联想集团为例,深入探讨组织结构变革中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机制,以期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global competi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hange has become a key factor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Path dependence and path creation mechanism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change process, predicting change outcomes, and guiding change practices. This article takes Lenovo Group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path dependence and path creation mechanism in organizationalstructure change,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perspectives and insights for related research fields.本文将对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机制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它们在组织结构变革中的重要性。
全国法院第二十一届学术讨论会获奖名单
全国法院第二十一届学术讨论会获奖名单一等奖品质延续历史——海事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功能解构天津海事法院裴大明量刑庭审改革的价值定位与技术设计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苏小聪基准刑的理性分析南京军区军事法院周金刚在形式与实质之间:论刑法解释的合理性审查江苏省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朱千里在利益牵动中运行的超然裁量:民事案件简转普中法官“逆向选择”的现象解析与规制疏导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陈旭我国民事诉讼辅助人制度研究——以法院实践探索经验为视角辽宁省通辽铁路运输法院李钢二等奖对重罪刑事案件建立刑事和解制度的思考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刘璐论建构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龙非涉诉信访中当事人的病态心理:表现、原因及消除——基于社会认知心理学的分析北京市崇文区人民法院郭磊刘书星合同诈骗罪数额标准的重构及司法认定——以北京市法院近三年审结的合同诈骗案为样本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臧德胜张济坤论量刑的公众认同——公众视野下对我国量刑制度的多重审视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董华王静民事执行集约与分化运作模式探究——基于分权运作和流程管理的考量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高旭法院对公众舆论建构之能动作用探究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韩继先《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衔接与冲突——以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为指引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杨帆审判监督,监督审判?——上级法院民事审判监督运作的实证研究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李杰将服务嵌入“冰冷”的程序——论诉讼服务中心制度的形式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天津海事法院吴彦军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的犯罪问题研究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孙凤丽积极中立模式下法院司法职权配置的优化河北省深泽县人民法院王军锋罚金刑数额及执行立法的实然述评与应然思考山西省阳曲县人民法院吴云慧论不动产犯罪数额的计算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王旭军梁静论和解案件的缓刑适用辽宁省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王智关于死刑案件中“民间矛盾”的特征性和类型化把握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李广军被执行主体的变更与追加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人民法院曹祖兴辅助型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司法困境与出路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胡震远事实认定的刑事裁量权运作机制之完善——以被告人身份情况的确认错误为研究对象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法院周海平论涉诉信访工作机制的重构与互动——以政策性实施型司法为视角上海市南汇区人民法院姚秀权王保林严肃性v.灵活性:远程审理的适用空间之展望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范黎红遏制“身边人”腐败犯罪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以影响力交易犯罪主体为研究视角上海市崇明县人民法院高佳运少年刑事司法处遇公平性问题研究——以近5年判缓刑的非上海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为视点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朱妙陈慧审判核心领域的保障与案件管理——从法官法第八条第一款第一项出发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黄学武葛文量刑自由裁量权的程序性控制研究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范莉楼炯燕刑罚裁量的社会正当性探略——以社会性因素的介入为切入点江苏省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徐清宇周永军反思与前瞻:对法官助理制度改革的再思考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章润史乃兴异化与回归: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司法实现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方海明谭云审判长联席会议的价值功能及其完善——以审判权的内部配置为视角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陈志超法院队伍建设的精神向度——以法院精神文化为方向江苏省东台市人民法院许建兵比较法视野下的法官职能转变之思考——以法官职权与当事人处分权的均衡分配为视角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张胜权力干股入罪的刑法追问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郭庆茂死刑指定辩护的现状与改革方向——基于某中级法院刑事一审案件的实证分析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杜开林阻却与规制——财产刑执行实践探微与本土化路径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徐虹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视情判决”的反思与重构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法院陈新政李志芬论公示催告欺诈之识别与应对——以立法规制及刑、民交叉案件的审理为中心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法院金炼刑事法律解释方法研究——以体系解释为视角浙江省乐清市人民法院方孔强公正高效语境下司法质效考核制度改革与探索浙江省磐安县人民法院卢亮现行执行参与分配制度之缺陷与重构——以执行参与分配程序与破产程序之关系为视角浙江省玉环县人民法院王再桑法官断层之现实困境及其解决路径——兼谈法官制度改革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张光宏维护司法权威视野下的罚金刑易科本土化——兼论对《刑法》第313条的理解安徽省马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赵庆飞涉嫌合同诈骗案件之程序协调机制研究——以刑民交叉的诉讼方式选择为视角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林智远论刑事自诉取证保障机制之建构---以基层法院的运行现状为视角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法院陈燕云试论特殊类型数额犯之量刑均衡规制——以假烟犯罪之犯罪数额认定为例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赖华平从“厉而不严”到“严而不厉”——关于食品安全刑法控制维度的考察福建省泉州中级人民法院苏墨祥铸造预防再犯罪之盾:论我国前科制度的修正福建省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牟旭龚一海量化与对话:量刑机制改革路在何方福建省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许丽琼杨健有关完善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赔偿司法权配置的思考福建省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蔡小兰特殊案情酌定减轻处罚之扩张适用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游海涛冲突与契合:未成年人出罪机制的优化构建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人民法院林晓瑜从惩罚走向预防:酒后驾驶行为入罪化研究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袁春怡论刑法对公有、非公有经济的协调保护——以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为视角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俞雯对我国知识产权犯罪刑罚设置的反思与重构——以中美知识产权DS362案审结为契机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人民法院徐雁农民工“无奈之恶”的罪与罚——从犯罪互动看法官审判弱者的刑罚立场江西省南康市人民法院袁帅贾春仙刑事审判中的“犯罪控制场”论纲——兼由闭合性控制模式向参与性控制模式过渡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汤媛媛财产保全:破解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赔偿“空判”难题江西省抚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张员娇互动关系下的路径选择——法治视野中的刑事司法与社会评价关系江西省吉安市中级人民法院颜火开伍春辉犯罪控制三元模式之构建——以刑法的负功能和零功能为视角江西省赣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李鸿被害人民事权益保护与被告人轻缓处理的统一与实现——以法益保护的刑法目的学说审视附带民事执行难问题江西省抚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鄢清员王一敏犯罪行为与犯罪人:量刑根据的二元化——兼论量刑规范化改革关于量刑步骤的合理构建山东省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徐嘎量刑规范化可能面临的难题及破解——以两个《指导意见》为基础的分析山东省泰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刘静坤预交罚金:从“潜规则”到中国模式山东省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周爱军被遗忘的当事人——被害人刑事诉讼程序缺席的实证分析山东省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王继青李秀霞三元量刑结构模式:量刑程序独立化探析——-以公诉案件为视角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法院厉翠菊回到问题:转型期司法运作机制的价值选择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人民法院昃晶雯罚金刑量刑偏差的司法解决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人民法院王德录王红梅袁涛信访与诉讼的冲突与解决——以国家机关职权配置构建信访制度消灭涉诉信访河南省汝州市人民法院王平正刘运现车顺国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调解与量刑关系探究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民法院贾志侠杨书凯量刑模式改革——以制定盗窃罪《量刑指南》为突破口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发区人民法院黄桂武用结果检验规则——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实例分析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法院江宁论路径依赖下的法官薪酬厘定制度——从锁定状态向飞轮效应的转换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邓志伟湖南省祁阳县人民法院法院祝群于杨宁论法益考量在刑法目的解释中的运用——围绕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的叙说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伍玉联刑罚边缘的民事争议及其博弈——刑事附带民事调解策略透析湖南省邵东县人民法院刘海涛量刑畸轻的理性检讨——以自首在职务犯罪中的影响为例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人民法院陈至求定性止争责刑处断程序选择——涉黑案件审理“三部曲”焦点问题探究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张明松谷国文李伟华网络语境下的刑事司法环境透视——以平民话语权对刑事司法的冲击为视角湖南省望城县人民法院冯伟罗新祥交纳罚金减轻主刑的法理思辩——论以罚抵刑的正当性及合理限制湖南省武冈市人民法院潘伟明联合调解人:刑事和解调解人的最佳选择湖南省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彭世理张平危险的美德:城乡二元结构下未成年犯缓刑适用之透析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张金浪郭英汉三极或四极:财产刑执行的主体结构研究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李昙静诉讼诈骗定罪困境与路径——以“类型思维”为方法论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法院冯希和谐社会语境下刑事附带民事执行之探讨广东省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管文超执行程序性救济的滥用及其对策――论对执行异议范围的限制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刘卓江刑事附带民事调解的若干法律难题与对策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郑允展钟育周基层法官审判中的哀矜与嫌恶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法院张达君刑事精神病被告人故意犯罪的循环权益保障机制广东省梅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巫光清论犯罪防控目标下“寓教于审”应用之完善广东省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刘良才公正司法语境下刑事司法自由裁量之进路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法院刘晓明同步的和谐:现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检讨与展望广东省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涂远国论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补偿制度的构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中级人民法院牙政远传销案件法律适用问题探讨——写在《刑法修正案(七)》颁布实施之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韦璐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死亡赔偿金”处理查究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张均英谭玉强李钦平困境和出路:对酌定减轻处罚制度适用的检讨和重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傅朝霞诉讼欺诈定罪处罚论海南省五指山市人民法院林积薰结束一个开始就犯的错误——回归审判事务管理权的本来面目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孙海龙高翔金融犯罪演变中的金融刑事法治视域拓展——以金融犯罪与金融发展之起伏为线条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高翔贪污、受贿案件量刑均衡考察研究——以规范贪贿案件量刑为视角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陈霞死缓复核程序适用范围的界定——兼析二审死缓案件裁判文书样式规定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袁胜强邹小丽付海平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实证分析-----以重庆市一中院辖区为研究样本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李颖论我国立案庭诉讼要件调查与裁判之职能错位-—以比较法视野探悉诉讼要件调查与裁判原理重庆市荣昌县人民法院吴杰用语言展现正义——量刑说理的问题与进路探析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郭飞关于建立和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思考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人民法院课题组司法职权配置问题探讨——重构基层法院之司法职权配置贵州省普定县人民法院李德江运输毒品罪的死刑适用——量刑平衡背景下的思考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吕磊诉讼欺诈的防范与规制——以关联主体诉讼为研究对象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刘天运高伟刘群司法良知的历史解读与现代建构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高伟何育凯法院“文化管理”的核心命题:司法良知的培育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康宝奇杜豫苏赵旭忠论侵犯商业秘密罪之“重大损失”——知识产权民事侵害赔偿认定方法刑法化的思考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姚建军孙海龙基层法院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适用之实践性思考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人民法院崔喜海梁贵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救助制度实践性问题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查碧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西部民族地区审判中的适用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韦莉铁路法院体制改革之我见乌鲁木齐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孟亚东法治视野中的兵团法律地位问题初探——兼论新疆兵团司法、执法环境诸问题新建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中级人民法院彭江华李远华论行政争议的司法最终裁决原则最高人民法院曹巍刑事自诉案件审理的困境与出路——一个实证角度的分析最高人民法院董超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吴小军三等奖论附带民事赔偿情节在量刑中的适用——以利益平衡为视角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李忠勇未成年人民事权益司法特别保护机制研究——以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为视角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王晓松施忆事实推定的局限与规制北京市崇文区人民法院尹宏伟陶钧犯罪预防视角下的因“人”而异——老年人犯罪轻判问题研究北京市崇文区人民法院高晓陵刘书星周琳法官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基于“三角激励模型”的构建为研究进路北京市崇文区人民法院高晓陵王佳论舆论对刑事审判的影响——兼论当前刑事审判的舆论应对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法院李承曦在我国刑事一审阶段建立程序性制裁机制之探讨——以对侦查机关取证行为的合法性判定为视角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张鹏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刑事裁判思维微探——以“村官”犯罪为视角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李扬困境与途径:对基层法院青年法官司法能力的分析与研究——从一个社会文本开始解读北京门头沟区人民法院李洛云还网络游戏一方净土——论网络游戏“私服”行为的刑法规制与完善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黄淘涛解读“中国式执行”——执行机制改革对本土资源的利用天津市大港区人民法院高生林王晶多元化行政诉讼协调机制研究天津市大港区人民法院乜红需求与回应——基层法院法官业绩考核制度改革研究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法院何莉苹最优管理境界之探索——谈将社会评价引入基层法院审判质效评估天津市大港区人民法院张健白清司法ADR与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重构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黄砚丽量刑规范化的思考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法院王洪季同案同判的正当性及其实现——兼及量刑规范化与合目的性冲突的解决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赵文艳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裴跃论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人民法院王延兵诉讼内与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廊坊实践------廊坊经验解读河北省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王越飞关于推行庭审式执行模式的思考河北省石家庄高新区人民法院秦玉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现实境遇与对策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张虎论被害人过错与死刑案件的量刑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张忻如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移植与本土化的考量——当代刑事司法理念的诠释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米继红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人民法院沈北斌审视死缓变更执行的现行法律―—兼论立法缺陷困境下司法应具有的思维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孙玺构建国家刑事赔偿调解制度的几点思考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郑国美赵英伟关于依法化解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调查与思考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姜凤武李云波诉讼欺诈行为的定性与刑法规制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人民法院何佳论单位立功及认定问题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金福朴永刚浅谈社会转型期延边毒品犯罪的特点——兼谈新形势下毒品犯罪控制模式和刑事审判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李欣吉林省法官进修学院程志论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调解与量刑吉林省九台市人民法院吴应书量刑自由裁量权的程序规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刘福滨张向东涉林违法犯罪适用法律问题研究黑龙江省林区中级人民法院韩国民董春香基层人民法院经费保障的调查与思考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级人民法院王首佳佳木斯市东风区人民法院赵崇楠在“疑罪”事实认定与“从无”价值选择中寻觅新生——疑罪从无原则的尴尬境遇及合理出路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沈解平陈柱钊回应型审判管理工作机制的构建——以人民法院三个“五年改革纲要”为指导、以案件质量评估体系为例证研究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雷霆试论司法建议制度的困境及其模式构建——一种功能分析的视角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蒋浩合同制审判辅助人员管理实证研究——以上海法院队伍发展状况为切入点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许斌论诉讼欺诈的抑制途径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顾伟强周立平财产刑执行机制之完善路径——基于司法职权优化配置的考量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唐震刑事涉案财物处理的现状审视与制度完善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李长坤获取商业机会型受贿罪的认定——以刑法适用解释的基本理论为视角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法院王宗光司法职权配置问题研究——设立劳动争议专门审判机构之必要性探析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武鹏知识产权“三审合一”改革的启示——以扎实推进司法改革为目标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沈杨论法院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与完善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姜丽丽刑事审判自由裁量权运行机制研究——以自由裁量权的规范行使为视角江苏省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袁江华游离或携手-建立行政权配合司法权的纠纷解决机制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孙光吴修新论法院人力资源配比制度及其改革——以审判人员与非审判人员配比为中心的实证调查分析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李后龙张艳缺失与完善:基层预备法官培训制度研究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法院戴华春盛熹和谐司法语境下法官公共关系意识养成:从法官个体形象出发塑造法院队伍形象江苏省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刘俊从恣意到规范——对滥用民事诉讼程序的规制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周舜隆自首扩容问题研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的自首新问题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陈静芳贾冰一法院综合性审判管理模式研究江苏省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徐昊王和明公诉案件庭前程序的异化与重构——立足于本土化的渐进之路江苏省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唐雨虹虚假诉讼理应入刑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陈亚玲宽恕理论视野下死缓适用标准的重构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任志中李彬试论量刑公正的有效实现——以法律心理学为视角的考察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陈增宝刑事被害人过错的一般化与法定化——“许霆案”量刑的深层解读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刘宏水不仅仅是从逻辑到经验——探求我国“学生法官”的成长路径浙江省玉环县人民法院项延永司法不廉“零容忍”制度构建初论——以最高人民法院“五个严禁”规定为分析样本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张志松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冯一文刑法解释的常理性——一种检视刑法解释正当性的视角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张盛世异化背后的反思:立功的正当性审查及其司法认定问题探讨浙江省宁海县人民法院邵增辉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被害人权利实现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浙江省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叶希希论财产刑的动态联动执行机制——以系统论与控制论的视角浙江省平湖市人民法院侯剑平路径选择与制度设定:独立民事速裁程序的建构。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制度变迁是指社会中的重要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断推动着制度的演进和发展。
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制度变迁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
而路径依赖理论则是对于制度变迁的解释理论。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现今社会的制度变迁,受到了先前历史阶段制度结构的约束和因素的影响,历史发展被认为是“锁定”了特定的发展路径。
也就是说,过去的选择和决策将会对未来的选择和决策产生长期的影响。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制度变迁最初是方向受到了早期选择的影响,然后由这种影响到了后来。
它也将选择和路径两个重要因素结合在一起,即选择和路径的双向作用。
在路径依赖理论中,路径一般指的是历史上制度变迁的过程,这种过程不断的演进变化,给制度的当前功能和形式塑造奠定了基础。
因此路径的特点在于其一齐以上的约束和惯性。
路径依赖理论的出现,旨在探索制度变迁的机制。
按照路径依赖理论的观点,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不是简单的产生、发展、衰落,而是一个有内在逻辑的系统。
这个系统的时间结构、内在机制直接影响着制度变迁的方向和速度。
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经济制度的演进与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上下文和历史的制约,从而导致造成历史轨迹的锁定。
例如,常常会发现某些行业在演变过程中呈现惯性,在一段时间内稳定存在,后难以被替代。
这种情况称之为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现象反映了历史过程的“惯性”,制度模式的进行对后续模式的“锁定”与影响,专家经验的加入为推动社会变迁开创“新路”带来很大挑战。
因此,要改变制度既需继承昨天的文化和制度的优良传统,也需要考虑新的制度安排,这一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总之,路径依赖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制度变迁发生的机制和原因。
历史上的选择和决策不可逆,也会对未来产生长远的影响。
选择与路径相互作用,对社会制度的变迁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制度变迁路径和路径依赖理论,对于当前和未来的社会政策建设都非常重要。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路径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路径1郭晗,任保平(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内容提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的原因在于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着多重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其基本特征体现为经济增长对高投资、外需、廉价劳动力、房地产和资源环境的依赖。
形成这种多重路径依赖的根源是体制机制约束,包括要素定价机制、市场运行机制、政绩考核机制和财税激励机制。
破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依赖,要将经济发展的目标从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和效益,将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将经济发展的重点从短期因素转变为长期因素,将经济发展的政策从调节需求转变为改善供给。
要通过一系列机制设计破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路径依赖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自主创新机制,创新政府官员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低碳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体制。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依赖破解路径体制机制约束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说明,我国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压力。
从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由粗放、低水平数量扩张向集约和质量效益型转变,但从整体来看,经济增长依然过于依赖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为什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总是“转不动”?这是因为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存在着多重路径依赖与锁定效应。
在现有的体制机制背景下,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与地方政府的发展动机以及企业行为动机激励相容,从而形成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与和谐发展”(NCET-06_0890);陕西省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建设项目(2008SZ09),西北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资助项目(YZZ12043)。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内容摘要:本文是对1990年代以来悄然发展起来的路径依赖理论的一个文献综述。
文章首先上溯了理论的源头,阐明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凡勃伦在阐述“缘由累积”时所隐含的路径依赖理论的萌芽;接着文章介绍了理论的正式提出者诺斯等人的论点;继而,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坎贝尔和瑞哲罗的观点,从而描述了1990年代中期路径依赖理论在宏观和微观方面得到的深入发展;最后,文章介绍了对这一理论的实证检验成果。
关键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文献综述一、理论的萌芽:凡勃伦路径依赖思想的提出及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首先应归功于社会达尔文主义者(Social Darwinism)。
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根基是“缘由解释”(Causal Explanation)方法,“缘由”被认为是一切物质和能量转换过程中必然牵涉到的机制;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一切事件或现象都由其缘由,“每一缘由则产生一个结果”1。
运用在社会科学领域,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一切组织和复杂系统的演化都必然牵涉到变异(V ariation)机制、承袭(Inheritance)机制和选择(Selection)机制;在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下,当一个“复制体”(Replicating Entity)未能成功完全复制其自身时,达尔文进化(Darwinian Evolution)发生了。
这一提法包含了三方面内容:(1)进化主体总是受承袭机制影响,其发展演变是以对自身的承袭为基础和立足点的;(2)受初始条件区别影响,完全复制自身是不可能的,变异不可避免;(3)在承袭和变异机制共同作用的基础上,选择机制决定了最终的演变方向,换言之,不同方向的变异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其存活的几率并不一样。
这一作用过程适用于任何开放的演进系统。
一些敏锐的思想家探讨了将达尔文的进化机制引入社会、文化乃至思想领域的可能性。
贝奇霍(Bagehot, 1872)探讨了承袭和自然选择机制在社会学领域的运用及人类知识和科学发展的自然选择效应;亚利山大和基德(Alexander & Kidd, 1892)探讨了伦理原则的自然选择效应;瑞奇(Ritchie, 1896)则将思想、习俗和制度的自然选择效应同个人和种群的自然选择效应做了区分2。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机制变迁的两个核心概念,二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和互为因果关系。
制度变迁路径指的是社会制度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制度变迁模式和趋势;而路径依赖则指的是历史特定时期的选择行为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从概念解析、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概念解析制度变迁路径,是指社会制度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制度变迁模式和趋势。
制度变迁路径是制度演化的累积效应,是历史上人们对不同制度安排的反应和选择,以及其产生影响的过程。
它可以被视为某一特定制度变革的历史演化轨迹,是对管治结构和政策走向的一种描述。
国家产生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法规的制定、行政体系的建设等都是制度变迁路径的表现。
路径依赖,是指历史特定时期的选择行为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它是指由于特定时期的个体行为决策,为其后续路径的演化规定了某种“依赖路径”。
因此,路径依赖涉及到制度形态演进过程中,人们的认识和选择,会随时间逐步加强或弱化。
二、理论探讨制度变迁路径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制度的惯性与制度的路径依赖”。
根据这一理论,一个制度变革往往因为其既有的制度模式和规则较难被打破改变。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的惯性将逐步加强,使变革越来越具有可感知的力度。
路径依赖理论的核心是,个体行为决策的选择对未来发展产生影响。
路径依赖的存在有可能是由于事实上的经济成本差异等因素所导致的。
事先的选择以某种程度上的“一次性投资”,影响随后的行为,而决策者常常因为难以确定成本的大小而产生不确定。
因此,由于路径依赖和历史惯性的存在,新规则的建立和新模式的采用较难。
三、案例分析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既依赖于历史发展的变革路径,也依赖于对世界科技和经济新状况的认识,以及对制度变迁的演进和创新。
中国的发展之所以能够超越退出计划经济的阶段,就是因为改革开放的制度变迁路径被遵循。
而路径依赖的存在,级制国有企业的推进和管理改革,以及小农户生计的离土改革都面临着大量的障碍。
关于路径依赖的书 -回复
关于路径依赖的书-回复
路径依赖理论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以下是一些关于路径依赖的书籍推荐:
1. 《路径依赖与经济演进》:作者道格拉斯·诺斯,他因对制度变迁和经济演进中路径依赖问题的研究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本书系统阐述了路径依赖理论及其在经济史和经济演化中的应用。
2. 《锁定效应:技术、组织与路径依赖》:作者是美国学者保罗·大卫,他在书中详细探讨了技术发展、产业结构以及组织形式如何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并形成了所谓的“锁定效应”。
3. 《战略选择与路径依赖》:作者马浩,这本书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如何形成并受制于路径依赖,同时提出了突破路径依赖的战略选择方法。
4. 《创新的起源:一项关于技术、制度与历史偶然性的研究》:作者布莱恩·阿瑟,书中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现象。
5. 《路径依赖与中国改革》:作者周业安,该书结合中国的改革实践,深入探讨了路径依赖理论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
以上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路径依赖理论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
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制度变迁及政府行为
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制度变迁及政府行为
张蕾;胡宏力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家》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被称为"中国经济增长之谜".文章从制度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以及政府的推动作用.从而总结出中国经济增长的独特模式.首先对以往的一些经济增长理论作了简单的回顾.其次分析制度因素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作用,然后分析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推动作用,最后指出目前存在的制度短缺因素制约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从而讨论后发展时期为解决各种制约因素而要求政府行为做出相应的转变.
【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张蕾;胡宏力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0.3
【相关文献】
1.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状态和结构依存特征研究——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为例 [J], 孙涛;黄少安
2.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与王朝周期性兴衰——以中国封建王朝制度变迁为例 [J],
杨德才;李梦飞
3.中国金融制度变迁分析:基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视角 [J], 皮天雷
4.略论经济制度转轨过程中政府行为——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来剖析 [J], 尚彩伶;范人伟
5.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用制度变迁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各种理论模型综述 [J], 何东霞;何一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路径依赖对我国家族企业管理制度变迁的影响
路径依赖对我国家族企业管理制度变迁的影响
李征途;刘新东;陆逊
【期刊名称】《职业时空》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家族企业是我国民营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族化管理也是我国民营企
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随着家族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有的家族企业能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地将家族化管理转变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从而跃上新的发展平台;而有的家族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适时实现管理制度的变迁,一蹶不振,直至退出市场经济的舞台。
影响家族企业管理制度变迁的因素很多,本文拟【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李征途;刘新东;陆逊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我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演进路径 [J], 王连娟;姚中良
2.家族企业管理制度变迁分析 [J], 王林荫
3.浙江民营家族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J], 林銮珠
4.文化传统与家族企业管理制度变迁 [J], 廉勇
5.我国家族企业家族式管理的文化路径依赖分析 [J], 周滨;王树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径依赖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成本分析郭磊磊(商洛学院,陕西,商洛,726000)摘要:中国采取渐进型经济体制变迁路径,以较小的初始成本实现了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但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后改革时期处于攻坚阶段,原有制度改革的不彻底造成一些区域进入锁定状态,本文分析原因并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渐进型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制度变迁成本Abstract: The path of Incremental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that chinese adopts achieved the change from Planned economics system to Market economic system with smaller cost. This paper analyze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economics system uncompletely reforms caused some regional enter locked with economic system .Key words: Incremental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Path dependenceInstitutional-change cost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整整30年了。
我们有许多经验和教训需要总结和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改革更加顺利和低成本。
1 问题的提出区别于传统的经济学家一直致力于分析市场机制的运行及其影响,制度学派经济学家认为制度作为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不亚于市场。
而制度对一国经济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两者之间的强制性。
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之间通过发生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来影响制度变迁的成本,两者间此消彼长具体就表现在制度均衡——制度环境变化——制度失衡——制度变迁——制度均衡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一系列法律、政策等正式规则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变迁,而且包括行为规则、习俗、传统道德在内的非正式规则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正式规则的变迁是显性的,非正式规则的变迁却是隐性的,两者的变化程度上无法衡量,便会出现两者无法相辅相成,甚至相互抵制阻碍的制度失衡状况。
当非正式规则的存量超过某一临界值时(该临界值使得非正式规则的收益等于正式规则的成本),就会发生制度变迁。
2 路径依赖导致中国制度变迁成本增加历史上许多制度变迁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新制度的收益小,有时候新制度的作用都会使得社会成员收益增加,但脱序成本、失益成本和适应成本过高依然是人们抵制、阻碍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而这正好能用路径依赖理论解释。
路径依赖源于自然史中关于物种演化的理论,生物学家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1974)提出物种演化是以一种相关方式影响未来的发展。
受这种理念的启发,大卫和阿瑟在对技术扩散的经济研究中,提出了技术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他们认为,一些偶然事件可能导致一种技术战胜另一种技术(即技术演进),而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
后来,诺斯将前人的思想和理论拓展到社会制度变迁领域,从而建立了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其主要内容是由信息的不完全性和处理信息群体的有限理性决定的交易费用并非为零,制度的设定无法得到一个唯一解,制度可以在更多的点上取得均衡,只是经济绩效的优劣差别,而决定这种绩效状态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历史上一次偶然的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由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制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路径,就会不断自我强化,可供选择的集合束不断缩小。
从实施成本来看,激进式变革可能在制度变迁的初始阶段出现较大的社会震荡从而引发较大的改革阻力,但是若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制度变迁,则社会损失会迅速缩小,而渐进式变革则因经济长期处在扭曲的状态之中,这种扭曲会造成经济主体对未来形成不稳定的预期,总体的经济损失会超过激进式制度变迁。
而从摩擦成本来看,渐进式改革在整个制度变迁过程中一直注重过程的稳健性和可控性,强调各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机会均等和利益补偿机制,在整个制度变迁过程中基本达到福利的帕累托改进,有效降低了摩擦成本,减轻了社会动荡和经济滑坡的程度,渐进式变革会赢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从这个角度讲,渐进式制度变迁较之激进式制度变迁具有优越性。
对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本重点是经济体制转型、经济结构变化、由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进入中国改变封闭状态进入国际市场中的各种支出与损失。
通过建立衡量这四个方面的指标综合体系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本进行量化得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前改革时期成本较低,中改革时期有所增加,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先略微上升后下降,期末又上升的“U”形变动,在后改革时期,经济变迁成本缓慢爬升的趋势,并且这个趋势还会继续下去3. 中国改革的成本增加的具体表现及评价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的实质,是要说明过去对现在及未来的影响。
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目标不确定,在计划经济处于一种低效的均衡时,政府这一制度变迁主体选择改变制度,践行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给企业自主权、放权让利,极大的释放了积蓄已久的生产力,人们普遍认可这样一种改革思路,社会的各个层面在这样一种能提高效率的现状以及自上而下传达的中国政治体制,这种提高自主权、追求效率的改革路径不断强化,而这之中很多事业单位、公益或政策性企业的改革目标也发生了偏离。
3.1 国有企业变革的路径依赖性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解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民用轻工业产品,另一类则为为了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军用重工业产品以及铁路、水电等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由于原有体制的影响为国家提供公共服务,这就为它们在市场上并非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而与市场的公平性、竞争性发生矛盾而处于“锁定”状态。
国有企业受到多级政府的干预,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从政府角度看,国有企业不会退出,因为这与国有制是相容的。
由于国有企业所有权不可退出,进而产生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不可转让性。
同时,让一个亏损企业维持生产不仅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而且还显示当地政府的政绩,因而常常倾向于继续生产而不退出市场。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矛盾。
从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来看,由于政府在同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委托代理关系上,缺乏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
国有企业改革是在最基本的所有制结构不作变化的基础上通过“放权让利”的方式进行的,虽然在历史上曾得到过人们的欢迎,也起到了国有企业效率提高的昙花一现,更久远的则是缺乏激励而使得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3.2 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对于劳动力就业市场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占就业量90%左右的民营、外资企业,这类企业就业人员流动性强,增长比较稳定和宏观经济有一定联系;另一部分则为政府部门、国有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该市场流动性差,如果没有特殊政策会呈现出只增长不减少的就业人数粘性,具体见下表:表3 中国转型过程中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就业增长率年份失业率(%)国有控股企业就业情况非国有控股企业就业情况就业人数(万人)就业增长率(%)就业人数(万人)就业增长率(%)2001 3.6 5141.4 - 67883.6 -2002 4 4820.5 -6.24 68919.5 1.532003 4.3 4461.4 -7.45 69970.6 1.532004 4.2 4335.3 -2.82 70864.7 1.282005 4.2 4036.4 -6.89 71788.6 1.302006 4.1 4025.5 -0.27 72374.5 0.822007 4 4001.6 -0.59 72988.4 0.852008 4.2 3946.5296 -1.38 73533.4704 0.752009 4.3 3450.8349 -12.56 74544.1651 1.37附注:上表是按照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所得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从2001年到2009年劳动力就业趋势基本上呈现出“国退民进” ,国有控股企业就业人数不断下降,从5141.4万人下降到3450.8349万人,而且变化幅度比较大,就业增长率最低达到-12.56%,而失业最低是在2006年,只有-0.27%,这跟宏观政策有一定联系,我国在最初实行国有企业改制,出现了大量国有企业的产权变更,出现了大量失业人口,而2005、2006年宏观经济则变现比较强劲,失业人数较少;而非国有控股企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大部分,并且在考察期内出现的就业量不断上升的轨迹,能够反映宏观经济的稳定变化。
两个就业市场因为管理机制、历史遗留问题而变现为不同的特征。
在现实中,由于政策性组织的巨大诱惑(由于政策性组织运营主要依据政策)使得人们在选在进入劳动岗位时首先考虑政策性组织,政策性组织的最大优点就是其“永久雇佣”或者很难“流出”使得政策性组织的岗位供给远远无法满足就业人口众多的现实情况,在政府创造就业的宏观目标制约下,不得不创造一些政策性岗位来满足这种需求。
这样就陷入这样一种恶性循环:政府不断创造政策性岗位来满足就业的需求,远远供不应求的状况使到这种政策性岗位的“价格”会比较高,而得到这种政策性岗位的劳动者当成为政策制定者时会因为自己付出较高成本而创造政策性单位的“诱惑性” ,使得循环近一步发生,陷入这样一种劳动力流动方向从自由流动的民营、外资企业市场流向政府、国企、事业单位等政策性单位的“锁定”状态。
4. 结论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体制而言基本上实现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但是由于我们一开始选择了较低成本的渐进式改革,也就是实行帕累托最优的改革方式,原有的体制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与能提供较高效率的体制同时发挥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或者说是市场经济体制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与市场经济体制成果的公平共享都受到了原有体制的制约,必须要引入外部因素或者通过强化规章制度等硬约束来改变人们的观念,比如不断加强制度研究,引进国内外理论研究,通过传播打开“认知”锁定,使制度变革过程得到支持。
[参考文献]:[1] 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 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M].现代制度经济学(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 吕爱权.中国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探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