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应龙课堂教学观摩体会

合集下载

看华应龙数学课反思与感悟

看华应龙数学课反思与感悟

看华应龙数学课反思与感悟
12月4日,我观看了全国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教学实录,课上主要讲了如何让学生分析作业中的错题,并激发学生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后我主要有以下的反思与感悟:
1、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教学思路和创意,有各种独特而吸引学生的教学语言和上课风格,还有随机应变善于抓住各种机会进行教学生成的课堂应变能力,以及丰富多彩的人文素养和闪光的思想精华。

2、知识,不是华老师教学的唯一。

华老师的课堂决不刻意让学生只是掌握某个知识点,形成某种技能,而是重在活动,重在体验,重在过程,重在参与。

另外,华老师处理学生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方法引发了我的深思。

错误,在华老师看来成了教学的最可贵资源。

以前我总认为课堂上学生反馈时出现的错误越少这样的课就越成功。

其实这不是绝对的,学生出错少固然是好事,但要看问题的难度如何,假如学生能在教师的百般“诱导”下仍坐镇不乱,在这种情况下出错少那绝对是好的。

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东西都还云里雾里,到处出错,那肯定是老师教学不到位的问题。

3、我想上一节课,除了精心的教学设计,还与课前的精心预设是分不开的。

如果课前老师对学生会犯什么错误自己都没有认真去预设过,课上学生出现的错误总会让自己大吃一惊,课堂中典型错误没让它暴露出来的话,那反而是遗憾的。

一节课是否精彩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看老师有没有把学生中的错误发掘好了,最后又是否成功地将学生讲会了。

《我这样教艺术——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

《我这样教艺术——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

《我这样教艺术——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我这样教艺术——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华应龙的《我这样教艺术——华应龙课堂实录》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书,书中记录了艺术家华应龙在教授艺术课程时的实际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艺术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华应龙在书中强调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艺术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方式。

他提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通过艺术体验来发现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研究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的研究兴趣和潜能。

华应龙还强调了艺术教育的实践性。

他强调艺术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该注重实践和创作。

他通过讲解艺术史、艺术技巧的基础知识,以及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艺术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表达能力。

这使得学生在艺术教育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成就感,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艺术才华。

华应龙还在书中分享了一些关于艺术教育中的教学案例和经验。

通过这些案例,我了解到了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比如,他提出了“师证∩生证”教学法,即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研究的教学方式。

他还讲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告诉读者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的来说,华应龙的《我这样教艺术——华应龙课堂实录》让我对艺术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他的实际教学经验和案例分享,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教育思考和教学方法。

这本书不仅对艺术教师有指导意义,对所有关心艺术教育的人士也是一本值得推荐的读物。

观摩华应龙老师8

观摩华应龙老师8

观摩华应龙老师《游戏公平》有感一切皆有可能我有幸听了特级教师华应龙的一节示范课《游戏公平》,感受颇多,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回味。

领略华老师的风采,再次被华老师所感动,感动华老师对数学本质的探究,感动华老师对数学教学的执著,也感动华老师艺术家的风范与博学。

在名师的数学课中,孩子的思维始终处在跳跃与思考的状态。

在一次次的尝试思考以后,孩子开始对自己的表现充满信心。

对思维能力有目的地训练,让我看到数学名家的有效教学不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课堂中每一分钟都在实践。

华应龙老师的《游戏公平》一课从创设情境开始,问题便一个个接一个而来。

“公平不公平?”“怎样才公平?”“如何来证明?”……即使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也没有停止,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全神贯注,兴奋地摇动着水杯,认真的记录。

整堂课中始终感觉到学生的思维没有停歇,不断的尝试,不断的积累信心。

数学的魅力估计正是这样沁入孩子心灵的。

数学的课堂如果想让孩子喜欢,必须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

本节课中情景数学活动,也格外引人瞩目。

华应龙老师的课堂中,父子争看奥运会篮球半决赛的故事情景贯穿整堂课。

孩子们在为华老师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开始对概率统计等知识有了新的认识。

当华老师以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结束教学的时候,孩子根本没有下课的想法,情景教学让孩子对数学更喜欢。

在情境中在活动中,数学的学习变成学生主动的探究,也只有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才会让学生收获一种成功和自信,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有魅力的。

在华老师的课上幽默也成为一大特色。

华应龙老师介绍自己的方式很幽默,他先在黑板上写下:华佗—华罗庚然后再写华应龙;在介绍完中南海后他再说自己就在中南海往西若干米上班;正是有了激情和幽默,名师们的课堂才更精彩,生命在场的意蕴才更浓厚。

现在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感受与需学习之处。

一、真情互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华老师执教的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师生朗朗的笑声、自发的掌声和华老师的“谢谢”之声;从问题“想了解我什么”到幽默的回答“华佗华罗庚华应龙”,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行为充分体现了他们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观看《华应龙与化错教学》有感[样例5]

观看《华应龙与化错教学》有感[样例5]

观看《华应龙与化错教学》有感[样例5]第一篇:观看《华应龙与化错教学》有感观看《华应龙与化错教学》有感华应龙老师致力于探索“化错教学”30多年,近日有幸品读了华老师的专著《华应龙与化错教学》,着实受益良多。

无论是“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师生情谊,还是“以爱育爱”的新型师生关系,都拨动着我的心弦,现将华老师的教育观之我见部分心得分享给大家。

一、化腐朽为神奇华老师说:没有错的课堂绝不是一节真课堂,少了差错就少了真实。

其实“错”更是课堂中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华老师把化错归纳为:错是错,温暖地“容”;错不是错,智慧地“融”;错还是错,自豪地“荣”等三个阶段。

这是化错课堂的三个阶段,也是对待差错的三种境界。

无论是上公开课还是日常常态课,我们都不能怕在课堂上出错,我自然达不到华老师的化错水平,但是我一直认同并践行着,在课堂上只有充分把学生的思想解放出来,真正的融入课堂,不怕出错,甚至有时候故意有意识的“导误”。

因为出错有时候反而是好事,只有学生出错了,才能知道授课的关键点遗漏在哪里;只有学生出错了,才能深挖出知识点的突破口;只有学生出错了,才能剖析出出错的原因,找出是个性还是共性问题,才能真正的理解、掌握、提高。

二、师者若水“上善若水”是老子的名言。

华老师的体味是“师者若水”。

师者若水,宽容博爱。

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师者至柔为上,温温恭人。

华老师说:水,最值得我们教师学习的是“往低处流”,深有同感。

只有我们放低姿态,“往低处流”,才会真正的和学生融入一体,倾听到学生的真实心声(我曾经以作为学生群里唯一的一位教师而骄傲过,学生拉我进群并能让我留下来是对我的一种信任和同行),融洽师生关系;当我们“往低处流”,才会和学生保持在同一个高度,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而且更容易走进学生内心,获得学生需求的第一手资料,无论是精神需求还是学科知识都可以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查漏补缺。

华应龙教学视频心得体会感想(共5篇)

华应龙教学视频心得体会感想(共5篇)

华应龙教学视频心得体会感想(共5篇)第1篇:华应龙听课体会华应龙教学艺术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2021年9月20日我有幸在开发区实验中学参加了"华应龙教学艺术观摩研讨会"。

研讨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专家的文化引领和精彩报告,有特级教师华应龙和他的徒弟们的实践分享和出色课例,有一线教师的互动讨论和独到见解。

这使所有老师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

一天半弹指而过。

可是我们的收获和成长,却是持续不断的!专家教授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无不是一块“敲门砖”,敲开了我们这些老师心中的大门,敲醒了心中的困惑,敲响了心中的希望之钟。

沐浴着专家智慧的春风,忽感到时光的短暂,也警觉到自身的欠缺。

下面我就谈谈听了华应龙老师的课和讲座之后的一些收获。

一、融错,让课堂更精彩听华老师的课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享受华老师精湛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感受到他身上散发的巨大的人格魅力,可以欣赏到学生思维真实的声音。

他注重发现孩子“不同”的声音,保护他们的“独特”思维;奖励“出错”的孩子,让他成为课堂的“明星”。

华应龙老师在整个教学中,从导入到结束,每一个环节都吸引着学生去积极地思考,去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课堂中师生的交流充满了华老师的关爱与呵护。

一句“好了,孩子们!”迅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亲切的笑容、风趣地语言让课堂充满了温馨的感觉,更是让孩子们即使答错了也丝毫没有压力,一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不仅如此,华老师还能够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对于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也会及时加以肯定。

课堂上,学生的每一个发现都是在老师的赞赏声中自主得到的。

这样,学生们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二、华应龙的“融错教育”理念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杜威的观点;教育即解放是巴西保罗〃费莱雷的观点;教育是培养好的习惯是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孙云晓的观点;教育即融错是华应龙的观点。

观《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观《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观《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非常有幸参加了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第四届名师优课——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摩研讨会》,让我大开眼界,获益匪浅。

在两天的学习中,聆听了华应龙名师团队的八节课,每节课都精彩纷呈。

感受颇深的有以下几点:一、尊重学生,彰显风采。

华老师团队的每位老师在上课之前认真询问每位学生的姓名,在问学生姓名时,他们稍稍地低下身子问:“您贵姓?”把学生当做朋友一样看待,并尽最大的努力记住学生的姓名。

在学生向老师问好时,他也深深地鞠躬呈90度,向学生们问好:“同学们好!”把学生们看成平等独立的个体。

二、化错教学,玩中学习华老师说:“学生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试误”的过程,有些错总是要犯的,犯得越早,损失越小。

最好的学习是求不知,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比如华老师在《阅兵中的数学故事》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算算在阅兵中一个英模方队通过检阅曲的时间是多少。

已知条件是旗手脚尖到领队脚尖6米,领队脚尖到第一排脚尖6米,后面14排都是前一排脚跟到后一排脚尖0.9米,脚长0.3米。

学生独立列算式,部分学生先列的算式为:6×2+14×0.9+14×0.3,马上就有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列式为:6×2+13×0.9+14×0.3,华老师紧接着引导学生并启发学生思考,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你同意哪一种算法,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最终学生通过自我诘问、自我反思,都同意第二种算法。

华老师又追问道“为什么乘以13而不是14呢”?有学生回答道:“这其实就是植树问题”。

(我被学生的回答深深折服,可能听课的老师都不一定能如此之快的想出这个问题的本质,但学生却已经发现了,他们的思维在华老师的激发下高速运转着。

)华老师:“哦,原来是这样!真好!”华老师继续提问:为什么是6米,而不是7米呢?学生回答:因为六六大顺!结果我们听课的老师都为这位学生逗笑啦!“那至于为什么呢?我们接着学习下一个板块:当坦克踩上俄军的脚跟!”华老师这样衔接到。

2024年华应龙讲学学习心得(2篇)

2024年华应龙讲学学习心得(2篇)

2024年华应龙讲学学习心得作为数学老师,你喜欢数学吗。

华老师这个看似毋庸置疑的问题却不禁让我扪心自问起来,我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数学这门学科吗。

如果不是对数学的热爱,华老师不会从研究数学学科到对数学哲学的深思。

如果不是对数学的狂热,他不会为了一个数学课例把它的内涵要义延伸至看似与之毫不相干的领域。

若不是对数学的痴狂,他不会从思考中寻觅到数学的____花园。

我喜欢他《找次品》中一分为三的哲学思想,我喜欢他在《数学黑洞》给孩子们心中播种探索思考的种子。

他的课堂朴实无华,却透露出大智慧。

他说美妙的教学就是一场难忘的初恋,我时刻找寻着这种感觉,可是的确像大多数年轻老师的感受一样我待学生如初恋,学生虐我千百遍。

这样的感觉的确困扰着我们,而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们也想通过一些捷径更快地成长,更早地接近初恋的感觉。

华老师仍然用他朴实的笑声解答着我们的疑惑,仍然是两个字读书。

读各种各样的书,与数学专业有关的无关的,有用的没用的,甚至某些启迪心智的杂志。

在这个速度飞快的社会,每个人都想用最快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精选对自己有用的,剔除没用的。

每个人似乎都成为了急功近利的傀儡,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甚至忘了怎样停下来思考。

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并不幸福,常常喊累,常常在该休息的时候还在想着我该怎样更快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教学工作何尝不是呢。

别说看各种各样的书,我们甚至都不想花时间在本专业的书籍上。

每天忙碌着看教参,备课,改作业,辅差……正如华老师所说,我们每天做了很多事,很忙,很累,可是累的根源是什么呢。

还是两个字思考。

没有思考的数学教学,尽管给自己的规划看似很清晰,仍然像只无头苍蝇。

看无用的书,在教学设计时,有时猛回头可能会在无用的书中找到灵感。

热爱数学,你便总会用数学的眼光欣赏生活,思考生活。

而生活与数学是分不开的,所以数学中的素材总要在生活中掘取。

这也就是____老师爱看书,爱停下来思考的原因了。

这也不就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吗。

2024年读《华应龙与化错教学》心得体会(四篇)

2024年读《华应龙与化错教学》心得体会(四篇)

2024年读《华应龙与化错教学》心得体会本人深感荣幸参与了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第____届名师优课—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摩研讨会》,此次经历不仅让我视野开阔,更收获了宝贵的知识与经验。

在两天的密集学习中,我聆听了华应龙名师团队精心准备的八节课程,每节课程均展现出了卓越的教学水平和深厚的专业素养。

以下是我对其中一些印象深刻的教学理念的总结:一、尊重学生,彰显教学风采华老师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每位老师在课前都会认真询问每位学生的姓名,并在询问时微微俯身以示尊重,这种将学生视为朋友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

同时,他们还会努力记住学生的姓名,并在学生向老师问好时,以深深的鞠躬和真挚的问候回应:“同学们好。

”这一做法彰显了对学生平等独立个体地位的尊重。

二、化错教学,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华老师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尝试和修正错误的过程。

他强调,有些错误是学生在学习中必然会犯的,而越早犯错,损失就越小。

因此,他提出了“化错教学”的理念,即将学生的错误转化为学习资源,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

在《阅兵中的数学故事》一课中,华老师通过让学生计算阅兵中英模方队通过检阅曲的时间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当学生出现不同的算法时,华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我诘问、自我反思,最终找到正确的算法。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还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乐趣。

整节课中,学生在华老师的引导下不断思考、想象和猜测,他们的精彩发言赢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

这种化错教学的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让他们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之,华老师团队的化错教学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错误,将其转化为学习资源,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2024年读《华应龙与化错教学》心得体会(二)答案通常并非预设。

我倾向于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以便他们自由表达,进而发现孩子们独特的思维火花。

华应龙《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

华应龙《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

华应龙《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华应龙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不仅仅是一堂数学课,更是一堂生动、有趣、富有智慧和创意的教育课。

华应龙老师通过各种富有创意的方式,让学生对分数有了深入的理解。

他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用实际例子来解释分数的概念,如切蛋糕、分苹果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分数的存在和应用。

此外,他还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分数。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华应龙的课堂中,分数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一种数学工具。

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使得分数的学习变得更为生动和有意义。

华应龙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教学内容和方法,华应龙老师的课堂氛围也让人印象深刻。

他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敢于尝试。

这种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此外,华应龙老师的课程设计也充满了智慧和创新。

他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关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

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分数的概念和应用。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华应龙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生动、有趣、富有智慧和创意的教学方式,使得分数的学习变得更为生动和有意义。

他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同时,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教育者能够像华应龙老师一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

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

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这本书。

这本书中一共展示了华应龙老师12节数学课,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学生们兴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自己的主见,通过一节节的课堂实录,我能感受到学生们都在华老师的课堂中获得了主体性,获得了“智慧”。

这样的课堂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

一、快乐课堂,学生顺畅“呼吸”。

华老师的数学课堂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由。

只有学生主动地去学,积极的去学,只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创造性的去学。

学习才会“像呼吸一样自然”,学生才会享受学习,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幸福。

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学生兴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创意,这和学生获得主体性的真切体验是分不开的。

在“角的度量”这一课例中,“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让我对于数学教学产生了一些思考。

当我看到这个标题: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我不禁好奇,这样的课堂是多么轻松自得。

但是,究竟该如何去做,才能实现这般的课堂呢?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发现华老师的学习活动遵循孩子们学习的天性,顺应孩子的思维展开的。

学生先试先量,先想先说,正确的地方充分肯定,存在的问题一起探讨。

而在学生已进入洞口,感觉恍惚若有光的时候,“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一语点破,是可以为学生的量角操作提供表象支持,促进学生更顺畅地“呼吸”的。

但是,究竟该如何去做,才能实现这般的课堂呢?华老师认为教和学是一回事,应当追问四个问题:第一,教(学)的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

顺着学的路径去思考教的路径。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好为人师的我们往往会好心地做出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就如很多老师总结概括出“二合一看”等要诀,看似简洁,颇得要领,其实这是成人的偏好,要孩子们想象出这四个字背后的内涵是挺难的。

因为孩子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老师抽象概括出的词语反而增加学习的难度,老师附加的认知负荷挤占和压缩了学生生成的认知负荷,所以说我们原来的教法阻扰了学生自由地“呼吸”。

华应龙 听课体会

华应龙 听课体会

华应龙教学艺术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2013年9月20日我有幸在开发区实验中学参加了"华应龙教学艺术观摩研讨会"。

研讨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专家的文化引领和精彩报告,有特级教师华应龙和他的徒弟们的实践分享和出色课例,有一线教师的互动讨论和独到见解。

这使所有老师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

一天半弹指而过。

可是我们的收获和成长,却是持续不断的!专家教授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无不是一块“敲门砖”,敲开了我们这些老师心中的大门,敲醒了心中的困惑,敲响了心中的希望之钟。

沐浴着专家智慧的春风,忽感到时光的短暂,也警觉到自身的欠缺。

下面我就谈谈听了华应龙老师的课和讲座之后的一些收获。

一、融错,让课堂更精彩听华老师的课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享受华老师精湛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感受到他身上散发的巨大的人格魅力,可以欣赏到学生思维真实的声音。

他注重发现孩子“不同”的声音,保护他们的“独特”思维;奖励“出错”的孩子,让他成为课堂的“明星”。

华应龙老师在整个教学中,从导入到结束,每一个环节都吸引着学生去积极地思考,去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课堂中师生的交流充满了华老师的关爱与呵护。

一句“好了,孩子们!”迅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亲切的笑容、风趣地语言让课堂充满了温馨的感觉,更是让孩子们即使答错了也丝毫没有压力,一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不仅如此,华老师还能够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对于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也会及时加以肯定。

课堂上,学生的每一个发现都是在老师的赞赏声中自主得到的。

这样,学生们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二、华应龙的“融错教育”理念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杜威的观点;教育即解放是巴西保罗·费莱雷的观点;教育是培养好的习惯是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孙云晓的观点;教育即融错是华应龙的观点。

(一)“容”错——尊重孩子的“不同”华应龙说:“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树立一种观念,学生不是我们的对手,而是帮助我们缔造课堂生活的另一只手。

华应龙教学课堂能力提升心得体会

华应龙教学课堂能力提升心得体会

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其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身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在参加华应龙教学课堂培训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以下是我对华应龙教学课堂能力提升的心得体会。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在参加华应龙教学课堂培训之前,我的教学观念较为传统,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培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华应龙老师强调,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华应龙老师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华应龙老师认为,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学习。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1. 多元化教学手段。

华应龙老师提倡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实物演示、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培训过程中,我学习了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2. 互动式教学。

华应龙老师强调,教师应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采用提问、讨论、辩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任务驱动教学。

华应龙老师认为,任务驱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培训过程中,我学习了如何设计合理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掌握知识。

三、教学评价的改进1. 关注过程性评价。

华应龙老师强调,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仅仅关注结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2. 多元化评价方式。

对数学课堂教学再认识——小学数学教师学习华应龙老师有感

对数学课堂教学再认识——小学数学教师学习华应龙老师有感

对数学课堂教学再认识----------------- 学习华应龙老师有感认识华应龙老师,缘于他的两本新作一一《我就是数学》、《我这样教数学》,课余时的阅读,竟使我不忍释卷。

华应龙老师作为一名全国知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竟有如此妙笔,上课前的精心“设计”,教学中的琐碎烦恼,下课后的再三反思,在他的笔下竟是如此的真实自然,从容而有趣。

20Π年4月,我参加全国第十届新世纪课堂教学研讨会, 有幸欣赏了华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让我真实的感受到他的课堂没有数学课司空见惯的机械与枯燥,而是随处闪耀着他的“匠心独运”的智慧:捕捉生活中的“意外”成就课堂上最鲜活的素材;奖励敢于讲出“出错”原因的孩子,让他成为课堂的“明星”……他的课堂如同通往宝藏前的迷宫,让孩子们沉醉于不断探索的快乐中。

华应龙老师独特的教学智慧,先进的教学思想,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数学课不怕出现差错我常常看到一些上的十分顺利的课,老师讲的准确无误,学生个个对答如流。

真佩服上课教师和学生,把一节课演绎得那么完美无缺。

听了华老师的课我感到,学生在课堂上没有问题,没有矛盾,老师的价值又如何体现呢?可见,那些近乎完美的课不见得是一节好课,真正有味道的却是像华老师那样不怕课堂上出现差错,他把课堂上出现的差错作为资源来看待,让差错为开展教学活动、解决教学问题服务。

我觉得如果课堂上没有差错,教师应当有意的创造“差错”, 为学生的学习设置“陷阱”。

教师不仅不能回避差错,还应设置一些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情境,了解学生差错出现在什么地方,有怎样的误区,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活动,才能真正做到针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课堂决策。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中真正的生成来自学生出现差错时教师的处理和师生的互动。

二、数学课要使学生感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和动力,喜欢学习数学和数学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往往是从对数学的兴趣开始的,反之,学不好数学,或不想再学数学,往往是对数学失去兴趣。

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学习心得体会

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学习心得体会

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学习心得体会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学习心得体会华应龙,一位从海安走出去的名师,带着一份感恩的心,为海安的小学数学老师一份精神大餐,感染了身为小学数学老师的我。

一天半的学习时间,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的学术报告及弟子的展示课,感觉受益匪浅。

华应龙老师的沉稳、刘伟男老师的教学机智、沈勇老师的幽默及一群名师的文化功底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现代的新课标理念、新颖的设计、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愉悦的情感、亲切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专家们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那真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

专家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

教育专家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解,我心中十分叹服。

叹服他们的口才,叹服他们的自信,叹服他们的敏锐,叹服他们的知识渊博。

听了这些专家的课,使我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与艺术化。

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好点子是从知识渊博的大脑中冒出来的。

教材上的知识是死的,以本为本的老一套教学方式方法,学生被动接受了知识,掌握的效果经常不经如人意,就算有一定的效果,那也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对人才培养和发展是不利的。

而将教学内容的精心处理再生成,老师教得轻松,孩子学得轻松,知识掌握得牢靠,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这些在教学中的金点子,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为什么没想到,还是我们的知识底蕴不够深厚,知识面狭窄制约了我们的大脑,华老师引经据典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在教学实践中,用得那么恰到好处,令人佩服,也为我指引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二、自如驾驭课堂的能力是练出来的。

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有良好的素质才能紧紧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教学过程中来,调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数学课不再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听华应龙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听华应龙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听华应龙老师报告心得体会周末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到郑州小哈佛双语小学参加睿师育人----小学名师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讲座《我不只是数学》,感悟颇深。

第一节华老师讲了《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华老师没有被教材束缚思维,而是作了这样深入的思考:单位“1”的概念可以不给,“单位”重要,“1”也重要,在教学中突出了对“单位”的教学。

上面这一段,教师向学生传递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单位都是创造出来的。

一把尺子可以看作一个标准,一根领带的长也可以是一个标准,把“单位”的内涵扩大了,为后面引出分数单位做作铺垫。

听课中我才体会到华老师的设计意图,不禁拍案叫绝。

学生对于“分数单位”的理解是较难的。

华老师从“单位”的知识原点出发,让学生感受“单位”的出现时生活的需要,这里体现了华老师的“打数学”观,那就是深究数学概念产生的认知原点,把它放入一个大背景下去教数学,是多么大气可贵啊!把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那才是真正的让学生体会到与熟悉的生活的联系。

华老师的这节“分数的意义”,设计意义深远,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显现出华老师的智慧。

深思过后才能凸显思想的可贵。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要站在数学知识的认知原点分析教材,设计教学,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有“磁性”,把学生紧紧吸住!华老师还以《我不只是数学》为主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他声情并茂的演讲,幽默风趣的语言,平易近人的笑容深深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会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华老师在正式开始讲座之前就用一句句寓意深刻的话给老师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教书的人不读书是一件可悲的事”“错若化开,成长自来”“理想的课堂应当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

在讲座中,华老师结合具体生动的课例向在场老师把《我不只是数学》的主题层层展开,不仅让老师们领略了精彩的数学之美,更让老师们体悟到了“以人化人”的教学魅力。

下午,华老师给我们全体新聘教师做了长达三个小时的《数学新课标培训》,更是给初入教坛的新教师指明了方向。

2024年华应龙培训心得模版(2篇)

2024年华应龙培训心得模版(2篇)

2024年华应龙培训心得模版参加“全国小学数学推进文化与创新教学观摩”培训有感—从细节处发掘孩子的创新思维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日这两天,由康家集学区、窑店学区、西街小学教育联盟____安排,我非常荣幸的在美丽的____湘府英才小学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推进文化与创新教学观摩”培训活动,在本次培训的第一天,我非常荣幸的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华____老师的六年级数学课《我不是笨小孩》、全国名师吴铎的四年级数学课《条形统计图》、全国名师易博的五年级数学课《植树问题》,第二天,聆听了由著名特技教师吴爱华执教的六年级数学课《比的认识》、著名特级教师高丛林执教得二年级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和____市天心区湘府英才小学青年教师李睿的三年级数学课《间隔排列》。

本次培训虽然时间短,但是使我收获颇丰,尤其是华____老师执教的《我不是笨小孩》使我感触良多。

华____,男,____年____月出生,____南通人,____党员,____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系“北师大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委、分册主编。

中国教育电视台多次播放其教学录像,中央电视台在“当代教育”专栏、《人民教育》在“名师人生”专栏做了专题报道,《中国教育报》推出了“华____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

现任____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著有《我这样教数学》,《我就是数学》,《个性化备课经验》等著作。

华老师的这堂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在课堂上几次提到的“面向同学论”、“面向说话的同学”等话语,“和发言的同学面对面”这是我以前一直忽视的细节,听了华老师的课后,忽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的确,平时学生发言都有面向老师的习惯,然后看老师的脸色来判断对错。

坐着的同学有的听,有的不听,课堂上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缺少的是生生互动。

“和发言的同学面对面”则能较有效地弥补以前课堂中的不足,而且还能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素养,表现你对发言同学的尊重,能培养有效倾听的习惯,而且通过面对面交流还能培养学生的大气、自信。

2023年华应龙讲学学习心得

2023年华应龙讲学学习心得

2023年华应龙讲学学习心得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学院的一名学生,非常荣幸能够参加2023年华应龙讲学活动,并分享我的学习心得。

华应龙讲学是我大学生活中一次很特殊的经历,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

在这次活动中,我有幸听到了由华应龙老师亲自授课的精彩讲座,并与华应龙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下面,我将结合华应龙老师的讲座内容,分享我对学习的心得与感悟。

首先,我被华应龙老师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给深深地震撼了。

在华应龙老师的讲座中,他特别强调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更是为了自我成长和发展。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应该主动地思考、研究和探索。

我深受启发,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为了不断完善自己,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我决定要从学习被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其次,华应龙老师还强调了多样化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而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这让我意识到了学习的世界是非常广阔的,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加社团活动、实习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

世界上有无数的智慧和经验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吸收,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因此,我打算更加积极地参与社团活动和实习,以便能够更好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此外,华应龙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他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他鼓励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集中精力等。

他还提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学习的目标性和系统性。

这些方法和技巧对于我来说非常实用,让我明白了学习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我决定将这些方法和技巧付诸实践,以提高我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最后,通过与华应龙老师的交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学生的关注和爱心。

他不仅在讲座中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和知识,还在交流中给予我个人的鼓励和指导。

1有感于华应龙的教育思想

1有感于华应龙的教育思想

有感于华应龙的教育思想参加了两天的华应龙教育思想研讨会,受益匪浅。

1、模式。

记者这样评论华应龙的教学模式,它“使枯燥呆板的数学教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

在各种教学模式满天飞的时候,我们来看华老师的这个模式,它巧妙地搭建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创设了真情境,产生了真兴趣,引起真思维,进行真运用。

2、技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能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我辈教师津津乐道的是“技巧”,更感叹名师的教学技巧,从《报道》中也能看出华老师的一些教学技巧。

“在华老师的课堂里,他总是大胆地放手,凡是学生能说的、能做的、能自己学会的,教师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不再包办代替。

让学生在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环境中学习。

”“听华老师的课,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学生有了问题不是问题,关键是教师怎样对待问题,只有把问题的解决作为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才能创造出如沐春风的课堂。

”我想华应龙并没有沉浸在什么单纯的教学模式之中,而在具体的教学中采用了新策略、创造了新方法、结合新手段,开通新途径,这不就是华老师的教学技巧吗?透过技巧我们看到了智慧,我们所评头论足沉醉其中不就是教育智慧吗?3、语言语言是教学艺术的外衣。

让我们欣赏一下华老师的语言艺术吧。

一次,华老师上小数、分数、百分数互化的复习课,要求学生把0.2化成百分数。

在兰兰同学回答出20%后,华老师让她说说是怎么想的。

她说:“0.2= 2/10,十分之……”还没说完,同学们“嘘”声一片。

华老师示意别打断她,请她继续说。

“0.2=2/10=1/5”。

“扑哧”,有的同学禁不住笑出声来。

华老师也在想:这扯到哪儿去了,可还是耐着性子让她说。

“分子分母同乘以20,等于20%。

”“哎呀,真了不起。

”随着华老师的称赞,同学们鼓起掌来。

华老师接着说:“大家看,兰兰同学先运用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接着又一次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数巧妙地化成了百分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名师,为学日益
听《认识圆》心得体会沙溪镇第三小学袁爽
11月24日,我有幸现场听了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认识圆》这堂课。

无论是这堂课还是华老师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钱钟书曾戏虐的说过,如果鸡蛋好吃何必想要看看下蛋的鸡呢?我是好奇之人,到底是什么样的鸡才下如此好吃的鸡蛋呢?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生命个体都是唯一的,因此每个视角也是独特的。

我对此次的听课有一点心得与君共勉。

俗话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华老师的课给我的启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数学的文化、美育功能
新课标中提到:义务阶段的数学,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因此数学还应该具有文化、美育的功能。

华老师的课中渗透数学的文化、美育功能俯首皆是。

教学设计可谓是图文并茂,从圆的定义:圆,一周同长;圆的特点:大方无隅;画圆工具:无规矩不成方圆等等,到同时代的人物场景或人物图片。

一方面让数学课生动有趣,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圆不是今天才发现的,感受我国数学的发展和先人的智慧。

谁说数学里只有思维、逻辑,华老师不正向我们展示了数学的文化、美育功能吗?其实学理偏爱文,古今中外皆有。

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同时他还是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

其实知识是相融相通,各种学科或是知识都好比淙淙的小溪,无论流经哪里都会汇入大海融合在一起。

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是人文奥运,为什么我们的数学不能是人文数学?在数学中渗透人文知识,不是要学生记住这些知识,而是发扬数学文化功能,渗透数学美育功能。

我们怎样在教学中体现数学的文化、美育功能呢?个人认为先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在教学中实现以上功能。

现在我才真正认识到何为特级,不愧为特级教师,处处张显与众不同。

他教数学,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辈望其项背的。

古今中外关乎数学关乎教育的名言信手拈来就是。

我想他一定读
了许多的书,才会有如此丰富的思想,才会有如许多的思考。

一直觉得自己还是读了点书,心中有一点笔墨的,今天才发现是如此的肤浅,相形之下,我真是自惭形秽啊。

华老师为什么能腾出时间读书?都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读书也不是一天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日积月累。

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学校,学生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教师要保持源源不断的活水供给学生就要多读书读好书。

第二,关注细节,关注生活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愿听?原因可能有好多种,但对于教师来说,学生显示对出知识内容不感兴趣是他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提到,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

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

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

而只是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

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

但一些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

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

我很赞同以上的观点。

课标中也提到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汪中求在他的书中写到细节决定一切。

华老师的课正是从生活出发并关注细节。

让我难忘两个细节是寻宝游戏和篮球赛。

新课的导入用了一个寻宝游戏,并贯穿整个圆认识活动的始终。

“宝物在据小明左脚三米的地方”引发学生思考宝物可能在哪里?进而自然的由学生提出宝物所在的位置构成了一个圆。

这种游戏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跃跃欲试都想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胃口就被吊起来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另一个就是接连两次出现的篮球比赛的录相,04年雅典奥运会八分之一小组赛和NBA的一个比赛场景。

赛事是学生熟悉,第一个赛事的出现是前奏,为了调节学生的心绪到课堂中来,第二个赛事是为了让学生看到圆就在身边,同时启发为
什么篮球中圈是圆形?除了以上两个还有许许多多我们常见的却视而不见的生活中的圆。

第三,面对突发问题或困难时的应对心理
每个人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突发问题,这时候你会怎么想,怎么办呢?我们先来看看华老师是如何处理的。

课还未开始,华老师就遇到一个问题:上的是“圆的认识”学生却没有带圆规。

我像是等着看好戏似的,看你怎么处理。

起初,华老师的反应与一般人无异:焦虑、着急,甚至想过换课。

过了5、6秒,他恢复了常态会到课上了,并且没有在想这件事。

后来在互动交流中,我们得知此类情况发生不止一次两次了,更有甚者上四年级的内容,上课的学生却是二年级的。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他都会想到《阿甘正传》中阿甘妈妈的话,要想往前走就要甩掉过去。

正是这种甩掉过去的心理支持他正确面对出现的每一个问题。

无论在生活中或教学中我们也可能遇到此类的问题,我们大多是慌乱,慌乱,甚至影响一天的心情,我们何不放下负担甩掉包袱呢,思考阿甘妈妈说的话呢。

可能我们不能立即做到这一点,但做与不做,做好与不好并不是同一个问题,只要我们每天迈出一小步,再回首,我们已经走了一大步了。

以上是我个人的对这节课的一点心得,其实此次太仓之行的感触远不止这些,更为精彩的还有《课堂因出错而精彩》,我想《课堂因出错而精彩》应该在教学中更为实用。

我想单独意会直至达到共鸣。

2012年12月6日下午,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报“送教下乡”大型公益活动,亲耳倾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的讲学。

华老师是小学数学界的泰斗,在全国有着极高的影响力。

能够这样近距离感受华老师的风采,内心激动可想而知。

华老师的新作《圆的认识》,在寻宝行动中拉开了探究圆的序幕,“宝物在哪里”这个巧妙的问题,不仅让学生回答了探讨的问题,而且凸显了圆心定位置,半径定大小的重要知识点。

短短的四十分钟,华老师不仅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在无形中向学生们传授着开启思维的“金钥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何这么做”、“一定这样吗”。

这五把启发思维的金钥匙贯穿全课,让学生们经历了数学研究的全过程,体会到了考虑问题要严谨、全面,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

华老师的《圆的认识》这堂课,从谈话认识老师到插曲借橡皮到寻找“宝物在哪里”,从画圆展示圆与不圆的作品到篮球场上解释圆到重提“宝物在哪里”回归情景突破圆,真是水到渠成,浑圆天成。

除了这些独到的设计之外,让人回味无穷的东西还有很多。

一声“孩子”显露出华老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一般看待,而一声“小伙子”让男孩子感到无尚的光荣,课堂上时时可以听到师生朗朗的笑声、自发的掌声。

师生沉浸在学习的幸福中,这里没有了学生对“师道与讲台”的敬畏,有的是老师拾起童心的绵绵磁力。

这里学生不再认为数学是枯燥的代名词,数学是诗、是歌、是画,让人流连忘返,学生们都不愿意下课了……
在整个课堂中出现了,大方无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成若缺铸成远圆,圆一中同长也,而且这个古语重复出现了好几次。

这些古语可能时常会被大家提及,但是能这样恰到好处的用到课堂上,实属罕见。

“圆有圆的规矩,方有方的规矩;做人有做人的规矩,探究问题有探究问题的规矩,”这句话我深深的记住了,这句充满哲理的话,让我们在体味圆的特征的同时又不得不思索其中蕴涵的哲理,华老师的魅力无处不在散发。

随后华老师给我们做了“融错,让课堂更精彩”的报告,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孩子的错误——“从差错中学习是最好的学习,学生课堂上犯的错误很多时候是最好的教学资源”。

这让我意识到要善待孩子们出现的每一个差错,这些差错将会是他们走向成功的起点,是一双隐形的翅膀,会带领他们高飞远行。

容错错是错
融错错不是错
荣错错还是错
华老师站在哲学的高度诠释了这三句话。

容错要有博大的胸怀,如佛家的境界。

如何才能练就这番心境,这就需要我们多读书,读名家的书,读富有哲理性的书。

融错需要技能,需要转化的技巧,需要
在平时工作中多实践,多反思,多总结。

荣错是最高境界,让学生因错误而荣耀,因错误而发展,因错误而有所成就。

人总是背向过去,脚踏现在,面朝未来。

教师不仅应该知道学生过去的差错,而且应当医治学生现在的差错、预防学生未来的差错。

为此,我们就应该像医生那样通过望闻问切,准确判断病因,然后对症下药。

差错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差错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

对教师来说,学生的“差错”是机遇,是挑战,更是教育智慧的折射。

我们说“课堂因差错而精彩”,并不是说有了“错”很精彩,而是指用了“错”更精彩,精彩在教师艺术地处理了随机生成的差错,巧妙地彰显了差错的宝贵价值,用真正富有生命价值的气息浸润发展着的学生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