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下册《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5分钟)
1.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对友情的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之间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5分钟)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成语、俗语等。
2.学生通过课文阅读,提炼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大意。
三、课堂讲解(20分钟)
5.课后拓展与评价:布置富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断进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生动的故事引入新课,如:“同学们,你们有过与好朋友分别的经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依依惜别》,讲述了作者与朋友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5.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思考以下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去关爱和珍惜身边的人?”将思考结果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作业要求:
1进度,协助孩子完成作业,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及时给予反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质量。
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依依惜别》,让学生感受到友谊的珍贵,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教育学生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学会关爱他人,珍视友情。
2.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需要付出和珍惜的;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为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
2.家长参与作业:请学生与家长一起分享《依依惜别》这篇课文,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内容,增进亲子沟通。同时,鼓励家长与学生共同探讨课文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孩子正确面对离别,学会珍惜友谊。
3.收集有关友谊的名言、谚语或诗句,进行摘抄和积累。要求:至少收集5条,并尝试背诵。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篇:《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阅读“阅读材料”中文章。

(2)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3)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也可以写倡议书或建议书。

(4)策划并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

2、过程与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书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注意要分工合作,使每个学生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学会感恩。

重难点、关键:1、写好倡议书和建议书。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课时划分:四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阅读“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2、阅读“阅读材料”中的《给老师的一封信》、《同学录》、《毕业赠言》。

教具准备:收集相关材料。

教学教程:一、阅读“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二、阅读《同学录》。

三、阅读《毕业赠言》。

四、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毕业赠言》包含了学生对老师的赞扬和爱戴之情,《给老师的一封信》赞扬了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生情谊是爱筑起来的,这样的情谊,我们怎能不难舍难分呢?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给老师的一封信》、《同学录》、《毕业赠言》2、背诵《同学录》。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教具准备:收集毕业赠言。

教学过程:一、复习,谈话引入。

二、谈话,拓展思维。

1、教师:你觉得,我们可以给老师写些什么呢?(表达对老师的感激,表达对老师的依恋,表达对老师的赞扬,表达对老师的祝福。

)2、指名反馈:可以给同学写些什么呢?(鼓励,回忆,祝福,建议……)3、独立思考写给老师、写给同学的赠言。

4、集体反馈,并评议。

三、动笔,写一写。

四、交流欣赏,互相借鉴。

五、集体交流。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依依惜别》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离别情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离别情感。

2. 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离别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作者的离别情感。

2. 运用合适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离别情感。

二、教学准备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教学卡片:生字词卡片、图片卡片教学模具:离别场景模型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以图片或故事引入离别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对离别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和情感。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依依惜别》,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通过课文找出表达离别情感的词语和句子,并进行标注。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离别情感。

2. 学生通过创作离别场景的模型或绘画,表达自己对离别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 学生回答问题,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课堂讲解与示范(15分钟)1. 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离别情感的表达。

2. 教师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三、实践活动(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离别场景,运用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表达离别情感。

2. 每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离别情感的小作文。

《依依惜别》教学教案设计

《依依惜别》教学教案设计

《依依惜别》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离别的情景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2)通过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感恩的情感;(2)培养学生面对离别的勇气和乐观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2.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3. 离别情感的体验与表达。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2. 课文的深入理解;3. 离别情感的恰当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2. 生字词卡片;3. 讨论话题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2)引导学生思考离别的情景,导入新课《依依惜别》。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离别情感。

3. 朗读感悟(1)分组朗读课文,感受离别的情景;(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引导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的情感。

4. 讨论交流(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你们经历过离别吗?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面对离别的勇气和乐观态度。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2)强调离别情感的体验与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6. 作业布置(1)回家后,朗读课文给家长听,并讲解生字词;(2)写一篇关于离别的小作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2. 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4. 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5. 学生的小作文质量。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学设计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语文形式,如书信、倡议、诗歌、散文等,表达对母校、老师、同学的惜别之情。

2、根据学校与班级实际,开展“难忘小学生活”主题活动,为小学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

预设系列活动框架核心活动:留下最珍贵的回忆——编写《成长纪念册》,举办一场毕业联欢会。

3、通过引导学生分类筛选评语、给相片加小标题、个性化作文,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分类筛选评语、给相片加小标题、个性化作文,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

2、锻炼学生统筹安排,组织活动的能力,通过分工协作较好地举办毕业联欢会。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二板块依依惜别一、认真阅读“阅读材料”内容,复习书信和倡议书的格式、内容和写法,明确写毕业赠言的主要目的及内容。

二、给老师、同学或自己写一封信,给母校写一封信,为母校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说说写临别赠言的目的是什么。

四、学生写《毕业赠言》,要求短小精悍、情真意切,根据不同的对象特点来写。

写好后交流,评一评谁写的最有个性,最风趣,最有文采。

五、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

1、提前两周开讨论会进行策划。

2、选好主题,排好节目单,分配好任务,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人。

学写一封信抒写真情,学会统筹安排,相互协作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1、谈谈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

明确:《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一首激情满怀的诗。

作者何其芳(1912年~1977年),重庆万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

作者通过“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表达了自己渴望年轻的心情,对新生力量给予了由衷的赞美。

2、说说这首诗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明确:同学们正处于青春年少,朝气蓬勃的大好时期,读着这首诗,心中一定也会充满力量,充满希望,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学习生活,更加热爱眼前的生活,满怀信心地走向未来。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教案:《依依惜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依依惜别》的作者和背景。

2.理解《依依惜别》的写作背景和文意。

3.懂得如何阅读理解文言文《依依惜别》。

4.能够提取文中的关键信息,归纳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5.能够借助课堂讲解和讨论,提高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依依惜别》的作者和背景。

2.理解《依依惜别》的写作背景。

3.懂得如何阅读理解文言文《依依惜别》。

4.能够提取文中的关键信息,归纳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三、教学准备1.文言文《依依惜别》的课文。

2.多媒体设备、幻灯片。

3.课堂讨论提问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关于《依依惜别》的图片,让学生们猜测课文的大概内容。

提问:你们对这幅图片有什么感受?对于课文的标题《依依惜别》,你们有什么猜测?2.导入(5分钟)朱翌,字寿景,唐代文学家。

唐时名稔。

讲解完毕,学生可批评、补充。

3.阅读理解(20分钟)进行整篇课文的阅读,学生个人阅读并标记重点。

提问:在课文中你们发现了哪些你们不熟悉的词汇和句式?4.课文解读(30分钟)分析课文的核心句子并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

5.归纳总结(15分钟)学生归纳出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并讨论课文的意义。

6.课堂讨论(15分钟)提问:你们身边有没有类似于《依依惜别》的情景?你们如何看待这些情景?提问:学习文言文有什么好处和意义?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表现出色的同学进行表扬。

五、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言文课文,仿照本课教学设计,完成一份教案并进行课堂上展示。

六、教学反思。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感悟《依依惜别》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依依惜别》,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友情,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依依惜别》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感悟诗中的情感,学会珍惜友情。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和分析。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分析诗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中的情感和寓意,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友情。

3. 欣赏法:让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的美妙之处。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依依惜别》相关的课件,包括诗的全文、译文、意象分析等。

2. 教材:《依依惜别》诗文。

3. 参考资料:有关《依依惜别》的背景资料和鉴赏方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依依惜别》的全文,让学生对诗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讲解:详细讲解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分析诗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诗中的情感和寓意,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友情。

4. 欣赏:让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的美妙之处。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依依惜别》的主题。

2. 分析诗中的一个意象,阐述其表达的意义。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友情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作业1. 背诵《依依惜别》。

2. 结合课后参考资料,深入了解《依依惜别》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3. 写一篇关于友情的短文,可以是心得体会,也可以是故事分享。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依依惜别》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质量。

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友情的理解和珍惜。

《依依惜别》教学教案设计

《依依惜别》教学教案设计

《依依惜别》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依依惜别》。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离别之情的抒发,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珍惜当下,懂得感恩,增强人际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依依惜别》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境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离别情境。

(2)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离别的心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设想自己即将离别的情景,体会离别之情。

(2)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感受成长的酸甜苦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珍惜当下,懂得感恩。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依依惜别》。

2. 写一篇关于离别情感的文章,可以是自己的经历或感悟。

3. 调查身边的人,了解他们对待离别的心态,分享自己的收获。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1)深入解读诗歌《依依惜别》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离别在人生中的意义。

2. 教学步骤:(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杨柳”、“桃花”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依依惜别》。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描绘。

(3)学习生字词,扩展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感恩他人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当下,面对离别时坦然处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依依惜别》。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描绘。

(3)学习生字词,扩展词汇量。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深刻的离别情感。

(2)学习生字词,特别是古文中的一些特殊用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诗歌《依依惜别》,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2)准备生字词的解析和例子。

(3)准备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的问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依依惜别》,了解诗歌的大意。

(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知识和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诗歌《依依惜别》的主题。

(2)引导学生回顾离别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分段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3. 理解与讨论:(1)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离别情感,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探讨诗人表达离别之情的技巧。

五、作业布置1. 抄写诗歌《依依惜别》,加强记忆和理解。

2. 选择一个离别的情景,写一段描写,表达自己的感受。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讨论和分享。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依依惜别》(精选10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依依惜别》(精选10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依依惜别》(精选10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依依惜别》篇1教材分析1.阅读教材的阅读材料,体会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感情,感受他们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2.通过各类活动,回顾小学的美好生活,学会感恩,学会运用各种语文形式,抒发内心的情感。

3.通过给老师写感谢信、学写赠言、学写演讲稿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懂得语言运用要得体、精炼、优美。

教学目标1.尝试合作筹划毕业联欢会,了解组织联欢会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通过本次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才能。

教学重点毕业联欢会的筹划。

教学难点毕业联欢会的筹划。

教学准备解班级同学的特长,各人自发准备节目。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激发热情同学们,毕业即将来临,对于毕业联欢会我们都非常期待。

你想要一个怎样的毕业联欢会?对,我的联欢会我做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筹划我们的毕业联欢会,大家说,好不好?二、节目安排我做主(一)在课前,你们都准备了哪些节目?(二)出示同学们的节目名单,大家看一看,这么多的节目,我们该怎么安排?讨论:1.节目数量太多,时间不够,怎么办?(相同内容可以合并的就合并,比如唱歌同学特别多,就变部分独唱为二重唱或小组唱。

多个个人快板也可变成一个多人快板和一个个人快板等。

)2.这么多的节目,活动的时候,谁先谁后?该怎么决定?你的理由是什么?(把节目按照内容分成四个活动板块:难忘师恩、足迹回眸、我行我秀、扬帆远航,按照这四个板块把全部节目串在一起,个别顺序共同协商敲定。

)(三)排好了节目单,还缺少什么?接下来就给我们的联欢会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吧!1.学生自由取题。

2.汇报交流,评议,选择大家最喜欢的一个题目。

三、分工合作我能行(一)有了节目和主题,接下来我们要做些什么才能保证我们的联欢会顺利开展?讨论:有哪些任务?(二)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合适的任务。

(小组讨论)(三)制定分工计划四、分头准备热情高课后,每位同学除了准备自己要表演的节目外,还要准备上述表格中分到的任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学习《依依惜别》这首诗,了解其背景及作者杜甫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正确朗读、背诵诗歌的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中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运用想象、比较等方法,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珍惜友情、感恩他人的情感。

(2)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背诵与理解。

2. 诗歌主题思想的分析。

3. 诗歌表现手法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相关资料,如作者简介、注释等。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依依惜别》。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杜甫诗歌,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与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等。

(2)讲解诗歌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珍惜友情,感恩他人。

(2)通过诗歌学习,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表现手法。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思想的心得体会。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以及课后心得体会的质量。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案第【1】篇〗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第二板块:依依惜别》【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第二板块《依依惜别》。

第一课时写赠言【教学目标】1、从整体上把握“依依惜别”板块中开展的活动方式。

2、通过对“范例”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写赠言的基本要求。

3、通过赠言的方式回顾小学生活,抒发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1.出示在校园学习、玩耍、参加活动的照片等,创设依恋母校的情境。

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在小学阶段快乐或难忘的事。

3、派代表全班汇报。

4、古人离别时都作送别诗,指名背诵送别诗。

5、师导入:今天,我们即将小学毕业,走向人生之路,在此时我们想用什么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呢?二、自主选择活动形式1.学生读第二板块“依依惜别”,讨论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自由发言,并详细介绍这种方式的特点及好处。

2.师生共同探究各种方式的可行性。

3.最后明确:常用的方式有:写赠言、制作同学录、开展演讲、写倡议书、建议书、给老师写信、结合母校情况开展实践性活动,再为母校建设出一次力,开毕业联欢会等。

三、探究赠言的特点及写法1.明确本节课的活动内容及目标。

2.激发对毕业赠言的重视与兴趣。

师:同学们,一份毕业赠言,可能会在一个同学或老师那里保存一辈子,甚至更长的时间,是无比珍贵的一份毕业纪念品,因此毕业赠言很有纪念意义那么该怎样写好毕业赠言呢?3.指导学生学习“毕业赠言范例。

”师:课文阅读材料中给我们提供一些毕业赠言的范例,希望能够对我们有所启发。

4.学生探究如何写好毕业赠言。

(1)学生自读毕业赠言,体会范例中的毕业赠言表达了对老师、同学的什么感情?(2)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后全班交流。

5.教师点明:(小黑板展示)(1)通过阅读范例,要明白,赠言的主要目的及内容是:回顾学习生活,抒发惜别之情;感谢老师教导,赞美同学情谊;展望美好未来,表达真诚祝愿。

《依依惜别》教学教案设计

《依依惜别》教学教案设计

《依依惜别》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离别场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离别情感。

(2)学会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创作自己的离别场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感恩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待离别的积极心态,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离别情感,体会作者的心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描述,感受离别的氛围。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创作自己的离别场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离别的思考。

(2)学生齐读课文,预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查找生字词,并组内交流。

(3)教师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离别场景,分析作者的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冥想,想象自己离别的情景。

(2)学生分享自己的离别感受,教师引导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离别情感的体会。

四、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创作一个离别场景。

2. 拓展作业:收集关于离别的诗句或故事,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作业布置,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离别的情景,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学设计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学设计第【1】篇〗语文第六组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第二板块《依依惜别》教学目标:感受同学间的友爱和师长的恩情,激发对老师的感激和以及对同学留恋之情,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他们的内心感受。

教学重点:感受同学间的友爱和老师的教育恩,激发对同学的留恋之情和对同学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老师和同学的内心感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1、播放学生的照片。

2、导入课题《依依惜别》,板书课题。

二、探究道别的方式用什么方式跟老师、同学道别?三、探究赠言1、明确本节课的活动内容及目标。

师:本节课我们开展写赠言活动。

2、激发对毕业赠言的重视与兴趣。

师:同学们,一份毕业赠言,可能会在一个同学或老师那里保存一辈子,甚至更长的时间,是无比珍贵的一份毕业纪念品,因此毕业赠言很有纪念意义。

那么什么是赠言呢?学生先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见解。

3、学生对老师、同学说赠言。

4、指导学生学习“毕业赠言范例。

”四、写赠言、交流赠言,表达感情1、课堂上学生在学习小组之内互写赠言,进行交流。

通过小组内写赠言的实践,使学生掌握赠言的基本写法,并及时纠正一些毛病。

进而延续到课外时间再为其他同学写赠言。

2、小组内学生互赠赠言。

3、评一评:学生把收到的赠言,读一读,评一评:谁写的赠言最有个性;谁写的赠言最风趣;谁写的赠言最幽默;谁写的赠言最有文采。

小组展示优秀赠言。

4、教师指导学生,在评议中要注意杜绝庸俗的倾向,对一些比较消极的赠言,要及时予以引导,要看到生活中的光明和未来。

【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突出学习目标的综合。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交流赠言活动,回顾小学生活,抒发惜别之情。

】五、制作同学录1、指导学生完成小组内同学录的制作。

师:同学录应包含哪些项目,才能满足联系的需要。

学生讨论,并明确: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家长情况等基本信息;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理想、身高、体重、生活照片等附带情况。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依依惜别》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运用想象和联想,让学生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离别情感,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和亲情的意识。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背景:介绍《依依惜别》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简述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2 诗歌内容:解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解读诗歌中的离别情感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离别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思考离别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3.2 朗读与分析: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3 体验与表达: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离别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学生对离别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4.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学生作业和写作的表达能力。

学生自评和他评的效果反馈。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依依惜别》诗歌原文。

相关注释和解释。

5.2 辅助材料:与离别主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或离别主题的诗歌。

5.3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

朗读和播放设备的音响系统。

笔记本和笔供学生记录和写作。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第一步: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与离别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离别的情景。

教师简要介绍《依依惜别》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6.2 第二步:朗读诗歌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依依惜别》,体会作者对离别之情的描绘,感受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2.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依依惜别》的内容介绍。

2.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

3. 朗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离别之情。

2. 掌握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离别之情。

2. 正确运用生词和短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介绍生词和短语。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依依惜别》的内容介绍。

2.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

3. 朗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依依惜别》。

2. 课文讲解: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生词学习:让学生跟读生词和短语,并进行练习。

4. 朗读练习: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5. 表达练习:让学生运用生词和短语进行表达,可以是通过写作或者口语表达。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给家长听,并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 写一篇小短文,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词和短语,描述一个离别的情景。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生词和短语,以及他们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如果发现有学生没有完全掌握,应该及时进行辅导和复习。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进行评估。

2. 评价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程度,通过默写和造句练习进行评估。

3. 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朗读和表达练习进行评估。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年级:小学五年级教材:《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依依惜别》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亲人和朋友的情感,懂得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理解课文《依依惜别》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友谊的深刻理解。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课文《依依惜别》的相关背景资料。

2. PPT或黑板,用于展示重点内容和问题。

学生准备:1. 预习课文《依依惜别》。

2.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已学知识。

b.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离别?离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 自主学习(10分钟)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依依惜别》,理解课文内容。

b.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课堂讲解(10分钟)a. 教师讲解课文《依依惜别》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b.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重点内容和问题。

4. 小组讨论(5分钟)a.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依依惜别之情?b.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实践(5分钟)a. 学生朗读课文《依依惜别》,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读感悟,教师指导并鼓励。

6. 课堂小结(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b. 学生谈收获和感悟,提出疑问。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依依惜别”的作文。

2. 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课堂准备。

六、教学反思1.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课文《依依惜别》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2. 学生是否能够在朗读和表达中感受到课文的情感?3. 学生是否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友谊的珍贵?4.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难忘小学生活”分为“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每个板块都有“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此引导学生开展活动。

“依依惜别”是第二板块。

课本配合主题给出了文体不同的五篇“阅读材料”,供教师引导学生在围绕主题开展活动时阅读,借以激起学生对六年小学生活的回忆,激发对老师、同学和学校的感激之情;使学生在写演讲稿、感谢信、临别赠言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

而在具体开展活动时的材料远不止于此,师生还可以有创造性地搜集和设计。

此次综合性学习以学生自己开展的一系列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为主,灵活运用多种语文形式呈现活动成果,教师重在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

活动中,教师有指导、多肯定,把每一环节做细、做实,使学生真正学会语文综合性学习,并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用多种语文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2、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感谢信和演讲稿。

3、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组织策划联欢活动。

4、学会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5、通过小组活动,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对学生的自由分组进行调控,确保学生的全员参与和活动质量。

2、活动过程中的引导、评价。

学生准备:1、确定活动主题,讨论、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

2、指导学生写临别赠言,开展“为母校做点事”的实践性活动,筹划一台毕业联欢会。

3、及时记录活动感受。

四、教学过程(一)小结导入,了解各小组活动主题及活动形式。

1、小结“成长足迹”板块的收获,引入“依依惜别”专题的学习。

2、肯定各小组在活动最初,根据书上的3条“活动建议”(媒体出示),都围绕主题有创意地进行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因为前一阶段刚刚进行了“成长足迹”板块的综合性学习,同学们的活动成果精彩纷呈,甚至还沉浸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快乐中。

在这种前提下,教师适时引入第二板块“依依惜别情”的学习,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又对他们在这一板块的学习充满期待。

《依依惜别》教学教案设计

《依依惜别》教学教案设计

《依依惜别》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依依惜别》主题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明确学习目标。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依依惜别》的主题。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依依惜别》相关素材。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依依惜别》。

2. 通过PPT展示《依依惜别》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感受主题的氛围。

3. 向学生简要介绍《依依惜别》的背景和意义。

4. 提问学生对《依依惜别》的理解和看法,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章:新课内容展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依依惜别》的基本内容。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依依惜别》的基本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依依惜别》的主题。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依依惜别》相关素材。

教学过程:1. 通过PPT展示《依依惜别》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感受主题的氛围。

2. 逐段讲解《依依惜别》的文字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主题。

3. 分析《依依惜别》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依依惜别》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依依惜别》的主题。

2.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案例分析。

2.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案例。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案例素材。

教学过程:1. 通过PPT展示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案例中的关键信息。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案例与《依依惜别》主题的关联。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案例的分析和解第六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体验《依依惜别》中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筹办毕业联欢会,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相互合作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这六年来所学到的技能,从而更加强了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

2、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取材料;开拓思路,使他们体会到:原来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学习生活是如此的回味无穷;母校是如此的令人难忘。

二、筹备重难点1、主持人的确定。

2、各小组上报的节目是否能如期出台。

3、表演道具的落实。

4、每个节目之间的串词要撰写。

三、课前准备:各个小组上报演员名单,表演节目。

四、表演时间:1课时五、教学思路本次综合性学习与以往的综合性学习单元相比,学生自主活动的比重更大。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既要引领学生回忆小学生活,学会表达情感,学会感恩,又要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所以这次的《依依惜别》之筹备毕业联欢会我采用这样的流程:教学程序:师导入:同学们,转眼间,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了,不久,我们就要惜别美丽的校园,惜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带着依依不舍的深情,跨入新的学校,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临近毕业之际,让我们围绕“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主题,开展一次毕业联欢会,向师友、母校惜别。

毕业即将来临,孩子们早已经欢欣雀跃,叽叽喳喳地凑在一起谈论毕业联欢会的事情──因为此前我曾经答应他们在毕业前夕,和他们一起搞联欢活动。

怎样才能让他们过得快乐而有意义,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有所收获?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因此,提前一周,我得用班会课开了个讨论会。

会上,孩子们踊跃发言,自告奋勇报上了许多游戏和表演项目。

一下子,节目多达二十多个。

差不多是时候了。

我提出了今天的主要话题:“孩子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这么多节目,活动的时候,谁先谁后?该怎么决定?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一“问”激起千层浪。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还挺在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阅读“阅读材料”中文章。

(2)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3)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也可以写倡议书或建议书。

(4)策划并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

2、过程与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书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注意要分工合作,使每个学生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学会感恩。

重难点、关键:
1、写好倡议书和建议书。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课时划分:四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2、阅读“阅读材料”中的《给老师的一封信》、《同学录》、《毕业赠言》。

教具准备:
收集相关材料。

教学教程:
一、阅读“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二、阅读《同学录》。

三、阅读《毕业赠言》。

四、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毕业赠言》包含了学生对老师的赞扬和爱戴之情,《给老师的一封信》赞扬了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生情谊是爱筑起来的,这样的情谊,我们怎能不难舍难分呢?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给老师的一封信》、《同学录》、《毕业赠言》
2、背诵《同学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教具准备:
收集毕业赠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引入。

二、谈话,拓展思维。

1、教师:你觉得,我们可以给老师写些什么呢?(表达对老师的感激,表达对老师的依恋,表达对老师的赞扬,表达对老师的祝福。


2、指名反馈:可以给同学写些什么呢?(鼓励,回忆,祝福,建议……)
3、独立思考写给老师、写给同学的赠言。

4、集体反馈,并评议。

三、动笔,写一写。

四、交流欣赏,互相借鉴。

五、集体交流。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把老师或同学的赠言抄写到书签上,送给老师或同学。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指导学生写倡议书和建议书。

教具准备:
收集相关材料,制作《同学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小组内自由地交流。

三、指名说一说。

四、指导写《倡议书》和《建议书》。

1、倡议书的格式。

倡议就是倡导、建议。

倡议书是为倡议、发起某项活动而写的号召性的公开建议性的专用书信。

如,提议开展抢救国宝大熊猫的倡议书;给希望工程捐款的倡议书。

这些号召性的书信或公诸报端,或张贴校园,都是倡议书的范例。

倡议书遵循书信的一般格式,又有自己的特点。

一般而言,分为向谁倡议,倡议什么,谁倡议的,以及倡议日期等几个部分,同一般专用书信差不多。

特点在于第一行不写称呼,而是写倡议题目,如,“关于抢救国宝大熊猫的倡议”“关于成立学雷锋小组的倡议”。

接着在另起一行的顶格处写号召的对象。

但称呼不像书信那么实指,而是泛指。

有时也可以不写称呼,而直接写正文。

2、怎样写建议书。

建议书是针对某项具体工作或规划向领导或个人提出建议的一种专用书信。

它与倡议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倡议书也有“建议”的内容,这一点与建议书类似。

但是倡议书一般是公开宣读、张贴或发表,内容面向公众,属书面号召的性质。

所倡议的内容一般为公众所认同。

而建议书公开宣读、张贴或发表者较少,因为它的内容只是个人见解的陈述,仅供对方参考。

所以,建议书一般取商讨的语气,不像倡议书那么富于鼓动性。

建议书的内容:①摆情况:摆情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②讲理由:申述建议的理由,目的是为了引起对方的思考;③提建议:一般用条款形式提出
建议,目的是希望对方如何行动。

前两部分内容为铺垫,第三部分才是主体。

各部分的内容可多可少,可长可短。

为清晰醒目,一般取条款式陈述。

当然如果建议不多,也可以不列条款。

④结尾:一般写些谦虚的话,如,“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⑤开头和署名等与其他专用书信的格式相同。

五、学生动笔写《倡议书》和《建议书》。

六、指名读一读《倡议书》或《建议书》。

七、布置作业。

1、将《倡议书》和《建议书》交流阅读。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策划并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

教具准备:
收集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交流,选定联欢会的内容。

1、教师:你们喜欢什么节目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2、教师小结:节目的形式很多,小品、歌舞、话剧等都可以,关键是节目的题材要新颖,内容要健康,形式要多样。

3、小组讨论,指定节目单。

三、讨论,制定联欢的方案。

四、阅读《在小学毕业典礼上讲话》
五、学生根据分工,准备联欢会。

六、开展毕业联欢会。

七、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