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部编版文言文阅读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一)七步成诗文帝①尝令东阿王②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③菽以为汁。

萁④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注释]①文帝:指魏文帝曹丕。

②东阿王:指曹植,曹丕之弟。

③漉(lù):过滤。

④萁(qí):豆秸。

1.文帝和东阿王是()。

A. 父子关系B. 朋友关系C.叔侄关系D. 兄弟关系2.结合语境,文中描写东阿王很聪慧的一个词语是“()”。

A. 大法B.作诗C. 应声D.惭色3.给文中画线部分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不成者/行/大法B. 不/成者/行大/法C. 不成/者行/大法D. 不成者/行大/法4.“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中的“令”用扩词理解法来理解,最合适的一项是()。

A. 口令B. 命令C. 令人喜欢D.法令(二)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②月中无物③,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尝:曾经。

②若令:假使。

③物:指人和事物。

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④瞳子:瞳仁。

1.“无此必不明”中的“此”指的是()。

A. 徐孺子B. 瞳子C. 月亮D.嫦娥2.给“譬如人眼中有瞳子”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B.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C.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D.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中的“戏”指的是游戏。

B. “人语之曰”“徐曰”中的“曰”都含有“说”的意思。

C. “徐孺子”和“杨氏子”称呼都一样,这里的“徐孺子”就是这个孩子的姓名。

D.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意思是:假使月中没有东西,是不是应当特别明亮呢?4.从这篇文言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徐孺子?()A. 善良B. 聪慧C. 勇敢D.认真(三)智①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②。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通用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通用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通用部编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短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齐心抗疫①己亥末,荆楚①初有疾,人蔑②之。

庚子春,染者剧增,溢至九州,人皆惶恐。

此疾曰新冠,或因③愚人以鸟兽蛇虫为上肴④,滥食,终致疫至。

②京师得讯,颁令战疫,封三镇之城,召九州之医。

子离高堂,母别稚子。

临别无他言,唯曰:国有召,召必前,前必胜。

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吾辈必不辱使命也。

嗟夫⑤!世间无天降之英雄,唯⑥挺身之凡人耳⑦。

③数万白衣医者聚至荆楚重地,共议疫,同抗之。

然毒流之广,实非几日所控。

于是乎,急建火神、雷神二院,誓十日成。

世间诸国多以为妄语⑧,或曰:是言儿戏乎?遂万余巧匠夜以继日,身不反顾。

未十日,立⑨。

举世⑩惊。

世间诸国叹曰:奇迹也!然国人笑曰:常事尔,吾辈乃龙之后也,何奇之有哉?④今抗疫逆行者以救国为己任,医无惧,警无畏,民齐心。

举国上下,众志成城。

经数月,云销雨霁(jì),彩彻区明⑪。

春风十里又拂绿神州大地,膏(gāo)壤⑫沃野再沐浴黎明朝阳。

(注释)①荆楚:是指古域包括现今湖北全域及其周围,现指湖北省。

②蔑:这里是轻视的意思。

③或因:或许因为。

④肴:做熟的鱼肉等。

⑤嗟夫:表示感叹。

⑥唯:只是。

⑦耳:罢了,只不过的意思。

⑧妄语:虚妄不实的话、谎言;说假话。

⑨立:指建立起来。

⑩举世:全世界。

⑪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意思是: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朗煦。

⑫膏壤:指肥沃的土地。

[1]下句朗读的正确停顿是()A.或因愚/人以鸟兽/蛇虫为上/肴B.或因/愚人/以鸟兽蛇虫/为上肴C.或因愚人/以鸟兽蛇/虫为上肴[2]结合上下文,借助注释,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1)未十日,立。

举世惊。

世间诸国叹曰:奇迹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医无惧,警无畏,民齐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第②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世间无天降之英雄,唯挺身之凡人耳”,陈述了英雄与凡人的关系。

部编版语文5年级小古文、非连续性文本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5年级小古文、非连续性文本含答案

五年级文言文+非连续性文本收集一、文言文阅读(一)老马识途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而冬返,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③,夏居山之阴④,蚁壤一寸而仞⑤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

【注释】①管仲﹑隰(xí)朋:齐桓公的大臣,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②孤竹:古代国家的名字。

③山之阳:山的南面。

④山之阴:山的北面。

⑤仞:长度单位,古代八尺为一仞。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迷惑失道:(2)遂得道:(3)乃掘地: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限1处)蚁壤一寸而仞有水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4.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二)郑人买履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②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③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④归取之。

及反,市罢⑤,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履(lǚ):鞋。

②度:测量。

③至:等到。

④反:同“返”,返回。

⑤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散了。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人有欲买履.者(想要)B.而置.之其坐(搁,放)C.而忘操.之(操作)D.遂不得履.(表示最后的结果,终于)2.郑人买鞋不试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这句话的意思是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A.坐等其成,安于现状,终将一事无成。

B.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C.做事粗心,大大咧咧,终将一事无成。

D.不信度而自信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三)翠鸟①移巢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

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

②避患:避免灾祸。

1.文中出现了三个“之”字,都是指代作用,指代的是。

2.结合注释,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在括号里。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部编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吾盾之坚。

(________)(2)吾矛之利。

(________)(3)或曰(________)(4)弗能应也。

(________)[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3]那个人采用了什么办法让楚人哑口无言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理解。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自己的话写出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停顿正确的一句是()A.则眼不/看仔细B.却只漫/浪诵读C.记/亦不能久也D.眼口岂不/到乎3. 古文阅读。

①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②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③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④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⑤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A.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期末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课外)附解析学生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期末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课外)附解析学生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期末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课外)附解析学生版一、语段阅读(共7题;共21分)阅读回答问题景阳冈(节选)恰好吃了三碗酒,再也不来筛。

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的不来筛酒?”酒家道:“客官要肉便添来。

”武松道:“我也要酒,也再切些肉来。

”酒家道:“肉便切来,添与客官吃,酒却不添了。

”武松道:“却又作怪!”便问主人家道:“你如何不肯卖酒与我吃?”酒家道:“客官,你须见我门前招旗,上面明明写道‘三碗不过冈’。

”武松道:“怎地唤作三碗不过冈?”酒家道:“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

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

因此唤作‘三碗不过冈’。

若是过往客人到此,只吃三碗,便不再问。

”武松笑道:“原来恁地。

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酒家道:“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唤作‘出门倒’。

初入口时,醇酿好吃,少刻时便倒。

”武松道:“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

”1.(1分)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筛酒:②主人家:2.(1分)读句子,完成练习。

①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么不来筛酒?”这句话是对武松的和的描写,表现出他的性格特点。

②武松道:“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

”这一句子生动地写出了武松的性格特点,他身体好,酒量大,为下文的情节做好了铺垫。

3.(5分)酒家在门前挑着写了“三碗不过冈”的旗子的目的是什么?阅读回答问题浙江潮汛,人多从八月昼观,鲜①有知夜观者。

余昔焚修②寺中,燃点塔灯,夜午月色横空,江波静寂,悠悠逝水,吞吐蟾光③,自是一段奇景。

顷焉④,风色陡寒,海门⑤潮起,月影银涛,光摇喷雪,云移玉岸,浪卷轰雷,白练风扬,奔飞曲折,势若山岳声腾,使人毛骨欲竖。

古云:“十万军声半夜潮” 。

信哉!注释:①鲜xiǎn:少。

②焚修:焚香修行。

③蟾光:月光。

④顷焉:不一会儿。

⑤海门:二山相对,扼钱塘江入海口,称之为“海门”。

4.(2分)短文选自明代文学家高濂的《四时幽赏录》,文中作者身处的地点是() A.舟中B.寺中C.山中D.军中5.(2分)你认为以下哪个小标题最贴合短文内容?()A.月夜盼潮B.月夜听潮C.月夜观潮D.月夜叹潮6.(2分)联系选文内容猜测,结尾句“信哉!”理解正确的一项()A.确实如此啊!B.真是诚信啊!C.赶紧写信啊!D.不能听信啊!7.(1分)请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潮来了”的句子;这句采用了描写,让人感觉二、文言文阅读(共53题;共244分)课外阅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通用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通用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通用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滥(làn)竽(yú)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

宣王死,愍(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注释:①滥竽:不会吹竽。

竽,一种古代乐器。

②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

③说:通“悦”,喜欢。

④廪食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们。

廪,粮仓。

食,供养。

⑤愍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

[1]下列语句翻译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______)(2)宣王说之:宣王对南郭处士说。

(______)[2]宣王时,南郭处士能为王吹竽的原因是_____,愍王时,南郭处士逃走的原因是________。

(请用原文回答)[3]“滥竽充数”本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在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____________的人。

2. 阅读短文。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

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①,人咸易②之。

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激愤,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③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

书有弗记者乎?(注释)①寝陋:相貌丑陋②易:轻视③迩:近[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调:___________________ (2)劳:_____________________(3)咸:___________________ (4)善: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书有弗记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郑板桥之所以“善诵”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4]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

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类型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二(5篇,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类型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二(5篇,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五年级(下)期末专项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二庸医治驼昔有医人,自媒①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②焉。

驼者随直。

亦复随死。

其子欲鸣③诸官。

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注】:①媒:介绍,夸耀。

②屣(xǐ):鞋子。

这里用作动词,践踏。

③鸣:申诉,控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6分)(1)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2)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信:(3)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

索:2.选出与文中“以一置地下”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4分)A.可以为师矣。

B.徒以有先生也。

C.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D.以伤先帝之明。

3.翻译下列句子。

(4分)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4.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4分)管庄子刺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

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

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管与止之曰(2)子待伤虎而刺之(3)则是一举(4)而有刺两虎之名2.翻译.(1)有两虎争人而斗者。

(2)人者,甘饵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赵人患鼠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

猫善扑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③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④,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

不病⑤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选自刘基(郁离子))[注释]①中山:即中山国,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②盍:何不③患:祸患④垣墉:墙壁⑤病:坏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划一处)(1分)若之何而去夫猫也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五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

五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

五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欧阳苦读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dí)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时期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孤:幼年丧父。

③荻:芦苇秆。

④闾里:乡里。

⑤士人:读书人。

凿壁偷光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衡:西汉经学家。

②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③穿壁:在墙上打洞。

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⑥佣作:被雇佣劳作。

⑦偿:酬报。

⑧资给:资助。

⑨遂:终于。

⑩大学:有学识的人。

[1]比较阅读两则故事,填写下表。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B.国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

C.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

(1)欧阳修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_____)(2)《凿壁偷光》中主人借书给匡衡是因为匡衡无偿当他的雇工,他很感动。

(_____)(3)两则故事都告诉我们条件再艰苦也不能成为读书的障碍,只要肯下功夫,必有所成。

(_____)(4)“以获画地”与“以书映光”中的“以”都是“用,把”的意思。

(_____)[4]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人物苦学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外阅读。

五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完整版

五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完整版

五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完整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汉江临泛(唐) 王维楚塞①三湘②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③。

[注释]①楚塞:楚国的边界。

战国时这一带本为楚地。

②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

③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

曾任征南将军,好饮,每饮必醉。

(1)第三、四两句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江水的_____________,两岸青山的_____________。

(2)你认为第五、六两句诗哪两个词用得妙?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整首诗来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____________。

2. 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本文出自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余尝谓____________ (2)心不在此___________(3)却只漫浪诵读____________ (4)心到最急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是:心到,眼、口才能到。

B.文段阐述了怎么读书的问题,其中心到最重要。

C.文段告诉我们读书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快阅读速度,还能提高阅读质量。

3. 重点段落品析。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文言文类文阅读(附答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文言文类文阅读(附答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文言文类文阅读(附答案)类文阅读-9 古诗三首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理解词语。

元:但:无:2.诗中的“乃翁”指的是。

3.诗中作者的遗憾是:,诗人的嘱咐是:。

4.诗人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答案:1.同“原”,本来。

只。

不要。

2.诗人自己(陆游)3.不见九州同无忘告乃翁4.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国家统一的无比渴望之情。

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从题材上说,这首诗是()。

A.田园诗B.边塞诗C.送别诗2.第二句“单于夜遁逃”描写的事件是。

3.根据古诗意思,你觉得下面哪幅图做这首诗的配图最合适?写出原因。

A. B.4.试着分析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的表达效果。

答案:1.B2.单于的军队准备趁夜色逃跑,惊起了栖息的大雁飞向高空。

3.A 因为本诗描写的时间是月夜,环境是大雪,从这里看图A符合诗意。

4.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试的场面,引发读者的联想。

类文阅读-21 杨氏之子文彦博树洞取球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

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穴深,不能得。

彦博以盆取水,球遂浮出。

1.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解释,画“√”。

(1)群儿谋取之.(A.代词,指球 B.代词,指树洞)(2)球遂.浮出(A.顺,如意 B.于是,就)2.这件事的起因是(用原文回答)。

3.其他小朋友没有拿到球的原因是。

4.文彦博想到的办法是,结果。

5.你还知道那些古代智慧儿童的故事?请写出一个。

答案:1.(1)A (2)B2.球忽跃入树穴3.穴深4.一盆取水,灌入穴中成功了5.司马光砸缸救人曹冲称象杨亿巧对寇莱公在中书。

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

”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

”一坐称为好对。

——北宋欧阳修《归田录》[注释]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

五年级期末类型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一5篇,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五年级期末类型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一5篇,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五年级(下)期末专项总复习一一文言文阅读一鲍子难客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日:“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日:“不如君言。

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

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岫嗔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蛾生人、虎狼生肉者也!”【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

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

③繁:毓。

④非相为而生:不一定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

⑤蛾:一种吸血的小虫。

⑥噌:叮咬。

【文化常识】食客。

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一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

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

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1.解释。

①和②亦③并④类2.翻译。

①天之于民厚矣②不如君言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o李氏之鸠李氏有一鸠,能为人言,过于鹦鹉,甚慧,养之数年矣。

日则飞翔于廊楹帘幕间,不远去,夕宿于笼,以避狸鼠。

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

晋人贾于吴者,见之,愿以十金易焉。

鸠觉其意,告主人日:“我居此久,不忍去。

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

”主人绐①之日:“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

”至贾家,则舍之去。

鸠竟不食,哀号告归。

贾人怜其志,且恐鸿死而金无取偿也,遂捐金十之二,而以鸠还李氏。

鸠乃食。

【注】①绐:哄骗。

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一定是()A.能为人言为:说B.晋人贾于吴者贾:做买卖C.公必欲市我他所市:卖D.日则飞翔于廊楹帘幕间楹:“门框的上边和左右两边2.下列各句中加线句的“以”与文中画线句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一项一定是()A.属予作文以记之B.必以分人C.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D.屠暴起,以刀劈狼首3.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一定是A.李氏有一只鸠鸟非常聪明,每当它看到僮仆婢女中有私自拿东西或采摘花朵的情况,就一定报告它的主人。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1.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其人弗能应也弗:________ ②不可同世而立立:________【小题2】找出下列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A.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B.其人弗能应也儿应声答曰。

【小题3】《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诫人们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小古文阅读。

陈晋之读书法①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

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

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

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③,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④良为得法⑤云。

⑥(注释)①本文选自《扪虱新话》,题目为编者自拟。

陈晋之:人名。

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

③癖:毛病。

④陈贤:对陈晋之的美称。

⑤良为得法:甚得读书之道。

⑥云:语气词。

【小题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只画一处)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岁计有余者岁:_____________(2)然旋读旋忘旋:_____________【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4】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是用什么事例来证明陈晋之“良为得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5】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小古文阅读。

2019年五年级课外文言文古文阅读(部编版,带答案)

2019年五年级课外文言文古文阅读(部编版,带答案)

2019年部编版五年级古文课外阅读文言文练习(带答案)一、景公之时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陛:宫殿的台阶。

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3)立有间..()(4)寡人闻命..矣。

()2、翻译句子:(1)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2)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3、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这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有什么借鉴意义?二、永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2)乘小船绝.湘水()(3)吾腰.千钱()(4)有顷,益.怠()2.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译文:(2)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译文:(3)汝愚之甚!蔽之甚!译文:3.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三、田登作郡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注解:田登,人名。

上元:元宵节)1.解释加点词:(1)田登作郡,自讳.其名。

()(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2.翻译下列句子。

2019年五年级课外文言文古文阅读(部编版,带答案)

2019年五年级课外文言文古文阅读(部编版,带答案)

2019年部编版五年级古文课外阅读文言文练习(带答案)一、景公之时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陛:宫殿的台阶。

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3)立有间..()(4)寡人闻命..矣。

()2、翻译句子:(1)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2)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3、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这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有什么借鉴意义?二、永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2)乘小船绝.湘水()(3)吾腰.千钱()(4)有顷,益.怠()2.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译文:(2)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译文:(3)汝愚之甚!蔽之甚!译文:3.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三、田登作郡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注解:田登,人名。

上元:元宵节)1.解释加点词:(1)田登作郡,自讳.其名。

()(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2.翻译下列句子。

五年级下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下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下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阅读文言文,完成练。

吕氏春秋·察今》中的《刻舟求剑》楚国有一个人涉水过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上刻下标记,说:“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进水里的。

”船停下来后,他跳进水里去找剑。

可是船已经驶过去了,剑却没有跟着船走,他这样找剑,岂不是很糊涂吗?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涉江者:指涉水过江的人。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3)求剑若此:像这样去找剑。

2.与“刻舟求剑”意思相近的词是()C.随机应变3.XXX采用什么办法寻找失落的宝剑?楚人在船上刻下标记,然后跳进水里去找剑。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B.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练。

韩非子·有度》中的《郑人买履》XXX一个人想要买鞋,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长度,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坐的地方。

到了市场,他却忘记了带上尺码。

等他买到了鞋子,才想起没有带尺码,于是他回去取尺码。

等他回到市场时,市场已经关门了,他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试鞋子呢?”他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吾忘持度:我忘记带尺码了。

2)反归取之:回去取尺码。

2.“何不试之以足?”这句话是一个()。

C.疑问句3.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试鞋子呢?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这句话的意思是()。

A.等到回来时,街市已关门了,于是他没买到鞋子。

5.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B.我们不能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

3.读上面的小古文,借助注释理解文意,完成练。

1)选文(一)的两个主要人物是XXX的儿子XXX和钟会。

2)选文(一)写了XXX之子的两件事,请你用通俗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第一件事:XXX在父亲面前表现得很聪明,但私下却不尊敬长辈。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试卷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试卷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试卷部编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小古文阅读。

锯竿入城鲁①有执②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

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③至,曰:“吾非圣人④,但⑤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世之愚⑥者,莫之及也。

(注释)①鲁:鲁国。

②执:手拿着。

③老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④圣人:才智超人的人。

⑤但:只是。

⑥愚:愚蠢。

[1]理解词句的意思。

(1)“初竖执之”中“初”的含义是________。

(2)写出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老父的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呢?请选择正确答案。

()A.疑惑,询问。

B.嘲笑,反问。

C.自作聪明,反问。

[3]判断正误。

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任何事都要学会变通,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_____)(2)文中的“老父”助人为乐,但是却给那人出了一个馊主意。

(______)(3)“世之愚者,莫之及也”的意思是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人了。

(______)[4]读完古文,你想对这个“执长竿者”说些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学弈①》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弈秋②,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③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注释]①弈:下棋。

②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③鸿鹄:天鹅[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使弈秋诲二人弈:教诲B.惟弈秋之为听:只C.思援弓缴而射之:援助D.虽与之俱学:一起[2]翻译: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言文阅读。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理解。

古人谈读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读好句子,有助于理解意思,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2]古今字义有不同。

“尝”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急”在本文中指__________。

[3]朱熹通过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

[4]读书“三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特别强调_____的重要性,这是因为___________。

[5]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出了读书的感想,成语“源头活水”就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中凝缩而来的。

2. 课内阅读。

梁国________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________,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________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将课文补充完整。

[2]从“为设果,果有杨梅”中可以看出()A.杨氏之子非常喜欢吃杨梅B.杨氏之子是一个非常懂礼貌的孩子[3]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杨氏之子能一下子让孔君平无言以对,展现了自己的霸道。

B.以“孔雀”为名来反问孔君平,这样可以贬低孔君平的身份。

C.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4]本文主要通过人物的________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全面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全面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全面部编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yù)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战国策》)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蚌方出曝( )A.bào B.pù(2)强秦之为渔夫也( )A.wéi B.wèi(3)两者不肯相舍( )A.shěB.shè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句中的“雨”作动词用,是下雨的意思。

( )(2)“渔者得而并禽之”句中的“禽”同“擒”,是捕捉、抓住的意思。

( )(3)“以弊大众”中的“弊”意思是问题、毛病。

( )(4)“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句中的“恐”意思为害怕、恐慌。

(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短文内容,仿句填写。

例:鹬蚌相争,渔翁并擒。

_______相_______,________并________。

5.苏代对赵惠王讲“鹬蚌相争”的故事,目的是什么?这样讲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完美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完美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完美部编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注解)①鄙,边境。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谄谀:奉承拍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宋昭公出亡(_____)(2)吾知所以亡矣(_____)(3)被服以立(_____)(4)卒得反国(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外阅读。

东施效颦①西施病心而颦其里②,其里之丑人见而美③之,归④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⑤妻子⑥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注释:①颦:皱眉头。

②里:邻里。

③美:认为……美。

④归:回去。

⑤挈:带着。

⑥妻子:妻子和儿女。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东施效颦(___________)(2)挈妻子而去之走(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____”在文中画出描写人们看到丑人“亦捧心而颦其里”的表现的句子。

这种表现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东施效颦最大的问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完整版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完整版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完整版部编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文精彩回放(按原文填空,再回答问题)。

楚人有__________于郑者,为________之柜,薰以___________,缀以___________,饰以___________,辑以___________,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用“/”在文中画出朗读时的节奏。

(2)“薰”通________,“辑”通________。

(3)课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后世称他为__________,战国末期_____家。

他是__________的学生,____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

(4)“买椟还珠”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郑人为什么会“买椟还珠”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这则寓言名叫《_______》,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时期______家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____________(2)物莫能陷也_____________(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____________(4)其人弗能应也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誉之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A.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学科教师:
年级: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时间 A / B / C / D / E / F段主题第14讲文言文阅读
教学内容
1.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养成独立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2.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你有没有上过“糗事百科”看看别人的“糗事”来“欢乐一下”呢?来看看古代的“糗百”——《笑林广记》中的小笑话吧。

不懂的文言词语可以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偷肉
甲卖肉,过入都厕,挂肉著外。

乙偷之,未得去,甲出觅肉,因诈便口衔肉云:“挂著外门,何得不失?如若我衔肉著口,岂有此理。


渐至佳境
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

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明年与尔同岁
艾子行,出邯郸道上,见两媪相与让路,一曰:“媪几岁?”曰:“七十。

”问者曰:“我六十九,然则明年,当与尔同岁矣。


参考译文:
【偷肉】甲是卖肉的,经过厕所时去上了个厕所(“过入都厕”翻译不能,纯属猜测),把肉挂在了外面存着(这里“著”应该是“贮存”的意思)。

乙来把肉偷了,未能离开,甲就出来找肉,因此乙假装要上厕所用中嘴含着肉说(“诈”应该是“假装”的意思):“把肉挂存在门外,怎么能不丢呢。

如果像我含着肉存放在嘴上,哪会有丢失的道理。


【知识梳理】
怎样学习文言文
从小学开始,我们已经开始接触内容浅显、篇幅短小的文言文。

到了初中阶段,我们会进一步学习文言文。

在学习的开始阶段掌握好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非常必要。

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一.注重诵读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之一。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诵读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语气,强化背诵。

1.读准字音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3分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王充博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1.解释下列字词
(1)称(2)师
(3)辄(4)遂
2、翻译下列句子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
3、上文中“百家之言”中的“百家”是指什么?
樊重树木
樊重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

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此种植之不可已也。

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此之谓也。

【注释】
①樊重:人名。

②梓漆:梓树和漆树。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然.积以岁月
②向.之笑者
③咸.求假焉
2、翻译句子。

①时人嗤之。

②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3、“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1、请大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边绘画边回忆今天学习的答题技巧。

(画大树型、动物形状等进行梳理都可)
2、请口头总结一下本堂课学到的相关题型的答题技巧。

一、巩固练习
王冕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
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二、下节课预习
1、下节课主题:《阶段检测与复习2》
2、预习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