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三阴三阳理论与《伤寒论》六经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經傳變理論而形成的。 張仲景並沒有機械地繼承《熱論》日傳一經之論,而提出靈活的六經病傳變規律,正是 受了《陰陽離合論》三陰三陽理論的啟迪。如以陽明為例, 《熱論》提出“二日陽明受之,陽 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也” 。但《傷寒論》對陽明病傳變規律的 論述更加詳盡,並能有效地指導臨床。97 條“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 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 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 ,說明少陽病變可 傳入陽明。187 條“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 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 ,說明太陰病可轉出陽明。這些論 述均是以陽明為闔為理論基礎的。 總之, 《內經》 三陰三陽理論與 《傷寒論》 六經病的病因病機、 證治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繫。 六經辨證是在六經病的認識基礎上對其發展、變化的規律加以總結而形成的,因此,三陰三 陽很可能就是張仲景撰用《內經》理論為《傷寒雜病論》的核心。 注:按《素问·热论》所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 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六日竟后,至七日又复太阳。故伤寒六经的传变, 亦是七日来复。三阳主动,故头尾先动,中节后动;三阴主静,则开枢合顺次传遍,整体除 开少阳按逆向相生分布,不断由子传母。经络系统大都以阴阳来命名。一切事物都可分为阴 和阳两方面,两者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 经络的命名就包含有这种意思。 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 三阳,相互之间具有对应关系(表里相合)。 手 足 手 足 太阴(肺经脾经)-阳明(大肠胃经) 少阴(心经 肾经)-太阳(小肠 膀胱) 厥阴(心包 肝经)-少阳(三焦 胆经) 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素问· 至真要大论》 “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 说: “气有多少异用也。“阳明何谓也?” ” “两阳合明也。“厥阴何也?” ” “两阴交尽也” (实际上三 阴三阳之说暗合正反合或者入、证、合的基本规律,其基本规律类似附设六脉的过程,两阳 合明之“阳明”对应三阳之阴阳相合之灵,两阴交尽之厥阴,对应三阴之阴阳相合之灵,从 这点意义上来说阳明和厥阴分别对应太极两鱼眼,这从内经将人体以腰部为界划分为上下阴 阳两部分也能看出端倪。伤寒论中疾病的传递规律如其順序是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 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实际上就是五行相生顺序,这并不妨碍内经所谓以少阳、少阴为枢 的理论,其中枢乃是因为入证合之“证”作为关键,而对应附设六脉之实位脉,是本底之脉。 阳明和厥阴正应 “明本非明” .之所以少阳、 少阴为枢, 主要是因为二者阴阳气机都比较弱小, 有向多个方向发展的潜力,而枢的作用恰恰如此,可左右转,就阴阳的质量而言:少阳最弱, 太阳最强,阳明次之,因为阳明是已经合之阳,三阴也与此类似) 。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岐伯曰:寅者,正 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 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东南之位)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南偏东之位) , 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注:因此阳明可能指东、南两阳) 。申者, 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 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戌者(西北之位) ,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北偏西之位) , 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注:因此厥阴可能指西、北两阴)” 。 三阴三阳的名称广泛应用于经络的命名,包括经脉、经别、络脉、经筋都是如此。分布于 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手太阴、 手少阴、 手厥阴),外侧的为手三阳(手阳明、 手太阳、 手少阳); 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足阳明、 足太阳、 足少阳),内侧的为足三阴(足太阴、 足少阴、 足厥阴)。
棗皆因病入少陽,正氣有衰,故以此益中氣,和營衛,助正抗邪。三陰病中太陰較少陰正氣 充足,仲景提出“當溫之”的治療大法,以溫中健脾為主,採用理中丸、四逆湯等一類方劑。 少陰病機體抗病能力明顯減退,正氣大虛,故治療當急溫之,附子、乾薑為必用之藥。厥陰 病用藥一般應遵循寒熱並用的原則,不可使藥性有所偏盛。張仲景在六經病治禁中對此有明 確的提示,如在少陽病中指出不可發汗、吐下,以免耗傷氣血,出現變證。少陽病中也提出 不可汗下,以加重陰陽之虛。他之所以在多處條文中反復強調這些問題,皆因少陽、少陰本 是陰陽二氣初生之處,故治療中應扶正加以去邪。 三、六經病病機與三陰三陽開樞闔 統觀六經病與《內經》三陰三陽雖以足六經為其結構基礎,但並不能說就等於足六經。 《陰陽離合論》在敘述三陰三陽後,特別強調了其功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 明為闔,少陽為樞”“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 。並云三陰三陽 分言之“三經者不得相失” ,而為一陰一陽。合言之“陰陽衝衝,積傳為一周,氣裏形表而為 相成也” 。對於三陰三陽開樞闔的問題,後世有多種解釋,一般認為於陰陽氣的運行有關。開 指氣機發於外,闔指氣機蓄於內,樞指氣機可出可入。以上說明, 《內經》所云之三陰三陽從 根本上講是指人體氣機的出入問題。 《傷寒論》繼承並運用了《內經》這一理論,將之具體化到外感病的病機中。 太陽為開, 應當與 《靈樞?營衛生會篇》 “太陽主外” , 《陰陽類論》 “三陽 (即太陽) 為父” , 《熱論》 “巨陽(即太陽)者,諸陽之屬也”“為諸陽主氣”合看,其意即諸陽脈之氣皆通於 , 太陽,而為衛外之能。張仲景認為“傷寒一日,太陽受之” ,風寒之邪侵犯人體,太陽首當其 衝。其病在表,以脈浮、惡寒揭示陽氣向外抗邪之病理,為外感病的初始階段。太陰亦為開, 《陰陽類論》 “三陰為表” ,乙太陰為陰之表,食不下、自利益甚等說明太陰病主要以局部中 焦陽氣不足為病機,是三陰病的初始階段。 陽明厥陰皆為闔, 《傷寒論》指出: “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複傳” ,此從生理 上說明陽明為陰陽氣所歸之處。病理上病邪,不論寒熱,一旦入于陽明,則也無所複傳,形 成“胃家實” 。厥陰病為六經病之最後階段, 《陰陽類論》 “一陰至絕作朔晦” ,可見厥陰不僅 是陰盡之處,又主陽之生,故張仲景以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揭示其熱化之機,而又以 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說明其陰寒之本。 少陽與少陰皆主樞,但少陽為陽樞, 《陰陽類論》云: “一陽為遊部” ,少陽樞機運轉,則 陽氣外可從太陽之開,內可從陽明之闔,陽氣得以升降自如,故稱為遊部。若邪入少陽,則 樞機不利,陽氣內鬱而為火,故張仲景以“口苦、咽乾、目眩” ,作為少陽病的題綱證。因火 灼津傷則咽乾,火擾清竅,則目眩,火熱上蒸則口苦,反映了陽樞不利的發病特徵。少陰為 陰樞,尤在涇曰: “少陰為三陰之樞,猶少陽為三陽之樞也”《陰陽類論》云: 。 “二陰為裏” , “二陰為雌” ,可見二者有陰陽表裏之區別。從生理上來看,少陰之樞著重於水火既濟,以維 持人體的陰陽動態平衡。若少陰之樞機不利,則人體陰陽失衡,或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或 陰虛陽亢,張仲景謂: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以上一證一脈,反映了陰樞不利, 陰陽兩虛,形神交困。 四、六經病傳變與三陰三陽排列 六經病的排列順序一直是歷代醫家研究的重點,從《傷寒論》原文來看,其順序是太陽 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與《素問?陰陽離合論》太陽、陽明、少陽、 太陰、厥陰、少陰排列不同,其區別在於少陰、厥陰的順序不同。而與《素問?熱論篇》 “傷 寒一日, 巨陽受之” , “二日陽明受之” , “三日少陽受之” , “四日太陰受之” , “五日少陰受之” , “六日厥陰受之”完全一致。但《熱論》三陰三陽不言開闔樞,只言經絡循行,而《傷寒論》 六經病不僅包括了經脈循行部位的病變, 也包括含了開闔樞功能失常導致的病理變化。 因此, 可以說《傷寒論》六經病是合理繼承《陰陽離合論》三陰三陽理論基礎上,結合《熱論》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从手足(上下肢)阴阳的命名可以看出,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四肢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关于十一脉的两种写本(第二种又分甲、乙两种本子,文字 基本相同),这是较《内经》为早的古代经络学说文献。十一脉的名称,是以“臂” “足”分阴 阳,与手足分阴阳的意义是一致的。
《內經》三陰三陽理論與《傷寒論》六經病[转] (2009-09-20 23:10:34)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太极物理 作者: 吳明珠 (注:伤寒论中疾病的传递规律如其順序是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 陰病,实际上就是五行相生顺序,分析人手足三阴三阳经的分布及相互关系从里面往外面顺 次一圈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太阳、少阳、阳明正好与疾病传递规律阴阳相反,即依次 太阳对太阴,阳明对厥阴,少阳对少阴,太阴对太阳,少阴对少阳,厥阴对阳明,这应该不 是偶然的,人与天和而不同) 摘要 本文說明了 《傷寒論》 中大部份六經病主症包含了足六經循行部位的症狀; 開樞闔從 《內 經》所云之三陰三陽從根本上講是指人體氣體的出入問題。並明說《傷寒論》六經病是合理 繼承《陰陽離合論》三陰三陽理論基礎,結合《熱論》六經傳變理論而形成的。 關鍵詞:三陰三陽、六經病 前言 張仲景原序中說: “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 、 、 、 、 ,並 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可見張仲景著述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內經》的影 響。 《內經》對人體三陰三陽的論述見於多篇,從人體分部、陰陽氣的多少、生理功用等方面 作了不少闡發。六經辨證作為《傷寒論》的重要學術成就,其六經病即以三陰三陽作為其理 論基礎。 一、六經病主症與三陰三陽分部 《陰陽離合論》對三陰三陽的分部作了闡述,其原則是“外者為陽,內者為陰” 。以南面 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太沖之地,為少陰,少陰之上為太陽,根起于至陰;中身而上, 名曰廣明,廣明之下為太陰,陽明位於太陰之前,根起於厲兌;厥陰之表為少陽,少陽根起 于竅陰。太陰根起于隱白,在沖脈之上,少陰根起于湧泉,在太陰之後;厥陰根起於大敦, 在少陰之前。綜上,三陰三陽在人體有確定的分屬部位,大致與足六經相同。 《傷寒論》大部分六經病之主症包含了足六經循行部位的症狀。如足太陽上額交巔,入 絡腦,還出下項,夾脊,故太陽病有頭項強痛。足陽明經下膈屬胃,故陽明病以胃家實為主。 足少陽經起於目銳眥,入耳中,故少陽病見目眩。足太陰經入腹,屬脾故太陰病腹滿而吐, 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足厥陰肝挾胃屬肝,上貫膈,布胸脅,故厥陰病見氣上撞心, 心中疼熱。可見, 《傷寒論》六經病與《陰陽離合論》三陰三陽均是以足六經為基礎。 二、六經病證治與陰陽氣的多少 《內經》是先秦哲學中陰陽理論與醫學結合的典範。 《內經》的作者認為: “人生有形, 不離陰陽” 其陰陽的含義是廣泛的, 。 其中三陰三陽是重要組成部分。 何謂三陰三陽? 《素問? 天元紀大論》曰: “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 。 “三陰 三陽也何謂?歧伯曰:氣有多少而異用也” 。此處所謂陰陽之氣實指人體的正氣。因此, 《內 經》中的三陰三陽,除以足六經經絡循行作基礎外,其重要的劃分依據是陰陽氣的多少。 人體陰陽氣的多少與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如陽明陽氣最盛, 《至真要大論》曰: “兩陽 合明,謂之陽明” ,因此,陽明病多邪正交爭劇烈,以裏熱實證為主;厥陰為兩陰交盡之處, 《陰陽類論》曰: “一陰之厥作朔晦” ,為陰盡陽生之處,故其病多寒熱夾雜。 六經病的治療也應當固護三陰三陽之氣,如太陽陽明陽氣充盛,故治療上太陽病採用辛 溫發汗,如麻黃湯、桂枝湯;陽明病以清下為主,如白虎湯和承氣湯,總之,共治則總以去 邪為要。少陽陽氣較少,故治療應以和解為主,小柴胡湯為代表方劑,其用人參、甘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