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之句子翻译
文言文好句字词翻译

一、原文: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翻译:山上有树木,树木有枝叶,我心欢喜地喜欢你,而你却不知道。
二、原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翻译:那青青的衣领,牵动我悠悠的情怀。
三、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翻译: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理想中的伴侣。
四、原文: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翻译:那青青的佩带,牵动我悠悠的思念。
五、原文: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翻译:生死相依,与你约定白头。
握住你的手,与你共度一生。
六、原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翻译:经历过沧海的波澜壮阔,其他的江河难以与之相比。
除了巫山的云彩,其他的云朵不再美丽。
七、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翻译:海上升起明亮的月亮,天涯海角的人们共同欣赏这美景。
八、原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但愿人们长久相伴,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皎洁的月亮。
九、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翻译:月亮落下,乌鸦啼叫,霜冻满天,江边的枫树与渔火相对,我在愁绪中入眠。
十、原文: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翻译: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却不及汪伦送我之情深。
以上文言文好句,既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又富含哲理和美感。
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能领略到古文的美感。
(白话翻译)趣味古文句子学习

(白话翻译)趣味古文句子学习原文:每天都被自己帅到睡不着。
翻译:玉树临风美少年,揽镜自顾夜不眠。
原文:有钱,任性。
翻译:家有千金,行止由心。
原文:丑的人都睡了,帅的人还醒着。
翻译:玉树立风前,驴骡正酣眠。
原文:主要看气质。
翻译:请君莫羡解语花,腹有诗书气自华。
原文:也是醉了。
翻译: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原文:人要是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翻译:涸辙遗鲋,旦暮成枯;人而无志,与彼何殊。
原文:别睡了起来嗨。
翻译: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原文: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翻译:欲图大事,莫拘小节。
原文:你这么牛,家里人知道么。
翻译:腰中雄剑长三尺,君家严慈知不知。
原文:心好累。
翻译:形若槁骸,心如死灰。
原文: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翻译:方寸淆乱,灵台崩摧。
原文:你们城里人真会玩。
翻译:城中戏一场,山民笑断肠。
原文:我单方面宣布和 结婚。
翻译:愿出一家之言,以结两姓之好。
原文:重要的事说三遍。
翻译:一言难尽意,三令作五申。
原文: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翻译:天高地阔,欲往观之。
原文: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
翻译: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才智。
原文: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
翻译:君莫欺我不识字,人间安得有此事。
原文:不作死就不会死,为什么不明白。
翻译:幸无白刃驱向前,何用将身自弃捐。
原文: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翻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原文:我有知识我自豪。
翻译:腹有诗书气自华。
原文: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翻译:斯言甚善,余不得赞一词。
原文:秀恩爱,死的快。
翻译:爱而不藏,自取其亡。
原文:吓死宝宝了。
翻译:堪惊小儿啼,能开长者颐。
原文:沉默不都是金子,有时候还是孙子。
翻译:圣人不言如桃李,小民不言若木鸡。
原文:备胎。
翻译:章台之柳,已折他人;玄都之花,未改前度。
原文:屌丝终有逆袭日翻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原文:长发及腰,娶我可好?翻译:长鬟已成妆,与君结鸳鸯?原文: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呢?翻译: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之”字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汉字,在不同的语句中意思也不同,下面是“之”字出现在文言文中的示例,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有哪些意思吧。
1、<动>到……去。
《为学》:“吾欲之南海。
”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
”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
《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
《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蚓无爪牙之利。
”9、<助>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
《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说》:“句读之不知。
”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
《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
”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
《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
八下古文句子翻译

《与朱元思书》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柳先生传》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 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â)穿结,箪(dān)瓢(piáo)屡空,晏(yàn)如也。
4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
6其言兹若人之俦乎?7 衔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
《马说》1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送东阳马生序》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3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5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6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8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小石潭记》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
关于古文经典句子及翻译

关于古文经典句子及翻译篇一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礼记·大学》)【翻译】大学的原理,在于使人发扬光明的德性,在于亲近百姓,在于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
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礼记·大学》)【翻译】事物有根本有枝叶,办事有开始有结束。
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这就能接近道(自然规律)了。
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翻译】只有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志才能真诚;意志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善品性;品性修善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4.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礼记·大学》)【翻译】君子尊重贤明的人,亲爱他的族人;小人以得到利为快乐,整日为得利奔走。
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翻译】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做到每天都新,新了还要再新。
6.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翻译】当政者应该喜欢民众所喜欢的,应该憎恶民众所憎恶的,这就叫做百姓的父母(官)。
7.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礼记·大学》)【翻译】道德是根本,财富仅仅枝节。
8.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礼记·大学》)【翻译】所谓诚实自己的意念,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9.生财有大道。
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礼记·大学》)【翻译】积聚财富有一定的道理。
生产的人要多,消费的人要少,创造财富要迅速,使用财富要缓慢。
这样,国家的财富就会经常保持充裕了。
10.子曰:“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文言文语句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标准
古人曾提出“信、达、雅”的三字标准
“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 “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 “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直译: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
终极绝招:
遇到疑难时,不妨根据语境来 进行合理推断!
猜测法:
1.联想推断法 联想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推断: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不速之客: 邀请、招致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叛”,背离 )
众叛亲离 背叛
2.相似结构推断法(对偶、排比句均可用 此法)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 自然界的万物
------《宋史·卷三百六·戚纶传》 译:胡则当时被当权者亲近,于是一起搜集戚 纶的过失,后来戚纶调任扬州知州。
“涂”通“途”,道路 捃[jùn]:拾、取。摭[zhí]:拾取、搜集。
推断: 当涂者→当权者; 捃摭→搜集,拾取
小
这个“猜词”不能随便
使用。我们首先要“直译”
结
(留删换调补),在“直译” 与“意译”均不能完成时,
3.以形释词法
如从字形结构入手:
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形旁大多表意, 因此可以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词义。
例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 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 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
(胡)则时为当涂者所昵,因共捃摭纶过,徒 知扬州。
【题目1】 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高中语文古文重点句子及翻译必考知识

高中语文古文重点句子及翻译必考知识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高中语文备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文重点句子及翻译这个分数对大家也是非常重要,也是要尽量拿到的分数,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最可能会考到的一些内容。
高中语文备考知识点:古文重点句子及翻译《赤壁赋》重点句翻译: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自由漂流,越过茫茫的江面。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译文:(这声音)能使深谷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译文: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住的地方吗?4、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译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豪杰,但如今在哪里呢?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译文: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6、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译文: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像那样(不断地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
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
《屈原列传〉〉重点句翻译: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译文:(他)学识广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治乱的道理明晓,对外交辞令娴熟。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译文:屈原痛心楚怀王听力不明,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眼睛,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
3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译文: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完全表现出来的。
4、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译文:秦惠王把这件事当作了忧患,于是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译文: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事物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现的意思却很深远。
关于古文经典句子及翻译

关于古文经典句子及翻译篇一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礼记·大学》)【翻译】大学的原理,在于使人发扬光明的德性,在于亲近百姓,在于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
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礼记·大学》)【翻译】事物有根本有枝叶,办事有开始有结束。
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这就能接近道(自然规律)了。
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翻译】只有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志才能真诚;意志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善品性;品性修善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4.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礼记·大学》)【翻译】君子尊重贤明的人,亲爱他的族人;小人以得到利为快乐,整日为得利奔走。
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翻译】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做到每天都新,新了还要再新。
6.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翻译】当政者应该喜欢民众所喜欢的,应该憎恶民众所憎恶的,这就叫做百姓的父母(官)。
7.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礼记·大学》)【翻译】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8.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礼记·大学》)【翻译】所谓诚实自己的意念,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9.生财有大道。
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礼记·大学》)【翻译】积聚财富有一定的道理。
生产的人要多,消费的人要少,创造财富要迅速,使用财富要缓慢。
这样,国家的财富就会经常保持充裕了。
10.子曰:“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之的用法 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之的用法文言文例句及翻译一、"之"的用法及特点[首段]作为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虚词,"之"在文言文中使用广泛且多样。
它具有独特的用法和特点,使得文言文句子更具表达力和文雅。
本文将重点讨论"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并结合例句进行翻译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二、表示所属关系[二级标题]1. 表示所属关系"之"可以用于表示某物的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例句1:“知吾非常之求也。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翻译:知道我迫切地寻求。
例句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白云集》)翻译:月亮明亮,星星稀少。
乌鸦哪里飞呢?围绕着树绕了三圈,没有哪个枝条是能依靠的。
三、代替动态或能引发动态[二级标题]1. 代替动态在某些情况下,“之”可以代替一个动词或一种动作,从而产生更具诗意和文艺性的表达方式。
例句:“燕台一望客心惊,尽日空山无人到。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翻译:登上高台一眺望,触景伤怀,整天茫茫广阔山岭无人来。
2. 能引发动态在某些情况下,“之”还可以引发或表示动态的发生。
例句:“正陆离风雨之际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宋神宗至元丰三年》)翻译:正值多变的风雨时期。
四、作为连词连接句子成分[二级标题]"之"还可作为连词使用,连接名、形、副等不同的词类,起到桥梁作用。
这种用法使得文言文语义更加丰富和复杂。
例句:“吾见其居中庙堂之上,则知其厚闾巨宇之家也。
”(《孟子·公孙丑下》)翻译:我看到他身居于皇宫之上,就知道他家族富足庞大。
五、兼有代词功能[二级标题]在某些情况下,"之"具有代词的功能,可以代替人、事、物等。
这种用法相对较少见,但在特定的文言文语境中常被使用。
例句:“君子之交淡如水。
九年级(下)古文重要句子翻译

2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 因此人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
2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轻蔑的)吆喝着给他,路上行走的饥饿者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给他,乞讨的人也不屑一顾。
2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 那些当大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8、何以战? Βιβλιοθήκη 译文: 您凭借什么打(赢)这一仗。
29、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文: (这是)小恩小惠,未能遍及百姓,人民是不会听从您的 。
30、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4、夫战,勇气也。 译文: 作战,是要靠勇气的。
3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
36、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译文: 齐军大败,鲁庄公将要驱车追赶。
37、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
3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文: 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
39、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深了。
40、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各位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4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一年以后,即使想要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50、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译文: 玉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着这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
之、而、其、为、然、焉在古文中的用法及翻译

之、而、其、为、然、焉在古文中的用法及翻译一、之——一般用作,的。
如:一国之君;还有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的。
的标志,无实际意义。
如: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作代词用,如:执策而临之(拿着走向它)。
二、而——(1)一般作定语(某所,而母立于兹。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3)连词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译为“并且”或“而且”。
(。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为“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三、其——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2.其中,其中的。
3.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四、为——1、被的意思读作wéi2、为了的意思读作wèi3、表原因4、表目的5、五、然——1.……的样子。
2.,“这样”、“那样”。
3.做动词,“是的”、“对的”、“认为……是对的”。
4.转折关系的连词:“但”、“但是”、“可是”、“然而”等六、焉——1、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焉在)2、代词。
相当于“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
最短的文言文及翻译(通用10篇)

最短的⽂⾔⽂及翻译(通⽤10篇)最短的⽂⾔⽂及翻译(通⽤10篇) 在平凡的学习⽣活中,说起⽂⾔⽂,⼤家肯定都不陌⽣吧?⽂⾔⽂是中国古代的书⾯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相信还是有很多⼈看不懂⽂⾔⽂,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最短的⽂⾔⽂及翻译(通⽤10篇),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最短的⽂⾔⽂及翻译篇1 1、原⽂: 范⽒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则钟⼤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
恐⼈闻之⽽夺⼰也,遽掩其⽿。
恶⼈闻之,可也;恶⼰⾃闻之,悖矣。
译⽂: 晋国的⼤夫范⽒灭亡的时候,有个⽼百姓得到⼀只钟,想要把它背⾛。
只是钟太⼤,没法背。
于是就⽤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轰轰地响起来,那个⽼百姓怕别⼈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的⽿朵堵起来,以为⾃⼰听不见,别⼈也就听不见了。
2、原⽂:、原⽂:齐宣王使⼈竽,必三百⼈。
南郭处⼠请为王吹竽,宣王说[同‘悦’]之,廪⾷以数百⼈。
宣王死,闵王⽴,好⼀⼀听之,处⼠逃。
译⽂:齐宣王让⼈吹竽,必须三百⼈。
南郭处⼠被请来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兴,给这三百⼈奖赏。
后来宣王死了,齐闵王当上皇帝,他喜欢⼀个⼀个听,南郭处⼠逃跑了。
3、原⽂:、原⽂:蒹葭苍苍,⽩露为霜,所谓伊⼈,在⽔⼀⽅。
译⽂: 译⽂:⼀⽚芦苇⽩苍苍, 清晨⽩露结成霜, 我那⼼爱的⼈⼉哪! 就在河⽔的那⼀旁。
4、原⽂、原⽂: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管挥锄与⽡⽯⽆异,华捉⽽掷去之。
⼜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着,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吾友也。
” 译⽂: 译⽂:管宁和华歆⼀起在园⼦⾥锄菜。
地上有⼀块⾦⼦,管宁看见,照旧挥锄除草,看它跟⽡⽚、⽯头没有什么不同;华歆看见,把⾦⼦拾起来,丢下锄头离开了。
他们有曾同坐在⼀块席⼦上读书,正好有官员乘着⼤车、戴着官帽经过门前。
管宁(⽆动于衷),依旧读书;华歆却把书扔下,出去观看。
管宁把所做坐的席⼦割作两半,跟华歆分开坐。
古文句子翻译

句 子 翻 译
• 4、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 ·译:(孙晷)见到别人挨饿受冻,就周济供养他, 乡里人的馈赠,全都不接受。 • 5、时年饥谷贵,人有偷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 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 • 译:当时收成不好粮食昂贵,有人偷割他家的稻 子,孙晷看到 • 6、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 译:邻居们感动惭愧,没有一个人敢去侵扰他。
句 子 翻 译
1、孙晷,字元度,吴国富春人。 译:孙晷,字元度,(是)吴国富春人。 2、虽侯家丰厚,而晷常布衣蔬食,躬亲垄亩,诵 咏不废,欣然独得。 译:虽然自己家业丰厚,但是孙晷常常穿布衣吃素 食,亲自(在)田间耕种,诵读吟诗不停止,欣欣 然独享其乐。 3、所诣之处,则于门外树下藩屏之间隐息。 译:(他们)所到的地方,就在门外树下篱笆间悄 悄地休息。
现代常用句子翻译成古文诗词

现代句子翻译成古文诗词原文: 错过就是一辈子古文: 笙歌不见故人散, 十里长欢再难寻原文: 越长大越孤单古文: 当时共我赏花人, 点检如今无一半原文: 主要看气质古文: 请君莫羡解语花, 腹有诗书气自华原文: 也是醉了古文: 行迈糜糜, 中心如醉原文: 我不爱你了古文: 从此无心爱良夜, 任他明月下西楼原文: 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古文:天高地阔, 欲往观之原文: 我爱你古文: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原文: 我读书少, 你不要骗我古文:君莫欺我不识字, 人间安得有此事原文: 我等你古文: 陌上花开, 可缓缓归矣原文: 我不爱你了古文: 与君共渡舟, 达岸各自归原文: 我有知识我自豪古文: 腹有诗书气自华原文: 我超级想你古文: 山河远阔, 人间星河, 无一是你, 五一不是你原文: 平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古文: 囊中羞涩, 不知市井繁华原文: 别睡了起来嗨古文: 昼短苦夜长, 何不秉烛游原文: 我喜欢的人不喜欢我古文: 我心向山, 君心向水原文: 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古文: 欲图大事, 莫拘小节原文: 我愿守护你古文: 用我三生烟火, 换你一世迷离原文: 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古文: 君生我未生, 我生君已老原文: 失去了才会懂古文: 时光静好不曾惜, 繁华落尽终是悔原文: 借酒消愁古文: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原文: 长发及腰, 娶我可好古文:长鬓已成妆, 与君结鸳鸯原文: 唱的就是自己的过往古文: 初听不知曲中意, 再听已是曲中人原文: 我失去你了古文: 潇湘夜雨寄相思, 早已无故人原文: 我失去你了古文: 三里清风三里路, 步步风里再无你原文: 心好累古文: 形若槁骸, 心如死灰原文: 我们分手吧古文: 一别两宽, 各生欢喜原文: 我单方面宣布和XX结婚古文: 愿出一家之言, 以结两姓之好原文: 只爱你一人古文: 愿岁月可回头, 且以深情到白头原文: 太心酸了古文: 半身风雨半身伤, 半句别恨半身原文: 越努力, 越幸运古文:星光不问赶路人, 岁月不负有心人原文: 我想你古文: 南风未起, 念你成疾原文: 那画面太美, 我不敢看古文:美轮美奂, 不忍卒观原文: 可爱即正义古文: 倾城艳色, 利建明德原文: 时间过得好快古文: 往事如风思如烟, 转眼瞬间又一年原文: 我们结束了古文: 此后锦书休寄, 画楼云雨无凭。
高中语文重点古文句子翻译

高中语文重点古文句子翻译高中重点古文句子翻译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3.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4.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5.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由此)形成无数山峰。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一一为桃源中的人详细的说出他所听到的。
9.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原来所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10.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1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1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越。
——抄完,跑者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1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1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驱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们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15.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高,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1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17.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徙,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之的用法古文翻译及注释拼音版

之的用法古文翻译及注释拼音版一、之字义及用法古代汉语中,有一个词语十分常见,那就是“之”。
它在句子中的使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作为介词,还可以作为代词、连接词等。
本文将对“之”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进行详细解析,并给出相应的古文翻译及注释拼音版。
1. 之的基本义项在汉语中,“之”的基本义项有三个:表示关系、指示代词和连接词。
(1)表示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之”可以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用来修饰前面的名词或短语。
比如:“吾家之犬”、“大道无形,至人无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它/他/她”。
这种用法往往出现在指示无生命物体时。
“之”也可以指示抽象概念或者整个句子。
“踏青时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中“南山”就是以“之”作为指示代词。
(3)连接词:表达两个实体或动作相互联系。
“记得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其中“太公钓鱼”和“愿者上钩”之间就是由“之”连接起来的。
2. 之的古文翻译及注释拼音版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之”的用法,下面将结合实例进行具体说明,并给出相应的古文翻译及注释拼音版。
(一)表示关系示例1:“其道中庸”翻译:他的道德观念居于中庸之间。
形式1:名词+之+名词示例2:“巫山高而不可崩也,云汉高而不可攀也。
”翻译:巫山高得难以摧毁,天空高得无法攀登。
形式2:名词+形容词+而不可/无法+动词+v。
(二)指示代词示例1:“前人冬日立新年十二月”翻译:以前人的农历将十二月定为新年。
形式1:名词/代表时间单位的数字+月份+之+动作.(三)连接词示例1:“君子之交淡如水”翻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应该像水一样淡泊。
形式1:名词/代代行动者和被行动者+n.+如/似+n.示例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翻译:如果想做好工作,必须首先改善自己的工具。
形式2:动词+欲+动词+其(s定语)+名词(pro.代替被修饰的名词)+名词(pro.代替修饰语).二、之字的用法总结及准确运用通过上述对“之”的基本义项和实例解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关于“之”的用法及注意事项:1. 关系表示:(1)“之”可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常用在形容其他主体或修饰前面的主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句子翻译训练《小石潭记》(八上)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似的。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7.佁然不动,俶而远逝。
——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
8.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溪水)像蛇那样蜿蜒曲折,时隐时现。
9.其岸势犬牙差互。
——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1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马说》(八下)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千里马吧!《送东阳马生序》(八下)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放松抄书。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越。
——抄完,跑者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驱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们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5.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高,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7.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徙,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
8.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到了书馆,四肢冻得僵硬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热水来(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9.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寄居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品味道的享受。
10.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和我在一个书馆的同学们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用红缨和宝石装饰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带着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就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的意思。
1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12.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现在在太学里学习的各个学生,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给(它们)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担心。
13.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桃花源记》(九上)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一一为桃源中的人详细的说出他所听到的。
4.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原来所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5.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6.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与朱元思书》(九上)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3.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由此)形成无数山峰。
4.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
5.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美丽的鸟儿彼此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8.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岳阳楼记》(九上)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2.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叙述很详尽了。
5.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6.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7.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傍晚天色昏暗,虎在咆哮猿在悲啼。
8.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9.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
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10.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11.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酒当着风,就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1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1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4.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1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1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朝做官就担忧他的人民,不在朝做官就担忧他的君主。
《醉翁亭记》(九上)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3.山水之乐,得知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5.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
6.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7.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8.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9.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下落,石头露出来,这就是山间的四季。
《出师表》(九下)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陛下)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
4.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九下)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2.饿其体肤。
——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3.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做事不顺。
4.动心忍性。
——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5.而后喻。
——(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6.生于忧患。
——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7.死于安乐。
——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鱼我所欲也》(九下)1.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2.呼尔而与之。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原先为了礼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一单食,一豆羹),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而接受它。
7.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是所说的失掉了他本来的思想。
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假使人们所喜欢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假使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什么事情不做呢?《曹刿论战》(九下)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必定把它分给别人。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信用未能使神信任,神灵不保佑您。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