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人们常常溢美文学大家选择使用词语和句子有所谓“随手拈来”或“神来之笔”。
但其实在看似“神来”、“随手”的背后,更多的恐怕还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还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还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
1.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孟子·离娄上》
赏读:(孟子说:)“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就要反问自己的仁德够不够啊;我管理别人,但是没管好,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够不够啊;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恭敬够不够啊。
”
2.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
赏读:(孟子说:)“天下的基础是国,一个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每一个人。
”
3.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孟子·离娄上》
赏读:(孟子说:)“服从天道的生存,逆反天道的灭亡。
”
权力·权利
“权力”是国家、公众或上级赋予的职权、强制力;“权利”是法律赋予的权力和利益,与“义务”相对。
例句1:政治新星金正恩正式步入权力核心。
例句2:碧生源充分发扬民主,保障员工权利。
前车可鉴·前车之鉴
“前车可鉴”:鉴,镜子,引申为教训,指用前人的失败作为教训。
“前车之鉴”: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作为以后的教训。
都出自《汉书》“前车覆,后车戒”,但意义不同。
“前车可鉴”比喻前人的失败,后人可以当作教训;做动词用。
“前车之鉴”比喻从前人的失败中得来的教训,做名词用。
例句1:日本经济的惨痛教训前车可鉴,中国绝不重蹈覆辙。
例句2:就韩国而言,可以将在同中国的外交战中完全失败的日本视为前车之鉴。
课题链接
选择和运用词语的主要方法
精心挑选关键词语。
这是炼字的基本功。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过:“要描写一个事物,唯有一个名词;要表现一个动作,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一种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
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词语不可,不能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
”古人作诗行文常常讲究“诗眼”,就是指要用一个最关键最恰当的词来表达该句甚至全文的主旨和意趣。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顿时使人感到春风拂面、春意盎然。
陈毅《江南抗战之春》中提到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鼓动五台山和尚参加抗日的口号是“你们虽然出了家,但你们却没有出国”。
其中“出国”这个动词不但与“出家”字面相对应,而且恰恰从出家人仍是中国人、五台山并非世外桃源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恰当使用修饰词语。
句子中的某些词语,经过恰当的修饰点染,不但能增加信息量,而且会更富于感情色彩。
《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是“赴南极访问圆满完成,吴弘、杨海蓝笑眯眯回来了”,之所以远比其他报纸的题目“两名少先队员从南极回到北京”,“中国少年南极归来”更有文采,就是因为“笑眯眯”这个修饰语非常传神地表现出中国少年儿童为能参加南极科考这样的活动而自豪和兴奋的心情。
有很多词语加上巧妙的修饰语还可以获得特殊的讽刺、戏谑的戏剧效果,例如“马列主义老太太”、“奶油小生”、“皮包公司”、“超生游击队”、“豆腐渣工程”等等,使用之后都不胫而走,广为流传,不能不说就是因为其中的修饰语具有“一语中的”、“一针见血”的作用。
要注意词语的巧妙配合。
如果在写作中能把有些词语巧妙地配合使用,也能大大提高表达的效果。
比如叶圣陶写《苏州园林》:“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靠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其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配合连接,显得简练而整齐。
钱钢写《唐山大地震》:“这是震后送往外地的第三批,也是最后一批孤儿……这些不幸而又万幸的孩子啊!”其中“不幸而又万幸”是反义词语配合,既反映了孩子遭受的灾难,又反映出他们得到的关爱。
事实上词语搭配得当,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报纸上的某些新闻标题:《石景山区添石景》、《舍小家保大家》、《开字当头,只开不封,开封扩大对外开放》、《中‘凤’洋‘凰’》等等。
这些词语配合得新鲜巧妙,当然对读者就很有吸引力。
预习作业
1.举一两个古代或现代人们选词炼句的故事,说明选词炼句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列举人们选词炼句的故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选词炼句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文学史上有许多这样的故事,成语“一字之师”就出自下面的典故。
《诗人玉屑》记载:“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
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谷曰:‘数枝,未早也。
不若一枝。
’齐己不觉下拜。
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郑谷把诗中的“数”改为“一”,正是为了确切地突出“早”字。
另例,相传曾国藩早年打仗之时,罕有胜绩,以至于给皇上上交“年终总结”时,不得不比较客观地写下了“屡战屡败”一词,并准备好了接受皇上的圣颜大怒。
然而他的幕僚在二审施政汇报时,很巧妙地把“战”与“败”二字作了个顺序上的调换。
这样一来,屡战屡败的曾国藩就因为“屡败屡战”的大无畏精神受到了皇上的褒扬。
而这位调换二字顺序的绍兴师爷,也因此被曾国藩尊奉为“一字之师”。
(其他例子略)
2.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
”“动听”是指词语声音产生的效果。
声音配合得当,铿锵悦耳,和谐优美,能给人以美感,对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有很大的作用。
所以语言的声音效果也是词语选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词语声音的配合,主要涉及到声、韵、调、音节构造等方面的问题。
读下面这首诗,看看词语的声音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诗人元帅外交家,迎来战友遍天涯。
英雄本色原无畏,志士忠诚岂有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诗句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选词能力。
答案这首诗的声音美表现在音节匀称、韵脚和谐、平仄协调。
3.请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填入最恰当的句子()
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诿,______。
A.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解析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选择恰当的句子,培养学生按照逻辑顺序安排表达内容的能力。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
一个复句或句群在表意时通常按时间、空间和事理逻辑三种顺序
来组织安排表达内容。
该题的正确顺序应该按事理间的因果顺序来安排:“不传达上级指示”、“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是“原因”,“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是“结果”,且两个“原因”是从思想上的不重视到行为上的无作为,相互不能颠倒;两个“结果”是程度上的加深,本身也暗含因果关系,不能颠倒。
答案 C
4.试比较分析下面几组句子,说明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①A.他知道非让他去不可。
B.他知道让他去。
②A.我赞成你的意见。
B.我不反对你的意见。
③A.她不是不会唱,只是怕羞,不愿唱。
B.她会唱,只是怕羞,不愿唱。
④A.手工业在改造之后,品种只许加多,不许减少;货色只许更好,不许变坏;技术只许提高,不许降低。
B.手工业在改造之后,品种只许加多,货色只许更好,技术只许提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比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培养学生在语言表达中正确运用不同句式的能力。
答案①中A句“非让他去不可”是双重否定,比B句“让他去”语气要强烈、坚定。
②中A句“赞成”是肯定的说法。
B句“不反对”是否定的说法,后者语意较弱,语气缓和。
③中A句“不是不会唱”是双重否定,但比B句“会唱”语气显得委婉。
④中A句中包含了三组先肯定后否定的分句,构成正反对照,语意鲜明,语气强烈;而B句,语意则较弱,语气也较缓和。
一、问题讨论
1.在写作中,对选词有何要求?
提示选词要做到准确、生动。
准确,就是用词要精当,选择最能表达你要说的意思的那个词。
生动,就是不要堆砌陈词滥调,要善于使用新颖别致的词语,形象地表情达意。
2.在写作中,对炼句有何要求?
提示锤炼句子的基本要求就是简洁和连贯。
简洁就是要用经济的句子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思想,力求言简意赅。
连贯就是前后句子在内容
和形式上要恰当地衔接,做到行云流水。
二、知识结构
语不惊人死不休⎩⎨⎧ 选词⎩⎪⎨⎪⎧ 准确:唯一的一个词生动:最妙的一个词炼句⎩⎪⎨⎪⎧ 简洁:“多少”和“加减”连贯:“衔接”和“照应”
三、相关知识
1.修饰语与中心语
修饰语是对中心语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成分,如“勤奋的学生”、“灵活施教”中,“勤奋”和“灵活”就是修饰语,而“学生”及“施教”这类被修饰的成分就是中心语。
如果整个结构是名词性的,那么“修饰语+中心语”就是定中偏正词组,其中的修饰语叫作定语,例如“胜利的歌声”整体是名词性的,“胜利”就是定语。
如果整个结构是动词性的,那么“修饰语+中心语”就是状中偏正词组,其中的修饰语叫作状语,例如“静静地听”整体是动词性的,“静静”就是状语。
书面上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常用“的”字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之间常用“地”字连接。
2.句子与动词
动词往往是句子谓语部分的核心成分,也往往是表达句子意义的核心成分,动词选择的优劣直接影响语言表达的优劣。
课文中的几个句子都是动词妙用的经典段落,这些动词别致生动,能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如“微微的云在我们的顶上流着”,一个“流”字,就能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水”,让浮云流动起来,充满灵气。
积累与运用
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前后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
埋伏处要能轻轻一笔,若不经意;________。
要使读者看不出斧凿痕迹,只觉得______,如一丛花,如一棵菜。
虽由人力,却似天成。
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那里是照应,________。
①照应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②照应处要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③清清爽爽,简简单单 ④自自然然,完完整整 ⑤便成死症 ⑥便太浅湿
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解析 本题可从音韵和谐的角度来解析。
“营”、“成”、“整”、“成”、“症”等字押韵。
同时,“水到渠成”是“顺理成章”的结果,句③不能和“如一丛花,如一棵菜”相衔
接。
答案 A
2.分别比较下列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
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
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
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
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①叙述角度前后不同,前句是“山顶上”,后句是“宝塔”,文意不够贯通。
③句法单调、板滞,不如④用“这些活”与上句宾语(即“这些活”指代的内容)相接,自然、紧凑。
答案 D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春夜,一轮晕月映着灿烂的垂樱,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园山夜樱花。
我早就神往于这般美景了。
这天,我赶到园山公园的时候,还见不到月亮,________。
花仰望着月,月俯视着花,瞬间,一切都陡然静止下来,在这清丽的天地间只有月和花。
①近景是一株身着淡红色盛装的垂樱树
②远景是暮色苍茫的东山
③山顶上渐渐发亮,月亮悄悄地升上淡紫色的夜空
④地上竟然没有一瓣落花
A.④①②③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D.①②③④
解析这一段文字叙述了月亮的变化(时间)以及眼前所见景色(空间),从“还见不到月亮”之时所见的“远景”到“近景”再到“地上”,视角从上到下;从“暮色苍茫”到月亮升空,时间在向前推移,因此答案为C。
答案 C
4.下面四句话,分别强调“年龄经历”和“处所”的一组是()
①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一代青年终于走进了大学校园,从田间地头,从工厂车间,从军营哨卡。
②一代青年,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终于从田间地头,从工厂车间,从军营哨卡走进了大学校园。
③从田间地头,从工厂车间,从军营哨卡,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一代青年终于走进了大学校园。
④一代青年终于从田间地头,从工厂车间,从军营哨卡走进了大学校园,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
A.③和④B.②和①
C.④和①D.②和③
解析④将“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从修饰限制“青年”的定语中剥离出来放在句末表强调;①将状语“从田间地头,从工厂车间,从军营哨卡”放在句末表强调。
答案 C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
(只填序号)
①它们有时候是那样,有时候是这样,莫衷一是的模样
②那种石库门弄堂是上海弄堂里最有权势之气的一种
③它们倒过来倒过去最终说的还是那一桩事,千人千面,又万众一心的
④上海的弄堂是形式多样,声色各异的
⑤其实它们是万变不离其宗,形变神不变的
⑥它们带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遗迹,有一副官邸的脸面,它们将森严壁垒全做在一扇门和一堵墙上
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
文段是说明文,介绍说明的逻辑是:④①上海的弄堂是形式多样的——⑤③它们是形变神不变的——②⑥石库门弄堂的特色。
然后根据文中关键词语(如“其实”“它们”“声色各异”等)的提示,辨明主干句和解说句的关系,可进一步确定语序。
答案④①⑤③②⑥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欲别频啼四五声”一句中,“啼”包含了哪些寓意?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系”字本义是拴。
用在此处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诗人的衣襟,不让他离去。
诗人用拟人手法表现它们依恋诗人不忍诗人离去的深情。
(2)“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
视花鸟为挚友,
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借花鸟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
7.按照下面句子的结构(……甚或……固然……,可是……),另写一个句子。
(50字左右,语意连贯)
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句子仿写能力。
考生应注意观察所提供例句的句式特点(本题例句是转折关系的复句),仿写时要特别注意题干规定的句子结构“……甚或……固然……,可是……”。
同时,所写句子要符合语法规则,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
答案这些年的楼市发展甚或城市建设固然有开发商的贡献,可是有几个开发商的财富里没有失地农民、城市居民的血和泪?
8.请结合下面这首短诗的题目和表达特点,在诗中①②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语句,使其前后呼应、衔接自然、点明题旨。
望海
比岸边的黑石更远,更远的是石外的晚潮
比翻白的晚潮更远,更远的是堤上的灯塔
比____①____更远,更远的是堤外的货船
比出港的货船更远,更远的是船上的汽笛
比沉沉的汽笛更远,更远的是海上的长风
比浩浩的长风更远,更远的是天边的阴云
比黯黯的阴云更远,更远的是____②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简明、连贯、得体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注意语句的呼应,扣住“望”字。
答案①孤立的灯塔②楼上的眼睛
创新迁移
9.从下面课文中任选一篇,运用对称的表达形式,写一则课文评价语。
示例:《雷雨》:雷雨冲刷冷酷虚伪,电火吞噬孽债情仇。
《边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边城》:湘西景美,边城情深。
《赤壁赋》:赤壁赏江月,苏子叹人生。
10.修改下面一段文字,使之更简明。
①春花秋月,夏云冬雪,造化多情,大自然的色彩是美好的。
②人类应该为永葆大自然的色
彩美作出自己的努力,让大海永远蔚蓝,让草原永远青翠。
③但是人类不以自然美为满足,艺术美的着意创造,有待心灵的加工,压入艺术家的豪情。
④色彩只有注入了画家的情感,才能成为审美对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文段谈的是自然色彩美与艺术色彩美的关系问题。
理解了这个中心,就会发现②处是文段中心之外的东西,谈的是环保问题,删掉它,文段就简明了。
答案删掉②
11.从下列16个词语中选取最恰当的8个,分别填入短文中的画线处。
参差不齐甚嚣尘上簇堆拥挤同时劳累出没传送错落有致尘土飞扬琳琅喧哗一同忙碌游动传递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
密集的、土夯的农家__①__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__②__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
店铺__③__,人马__④__,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
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__⑤__见识回藏两族。
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__⑥__。
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__⑦__。
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犄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菜,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__⑧__。
答案①参差不齐②尘土飞扬③簇堆④拥挤⑤同时⑥忙碌⑦出没⑧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