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运用函数计算教案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八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3章第三节《函数计算》教案
(1)体会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的快速与便利;
(2)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美德,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操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实践、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Sum、Average、Max、Min函数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函数的单元格区域选择。
教学方法
利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数据分析。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后,交流使用的方法,哪种更简便。
1、使用自动求和工具按钮。
2、公式编辑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部分学生想到利用自动填充功能简化重复求和的操作。
三、合作学习,交流分享
教师介绍求平均值函数是AVERAGE,它的使用方法与SUM函数相同,求最大值和最小值函数分别是MAX和MIN。
任务三:请算出5位学生一周内平均每天花费多少钱?
四、数据分析,引起思考
教师将学生算出《学生一周开支.Exce》的总花费、每天平均费用、花费最多项、及最少项。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5位学生的一周开支费用?
教师出示德兴在职人员平均工资:1500元左右,而学生一个月就将其花完,甚至超支。
学生根据函数计算的数据,得出:学生花费一周200元以上、甚至最多达到400。而花费最多的是吃零食。最少购买学习用品。
七、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使用函数完成计算的特点。
八、课后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请学生调查本校学生一月的各项花费数据。
教师布置任务:
一组:利用平均值函数统计5位学生各项花费的平均值;
二组:利用最大值函数统计5位学生各项花费最高值;
三组:利用最小值函数统计5位学生各项花费的最小值。
提示学生注意选择数据区域的问题
初中信息技术Excel中函数的应用教案1
教学后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对比教学法,比较公式与函数的关系
初中信息技术《Excel中函数的应用》教案1
课题:第六课Excel中函数的应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函数的使用 教学目标 :(思想、知识、能力)一.会利用函数求总计二.会利用函数求平均数三.会利用公式进行填充 教学重、难点:函数的使用 教法、学法讲述法演示法 教学程序 认知操作 一.复习提问:怎样在Excel中,使用公式进行自动填充数值? 二.新知现在,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公式的使用,但是当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复杂的公式计算时,你会发现输入一个正确高效的公式是相当费时的(可举例说明之).但如使用函数却不同.函数是一个预先写好的特殊公式.今天就来学习几种函数的使用:以kp28上图求王红一周上网时间总计及平均数为例1.总计(问:若用公式该如何求?)a.函数也必须以“=”开头,在I5单元格中先输入“=”,接着输入求和函数名:sumb.在函数名后输入参数,注意参数要求用“()”括起来.c.输入完后可以在编辑栏中看到完整的公式:=sum(B5:H5)d.按Enter键,即可计算出结果.2.平均值(问:若用公式该如何求?)a.先选择与第一个学生总计相对应的单元格J5.b.在J5中输入:=AVERAGE(B5:H5)c.按Enter键,即可计算出结果3.公式的填充a.选取单元格I5至J5b.将鼠标指针指向选定区域右下角的填充柄处,鼠标指针变为十字光标状.c.按下鼠标左键向下进行拖动,到J9单元格后松开鼠标即可.
初中信息技术《应用公式和函数》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应用公式和函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应用公式和函数》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公式和函数的概念,学会使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掌握常用函数如SUM、AVERAGE、MAX、MIN等的使用方法,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公式和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基本使用方法。
2. 学会使用常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公式和函数的运用场景,掌握函数的嵌套使用。
教学重点:公式和函数的基本概念,常用函数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PPT课件。
2. 学具:教材、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个班级成绩统计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计算总分、平均分等问题。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公式和函数的概念,通过实例演示SUM、AVERAGE等函数的使用方法。
3. 例题讲解(15分钟)(1)计算某学生总分。
(2)计算某班级平均分。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计算某商品的销售总额。
(2)计算某商店的平均销售额。
5. 学生实操(25分钟)(1)制作一个班级成绩统计表,并计算各项数据。
(2)利用函数计算班级总分、平均分、最高分和最低分。
六、板书设计1. 《应用公式和函数》2. 内容:(1)公式和函数的概念(2)常用函数:SUM、AVERAGE、MAX、MIN(3)函数的嵌套使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利用公式和函数计算某商品的销售总额和平均销售额。
(2)制作一个成绩统计表,计算各项数据。
2. 答案:(1)销售总额:SUM(销售数量销售单价)平均销售额:AVERAGE(销售数量销售单价)(2)根据实际数据计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其他常用函数的使用方法,如COUNT、COUNTA、RANK等,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河大版信息技术八年级第3章第4节 函数的使用教案教学设计
第4节函数的使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任务的解决,掌握儿个较常用函数(SUM、AVERAGE、MAX、MIN 等)的名称、功能与用法,进一步理解单元格的引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任务的解决,学生们不仅学到本节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如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查看帮助等),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将带来正迁移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任务的解决,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并加强学生间的友谊.增强自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电子表格有了一定的熟识,掌握利用公式在电子表格中进行数据计算。
三、教学重点:1、Excel函数的功能;2、Exccl函数的用法。
教学难点:1、Exccl函数的单元格区域选择;2、Exccl函数在实践中的运用与拓展。
四、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复习提向来看“函数的使用学案.xls”这个工作簿,当我们拿到这张成绩单时一定会在意我们的各科分数是多少,总分是多少。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公式,那用公式该怎样计算总分呢?强调:使用公式计算的要点1.公式前面加“=”号:2.用拖动的方式快速复制公式。
提问:如果在一个加法或是求平均值运算,最大与最小值中参与运算的数据个数很多时,如何快速的计算出结果来?导入新课:《EXCEL中函数的使用》活动2【讲授】理解函数教师活动:播放课件(公式函数基础)并讲授:1.什么是函数?函数是指用于进行某种目的的计算式子,是系统已经定义好的公式。
2.函数的作用:简化公式的输入。
3.函数的组成,函数由函数名、参数表及括号构成。
通常,函数的格式如下:=函数名(参数1,参数2,,,)以sum函数和averagc 函数为例分析函数的组成,特别是参数的设定。
学生活动:学生听讲、理解、思考。
活动3【练习】函数输入一教师活动:引入: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对sum函数和averagc 函数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我们在使用该函数时可以采用直接输入该函数的方法。
3.1《函数》教案 2023—2024学年重大版(2019)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
【重大版(第七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3.1《函数》教案•通过PPT展示函数的代码示例。
学生行为:•认真听讲,记录关键知识点。
•观察代码示例,理解函数的逻辑。
设计目的:•确保学生对函数有清晰的认识。
(三)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行为:•展示一个具体的编程案例,如使用函数计算不同形状的面积。
•分析案例中函数的应用。
学生行为:•跟随教师的分析,理解函数在实际编程中的应用。
•提问和讨论,加深理解。
设计目的:•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函数的应用。
(四)实践操作(10分钟)教师行为:•指导学生使用编程软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个简单的编程任务,如定义并调用一个函数。
•巡视课堂,个别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学生行为:•动手操作编程软件,尝试定义和调用函数。
•遇到问题主动向教师求助,与同学讨论。
设计目的:•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函数的理解和应用。
(五)小组合作编程(5分钟)教师行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使用函数的小程序。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行为:•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明确分工,共同完成编程任务。
•展示小组的成果,分享合作经验。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互动讨论(5分钟)教师行为:•提出一些关于函数的问题,如函数在优化程序中的作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行为:•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听取他人意见,拓宽思路。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七)问题探究(5分钟)教师行为:•提出一些编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函数递归的使用。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学生行为:•积极思考,尝试提出问题的答案。
•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八)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行为:•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点。
•强调函数在程序设计中的重要性。
学生行为:•认真听讲,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准备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例《数据的计算)——用函数计算数据》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工作效率;
本节课的内容是函数在它与 EXCEL 前面所讲的单
元格地址紧密联系,是它的延续;学生已经理解单元格
地址引用的含义,内容上层次递进,学生学起来易于理
学生学习能 解函数中为啥要使用单元格地址引用。同时函数这部分
力分析 内容在整册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整个 EXCEL 的数
据处理而言,它是一个基础。本节课实用性很强,在实
使用“自动求和”按钮,计算每个学生所有学科成绩的
总分以及完成练习工作表
教师发送“任务”文件。
课例研究综
今天我们学习了 4 个函数,分别是:求和函数 SUM
述
和求平均值函数 AVERAGE,求最大值 MAX 和求最小值 MIN
函数。 学习完后我们可以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在操作的
过程中学生对函数的理解越来越深刻,随着练习次数的 增加,学生使用函数完成计算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计算 的结果高效,准确。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例《数据的计算)——用函数计算数据》 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信息技术
教学课例名
《数据的计算)——用函数计算数据》
称
本节课是信息技术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在 Excel
中进行数据计算的第二课时。《使用函数计算》一课是
在学生学习了《使用公式计算数据》,掌握了在 Excel
中基本的数据计算方法后,学习的另外一种对 Excel
打开学生成绩表,演示函数的调用方法,并且通过
分别计算个人总分和三科总分,让学生观察参数的变
化,理解参数的意义。
步骤:
(1)选择目标单元格
(2)通过“∑”按钮下拉菜单选择常用函数、通
过“fx”按钮、通过“插入”菜单的“函数”命令
(3)确定函数取值区域
初中信息技术《应用公式和函数》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应用公式和函数》教案一、教学内容1. 公式的输入和编辑;2. 常用函数的使用;3. 公式和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公式的输入和编辑方法;2. 学生能够掌握常用函数的使用方法;3. 学生能够将公式和函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公式的输入和编辑,常用函数的使用。
难点:公式和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笔记本电脑、Microsoft Excel软件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实际问题,例如计算班级成绩的平均分,引出本课的主题。
2. 公式输入和编辑的讲解:教师讲解如何在Excel中输入和编辑公式,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3. 常用函数的使用:教师讲解常用函数的使用方法,例如SUM、AVERAGE等,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4. 公式和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师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计算,并解释其应用原理。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公式输入和编辑方法;2. 常用函数及其使用方法;3. 公式和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答案:20 + 30 + 40 + 50 = 140答案: (20 + 30 + 40 + 50) / 4 = 35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公式的输入和编辑方法,以及常用函数的使用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公式的记忆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函数的使用方法,提高自己在Excel中的操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公式的输入和编辑:需要注意公式的正确输入方法,包括引用单元格、输入运算符等;同时,还需要掌握公式的编辑技巧,如修改公式、复制公式等。
初中信息技术《应用公式和函数》教案(1)
初中信息技术《应用公式和函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信息技术》教材第5章“电子表格”中的“应用公式和函数”。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公式在电子表格中的作用,掌握公式的输入与编辑;掌握常用函数的使用,如SUM、AVERAGE、MAX、MIN等;学会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计算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子表格中公式的概念和用途。
2. 学会使用常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和分析。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公式和函数的输入与编辑,常用函数的使用。
难点:理解公式中的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灵活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2. 教学课件和示例表格。
3. 学生自备电子表格软件(如Microsoft Excel或WPS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计算和分析。
2. 知识讲解:a. 介绍公式在电子表格中的作用。
b. 讲解公式的基本输入与编辑方法。
c. 介绍常用函数及其功能。
3. 例题讲解:以具体例题为例,讲解如何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计算。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示例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公式和函数的理解。
5. 答疑解惑:针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公式的概念与用途。
2. 常用函数及其功能。
3. 公式和函数的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利用公式计算某班级学生的总分和平均分。
b. 使用函数求某商品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
2. 答案:a. 总分:=SUM(成绩1:成绩n)平均分:=AVERAGE(成绩1:成绩n)b. 最大值:=MAX(商品价格1:商品价格n)最小值:=MIN(商品价格1:商品价格n)平均值:=AVERAGE(商品价格1:商品价格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公式和函数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第一单元第3课《利用函数计算》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
《利用函数计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中山版《信息技术》九年级第一单元第3课。
我对本单元WPS表格采用项目式教学,将当下国内外新冠疫情数据作为素材。
本节内容是在疫情数据已进行编辑、管理的基础上,运用函数来计算分析。
二、学情分析认知方面:初三学生的认知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抽象逻辑思维正在大跨步发展;初中生的注意稳定性有提高,但分配能力不够成熟;知识迁移:小学学过“公式”菜单一插入函数,以及上节自编公式对本节有正迁移作用;心理方面:初中学生理智、情感、道德不成熟,需要引导;初中生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三、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SUm、average基本函数进行计算,及这一类函数的使用方法;2 .熟练掌握自动填充柄的使用;3 .了解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区别,并能正确使用;4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5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国内外疫情数据的分析处理,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并注重疫情防控。
四、重难点重点:了解函数的语法;SUm、average函数的使用及这一类单参数且参数表区间的函数的使用方法。
难点:理解并正确使用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函数、公式的综合应用。
五、教学策略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式教学。
主要围绕“函数使用”这条主线,开展“自主、合作”二重探究,完成“单参数函数、多参数函数、综合应用”三个任务,利用“微课、导学案、问卷”等多个资源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教学准备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电脑室、WPS表格软件、学生操作素材、电子奖状。
3《利用函数计算》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新冠疫情数据为素材,层层递进设置4个任务,辅之微课、教材等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求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计数、排序等电子表格的基本公式,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单参数函数的使用方法和易错点,以及多参数函数的使用方法。
最后,在对比国内外疫情数据时,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并注重疫情防控。
初中信息技术_用函数处理数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用函数处理数据》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Excel中常用函数(SUM、AVERAGE、MAX、MIN等)的使用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条件函数IF和统计函数COUNTIF的使用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根据实际生活中的需求正确和使用函数对数据进行处理,并会对计算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3、情感与价值观:亲身体验到用Excel函数功能解决问题的优势,培养学生利用函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意识,认识到自己身边空气质量的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作用和掌握函数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条件函数IF和统计函数COUNTIF教学过程一、观看视频,引出课题观看视频,引出课题:环境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如健康、出行,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去年我们因为雾霾两次停课。
现在我们通过函数处理数据来直观的了解一下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情况。
板书(用函数处理数据)什么是函数?函数的概念:函数是EXCEL内部已经定义的公式,对指定的单元格区域进行计算。
函数组成:函数名(函数参数)函数名指出要完成的运算,参数是传递函数使用的数值和单元格或区域地址。
二、自主学习,学以致用(一)观看学习视频,掌握学习方法,完成任务一:请打开本题工作目录中的Excel文件“气温与环境.xls”,完成下列操作。
1、在“天气变化”工作表中,在E10单元格内用Min( )函数计算“空气湿度”的最小值。
2、在“天气变化”工作表中,在B10单元格内用MAX( )函数计算“最高温度”的最大值。
3、在“城市排名”工作表中,在E15单元格内用SUM( )函数计算出所有城市的“达标区县”的总个数。
4、在“城市排名”工作表中,在B15单元格内用AVERAGE( )函数计算各城市“污染指数”的平均值。
要求:各小组根据学案与学习视频,学会使用MIN、MAX、SUM、AVERAGE四个常用函数。
学生演示做法。
任务二:观看学习视频,掌握学习方法,在“气温与环境.xls”工作表中,完成下列操作。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例《数据的计算—用函数计算数据》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课例研究综 常生活、学习和做工中有着重要作用。但是这部分内容
述
与七年级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采用其中成
绩的工作簿为例子,以找茬形式进行成情景导入(让学生知道本任务达到的
效果以及本课的教学总体目标。)——教师讲解(以任
务为例子边讲边操作,然后再讲解函数的定义,与公式
的区别,接着操作演示四个函数功能。)——自主探究 教学策略选
(分小组完成学生成绩统计表格,计算每一位学生的最 择与设计
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总分。)——教师评价(点评
任务的探究完成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 EXCEL 函数的
强大计算功能,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不断探究新
知识的欲望。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公式计算数据的学习,掌
学生学习能 握了其相关操作要领,为今天函数计算数据的讲解打下
力分析 了基础。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同学协作、交流等方式能
很好的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这四个函数的应用;
SUM()求和
AVERAGE()计算平均值
MAX()求最大值
MIN()求最小值
把学生表格发给学生
同学们使用这四个函数,分别计算出每位学生所有
科目的最高分、最低分、总分、平均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使用函数计算和统计数据
的处理和统计是 excel 强大的功能和价值的体现,在日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例《数据的计算—用函数计算数据》教 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信息技术
教学课例名
《数据的计算—用函数计算数据》
称
本课的教学内容为用函数计算数据,它与前面所讲
的公式计算数据、单元格地址引用紧密联系,且是它们 教材分析
的延续,对于整个 EXCEL 的数据处理而言,它又是一个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例《七年级第14课数据的计算-用函数计算数据》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一、利用 AVERAGE 函数计算平均值和公示求平均值
进行比较分析,让我们找出其中区别与相同点。
让学生使用=average(B2:B5)函数计算平均电费和 教学过程
使用公式=(B2+B3+B4+B5)4 两者的区别与相同,并且
回顾上节课所学公式的内容
二、让学生如何理解函数是什么。
讲解案例详见(附件 1) 三、利用家用电费的文件对四个函数使用进行练 习。 通过以上讲解,利用电费这个案例,对初中阶段要 求学习的 4 个函数(SUM,AVERATE,MAX,MIN)进行练习 使用。并且让学生记忆每个函数计算的是什么内容。 四、学生同步进行练习,根据步骤进行练习学习 练习内容详见(附件 2) 五、总结函数的运用及会出现的问题。 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进行纠正,并 简单利用 Excel 功能进行简单验算结果。 学生常见的问题:(1)计算数据区域选择不正确; (2)在使用函数的使用对函数运用不能熟悉理解每个 函数的含义;(3)容易和公示运用混淆,有的题目要 求用公式,有的题目要求用函数,不能准确区分两者之 间的关系。
课例在原有的教程要求下进行了承上启下的改变, 让学生能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又能利用一个案例进行练 课例研究综 习。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点以及案例中的存在的问题, 述 让学生动手进行当场练习加深记忆。让学生提升对函数 的理解以及记忆。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例《七年级第 14 课数据的计算-用函数 计算数据》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信息技术
教学课例名
《七年级第 14 课数据的计算-用函数计算数据》
称
教材主要利用电量及电费的计算来计算电费的合
教材分析 计,结合第 13 课公示计算进行对比区分两者之间的关
八年级信息技术《使用函数计算数据》教学设计
3、函数的调用方法:(屏幕广播)
通过“插入”菜单的“函数”命令
通过“fx”按钮
通过常用工具栏的“自动求和”下拉菜单中的“其它函数”命令
打开学生成绩表“初二(5)班学生成绩表”,演示函数的调用方法,并且通过分别计算个人总分和三科总分,让学生观察参数的变化,理解参数的意义。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EXCEL中函数计算的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需要选取正确的函数及函数参数的设置;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使用公式计算数据。
输入公式的基本步骤需要大家掌握,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四步吗?
(通过练习)
单击选定要输入公式的单元格
输入公式标志“=”
上完本次课:
1、你有什么感受?
2、收获了哪些?
3、你觉得自己还可以做那些改进?
4、比如在小组合作方面,比如在课堂参与方面,比如在练习方面?
6、小结
在Excel中,只有同一类型的数据才能进行求和。
提问:
有了这么方便的求和函数,那么接下来各学科的平均分,又怎么求出呢?
:
学生认真听讲,并按要求完成任务,适当时间请个别同学展示任务成果
学生思考
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知一通百的学习能力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函数,分别是:
函数是一些预设定功能模块对一些参数的特定数值按特定顺序或结构进行计算,返回特定的值的形式。
Excel函数是公式的特殊形式,是Excel自带的内部公式,是执行计算、分析等处理数据任务的特殊公式。
2、函数的一般表达形式是: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例《使用函数计算数据》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育的实践性智慧。 课例研究综
二、以课堂观察为路径,走向组本化研究 述
课堂观察: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
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
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三、以课题研究为驱动,走向专业化成长。提高行
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这张表格是我们学校教务处对于这次九年级学生 测验的成绩表,假如我们要计算所有同学的语文成绩总
分,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如何编辑公式。 在大家编辑公式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如果使用函数计算那就变得很简单、
快捷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使用函数计算和统计数据。 函数的一般表达形式是 函数名(参数 1,参数 2·…)调用函数的方法: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 88 页,阋读上半部分内容,看看
计算用了哪几个步骤。完成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提
出填充柄的使用。
Exce1 为我们提供了上百种功能的函数,如果一一
来学习显然是不太可能的那么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来
选择相应的函数呢(讲解查找相应函数的方法。)
一、以课例研究为中心,走向反思性实践。
课堂教重要的是扎根于自己的
书上给我们介绍了那些调用函数的方法。除了这些方法 你自己还发现了什么方法总结。
1“插入”菜单中的 fx 函数命令选择函数; 2、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自动求和”按钮∑右边 的下拉列表按钮,选择函数 3.使用编辑栏上的“插入 函数”按钮选择函; 4、自己输入函数 注意事项:和用公式法一样,函数中所有的数值与 符号都必须是英文半角字符,下面我们就利用函数进行 计算 求和函数 S 可以对指定范围内的所有数值进行求 和计算 大家参照课本第 91 页“做一做”,利用 SUM 函数求 出九(2)班每个学生所有学科的总分。并想一想你完成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例《用函数计算数据》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信息技术
教学课例名
《用函数计算数据》
称
使用函数来计算数据是本章节比较重要的一个知
识点,本节主要介绍了求和函数 SUM、求平均值函数
AVERAGE、求最大值 MAX 和求最小值 MIN 这四个基本函
教材分析 数,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例的讲解,能够独立地完成简
自己动手尝试完成任务。再对于 MAX,MIN 统计函数比较
复杂则采用教师操作示范的基础上,学生按照教师示范
步骤来完成任务,以达到掌握的目的,以此掌握这四个
基本函数的使用方法。
1、自学法:对于内容比较简单,并且教材有明确
答案的知识点,采用自学法,既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
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单表格的数据计算。我根据学生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
境让学生制作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表格,让学生通过
表格功能来解决身边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学会利用函数来进行数据计算;
教学目标
2、了解函数计算的方便与快捷; 3、了解 SUM、AVERAGE、MAX、MIN 四种常用函数的
作用并能够利用它们来进行计算。
教学策略选
2、实例演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为例使学生更快、
择与设计 更容易地学好本节课的内容,特别设计了几个有针对性
的、能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实例,通过一边讲解教
学内容,一遍完成相应的课堂实例的操作演示;
3、提问法与启发引导相结合。
1、创设情景:期末考试结束了,初一(3)班的班
主任乡利用 Excel 尽快将各个学生的总分计算出来,哪
位同学能够帮助这位老师用简单的方法快速完成这项
桂科版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2.2运用函数计算教案
3.函数的性质:函数具有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性质。
②函数的计算方法:
1.代数法:通过代入自变量值来计算函数的因变量值。
2.几何法:通过绘制函数图像来分析函数的性质和计算函数的值。
3.数值法:通过使用计算工具或编程语言来计算函数的值。
3.绘制函数图像,并从图像中获取函数信息。
4.编写函数计算的程序代码,如使用Python或Java等编程语言。
5.研究并撰写与函数相关的创新应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作业反馈:
1.对于函数计算练习题,我将检查学生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指出错误并提供正确的解答方法。
2.对于实际问题分析,我将评价学生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提出改进建议并指导他们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
(4)学生可以研究一些与函数相关的创新应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重点题型整理
1.题目:已知函数f(x) = 2x + 3,求f(2)的值。
答案:f(2) = 2*2 + 3 = 7。
2.题目:已知函数f(x) = x^2 - 4x + 3,求f(-1)的值。
答案:f(-1) = (-1)^2 - 4*(-1) + 3 = 1 + 4 + 3 = 8。
2.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影响:在函数知识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对函数的概念和作用理解不够深入,影响他们对函数计算的掌握。在能力方面,部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可能导致他们在函数计算过程中遇到困难。在素质方面,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影响他们对函数计算的深入学习。
3.行为习惯分析:在行为习惯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拖延作业等问题。这些行为习惯对函数计算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无法充分理解函数的概念和作用,课后也无法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6.3《函数的使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河大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
1.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授法、实践活动法和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让学生对函数有更深入的理解。在课堂活动中,我设计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函数的使用技能。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函数的使用”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函数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和实际应用,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函数的使用技能。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2)函数的表示方法:学生需要学会用解析式和表格表示函数,并能进行简单的函数变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函数表示的方法和技巧。
(3)函数的实际应用:学生需要能够将函数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线性方程的求解、成本计算等。教师需要选取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学以致用的能力。
9.教学评价工具:准备教学评价工具,如课堂测试、作业批改等,以便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10.学生学习支持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资源,如在线学习平台、学习辅导资料等,以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5.信息技术与函数知识的融合:学生在学习函数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如在线学习平台、函数绘图软件等,以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初中计算函数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能够根据函数表达式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建立函数模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及函数值的计算。
难点:函数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函数值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实物教具(如:尺子、直尺等)3. 学生练习题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出问题:什么是函数?函数有哪些表示方法?2.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函数是描述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常见的表示方法有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等。
(二)讲授新课1. 列表法:以实际问题为例,如汽车行驶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列出距离s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表。
2. 解析法:根据实际问题,写出函数关系式,如s=vt(v为速度,t为时间)。
3. 图象法:以s=vt为例,绘制函数图象,分析函数图象的特点。
4. 函数值的计算:根据函数关系式,求出特定时间下的行驶距离。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教材上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函数值的计算。
2. 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注重函数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信息技术《用函数处理数据(11)》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信息技术《用函数处理数据(11)》教案、教学设计《用函数处理数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EXCEL 函数可以实现数据的自动处理和计算,是掌握EXCEL 软件使用的更高层次要求,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本课主要学习求和(sum)、求平均(average)、条件函数(if)和统计函数(countif)四个函数。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公式法进行数据计算,函数其实是一些预定义的公式,因此属于前面知识的延伸,同时为学习后面的函数作必要的准备。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特点、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及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1、了解sum、average、if、countif 函数的功能。
2、掌握sum、average、if、countif 函数的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并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实践、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3、本节课的重点是sum、average 函数的使用方法,难点是函数的单元格区域选择和if、countif 函数的参数记忆。
因为选择函数使用的区域是得出正确结果的前提,只有指定准确的函数使用范围,才能真正掌握EXCEL 函数的使用方法,这是本节课的关键,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
课本同时给出四个功能各异的函数,学生一时难于完全掌握,因此需要必要的引导,发现其共性,逐步领会。
二、教法设计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为了让学生掌握好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我采用情景导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法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新知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兴趣与任务使学生学习到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三、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七年级—信息技术—公式和函数的使用(二)教案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课题名称模块六第四节公式和函数的应用(二)课时1备课人Lsq 备课时间2011.5.20 授课人Lsq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目标:1、掌握Excel中的三组常用函数(MAX函数、MIN函数、COUNTIF函数)2、灵活掌握公式和函数的合理使用技能目标:1、通过运用公式与函数进行计算,拖曳填充快速复制等操作,体验Excel在数据处理中带来的便利,掌握数据输入与编辑的方法。
2、通过任务的逐步复杂深入,培养学生探索更加快捷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尝试、独立思考的自学品质。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实践,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公式和函数的混合运用难点:统计函数COUNTIF的用法三、教学方法1. 学法:观察法、自主探究、讨论合作2. 教法:演示法、启发式,用“讲——练——小结”的任务驱动串联方式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1、计算机教室2、自制课件五、学情分析针对学生都比较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所以我又借此课题引导学生使用函数进行“考试成绩表”的相关计算。
学生学习的欲望很大程度来自于“有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内容和日常生活中的情景相结合会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接受、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Excel数据计算中的公式计算法和两大常用函数(SUM函数、A VERAGE函数),并简单了解了“单元格地址引用”的操作方法。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Excel其他函数的用法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首先通过上节课重难点的复习,唤起记忆,为学习新内容作好准备自学指导任务:MAX函数、MIN函数、COUNTIF函数的使用1.MAX函数:找出多个单元格数字中的最大值。
调用语法:MAX(Number1,Number2,…)教师布置任务:依照SUM函数的用法,利用MAX函数计算出科目最高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microsoft officeExcel中,对函数的sum、average、max、min四个函数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操作
二
新
课
程
讲
解
5
本练习的主要目的是要学生熟悉sum、average、两个个函数的使用方法。首先教师先演示如何使用求和(SUM)函数,指明函数应用的区域,即所求数据的范围,区别所选定的函数区域是可连续亦可不连续。
AVERAGE(C3:C23)
=(C3+…+C23)/21
=(24+……+26)/21
=438/21(“21”为此区域中一共21个单元格)
=20.8571428571(平均值)
&:引入计算器,调整小数位。
学生自己参考课本,独立完成作业
三
让
学
生练
习
25
教师巡视,关注学困生。
学生操作
单元格C1和C23间有多少个单元格
板
书
设
计
在了解这些函数的英文过程中,我们发现函数参数中的符号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但当我们利用这两种方法,尝试着修改C23中的温度的时候,观察温差的单元格是否发生变化——每更改单元格内的数字,函数值都会跟着改变。
教
学
反
思
注:表格步骤不够可另行插入行。
求平均值时了解有多少个单元格,方便求平均值。
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总结
5
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本节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联系生活实际以年龄和天数来对学生进行作业练习,使得学生对microsoft officeExcel产生浓厚兴趣,学生也会在体验知识的实用性中增强学习计算机这门课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中学电子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
运用函数计算
设计者
第4课/总2课时
设计日期
20130906
教学目标
掌握利用计算机在EXCEL软件中运用函数计算
教学重难点
了解microsoft officeExcel中函数的计算,可以快速地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学会从“插入函数”对话框中获取帮助信息。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以及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步骤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改进建议
一
导
入
10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Excel中的公式,我们知道:要使用公式,需掌握它的是三个注意点:
1.输入公式时必须以“=”或“+”开头。
2.公式表达的是一种计算关系,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输入公式后,单元格中显示的是公式的计算结果,而公式本身则在编辑栏中显示。
求和函数SUM
功能:计算指定区域内所有单元格的数值总和。
格式:SUM(指定区域)
格式:AVERAGE(指定区域)
讲解一年四季中一季度为几个月,好让学生了解并可以对数据进行表格处理。
例:“最低气温”的平均值,公式是“=(C3+……+C23/21)”
(“21”为此区域中一共5个单元格)
但如果我们用函数计算,公式则为:
3.公式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内层括号中的式子优先计算,只能用圆括号。
学生听课,观察
例:“最低气温”的总和,公式是(=(C3+……+C23)但是这样加太累,太长。但如果我们用函数计算,公式则为:
SUM(C3:C23)
=(C3+……+C23)
=(24+……+26)
=438
(求所有值的和)
引申:
1、求几个数值之间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