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课时学案
仁爱科普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二课时【创新学案】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课时2【学习目标】:1.了解分子、离子的性质和概念;2.掌握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和有关计算。
【旧知回顾】1.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子的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知学习】:二、构成物质的微粒2.分子(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________。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生成。
(3)分子是由_________构成的。
(4)分子的特性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
②分子总是。
③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一般说来,的分子之间距离大,和的分子之间距离要小得多。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5)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请计算二氧化碳(CO2)的相对分子质量3.离子(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原子______电子(电子数_______质子数),带_____电荷,成为阳离子;(3)原子______电子(电子数_______质子数),带_____电荷,成为阴离子。
(4)离子符号:①离子符号如何书写?②请说出2Mg2+中每个“2”代表的意义。
(5)离子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关系?(6)离子和分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自我检测】A.分子大,原子小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C.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D.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转变成离子,但离子不可以转变为原子3.下列离子符号书写正确的是()A.2个钙离子:Ca2+B.硫酸根离子:SO42-C.镁离子:Mg+2D.氟离子:F1-。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请大家认真完成课后练习题,通过做题检验自己对分子、原子和离子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家庭小实验:设计一项与分子、原子和离子相关的家庭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同学们可以尝试在家中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如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思考这是如何发生的。”
3.案例分析:搜集日常生活中与分子、原子和离子相关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化学原理,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请同学们从生活中寻找与化学相关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分子、原子和离子作用,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4.小组讨论: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分组讨论分子、原子和离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小组报告,并在下节课分享。
“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分子、原子和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将你们的发现整理成报告,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介绍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通过实物模型、动画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微观粒子。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它们在化学变化中保持稳定;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组成;而离子则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5.强化练习与反馈,针对教学重难点设置梯度性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6.开展课后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网络搜索等,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7.注重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化学初三沪教版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化学初三沪教版 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课方案【一】教课方案思路本章第一节归纳的说了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拥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本节议论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即分子、原子和离子〕,研究这些微粒的构成和变化,使学生在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基础上解说化学反响的本质,进而进一步商讨原子内部的构造。
本节教材经过形象地描述,宏观与微观的对照,数据的量化,科学的推理,真实的图像,史料的旁证,图文并茂的画面,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切存在,从微观的角度稳固和加深对物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以及原子内部的神秘。
学生对物质是由微粒构成以及微粒的特点已有初步的认识,可是他们很想知道微粒是如何构成物质的?为何不一样的物质性质截然不一样?微粒在哪些方面不一样?此时正是学习本节知识的优秀机遇,学生经过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构成,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差别,进而进一步学习原子的内部构造,为后期学习元素、化学用语确立基础。
如何使学生感觉到这些基本微粒〔分子、原子〕的真切存在,认识分子、原子的特点、差别和联系以及原子内部构造是教课的中心任务。
采纳思虑和议论相联合的研究式学习,能够有效地创建驱动性问题情形,使学生在不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渐渐认识分子、原子以及原子的内部构造,这正意味着研究物质的方法从宏观领域向微观领域深入。
教课内容和教课情经过展现一组学生常有的物质现象, 让学生独立比较、思虑剖析这些现象与微观构因为学生对物质构造的学习仍处于启发阶段, 对研究物质有着激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念, 学生的思想也处于活跃期间, 所以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虑机遇, 适合配合小组议论, 使学生在和睦宽松的学习气氛中开启智慧这门。
【二】教课方案方案 设计内容 详细设计 设计企图 教课目的1. 知识与技术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设计知道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了 微粒种类不一样,是不一样物解分子、原子的特点、联系和差别, 能用 质之间差别本质原由。
第三章第2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导学案教案
学习课题:第2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3)认识到分子、原子、离子存在的真实性。
2.过程与方法:(1)建立分子、原子、离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形象,完成对化学变化现象的微观解释。
(2)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
(3)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3、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学法指导:课前多收集一些微粒的信息材料与别人共享、交流,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有好处。
学习内容:一、问题引入1、氧气可支持燃烧,氢气可以燃烧,为什么水没有这些性质呢?2、你知道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哪些呢?二、讲授新课结论:1、。
;。
2、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
问题:你知道哪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哪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又有哪些物质由离子构成呢?举例:,,。
(一)分子:意大利化学家、物理学家阿佛加德罗(AmedeoAvogadro,1776~1856)提出了分子学说。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氧气、水、二氧化碳等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而且它们的分子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这些物质是由许多分子聚集而成的。
1、分子有多大?每个水分子约为3×10-26kg,计算一下一滴水(1/20g)中含有多少水分子?(答案:1.7×1021)分子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但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不能用天平来称量。
分子总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2、分子可以再分吗?(1)、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运动加快,运动到空气中去了,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水分子间的间隙了。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丰县实验中学赵仁俊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提出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基础上,对物质构成奥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故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巩固学生已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性质,使他们理解物质的可分性,即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构成,而分子可再分为原子,原子可再分为质子、中子、电子。
另一方面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学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二、化学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要求: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考试要求均为B)课时安排:三、课时分子原子一课时:原子结构、离子一课时:相对原子质量一课时: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⑵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⑶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⑷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教育。
2、教学重点:(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3)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3、教学难点: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4、课时安排总共三课时:分子原子一课时:原子结构、离子一课时:相对原子质量一课时:三、教法与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利用化学史实、多媒体动画、类比、想象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微观模型;通过设置问题,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本节课的重要概念,体会获取知识的过程和乐趣。
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和生活实例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实验导入:向学生展示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然后逐渐加入食盐,让学生观察食盐溶解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食盐能溶解在水中?它们在微观层面上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1.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较高,教师可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限,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形象的语言描述来帮助学生建立基本微粒的概念。
3.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需要教师引导和培养交流、协作能力,以提高学习效果。
4.部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场景认识不足,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拓展课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推荐相关书籍、网络资源,让学生在课外了解化学发展的前沿动态。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化学实验室、开展环保项目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6.注重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如观察分子的扩散、原子的颜色反应等,让学生在实验中验证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创新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设计开放性问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实验操作等多方面能力,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5.学会使用显微镜、光谱仪等实验仪器,观察和检测基本微粒的存在和性质。
化学九年级沪教版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二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
3、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过程与方法:1、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2、提出与问题有关的猜想,进行初步的探究。
3、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1、知道原子的构成。
2、知道原子得失电子可以转变成离子。
学习重难点: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
课前准备教师: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学生:原子、分子间的转化。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调控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问题质疑引入新课:提出问题。
原子还能分出更小的微粒吗?思考、猜想。
这样的引课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明确探究任原子结构探究:史料介绍;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
观看史料介绍务,同时也起一种教学定向作用。
原子中有带负电荷大屏幕演示:英国科的电子。
学家卢瑟福发现原子核。
创设问题情景:原子中有带正电荷的原子核(1)为什么极少数的α粒子能穿透金使学生了解科学家思考、交流讨论,认在探究原子结构上识原子构成的事实。
作出的巨大贡献,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展示原子结构模型。
观看实验,分析现箔,而且不改变原来 前进方向?(2)为什么一小部 树立社会责任感。
以“我想象的原子结 教师抛出问题,有利构”为题,说出自己 于学生有目的的交 分 α 粒子改变原来 心中的原子结构。
流、讨论,在交流中原子不显电性。
的运动路径?(3)为什么极少数α 粒子好像碰到坚 硬的质点而被弹回 来?创设问题情景: 你能说出你心中的原子结构吗?观看,讨论。
交流讨论。
思考,猜想。
互相学习,互相帮 助,充分发挥想象 力,使不同层次学生 都有收获,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充 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
这些问题的讨论 有利于理解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在原子原子失去电子变成 带正电荷的离子。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案(第二课时)
第1节【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通过从微观视角感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过程,理解什么样的微粒是分子。
3.初步了解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即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4.用分子的观点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学习重难点】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2.分子与原子的联系与区别【课前准备】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和。
2、如金刚石由(填分子、原子、离子,下同)构成的,氯化钠由构成的,水是由构成的。
【课堂探究】:水分解微观模拟图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问题研讨]:1 在上述变化中,什么微粒发生改变?什么微粒没有发生改变?2 在上述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后,物质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3、在“水的电解”和“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分别发生的怎样的变化?【小结】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然后原子重新组合,组成新的;在物理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本身,只是分子的运动速率和分子间空隙变了。
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2、分子构成相同,性质;分子不同,性质。
即:分子变了,化学性质一定变。
3、用分子的观点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由构成;混合物:由构成。
【巩固练习】1.关于液态氧与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②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③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④它们是不同的两种物质A.①③B.②④C.①④D.①②④2.下列有关分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C.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3.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A.分子大,原子小B.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C.分子之间有空隙,原子没有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分,原子不能分4.如图所示,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纯净物的是()5.分子总是在不断,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的运动速度。
分子间有空隙,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间的空隙,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在改变6.将下列A组所叙述的现象和B组的解释要点用短线连结起来A组B组(1)酒精温度计能指示气温的高低 a. 分子很小(2)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 b. 分子之间有空隙(3)液氢和氢气都能燃烧 c. 分子发生了变化(4)一滴水里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d.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7.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1)因为固体物质分子间的空隙较小,所以水结成冰后,水分子间的空隙变小了()(2)氯化钠是由氯原子和钠原子构成的()(3)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8、根据下图,你能够获得哪些信息?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1)(2)(3)。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案]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案)二原子诸城市经济开发区吕兑初中刘世海孙波[前置测评]:1 分子的基本性质有哪些?2 举例说明那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3 写出电解水的反应文字表达式<一>原子:问题:我们知道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那么它是一种怎样的粒子呢?材料1: 电解水的过程,可用下图表示:[问题研讨]:1 在上述变化中,什么微粒发生改变?什么微粒没有发生改变?2 在上述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后,物质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知识归纳]:1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是中的最小微粒。
2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在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又.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但分子又是由构成的。
4原子和分子的性质相似,原子有那些性质?[巩固练习]: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A 分子大,原子小B 分子有质量,原子没有C 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则要想构成分子然后再构成物质D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二>原子构成:问题:有人说: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你认为是这样吗?材料1: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确认了所原子都含有带负电荷的电子,表明原子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原子并不是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材料2: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荷〆粒子的微粒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〆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〆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问题探讨]:1 大多数〆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方向,说明了什么?2一小部分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极少数被反弹了回来,又说明了什么?[知识归纳]:1原子是由和构成的。
2由于带的正电荷和带的负电荷, 相等, 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现电性。
问题:原子核是最小的微粒吗?(看书 P67 -- 68 )[问题探讨]:1 原子核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他们分别带什么电荷?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有怎样的数量关系?3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吗?[知识归纳]:(一个带1个单位电荷)原子(不带电)(一个带1个单位电荷)[巩固练习]: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包括以下三点: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初中化学现行教材第三章第二节内容。
本节内容分为二个课时完成,其中分子与原子是第一课时。
学生通过前两章从宏观方面学习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它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产生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第三章从微观角度、定量计算等方面来解释物质的性质及变化,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逐步形成完整化学科学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节在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微粒观的基础上,通过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形成、建立与理解,对学生正确理解物质的统一性、多样性,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起着承上启下的的作用。
它即是上节内容的自然延伸与提高,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立:知识与能力:建立分子与原子概念,明确二者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理解模型是化学研究一个重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形成正确的物质观和世界观。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子、原子的异同二、学情分析通过前二章的学习,学生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化学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体验,初步掌握了化学学习的一些基本知识与技能。
同时,通过上一节对于微粒的一般性质的探究,也初步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一些物理变化。
但根据我这几年来的课改经验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特别是女生。
而对于微粒模型化的学习,学生缺乏经验而认识不足,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因此,对于本节,除了要指导学生建立和理解分子、原子概念外,还应尽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掌握运用模型进行学习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法1、情景式教学法2、信息技术教学法3、模型教学法对于理论的学习,学生普遍感到不易理解,容易忘记。
2.3构成物质的微粒第2课时--导学案
2.3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原子的结构。
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以及它们的自己的特征;注意氢原子没有中子;记住原子中的相等关系;知道同种原子质子数相等,不同种原子质子数不同;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特别分清原子中的相等关系以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的计算。
【预习填空】1.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是,,。
2. 分子由构成,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是、、。
4.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5.在原子①电子排布——分层排布:第一层不超过个;第二层不超过个;最外层不超过个。
②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③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
二、小结几个重要的结论:1.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如氢原子中无中子,原子内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2.中子数与质子数不一定相等;3.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检测反馈]1.原子(普通的氢除外)中的原子核是()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D、不能再分2.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A、中子数B、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C、电子数D、相对原子质量通过上表你可得到哪些信息:例如: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
a. 。
b. 。
c. 。
d. 。
4.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3)能直接构成物质的是 ; (4)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 ;(5)带正电的粒子是 ; (6)带负电的粒子是 ; (7)不带电的粒子是 ;(8)质量最小的粒子是 ; (9)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粒子是 .。
九年级化学全册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时)导学案(新版)沪教版2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时)【学习内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习目标】(1)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学习重难点】(1)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自主学习:四、分子性质:①②③分子是一种构成物质的粒子,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由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例如水是由大量聚集而成的,大量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我们能感知到的物质水。
水分子是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如果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就是原子。
五、原子阅读:P66,水通电电解的微观分析。
总结:a.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
b.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不变,不变。
c. 在物理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本身 ,只是分子间改变了。
原子(1)原子是。
(2)性质:用分子、原子的观点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3)分子和原子的共同点:(4)分子和原子区别和联系:(5)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6)用分子的观点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宏观:当堂检测:1.物质都是由、、等微粒构成的,例如氧气是由构成的,金刚石是由构成的,干冰是由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构成的。
2.根据水电解的反应填空:(1)水是由水构成的,通电后被分解为氧和氢,每两个氧构成一个氧,每两个氢构成一个氢,大量的氧聚集成为氧气,大量的氢聚集为氢气。
(以上各空均填“分子”或“原子”)(2)为形象展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某同学制作了一些模型,表示相应的微观粒子,其中表示水分解过程中不能再分的粒子是 ( )4.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分子构成的()A.水、氢气 B.铁、氧气 C.氯化钠、铜 D.氯化钠、水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就在于分子大,原子小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C.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固体分子是不动的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6.下列物质中,存在氧分子的是()A.二氧化碳 B.水 C.高锰酸钾 D.液态空气7.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矿泉水B.冰水C.食醋D.加碘盐8.令人信服的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A.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氧气 B.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C. 玻璃破碎 D.冰融化9.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A.碱式碳酸铜受热完全分解后的固体剩余物 B.冰和水混合体C.碳酸氢铵 D.高锰酸钾受热完全分解后的固体剩余物10.把B中对应的解释填在对应的横线上:A组 B组(1)酒精温度计能指示气温的高低 a.分子很小(2)水通电后生成氢气、氧气 b.分子之间有空隙(3)液氢和氢气都能燃烧 c.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4)一滴水里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d.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A(1),A(2), A(3),A(4)。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时)导学案
九(上)化学导学案课题: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性质;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教学重点、难点】1、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2、能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引入:从微粒的基本性质复习引入新课新课:【活动一】认识原子与分子的关系1.讨论水的两个变化:(1)水蒸发变成水蒸汽的过程中,属于变化。
变化前后物质种类没变,只是水间距离变大了。
从微观角度来看,物理变化前后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只是间的距离发生变化而已。
(2)电解水的过程,属于变化。
变化后水,变成了氢和氧。
【讨论一】1、电解水可以得到氢气和氧气,氢气具有可燃性,而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为什么呢?2、水分子通电可以得到氢分子和氧分子,所以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这句话对吗?【活动二】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和区别练一练:1、在水的电解反应中,发生改变的微粒是,不发生改变的微粒是和;生成的新微粒是和。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因此,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保持干冰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小组合作学习】阅读分析P66电解水的模型示意图,交流与讨论,你能得出哪些化学信息?(1),(2),(3),(4),【课堂巩固练习】1.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A.水结成冰 B.水分蒸发 C.水电解能生成氧气和氢气 D.水汽化2.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A.大小不同 B.能否直接构成宏观物质C.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D.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3.为了探究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某同学做了许多分子、原子模型,其中能说明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模型是()4.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可构成物质,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B.分子不停地运动,原子静止不动C.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D.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是因为微粒大小发生变化5. 下图是电解水反应的示意图。
化学: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沪教版九年级)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一、分子原子1.复习知识【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2. 【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
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学习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
交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3.交流讨论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
汤姆生发现电子。
【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卢瑟福发现原子核,α粒子轰击金箔。
2021年九年级化学 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案
2021年九年级化学 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案1 【学习目标】1.能说出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2.能用微粒观解释物质的构成。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阅读〗P63-65二、思考与交流(一)物质的构成〖阅读〗P63,完成下列内容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和;金刚石由构成,铜由构成;氯化钠由构成,干冰由构成。
(二)分子:电解水的符号表达式:H2O 通电 + ,发生反应,表示水在一定条件下能分解,点燃氢气的符号表达式: + 点燃 H2O,发生反应,此反应表示氢气能,具有性,氧气能,具有性。
水、氢气、氧气的性质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构成这三种物质的具有不同,水是由构成的,氢气是由构成的,氧气是由构成的。
由此可见,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所构成物质的化学性质,这两个反应既能说明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也能说明分子是保持物质的一种微粒。
(思考与交换)1、〖阅读〗P63-6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哪些?2、分子为什么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三)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很小,但有大小,有质量;2、分子间有;3、分子是不断(且温度升高,运动速度加快);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四)用分子观点看纯净物、混合物:请从不同角度比较纯净物和混合物(思考与交换)为什么空气是混合物?三、总结与反思1、能够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2、分子能保持所有物质的化学性质吗?3、分子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吗?四、达标检测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高锰酸钾 B.河水 C.二氧化碳 D.过氧化氢2、在加压的情况下,25m3的石油气可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中,这表明 (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由原子构成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之间有空隙3、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
实验表明,无论是固体碘还是碘蒸气,均有能使淀粉溶液变成蓝色,这一现象表明 ( ) A.同种分子质量相等 B.同种分子体积相等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D.同种分子运动速度相同4、能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 A.氧原子 B.碳原子 C.氧分子 D.二氧化碳分子5、 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空隙 ( )A.不变B.增大C.减小D.不能确定6、氮气液化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 )A.氮气分子的大小B.氮气分子的组成C.氮气分子间的空隙D.氮气的化学性质7、科学家发现: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0.1%的分子分裂。
九年级化学上《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3沪教版
《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复习教学案1沪教版知识回顾1、自然界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
2、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3、物质的组成(构成)单 质分 子 CO 2元 素 物 质 原 子 Hg化合物 离 子 NaCl宏观组成4、原子的结构①每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 原子的质量。
质子 ②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 电荷。
③决定 种类。
原子核 ①每个中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氢原子的质量。
原 中子 ② 电荷。
③决定同类元素中的不同种原子。
子 ①质量约等于 (或 )质量的1/1836。
②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 电荷。
③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的性质。
原子中:核电荷数 = 数 = 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为什么?) 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例题精讲有A 、B 、C 三种粒子:已知A 带1个单位负电荷,其核外电子排布与氩原子相同;B 粒子的第一、第三两电子层的电子数相等;每个C 粒子中有3个原子核,其质子数总和为10。
(1)写出A、B、C的符号:A,B,C。
(2) B粒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A粒子的核电荷数是。
(3)写出B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金属钠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巩固1、1994年12月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它的原子核内有111个质子,161个中子,则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 )A、111B、272C、50D、1612、一种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和6个中子,另一种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则它们不同的是 ( )A、核电荷数B、核外电子数C、原子的质量D、元素的种类3、某元素R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8之间,已知R2-的核外有x个电子,则R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及与钠化合时的化学式分别是()A.x、Na2RB. 2x、NaRC.( x-2)、Na2RD.( x+2)、Na2R4、一种物质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成两种或多种更简单的物质,这种物质是 ( )A、化合物B、混合物C、空气D、单质。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二课时学案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原子的的概念和构成;2.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3.了解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4.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和求法。
【旧知回顾】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如_______________;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如_______________;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如_______________。
【新知学习】一、原子1.举例:自然界中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2.原子的体积和质量如何?3.相对原子质量(1)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查阅资料并回答下列问题:①相对原子质量有没有单位?②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与其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是何关系?③思考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3)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子的构成(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2)解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查阅资料并回答下列问题:①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重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重主要集中在哪部分?②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③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④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⑤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二、离子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原子______电子(电子数_______质子数),带_____电荷,成为阳离子;3.原子______电子(电子数_______质子数),带_____电荷,成为阴离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案第二时)
1.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微粒?谁确认了原子内部有带负电的电子?
2.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如
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如
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如
3.对原子核内部结构进行了认真研究的科学家是()
A.道尔顿B.卢瑟福C.汤姆生D.拉瓦锡
4.下列粒子中,质量最小的是()
A.分子B.原子C.中子D.电子
5.分子是由构成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和带负电的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
6.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7.已知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微粒,按要求填写下列空格:
不显电性的是,可直接构成物质的是,带正电的是
带负电的是,构成原子核的微粒是,质量大约相等的是。
8.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数= 数。
9.已知钠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12个中子,则钠原子的核电荷数是,核外的电子数是。
10.离子是,氯化钠是由和构成的。
带正电的离子叫离子,带负电的叫离子。
讨论课本P65图3—14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你对该实验产生的实验现象有何猜想与解释?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讨论,并完成下表。
少数α粒子改变了运动方向,说明原子内部可能有带正电荷的粒子存在,极少数的α粒子被弹回,说明α粒子遇到了质量相对较大的微粒,两者相撞导致α粒子被弹回。
1.原子核的构成是()
A.质子和电子B.电子和中子C.质子和中子D.质子中子电子
2.在原子中,与核电荷数不一定相等的是()
A.质子数B.中子数C.核外电子数D.原子核带的电荷数
3.下列微粒中,质量最小的是()
A.中子B.质子C.电子D.原子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B.因为原子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故整个原子显正电
C.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D.原子与离子可通过电子得失来转变
5.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构成原子的基本微粒有、。
构成原子核的微粒有、
6.原子失去电子带电,形成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带电,形成离子。
7.已知钠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12个中子,核外有11个电子,但钠原子却不显电性,这是为什么?
8.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2)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3)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4)碘溶于酒精配制成碘酒
下表是一些原子的构成情况
仔细观察上表,与同学们交流讨论一下,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参考答案
基础评价:1、C 2、B 3、C 4、D
5、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质子、中子。
6、正,阳,负,阴。
7、因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而中子却不带电,钠原子核带11个正电荷,核外11个电子带11个负电,它们的电量相等,但电性却相反,故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8、(1)氧化汞受热分解时,氧化汞分子分裂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许多汞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汞。
在该变化中,氧化汞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因而是化学变化。
(2)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是由于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引起的,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因而是物理变化。
(3)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是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许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在该变化中,水分子发生了变化,因而是化学变化。
(4)碘溶于酒精配成溶液,是由于碘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之间的间隔中去了,但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因而是物理变化。
拓展探究:(1)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2)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不同的原子,质子、中子、电子数不相同。
(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