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观摩课教案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马说》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
《八年级下册《马说》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要学会珍惜一切,努力磨练自身,打造自身,使自身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站提供的这套八年级下册《马说》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下面提供多套公开课教案供您参考!《马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⑵了解作者和文体特征。
⑶理解短文所说明的深刻道理,充沛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发生的社会背景。
⑷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2、能力目标:⑴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同学的文言语感,督促同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⑵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同学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身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和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引导同学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本文手法独特,表意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不读难以领悟。
教学时宜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创设学习氛围;教师范读、同学跟读,注意体现节拍、语调和语气;同学练读,努力以声传情,以音达意,声情并茂,深切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讨论点拨法。
让同学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身的见解。
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同学理解文意,体味情感。
3、延伸拓展法。
联系实际,赋予作品以时代意义,引导同学认识当今社会的人才制度,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 》精品教学教案及反思
23 马说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检验预习,梳理文言字词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2.背景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
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1.自读课文,梳理字音。
《马说》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次教学为《马说》这一课,是为八年级学生设计的。
通过这一堂课,我对于教学的反思以及如何改进也有了一些思考与总结。
一、教学反思1.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在教学《马说》这一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马在农作物种植中的重要性、马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马在农作物种植中的作用并不够清晰,对于“人与马”互动以及马在生活中的作用也没有真正切身体会。
2.缺乏互动交流在授课中,我发现自己在一些知识点的讲解中实际上是在单向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缺乏了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在这样的方式中,学生也不能完全掌握和理解所学内容。
3.未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教学中,我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我发现,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演示动态效果,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所讲知识内容,进而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
二、教学改进1.准确制定课程目标制定课程目标时,我应该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掌握情况。
在教学目标之后,进行逐步的分步指导,一步步去让学生去理解本课程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
2.增加互动交流环节在课堂中增加互动交流环节,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内容。
例如,可以使用问答的方式或分组的小组讨论方式,增加课堂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受,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工具演示所讲知识的动态效果,将任何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直观的视觉效果。
同时,这也能吸收学生在视觉上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完成。
三、总结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意识到课程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增加互动交流环节和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的必要性。
我认为,教师更应该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意识地去构建一个有情境的、话题新颖的、知识有针对性的课堂,创造一个利于学习的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这不能用简单的掌握知识点就可以完成,需要我们刻苦努力,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让教育更顺利地开展。
马说教学反思(四篇)
马说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成诵一些文言句子。
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方法。
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采用课前三分钟学生讲“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由初步感知课文引到感受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到整体感知课文,可以说“读”也是本课的又一个亮点。
本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研讨问题”和“拓展延伸,联系现实”这个环节中,时间把握不够好,让学生讨论拖延了一些时间,造成“背诵竞赛”这个环节的时间过紧。
总的来说,从教学的全程来看,全课的教学思路还是比较开阔的,步骤比较明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较充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感觉到不足的是:在学生听了录音朗读后,让学生比较自己和朗读录音不同的时候,没能及时地引导学生在字词方面的比较,而只是注重了在情感方面的引导;还有在“拓展延伸,联系现实”这个环节中,时间把握不够好,让学生讨论拖延了一些时间,造成“背诵竞赛”这个环节的时间过紧。
马说教学反思(二)在教学中感觉最开心的是同学们不像前几周上课那样不自然,开始有一点自由了,这可能对于教学秩序方面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同学们在课堂上心情放松,对于今后的教学来说是一件好事。
同学们表现最好的是多数同学能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给同学们十分钟的时间自由理解课文大意,大家基本上能做到与同学一道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只有极少部分同学坐在课堂上自己做自己的事。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主要还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可能与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激情有关,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学习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和学生目标的培训教育,只有从根本上才能解决部分学生厌学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马说教学反思(三)让学生来编、来导、来演,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学生就会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更深入的理解文本,为了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相互争论、探究,直到将人物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才罢休,这也正达到了学生深层次感悟诗歌思想的目的。
《马说》教案与反思
《马说》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马说》。
(2)理解《马说》的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韩愈的观点态度,了解其批判的锋芒所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运用合作学习,探讨文章的深层含义。
(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马说》。
(2)理解《马说》的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韩愈的观点态度,了解其批判的锋芒所指。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文章深层含义的探讨。
(3)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阐述《马说》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马说》,体会文章的语气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对比分析(1)让学生对比《马说》和其他相关文章,如《师说》。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批判性思维,探讨其现实意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韩愈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马说》。
2. 写一篇关于《马说》的读后感,谈谈对韩愈观点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2. 反思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总结成功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马匹的形象和运用场景,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氛围。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 》精品教案及反思
23 马说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伯乐和千里马之间是什么关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韩愈的《马说》,听听作者的见解。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题目解读明确:1.“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2.“说”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3.“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目标导学二:疏通文意第1段: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理解重点词句:明确: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祗辱:祗,只,仅;辱,受屈辱。
奴隶人:奴仆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槽枥:马槽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第2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理解重点词句:明确:一食:吃一次或:有时粟: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食:同“饲”,喂。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且:犹,尚且。
等:等同,一样。
第3段: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理解重点词句:明确: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材:才能,才干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执:握临:面对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真不知马也: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马说_教案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马说【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
(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2.作者介绍。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幻灯片)3.文体介绍。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辩,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幻灯片展示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马说马——人托物寓意(二)正音(学生听,注音划出通假字)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
听录音。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四)疏通文意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
然后翻译,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
二组,负责第二段。
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
(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
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马说》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马说》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马说》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能对您的生活工作得到帮助。
教材分析《马说》是传统名篇,同时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篇目之一。
《马说》是一篇寓言性杂文,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体现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
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将深刻的寓意体现在具体的形象中是这篇文章的显著特点。
教材选入这篇文章,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情分析1、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的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的阶段,而由“读字音”----“读文意”----“读文情”的逐渐深入课文的朗读方法,还没有完全掌握。
2、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实词,但对文言虚词积累不够。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过程和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二、新课学习(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二)二读课文,整体感知(三)三读课文,推究文理(四)四读课文,品味意境(五)五读课文,熟读成诵三、课堂小结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知识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与停顿。
《马说》教案与反思
《马说》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马说》。
(2)理解《马说》的文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勇于追求进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马说》。
(2)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准确理解文章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联系实际生活,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韩愈及其作品《马说》。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马说》,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品读赏析:(1)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联系实际生活,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感悟。
四、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1)学生是否掌握了《马说》的文意和修辞手法?(2)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是否有所提高?2. 反思教学过程:(1)课堂讨论是否充分,学生是否积极参与?(2)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能够联系实际生活深入理解文章?3. 改进措施:(1)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修辞手法的讲解。
(2)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后进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马说》。
2. 分析《马说》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以“马说”为主题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马说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马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准确把握主旨并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托物言志的写法,理清文章的行文逻辑。
3.理解文章阐明的深刻道理,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托物言志的写法,理清文章的行文逻辑。
2、理解文章阐明的深刻道理,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
“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2、纠正字音强调易错字音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3、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2、全班交流:3、教师总结全文翻译。
四、课堂小结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
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指名背诵课文;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1、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2、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关联?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没有遇到伯乐的千里马有什么样的遭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千里马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是什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5、食马者怎么对待千里马的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意义6、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借物寓意、托物言志本文的特点,请从这一角度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1)“伯乐”在文中喻作慧眼识才者;“千里马”指的是人才;“食马者”在文中是愚妄无知统治者的化身。
2)作者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最终被埋没。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教案反思
马说一、导入新课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习了许多古代文化名人的名作。
杜牧虽有济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刘禹锡虽想通过政治革新富国强民,却终究失败被贬谪在凄凉之地二十三年;东坡居士面对朗朗明月,欲乘风归去,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在竭力寻求一个圆满人生。
那唐朝文学家韩愈交上的又是一份怎样的人生答卷,让我们随着《马说》继续去探讨“人生”这个“此事古难全”话题。
二、课前预习反馈《马说》是一篇文言文。
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既应该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又应学会欣赏文章深刻的内涵。
今天,我们就分三步:分类归纳、举三反一、难点突破,来完成今天的文言知识积累。
其实这三个步骤也就是老师在课前预习检测里提到的学习文言文的三种方法。
现在,就来展示我们的预习成果。
请大家打开云课堂,我们一起来看看习题结果反馈。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注意读准下列字词的音:一石衹辱于骈死槽枥粟食马者2.辨清通假字的义: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3.比较一词的多个义项:(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食或尽粟一旦(3)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4.积累一词的多个实例:或:有时安:怎么一食或尽粟一石安求其能千里也5、难点突破:翻译重点段落。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深入理解文意,探寻千里马与伯乐、食马者之间的关系1.游戏抢答:听老师的提示语,大声说出正确的句子。
(1)对于千里马来说,才美能不能外见,能不能以日行千里著称,关键因素是有没有遇到伯乐,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说明,千里马是依赖着伯乐而存在。
我们来了解一下传说中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
23 马说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24《马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有了相当的文言基础,所以疏通文意可以放在课前进行。
学生更关注的可能是千里马与伯乐二者,以及韩愈对于此问题的境遇与思考,所以分析、思考千里马与伯乐的辩证关系与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本文论点鲜明、论证有序,学生能够轻松把握文体方面的知识,但由于学生年龄经历的有限,情感上的共鸣可能稍加欠缺,因此教师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掌握字词的读音和含义,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中心意思。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如通假字“食”、“材”,古今异义词“或”、“策”,定语后置句“马之千里者”等。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范读、指读,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利用白板圈点勾画解决文言知识;梳理课文大意,把握中心,知人论世。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文章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理解文章蕴含的寓意,体会作者针砭时弊的精神和积极用世的情怀。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字词的读音和含义,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中心意思。
教学难点: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述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
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依据】《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育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试探:今世千里马是不是也要依托于伯乐?关于学生熟悉各类文体的文言文也有重要意义。
【内容标准】一、«马说»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奇,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材比作“千里马”,集中地论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材被埋没的缘故,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材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教学中应注重分析。
二、«马说»是唐朝文学家韩愈散文中的名篇。
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短小精悍,写得曲折而畅达,有雄辩气势。
【学情分析】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地处边远山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人数少,八年级只有两个班,学生共三十九人,由于家庭环境的阻碍,一半同窗老是因为家里的农活而延误学习,学生学习基础挺差。
可是本文易懂的特点加上学生对语文学习有必然的爱好,或许这一课的学习没那么难。
【教学假想】一、踊跃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课前预习,查询有关资料书以助于本文的学习。
二、课堂上踊跃调动学生的爱好,同时师生互动合作,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动画走进课堂,达到听觉视觉双重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各类器官,抵达加倍直接立体的学习成效。
【教学目标】一、能够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积存一些文言词语。
二、引导学生明白得本文托物寓意的方式,挖掘文章的现实意。
3、体会文中转达出的人材意识。
【重点、难点】(一)重点一、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二、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明白得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和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引导学生明白得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预备】一、学生预备:(1)、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中可不能认读的字词,并做好标记以备课堂中解决;(2)、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查找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制作成小卡片;(3)、搜集与马有关的成语,摘抄在成语收录本中;二、教师预备:提早分析课文内容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量媒体展现本课内容,找到各类与本课有关的图片和声音片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观摩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观摩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教材入选这篇文章,已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育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导学生试探:今世千里马是不是也要依托于伯乐?本篇采纳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那么写。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材、摧残人材,进行挖苦、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他人材,重用人材,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了必然的文言语感,而且也积存了一些文言经常使用的词语用法。
本篇文章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但学生受生活阅历和同意能力的限制,难以完全明白得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基于这种情形,本节课以朗诵为主,让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关于内容那么不份深切。
采纳多种形式的读和教师的参与,激发学生参与的踊跃性。
另外,强调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如课前的预习,课堂中的质疑,课后及时温习巩固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积存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把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之、其、以”的用法。
2进程与方式:增强朗诵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悉封建社会不识人材、埋没人材的昏庸愚妄。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朗诵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明白得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难点:引导学生明白得作者表达的对人材被埋没、被摧残的愤懑之情。
教材分析教材入选这篇文章,已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育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导学生试探:今世千里马是不是也要依托于伯乐?本篇采纳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那么写。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材、摧残人材,进行挖苦、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他人材,重用人材,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了必然的文言语感,而且也积存了一些文言经常使用的词语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观摩课教案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观摩课教案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本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教材分析教材入选这篇文章,已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本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常用的词语用法。
本篇文章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但学生受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的限制,难以完全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基于这种情况,本节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对于内容则不份深入。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以及教师的参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另外,强调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如课前的预习,课堂中的质疑,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之、
其、以”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对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愤懑之情。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导课(5分钟)二教师的主讲(15分钟)三小组互动质疑(15分钟)四、总结(5分钟)导语:以《陈毅市长》中陈毅对齐仰之的态度,突出陈毅市长对知识、对人才的尊重,而齐仰之在旧社会报国无门,遭冷遇。
有了陈毅市长这个伯乐,英雄才有了用武之地。
唐代文学家韩愈就没有这样幸运了,今天我们通过《马说》,了解他的遭遇,体会他对人才被埋没、摧残现象的愤懑之情。
问题1:听课文录音,正音1一食或尽粟一石(dan)2祗(zhi)褥于奴隶人之手3骈(pian)死于槽枥(caoli)之间问题2:疏通词义策(鞭打)之不以其道虽(即使)有千里之能或:有时骈(并列)死于槽枥之间问题3:设计问题(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2)、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如何?(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教师巡视解答各小组提出的问题作者开篇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
里也”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课后收获谈:(略)5.6.故事导入《陈毅市长》的齐仰之的遭遇与千里马的遭遇相同,在旧社会他受尽冷遇,也是怀才不遇,而陈毅就好比伯乐,发现他这匹“千里马”重用他。
此种导入吸引学生引起注意,导入课文的内容,有意识的认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罪行。
教师疏导,学生初步读懂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各小组的质疑、解疑,教师解疑,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通过小组的协作,突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温故而知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马说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托物寓意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嘲讽)教学反思学生的文言文基础在前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可是要独立的理解本篇课文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一些重点的词语,对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也比较难理解。
作者是比较含蓄的表达对人才被摧残、被埋没的愤懑,所以是托物寓意。
那么,必须搞清楚物与意之间的想通之处。
本节课对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所体现,但对学生的思想性上引导不够,字词的处理有些仓促。
改进的办法是重视学生的译文能力,尽可能的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还要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
【反思】在我校的新秀课竞赛活动中,我选择了《马说》和学生进行交流。
一节课下来,学生说学得快乐,我的心情也
有几分的舒畅。
第一,采用以刘翔和他的教练的关系导入,引出课题《马说》,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给课文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导语成了这节课的一个亮点。
第二,在课文的朗读上,从字音、语句的节奏、停顿、轻重音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初步感知课文,将学生引入到课文情感的波涛,从中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读“可以说也成了这节课的一个亮点。
第三,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还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
所以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研讨问题”和“拓展延伸、联系现实”这两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很主动、很积极,讨论也很热烈,我也不是清闲地旁观学生的学习,而是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状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他们学习,如何鼓励他们更积极地思考,更热情地探索,充分展现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性。
这也可以说这节课的一个亮点。
总的来说,从教学的全程来看,全课的教学思路还是比较开阔的,步骤比较明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较充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感觉到不足的是:在学生听了录音朗读后,让学生比较自己和朗读录音不同的时候,没能及时地引导学生在字词方面的比较,而只是注重了在情感方面的引导;还有
在“拓展延伸,联系现实”这个环节中,时间把握不够好,让学生讨论拖延了一些时间,造成“背诵竞赛”这个环节的时间过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观摩课教案教学反思这篇教案共7987字,适合用于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学习。
相关文章《八年级语文下册《藤野先生》公开课教案和说课设计反思》:《藤野先生》是一篇经典文章,几乎每一个段落都有可分析的地方,象上文言文那样串讲式的讲授学生肯定受不了,应该抓住文章的主要东西有选择性的分析几个地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结合背景和鲁迅的生平去理解。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文中充溢着愤懑之情和潦倒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