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手术患者术后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低体温(36℃以下)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体温失调,而低体温又可导致麻醉药物代谢减慢,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受抑制,术后出血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尤为突出。低体温所致的寒战可使机体耗氧量增加2~3倍,造成氧供需失衡。若体温低于35℃,心肌缺血增加3倍,体温低于34℃会引起心脏收缩与舒张机能异常。因此维持心脏病患者手术过程中体温恒定具有重要意义。

1引起低体温的常见原因

1.1环境因素

手术室室温过低,空调风,及体外循环手术中为配和心脏降温有意的降低环境温度均可

使患者体温降低。

1.2术前皮肤的暴露与术中脏器的暴露

由于术前皮肤消毒范围大,尤其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消毒范围需从颈部致双下肢,而且常用碘酊和酒精及其他冷消毒液,其挥发会带走机体大量的热量。心脏手术较复杂,术中患者胸腔及脏器长时间暴露于室温中,这些均可引起患者体温降低。

1.3麻醉因素心脏手术均采用静脉-吸入复和全身麻醉。

麻醉药物可直接扩张血管,抑制调节温度的血管收缩功能,使热量丧失。同时肌松药的使用,使肌肉产热功能丧失,进一步引起体温下降。而全麻药可使热反应阈值范围增大,最大时甚至可达34.5~39℃,在此范围内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

1.4输液输血及术中灌注

术中输入大量库存血液制品及未加温的液体,体外循环时使用冷晶体间断灌注或局部使用冰屑保持心脏低温,及术中使用未加温的生理盐水冲洗胸腔等均可导致低体温的发生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2预防措施及护理

2.1调节室温

患者进入手术室进行皮肤消毒前应将室温控制在24~26℃,待铺好无菌巾,手术开始时再将室温调节至22~24℃,湿度50%~60%.体外循环手术中可适当降低环境温度,配合心脏降温,降低心脏耗氧量,等到复温阶段时需及时升高环境温度,使心脏能够复跳。

对于心脏不停跳的手术应维持环境温度,使患者体温保持正常。

2.2减少术中肢体及脏器散热

手术床上加铺保温毯,调节好温度防止烫伤。暴露肢体用棉垫包裹,减少散热。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密切配合医生,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脏器的暴露。

2.3对输入的血液制品及液体进行复温或加热

输入的库存血应复温至32~36℃,用输液加温仪对输入的液体进行加温,术中采用温

生理盐水冲洗胸腔,以减少热量流失。

2.4加强体温监测

近年来常用的体温监测技术有电子体温计、红外线温度传感器和液晶温度仪。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使鼻咽部、心脏、颈动脉温度、鼓膜温度、膀胱及直肠温度成为中心体温的

较好代表。

需注意监测肛温时需将测量导线探头插入直肠距肛门6cm左右。

2.5转运及交接过程中的保暖

手术结束前1h提早通知ICU,以调节室温,加热保温毯,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注重转运过程中的保暖,可用棉被毛毯遮盖患者,以适应室内外的温差。

做好严密细致的交接班,包括术中出血、引流情况及生命体征变化。

心脏手术患者术后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低体温(36℃以下)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体温失调,而低体温又可导致麻醉药物代谢减慢,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受抑制,术后出血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尤为突出。低体温所致的寒战可使机体耗氧量增加2~3倍,造成氧供需失衡。若体温低于35℃,心肌缺血增加3倍,体温低于34℃会引起心脏收缩与舒张机能异常。因此维持心脏病患者手术过程中体温恒定具有重要意义。 1引起低体温的常见原因 1.1环境因素 手术室室温过低,空调风,及体外循环手术中为配和心脏降温有意的降低环境温度均可 使患者体温降低。 1.2术前皮肤的暴露与术中脏器的暴露 由于术前皮肤消毒范围大,尤其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消毒范围需从颈部致双下肢,而且常用碘酊和酒精及其他冷消毒液,其挥发会带走机体大量的热量。心脏手术较复杂,术中患者胸腔及脏器长时间暴露于室温中,这些均可引起患者体温降低。 1.3麻醉因素心脏手术均采用静脉-吸入复和全身麻醉。 麻醉药物可直接扩张血管,抑制调节温度的血管收缩功能,使热量丧失。同时肌松药的使用,使肌肉产热功能丧失,进一步引起体温下降。而全麻药可使热反应阈值范围增大,最大时甚至可达34.5~39℃,在此范围内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 1.4输液输血及术中灌注 术中输入大量库存血液制品及未加温的液体,体外循环时使用冷晶体间断灌注或局部使用冰屑保持心脏低温,及术中使用未加温的生理盐水冲洗胸腔等均可导致低体温的发生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2预防措施及护理 2.1调节室温 患者进入手术室进行皮肤消毒前应将室温控制在24~26℃,待铺好无菌巾,手术开始时再将室温调节至22~24℃,湿度50%~60%.体外循环手术中可适当降低环境温度,配合心脏降温,降低心脏耗氧量,等到复温阶段时需及时升高环境温度,使心脏能够复跳。 对于心脏不停跳的手术应维持环境温度,使患者体温保持正常。 2.2减少术中肢体及脏器散热 手术床上加铺保温毯,调节好温度防止烫伤。暴露肢体用棉垫包裹,减少散热。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密切配合医生,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脏器的暴露。 2.3对输入的血液制品及液体进行复温或加热 输入的库存血应复温至32~36℃,用输液加温仪对输入的液体进行加温,术中采用温 生理盐水冲洗胸腔,以减少热量流失。

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影响及护理措施

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影响及护理措施 通过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间的体温变化,了解低体温对患者的影响,在手术期间应该采取怎样的护理措施去解决低体温问题。 标签:低体温;手术患者;影响;护理措施 现代手术室护理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注重手术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求,协助患者解决问题。安全顺利渡过手术期是医护人员应尽的责任。在手术室环境中有50%~70%的手术患者会出现意外低体温,在手术期间,手术患者发生低体温造成的危害引起广泛的重视。体温是重要生命体征之一,在下丘脑的调节下身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动态平衡的,正常人的体温基本保持在37℃左右,当人体的体温低于36℃时,临床上称为低体温。低体温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环境,麻醉,手术,患者体质及年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层流手术间21个,每天手术量约100台左右,根据容易发生低体温情况的患者,选取100例如年老,婴幼儿,手术复杂手术时间长的患者进行研究。 1.2方法我们把研究对象分别在手术前,手术中,手术结束在复苏室舒醒时进行观察,通过生命体征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及患者的主诉进行资料搜集,以对出现低体温的患者进行护理。 2低体温影响 低体温会导致免疫力降低,当体温降低1℃,白血球所提供的免疫力便会减少37%。基础代谢率下降,让细胞的新陈代谢衰退。血液循环变差,患者手脚的末梢血管紧缩,血液流通不畅。呼吸减慢或停止,心跳减慢,不规则,最后停止心跳。临床表现为皮肤苍白冰冷,口唇耳垂呈紫色,轻度颤抖,心跳呼吸减慢,血压降低,尿量减少,意识障碍,晚期出现昏迷。 3护理措施 3.1手术前 3.1.1在患者进入手术室,麻醉医生在准备麻醉工作时患者有等待手术的过程,这时患者只穿单薄的病号服在手术预备间等待,他们会因为紧张的心情及低室温,患者会主诉身体发冷,我们将准备好在温箱加温的毛毯给患者披在身上。如果是进入手术间躺在手术床上的患者会盖上两条小棉被给予保暖,并把手术间的室温调置22℃~26℃,湿度控制在40%~60%,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护理满意度。

心脏外科术后患者低体温复温制度

胸心外科心脏直视手术术后患者低体温复温规范 一、概述: (一)简介:低体温(36℃以下)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体温失调,低体温可导致麻醉药物代谢减慢,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受抑制,造成术后出血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体温过低可造成寒战,末梢血管收缩,增加心脏后负荷,增加耗氧量。过低的体温(﹤32℃)可使室颤阈降低而诱发室颤。因此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安全有效维持体温恒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温正常值:口温:36.3℃~37.2℃;肛温:36.5℃~37.7℃腋温:36℃~37℃监测要点:体外循环术后病人,在气管插管未拔除前,常规持续监测肛温。 二、操作目的:遵医嘱安全、有效复温,维持体温稳定。 三、操作与护理配合: 1、保持监护室,室内恒温。维持监护室内室温在24-26度之间。室温确认由当班护理组长确认。 2、接手术前使用加温毯暖床。 3、患者回监护室后立即盖好被子,特别是四肢末端。 4、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采取其他加温复温措施: T<35℃——电热毯或变温毯复温。使用电热毯复温时复温要从电热毯低温档开始加热,每10-15分钟观察一次电热毯的温度,观察患者的肛温情况,肛温一旦高于36摄氏度,及时关闭电热毯。继续用棉被,手足套保暖。 35℃

注意事项: 1、低温体外循环术后2-4h易出现反跳性发热。为预防体温反跳,复温速度不可过快。体温继36.5℃时,停止电热毯复温,逐渐减少盖被。为预防体温继续升高,若体温每30min上升超过0.5℃或体温达到38℃以上,即进行物理降温。 2、对于中心体温高而肢端温度低者,采用手组套包裹手、脚,同时暴露上半身及大动脉处,给予乙醇擦浴和头部放置冰枕等措施,以降低中心体温。 3、对于体温反跳的处理,往往采取综合性降温措施,头部置冰帽,以降低脑组织代谢,并注意随时更换冰帽,以确保降温效果(使用冷疗时防止冻伤)。大血管处置冰袋,25%一35%乙醇擦浴。在炎热夏季逐渐降低室温,或遵医嘱用冰盐水保留灌肠使用退热药物。 4、在复温过程中,不应以体温作为复温的唯一指标,患者经全身保暖复温处理30 min 后肛温仍在35℃以下时,可能存在血容量不足、外周血管强烈收缩、低心排等原因。 5、在复温过程中如需使用热水袋等复温用物时,遵循热疗护理操作相关流程和注意事项。 胸心外科心外监护组 2016/5/27

围手术期低体温及其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019283874.html, 围手术期低体温及其护理 作者:周明珍温丽娟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8期 【摘要】围手术期低体温是外科患者在手术期间常见的护理问题,是一种常见的麻醉和外科并发症。本文综述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原因、围手术期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止术中病人低体温的护理。 【关键词】围手术期;低体温;护理 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产热和散热间的动态平衡维持正常体温,而围术期由于各种原因使该平衡破坏。人体体温调节系统通常将中心体温设定在37℃,而术中低体温是指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体核体温低于36℃以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可达50%-70%。围手术期的低体温可导 致多种并发症发生,如导致麻醉药物代谢减慢、凝血障碍、免疫功能抑制、心肌缺血、术后渗血量增多、术后切口感染和住院时间的延长等应引起重视。 1 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1.1心理因素患者因恐惧、紧张、焦虑等精神因素,对外界事物反应加强,会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了回心血量和微循环灌流量,过于紧张焦虑的患者容易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低体温。 1.2室温手术室环境的温度通常控制在22-24℃,室温 1.3手术床、棉被手术病人躺在太凉的手术床或盖太凉的棉被可通过传导作用丧失体内热量。 1.4通风设备气流的交换室内通风设备通过对流散热的比例高达61%,蒸发散热为19%。 1.5麻醉及麻醉用药的影响麻醉剂对体温调节抑制作用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通过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但麻醉剂的使用既损害中枢温度调节,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 1.6输液和输血术中病人输入大量低温的液体或快速输注大量冷藏库血,则对病人机体中液体造成“冷稀释”作用,从而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1.7皮肤的暴露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皮肤是体内热量散发的主要部位,手术过程皮肤消毒时裸露皮肤面积较大、碘酒酒精涂擦病人皮肤上的挥发作用、使用冷液体冲洗体腔、大手术胸腹腔长时间暴露等,使外周血管出现收缩反应,热量丢失,体核温度可下降至33-35℃之间。这是手术导致体内热量散失的重要原因。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分析及预防措施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分析及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及预防。方法:通过加强患者心 理护理、术中控制室温、控制皮肤散热、输入加温的库血和液体、覆盖肢体保温 及加强术中低温的检测来预防低体温的发生。结论:积极有效的预防是有效防止 术中低体温发生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术中;低体温;原因;危害;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178-02 人体通过体温调节系统使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从而维持中心体温在 37±0.4℃,身体中心温度(体核温度)低于36℃,称为低体温[1]。现就术中低体温 发生的原因,低体温的危害,预防低体温发生的方法和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1.导致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1.1 患者自身的因素 患者个人体质和年龄因素会影响体温。尤其老人及小儿,老年人术中低温主 要原因是因为代谢率比较低;同时,机体成分在衰老时发生变化,而使机体热储 量降低,围手术期更容易发生低体温[2];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大一些,皮肤很薄,血管也丰富,容易散热[3];另外,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也不完善,体温调节功 能差,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术中易致低体温的发生;应激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 如散热率高,均导致机体散热加快[4]。 1.2 产热不足 手术前病人需要进食进水,69000机体能量不足,产热减少,术中易导致低 体温。 1.3 麻醉因素 在全麻过程中,患者意识消失,产热减少,肌肉松弛,麻醉药物会导致体温 调节障碍,麻醉抑制血管收缩,病人只能通过自主防御反应调节温度的变化,全 麻手术时间一般超过2小时,都可引起患者体温下降。 1.4 手术间的低温环境 手术室温度过低,会导致病人体热散失,直接影响体温。人体在正常情况下 通过热调节反应可有效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但在麻醉创伤和手术情况下,患者 机体丧失正常的热调节反应功能,使得患者体温极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4]。 1.5 大量输血、输液,大量的冲洗 由于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较多,需要通过静脉通道大量的输入库血和液体,大量的快速的冷液体进入病人体内,更导致了低体温的加重。 1.6 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过长,导致的患者固有热量流失。 2.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危害 2.1 增加手术切口的感染率 患者体温下降可引起术后寒战。低温患者的白细胞介素生成减少,中性粒细 胞吞噬能力下降和血浆皮质醇增高,促使体内促炎症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的 平衡失调,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增加了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的发生。 2.3 机体代谢受到影响 低体温能降低机体重要组织代谢率,从而使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提高,另外 低体温还可导致静脉淤滞和局部组织缺氧,引起静脉血栓。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doc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 人的正常体温在健康状态下一般波动在36.5℃ -37.5℃之间,是一个相对恒定的值,它是靠人体下丘脑中的体温中枢调节人体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保持平衡。而在手术间中由于各种原因破坏了这种平衡,而出现了低体温(34℃-36℃)。有研究显示:大约50%手术患者体温低于36℃,33.3%的患者低于35℃。术中发生低体温对患者的危害非常大,现就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危害及预防综述如下。 1 低体温的原因 1.1 个体因素:术前患者禁饮禁食,灌肠及疾病本身等因素可能导致患者体质下降,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应急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如散热率高,易导致机体散热加快[1]。老年人及小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在手术中发生低体温。 1.2 麻醉药物: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是靠下丘脑来调节的,可以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而麻醉剂对体温中枢的自我调节有抑制作用。有研究表明,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对低温反映的阈值降低约 2.5℃[2]。有学者提倡将中心体温>35.5 ℃作为病人搬出术后恢复室

的指标之一[3]。 1.3 环境温度:无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净化手术室也相当普遍,手术室环境温度一般控制在 22-24℃。研究显示,当手术室温度小于21℃时,则体温易低于36℃。有相关文献研究,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相关[4]。 1.4 输血、输液及大量使用冲洗液:手术时输入大量与室温相同的液体与库存血或大量使用室温下的冲洗液,会达到“冷稀释”的作用,造成低体温的发生。 1.5 皮肤暴露:患者进入手术室在手术开始前,皮肤暴露时间过长,加之大面积消毒,给病人的保暖不到位,消毒液挥发带走热量,患者易出现寒战和低体温的发生。 2 低体温的危害 2.1 增加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低体温导致血管收缩,降低了组织的氧含量和灌注量,同时降低了中性粒细胞的活性,使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灭作用减弱,导致伤口感染率增加。 2.2 影响机体凝血功能:手术过程中轻度低体温可阻断血栓素A2的释放使血小板功能降低,降低凝血酶的活性,导致手术中出血量增加和对输血的需求

手术室低体温预防

手术室低体温预防 手术室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神秘的环境:眼花缭乱的医疗设备、滴答的报警声、冷冰冰的手术器械......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疑问:进入手术时患者穿得那么少,会不会很冷?手术室里面怎么保温呢?有些手术患者回来后一直“哆嗦”,这是冷着了吗? 本文将从低体温发生的原因、危害、预防措施等加以阐述,以便大家了解手术室低体温预防健康科普知识。 体温是人体主要生命体征之一,我们的体温调节系统通常将体温恒定在36.3℃-37.2℃。术后患者打“哆嗦”,医学上称为“寒战”,低体温是其最常见的诱发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其发生与麻醉药物使用、心理应激等因素也密切相关。 一、手术室低体温发生原因 1.环境因素 按规范要求,手术间温度为21℃-25℃,加之手术时裸露皮肤面积过大,影响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冬天时患者会体感较冷。 2.麻醉药物导致体温调节障碍 麻醉药会抑制血管收缩,抑制机体对体温改变的调节反应;麻醉药还能阻滞运动神经,减少肌肉运动和张力,肌肉松驰后机体产热会相应减少。 3.“冷稀释作用” 手术时输注未加温液体、血液,或者使用大量未加温冲洗液等,形成“冷稀释作用”,造成患者体温过低。 4.其他因素

术前禁食禁饮、皮肤消毒、患者紧张等因素会影响机体体温调节。另老年人、婴幼儿、严重烧伤、大面积创伤、虚弱等也是低体温发生原因。 二、低体温对机体影响 1.手术部位感染风险 低体温降低人体免疫功能,引起外周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增加外科 手术部位感染风险,可使住院时间延长。 2.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低体温造成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如血压下降、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时可引起室颤、心脏骤停等。 3.对凝血功能影响 低体温使患者血液循环减慢,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减弱,凝血物质活性降低,抑制凝血功能,增加手术出血量。 4.改变药物代谢周期 低体温使内脏血流减少,肝脏功能降低,药物排汇的半衰期延长,循环减慢 影响麻醉效果,药物代谢减慢延缓了麻醉术后复苏时间。 5.中枢神经系统系统影响 低体温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耗氧量,减少脑血流量,降低颅内压。 6.内分泌系统影响 低体温抑制胰岛素分泌,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素、多巴 胺等随低体温而增加,麻醉中易发生高血糖。 7.其他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护理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护理 术中低体温可能会导致围手术期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因此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术中低体温的护理。在手术期间,患者适当的体温下降,能够降低机体组织代谢,从而增强人体对损伤的耐受性,进一步保护机体。但若人体体温下降过度,可能会增大患者伤口感染、酸中毒的发生风险,引发凝血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直接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通过了解患者手术中体温过低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防止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1. 手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原因分析 人体通过体温调节系统实现产热和散热,以此来保持人体动态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体温。人体在接受手术时,低体温出现的原因,多数是由于患者自身因素、环境温度、麻醉剂以及术中保暖措施不到位等。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心理因素,会增强患者对冷刺激的敏感性,从而影响回心血量,出现低体温的情况。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能穿着过多的衣物,因此暴露部位较多,再加上手术时间过长,手术室的温度较低,可能会使患者体热过度散失。现阶段手术室采用空气净化层流设备,能够提高室内温度。 胸腹腔大手术时,手术切口会直接将患者体内器官暴露,在手术中使用未加温的清洗液,也会加快人体散失热量的速度。而大量低于体温的液体的使用,不仅会导致患者体温降低,还有可能会使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 手术中使用的麻醉药物能够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影响患者的体温情况。 由于医护人员缺少患者保暖意识,在将患者送入移出手术室的过程中,保暖工作不到位,也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低体温。

二、术中低体温对术后康复的影响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低体温情况的出现,可能会加重机体应激反应,从而增 加术后感染风险,延长麻醉清醒时间,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降低患者的免疫力。 机体代谢率及需氧量与体温有一定关联,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会降低机体代谢 率和氧的供给,导致患者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诱发心脑血管系统并发症,当人体处于低体温时,交感神经过于兴奋,使人 体心率加速,心脏做功增加,从而加重心肌缺血症状,引发心律失常。低体温时 也会导致人体脑血管收缩,从而减少脑血流量,损害患者的神经功能,致使患者 出现意识障碍。 三、预防术中患者低体温的护理 1.做好术前评估 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病史,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特点。同时做好术前评估工作,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预测术中低体温的可能性,进一 步分析影响患者低体温的因素。医护人员不能忽略患者心理状况,采取有针对性 的护理方法,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以免患者因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而增 加术中低体温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2.做好手术的保暖工作 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的保暖工作,提高自身的患者保暖意识。在接送患者过 程中,给予患者盖好被子,保暖。在手术过程中,在保证手术视野的前提下,给 予患者遮盖保暖,以免发生低体温情况。 3.规范手术室的温度 手术室的温度不宜过高,以免手术医生太热而出现身体不适,影响手术安全。室内温度过高也会为细菌繁殖提供条件,容易发生患者伤口感染。因此,应合理 控制手术室的温度,按照规范保持室内温度,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半小时开启空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分析与护理措施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分析与护理措施

【摘要】现代手术室护理理念以病人为中心,注重手术病人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求,协助病人解决问题。顺利、安全渡过手术期是护士应尽的责任。在手术期间,手术病人发生低体温造成的危害引起广泛的重视。有研究显示,在手术室环境中有50%~70%的手术病人会出现意外低体温【1】。体温是人体重要的生命体征,保持体温恒定对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及各项生理机能的稳定至关重要。手术过程中,由于麻醉药物、手术操作、周围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术中体温下降,核心体温低于36℃被诊断为术中低体温,低体温不仅对病人的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也会使病人住院时间延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给病人带来痛苦。体温是人体重要的生命体征,保持体温恒定对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及各项生理机能的稳定至关重要。 【关键词】低体温预防护理 手术病人低体温是手术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约有50%~70%左右的手术病人在术中中心体温低于36度,病人术中体温降低10℃,就会出现寒战,整个机能耗氧增加,使心脏负荷增加,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增快,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引起免疫功能抑制、凝血机制紊乱、循环系统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心脏传导阻滞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心室颤动,危及生命;并且术后恢复也受影响,并发症发生率高。 1 低体温对手术病人的危害 1.1 增加伤口感染率 低体温可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减少皮肤血流和氧供应,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 1.2 影响凝血功能 低体温可使循环血流速度减慢,血小板数目减少,降低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影响出凝血时间的正常。 1.3 影响机体代谢 体温每升高10 ℃,机体代谢增加1倍,每下降10 ℃代谢下降1倍。低体温能使机体重要组织代谢降低,从而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另一方面低体温又可导致静脉淤滞和局部组织缺氧,引起静脉血栓。 1.4 增加心血管并发症

术中低体温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术中低体温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临床上一般将体温在34℃~36℃称为低体温。有文献报道,50%~70%的手术患者出现低体温,由于麻醉剂的作用,再加上体腔、静脉输血输液、膀胱和腹腔的灌洗等原因,一般体质的患者,在手术中体温降低1℃~2℃对机体虽有干扰,但可耐受,不致造成太大伤害,然而对于病情重、体质弱,尤其是老年人及小儿,术中低体温可使机体耗氧增加、心率增快、免疫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手术中有必要了解体温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低体温的原因分析 1.1 自身因素 病人因精神因素、恐惧、紧张、害怕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通常情况下,病人术前需禁食12h左右,再加上灌肠等肠道准备,如果自身体质较差,会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导致抵抗力减弱,术中易引起低体温[4]。 1.2 环境因素 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大多数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的对流这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导致机体热量的流失。 1.3 麻醉因素 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均可对机体体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机体在麻醉状态下,体温调节中枢抑制,外周血管扩张,肌肉松弛,产热减少,均是术中低体温的诱发因素。 1.4 体表散热因素

手术中体表散热主要与以下三方面有关。 (1)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挥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 (2)由于手术时间较长,体表暴露面积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 分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 (3)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病人身体上的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导致机 体热量的散失。 1.5 “冷稀释”作用 输血与输液及大量胸腔冲洗液应用的影响,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据文献报道每输入4U的库血或4L低温环境下的液体,中心温度可下降 1℃[6]。大量冷盐水冲洗胸腹腔,可使机体热量丧失致低体温。因此,不能给手术患者输未加温的液体、血液,尤其是体腔开放的患者。 1.6医护人员的保暖意识淡薄 2手术中体表散热主要与以下三方面有关。 2.1 增加手术切口的感染率 低体温通过三种方式促进切口感染:第一,低体温引发体温调节血管收缩,显著降低皮下氧张力致组织缺氧,间接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第二,低体温直接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第三,低体温加重术后蛋白的消耗,使伤口愈合受到抑制[2]。谢小玲等

术中预防低体温的保暖护理要点

术中预防低体温的保暖护理要点 低体温是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体温在34~36 ℃,即称为轻 度低体温,外科手术术中低体温发病率高达50%~80%,特别是老年患者及大型 手术时更易发生。在低温下,机体代谢降低,耗氧量减少,对损伤的耐受性增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移植手术、心脏手术中要将患者的体温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但是,由于低体温加重机体应激,对术后康复及术中各项生理指标稳定都会 产生影响,将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降低、麻醉清醒时间延长、免疫力降低、术后感染风险增加、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等后果。术中体温过低,还将严 重破坏患者的内环境稳定[1]。那么,术中预防低体温的保暖护理要 点。 一、导致低体温的原因 1.麻醉药物导致的体温调节障碍:药物可改变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麻醉 药物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或影响传入路径的活动并扩张血管,增加散热,降低机 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因而导致体温降低。全麻药不但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的 功能,而且还干扰机体随环境变化的体液转移反应;肌松药使骨骼肌麻醉,丧失 增加肌张力的产热反应。核心体温变动范围约在4℃以内。 2.手术操作导致的固有热量流失:长时间手术,使病人体腔与冷环境接触时 间延长,机体辐射散热增加。手术患者因手术的需求,不能着过多的衣服,在手 术间内暴露部位过多或时间过长,导致体温过多丧失。 3.手术间的低温环境:环境温度较高,体温略高,反之体温略低。如环境温 度太低,则可造成体温过低。通常情况下,手术间应保持室温21~25℃,手术间 相对湿度在40%~60%。 4.静脉输注未加温的液体、血制品。由于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较多,需要 通过静脉通道大量的输入库血和液体,可达每分钟100~200ml,若加压可达 500~600ml。大量的、快速的冷液体进入病人体内,更导致了低体温的加重。

手术室低体温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

手术室低体温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总结并讨论手术过程中发生低体温的原因及并发症,围绕问题提 出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提高手术配合质量。方法:对影响手术中患者体温 的因素及进行分析,进行适当护理干预,进行护理防护。结果:有效降低手术患 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的目的。结果: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因素 有很多,每一台手术的成功离不开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每一潜在因素进行护理干预,才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手术;低体温;护理干预体温在手术中低于36℃,称为体 温过低,在手术过程中体温降低1-2℃对机体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而对于病 情重、体质弱且年龄较大和偏小的患者,其体温的低下不仅会对机体造成损害, 而且会危及生命,有文献报道,大约50%的手术病人中心体温低于36℃[1]。1.体温的原因1.1与外界环境相关的因素。手术室的温度通常控制 在22-24℃之间,但在手术过程中,机体较难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节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体温下降;阿托品作为术前药,肛温增高0.12℃, 麻醉药可干扰正常体温调节机制,椎管内麻醉及氟烷麻醉使外周血管、扩张,肌 松药使肌肉松弛,产热减少,当手术前进行手术区域需要大面积消毒时,大手术 体腔长时间暴露时,术中手术野反复大量的冲洗时,患者术中的出血多时,都会 引起低体温的发生。1.2与麻醉实施相关的因素。麻醉药物会引起血压下降, 血压下降后体内各生命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量必然减少,导致患者体温下降;另 外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要进行全身低温操作,以适应治疗或手术上的需要。麻醉药 可干扰正常体温调节机制,椎管内麻醉及氟烷麻醉使外周血管扩张,肌松药使肌 肉松弛,产热减少,同时寒战反应消失[2]。1.3与输血输液相关的因素。 手术过程中需要输入大量的补液以维持机体血循环的要求,许多手术由于失血的 原因需要输注库存的血制品,而这些液体的温度往往低于室内温度,从而对机体 形成了“冷稀释”的效果,引起了患者体温的下降。1.4患者自身因素。患者如 果自身体质较差,对于冷刺激敏感性强、抵抗力差,手术引发的冷刺激易引起体 温下降,年龄小,体温越容易下降,新生儿基础代谢低,汉腺调节机制不健全, 体表面积相对成人大,皮下脂肪少,散热率比成人约大4倍[3]。此外,手术 前的进食,禁饮,患者对手术的焦虑和紧张,同样是低体温的因素,也容易导致 低体温的发生。2.低体温引起的并发症2.1低体温对手术切口的影响。轻度 低温时,由于直接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减少皮肤血流量,从而减少组织的氧供,同时,低温往往伴有蛋白质的消耗和胶原合成的抑制,这些均可使患者对手术伤 口感染的抵抗力降低,增加了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的几率。2.2低体温对血液 循环的影响。低温使血小板减少,功能抑制,低温降低凝血物质活性,并且激活 血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系统,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严重低温可导致DIC。2.3低体温对循环系统的影响。紧张兴奋,导致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加10 0~700%和整个系统性血管收缩。当体温在28℃以下时,心室激惹明显; 25~30℃时出现心室颤动,可发生死亡。3.术中低体温的护理预防措施3.1对象和分组:选择胆道镜探查、取石术33例,前列腺电切术25例,P CNL手术22例,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实验组40例,两组 病人年龄、性别、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方法:测量并记录病人进入手 术室时、术中、手术结束时体温,观察病人手术过程是否有寒战发生。对照组采 用手术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综合保暖护理干预。3.2.1充分的术前评估意

心血管手术患者低体温预防及其相关护理措施

心血管手术患者低体温预防及其相关护 理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对于心血管手术的患者术中低体温预防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心血管手术者100例,按照随机数 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观察组采取一 般护理及低体温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手术期间的体温水平及低体温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开始5min、手术开始180min、手术缝皮时体温均是高于 对照组(P<0.05);观察组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 血管手术中,做好低体温预防措施提高复温后体温的恢复及持续稳定,降低低体 温发生率。 【关键词】心血管手术;低体温;预防;护理措施 体温是人体主要生命体征之一,正常情况下体温在相对恒定的水平,而体温 过高或者过度都预示者机体存在一些疾病[1]。对于手术治疗尤其是心血管手术的 患者,术中低体温会对手术的顺利进行造成影响,需要采取合理方法进行预防, 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2]。本次研究中,分析针对心血管手术低体温预防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5月-2022年8月择期行心血管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具有良好手术指征,临床资料完整并且无精神疾病,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血液疾病者,贫血者或者中途转院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原则,分成观 察组与对照组,各组50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43~74岁,平均(63.12±2.48)岁。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1~74岁,平均 (62.88±2.52)岁。两组性别及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中低体温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手术中低体温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干预研 究进展 摘要:体温是人的一个基本生命体征,在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护理人员 要保证人的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等各项指标都处于正常的状态。体温是护理 人员很容易忽略的一个指标,手术时患者的体温会影响疾病预后效果,甚至会威 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而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如果处于低体温,很容易导致患者出 现寒颤、凝血障碍、代谢异常、心功能异常、耗氧量增加、出血增多及术后延迟 苏醒。所以在手术过程中保证患者体温的正常,这样才可以尽量避免由于低体温 而造成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低体温;相关因素;护理方式 体温可以帮助物质新陈代谢,进而转化为热能。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是 恒定的,恒定的体温可以保证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而低体温是患者进行手术 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一般来说,如果患者的体温低于36℃,那就认为患者 属于低体温。低体温的发生率比较高,尤其是儿童和老年群体。此外,随着手术 时间的延长,其发生率逐步上升。手术中如果出现低体温,那么就给患者的身体 造成很大的危害,如血压升高、心率增快、颅内压增加、机体耗氧增加,这样就 很容易造成心功能异常、凝血障碍、出血量增加、术后苏醒延迟等不良后果。如 果医务人员没有对患者低体温这个问题,就可能让患者生命垂危。所以护理人员 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来预防低体温的发生。下面 主要介绍一下影响患者低体温的相关因素。 1.影响患者低体温的相关因素 手术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出现低体温的情况,如果医护 人员没有对这些情况进行及时处理,那么就会极大影响患者的身体情况。下面主 要介绍一下影响患者低体温的相关因素:使用麻醉药物、手术室温度低以及年龄。

术后低体温复温的护理干预

术后低体温复温的护理干预 随着各种手术的普及,如心脏手术、胃肠道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等,术后低体温的出现越来越普遍,成为手术护理的重要问题。术后低体温指患者在手术中或术后出现体温降低,但其前因、病程、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等方面不同于一般性低体温,它的危害也比普通低体温更严重。因此,术后低体温的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一、术后低体温的原因 1.手术前活动不足。活动不足会降低机体的基础代谢率, 使得机体消耗的能量不够,机体不能很好地生成热量,从而导致术后低体温的发生。 2.术中因麻醉药物产生代谢变化,能量消耗减少,降低机 体代谢率,无法快速产生热量,进而导致低体温的发生。 3.术后惊厥、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通常这类疾病会导致 机体温度调节中枢的功能失调,使温度调节功能紊乱,从而引发低体温。 4.术后电解质紊乱。机体的温度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和内 分泌系统完成的,而电解质就是神经传导和酶系统的必要元素。术后电解质平衡失调,影响温度调节中枢对体温的感知和调节,就会导致低体温。 二、护理干预

1.术前评估:在术前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了解患者的体质、心肺功能、电解质水平等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减少术后低体温的风险。 2. 保持温暖:术后低体温的治疗原则是保温,固体质量 和组织的代谢产生的热量高于空气的代谢产生的热量,尤其是对于从体内出来后的皮肤和四肢。在保证患者舒适的同时,应使用保温用品,比如温水袋,暖宝宝等。在患者病情不停背过重胖衣服时,给患者加厚外套或毛毯等。 3. 温度监测:术后低体温的监测非常重要,可以采用多 种方法进行监测,如口腔温度计、直肠温度计、皮温计等。监测患者的体温等生命体征指标,及早发现低体温,及时进行干预。 4. 水电解质平衡:手术后患者往往需要大量的液体补给,水盐失衡会影响患者机体温度的调节。术后应适当补充水分,在护理过程中更要控制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避免引起低体温。 5. 心理护理:术后低体温对患者身体和心理均有较大的 影响。护士应该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积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理关系,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和恐惧等情绪。 6. 做好营养支持:术后患者应该加强营养支持,避免营 养不良。通过合理的饮食和口腔护理,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加强营养支持有助于术后低体温的改善。 总之,术后低体温是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胁。在护理干预中,我们护士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疗,降低低体温的危险,提高治疗成功率。

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低体温是指体温﹤36℃[1]。术中低体温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婴幼儿及老年患者。如果病人中心体温降低1℃,就会出现寒战,机体耗氧增加,心率增快;而且低体温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使血液粘稠度增加,外周阻力增加,血液回流缓慢,凝血机制紊乱[2]。为了避免手术中多种因素所致低体温的发生,我们在手术过程中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和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 1 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1.1 低温环境 手术间的温度一般在22℃左右,对于半身或全身裸露接受手术的病人无疑是冷环境。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时,病人往往出现体温降低,这是由于皮肤与环境温度差值过大,辐射和对流散热均显著增加。 1.2 产热不足 术前禁食使机体释放化学能减少,慢性消耗性病人的体温调控能力不足,机体代谢率下降。 1.3 麻醉药和镇静药的作用 麻醉药、镇静药、肌松药可直接或间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骨骼肌的产热效应,致机体产热减少,导致机体体温下降[3]。 1.4 大量输血、输液 术中输入大量低温液体、血液,增加机体热量的消耗,使体温降低。 1.5 手术过程开放体腔 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使水分蒸发,也是重要的散热源。另外大量切口冲洗液的使用,也可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 2 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

2.1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低温可抑制心肌收缩力,使心输出量下降。外周血管收缩,心脏做功和氧耗增加,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如体温低于30℃可出现室早、室颤甚至室速。 2.2 对代谢的影响 低体温抑制受体生化代谢酶活性,药物在肝脏的代谢速度减慢,麻药的抑制作用增强,病人的苏醒时间延长。 2.3 对凝血的影响 低体温可使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减弱,凝血物质的活性降低,造成凝血障碍而增加手术出血量,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而增加感染发生率。 3 低体温的防治 3.1 调整室温、注意保暖 手术室的温度控制在24~26℃左右,保持温暖环境。术中加强覆盖,避免不必要的暴露,可采用U型棉护垫覆盖肩颈部或用棉袜套等。 3.2 调整禁食禁饮时间 常规术前12h禁食,4h禁饮,然而在临床上,许多因素如灌肠等肠道准备的过早,使病人空腹等待手术时间延长,易产生饥饿感,增加焦虑和不适,降低机体抵抗力,容易导致麻醉诱导期间低血压及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目前更宽松的禁食时间为:如末餐进食为脂肪含量很低的食物,可执行术前8h禁食,2h禁饮[4],但急症手术、消化道手术及功能性消化不良、心理紧张者除外。 3.3 全麻病人的管理 插管使用机械通气的病人应吸入热化气体。使用保湿加温过滤器是安全、有效的防止术中低体温的方法,不仅可预防呼吸道散热,还可减少深部温度继续下降。 3.4 术中输液、输血的管理

心内直视手术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

心内直视手术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 低体温是指人体核心体温<36℃。围手术期低体温是麻醉手术期间常见并发症,大约50%~70%的手术患者术中会出现低体温[1]。CPB心内直视手术术中需要降温及复温过程,停机后出现低体温是最常见[2]。虽然,轻度低温能降低器官的氧需和氧耗,稳定细胞膜,有利于器官的保护,在某些时候对机体可能是有益的(低灌注时器官的保护)[3]。但也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增加心血管并发症、凝血功能异常、伤口感染、术后寒战及苏醒延迟等[2],给患者的手术安全带来不利影响。现就心内直视手术低体温发生的原因、危害和预防低体温发生的护理措施综述如下,旨在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相关依据。 1 低体温的相关因素 1.1环境温度低正常手术室温度为22~25℃,湿度为40%~50%。由于手术医师和患者对室温要求的差异,室温调节不当或不及时,使手术室温度相对较低,当室温低于22℃时医师感觉舒适,而对裸露及麻醉状态下的手术患者即属于冷环境,患者散热迅速增加。有报道[4],室温低于21℃时,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低体温现象,这是由于皮肤环境温度差值过大,辐射、对流、散热显著增加所致。 1.2麻醉因素全身麻醉后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受抑制,代谢下降,而散热增加,麻醉药以剂量依赖型方式抑制体温调节,加上肌松药的作用使肌肉无法产热,导致体温下降[5]。 1.3 CPB对体温的影响CPB复温不完全,停机时存在较大核心一外周温度梯度,温度重新分布后核心温度很快降低,既往通过延长复温时间来减少术后直肠温度的持续降低,但可使CBP时间延长,直接影响患者术后恢复。 1.3.1复温时间短或复温不充分术中在复温过程中,如果时间短或复温不充分,术后体温下降愈明显。有报道,患者出手术室时鼻咽温度下降2~3℃,直肠温度下降l℃左右[6]。 1.3.2核心-外周温度梯度CPB停机时患者以鼻咽温观察的核心温度为37~38℃,而外周温度可能低于35℃,测量各处肌肉温度发现身体很大部分仍然处于低温状态[2]。 1.3.3热量再分布术中鼻咽部温度降到26~28℃,在结束CPB时,尽管鼻咽温要恢复到术前水平,由于在关胸或运送过程中,大部分周围组织仍处于相对低温的环境中,继之而来的热量中心向周围的再分布,又可使鼻咽温下降l~3℃[7]。 1.3.4转流过程中的自然散热CPB管道及氧合器系统暴露于室温中,当血液流过时就会散热引起体温下降,这是由于体温调节功能抑制、CPB的特殊装置

术中低体温危害

时间: 主讲人: 参加人员: 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危害 临床上一般将体温在34℃~36℃称为低体温。有文献报道,50%~70%的手术患者出现低体温,由于麻醉剂的作用,再加上体腔、静脉输血输液、膀胱和腹腔的灌洗等原因,一般体质的患者,在手术中体温降低1℃~2℃对机体虽有干扰,但可耐受,不致造成太大伤害,然而对于病情重、体质弱,尤其是老年人及小儿,术中低体温可使机体耗氧增加、心率增快、免疫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手术中有必要了解体温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低体温的原因分析 自身因素病人因精神因素、恐惧、紧张、害怕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通常情况下,病人术前需禁食12h左右,再加上灌肠等肠道准备,如果自身体质较差,会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导致抵抗力减弱,术中易引起低体温。 环境因素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大多数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的对流这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导致机体热量的流失。 麻醉因素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均可对机体体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机体在麻醉状态下,体温调节中枢抑制,外周血管扩张,肌肉松弛,产热减少,均是术中低体温的诱发因素。 体表散热因素手术中体表散热主要与以下三方面有关。 (1)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挥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2)由于手术时间较长,体表暴露面积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 (3)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