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本次教案设计的内容是对于人教版九年级必修的一篇课文《故乡》的教学。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由鲁迅先生所著,描述了作者的故乡,通过文字展示了故乡的美好和可爱之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思考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I. 教学内容1. 知识点:本次教学主要围绕以下几点:(1)理解课文的主题,分析文中的文学特色。

(2)理解课文所描述对象的形象特点与文中所描绘的精神特征。

(3)分析词句的修辞手法与语言特色。

(4)掌握课文中的重要性和深层次意义。

2. 教学目标(1)理解《故乡》这篇散文的主题,阐述鲁迅的文学特色。

(2)了解鲁迅在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并掌握相关的表达方法。

(3)能够分析,掌握课文所揭示的深层的思想及其反映的社会现象。

II. 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应当精读课文,并准备课堂所需的音视频资料及图片。

其次将设计好的教案打印出来,并准备好必要的教学用具。

2. 导入通过欣赏本节课的视频资料《故乡》,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氛围中。

然后与学生分享一下个人故乡的经历和感受,进而激发学生对于家乡和家乡文化的情感认同。

3. 阅读理解(1)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分析课文的字、词、句和语篇,分析文学特色。

(3)整理资料,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作品特色并制作展板。

4. 练习与讲解(1)请学生回顾自己故乡的情况,并写下或讲述故事,互相分享。

(2)请学生找出文中所描绘的形象人物,掌握其形象特点,了解相关表达方式。

(3)采用问题传递方式,问答有关课文的问题和有关鲁迅思想的问题。

(4)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讲解文中的重要性和深层次意义。

5. 自主探究请学生自行查阅与本文有关的批评之类的文献,进一步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意义的掌握。

III. 教学效果经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原著中的文学特色,并能够分析其中隐藏的社会问题与价值观念;同时还能够了解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并逐渐掌握相关表达方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故乡》一、教材分析及指导思想如何不把语文教学扁平化?如何体现小说教学的层次性?如何体现语文教学的初高中衔接?如何在文体教学中既体现“类”的知识,又体现出“这一文本”的独特性?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是我们着手初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故乡》是一篇小说,这是它的文体属性。

但是,我们在进行《故乡》的教学时,必须超越小说的共性,发掘其个性特点。

小说的主要特点在于虚构,其虚构体现在两个方面:选材及表现手法上。

设计怎样的故事情节,刻画怎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什么样的社会生活主题,是作家在内容上的考量。

而从什么样的视角去叙述,用什么样的语调去陈述,故事从何处开始,运用什么样的构思,将庞杂的社会生活内容纳入笔端,采用什么样的写法,构筑怎样的环境氛围来刻画人物形象,则是作家在艺术手段上的匠心。

小说在内容的选择上,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的独特性,是我们进入初三之后在小说教学上必须要考虑的。

《故乡》一文,从内容上看,描写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将近30年中,江南小镇及广大农村在社会动荡中,尤其是在外来经济入侵中,中国社会中的农民及城镇小私有者迅速破产的社会现实,并由此而带来愚昧的麻木、精神的堕落、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冷漠造成的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

这种急剧的变化被艺术家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统纳于笔端,在自然环境上的对比,在社会环境上的对比,在人物形象上的对比,人物形象自身的前后特点的对比,在叙述者的心境上的对比,将整个社会的变化做了广泛的反映。

这是作家在艺术上的独特匠心。

这篇小说的语言简练而收敛,沉郁而冷静,幽默中透着揶揄,悲哀中而不失希望,是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

当然,这是比较深邃的,只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一点点,就是研读鲁迅小说好的开端,也是为学生今后接触鲁迅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⒈在进行小说共有知识复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故乡》采用“对比”的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⒉在探究中感受“对比”这一艺术手法在小说人物设置、人物形象刻画、社会环境描写、叙述者心境的变化中的作用;进而掌握小说的主题思想的深刻性。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提问6: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用文中话回答,并理解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确:“多子……木偶人。”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提问7: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明确:把未来寄托神佛。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说明了他的麻木迟钝。说明了闰土是旧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讨东西、造谣,“塞手套”──体现性格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
昔日“豆腐西施”,终日坐着──体现性格安分守己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
提问10: 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一,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杨二嫂的善良、朴实。
作用二,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示例:三个故乡回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
变因为文章正是通过故乡景物、人物等的变化来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
【教学备注】
‖学法指导‖
如何把握文章的线索?
一、明确线索的类型
1.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2.以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3.以某个物体为线索
4.以某件事为线索
5.以某个人物为线索
6.以时间为线索
二、把握线索的特征
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4、提问3:文章题目为故乡,想一想,本文共写了几个故乡,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内容,应用哪个字较为恰当?请简单说说理由。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故乡》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故乡》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

8、故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了解“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难点体会“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教具准备:PPT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2. 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回故乡某某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3. 作家、作品介绍: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某某某某人。

本文选自《呐喊》(小说集)。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1、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出示词语检查预习情况萧索家景如许鄙夷恣睢惘然隔膜黛色打拱瑟索嗤笑愕然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熟悉课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故乡》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体裁的结构和特点,学习文章对比描写的手法,领会这一手法对表现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分析本小说的主要人物,及其人物20年前后的变化及其根源。

2、仔细揣摩文章中议论性的语句,深入领会其哲理内涵。

3、深刻理解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巨大灾难,特别是给农民灵魂造成的深深毒害,体会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1、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对比写法的作用。

2、概括人物形象.3、文中几处写景的段落及最后三段富有哲理的语言可重点品析。

教学难点:1、对文中主题的理解。

2、对文中难句的解读。

教具:录音机教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年少时,我们曾经追寻许多七彩的梦;年少时,许多美好的人生际遇使人流连忘返;年少时,更有许多怦然心动让人频频回眸……亲爱的同学,你是否也忆起了自己闪亮的日子,那么就请一起走进多彩的文学殿堂,体味文字的无穷魅力。

共享这精彩的人生。

在欣赏之余,请你想想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以及特殊的环境给了你哪些启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请同学们把单元导读齐读一遍。

二、引导学生筛选信息:1、学这个单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①理解小说的主题;②分析人物形象;③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语言。

)2、这个单元主要以什么为文体?(小说)三、引导同学们复习巩固小说知识,可点学生回忆总结。

(生可看《导与练》的知识卡片)1、同学们,你们认为阅读小说应从哪几方面入手?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把握人物形象是重要的一环,因为小说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主题的。

2、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几部分?四部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那么,小说按篇幅长短又可分为哪三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包括微型小说)四、刚才,我们复习了有关小说的知识。

故乡,一个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的地方!迅哥曾在阔别故乡二十年后回到了故乡,可故乡给了他短暂的惊喜后,便把他推入了深深的思索中……(板书课题)五、鲁迅先生是十大文豪之一,如雷贯耳,同学们对他的文章也是多次接触,谁来谈谈鲁迅印象?可介绍他生平事迹及各类文体的代表作。

九年级语文上册 3.9《故乡》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3.9《故乡》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故乡》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2.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

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以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索,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检查预习1.抽点学生读生字词并解释重点词语的含义,检查预习情况。

阴晦(huì)猹(chá)五行(xínɡ)缺土弶(jiànɡ)脚踝(huái)潮汛(x ùn)髀(bì)愕(è)然嗤(chī)笑吓(hè)瑟(sè)索黛(dài)恣(zì)睢(suī)阴晦:阴沉昏暗。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无端:无缘无故。

愕然:吃惊的样子。

嗤笑:讥笑。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展转: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同“辗转”。

恣睢:放纵、放任。

2.从名、时、地、著、评方面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明确:名: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地:某某省某某市人;时、评: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著: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阿Q正传》。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四、反馈展示,讨论交流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交流:1.讨论课文的叙述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故乡》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故乡》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情节的把握2.学习运用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3. 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教学重点:学习运用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要点】整体感知情节与环境一、导入新课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整体感知1、情节把握----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3、故乡的景色怎样?(1)第二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学生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并说明其作用三、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1、描写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淳朴天真、可亲可爱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动作语态聪明勇敢、活泼开朗迟疑麻木、痛苦难言对“我”的态度情真意切亲密无间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将希望寄托神灵2、变化原因社会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结论:闰土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劳苦民众的代表。

杨二嫂:外貌:西施圆规”职业与性格:美貌招生意无业泼悍、放肆、尖刻、自私结论: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本教学设计适用于人教版九年级必修课《故乡》教学,主要涵盖文本分析、语言点剖析、理解课文、朗读课文、写作训练等方面。

本教学设计是一个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能够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且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文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课文,掌握主旨大意,把握文本细节;2. 加强对语言点的学习,包括语言的运用和句子结构等;3. 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能力目标:1. 训练学生的读、写、说、听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 通过朗读、模仿、写作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目标:1. 让学生感悟家乡之美,形成珍惜家乡的情感;2. 通过扩展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步骤第一环节:引入1. 播放家乡地理位置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

2. 教师通过图片等形式展示学生们的家乡,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家乡的美景美食、特点等。

第二环节:文本分析1. 以全文导读的方式,解读《故乡》的主旨大意和文本结构。

2. 对文本关键词汇、短语、句子的语言表达进行剖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语言运用技巧。

第三环节:理解课文1. 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并进行讲解和互动。

2. 通过讲解词汇、解释句子构造,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本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环节:朗读课文1. 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朗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2. 分组对课文进行录音,并进行对比、评价,提升朗读技能。

第五环节:写作训练1. 给学生提供文本选取写作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想法进行写作。

2. 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评估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环节:总结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通过问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2. 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学习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

四、教学建议1. 采用多种形式和方式进行教学,如情景演示、朗读、写作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入理解课内知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故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共5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故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共5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故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共5篇)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故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故乡》教学设计(一)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

2.了解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3.理解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1.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结构文章。

2.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三)应落实的知识点1.“教学重点”1、2所列内容。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

4.生字、生词。

(四)实施教学的方法和步骤 1.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离别多年的故乡破败不堪,农民生活十分穷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2.速读全文,熟悉情节,划分段落。

小说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回故乡搬家的所见所闻。

请同学们以“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为线索,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完成练习一。

提示:段落划分见《教参》。

完成练习一要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从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到在故乡见到闰土变化后的震惊与同情,直到离开故乡时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希望必然实现的信心。

3.分析人物①闰土①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作者作了鲜明的对比描写。

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作填表练习。

提示:从肖像、神情、“我”对闰土的印象等方面制表。

②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闰土与“我”的对话。

提示:要读出少年闰土的活泼纯真和中年闰土的迟钝麻木。

③提问:a.是什么原因使中年闰土“苦得像个木偶人了”?提示:是苦难而黑暗的社会造成的。

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多重压迫所致。

“多子”也给闰土增添了负担。

b.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提示: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社会的弊端。

(2)杨二嫂提问:杨二嫂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可有可无,你认为如何?提示:杨二嫂是个家道败落的城镇小市民。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故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故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9 故乡【知识目标】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情节,学习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能力目标】理解对比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点)【情感目标】探究文章的主题,理解文章所揭示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旧中国日益破产的社会现实。

(难点)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导入一:故乡是飘零落叶的根,是漂泊游子的归宿,古人有许多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句,乡情已积淀为生命的血肉精魂,感人肺腑。

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马致远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鲁迅先生的《故乡》。

导入二: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2.写作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反而日趋衰落。

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思想家的敏锐感觉,在《故乡》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透视。

3.字词积累:(1)字音字形:(注意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秕.谷(bǐ)鹁鸪..(bó ɡū)颧.骨(quán)折.本(shé)潺潺.(chán) 伶仃..(línɡ dīnɡ) 恣睢..(zì suī) 阴晦.(huì)脚踝.(huái) 嗤.笑(chī) 愕.然(è) 惘.然(wǎnɡ)(2)词语解释: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的:1 通过小说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

2.学习文章的对比写法,分析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的细节刻画,表现认为性格。

4.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重点难点1.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

(2)学习文章对比的写法,人物形象分析。

2.难点:(1)理解小说的细节描写。

(2)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通读全文,完成以下任务:1、扫清字词障碍。

2、熟悉主要内容。

3、弄清人物及其关系。

二、浏览全文,根据描写的人物确定本文的大致情节。

全文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分为三部分。

其中第二部分“在故乡”是文章的主体,可分为四层:第一层:“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你休息一两天……我得去看看”。

写“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母亲站起身……出去了”。

写出杨二嫂是一个城镇小市民的典型。

第四层:“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已经一扫而空了”。

写“我”与闰土的相见。

三、听读课文,加深印象。

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多媒体朗读或录音范读。

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由教师范读或学生个读。

四、学生自读,体味文学语言,加强语感。

五、有条件的地方可播放一小段有关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江南农村状况的视频资料,没条件的可由教师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对比写法的专题研究,体会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人物命运变化研究,学习对比手法运用。

1、闰土命运变化研究:小英雄——木偶人20年前“小英雄”的形象:外貌特征: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

英雄特征: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景物烘托: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见多识广:①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9《故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9《故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故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3.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4、初步感知小说, 理清结构。

【教学重点】初读感知。

【教学难点】理清《故乡》的线索及故事情节。

【预习导学】1、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2、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 可以是具体的描写, 可以写人物的外貌, 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 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 也可以侧面烘托。

3、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 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 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 更完整, 更具有代表性。

4、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是重点, 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5、走进作者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浙江绍兴人。

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地主官僚家庭, 幼年丧父, 家道衰落。

为探索救国之路, 鲁迅曾学习洋务实业, 后又留日学医, 但最终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

他生平著有大量的杂文和小说等, 以笔为武器, 抨击时弊, 唤醒世人, 其作品文字犀利, 思想深刻, 内涵丰富, 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6、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 收在《鲁迅全集》里。

《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故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主题。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这篇课文进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掌握故事的重点和细节,能够理解、分析、并运用文中相关词语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使他们能够对所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批判和创新。

二、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环节1.先让学生阅读故乡的标题,猜想文章的主题。

2.问学生故乡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你们眼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故乡对你们有什么意义?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第二节:阅读环节1.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乡,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何理解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2)故乡的哪些方面使作者难以忘怀?(3)作者提到的碗筷和夜里的呼吸是什么意思?有何象征意义?(4)故乡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价值和意义?2.让学生将答案分享给同桌,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讨论。

第三节:语言运用环节1.学生分组模仿故乡中出现的词组和句子,进行造句和表演。

(1)如日中天(2)落花流水(3)晶莹剔透(4)别具一格(5)亲情深厚(6)意气风发(7)喜闻乐见(8)细嚼慢咽(9)开怀大笑2.让学生将自己造句的成果朗读给全班,分享并鼓励彼此。

第四节:拓展阅读环节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阅读与故乡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可以自己选择内容。

2.让学生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五节:综合评价1.让学生针对本堂课进行自评和互评。

自评:你对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感悟?互评:你认为你的同桌在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表现如何?给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2.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交流,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小结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故乡》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故乡》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故乡》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课堂形式本节课采用讲解、朗读、诵读、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达到听、说、读、写的全面提高。

二、课前预习1、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阅读课文《故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课文中的乡愁情感。

2、导入教学:呈现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风情,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课堂教学1、教师讲解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故乡》这首诗的背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篇诗歌的内容;然后,教师分段讲解具体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表述和寓意;最后,教师通过展示与这首诗歌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增加学生对这首诗歌的感觉和理解。

2、学生诵读在教师讲解后,鼓励学生诵读诗歌。

课堂分别分组进行,各小组分别诵读一部分,完成全课的朗诵。

在诵读中,学生将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并体会到诗歌的美。

4、学生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

教师可以按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① 诗人为什么有“回乡”之情?②诗中的“乡愁”情感是如何表现的?③ 你的家乡有哪些感人的故事?通过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并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背诵《故乡》诗歌。

2、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文章,结合学习《故乡》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悟。

六、教学效果评估1、评价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情况。

2、考察学生对于《故乡》一课程的理解情况以及个人感悟。

希望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学生成为一种更深刻的体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能够开拓学生的思想和感悟本篇教案以《故乡》诗歌为例,以诵读和讨论为主,通过教师讲解背景和表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情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同时分享个人的故事和感受;通过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各项能力的提高情况;最后,评估教学效果。

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故乡》是9年级一篇小说。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各篇小说都能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人物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

人物形象不但个性鲜明,而且都会给今天的中学生,特别给初三的学生以某种人生的启迪。

同时这四篇文章也是小说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作品。

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上乘之作。

而鲁迅的《故乡》更具有代表性。

在初一、二我们就已经学过小说这一种文体了,学生们对于小说的相关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了。

如小说的三要素中对人物、情节,环境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不仅是对这些知识的回顾,同时也是一次对所学知识的提高!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学习运用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②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③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 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收集文章的背景材料;②通过学生质疑提问、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③通过比较性阅读,深入领会小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文主题思想的探讨,让学生体验旧社会中国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认识其社会根源,②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新课程改革中反复强调,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书本中心,改变学生接受学习的被动局面,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本文的特点,我将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领会文章的主题,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课《故乡》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课《故乡》教案新人教版

故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来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3。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重点难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

体会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3.理解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20世纪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探究新知:1。

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的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①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②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③“杨二嫂”的变化。

④闰土的变化(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2.人物形象(1)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刻画得比较详细。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个评价。

闰土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闰土②: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杨二嫂: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天的“圆规”,而且还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九年级语文上册 3.9《故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3.9《故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故乡鲁迅教学设想:小说思想容量很大,距离学生生活又较远,因此教师可以布置课前预习。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抓住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的对比关系,采取列表法分析小说内容,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对于小说的主题,可在对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梳理情节,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3.掌握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1.了解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的破败,农民生活贫困的情景以及人与人之间形成等级、冷漠、隔阂的现实,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2.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1.梳理情节,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

教学方法:阅读感悟合作探究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4.运用对比手法分析闰土的形象教学重难点:1.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2.运用对比手法分析闰土的形象一、检查预习给下列生字词注音阴晦huì猹chá脚踝huái 獾huān 潮汛xùn 髀b ì愕然è吓hè瑟索sè黛dài 惘然wǎng 恣睢zìsuī二、回忆导入1.我们在七年级上册学过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一幕幕美好的情景:那飘散着豆麦和水草清香的潺潺河流;那宛转、悠扬的横笛的歌吹;那朦胧的月色下,在灯光中满被红霞罩着的“仙山楼阁般”的戏台;那一群活泼少年合力摇船、吃罗汉豆的欢声笑语……这些美好情景在十年后又变得怎么样呢?是变得更美好了呢,还是变得萧索、悲凉了呢?现在让我们随着小说中的“我”,一起回故乡瞧一瞧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肖像描写,体会人物精神风貌和思想品德。
2.分析语言描写,揣摩人物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3.分析行为描写,了解人物形象特点。
4.分析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教学提示‖
教师可以列举中考中与线索有关的题型,并逐一教给学生答题要点。
如何理解小说中的“我”
一般情况下,小说中的“我”都不会是作者本人,只是作者的一种叙事方式。在这种叙述方式下,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但它也有局限性,即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所以不便于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提问6: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用文中话回答,并理解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确:“多子……木偶人。”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提问7: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明确:把未来寄托神佛。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说明了他的麻木迟钝。说明了闰土是旧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杨二嫂的变化,使“我”感到讨厌。
提问13:我离别故乡时,心情怎么样?
先是气闷、悲哀,然后寄希望于下一代,继而害怕希望得不到实现,最后又振奋起来。
提问14:说一说,小说中的“我”的形象特点。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而失望。但“我”并不绝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学习
目标
1.把握本文的叙事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肖像、动作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展示几首写故乡的诗词。如《静夜思》、《月夜忆舍弟》等,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9故乡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环境描写的妙处及作用(重点)
2.体会对比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重点)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与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难点)
2.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和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情感
目标
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第1课时
讨东西、造谣,“塞手套”──体现性格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
昔日“豆腐西施”,终日坐着──体现性格安分守己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
提问10: 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一,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杨二嫂的善良、朴实。
作用二,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② 称呼的变化:
迅哥儿——老爷
明确:身份、地位的变化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一种隔膜。
③ 语言变化:
由少年的活波健谈到中年的吞吞吐吐。
明确: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表现了他的迟钝麻木。
④ 神态变化:
“怕羞”“高兴”天真活泼──“欢喜”“凄凉”“像石像”“像木偶人”。
明确:由于饱受生活的折磨,已经变得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
1.线索是贯彻全文的。
2.线索往往有明显的文字标志
三、经常采用的方法
1.看文字归类
2.看文章标题
3.看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和句子
4.看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5.看文章各段的开头
6.通过对文章各段段意的概况,分析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赏析人物
提问4: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的人,其中作者重点写了哪两个人?
提问8: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3,分析杨二嫂
提问9: 杨二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今日肖像:凸颧骨、薄嘴唇、圆规──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
语言、行动:尖叫,两手搭在髀间、贵人眼高──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
4.分析“我”
提问11:文章开头,故乡萧索的景象衬托了“我”怎样的心情?
故乡萧索的景色显示了当时农村的凋敝,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提问12:当我发现,二十年后的闰土和杨二嫂与二十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我的心情又如何?
闰土的巨大变化,与“我”的思想隔阂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极大震动、悲哀、愤慨。哀其不幸,寄予无限同情。
示例:三个故乡回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
变因为文章正是通过故乡景物、人物等的变化来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
【教学备注】
‖学法指导‖
如何把握文章的线索?
一、明确线索的类型
1.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2.以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3.以某个物体为线索
4.以某件事为线索
5.以某个人物为线索
6.以时间为线索
二、把握线索的特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1.阅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试着在下面的括号内各填入一字。
()故乡——()故乡——()故乡
讨论归纳:回在离
2.提问1:依据刚才所填的内容说说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又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提问2:试给课文分层并概况层意
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4、提问3:文章题目为故乡,想一想,本文共写了几个故乡,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内容,应用哪个字较为恰当?请简单说说理由。
闰土和杨二嫂
2.分析闰土
提问5:仔细寻找课文有关段落,说说闰土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 肖像变化:
“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小毡帽”──“破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原因: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松树皮”似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