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9课《故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学课件《故乡》
课后讨论
文章的写作手法?
01
景物描写,渲染气 氛,烘托感情
02
对比描写,刻画人 物,表现主题。
03
人物形象,典型鲜 明,栩栩如生。
课后讨论
对同一篇小说的主题,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认识。 关于这篇课文的主题,你怎么看?请谈一谈你的想法。
谢谢 聆听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 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 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好词好句
A 既然:这里是已然的意思。 B 阴晦:阴沉昏暗。 C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D 影像:这里是印象的意思。 E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04
课文赏析
课文赏析
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 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 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了。
课文赏析
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 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 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 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 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课后讨论
课后讨论
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 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 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人教版语文九上 第三单元 第9课《故乡》 课件(共48张PPT)
脚伶仃的圆规。”
外貌描写,说明杨二嫂老丑而瘦。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势利、尖刻。
乡】
第一层(从“第二日清晨”到“只是收不起钱来”) 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 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从“你休息一两天”到“我得去看看”) “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从“母亲站起身”到“出去了”)写“我” 见到了“圆规”杨二嫂。 第四层(从“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 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在你的印象中,故乡的哪些 人或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影 响?为什么呢?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故乡。 (唐·李颀 )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富贵本无心, 何事故乡轻别? (唐·杜甫) (宋·任一仁 )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宋·晏几道)
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 运用 对比 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 他的变化。请细读课文,看看闰土 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 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请简要说说你对童年 和成年闰土的印象。
请从人物刻画的角度 谈谈闰土的变化。
变化
少年闰土 十一二岁,紫色圆 脸,头戴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银项圈, 有一双红活圆实的 手。
中年闰土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 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 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 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 是松树皮了。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 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 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 可悲的厚障壁了。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 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 托在神灵身上。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标准化课文原文
9 故乡鲁迅回忆中的“故乡”,充满了童趣,带着梦幻的色彩。
而现实的“故乡”,却在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生机。
理想的“故乡”应该是什么样的?“我”在朦胧中,寻求未来的希望。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2]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3]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4]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5],没有言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6]。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
我们多年聚族而居[7]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8]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9]的原因。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
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
我说外间的寓所[10]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
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11]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件:第9课《故乡》(共49张PPT)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 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自《朝花夕拾》
《社戏》 选自《呐喊》 《阿长与<山海经>》
故乡老屋的厨房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 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这就是先生与闰土初次相见 的厨房
大竹匾和狗气杀
少年闰土用来捕鸟的 “大竹匾”。 杨二嫂从我家拿走的 “狗气杀”。
《故乡》中闰土的原型
闰土这个艺术形象,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章 闰水为原型的。章闰水是贫苦农民,家住 离绍兴城60里的杜浦村,靠近曹娥江边。 闰水的父亲章福庆租种地主几亩土地,还 是个手艺精巧的竹匠,农闲时就上城来做 竹作,也来鲁迅家干活,鲁迅亲切的叫他 “庆叔”。1893年春节期间,闰水由他 父亲带到鲁迅家,鲁迅和他哥弟相称。 1900年鲁迅在南京求学放寒假归来,还 曾带他到大街和风景区游玩。章闰水一生 贫困。1934年大旱,在饥饿和愁苦中死 去。他的孙子章贵,解放后安排在鲁迅纪 念馆工作。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12月初从北京 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 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 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8月,鲁 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11号的住宅,于11 月21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 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当月24日, 与同校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 迅把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只把 三只书箱寄存在五云门外张栏生家里。4月24日下午,鲁 迅"以舟一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 回到北京。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故乡》课件
年不通消息使他们彼此隔膜起来。
展转: 同“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
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 放纵,放任。
鲁迅(1881-1936),我国著名的文
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
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
小说以“我”为叙述者,叙述中包含着强烈的
感情色彩。“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我”怎
样对待闰土,“我”怎样看故乡所发生的让人伤心
的变化,“我”对这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
通过对“我”这个人物形象的研究,可以窥见旧中
国要求变革的进步知识分子心灵的一角。
3.《故乡》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社会背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
( A )
A.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
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B.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
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
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C.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
悲的厚障壁了。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
感 彷徨
。
二、阅读理解
消失的故乡
要著作:小说集《呐喊》《彷徨》、
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
《华盖集》等。其中,1921年12月发
表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的不朽杰作。
本文的题目不仅交代了事件发生和发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九课《故乡》课件
关于“希望”——《祝福》《《呐喊》自序》《药
策划:屠元成 李冬梅 郑少艾 制作:潘丽云 审核:刘飞耀 责编:梁 兵
编制: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出版:浙江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时间:2011-11-20
理解“希望”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 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 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 如果不去走,就肯定没有路。 (2) 只有走了,才会有路。 (3) 引申到其他事情——凡事只有做了,才有希望,才会有未来。 如果不去做,那只会一事无成,那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作业:
打着那么个小东西,他低着头,弯着背,口中叼 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头儿,有气无力的慢慢的蹭。 大家立定,他也许还走;大家已走,他也许多站一会 儿;他似乎听不见那施号发令的锣声。他更永远不看 前后的距离停匀不停匀,左右的队列整齐不整齐,他 走他的,低着头象作着个梦,又象思索着点高深的道 理。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 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骂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 你他妈的看齐!”他似乎还没有听见。打锣的过去给 了他一锣锤,他翻了翻眼,朦胧的向四外看一下。没 管打锣的说了什么,他留神的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 得拾起来的烟头儿。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 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 “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 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鬈,整整齐齐地贴在 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 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 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 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 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 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 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 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 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 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 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 “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 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呯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9 故乡 (共46张PPT)
(一)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后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内容,找出本文 的线索。 【交流点拨】小说以 “ 我 ” 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 , 按照“回 故乡 —— 在故乡—— 离故乡”的情节安排 , 写了“我”回故乡 的见闻与感受。
2.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 (1 ~5 段) :写故乡萧条的景象 , “我 ” 回故乡的目的、原因以及复杂的心情。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 所感,重点写了故乡人的变化。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和心情。
4.背景链接。 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 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 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故乡的经历 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小说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 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各地军 阀独霸一方,在帝国主义国家的操纵下混战不已。他 们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订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 敛,层层盘剥。正如闰土所遭遇的“什么地方都要钱, 没有定规……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在这样 的社会背景中生活的广大中国人民,身受压迫,在饥 寒交迫中挣扎,出路何在?这正是作者通过这篇小说 所提出的深刻问题。
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
“银白”色的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都有, 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雪地上各种颜色的鸟类:稻 鸡,角鸡,鹁鸪,蓝背……在这里,没有一种色彩不是鲜艳 的,明丽的,任何两种色彩之间的对比都是鲜明的,它构成
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深层探究
课文在前面几段分别写到了现实故乡的景色和记忆
中故乡的景色,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两幅截然不同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鲁迅《故乡》鲁迅原文选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鲁迅《故乡》鲁迅原文选编教案一. 教材分析《故乡》是鲁迅先生于1918年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后被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
该文以作者回乡省亲的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与故乡、故人重逢的过程中所引起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变迁的哀伤和对童年记忆的怀念。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鲁迅先生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前,已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但本文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乡土情感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并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教学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教学视频,用于导入和拓展环节。
3.课文音频:准备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跟读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作者鲁迅的图片,简介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然后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9 故乡》课件 (共32张PPT)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所见所闻 本文是以“我”在故乡的____________ 为线索。
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 象,那就是:
变
物 人
“阴晦、苍黄、萧索、没有活气”,因为现 实中的家乡是如此的沉寂萧索,了无生机。
哪一句话写出了我对家乡景物变化的 感受?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势利、尖刻。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 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 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贪婪的性格。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
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 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 过我。” 一旦讨东西不成,便又开始造谣。
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
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
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 “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 “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
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
买卖非常好”。
说明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二十年后的杨二嫂: “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 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 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 脚伶仃的圆规。”。 外貌描写,说明杨二嫂老丑而瘦。
3、“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 现在却忽地模糊了” ,为什么?
闰土前后变化太大,使人难以相信,怀疑是否 为同一个人。
4、虽然现实让“我”感到悲哀,但“我” 也对后辈们表达了怎样的希望?
不愿意他们
不愿意他们
,
,
不愿意他们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故乡》精品课件 (共37张PPT)
讲授新课
文章题目为故乡,想一想,本文共写了几个故乡,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内容,应用哪个字较为恰 当?请简单说说理由。
回忆中的故乡 现实的故乡 理想中的故乡
变
文章正是通过故乡景物、人物等 的变化来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
探究:“物非人非事事休”的故乡 变化
(1)走进旧景,感受“物非” 文章中哪些地方形象的写出了故乡的衰 败?写这些有怎样的用意?
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 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打了一个寒噤: 闰土居然叫我“老爷”使 “我”感到惊异,少年时的纯真友情,完全被 封建等级制度观念所代替。 厚障壁:比喻因等级观念而产生的深深的 思想隔阂。
3、“……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 懂事……”
事: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 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等级观念。 人与人平等相待就不成规矩,可见受封建 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之深。不仅经济生活上 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严重摧残。
3. 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
讲授新课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 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1918年5月, 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 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 《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 集《呐喊》。毛泽东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 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 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 精神的发扬人。
第九课 故乡
导入新课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 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导入新课
教学目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9故乡 (共34张PPT)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回故乡: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 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 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在故乡:写“我”回故乡的 见闻与感受。
第一层(6-8)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 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9-33)“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34-52)“我”见到了圆规杨二嫂。 第四层(53-77)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鲁 迅
故 乡
谈谈小说
小说: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 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长篇
中篇
小说分类: 按篇幅长短
短篇 (小小说)
小说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 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 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 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 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 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 害。
作者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杨二嫂的变化
年轻漂亮端庄文静 豆腐西施
泼辣刻薄自私势利 贪婪的圆规
2.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 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 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 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xùn 潮汛 dài 深黛
è
愕然 bǐ 秕谷 wǎng 惘然
chī
嗤笑 gǒng 打拱
línglì
伶俐 mó 隔膜
胯下 髀骨
zìsuī chán 恣睢 潺潺
一、课文分析
对比写法
分析人物形象
思考:
1、小说刻画了哪几个 人物形象?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合作探究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杨二嫂的?杨二 嫂是个什么样的人?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 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了”?
打了一个寒噤:闰土居然叫我“老爷” 使“我”感到惊异,少年时的纯真友情,完 全被封建等级制度观念所代替。厚障壁:比 喻因等级观念而产生的深深的思想隔阂。
动作语言神态:手捏钢叉,向猹尽力 刺去,很高兴,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合作探究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 日,便熟识了,告诉我许多稀奇事,分别时 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送“我”贝壳和很 好看的羽毛。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合作探究
在文中找出描写少年闰土外貌、语言、 动作、神态的句子,他对“我”的态度 如何?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 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故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主题。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这篇课文进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掌握故事的重点和细节,能够理解、分析、并运用文中相关词语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使他们能够对所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批判和创新。
二、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环节1.先让学生阅读故乡的标题,猜想文章的主题。
2.问学生故乡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你们眼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故乡对你们有什么意义?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第二节:阅读环节1.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乡,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何理解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2)故乡的哪些方面使作者难以忘怀?(3)作者提到的碗筷和夜里的呼吸是什么意思?有何象征意义?(4)故乡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价值和意义?2.让学生将答案分享给同桌,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讨论。
第三节:语言运用环节1.学生分组模仿故乡中出现的词组和句子,进行造句和表演。
(1)如日中天(2)落花流水(3)晶莹剔透(4)别具一格(5)亲情深厚(6)意气风发(7)喜闻乐见(8)细嚼慢咽(9)开怀大笑2.让学生将自己造句的成果朗读给全班,分享并鼓励彼此。
第四节:拓展阅读环节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阅读与故乡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可以自己选择内容。
2.让学生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五节:综合评价1.让学生针对本堂课进行自评和互评。
自评:你对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感悟?互评:你认为你的同桌在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表现如何?给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2.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交流,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小结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原创第9课《故乡》(55张ppt)课件(共55张PPT)
整பைடு நூலகம்感知
1、听读课文,疏解字词。
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3、梳理情节结构。
梳理小说线索,情节结构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 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对我的态度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对“我”恭恭敬敬, 称呼“我”为老爷。 和“我”之间隔了 一层可悲了厚障壁 了。
“只是不怕我”, 送我贝壳和鸟毛, 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 对“我”友好、热情, 和“我”建立了纯真 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
少年闰土 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
悲哀、痛苦, 生活压得他喘 不过气来。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 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 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 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 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 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 苍老贫困
少年闰土
滔滔不绝 ↓ 热情开朗 见多识广
语
言
中年闰土
是无聊的客套和生活中的痛苦 吞吞吐吐 ↓ 迟 钝
都是我不知道的乡间新鲜事、趣事
《藤野先生》
《社戏》
选自《呐喊》
《风筝》
选自《野草》
时代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
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
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
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
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
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
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时代背景(补充)
《故乡》是以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初,作者从北京回到 故乡所接触的人物、事件为素材的,写于一九二一年初, 但却概括了一九二一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 十年间旧中国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 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依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 义的压迫。在这个时期内,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各派军阀 连年混战,地主豪绅对农民残酷压榨,使广大农村经济 濒于破产,广大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鲁迅目睹 中国农村的破败情景与农民的悲惨生活,深为震动。同 时,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又给他以极大鼓舞,使他看到 了薄明的曙色。他开始探索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及 其出路这样一些极其重要的问题。《故乡》就是在这样 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
人教版九上语文第9课故乡
人教版九上语文第9课故乡初三语文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要多花时间和功夫,一点一滴积累,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让自己不断进步,语文成绩更上一个台阶。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初三语文课文的学习指导,供大家学习参考。
抽时间温习巩固,语文成绩一定会不断提升。
《故乡》原文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肃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20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
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
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
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
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测评]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黛.色()(2)寓.所()(3)嗤.笑()
(4)獾.猪()(5)愕.然()(6)惘.然()
(7)阴晦.()(8)瑟.索()
答案:略
2.辨析近义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横线上。
(1)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__________(萧条萧索萧疏)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2)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__________(隐瞒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
(3)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和__________(凄惨凄楚凄凉)。
(4)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__________(涌流淌说)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
答案:(1)萧索(2)藏(3)凄凉(4)涌
3.下边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更好,并说说你的理由。
①“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②“阿呀阿呀,真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我认为______句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杨二嫂认为我在外发了,听说我搬家,要拿走我的木器,被我拒绝后,她便认为我是愈有钱,愈不肯放松(这两句话强调的重点不一样,①句强调的是有钱之后才吝啬,②句强调因一贯吝啬才有钱。
)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语段阅读
请同学们阅读“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到文末一段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4.结合全文,分析“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
...了”一句加点词语“这地步”所指的内容是什么?这个词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这地步”指代“我”与闰土的关系,不仅失去了儿时的亲密友情,而且两个人彼此不能够了解、相通。
“这地步”正是“我”的一种极大的感慨,因为这感慨,“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看到了农民命运的悲惨、生活的极度穷困,看到了封建势力对像闰土一般的农民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双重摧残。
(“这地步”是指我与闰土的隔绝。
因为在闰土的意识中,儿时的友伴已成了老爷和奴仆的关系。
)
5.找出这段文字中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它的作用。
答案:景物描写“眼前……金黄的圆月”作用: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再现儿时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是对儿时纯真、自然、活泼生活的留恋,渴望人与人之间能建立纯真的关系,而不再是愚昧、落后、贫穷生活的轮回。
(同学们可参阅“技巧鉴赏”的分析。
)
6.选文中与“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属于__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社会环境交代了时代背景,交代了闰土变化的原因正是社会多方面残酷的剥削和压榨
7.“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一句中“新的生活”具体指什么样的生活?
答案:指没有剥削压迫,平等自由,充满幸福和希望的生活。
(“新的生活”要结合全文来理解含义。
)
(二)课外拓展阅读
害怕回乡(节选)
故乡,是生命的根,在抚摸生命之树的根须时,如果没有结出丰厚的果实来回报,那么你可曾以自己树冠的绿阴,给故乡人送来一丝一缕的清凉?
你会想到自己没有做官,不是荣归故里,你不很富有,不是衣锦还乡。
你也不是明星,不为故乡增色。
也许,这并不重要,故乡无意苛求于你。
只是你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回乡之路,进行一番审视和梳理了。
想到此,你会明白前人为什么会有“近乡情更怯”的感喟了。
你会感喟自己是一只小鸟,在山外的天地里飞了一圈。
感喟自己是一条鱼,在人生的江河里漫游了一回。
如今日暮乡关,想到故乡厚实的土地,能歇你坎坷多愁的奔波,能抚慰你疲惫至极的心灵。
于是你回乡,因为你是从这里赤条条的来到世上,也是从这里背起行囊,怀着故乡的期待,开始世路风尘的跋涉。
而今疲游知还,鸟归林,鱼归渊,回到了生命的源头,你不得不回望一下自己的漫漫长途,也不得不反躬自问:你留在山外世界的行踪、足踪是否歪斜?你是否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你所食的一饭一粥,是否取之有理有节?而对依旧贫瘠的土地,你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呢?
所以回乡,不只是回到往昔,回到记忆,而是回到生活的始发站,去审读
..自己的生命行程。
回家也许你会生出丝丝愧疚,但会因亲情的抚慰而释然。
回乡,面对养育你的土地,你想到故乡的厚恩,未有寸功的回报,你会怵然而惊。
所以,我害怕回乡。
8.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
答案:尽自己努力,给故乡作一点贡献。
(“结出丰厚的果实来回报”“送来一丝一缕的清凉”表达了这层意思。
)
9.体会第5段中加点词“审读”的语境义,从上一段中找出一个与它意义相近的词语。
答案:回望或反躬自问。
(“审读”即反思、反省的意思。
)
10.文章结尾,作者说:“我害怕回乡。
”请细读短文,概括原因。
答案:①去审读自己的生命行程。
②对故乡未有寸功回报。
三、(2004年沈阳市)中考试题追踪
11.选出下列对中年闰土的形象理解正确的一项
A.闰土受到多重压迫,生活艰辛,但满怀希望,充满活力。
B.苦难的生活改变了闰土的外表,并没有改变他的内心世界。
C.闰土遵守社会的礼法,并以此处理与“我”的关系。
D.闰土见“我”时虽然没有很多的言语,但儿时的记忆不会忘却,两个人的心灵又融合一处。
答案:C(A项中“满怀希望,充满活力”这种说法不正确,此时的闰土已“像一个木偶人了”,对生活已没有了什么希望,而是把精神寄托在对神的追求上。
当然更谈不上“充满活力”了。
B项,闰土的内心世界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原来天真、充满活力,变得麻木、迟钝。
D项中“两个人的心灵又融合一处”的说法不正确,此时两人之间已有“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
12.人们都说“月是故乡明”,你认为这次离开故乡的“我”还会有这种感受吗?
答案:略(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可以说还会有,因为“我”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有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落的现实,虽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是怀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
也可以说没有,因为故乡的变化使“我”感到非常痛心,“我”对现实的故乡已毫无留恋。
)
13.“我”对现实的故乡产生了深深的困惑,根据你的理解,写出困惑体现在哪些方面?(写出两个即可。
)
答案:(示例)为什么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为什么故乡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为什么理想的人与人关系缺失?愚昧、落后、贫穷为什么轮回?故乡的希望在哪里?……(联系本文的主题来理解,“我”的困惑,实际上就是作者在小说中所要表达的主题。
)
四、创新写作
14.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二十年来日趋破产、贫困,你的故乡这些年来有变化吗?不妨作一次社会调查,把你了解的情况写成一篇题为“故乡”的文章。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