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公开课

合集下载

(2024年)《故乡》公开课一等奖2

(2024年)《故乡》公开课一等奖2

城市化进程中的“故乡”变迁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故乡前往城市谋求发展。这种变迁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也引发了人们对故乡的怀念和思考。
“故乡”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对于许多作家而言,故乡不仅是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也是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故乡的描绘和反 思,作家们能够探讨更为广泛的社会和文化问题。
讽刺手法运用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夸 张描绘,讽刺社会上 的丑恶现象。
以幽默诙谐的语言, 嘲笑和批判时弊,表 达作者的立场和态度 。
2024/3/26
利用反语、双关等修 辞手法,揭示现实的 荒诞和不合理。
13
对比手法展示社会现象
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性格、命 运和遭遇,展现社会的阶级差 异和不公。
2024/3/26
“故乡”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故乡 的文化、历史和传统对个人价值观的 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 响可能表现为对个人道德观念、人生 追求和生活态度的塑造和引导,也可 能表现为对个人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 感的增强和提升。因此,对于每个人 而言,保持对故乡的关注和思考不仅 有助于个人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传 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和精神。
本次公开课旨在通过解读《故乡 》这一文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课程设计结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 和认知水平,注重启发学生的思
维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024/3/26
4
教学目标
01
02
03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故乡》的 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 题思想,了解鲁迅先生的 文学风格和创作背景。
美好的未来。
21
05
艺术特色与审美体验分享

2024年度《故乡》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2024年度《故乡》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2024/3/23
现实意义的探讨
结合当前社会现实,探讨如何借鉴《故乡》中的智慧,处理 好现代化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关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同时,引导观众关注自身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培养家 国情怀。
14
CHAPTER 04
艺术手法鉴赏与创意实践
2024/3/23
15
独特艺术手法举例分析
象征手法的运用
2024/3/23
社会变迁的呈现
通过对比故乡过去与现在的变化 ,展现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 ,引发观众对时代进步与传统文 化保护的深刻思考。
人文关怀的体现
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 探讨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和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人文关 怀的重要性。
13
当代价值体现及现实意义
当代价值的彰显
阐述《故乡》所蕴含的乡愁情感、社会变迁、人文关怀等主 题在当代社会中的普遍意义,引发观众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学生坦诚地分析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相 应的改进措施,如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写作能力等。
2024/3/23
25
对未来学习和生活展望
1
学习计划与目标
学生制定了明确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包括提高阅 读速度和质量、加强写作训练、拓展知识面等。
2
生活习惯与健康管理
学生意识到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管理对学习的 重要性,计划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适当的运 动和良好的心态。
21
跨文化交流中的《故乡》传播和影响
2024/3/23
《故乡》在国外的传播情况
自《故乡》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国外出版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它不仅为外 国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窗口,也引发了关于乡愁、家庭、社会变革等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3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3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以“变"字立骨,梳理主要情节,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2. 结合议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主旨。

3. 联系自我,理解“成长”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的一篇小说《故乡》。

当小说主人公“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然而“我”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阿!这不是我二十余年时时记得的故乡?”(结论: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活动一:说“变”教师:所以,现在让我们聚焦故乡的“变化"。

课前,老师已经给大家提前发了“预习单”,老师发现大家做得非常认真。

但我们现在在课上谈论的方式有些不同。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寻找给你独特体验的“变",同学们可以参照屏幕上的三个体验来找,你还可以找出你不一样的发现。

(预设:①最令人心疼的“变”——闰土老了、闰土叫我老爷、闰土和我之间有了隔膜;②最意外的“变"——我没有想到我心心念念的故乡居然变成了这样;闰土居然叫我老爷;③最期待的“变”——)过渡:是的,我们读小说,就是要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寻着我们有独特感受体验的地方走进小说,我们就能发现小说那些更深层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寻同学们提出的这些有独特体验的“变"。

活动二:探“变”教师:刚刚这位同学提到了最令人心疼的“变"——闰土居然叫我“老爷”。

我们除了读出“心疼",还可以读出矛盾。

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话——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教师:这段话中哪些地方有矛盾?(预设:预设:欢喜和凄凉。

①我们是童年的好伙伴;②阿!闰土哥,——你来了;③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故乡》公开课一等奖

《故乡》公开课一等奖
响力。
社交媒体营销
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 台,发布课程宣传内容,提高
课程知名度。
口碑营销
通过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让 学员成为课程的忠实拥趸,通 过口碑传播扩大课程受众。
线下活动推广
组织线下交流活动,邀请课程 讲师进行分享,吸引更多人关
注和参与课程。
推广效果
学员数量增长
通过推广,课程学员数 量大幅增长,吸引了大
情感目标
通过《故乡》的学习,激发学生对 鲁迅及其作品的热爱,培养学生对 文学艺术的情感和兴趣。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
教师对《故乡》的背景、人物、情节 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基 本内容。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和问题,让学生自 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法
教师引导学生对《故乡》的主题、艺 术手法等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 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 达能力。
公示
获奖名单会在官方网站上进行公 示,确保评选过程的公正、公平
和公开。
荣誉证书
证书内容
证书上会注明获奖者的姓名、获 奖作品、奖项等级和颁奖单位等 信息。
证书作用
证书是对获奖者教学成果的认可 ,也是对其教学水平的肯定,对 于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教学 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获奖感言
感谢评委和组织方
获奖者首先会对评委和组织方表示感谢,感谢他们给予的机会和 肯定。
传承发展
《故乡》对中国现代文学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广泛传承和改编。
02 《故乡》公开课内容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故乡》,学生能够了 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掌握 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

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公开课)

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公开课)

《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把握小说情节。

2.分析神态、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3.领会作者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神态、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难点:领会作者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

二.作者简介:1.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创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36年病逝于上海。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

成集于1923年,集里收有《孔乙己》《狂人日记》《药》《故乡》《阿Q 正传》等著名小说。

这部小说集为革命现实主义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呐喊》写于五四高潮时期,着重揭露宗法社会的残酷统治,及其在精神上毒害人民的罪恶,对农民的革命力量则在怀疑中进行坚毅的探索,它的战斗声像号角一样震醒了封建“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密切地配合了五四时期思想革命的进行。

鲁迅小说的深刻性正是从农民角度来提出反封建的要求,以革命民主主义观点来观察和解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

2.写作背景:小说写于1921年1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 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 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

哭着不肯出门 送“我”贝 壳和很好建看立的了羽淳毛朴—的—友谊
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月夜刺猹、雪地捕鸟——
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丰 富,无忧无虑,快乐纯真
要一副香炉和烛台——悲苦无奈,迷信
麻木、不觉悟
天真活泼、机智勇敢、知 识丰富、热爱生活、小英
迷信麻木、毫不觉悟、木偶人 14
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 只是岁月流逝的痕迹?
“我”-线索人物,勾 连情节。
闰土、杨二嫂--主要 人物,凸显主旨。
母亲、宏儿、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
深入探究
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 留给我的印象,那就是:

物 人
探究景物
故乡的景物发生了哪故乡 :
五彩缤纷,寂静而富 有动感,辽阔而鲜活。
萧索、荒凉、单调, 失去生命的活力。
3、小说刻画杨二嫂形象与描 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同:
都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 来表现人物;
都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
异: 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前,因为少
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已经在“我”头 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写杨二嫂则是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这更符合杨二嫂尖利、泼辣的性格。
探究人物(三) “我”
指封建思想, 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 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 膜。
探究句子
新生活指的是: 自由、平等、幸福的 生活。
2、“他们应该有新的生 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 过的”中的“新的生活” 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24
探究句子
3、(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 么“害怕”?(2)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 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25
探究句子
4、课文再次出现海边 奇异的图画,表现了 什么?

故乡(公开课)

故乡(公开课)

中年闰土 语言 动作 对我的态度 中年闰土 少年闰土 对生活的态度 中年闰土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少年闰土
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 (是岁月流逝的痕迹?)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 绅”是使其陷入悲苦境地的原因。
多子多 福的封 建意识
天 灾
人祸(帝、封 双重压迫的具 体体现)
闰土二十多年来的变化
对比及作用
闰土:淳朴善良麻 木迟钝的贫苦农民
杨二嫂:尖酸刻薄自 私势利贪婪的小市民
二人发生变化的原因: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 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毒害,造成 人们纯真人性的扭曲。
人和景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神异图画
小 英雄 木偶人
情同手足 厚 障 壁
豆腐西施
萧索荒村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造成的农村破产人民生活痛苦的 现实,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新生活的渴望。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充满了哲理。 它告诉人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 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 、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 之路奔跑,就会迎来新生活。
小结:
闰土:
作者对其态度 塑造其目的
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老实,痛苦麻木,但不觉悟的 农民形象。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健康可爱朝气蓬勃) (苍老贫困饱经风霜)
动作
对比
手捏钢叉 向猹 尽力刺去
老友相见手提纸包 只是摇头默默吸烟
身手敏捷活泼勇敢
苦不堪言麻木迟钝
语言 对比
乡间趣事脱口而出 说话滔滔不绝
(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说话吞吞吐吐 断断续续
对“我” 的态度 对比
只是不怕“我” 不到半日,便 熟识了 告诉我许多稀奇事 分别 时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 送 “我”贝壳和很好看的羽毛。 情同手足,建立了淳朴的友谊 。

《故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故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一、教案基本信息《故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故乡》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 领悟小说所表达的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

4. 提高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小说情节的把握。

2. 象征手法的分析。

3. 情感的领悟。

教学难点:1. 象征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2. 小说深层情感的把握。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析象征手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培养语感,体会情感。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故乡》文本。

2. 课件:包含小说情节、人物关系、象征手法的图片和图表。

3. 视频:与小说相关的影视片段(可选)。

4. 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兴趣:提问学生对故乡的记忆,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乡故事。

2. 导入小说:《故乡》是一篇描写故乡和人情的优秀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情感。

环节二:小说情节梳理(1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2. 讲解小说情节,提炼主要事件。

3. 分析人物形象,关注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环节三:象征手法分析(15分钟)1. 介绍象征手法的概念。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月亮”、“河流”等。

3. 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在表达主题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环节四:讨论与分享(10分钟)1. 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2. 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环节五:深入分析与探讨(20分钟)1. 针对小说中的象征手法,进行深入分析。

2. 探讨小说所表达的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

3.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故乡的感情。

环节六:情感领悟与表达(1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品中的情感。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5.《故乡》教学设计【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材、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故乡》是九上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

文章通过“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运用对比手法,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下农民破产、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文章描写人物细致,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值得学习。

2、学情分析学生对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已不陌生,小说的基础知识学生比较了解。

对于作者鲁迅,学生也比较熟悉。

鲁迅的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社戏》《风筝》都已经学过,鲁迅的文风和语言思想等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本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大意。

亦能勾画出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但是分析可能不太全面,所以教师应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主题思想的理解,末议论语句的作用重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1、运用工具书,积累掌握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2、默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重点)3、跳读课文,勾画文中描写闰土、杨二嫂的语句,独立思考并做批注,分析人物的发展变化及背后的原因。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教学内容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故乡》课时一、二教材分析《故乡》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名篇,收录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教材中。

本文通过“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深刻揭示了旧中国农村社会的衰败、农民生活的艰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变化。

教材选择此篇,旨在引导学生从人物变化入手,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体会鲁迅作品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人道主义精神。

通过对闰土这一典型形象的剖析,学生能够感受到社会环境对个体命运的深远影响,进而理解小说的主旨——对旧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社会的期许。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基础,能够初步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情节结构。

然而,对于鲁迅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复杂情感,学生可能还缺乏足够的认知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通过对比分析闰土等人物的变化,逐步深入探究小说的主题和鲁迅的创作意图。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水平,应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能够准确理解《故乡》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会从细节入手分析闰土的外貌、行动、语言之“变”,并能用表格等形式梳理闰土的前后变化。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剧本编写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闰土变化的原因,探究小说的主题。

体会鲁迅作品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人道主义精神,理解旧中国农村社会的衰败和农民生活的艰辛;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细节入手分析闰土的外貌、行动、语言之“变”,探究闰土的形象。

这是理解小说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的关键,也是进一步探究小说主题的基础。

教学难点:分析闰土变化的原因,探究小说的主题。

这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深入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合作探究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杨二嫂的?杨二 嫂是个什么样的人?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 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了”?
打了一个寒噤:闰土居然叫我“老爷” 使“我”感到惊异,少年时的纯真友情,完 全被封建等级制度观念所代替。厚障壁:比 喻因等级观念而产生的深深的思想隔阂。
动作语言神态:手捏钢叉,向猹尽力 刺去,很高兴,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合作探究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 日,便熟识了,告诉我许多稀奇事,分别时 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送“我”贝壳和很 好看的羽毛。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合作探究
在文中找出描写少年闰土外貌、语言、 动作、神态的句子,他对“我”的态度 如何?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 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故乡》公开课教案

《故乡》公开课教案

《故乡》公开课教案14故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文本线索,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描写方法,把握人物形象,研究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文本主题的方法。

3.分析环境描写在文本中的作用。

4.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感受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你有远离故乡外出的经历吗?如果你将离乡远行,很久才会返回故里,甚至永不归来,你会有怎样的感受?(留恋、不舍、惜别……)然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XXX的这篇文章,XXX却在结尾离开故乡时写道:“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为什么XXX会不怎么留恋,甚至非常气闷,非常的悲哀?这其中藏了什么秘密?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探究竟。

2、生了解研究目标二、整体感知(一)检测预(二)了解写作背景材料链接: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理想,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凄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三)把握本文线索,梳理故事情节1.请速读课文(读过的也可以跳读课文),用本人话叙说基本情节(或印象深刻的情节)2.请思考: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找出相关的词句)?以什么为线索?请根据这个线索梳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请根据线索给课文分层并概括层意。

明确:根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田园——在田园——离田园”三个部分。

二、阐发人物形象,感受“悲哀”之源师: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你会想到哪个字?――――变在田园,“我”见到了许多人,个中哪两个是重点描画的人物形象?明确:XXX和XXX。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故乡》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

3.提升学生对家乡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鲁迅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2.提问:“你们对鲁迅的哪些作品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

(二)课堂讲解1.让学生自由朗读《故乡》,感受作品的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

3.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如“我”、“母亲”、“闰土”等,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

4.讲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如对比手法、象征手法等。

5.讨论作品中的经典语句,如“我想起了我的故乡,我的母亲,我的兄弟”等,让学生体会鲁迅的语言魅力。

(三)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2.小组代表发言: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2.强调作品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感情。

四、课后作业2.搜集鲁迅的其他作品,阅读并分析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1.导入环节的设计要富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作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3.课堂活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作品。

4.教师点评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

5.课后作业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巩固所学知识。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详细解析1.教学重点:理解作品主题思想:通过鲁迅《故乡》中“我”与闰土的童年回忆和现实对比,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反映的城乡差异、时代变迁对人的影响。

《故乡》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故乡》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故乡》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故乡》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故乡》教案一.教学目的1.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技巧。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4.体会作者在小说末尾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故乡》这篇小说自发表以来,一直被选进各种各样的语文课本里,成为语文课里的一篇重要的文章。

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到大学生,从中国到外国,人们都把它当成一部经典来阅读。

尤其是日本,对这篇小说的更是十分重视。

原因是什么,是它深刻的思想和和高超的写作手法。

这些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此文。

二、简介小说创作背景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鲁迅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接母亲来北京居住。

《故乡》便是根据这一段生活经历创作出来的。

小说中写的人和事是有事实依据的,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有虚构的成分。

作品中的“我”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而“我”又不等于就是作者本人。

小说写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却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当时,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加上国内军阀混战不休、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使得广大农民陷入困境。

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求索了30余年的生活经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

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把握小说的主题。

2.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 品味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4. 培养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习小说中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作用。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故乡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它承载着我们的回忆和情感。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去感受他笔下的故乡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 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2. 背景介绍《故乡》选自《呐喊》,写于1921 年。

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鲁迅看到故乡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深感痛心,于是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希望。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词。

阴晦(huì) 苍黄刺猹(chá) 五行(xíng) 竹匾(biǎn) 胯(kuà) 下髀(bì) 骨愕( è) 然嗤(chī) 笑廿(niàn) 年心绪(xù) 谋(móu) 食瓦楞(léng) 寓(yù) 所缚(fù) 住鹑(bó) 鸪(gū) 伶(líng) 俐(lì) 瑟(sè) 索秕(bǐ) 谷隔膜(mó) 深黛(dài) 獾(huān) 猪鄙(bǐ) 夷(yí) 大抵(dǐ)2. 思考:课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我"回故乡的活动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到相隔两千余里,阔别二十余年的 故乡,我的心情如何?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在故乡的哪些见闻触动了我,让我心生悲凉?
面对变化巨大、萧瑟、深感悲凉的故乡,我 有什么想法呢?
对于我的想法,我又是什么态度呢?
“我”对故乡感情变化的过程 回故乡——急切、期待 见故乡——悲凉 离故乡——沉重、忧愤、气闷、迷茫、希望
课文总结
一、关于主题
1、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了; 2、纯真的人与人关系。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 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 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 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 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 生活的强烈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