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世界与外显行为的关系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的本质: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
2、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构成的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它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是物质发展最高阶段的产物,也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
3、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和指标。
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
4、常见的心理现象:➢认知活动: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具体的形式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整体及其关系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却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注意是指人脑对外界刺激信息的选择以及对所选择信息的指向和集中。
人类不仅能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且还能对过去曾经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作出反应,并且能储存和积累过去的各种行为经验。
这就是人类的记忆活动。
➢情意活动: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一方面,情感是个体存在状态的一种反映;另一方面,情感对人的认知和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定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需要和动机: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脾气、秉性)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5、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也成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答案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1.《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1说明:第一次作业是“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教学结束之后要布置的形成性考核。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小组讨论。
在了解“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的中心就在于分析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围绕性别、家庭、社区、组织、社会政策(五个中选取一个即可)等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小组讨论。
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小组成员面对面进行,也可以依托网络进行。
要求:讨论前要明确讨论主题,搜集相关资料;讨论过程要有记录,每组形成一份讨论报告,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
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成绩。
2.《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2说明:平时作业2是“第七章社会政策与人类行为”教学结束后的形成性考核。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是:()。
A.自我B.自我实现C.生理需要D.超我2.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家庭越来越普遍,扩大家庭越来越少。
A.核心家庭B.联合家庭C.单亲家庭D.丁克家庭3.就我国而言,正式的学校产生于()。
A.夏朝B.唐朝C.明朝D.清朝4.人的行为有很多种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
按照是否合乎(),可以将人的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A.需要B.规范C.逻辑D.规律5.赋权理论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流派,认为案主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的制度性障碍B.案主的个体性错误C.案主的社会地位低D.案主的无意识6. 性别歧视者常犯的错误是以偏盖全,过分强调:()A.生理性差别B.心理性差别C.社会性差别D.环境差别7.社会政策研究的正式渊源始自于1837年()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研究会”。
A.美国B.德国C.英国D.中国8.美国社区研究中的代表人物——林德夫妇的代表作是:()。
A.《社区与社会》B.《小城镇研究》C.《人文区位学》D.《中镇》9.优势视角的核心概念是:()。
心理学中的人格与行为
心理学中的人格与行为人格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描述了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探讨人格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同时介绍一些心理学中常见的人格理论。
一、人格与行为的定义和关系人格是指一个人在长期时间内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它包含了个体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而行为则是人格的外在表现,它是人格的体现和反映。
人格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人格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表现,同时行为也会对人格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开朗、外向的人格倾向会使个体更容易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从而表现出友好、活泼的行为。
二、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1. 五因素模型五因素模型是心理学中人格研究的基础理论,它将人格分为开放性、责任感、外向性、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五个维度。
这个理论认为,每个维度都对个体的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2. 防御机制理论防御机制理论描述了个体在面对压力、焦虑等负面情绪时所表现出的心理防御方式。
这些防御机制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例如,一个人可能通过否认或回避来逃避无法应对的困难,从而影响其行为。
3. 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探讨了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评估和信心。
人们对自身的能力评估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
当人们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时,他们更有可能采取相应的行动。
三、人格与行为的影响因素人格与行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经历等。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环境因素同样重要。
例如,家庭环境、社交圈和教育方式等都会对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另外,个体的经历和事件也会对人格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个体经历的积累会对人格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同时也会影响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方式。
四、人格与行为的应用对人格和行为的研究对于心理学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理解个体的人格特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提高沟通和互动的效果。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述评摘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和反应的联结,提出了强化的概念,重视环境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实现了由研究人的意识转向研究人的行为,并将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
但是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强调了人的行为并把动物实验中的学习直接推论到人类,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1.以华生为代表的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华生是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华生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有机体的学习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
条件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在时空上的联结,替代无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反应建立了联系。
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学习问题时,以研究动物为主,将研究动物的学习直接推论到人的学习,难免将人等同与动物;他们反对主观内省法,主张人的行为的可观察性、客观性和经验性,强调强化与外显的行为。
2.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
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大多数人类的行为都是学习得来的,而离开了强化学习就难以进行,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中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
同时,斯金纳认为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塑造行为的过程,他发明了程序教学模式,学习者按照步骤完成安排的内容,自定步调并且能够及时获得反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行为主义者主张将意识还原为行为操作,即在他们看来,动物和人是静止的、孤立的客体。
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意识、心灵、思维等心理因素。
3.以班杜拉等为代表的新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以班杜拉为主要代表的心理学家,在行为派和认知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形成了新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的大多数学习发生在社会环境中,儿童通过观察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环境心理学——精选推荐
环境心理学一、环境心理学的概念现代社会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人们痛苦地反思和深刻地检讨,逐渐认识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是何等的重要,这个空间就是我们周围的环境。
于是,以人性为目标,以服务社会的宗旨,关心社会大众的居住与生活空间问题,科学家发现一条研究环境科学的路线,希望从进一步探讨心理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中,发现一个较准确的知识与方法,这就是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本世纪60年代后期才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是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规律的科学。
环境心理学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像古老学科那样易于为人们所熟悉。
由于人们研究侧重的角度不同,对它的理解也不相同,心理学界认为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领域,它是分析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在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上给予系统说明的领域。
而建筑学界认为,环境心理与心理学其它领域有明显的差异,环境心理学着重研究研究人与周围社会的、物理的环境关系,重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解决精神需要与存在的物质之间的问题。
他在继承与吸收历史上合理的环境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环境设计上。
这是一门将心理学引进建筑或环境领域,形成一门跨两个或多个领域的边缘科学,是自然科学与建筑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一项新理论。
简单地说,它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学科”。
也有人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动)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称为环境行为学的。
环境行为学要比环境心理学的范围似乎要窄一些,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out action)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因此其应用性更强。
所有行为和心理特征的关系
所有行为和心理特征的关系
1. 行为反映心理状态
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往往与他们的内在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例如,一个人在遭遇不公正待遇时会表现出愤怒的行为,这是因为他的心理状态被触发了。
因此,通过研究人们的行为可以了解他们内在的心理状态。
2. 心理驱动行为
心理因素是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因。
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意识状态能够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
例如,一个人因为内心的恐惧情绪而逃避某些场合,这就是心理驱动其行为的结果。
3. 行为影响心理状态
人们的行为也可以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
假如一个人一直避免某个行为,比如说公共演讲,他会逐渐建立对演讲的恐惧,从而影响到他的心理状态。
因此,通过调整行为可以间接改善心理状态。
4. 心理和行为构成反馈循环
心理和行为之间不是单向影响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的反馈循环。
内在的心理状态可以驱动外在的行为,外在的行为也可以反过来影响内外的心理状态。
例如,一个人用积极的行为来面对挫折,这可以帮助他保持内在的积极态度,进而又会促使他采取更多积极的行为。
总之,心理与行为的关系非常紧密,互相影响。
了解心理与行为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别人,进而做出更加明智
的行为选择。
心理学基础(考纲)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1.心理学的界定及其具体研究对象。
P2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行为心理学具体研究的对象心理过程心理个体心理个性差异 社会心理3.行为和心理之间的关系。
P3(1)人的行为是受其内隐心理活动支配的。
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头脑内部进行的,不能加以直接观察或度量,但往往有一定的外部表现。
(2)人的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人行为的复杂性正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引起的。
具有不同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人,其心理活动有很大的不同,对同一件事情的行为反应也就不一样。
(3)由于人的内在心理与外显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通过对人的外显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描述、测量以及分析,可以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4.心理学研究的目的。
(教材上无此内容)研究心理学大致有两个层次上的目的,一是理论层面上的,一是实践层面上的。
(1)从理论上讲研究心理学可以科学正确地解释心理现象,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有重要意义的。
如,古代人认为,灵魂和肉体是可以分开的。
人在睡眠时,灵魂从肉体中跑出去;醒来后,又回到肉体中。
这种解释使人相信,人死后灵魂还能继续存在,因此有神有鬼,有地狱和天堂。
这种解释显然是不正确的。
现代科学不仅证明了睡眠的本质,而且用科学的手段证明了睡眠的发展进程。
(2)从实践上来说研究心理学能帮助人们运用心理学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为人类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
如根据亲子关系对情绪发展的作用,培训和发展婴儿健康的情绪;根据理解和记忆的关系,帮助人们改善记忆的效果。
5.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其主要缺点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它只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学科,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绪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心理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心理结构(揭示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关系)心理的脑机制(探讨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心理与环境一、个性心理1.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这个维度上来看,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时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进程。
包括认识(认知活动)、情绪活动、意志活动,此三过程简称为知、情、意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情绪过程:指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人特有的高级情绪: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意志过程:指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这类心理现象即心理状态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个性心理特征:在一个人知、情、意的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即为这个人的心理特征或个性心理特征2.个性结构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子系统: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倾向性: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自我:即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的自觉(自我觉察能力)因素。
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意识。
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认知方面:自我感知、自我分析、自我观念、自我评价情感方面:自我体验、自尊、自信、自豪意识行动方面: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控制等3.意识与无意识意识: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人受外部刺激的所有外显活动专题1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广义定义
专题1 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
(1)组织理论的三阶段 古典组织理论:韦伯和法约尔的行政组织理 论强调组织的刚性结构。 近代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强调人的因 素。 现代组织理论:权变的管理理论。 (2)组织理论和组织设计理论的区别 (3)组织设计理论的类型:静态和动态
专题1 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
超Y理论等等 3、领导方式的选择:没有普遍适用的方式, 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二)福莱特著作:是把科学管理与行为科 学联系起来的女学者 主要思想(1)通过利益的结合减少组织冲突 (2)变服从个人权力为遵循组织
(二)韦伯理论 1、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含义:通过职务或 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 此种组织最为高效率、高稳定性。 2、理想的行政体系的主要内容: (1)把组织中各项活动划分为基本作业分配 给成员。 (2)形成等级链
专题1 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
(3)组织中人的任免通过正式考试和教育来 实现 (4)管理人员委任制 (5)管理人员和企业所有者分开 (6)组织关系不受个人情感因素影响,完全 理性原则 (7)管理人员专职制,按规定发薪升迁 (8)管理人员严守组织纪律
专题1 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
(六)行为科学的解说与预见 1、人的行为是复杂的。 2、人类行为的差异性与一致性并存。 本书的目的:鼓励你摆脱关于行为的直觉观 点,学会系统地分析人的行为。 (七)行为模型 1、建立行为模型的优点
专题1 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
(1)提问方式简明易懂。 (2)复杂的问题被简化为易处理的变量。 (3)使决策迅速做出。 2、建立模型的缺点 (1)影响行为的感情因素有可能被忽略。 (2)复杂的环境变化难于应付。 (3)一些重要的方面被忽略。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第一章现代的研究与发展1.心理学的感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现象的实质: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态度3.人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的关系:行为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映动作或活动。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管能动态度:个体行为是其内隐心理活动的支配,反过来,个体心理活动是在行为中产生,人在行为中得到表现的。
4.个体心理的结构及其关系: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为的心理过程个体心理心理活动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差异心理过程的稳定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个体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整个心理过程,个性差异指个性在心理过程的发展与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倾向与心理过程特点。
心理过程与个性差异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并总是在各种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反过来,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影响着心理过程,使个体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色彩。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这种相互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并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5.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这一事件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冯特也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6.心理学中出现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思想:学派名称与年代主要人物研究对象基本观点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意识的结构意识内容可以分1879-1900 解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基本要素机能主义1890-1930 詹姆斯意识的功能意识体验的适应性目的要比结构更重要格式塔心理学1912-1940 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意识的组织意识体验和知觉大于部分之和行为主义1913-至今华生,斯金纳环境对人和动物外显行为的影响心理学只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精神分析学派1900-至今佛洛伊德决定行为的无意识因素儿童时期的无意识经验人格特征与心理障碍的根源认知心理学1950-至今奈瑟,西蒙,皮亚杰思维等复杂的心理过程心理学需要了解人是如何获取,储存和加工信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1950-至今罗杰斯人类缩独有的特殊经验人是自主的理性的动物,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7.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
2015年1月全国自考德育原理模拟试卷(一)
2015年1全国自考德育原理模拟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现代德育的发展性集中体现在()A. 德育内容B. 德育目标C. 德育方法D. 德育形式【正确答案】 B【你的答案】本题分数2分第2题社会意识对德育产生制约影响作用的最直接的方面是()A. 德育目标B. 德育内容C. 德育方法D. 德育手段【正确答案】 B【你的答案】本题分数2分第3题对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继承,应该运用()和全面考察、具体分析的方法。
A. 筛选法B. 批判法C. 古今中外法D. 对比法【正确答案】 C【你的答案】本题分数2分第4题个人在某方面主动进行的陶练活动及其达到的一定水平是()A. 修养B. 品德C. 觉悟D. 道德本题分数2分第5题家庭教育的特征有()A. 计划性B. 目的性C. 组织性D. 系统性【正确答案】 B【你的答案】本题分数2分第6题德育科学研究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最终目的是为了()A. 学习德育内容B. 指导德育实践C. 为德育工作者提供德育理论依据D. 使人们对德育规律有理性认识【正确答案】 B【你的答案】本题分数2分第7题品德修养范围不包含()A. 自我修养B. 自我教育C. 自我反省D. 修养【正确答案】 C【你的答案】本题分数2分第8题 198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对中小学德育进行了明确规定。
A. 《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B.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C.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D.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本题分数2分第9题关于法权思想论述不正确的是()A. 它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B. 它是经济基础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C. 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D. 它同阶级的利害关系极为密切【正确答案】 C【你的答案】本题分数2分第10题在德育发展过程中,德育与社会发展的不一致性是德育()的表现。
2023年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专业水平能力题库及答案
2023年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专业水平能力题库及答案—、单选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学生做作业时,有的学生喜欢和别对答案,不敢肯定自己的回答,有的学生坚持自己的答案。
坚信自己答案的学生认知风格属于(C)A沉思型B冲动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2.研究发现,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知识一般能记住25%,通过听觉能力记住15%,如果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是65%这种促进记忆提高方法是(A)A多感官参与B合理分配复习时间C复习方式多样化D及时复习3.考试后,学生分析考试成败原因,并做出下一步计划和安排,这属于(B)A精加工策略B元认知策略C组织策略D复述策略4.学生由于喜欢某个教师所教的课程。
这是(C)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效应5、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就是要求(D)A从小学三年级开设科学课B从小就进行科学研究C树立当科学家的雄心斗志D尊重、理解、热爱科学6.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A)A.涂尔干B.卢梭C.赞科夫D.福禄倍尔7.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B)A.演示法B.痕法C.谈话法D.陶冶法8.从时间上看,相对其他教育形式来说,家庭教育的特点是(B)A.开始最早持续最短B.开始最早持续最长C.开始较晚持D.开始较晚持续较短续最长9.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D)A.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D.教师中心、课堂中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心、课本中心10.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C)A.后勤工作B.管理工作C.教学工作D.科研工作11.美育的直接功能是(C)A.育德B.促智C.育美D.健体12.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C)A.文化传统B.受教育者的需求C.生产力水平D.教育的规模13.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A )A.社会生产力B.文化传统C.社会制度D.科技水平14.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B)A.商周B.春秋战国C.秦汉D.隋唐15.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C )A.赫尔巴特B.裴斯塔洛齐C.杜威D.夸美纽斯16.人的身心发展是指(A )A.身体和心理的发展B.个性的品德的形成C.体重和身高的增加D.技能和技巧的提高17.下列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的是(C)A.系统性B.制度性C.无阶级性D.等级性18.我国现代学校产生于(C)C. 19世纪末 A. 17世纪末 B. 18世纪末D. 20世纪末19.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A.生物起源说B.神话起源说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C.源说20.智育的根本任务是(A )A.发展学生的智力B.培养学生的自主性C.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D.形成学生的品行21.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DD.系 A.随意性 B.娱乐性 C.自觉性统性22.人的世界观基本形成于(D)A.幼儿期B.儿童期C.少年期D.青年期18.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C ) A.强制作用 B.辅助作用 C.主导作用 D.中介作用19.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教育著作是(C)A.《教育漫话》B.《大教学论》C.《爱弥尔》D.《普通教育学》20.英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一种典型的(A)A.双轨制B.单轨制C.分支制D.中间型学制21、“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补课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学校另谋高就~”这种说法违反了一一。
每个人有一种外显的行为表现
人格与心理健康人格的定义:✓“Personality” 源自拉丁文“Persona”,本意是指面具。
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外显的& 内隐的自我:(1)每个人都有一种外显的行为表现(2)在面具后面,有一个真实的内隐的自我(这个自我可能是别人无法知道的,是被自己隐藏起来的)✓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特点的,对个体特征性行为模式有影响的独特心理品质(Gerrig, Zimbardo, 2002)我们希望了解别人的性格,是为了能预测他的行为。
尽管人格很复杂,但是比较稳定(在不同情景下,他的行为一般具有一致性)。
不同的理论学派对人格有不同的解释:几种主要的理论取向——精神分析论(1)、人本论(2):强调动机取向认知—社会理论(3):认知取向特质论(4):特质取向(1)精神分析论:A、人格结构◆本我Id:无意识、非理性;快乐的原则;“媳妇”◆自我Ego:部分有意识,执行者,协调本我和超我;现实原则;“丈夫”(在调节不好的时候,自己会承担很大的压力(夹板气))◆超我Superegos:社会道德和价值内化,良心;道德原则(现实、完美);“婆婆”B、人格动力◆两种基本驱力:性和攻击性◆性驱力:libido◆焦虑:是被压抑的冲突要出现在意识领域时所引发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
◆心理防御机制(可能是正当的,也可能是不正当的):➢否定:对异性没有兴趣。
➢投射:自己的一些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
(如,一个人在很讨厌班里某同学时,就会说其他人都不喜欢她)➢合理化:吃不到的葡萄就是酸的。
(如,追不到女孩,就会说她并不好)➢升华:人们会将性本能或者攻击本能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为社会许可的目标或对象上去。
(如,性冲动的能量可以升华为诗歌、音乐、艺术创作;攻击冲动可以升华为拳击运动等)➢转移(替代):当人们的某种欲望不能得到正当的表达时,就采用一些异常的行为。
(如,性变态行为)心理防御机制大部分都存在问题。
这些机制对问题的解决没有帮助。
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及人格与行为的关系_对人格内涵及其中西方差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心 理 学 报 2006,38(4):543~552 A cta Psychologica S in ica543 收稿日期:2005-02-0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469)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王登峰,E -mail:wdfeng@pku .edu .cn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及人格与行为的关系3———对人格内涵及其中西方差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王登峰1 崔 红2(1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2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心理科,北京100853)摘 要 旨在对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和人格的内涵等问题进行跨文化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人格内容被划分为4个层次,包括个体的外显行为、内心体验、动机和神经生理基础等,文化对人格的不同内容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同时,不同情境下的行为由于受到来自个体内部不同动机(自我统一性动机与适应环境要求的动机)的影响而出现跨情境的一致或不一致。
文中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人格,行为,动机,跨情境一致性。
分类号 B8481 人格特点与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 西方心理学有关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问题已经争论了许多年[1,2]。
在20世纪60年代人格心理学领域出现了著名的“个人-情境论争”,即人的行为到底是由个人特点(人格特点)决定的,还是由环境特点或环境要求所决定的[1]。
目前这一论争已经达成了高度的共识,即人的行为是由个人特点和环境特点共同决定的,并且把这一问题重新表述为“哪些个人特点,与哪些环境因素,如何共同决定了个体的行为”[2]。
同时,对人格特点或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的研究也从单纯的行为表现扩展到行为、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广泛的领域,客观上也拓宽了人格的含义[3]。
原来尖锐对立的观点已经不复存在,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consistency )也被跨情境的“连贯性”(coherence )[4]代替。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程度上,“一致性”是指行为的前后一致或相同,而“连贯性”则是指行为的风格或性质的相似,而不是行为的相同。
性格类型和行为模式
性格类型和行为模式人的性格类型和行为模式是使人们不同于其他人的基础,对于个人的思考方式、行动方式、表达方式、甚至为人处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个人的性格和行为模式决定了他们的处事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不同的性格类型和行为模式决定了个体的视角、价值观和处理情感的方式。
在人际交往中,懂得性格类型和行为模式的差异是必要的。
性格类型性格类型指个人在形成过程中所具备的不同特征。
最初的性格类型分析来自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研究。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模式能够分为两种不同的来源:外倾性格和内倾性格。
据此,荣格进一步划分了人的性格类型。
下面四种性格类型是荣格所认定的常见类型:1.内倾性格内倾性格的人倾向于关注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情感。
他们不太善于表达自己,需要花费时间来思考自己的感受,可能不太擅长与别人交往。
2.外倾性格外倾性格的人倾向于关注外部世界的事情,特别是社交交往。
他们喜欢与大群体的人交朋友,容易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社会交往中处于主动地位。
3.感性性格感性性格的人倾向于关注他人的情感、想法和意图。
他们容易感同身受,对情感和情绪非常敏感。
感性性格的人在应对情绪问题和人际关系中表现得非常出色。
4.理性性格理性性格的人倾向于关注事实、逻辑和道理。
他们在逻辑推理和精确计算方面表现得出色,但在社交情境中可能表现得比较笨拙。
行为模式行为模式可以定义为人类在特定情境下所表现的行为模式。
它们可以由外部的因素或者个体内部的因素所触发。
以下是几种人类常见的行为模式。
1.全神贯注型全神贯注型的人把注意力集中于任务上,几乎不考虑被扰动的事情。
他们表现出极高的专注度和选择性忽略度,可以不被其他事物分散注意力。
2.多任务型多任务型人会同时进行多项任务,他们付出的注意力是分散的。
多任务型人表现出很强的心智弹性,可以处理来自多个渠道的信息。
3.追求成就型追求成就型人通常会将自己的努力和义务看作是制定目标和计划的自然和正常选择。
他们追求成功和表现,关注自己的工作绩效和工作领域中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心理学主要理论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论
1898年桑代克(E.L.Thorndike)以猫做实验。他把一只 猫关在笼子里, 笼外放置食物,猫不断尝试弄开笼子的活 门。起初猫出现“尝试与错误”性行为,乱抓、爬、咬、后 来偶然打开门闩,取得食物。如此重复数次,错误动作减少, 最后可直接把门打开。 按照桑代克的分析,学习是情境中的刺激和动物学会做出 的反应之间建立的一种联想:刺激-反应联结(stimulusresponse connection)。S-R联结浓密学习是随着通过尝试 错误体验到动作的结果之后逐渐产生的。 桑代克据此提出“效果律”(law of effect)的学习法则: 行为得到奖励, 该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该行 为产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弱。
问题:
如果你成长在完全不同的一个社会, 你还会
是同样的一个人吗? 为什么?
第一节 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强调环境而非遗传的影响作用,强调
情境而非个人的特点对行为的影响 行为是通过经验,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习 得的 对行为的描述局限于可观察的行为 行为主义来自动物的实验研究源自第一节 行为学习理论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
经典实验
11个月的小阿尔波特被训练出小白鼠恐怖症
“给我十几个健康的婴儿, 让我在自己建构的特 殊世界里把他们养大, 我保证能够随机地把他们训 练成为任何一种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 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 ” (华生) 与美国人的信念一致: 不论个人的出生, 每个人 都拥有与所有人平等的发展机会
(三)操作条件反射的类型
1、正强化:行为结果导致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增 强,即+R S(积极)的关系称为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 2、负强化:行为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增 强,即+R S(消极)的关系称为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 3、消退:行为结果导致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减 弱,即-R S(积极)的关系,这种现象称为消退 (extinction) 。 4、惩罚:行为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减 弱,即-R S(消极)的关系,这种现象称为惩罚 (punishment)。
心理与行为 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心理世界与外显行为的关系
人的心理世界与外显行为是息息相关的。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引起行为的刺激
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心理世界对行为有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
积极心理世界会产生积极行为,积极行为又会引起积极心理世界,造成良性循环。
同样,消极心理世界与消极行为也会如此循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客观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的活动将客观外界事物转化为映象产生心理,所以心理要根据客观现实去找寻。
心里的反应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因为通过心理活动不仅能认识外部现象,而且还通过事物的外部现象,认清事物本质与事物之间联系,用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改造世界。
心理是大脑活动的主观印象,它是主观的而不是物质的,应该把心理和物质对立起来。
但是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客观透视人的心理。